越讓他幹什麼,他越不幹!孩子逆反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讀書 高考 婚姻 讓·皮亞傑 早期教育 哈菲少兒 2018-12-07


越讓他幹什麼,他越不幹!孩子逆反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媽媽給你報了個輔導班”

“不去!上這個幹嘛!”

“聽話!媽媽是為你好!”

“別說了,不去就不去!”

……

還記得小時候這熟悉的場景嗎?還記得爸爸媽媽臉被氣紅,卻無能為力的神態嗎?還記得自己當初不理解卻又控制不住的糾結心情嗎?

其實,我們都曾有過,然而現在已為人父母,相似的回憶出現在最愛的孩子身上,怎麼辦?如何做?好迷茫啊……真的不想讓他/她走彎路,為什麼就不理解呢?看著孩子與我相似的臉龐,純真又叛逆的眼神,真是又愛又恨!

遇到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先不要急,我們今天的回信就是告訴你們,在孩子叛逆期的時候,該以怎樣的心理,怎樣的態度,怎樣的方法去面對。

近期,付老師信箱裡就收到了這樣一封求助信。

越讓他幹什麼,他越不幹!孩子逆反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今天,我們有請付麗旻老師在第12期付老師信箱欄目解答這位朋友的難題,有類似問題的爸爸媽媽可以一起閱讀這封來自付老師的信件哦~

親愛的朋友:你好。首先謝謝你對付老師的支持和信任,你信中描繪的是一個有點任性的小公主模樣,倔強,有個性,其實挺可愛的。只是作為家長總要為孩子規劃更長遠的未來,所以父母會擔心:孩子逆反,不接受父母的學習規劃安排,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甚至家長會想得更長遠,會不會以後在中考高考中都沒有優勢,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對孩子未來考慮的越長久,家長的焦慮就越強烈:對未來教育結果的不確定性,對未來社會競爭的擔憂都讓家長沒辦法輕鬆,真的可以理解,今天的家長不容易啊。但是對於一個七八歲大的孩子來說,是沒辦法瞭解父母內心這麼複雜的內容和擔心的,因此,孩子抗拒父母的安排,既符合年齡特點,也符合性格特點。我們還是需要找到問題的癥結,然後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或許會有效果。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逆反?首先需要考慮生物學前提:如果父輩性格是呈現情緒型、外向型、獨立型、急躁衝動的個體,其後代逆反心理形成較早而且會表現明顯;從這個角度來說,家長需要自查,從自身經驗反思,怎麼做才是跟這樣孩子的有效溝通。如果不僅僅是性格原因,那麼我們可以把一般性的逆反進行分類。大致有這樣幾類逆反表現,供你參考,看看自家的寶貝到底屬於哪種表現,然後正確歸因才能找到有效的溝通措施。第一種,超限逆反:就是來自外界的壓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或認知水平,比如家長習慣性的嘮叨,或者面對孩子犯錯後上綱上線的批評,都會激發這種逆反;第二種:情境逆反:你所給予的東西不符合孩子的內心需要,例如老師拖堂,儘管老師覺得自己很辛苦,講的東西很重要,但是孩子們依然會不耐煩,甚至會搗亂,就是這個原因;第三種:禁果逆反:典型表現就是家長和老師越是反覆強調不能做什麼,孩子們越是會去冒險嘗試;第四種:自主逆反:如果孩子覺得自己的尊嚴、主體地位受到威脅時會有強烈的反應;第五種:信度逆反:孩子面對自己本來不信任的人傳遞的信息會有本能的排斥;此外還有歸因逆反、失衡逆反、人格逆反等。所謂逆反心理,需要我們辯證看待。首先是要意識到客觀要求或者情境與孩子的主觀需要不相符合,並且孩子此時不能進行自我調控時表現出來的強烈牴觸就是我們眼中的逆反。之所以說需要辯證對待,一般會呈現認同與逆反是相伴生的複雜的心理現象。因此,需要家長和教育者智慧的分析和應對,才能有效果。
親愛的朋友,不知道你是否懂了付老師想表達的意思:代入到你所提供的案例中,八歲的小姑娘對父母安排的、超出學校功課之外的學習計劃不接受,很抗拒,其實很正常。這件在家長看來無比正確的安排,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剝奪了自由活動的時間,還意味著孩子可能因此產生超限逆反、自主逆反、情境逆反。我不太贊成校外培訓機構的各種輔導班,很多孩子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創新意識都是在這種無休止的課外補課中耗盡的,所以學校中已經出現低學段厭學現象。我最近接觸的諮詢案例中,有一些孩子會因此產生對學校生活的抗拒和嚴重排斥,甚至會產生生理反應。所以,如果家長安排的學習計劃是學校功課之外附加的,我建議慎重,並且不一定真的需要,也許是揠苗助長,教育成果的評估具有滯後性,所以它的危害也要很久才能顯現出來。
那麼我們一起看看小學低學段該完成哪些必要的準備吧:在完成學科基本素養培養的同時,需要培養三大核心習慣:閱讀習慣、問題意識和合理安排時間,其中,閱讀習慣最關鍵。再從兒童心理髮展角度來說,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7到11歲的孩子開始逐漸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意識到別人持有與自己不一樣的觀點是正常的,慢慢學會接受別人的意見,修正自己的看法,這就是兒童的“去自我中心”。這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孩子以後與別人順利交往、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條件;同時這個年齡階段也是培養孩子勤奮感的最佳時機。需要注意的是,此時孩子的影響因素已經從父母擴大到同伴、老師、學校和相應的社會機構。所以,付老師友情提醒家長要思考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目前安排的內容是孩子身心發展需要的嗎?第二個問題:我在制定這個規劃的時候,有沒有跟孩子進行耐心的溝通,取得孩子的理解和認同?第三個問題:除了父母的教育因素,我有充分整合孩子身邊小夥伴資源、老師資源和學校、社會資源,達到教育目的嗎?比如說,如果孩子看到周圍的小夥伴都在做這件事,並且老師也覺得這件事很有必要,那麼家長跟孩子溝通起來應該順利很多;或者帶孩子體驗到這種學習計劃帶來的積極的感受,也會有作用。讓孩子愛上學習,從愛上閱讀開始,同時培養孩子質疑的能力,並且指導孩子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慢慢學會規劃自己的時間。這些基礎性習慣的養成,對孩子的終身發展會有積極作用。有的家長可能會說,人家孩子都去輔導班學習了,只有我的孩子不去會不會跟不上啊?那麼即使真的想去參加這種活動,也要充分考察瞭解清楚這種補習的目標,或者孩子目前的需要:某些功課有壓力,需要單獨指導提高學科學習的能力。而且各種機構良莠不齊,一定需要家長好好甄別。
付老師想跟你說,這是終身學習的社會,家長更應該關注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熱情,那麼孩子會主動去探索,主動去發現。很多家長從自身成長提煉出的金科玉律:進好的小學,並且加上額外的學習,才能取得進入好初中的可能;好初中期間如法炮製,才能考取高中名校,然後繼續如此這般,才能進入名牌大學,父母覺得這就是對孩子認真負責了。我想問的是,那麼生活的樂趣呢?孩子自己的想法呢?用一個畫餅充飢的摸不著的未來,剝奪孩子成長中的自主選擇權利和生活的能力,把這樣一個從小到大都由父母一手包辦安排的孩子放到萬丈紅塵之中,真的不擔心嗎?那麼怎麼辦,父母就會繼續參與到孩子的就業和婚姻中去,各種中國式的矛盾因此愈演愈烈。真的就是為孩子好嗎?有時候所謂幸福會欲速則不達,有時候所謂成功只是表面的光鮮和人後的無限孤獨和心酸。所以讓孩子在最天真爛漫的年紀,無憂無慮的成長,激發孩子對未來的渴望和熱情,願意為自己的嚮往而努力,比家長單方面的一廂情願實在是要好的太多。可是家長是不是還擔心,萬一我的孩子就是不能主動向往呢?那說明親愛的朋友,你還需要深入瞭解的自己的孩子,他的特點、特長、喜好究竟是什麼,激活這個更重要。接納孩子的個性特點,跟孩子一起激活這些特點的活力,尋找孩子身上的亮點,並激發興趣,從興趣開始,一切會變得容易。家長的焦慮和專制,都是不可取的。傾聽孩子的想法更重要,而家長傾聽的姿態終究會打動孩子,並且願意模仿,那麼親子溝通順暢的情況下,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再次感謝你的信任和支持,希望聽到孩子的好消息。 你的朋友:付麗旻 2018年9月19日星期三


問題徵集持續進行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