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位民國文學大師,告訴你怎樣讀書好

但凡愛看書的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疑問,“怎樣讀書才比較好呢”?

是一目十行地閱讀,看得很快很high美其名曰享受過程?還是慢條斯理,看到所有的句子都想摘抄地慢慢吃透每一個字?或者是由著性子想看啥看啥,看了一半就束之高閣的書堆成山?

彆著急,不只是我們,其實民國的文學大師們在剛開始閱讀時,也走過彎路。

曾任北大校長的教育家蔡元培早年讀書時,喜歡各種書都涉獵地泛讀,也不大喜歡摘抄和筆記,所以一方面很難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當時讀過有感想的內容事後不方便尋找。

民國時期的文藝大叔——翻譯家章衣萍幼時讀書時,不求甚解,有些不懂的地方就囫圇過去,自然也是鬧過笑話。

雖然這些大家在讀書這件事上走過彎路,但還是不妨礙他們最終成為後世所稱頌的文學大師。這是因為他們及時總結了讀書的經驗和教訓,發現了好的讀書方法。

28位民國文學大師,告訴你怎樣讀書好

《怎樣讀書好》,單看書名都能猜到這是一本關於讀書方法論的書。

但不同於我們現在讀到的各種講閱讀方法的書,這本書匯聚了近代諸多文人名士的讀書之道,是一本幾百家言的閱讀技巧寶典。

這本書裡,既可以看到如林語堂、豐子愷、朱光潛等赫赫有名的文學家的虛心分享,也能看到辭海編纂者張友漁、四角字典發明者王雲五等等文藝界泰斗的心得體驗,還有蔡元培、胡適等著名教育家和文學家的勸讀箴言。

其實現在市場上關於讀書方法論的書籍數不勝數,但翻看了這本《怎樣讀書好》才發現,國內作家總結的或是翻譯引進的閱讀方法論,早被近百年前的文學大師們總結在了這本200多頁的小書裡。

28位民國文學大師,告訴你怎樣讀書好

WHY|為什麼要讀書?

因為要考試,因為喜歡讀書,因為工作需要,因為無聊,因為爸媽讓我讀書……

我猜,只要你願意,你一定可以說出一串讀書的理由。在這些文學大師眼裡,讀書的理由不外乎三種:

1、 被迫讀書。比如因為要考試,為了順利拿到文憑,因為領導/爸媽要求我們讀書等等,各種不是出於主觀目的去讀書的行為,都屬於被迫讀書。

2、 為達成某種目的。例如為了解決工作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去查閱手冊,為了學會一門外語去看單詞書,或者是現在為了提升閱讀效率翻看讀書方法的書,都是為了達成目的而讀書的範疇,這也是大部分人讀書的主要動力。

3、 為讀書而讀書。這個目的就比較純粹了,能不能提高自己,是不是有外界環境逼著自己去讀書都不重要,就是因為喜歡讀書,為著興趣去閱讀。

為讀書而讀書的動機,有利於培養我們的讀書習慣和興趣。

朱光潛說,“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經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般好奇,那般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興味的銳敏度便須遲鈍一分”,所以趁早發現讀書的樂趣,未來抵抗誘惑的能力也比別人大些。

而被迫讀書和為了達成目的閱讀,當外界的壓力和迫切需求沒有了,我們大概也會迅速拋棄讀書習慣。所以,為了讀書而讀書的動因更有助於個人閱讀習慣的養成。

28位民國文學大師,告訴你怎樣讀書好

WHAT|讀什麼書?

搞定了讀書的目的,接下來就到了選書的環節了。

去書店或者打開電子書商城逛一圈,就會發現單是暢銷書一本本買來讀完都困難,更別說一些冷門的書了。面對汗牛充棟的書海,我們怎麼選擇書籍呢?

著名古典文學界陳鍾凡先生認為:“中國的書籍可以分為三大類……是要先研究科學、數學,以(之)為讀書的工具和手段”。

放在今天,看書前先看科學和數學,似乎讓人摸不著頭腦。但當時陳先生這麼說,是因為我國古代文學大多是綜合類書籍,比如紅樓夢,除了詩詞歌賦之外,還涉及了醫學、食譜、建築、服裝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在看書前掌握一些科學知識,可以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內容。

放在今天,並不是每本書都有那麼廣的涉獵面,所以陳先生的觀點,放到現在,可以引申為先閱讀讀書的工具書。

28位民國文學大師,告訴你怎樣讀書好

比如一些關於讀書方法、讀書筆記法、閱讀效率等等的方法論的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提前掌握了讀書的方法,會讓讀書的效率大幅提升,也會減少因為讀書技能不足引起的反覆回看或看過就忘的無效閱讀的情況發生。

當然,如果是閱讀一些可能涉及到專業知識,比如在閱讀一些歷史人物傳記時,提前瞭解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和風土人情,或是閱讀《三體》之類的科幻小說前,能補充些天體物理知識,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

所以,在讀書的初始階段,應當視所讀書類目的不同,提前補充相關的專業知識。但總的就閱讀這件事來說,先學會正確的讀書方法和筆記方法,無論接下來要讀什麼書,都是非常必要的。

28位民國文學大師,告訴你怎樣讀書好

HOW|如何讀書?

宋代詞人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是不折不扣的書蟲,兩人常常典當衣服,用當衣服的錢買碑文和水果,然後兩人回家之後,一邊吃水果,一邊賞碑帖和校經籍,對李清照夫婦來說,讀書大概就像我們喝著奶茶修圖一樣放鬆和自然的事。

而林語堂則認為,“讀書須放開心胸,仰視浮雲,無酒可過,有煙更佳”,雖然耿直,也是先生很獨到的讀書意境了。

所以,即使對文學大師來說,讀書首先也要有放鬆的環境和心態。有了自己覺得舒服的讀書環境,接下來,就可以談讀書方法的硬貨了。

要博覽群書,也要精讀鑽研

達爾文在研究生物進化的時候,花了30多年時間,查閱和積累了許多資料,卻一直想不出答案,偶然機會讀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說人口是按照幾何倍數增加,糧食按照數學級數增加,於是達爾文觸類旁通地把這個理論應用到生物學上去:譬如海里的魚也呈倍數增加,海洋一定早就滿了,而大魚會吃掉小魚,適者生存,於是發現了著名的進化論。

一個生物學家在偶然翻閱社科類著作時,激發了自己領域的靈感,這是博覽群書帶來的契機,當然,如果達爾文沒有30多年在生物領域的積累,即使是看到了《人口論》,也不會由之就想到進化論。

所以,胡適、林語堂等多位大師都強調,讀書要博也要精,就是這個道理。

各種知識都有涉獵,在遇到問題時,就能發散出很多方向的解決辦法;而在某一方面的精耕細作,會讓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更輕鬆地落入實際。我們讀書時,既要閱讀各種典籍來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也要就我們感興趣的某個方面,進行地毯式的書單閱讀,這樣才能成為一枚合格的讀書人。

28位民國文學大師,告訴你怎樣讀書好

勤做筆記

很多人沒有做筆記的習慣,不做筆記有什麼弊端呢?

最典型的就是看過就忘,即使當下沒忘,可能下個月,幾個月後也會忘記看過的內容;其次就是不方便查找,當需要調用書裡內容的時候,卻想不起來究竟是在哪本書裡看到過這個內容,這種情況要麼放棄引用,要麼只好把所有書重新翻一遍。

大概早在小學時代,就有老師唸叨“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何讀好書》中的文學大師們,也早早地發現了勤做筆記的重要性。

朱光潛就說道,記筆記不但可以幫助你記憶,還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胡適也提到,讀書一定要做札記……無論是看來的還是聽來的內容,在腦海裡不過是零散的碎片,只有整理成筆記後,這綜合起來的思想才是自己的東西。

28位民國文學大師,告訴你怎樣讀書好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習慣。如果你可以利用自己的方法很快地完成閱讀,並且在看完書之後能夠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那麼無論是否和大師前輩們的方法一致,這都是一種適合你的好方法。

不過,在“發明”出自己獨特的閱讀方法前,參看《如何讀好書》中28位文學大師的閱讀之道,也是一種快速學習高效閱讀的捷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