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

蘇軾曾言:“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意思就是說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當今這豬肉價格居高不下,咱老百姓都快吃不起豬肉了,北宋時期的豬肉卻那麼便宜,當真令人羨慕得緊。

說到北宋的飲食文化,不得不說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這本書主要描寫的也是北宋時期的故事。“小二,先切三斤牛肉下口,再打兩角酒……”梁山好漢到酒樓飲酒,說的最多的便是這句話,武松過景陽岡前喝酒配的便是牛肉,宋江請李逵戴宗喝酒,請的也是牛肉和羊肉、魚肉。

"

蘇軾曾言:“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意思就是說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當今這豬肉價格居高不下,咱老百姓都快吃不起豬肉了,北宋時期的豬肉卻那麼便宜,當真令人羨慕得緊。

說到北宋的飲食文化,不得不說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這本書主要描寫的也是北宋時期的故事。“小二,先切三斤牛肉下口,再打兩角酒……”梁山好漢到酒樓飲酒,說的最多的便是這句話,武松過景陽岡前喝酒配的便是牛肉,宋江請李逵戴宗喝酒,請的也是牛肉和羊肉、魚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梁山好漢飲酒吃肉

《水滸傳》中極少見有豬肉的出場,難道北宋末年的老百姓都不吃豬肉嗎?

當然不是!

東坡肉的來歷

蘇軾生活的北宋中期,當時已有吃豬肉的記載,蘇軾更是親自烹飪過豬肉。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一職,團練副使就是個小官並且沒有任何實權,薪資更是少得可憐。吃不起牛羊肉,蘇軾便打起了豬肉的主意,恰巧黃州盛產好豬肉還非常便宜,蘇軾身居閒職便終日在家研究起怎麼吃這豬肉。

"

蘇軾曾言:“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意思就是說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當今這豬肉價格居高不下,咱老百姓都快吃不起豬肉了,北宋時期的豬肉卻那麼便宜,當真令人羨慕得緊。

說到北宋的飲食文化,不得不說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這本書主要描寫的也是北宋時期的故事。“小二,先切三斤牛肉下口,再打兩角酒……”梁山好漢到酒樓飲酒,說的最多的便是這句話,武松過景陽岡前喝酒配的便是牛肉,宋江請李逵戴宗喝酒,請的也是牛肉和羊肉、魚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梁山好漢飲酒吃肉

《水滸傳》中極少見有豬肉的出場,難道北宋末年的老百姓都不吃豬肉嗎?

當然不是!

東坡肉的來歷

蘇軾生活的北宋中期,當時已有吃豬肉的記載,蘇軾更是親自烹飪過豬肉。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一職,團練副使就是個小官並且沒有任何實權,薪資更是少得可憐。吃不起牛羊肉,蘇軾便打起了豬肉的主意,恰巧黃州盛產好豬肉還非常便宜,蘇軾身居閒職便終日在家研究起怎麼吃這豬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蘇東坡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擔任龍圖閣學士、杭州知府

當時的杭州西湖,可不像現在的西湖那麼秀美,因沒人打理,西湖水域大面積荒蕪,野草淤泥更是堆滿了湖面導致湖水乾涸,嚴重影響了當地百姓的農耕事業。

蘇軾是個實幹派,他本就是厭倦了朝堂上的朋黨之爭,才選擇主動申請外調杭州。蘇軾來到杭州,見到如此情景便組織了二十餘萬民工,清除西湖淤泥和水草,把即將枯竭的西湖救活了過來,他還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後人稱之為“蘇公堤”。

"

蘇軾曾言:“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意思就是說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當今這豬肉價格居高不下,咱老百姓都快吃不起豬肉了,北宋時期的豬肉卻那麼便宜,當真令人羨慕得緊。

說到北宋的飲食文化,不得不說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這本書主要描寫的也是北宋時期的故事。“小二,先切三斤牛肉下口,再打兩角酒……”梁山好漢到酒樓飲酒,說的最多的便是這句話,武松過景陽岡前喝酒配的便是牛肉,宋江請李逵戴宗喝酒,請的也是牛肉和羊肉、魚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梁山好漢飲酒吃肉

《水滸傳》中極少見有豬肉的出場,難道北宋末年的老百姓都不吃豬肉嗎?

當然不是!

東坡肉的來歷

蘇軾生活的北宋中期,當時已有吃豬肉的記載,蘇軾更是親自烹飪過豬肉。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一職,團練副使就是個小官並且沒有任何實權,薪資更是少得可憐。吃不起牛羊肉,蘇軾便打起了豬肉的主意,恰巧黃州盛產好豬肉還非常便宜,蘇軾身居閒職便終日在家研究起怎麼吃這豬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蘇東坡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擔任龍圖閣學士、杭州知府

當時的杭州西湖,可不像現在的西湖那麼秀美,因沒人打理,西湖水域大面積荒蕪,野草淤泥更是堆滿了湖面導致湖水乾涸,嚴重影響了當地百姓的農耕事業。

蘇軾是個實幹派,他本就是厭倦了朝堂上的朋黨之爭,才選擇主動申請外調杭州。蘇軾來到杭州,見到如此情景便組織了二十餘萬民工,清除西湖淤泥和水草,把即將枯竭的西湖救活了過來,他還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後人稱之為“蘇公堤”。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蘇公堤

蘇軾不僅將西湖治理好,更是築成長堤方便百姓們灌溉糧食,當地百姓們非常高興,紛紛要上門答謝恩公——城裡的男女老少們,有人抬著豬,有人擔著酒,有人拿著瓜果蔬菜,紛紛堵在蘇軾家門口,非要讓他收下禮物不可,蘇軾見盛情難卻,便收下了。

蘇軾喜歡吃豬肉,見百姓送來豬肉非常高興,但是這豬肉太多了——差不多有5頭豬那麼多。蘇軾便叫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按城中百姓的花名冊,挨家挨戶把肉分送給他們嚐嚐。老百姓們見恩公差人送來烹飪好的豬肉,與尋常的做法不一樣便都吃了起來。這一吃,便吃出了流傳至今的“東坡肉”,開啟了宋朝吃豬肉的習俗,到了南宋時期,豬肉更是被吃出了各種各樣的新花樣。

關於“東坡肉的做法”蘇軾還專門寫成打油詩一首來記載做法:“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假如有喜歡吃“東坡肉”,又會做飯的看官,不妨按此法試做來嚐嚐。

"

蘇軾曾言:“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意思就是說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當今這豬肉價格居高不下,咱老百姓都快吃不起豬肉了,北宋時期的豬肉卻那麼便宜,當真令人羨慕得緊。

說到北宋的飲食文化,不得不說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這本書主要描寫的也是北宋時期的故事。“小二,先切三斤牛肉下口,再打兩角酒……”梁山好漢到酒樓飲酒,說的最多的便是這句話,武松過景陽岡前喝酒配的便是牛肉,宋江請李逵戴宗喝酒,請的也是牛肉和羊肉、魚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梁山好漢飲酒吃肉

《水滸傳》中極少見有豬肉的出場,難道北宋末年的老百姓都不吃豬肉嗎?

當然不是!

東坡肉的來歷

蘇軾生活的北宋中期,當時已有吃豬肉的記載,蘇軾更是親自烹飪過豬肉。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一職,團練副使就是個小官並且沒有任何實權,薪資更是少得可憐。吃不起牛羊肉,蘇軾便打起了豬肉的主意,恰巧黃州盛產好豬肉還非常便宜,蘇軾身居閒職便終日在家研究起怎麼吃這豬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蘇東坡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擔任龍圖閣學士、杭州知府

當時的杭州西湖,可不像現在的西湖那麼秀美,因沒人打理,西湖水域大面積荒蕪,野草淤泥更是堆滿了湖面導致湖水乾涸,嚴重影響了當地百姓的農耕事業。

蘇軾是個實幹派,他本就是厭倦了朝堂上的朋黨之爭,才選擇主動申請外調杭州。蘇軾來到杭州,見到如此情景便組織了二十餘萬民工,清除西湖淤泥和水草,把即將枯竭的西湖救活了過來,他還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後人稱之為“蘇公堤”。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蘇公堤

蘇軾不僅將西湖治理好,更是築成長堤方便百姓們灌溉糧食,當地百姓們非常高興,紛紛要上門答謝恩公——城裡的男女老少們,有人抬著豬,有人擔著酒,有人拿著瓜果蔬菜,紛紛堵在蘇軾家門口,非要讓他收下禮物不可,蘇軾見盛情難卻,便收下了。

蘇軾喜歡吃豬肉,見百姓送來豬肉非常高興,但是這豬肉太多了——差不多有5頭豬那麼多。蘇軾便叫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按城中百姓的花名冊,挨家挨戶把肉分送給他們嚐嚐。老百姓們見恩公差人送來烹飪好的豬肉,與尋常的做法不一樣便都吃了起來。這一吃,便吃出了流傳至今的“東坡肉”,開啟了宋朝吃豬肉的習俗,到了南宋時期,豬肉更是被吃出了各種各樣的新花樣。

關於“東坡肉的做法”蘇軾還專門寫成打油詩一首來記載做法:“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假如有喜歡吃“東坡肉”,又會做飯的看官,不妨按此法試做來嚐嚐。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北宋朝廷的豬肉食用情況

如果說蘇軾發明“東坡肉”,是因為蘇東坡這個“食肉動物”不能忍受沒肉吃的日子,又沒錢買牛羊肉吃,只能吃豬肉維持生活。

那麼,朝廷官員和皇親國戚們,他們會吃豬肉嗎?

要知道朝廷官員大多很有錢,因為宋朝的“重文輕武”制度和宋太祖的“刑不上士大夫”更是讓士大夫們的貪汙成本極低,這也導致了官員們的生活奢靡成風。

"

蘇軾曾言:“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意思就是說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當今這豬肉價格居高不下,咱老百姓都快吃不起豬肉了,北宋時期的豬肉卻那麼便宜,當真令人羨慕得緊。

說到北宋的飲食文化,不得不說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這本書主要描寫的也是北宋時期的故事。“小二,先切三斤牛肉下口,再打兩角酒……”梁山好漢到酒樓飲酒,說的最多的便是這句話,武松過景陽岡前喝酒配的便是牛肉,宋江請李逵戴宗喝酒,請的也是牛肉和羊肉、魚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梁山好漢飲酒吃肉

《水滸傳》中極少見有豬肉的出場,難道北宋末年的老百姓都不吃豬肉嗎?

當然不是!

東坡肉的來歷

蘇軾生活的北宋中期,當時已有吃豬肉的記載,蘇軾更是親自烹飪過豬肉。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一職,團練副使就是個小官並且沒有任何實權,薪資更是少得可憐。吃不起牛羊肉,蘇軾便打起了豬肉的主意,恰巧黃州盛產好豬肉還非常便宜,蘇軾身居閒職便終日在家研究起怎麼吃這豬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蘇東坡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擔任龍圖閣學士、杭州知府

當時的杭州西湖,可不像現在的西湖那麼秀美,因沒人打理,西湖水域大面積荒蕪,野草淤泥更是堆滿了湖面導致湖水乾涸,嚴重影響了當地百姓的農耕事業。

蘇軾是個實幹派,他本就是厭倦了朝堂上的朋黨之爭,才選擇主動申請外調杭州。蘇軾來到杭州,見到如此情景便組織了二十餘萬民工,清除西湖淤泥和水草,把即將枯竭的西湖救活了過來,他還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後人稱之為“蘇公堤”。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蘇公堤

蘇軾不僅將西湖治理好,更是築成長堤方便百姓們灌溉糧食,當地百姓們非常高興,紛紛要上門答謝恩公——城裡的男女老少們,有人抬著豬,有人擔著酒,有人拿著瓜果蔬菜,紛紛堵在蘇軾家門口,非要讓他收下禮物不可,蘇軾見盛情難卻,便收下了。

蘇軾喜歡吃豬肉,見百姓送來豬肉非常高興,但是這豬肉太多了——差不多有5頭豬那麼多。蘇軾便叫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按城中百姓的花名冊,挨家挨戶把肉分送給他們嚐嚐。老百姓們見恩公差人送來烹飪好的豬肉,與尋常的做法不一樣便都吃了起來。這一吃,便吃出了流傳至今的“東坡肉”,開啟了宋朝吃豬肉的習俗,到了南宋時期,豬肉更是被吃出了各種各樣的新花樣。

關於“東坡肉的做法”蘇軾還專門寫成打油詩一首來記載做法:“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假如有喜歡吃“東坡肉”,又會做飯的看官,不妨按此法試做來嚐嚐。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北宋朝廷的豬肉食用情況

如果說蘇軾發明“東坡肉”,是因為蘇東坡這個“食肉動物”不能忍受沒肉吃的日子,又沒錢買牛羊肉吃,只能吃豬肉維持生活。

那麼,朝廷官員和皇親國戚們,他們會吃豬肉嗎?

要知道朝廷官員大多很有錢,因為宋朝的“重文輕武”制度和宋太祖的“刑不上士大夫”更是讓士大夫們的貪汙成本極低,這也導致了官員們的生活奢靡成風。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宋太祖:趙匡胤

葉夢得的《避暑錄話》中記載,趙匡胤被眾人推上皇位後做了這樣一件事:“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來室,謂之誓碑”。

趙匡胤在誓碑上刻了什麼內容呢,那麼神祕?趙匡胤在位的時候我們自然不得而知,後來的皇帝也從未公佈此事,直到靖康之變後金兵攻佔開封,碑誓內容才洩露出來。

碑上刻的便是“刑不上士大夫”的由來:“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趙匡胤刻的這個誓碑致使了宋朝的貪腐和衰敗,因為在古代祖宗律令是必須遵守的,即使你後來當上了皇帝也得遵守。

"

蘇軾曾言:“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意思就是說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當今這豬肉價格居高不下,咱老百姓都快吃不起豬肉了,北宋時期的豬肉卻那麼便宜,當真令人羨慕得緊。

說到北宋的飲食文化,不得不說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這本書主要描寫的也是北宋時期的故事。“小二,先切三斤牛肉下口,再打兩角酒……”梁山好漢到酒樓飲酒,說的最多的便是這句話,武松過景陽岡前喝酒配的便是牛肉,宋江請李逵戴宗喝酒,請的也是牛肉和羊肉、魚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梁山好漢飲酒吃肉

《水滸傳》中極少見有豬肉的出場,難道北宋末年的老百姓都不吃豬肉嗎?

當然不是!

東坡肉的來歷

蘇軾生活的北宋中期,當時已有吃豬肉的記載,蘇軾更是親自烹飪過豬肉。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一職,團練副使就是個小官並且沒有任何實權,薪資更是少得可憐。吃不起牛羊肉,蘇軾便打起了豬肉的主意,恰巧黃州盛產好豬肉還非常便宜,蘇軾身居閒職便終日在家研究起怎麼吃這豬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蘇東坡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擔任龍圖閣學士、杭州知府

當時的杭州西湖,可不像現在的西湖那麼秀美,因沒人打理,西湖水域大面積荒蕪,野草淤泥更是堆滿了湖面導致湖水乾涸,嚴重影響了當地百姓的農耕事業。

蘇軾是個實幹派,他本就是厭倦了朝堂上的朋黨之爭,才選擇主動申請外調杭州。蘇軾來到杭州,見到如此情景便組織了二十餘萬民工,清除西湖淤泥和水草,把即將枯竭的西湖救活了過來,他還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後人稱之為“蘇公堤”。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蘇公堤

蘇軾不僅將西湖治理好,更是築成長堤方便百姓們灌溉糧食,當地百姓們非常高興,紛紛要上門答謝恩公——城裡的男女老少們,有人抬著豬,有人擔著酒,有人拿著瓜果蔬菜,紛紛堵在蘇軾家門口,非要讓他收下禮物不可,蘇軾見盛情難卻,便收下了。

蘇軾喜歡吃豬肉,見百姓送來豬肉非常高興,但是這豬肉太多了——差不多有5頭豬那麼多。蘇軾便叫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按城中百姓的花名冊,挨家挨戶把肉分送給他們嚐嚐。老百姓們見恩公差人送來烹飪好的豬肉,與尋常的做法不一樣便都吃了起來。這一吃,便吃出了流傳至今的“東坡肉”,開啟了宋朝吃豬肉的習俗,到了南宋時期,豬肉更是被吃出了各種各樣的新花樣。

關於“東坡肉的做法”蘇軾還專門寫成打油詩一首來記載做法:“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假如有喜歡吃“東坡肉”,又會做飯的看官,不妨按此法試做來嚐嚐。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北宋朝廷的豬肉食用情況

如果說蘇軾發明“東坡肉”,是因為蘇東坡這個“食肉動物”不能忍受沒肉吃的日子,又沒錢買牛羊肉吃,只能吃豬肉維持生活。

那麼,朝廷官員和皇親國戚們,他們會吃豬肉嗎?

要知道朝廷官員大多很有錢,因為宋朝的“重文輕武”制度和宋太祖的“刑不上士大夫”更是讓士大夫們的貪汙成本極低,這也導致了官員們的生活奢靡成風。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宋太祖:趙匡胤

葉夢得的《避暑錄話》中記載,趙匡胤被眾人推上皇位後做了這樣一件事:“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來室,謂之誓碑”。

趙匡胤在誓碑上刻了什麼內容呢,那麼神祕?趙匡胤在位的時候我們自然不得而知,後來的皇帝也從未公佈此事,直到靖康之變後金兵攻佔開封,碑誓內容才洩露出來。

碑上刻的便是“刑不上士大夫”的由來:“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趙匡胤刻的這個誓碑致使了宋朝的貪腐和衰敗,因為在古代祖宗律令是必須遵守的,即使你後來當上了皇帝也得遵守。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北宋士大夫們的奢靡生活

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豬肉四千一百三十一”。

宋神宗時期,官員和皇宮以羊肉和魚肉、蔬果為主食,據皇宮御廚賬本上記載,僅一年便吃了438000多斤的羊肉,豬肉卻只吃了4000多斤,兩者相差近110倍。想必這些豬肉也大多是侍女和太監們吃的了,羊肉才是朝廷消費肉類的大戶,豬肉只是陪襯

民間豬肉食用情況

遍觀水滸,對於豬肉的描寫著實少得可憐,但也不是沒有。

「花和尚」魯智深三拳打死的“鎮關西”便是個賣豬肉的屠戶,一個在狀元橋下賣肉的屠戶憑什麼號稱“鎮關西”呢?不止是你我,魯達也疑惑,聽聞鄭屠的外號便喝到:“你憑什麼叫鎮關西?”

"

蘇軾曾言:“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意思就是說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當今這豬肉價格居高不下,咱老百姓都快吃不起豬肉了,北宋時期的豬肉卻那麼便宜,當真令人羨慕得緊。

說到北宋的飲食文化,不得不說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這本書主要描寫的也是北宋時期的故事。“小二,先切三斤牛肉下口,再打兩角酒……”梁山好漢到酒樓飲酒,說的最多的便是這句話,武松過景陽岡前喝酒配的便是牛肉,宋江請李逵戴宗喝酒,請的也是牛肉和羊肉、魚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梁山好漢飲酒吃肉

《水滸傳》中極少見有豬肉的出場,難道北宋末年的老百姓都不吃豬肉嗎?

當然不是!

東坡肉的來歷

蘇軾生活的北宋中期,當時已有吃豬肉的記載,蘇軾更是親自烹飪過豬肉。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一職,團練副使就是個小官並且沒有任何實權,薪資更是少得可憐。吃不起牛羊肉,蘇軾便打起了豬肉的主意,恰巧黃州盛產好豬肉還非常便宜,蘇軾身居閒職便終日在家研究起怎麼吃這豬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蘇東坡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擔任龍圖閣學士、杭州知府

當時的杭州西湖,可不像現在的西湖那麼秀美,因沒人打理,西湖水域大面積荒蕪,野草淤泥更是堆滿了湖面導致湖水乾涸,嚴重影響了當地百姓的農耕事業。

蘇軾是個實幹派,他本就是厭倦了朝堂上的朋黨之爭,才選擇主動申請外調杭州。蘇軾來到杭州,見到如此情景便組織了二十餘萬民工,清除西湖淤泥和水草,把即將枯竭的西湖救活了過來,他還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後人稱之為“蘇公堤”。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蘇公堤

蘇軾不僅將西湖治理好,更是築成長堤方便百姓們灌溉糧食,當地百姓們非常高興,紛紛要上門答謝恩公——城裡的男女老少們,有人抬著豬,有人擔著酒,有人拿著瓜果蔬菜,紛紛堵在蘇軾家門口,非要讓他收下禮物不可,蘇軾見盛情難卻,便收下了。

蘇軾喜歡吃豬肉,見百姓送來豬肉非常高興,但是這豬肉太多了——差不多有5頭豬那麼多。蘇軾便叫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按城中百姓的花名冊,挨家挨戶把肉分送給他們嚐嚐。老百姓們見恩公差人送來烹飪好的豬肉,與尋常的做法不一樣便都吃了起來。這一吃,便吃出了流傳至今的“東坡肉”,開啟了宋朝吃豬肉的習俗,到了南宋時期,豬肉更是被吃出了各種各樣的新花樣。

關於“東坡肉的做法”蘇軾還專門寫成打油詩一首來記載做法:“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假如有喜歡吃“東坡肉”,又會做飯的看官,不妨按此法試做來嚐嚐。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北宋朝廷的豬肉食用情況

如果說蘇軾發明“東坡肉”,是因為蘇東坡這個“食肉動物”不能忍受沒肉吃的日子,又沒錢買牛羊肉吃,只能吃豬肉維持生活。

那麼,朝廷官員和皇親國戚們,他們會吃豬肉嗎?

要知道朝廷官員大多很有錢,因為宋朝的“重文輕武”制度和宋太祖的“刑不上士大夫”更是讓士大夫們的貪汙成本極低,這也導致了官員們的生活奢靡成風。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宋太祖:趙匡胤

葉夢得的《避暑錄話》中記載,趙匡胤被眾人推上皇位後做了這樣一件事:“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來室,謂之誓碑”。

趙匡胤在誓碑上刻了什麼內容呢,那麼神祕?趙匡胤在位的時候我們自然不得而知,後來的皇帝也從未公佈此事,直到靖康之變後金兵攻佔開封,碑誓內容才洩露出來。

碑上刻的便是“刑不上士大夫”的由來:“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趙匡胤刻的這個誓碑致使了宋朝的貪腐和衰敗,因為在古代祖宗律令是必須遵守的,即使你後來當上了皇帝也得遵守。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北宋士大夫們的奢靡生活

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豬肉四千一百三十一”。

宋神宗時期,官員和皇宮以羊肉和魚肉、蔬果為主食,據皇宮御廚賬本上記載,僅一年便吃了438000多斤的羊肉,豬肉卻只吃了4000多斤,兩者相差近110倍。想必這些豬肉也大多是侍女和太監們吃的了,羊肉才是朝廷消費肉類的大戶,豬肉只是陪襯

民間豬肉食用情況

遍觀水滸,對於豬肉的描寫著實少得可憐,但也不是沒有。

「花和尚」魯智深三拳打死的“鎮關西”便是個賣豬肉的屠戶,一個在狀元橋下賣肉的屠戶憑什麼號稱“鎮關西”呢?不止是你我,魯達也疑惑,聽聞鄭屠的外號便喝到:“你憑什麼叫鎮關西?”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魯智深喝問鄭屠

北宋年間,百姓並不喜歡吃豬肉,因為不懂得料理豬肉,當時普遍的做法便是水煮肉,這樣做出來的豬肉自然算不上好吃。那為何鄭屠賣豬肉還混了個“鎮關西”的名號呢?我們且看《水滸傳》中對於鄭屠的描寫。

魯達聽了道:“呸!俺只道哪個鄭大官人,卻原來是殺豬的鄭屠。這個醃潑才,投托著

俺小種經略相公門下做個肉鋪戶,卻原來這等欺負人!”

鄭屠原來是小種經略相公門下的人,當時種家可以當地的大戶,鎮守邊關權利極大,難怪鄭屠有恃無恐,原來是仗著小種經略相公的大旗“狐假虎威”。

鄭屠能憑藉賣豬肉混得風生水起,可見北宋年間豬肉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只因比不上牛肉、羊肉和魚肉好吃,也就有些上不了檯面,所以施耐庵便簡寫了豬肉的食用。

狂生有話說

綜上所述,在北宋時期,羊肉、牛肉是主流食品,豬肉是賴以充飢的“低端肉食”,宮廷和士大夫們大多吃羊肉,百姓們主食豬肉,偶爾吃點牛肉,羊肉逢年過節也能吃上幾口。

"

蘇軾曾言:“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意思就是說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當今這豬肉價格居高不下,咱老百姓都快吃不起豬肉了,北宋時期的豬肉卻那麼便宜,當真令人羨慕得緊。

說到北宋的飲食文化,不得不說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這本書主要描寫的也是北宋時期的故事。“小二,先切三斤牛肉下口,再打兩角酒……”梁山好漢到酒樓飲酒,說的最多的便是這句話,武松過景陽岡前喝酒配的便是牛肉,宋江請李逵戴宗喝酒,請的也是牛肉和羊肉、魚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梁山好漢飲酒吃肉

《水滸傳》中極少見有豬肉的出場,難道北宋末年的老百姓都不吃豬肉嗎?

當然不是!

東坡肉的來歷

蘇軾生活的北宋中期,當時已有吃豬肉的記載,蘇軾更是親自烹飪過豬肉。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一職,團練副使就是個小官並且沒有任何實權,薪資更是少得可憐。吃不起牛羊肉,蘇軾便打起了豬肉的主意,恰巧黃州盛產好豬肉還非常便宜,蘇軾身居閒職便終日在家研究起怎麼吃這豬肉。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蘇東坡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擔任龍圖閣學士、杭州知府

當時的杭州西湖,可不像現在的西湖那麼秀美,因沒人打理,西湖水域大面積荒蕪,野草淤泥更是堆滿了湖面導致湖水乾涸,嚴重影響了當地百姓的農耕事業。

蘇軾是個實幹派,他本就是厭倦了朝堂上的朋黨之爭,才選擇主動申請外調杭州。蘇軾來到杭州,見到如此情景便組織了二十餘萬民工,清除西湖淤泥和水草,把即將枯竭的西湖救活了過來,他還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後人稱之為“蘇公堤”。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蘇公堤

蘇軾不僅將西湖治理好,更是築成長堤方便百姓們灌溉糧食,當地百姓們非常高興,紛紛要上門答謝恩公——城裡的男女老少們,有人抬著豬,有人擔著酒,有人拿著瓜果蔬菜,紛紛堵在蘇軾家門口,非要讓他收下禮物不可,蘇軾見盛情難卻,便收下了。

蘇軾喜歡吃豬肉,見百姓送來豬肉非常高興,但是這豬肉太多了——差不多有5頭豬那麼多。蘇軾便叫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按城中百姓的花名冊,挨家挨戶把肉分送給他們嚐嚐。老百姓們見恩公差人送來烹飪好的豬肉,與尋常的做法不一樣便都吃了起來。這一吃,便吃出了流傳至今的“東坡肉”,開啟了宋朝吃豬肉的習俗,到了南宋時期,豬肉更是被吃出了各種各樣的新花樣。

關於“東坡肉的做法”蘇軾還專門寫成打油詩一首來記載做法:“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假如有喜歡吃“東坡肉”,又會做飯的看官,不妨按此法試做來嚐嚐。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北宋朝廷的豬肉食用情況

如果說蘇軾發明“東坡肉”,是因為蘇東坡這個“食肉動物”不能忍受沒肉吃的日子,又沒錢買牛羊肉吃,只能吃豬肉維持生活。

那麼,朝廷官員和皇親國戚們,他們會吃豬肉嗎?

要知道朝廷官員大多很有錢,因為宋朝的“重文輕武”制度和宋太祖的“刑不上士大夫”更是讓士大夫們的貪汙成本極低,這也導致了官員們的生活奢靡成風。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宋太祖:趙匡胤

葉夢得的《避暑錄話》中記載,趙匡胤被眾人推上皇位後做了這樣一件事:“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來室,謂之誓碑”。

趙匡胤在誓碑上刻了什麼內容呢,那麼神祕?趙匡胤在位的時候我們自然不得而知,後來的皇帝也從未公佈此事,直到靖康之變後金兵攻佔開封,碑誓內容才洩露出來。

碑上刻的便是“刑不上士大夫”的由來:“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趙匡胤刻的這個誓碑致使了宋朝的貪腐和衰敗,因為在古代祖宗律令是必須遵守的,即使你後來當上了皇帝也得遵守。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北宋士大夫們的奢靡生活

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豬肉四千一百三十一”。

宋神宗時期,官員和皇宮以羊肉和魚肉、蔬果為主食,據皇宮御廚賬本上記載,僅一年便吃了438000多斤的羊肉,豬肉卻只吃了4000多斤,兩者相差近110倍。想必這些豬肉也大多是侍女和太監們吃的了,羊肉才是朝廷消費肉類的大戶,豬肉只是陪襯

民間豬肉食用情況

遍觀水滸,對於豬肉的描寫著實少得可憐,但也不是沒有。

「花和尚」魯智深三拳打死的“鎮關西”便是個賣豬肉的屠戶,一個在狀元橋下賣肉的屠戶憑什麼號稱“鎮關西”呢?不止是你我,魯達也疑惑,聽聞鄭屠的外號便喝到:“你憑什麼叫鎮關西?”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魯智深喝問鄭屠

北宋年間,百姓並不喜歡吃豬肉,因為不懂得料理豬肉,當時普遍的做法便是水煮肉,這樣做出來的豬肉自然算不上好吃。那為何鄭屠賣豬肉還混了個“鎮關西”的名號呢?我們且看《水滸傳》中對於鄭屠的描寫。

魯達聽了道:“呸!俺只道哪個鄭大官人,卻原來是殺豬的鄭屠。這個醃潑才,投托著

俺小種經略相公門下做個肉鋪戶,卻原來這等欺負人!”

鄭屠原來是小種經略相公門下的人,當時種家可以當地的大戶,鎮守邊關權利極大,難怪鄭屠有恃無恐,原來是仗著小種經略相公的大旗“狐假虎威”。

鄭屠能憑藉賣豬肉混得風生水起,可見北宋年間豬肉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只因比不上牛肉、羊肉和魚肉好吃,也就有些上不了檯面,所以施耐庵便簡寫了豬肉的食用。

狂生有話說

綜上所述,在北宋時期,羊肉、牛肉是主流食品,豬肉是賴以充飢的“低端肉食”,宮廷和士大夫們大多吃羊肉,百姓們主食豬肉,偶爾吃點牛肉,羊肉逢年過節也能吃上幾口。

從東坡肉看宋朝飲食文化:御廚一年用43萬斤羊肉4000斤豬肉

我是狂生,人不輕狂枉少年!

如果你覺得我這篇文章寫的還不錯,有點乾貨,還請給我點個讚唄!謝謝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