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斑塊會“掉”下來嗎?這些認識誤區應當記牢'

"

本期專家:

楊弋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教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腦血管病中心主任,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副祕書長,吉林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吉林省卒中學會會長等職務。

什麼是頸動脈斑塊

楊弋:頸動脈是為腦部提供血液供應的主要動脈,因其位於頸部,位置表淺,現已成為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最常用的檢查部位。正常情況下,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下簡稱IMT)約為0.8mm~1.0mm,當其數值大於1.0mm就被稱之為IMT增厚,當其數值大於1.3mm則稱之為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的IMT增厚和程度較輕的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是機體老化的自然屬性。據國內部分地區調查,50歲以上老年人若是體檢,其檢出率大約佔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對於冠心病、糖尿病和發生過腦卒中的患者,頸動脈斑塊的存在往往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局部表現。

"

本期專家:

楊弋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教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腦血管病中心主任,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副祕書長,吉林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吉林省卒中學會會長等職務。

什麼是頸動脈斑塊

楊弋:頸動脈是為腦部提供血液供應的主要動脈,因其位於頸部,位置表淺,現已成為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最常用的檢查部位。正常情況下,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下簡稱IMT)約為0.8mm~1.0mm,當其數值大於1.0mm就被稱之為IMT增厚,當其數值大於1.3mm則稱之為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的IMT增厚和程度較輕的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是機體老化的自然屬性。據國內部分地區調查,50歲以上老年人若是體檢,其檢出率大約佔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對於冠心病、糖尿病和發生過腦卒中的患者,頸動脈斑塊的存在往往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局部表現。

動脈硬化斑塊會“掉”下來嗎?這些認識誤區應當記牢

為什麼高血壓是高危因子

楊弋: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高血壓致使血液衝擊血管內膜,內膜受損後容易使血小板聚集,使膽固醇、脂質沉積下來,加重管壁粥樣斑塊的形成,導致管壁增厚、管腔變窄。頸總動脈分叉處側壁及彎曲處的內側壁和頸動脈竇部,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響形成湍流等非層流狀態,內膜更易受損,是形成粥樣硬化斑塊的常見地方。

除了高血壓,容易誘發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因子還包括:年齡增長、吸菸、血脂異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血糖異常升高、缺乏鍛鍊、身體內經常有炎症、飲食不健康等。

報告回聲和斑塊穩定性有啥關聯

楊弋:超聲下根據形態和回聲特點,斑塊可分為低迴聲脂質性軟斑;中等回聲富含膠原組織的纖維性扁平斑塊;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性硬斑塊;回聲強弱不等的潰瘍性混合型斑塊。

研究表明,回聲的高低強弱與動脈硬化斑塊的穩定性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規律。

"

本期專家:

楊弋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教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腦血管病中心主任,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副祕書長,吉林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吉林省卒中學會會長等職務。

什麼是頸動脈斑塊

楊弋:頸動脈是為腦部提供血液供應的主要動脈,因其位於頸部,位置表淺,現已成為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最常用的檢查部位。正常情況下,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下簡稱IMT)約為0.8mm~1.0mm,當其數值大於1.0mm就被稱之為IMT增厚,當其數值大於1.3mm則稱之為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的IMT增厚和程度較輕的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是機體老化的自然屬性。據國內部分地區調查,50歲以上老年人若是體檢,其檢出率大約佔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對於冠心病、糖尿病和發生過腦卒中的患者,頸動脈斑塊的存在往往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局部表現。

動脈硬化斑塊會“掉”下來嗎?這些認識誤區應當記牢

為什麼高血壓是高危因子

楊弋: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高血壓致使血液衝擊血管內膜,內膜受損後容易使血小板聚集,使膽固醇、脂質沉積下來,加重管壁粥樣斑塊的形成,導致管壁增厚、管腔變窄。頸總動脈分叉處側壁及彎曲處的內側壁和頸動脈竇部,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響形成湍流等非層流狀態,內膜更易受損,是形成粥樣硬化斑塊的常見地方。

除了高血壓,容易誘發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因子還包括:年齡增長、吸菸、血脂異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血糖異常升高、缺乏鍛鍊、身體內經常有炎症、飲食不健康等。

報告回聲和斑塊穩定性有啥關聯

楊弋:超聲下根據形態和回聲特點,斑塊可分為低迴聲脂質性軟斑;中等回聲富含膠原組織的纖維性扁平斑塊;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性硬斑塊;回聲強弱不等的潰瘍性混合型斑塊。

研究表明,回聲的高低強弱與動脈硬化斑塊的穩定性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規律。

動脈硬化斑塊會“掉”下來嗎?這些認識誤區應當記牢

如何判斷斑塊的穩定性

楊弋:斑塊穩定與否的決定因素非常多,有一些指標如高敏C反應蛋白(HS-CRP)、血清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等指標可部分反映動脈硬化斑塊的穩定性。

臨床上主要是通過生化指標和彩超,因為這個是最常見的,我們也可以做CT、CTA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最常見的就是生化指標檢測和頸動脈斑塊的彩超測定,在生化指標上講的現在比較實用的就是一個纖維蛋白原的監測,還有一個低密度的脂蛋白的和小脂蛋白的監測,還有磷脂酶AR,還有一些超敏C反應蛋白,這些都可以在生化上,指標上來反應斑塊是不是穩定,而且可靠性比較大,彩超也可以很好判斷斑塊穩定性。

出現哪些檢查結果,需要對斑塊進行干預

楊弋:1.對於頸動脈超聲已經提示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首先要對生活方式進行干預,包括健康飲食、適當運動、戒菸限酒、控制體重等。如果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高尿酸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疾病要給予治療。

2.那麼無症狀的頸動脈斑塊患者是否需要他汀類降脂藥及抗血小板藥物干預?明顯的頸動脈狹窄(狹窄程度≥50%),一般均應服用阿司匹林治療。若患者斑塊侷限,未導致管腔狹窄或狹窄程度<50%,則需要結合患者所存在的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確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進行一級預防。

一般認為,患者若具有以下≥3種危險因素,則建議每日服用阿司匹林:

(1)男性≥50歲或女性絕經期後;

(2)得到初步控制的高血壓(高血壓患者經治療後血壓<150/90mmHg);

(3)糖尿病;

(4)高膽固醇血癥;

(5)肥胖(體質量指數≥28);

(6)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父母一方或雙方男性<55歲,女性<65歲發病);

(7)吸菸。

3.當檢查提示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出現臨床症狀且藥物不能改善時,就要考慮手術干預了。

"

本期專家:

楊弋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教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腦血管病中心主任,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副祕書長,吉林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吉林省卒中學會會長等職務。

什麼是頸動脈斑塊

楊弋:頸動脈是為腦部提供血液供應的主要動脈,因其位於頸部,位置表淺,現已成為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最常用的檢查部位。正常情況下,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下簡稱IMT)約為0.8mm~1.0mm,當其數值大於1.0mm就被稱之為IMT增厚,當其數值大於1.3mm則稱之為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的IMT增厚和程度較輕的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是機體老化的自然屬性。據國內部分地區調查,50歲以上老年人若是體檢,其檢出率大約佔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對於冠心病、糖尿病和發生過腦卒中的患者,頸動脈斑塊的存在往往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局部表現。

動脈硬化斑塊會“掉”下來嗎?這些認識誤區應當記牢

為什麼高血壓是高危因子

楊弋: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高血壓致使血液衝擊血管內膜,內膜受損後容易使血小板聚集,使膽固醇、脂質沉積下來,加重管壁粥樣斑塊的形成,導致管壁增厚、管腔變窄。頸總動脈分叉處側壁及彎曲處的內側壁和頸動脈竇部,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響形成湍流等非層流狀態,內膜更易受損,是形成粥樣硬化斑塊的常見地方。

除了高血壓,容易誘發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因子還包括:年齡增長、吸菸、血脂異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血糖異常升高、缺乏鍛鍊、身體內經常有炎症、飲食不健康等。

報告回聲和斑塊穩定性有啥關聯

楊弋:超聲下根據形態和回聲特點,斑塊可分為低迴聲脂質性軟斑;中等回聲富含膠原組織的纖維性扁平斑塊;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性硬斑塊;回聲強弱不等的潰瘍性混合型斑塊。

研究表明,回聲的高低強弱與動脈硬化斑塊的穩定性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規律。

動脈硬化斑塊會“掉”下來嗎?這些認識誤區應當記牢

如何判斷斑塊的穩定性

楊弋:斑塊穩定與否的決定因素非常多,有一些指標如高敏C反應蛋白(HS-CRP)、血清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等指標可部分反映動脈硬化斑塊的穩定性。

臨床上主要是通過生化指標和彩超,因為這個是最常見的,我們也可以做CT、CTA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最常見的就是生化指標檢測和頸動脈斑塊的彩超測定,在生化指標上講的現在比較實用的就是一個纖維蛋白原的監測,還有一個低密度的脂蛋白的和小脂蛋白的監測,還有磷脂酶AR,還有一些超敏C反應蛋白,這些都可以在生化上,指標上來反應斑塊是不是穩定,而且可靠性比較大,彩超也可以很好判斷斑塊穩定性。

出現哪些檢查結果,需要對斑塊進行干預

楊弋:1.對於頸動脈超聲已經提示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首先要對生活方式進行干預,包括健康飲食、適當運動、戒菸限酒、控制體重等。如果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高尿酸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疾病要給予治療。

2.那麼無症狀的頸動脈斑塊患者是否需要他汀類降脂藥及抗血小板藥物干預?明顯的頸動脈狹窄(狹窄程度≥50%),一般均應服用阿司匹林治療。若患者斑塊侷限,未導致管腔狹窄或狹窄程度<50%,則需要結合患者所存在的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確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進行一級預防。

一般認為,患者若具有以下≥3種危險因素,則建議每日服用阿司匹林:

(1)男性≥50歲或女性絕經期後;

(2)得到初步控制的高血壓(高血壓患者經治療後血壓<150/90mmHg);

(3)糖尿病;

(4)高膽固醇血癥;

(5)肥胖(體質量指數≥28);

(6)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父母一方或雙方男性<55歲,女性<65歲發病);

(7)吸菸。

3.當檢查提示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出現臨床症狀且藥物不能改善時,就要考慮手術干預了。

動脈硬化斑塊會“掉”下來嗎?這些認識誤區應當記牢

嚴重頸動脈狹窄患者需要如何治療

楊弋: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患者需要生活方式的干預和他汀類及阿司匹林類藥物的干預,當藥物治療不能改善時還可以考慮應用介入手術或外科手術的治療方法了。目前最常用的兩種手術方式為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

頸動脈超聲需要多長時間複查一次

楊弋:如果是早期動脈硬化,即內膜-中膜增厚或出現較小並且未引起明顯狹窄的硬化斑塊,可以一至兩年複查一次。因為早期動脈硬化進展速度較慢,病情穩定,不需要頻繁進行超聲檢查。

如果出現了中度或者以上的狹窄,則需要每年複查一次;

如果檢查發現不穩定斑塊出現或者血管重度狹窄,斑塊有血栓脫落的危險或者重度狹窄的血管可能演變為閉塞,在控制危險因素的情況下半年至一年複查一次;

如果發生急性腦血管事件,則需要隨時來醫院檢查。

"

本期專家:

楊弋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教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腦血管病中心主任,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副祕書長,吉林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吉林省卒中學會會長等職務。

什麼是頸動脈斑塊

楊弋:頸動脈是為腦部提供血液供應的主要動脈,因其位於頸部,位置表淺,現已成為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最常用的檢查部位。正常情況下,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下簡稱IMT)約為0.8mm~1.0mm,當其數值大於1.0mm就被稱之為IMT增厚,當其數值大於1.3mm則稱之為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的IMT增厚和程度較輕的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是機體老化的自然屬性。據國內部分地區調查,50歲以上老年人若是體檢,其檢出率大約佔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對於冠心病、糖尿病和發生過腦卒中的患者,頸動脈斑塊的存在往往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局部表現。

動脈硬化斑塊會“掉”下來嗎?這些認識誤區應當記牢

為什麼高血壓是高危因子

楊弋: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高血壓致使血液衝擊血管內膜,內膜受損後容易使血小板聚集,使膽固醇、脂質沉積下來,加重管壁粥樣斑塊的形成,導致管壁增厚、管腔變窄。頸總動脈分叉處側壁及彎曲處的內側壁和頸動脈竇部,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響形成湍流等非層流狀態,內膜更易受損,是形成粥樣硬化斑塊的常見地方。

除了高血壓,容易誘發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因子還包括:年齡增長、吸菸、血脂異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血糖異常升高、缺乏鍛鍊、身體內經常有炎症、飲食不健康等。

報告回聲和斑塊穩定性有啥關聯

楊弋:超聲下根據形態和回聲特點,斑塊可分為低迴聲脂質性軟斑;中等回聲富含膠原組織的纖維性扁平斑塊;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性硬斑塊;回聲強弱不等的潰瘍性混合型斑塊。

研究表明,回聲的高低強弱與動脈硬化斑塊的穩定性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規律。

動脈硬化斑塊會“掉”下來嗎?這些認識誤區應當記牢

如何判斷斑塊的穩定性

楊弋:斑塊穩定與否的決定因素非常多,有一些指標如高敏C反應蛋白(HS-CRP)、血清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等指標可部分反映動脈硬化斑塊的穩定性。

臨床上主要是通過生化指標和彩超,因為這個是最常見的,我們也可以做CT、CTA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最常見的就是生化指標檢測和頸動脈斑塊的彩超測定,在生化指標上講的現在比較實用的就是一個纖維蛋白原的監測,還有一個低密度的脂蛋白的和小脂蛋白的監測,還有磷脂酶AR,還有一些超敏C反應蛋白,這些都可以在生化上,指標上來反應斑塊是不是穩定,而且可靠性比較大,彩超也可以很好判斷斑塊穩定性。

出現哪些檢查結果,需要對斑塊進行干預

楊弋:1.對於頸動脈超聲已經提示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首先要對生活方式進行干預,包括健康飲食、適當運動、戒菸限酒、控制體重等。如果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高尿酸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疾病要給予治療。

2.那麼無症狀的頸動脈斑塊患者是否需要他汀類降脂藥及抗血小板藥物干預?明顯的頸動脈狹窄(狹窄程度≥50%),一般均應服用阿司匹林治療。若患者斑塊侷限,未導致管腔狹窄或狹窄程度<50%,則需要結合患者所存在的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確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進行一級預防。

一般認為,患者若具有以下≥3種危險因素,則建議每日服用阿司匹林:

(1)男性≥50歲或女性絕經期後;

(2)得到初步控制的高血壓(高血壓患者經治療後血壓<150/90mmHg);

(3)糖尿病;

(4)高膽固醇血癥;

(5)肥胖(體質量指數≥28);

(6)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父母一方或雙方男性<55歲,女性<65歲發病);

(7)吸菸。

3.當檢查提示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出現臨床症狀且藥物不能改善時,就要考慮手術干預了。

動脈硬化斑塊會“掉”下來嗎?這些認識誤區應當記牢

嚴重頸動脈狹窄患者需要如何治療

楊弋: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患者需要生活方式的干預和他汀類及阿司匹林類藥物的干預,當藥物治療不能改善時還可以考慮應用介入手術或外科手術的治療方法了。目前最常用的兩種手術方式為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

頸動脈超聲需要多長時間複查一次

楊弋:如果是早期動脈硬化,即內膜-中膜增厚或出現較小並且未引起明顯狹窄的硬化斑塊,可以一至兩年複查一次。因為早期動脈硬化進展速度較慢,病情穩定,不需要頻繁進行超聲檢查。

如果出現了中度或者以上的狹窄,則需要每年複查一次;

如果檢查發現不穩定斑塊出現或者血管重度狹窄,斑塊有血栓脫落的危險或者重度狹窄的血管可能演變為閉塞,在控制危險因素的情況下半年至一年複查一次;

如果發生急性腦血管事件,則需要隨時來醫院檢查。

動脈硬化斑塊會“掉”下來嗎?這些認識誤區應當記牢

頸動脈斑塊患者如何預防

楊弋:對於頸動脈斑塊患者,醫生建議吸菸者立即戒菸,同時避免被動吸菸;飲酒者降低酒精攝入量,嚴重頸動脈狹窄者應戒酒;肥胖者通過平衡飲食、鍛鍊和生活方式改變等途徑來減肥,控制體重,體重指數(BMI)為18.5~24.9。此外,能正常運動者,每天應該進行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

這些認識誤區要記牢

楊弋:1.很多人以為頸動脈斑塊都需要藥物治療,其實不是所有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都必須用藥物治療。例如,一個身體健康(指不吸菸、生活方式健康、無高血壓和糖尿病、無其他卒中危險因素)60歲的人,檢查也會發現有頸動脈斑塊,經過專業評估如果沒有危險,就沒有必要吃藥。

2.很多人認為頸動脈斑塊一旦形成就不能縮小了,其實規範的他汀治療能實現斑塊逆轉,已有多項臨床研究證實他汀類藥物治療有助於逆轉斑塊。例如,REVERSAL研究顯示,經過強化他汀治療可以有效抑制冠狀動脈斑塊的發展;ASTERROID研究則發現,應用他汀治療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至1.8mmol/L以下,可使動脈斑塊體積縮小15%;ESTABLISH研究和JAPAN-ACS研究也證實他汀治療可逆轉急性冠脈綜合徵患者的冠狀動脈斑塊。

3.是否只要服用了他汀類藥物就能控制斑塊呢?其實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特別是整體心血管危險水平,確定相應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目標值,並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以及他汀治療使其達到目標值以下。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斑塊的逆轉。如果僅僅是象徵性的服用他汀,則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4.長期服用藥物對身體健康不利,血脂降至正常後是否可停藥?對於多數患者而言,只要能夠耐受,應該長期乃至終身服用他汀類藥物,這是抑制斑塊增長的有效措施。間斷用藥的做法不可取。

5.嚴重的頸動脈狹窄都需要手術治療?很多人是體檢發現頸動脈重度狹窄,但是本身沒有任何症狀,一般是側枝代償良好,必須由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手術。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添怡

編輯:吳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