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發動數萬大軍,卻拿不下一個只有千餘守軍的陳倉。雖然《魏略》記載得相當玄幻,多有不實之語,但是戰役的結果確實是諸葛亮敗退,郝昭成功守住了陳倉。這次“陳倉之戰”被視為諸葛亮的“滑鐵盧”,而他的侄子諸葛恪同樣有一次失敗的攻堅戰,而且失敗程度還要高於諸葛亮。那就是“新城之戰”。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擁兵二十萬,卻拿不下只有四千守軍的新城。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新城之戰”的首尾始末。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發動數萬大軍,卻拿不下一個只有千餘守軍的陳倉。雖然《魏略》記載得相當玄幻,多有不實之語,但是戰役的結果確實是諸葛亮敗退,郝昭成功守住了陳倉。這次“陳倉之戰”被視為諸葛亮的“滑鐵盧”,而他的侄子諸葛恪同樣有一次失敗的攻堅戰,而且失敗程度還要高於諸葛亮。那就是“新城之戰”。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擁兵二十萬,卻拿不下只有四千守軍的新城。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新城之戰”的首尾始末。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歷史背景:在“東興之戰”後膨脹的諸葛恪

從某一點上來講,東吳的諸葛恪與蜀漢的姜維非常相像。兩者都是不折不扣的北伐派,都有過非常耀眼的戰績,從而產生輕敵情緒,之後又遭遇巨大的失敗。就如同姜維的“洮西大捷”一般,諸葛恪也有對曹魏殲敵數萬人的勝仗,那就是發生在吳建興元年(即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發動數萬大軍,卻拿不下一個只有千餘守軍的陳倉。雖然《魏略》記載得相當玄幻,多有不實之語,但是戰役的結果確實是諸葛亮敗退,郝昭成功守住了陳倉。這次“陳倉之戰”被視為諸葛亮的“滑鐵盧”,而他的侄子諸葛恪同樣有一次失敗的攻堅戰,而且失敗程度還要高於諸葛亮。那就是“新城之戰”。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擁兵二十萬,卻拿不下只有四千守軍的新城。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新城之戰”的首尾始末。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歷史背景:在“東興之戰”後膨脹的諸葛恪

從某一點上來講,東吳的諸葛恪與蜀漢的姜維非常相像。兩者都是不折不扣的北伐派,都有過非常耀眼的戰績,從而產生輕敵情緒,之後又遭遇巨大的失敗。就如同姜維的“洮西大捷”一般,諸葛恪也有對曹魏殲敵數萬人的勝仗,那就是發生在吳建興元年(即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孫權去世,諸葛恪成為輔政大臣。他重修了孫權時期在濡須建造的東興堤,並且在左右的山上建築兩個城塢,鞏固了這個從巢湖到長江之間的防線。這個舉動對曹魏無疑是一種挑釁,而且此時孫權剛剛去世,正是伐吳的好機會。曹魏分三路進攻,兩路分別攻打長江上游的江陵和武昌,牽制東吳的援軍,司馬昭率七萬大軍進攻東興堤。結果司馬昭被諸葛恪的四萬吳軍擊敗,喪失數萬的士兵。這次“東興之戰”可以說是東吳罕有的對曹魏的一次大勝,作為主帥的諸葛恪的聲望攀升到極點,但也產生了膨脹輕敵的情緒,於是引發了次年的“新城之戰”。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發動數萬大軍,卻拿不下一個只有千餘守軍的陳倉。雖然《魏略》記載得相當玄幻,多有不實之語,但是戰役的結果確實是諸葛亮敗退,郝昭成功守住了陳倉。這次“陳倉之戰”被視為諸葛亮的“滑鐵盧”,而他的侄子諸葛恪同樣有一次失敗的攻堅戰,而且失敗程度還要高於諸葛亮。那就是“新城之戰”。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擁兵二十萬,卻拿不下只有四千守軍的新城。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新城之戰”的首尾始末。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歷史背景:在“東興之戰”後膨脹的諸葛恪

從某一點上來講,東吳的諸葛恪與蜀漢的姜維非常相像。兩者都是不折不扣的北伐派,都有過非常耀眼的戰績,從而產生輕敵情緒,之後又遭遇巨大的失敗。就如同姜維的“洮西大捷”一般,諸葛恪也有對曹魏殲敵數萬人的勝仗,那就是發生在吳建興元年(即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孫權去世,諸葛恪成為輔政大臣。他重修了孫權時期在濡須建造的東興堤,並且在左右的山上建築兩個城塢,鞏固了這個從巢湖到長江之間的防線。這個舉動對曹魏無疑是一種挑釁,而且此時孫權剛剛去世,正是伐吳的好機會。曹魏分三路進攻,兩路分別攻打長江上游的江陵和武昌,牽制東吳的援軍,司馬昭率七萬大軍進攻東興堤。結果司馬昭被諸葛恪的四萬吳軍擊敗,喪失數萬的士兵。這次“東興之戰”可以說是東吳罕有的對曹魏的一次大勝,作為主帥的諸葛恪的聲望攀升到極點,但也產生了膨脹輕敵的情緒,於是引發了次年的“新城之戰”。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前期準備工作

諸葛恪在對淮南用兵之前,進行了三項準備工作。

一、力排眾議,堅持出兵

雖然在“東興之戰”中,曹魏損失數萬士兵,但曹魏實在是財大氣粗,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從許昌、洛陽這些北方重鎮中調兵,淮南地區的防備沒有受到太大的負面影響。“東興之戰”在東興堤的主戰場的結束時間是公元252冬十二月,在次年二月,諸葛恪回軍。僅僅隔了一個月,諸葛恪又要對曹魏進行戰爭,而且是主動出擊。過於緊湊的軍事行動引起東吳內部的反戰情緒。反對出兵的有中散大夫蔣延、丹楊太守聶友、衛將軍滕胤,諸葛恪一概不聽從,堅持北伐的想法(其實小編竊以為諸葛恪堅持北伐的態度是正確的,但“新城之戰”的規模確實太大,勞師動眾,而且失敗後的處理也不妥當)。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發動數萬大軍,卻拿不下一個只有千餘守軍的陳倉。雖然《魏略》記載得相當玄幻,多有不實之語,但是戰役的結果確實是諸葛亮敗退,郝昭成功守住了陳倉。這次“陳倉之戰”被視為諸葛亮的“滑鐵盧”,而他的侄子諸葛恪同樣有一次失敗的攻堅戰,而且失敗程度還要高於諸葛亮。那就是“新城之戰”。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擁兵二十萬,卻拿不下只有四千守軍的新城。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新城之戰”的首尾始末。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歷史背景:在“東興之戰”後膨脹的諸葛恪

從某一點上來講,東吳的諸葛恪與蜀漢的姜維非常相像。兩者都是不折不扣的北伐派,都有過非常耀眼的戰績,從而產生輕敵情緒,之後又遭遇巨大的失敗。就如同姜維的“洮西大捷”一般,諸葛恪也有對曹魏殲敵數萬人的勝仗,那就是發生在吳建興元年(即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孫權去世,諸葛恪成為輔政大臣。他重修了孫權時期在濡須建造的東興堤,並且在左右的山上建築兩個城塢,鞏固了這個從巢湖到長江之間的防線。這個舉動對曹魏無疑是一種挑釁,而且此時孫權剛剛去世,正是伐吳的好機會。曹魏分三路進攻,兩路分別攻打長江上游的江陵和武昌,牽制東吳的援軍,司馬昭率七萬大軍進攻東興堤。結果司馬昭被諸葛恪的四萬吳軍擊敗,喪失數萬的士兵。這次“東興之戰”可以說是東吳罕有的對曹魏的一次大勝,作為主帥的諸葛恪的聲望攀升到極點,但也產生了膨脹輕敵的情緒,於是引發了次年的“新城之戰”。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前期準備工作

諸葛恪在對淮南用兵之前,進行了三項準備工作。

一、力排眾議,堅持出兵

雖然在“東興之戰”中,曹魏損失數萬士兵,但曹魏實在是財大氣粗,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從許昌、洛陽這些北方重鎮中調兵,淮南地區的防備沒有受到太大的負面影響。“東興之戰”在東興堤的主戰場的結束時間是公元252冬十二月,在次年二月,諸葛恪回軍。僅僅隔了一個月,諸葛恪又要對曹魏進行戰爭,而且是主動出擊。過於緊湊的軍事行動引起東吳內部的反戰情緒。反對出兵的有中散大夫蔣延、丹楊太守聶友、衛將軍滕胤,諸葛恪一概不聽從,堅持北伐的想法(其實小編竊以為諸葛恪堅持北伐的態度是正確的,但“新城之戰”的規模確實太大,勞師動眾,而且失敗後的處理也不妥當)。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二、聯絡姜維,東西並進

蜀漢與東吳脣齒相依,長久以來雙方的軍事合作就是蜀漢出隴西或者關中,東吳出淮南,從西線和東線拉扯曹魏的兵力。“新城之戰”中就是這樣,在決定向淮南發兵之後,諸葛恪派司馬李衡到蜀漢與姜維聯繫共同出兵。此時在蜀漢內部也發生一件“大事”,一直壓制姜維北伐的費禕被魏降人郭修刺殺了。姜維當然同意諸葛恪的邀請,答應聯合東吳一同出兵北伐。

三、佯攻青徐,聲東擊西

諸葛恪沒有直勾勾地直接進攻淮南,而是用了叔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故智,揚聲乘大船沿海路進攻青州、徐州,吸引曹魏的注意,為主力部隊進攻淮南創造機會。但從海路進攻青州、徐州的風險實在太大,本身可信度不高,這個聲東擊西的計劃被魏尚書傅嘏識破;而且海路進攻青州、徐州的水口很多,如果加強防備的話,耗費的士兵太多,曹魏也沒有選擇加強青州、徐州的水口防備。也就是說,諸葛恪的“海上奇兵”沒有起到趙雲和鄧芝取得的牽制效果。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發動數萬大軍,卻拿不下一個只有千餘守軍的陳倉。雖然《魏略》記載得相當玄幻,多有不實之語,但是戰役的結果確實是諸葛亮敗退,郝昭成功守住了陳倉。這次“陳倉之戰”被視為諸葛亮的“滑鐵盧”,而他的侄子諸葛恪同樣有一次失敗的攻堅戰,而且失敗程度還要高於諸葛亮。那就是“新城之戰”。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擁兵二十萬,卻拿不下只有四千守軍的新城。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新城之戰”的首尾始末。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歷史背景:在“東興之戰”後膨脹的諸葛恪

從某一點上來講,東吳的諸葛恪與蜀漢的姜維非常相像。兩者都是不折不扣的北伐派,都有過非常耀眼的戰績,從而產生輕敵情緒,之後又遭遇巨大的失敗。就如同姜維的“洮西大捷”一般,諸葛恪也有對曹魏殲敵數萬人的勝仗,那就是發生在吳建興元年(即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孫權去世,諸葛恪成為輔政大臣。他重修了孫權時期在濡須建造的東興堤,並且在左右的山上建築兩個城塢,鞏固了這個從巢湖到長江之間的防線。這個舉動對曹魏無疑是一種挑釁,而且此時孫權剛剛去世,正是伐吳的好機會。曹魏分三路進攻,兩路分別攻打長江上游的江陵和武昌,牽制東吳的援軍,司馬昭率七萬大軍進攻東興堤。結果司馬昭被諸葛恪的四萬吳軍擊敗,喪失數萬的士兵。這次“東興之戰”可以說是東吳罕有的對曹魏的一次大勝,作為主帥的諸葛恪的聲望攀升到極點,但也產生了膨脹輕敵的情緒,於是引發了次年的“新城之戰”。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前期準備工作

諸葛恪在對淮南用兵之前,進行了三項準備工作。

一、力排眾議,堅持出兵

雖然在“東興之戰”中,曹魏損失數萬士兵,但曹魏實在是財大氣粗,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從許昌、洛陽這些北方重鎮中調兵,淮南地區的防備沒有受到太大的負面影響。“東興之戰”在東興堤的主戰場的結束時間是公元252冬十二月,在次年二月,諸葛恪回軍。僅僅隔了一個月,諸葛恪又要對曹魏進行戰爭,而且是主動出擊。過於緊湊的軍事行動引起東吳內部的反戰情緒。反對出兵的有中散大夫蔣延、丹楊太守聶友、衛將軍滕胤,諸葛恪一概不聽從,堅持北伐的想法(其實小編竊以為諸葛恪堅持北伐的態度是正確的,但“新城之戰”的規模確實太大,勞師動眾,而且失敗後的處理也不妥當)。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二、聯絡姜維,東西並進

蜀漢與東吳脣齒相依,長久以來雙方的軍事合作就是蜀漢出隴西或者關中,東吳出淮南,從西線和東線拉扯曹魏的兵力。“新城之戰”中就是這樣,在決定向淮南發兵之後,諸葛恪派司馬李衡到蜀漢與姜維聯繫共同出兵。此時在蜀漢內部也發生一件“大事”,一直壓制姜維北伐的費禕被魏降人郭修刺殺了。姜維當然同意諸葛恪的邀請,答應聯合東吳一同出兵北伐。

三、佯攻青徐,聲東擊西

諸葛恪沒有直勾勾地直接進攻淮南,而是用了叔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故智,揚聲乘大船沿海路進攻青州、徐州,吸引曹魏的注意,為主力部隊進攻淮南創造機會。但從海路進攻青州、徐州的風險實在太大,本身可信度不高,這個聲東擊西的計劃被魏尚書傅嘏識破;而且海路進攻青州、徐州的水口很多,如果加強防備的話,耗費的士兵太多,曹魏也沒有選擇加強青州、徐州的水口防備。也就是說,諸葛恪的“海上奇兵”沒有起到趙雲和鄧芝取得的牽制效果。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具體過程

小編姑且將新城之戰的具體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東吳圍攻新城,曹魏分兵救援

諸葛恪這次用兵絕對算得上是大手筆,動員了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浩浩蕩蕩進攻淮南地區。同時諸葛恪令弟弟諸葛融從南郡出兵向漢水流域,吸引曹魏的注意,牽制曹魏在荊州的兵力。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發動數萬大軍,卻拿不下一個只有千餘守軍的陳倉。雖然《魏略》記載得相當玄幻,多有不實之語,但是戰役的結果確實是諸葛亮敗退,郝昭成功守住了陳倉。這次“陳倉之戰”被視為諸葛亮的“滑鐵盧”,而他的侄子諸葛恪同樣有一次失敗的攻堅戰,而且失敗程度還要高於諸葛亮。那就是“新城之戰”。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擁兵二十萬,卻拿不下只有四千守軍的新城。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新城之戰”的首尾始末。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歷史背景:在“東興之戰”後膨脹的諸葛恪

從某一點上來講,東吳的諸葛恪與蜀漢的姜維非常相像。兩者都是不折不扣的北伐派,都有過非常耀眼的戰績,從而產生輕敵情緒,之後又遭遇巨大的失敗。就如同姜維的“洮西大捷”一般,諸葛恪也有對曹魏殲敵數萬人的勝仗,那就是發生在吳建興元年(即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孫權去世,諸葛恪成為輔政大臣。他重修了孫權時期在濡須建造的東興堤,並且在左右的山上建築兩個城塢,鞏固了這個從巢湖到長江之間的防線。這個舉動對曹魏無疑是一種挑釁,而且此時孫權剛剛去世,正是伐吳的好機會。曹魏分三路進攻,兩路分別攻打長江上游的江陵和武昌,牽制東吳的援軍,司馬昭率七萬大軍進攻東興堤。結果司馬昭被諸葛恪的四萬吳軍擊敗,喪失數萬的士兵。這次“東興之戰”可以說是東吳罕有的對曹魏的一次大勝,作為主帥的諸葛恪的聲望攀升到極點,但也產生了膨脹輕敵的情緒,於是引發了次年的“新城之戰”。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前期準備工作

諸葛恪在對淮南用兵之前,進行了三項準備工作。

一、力排眾議,堅持出兵

雖然在“東興之戰”中,曹魏損失數萬士兵,但曹魏實在是財大氣粗,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從許昌、洛陽這些北方重鎮中調兵,淮南地區的防備沒有受到太大的負面影響。“東興之戰”在東興堤的主戰場的結束時間是公元252冬十二月,在次年二月,諸葛恪回軍。僅僅隔了一個月,諸葛恪又要對曹魏進行戰爭,而且是主動出擊。過於緊湊的軍事行動引起東吳內部的反戰情緒。反對出兵的有中散大夫蔣延、丹楊太守聶友、衛將軍滕胤,諸葛恪一概不聽從,堅持北伐的想法(其實小編竊以為諸葛恪堅持北伐的態度是正確的,但“新城之戰”的規模確實太大,勞師動眾,而且失敗後的處理也不妥當)。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二、聯絡姜維,東西並進

蜀漢與東吳脣齒相依,長久以來雙方的軍事合作就是蜀漢出隴西或者關中,東吳出淮南,從西線和東線拉扯曹魏的兵力。“新城之戰”中就是這樣,在決定向淮南發兵之後,諸葛恪派司馬李衡到蜀漢與姜維聯繫共同出兵。此時在蜀漢內部也發生一件“大事”,一直壓制姜維北伐的費禕被魏降人郭修刺殺了。姜維當然同意諸葛恪的邀請,答應聯合東吳一同出兵北伐。

三、佯攻青徐,聲東擊西

諸葛恪沒有直勾勾地直接進攻淮南,而是用了叔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故智,揚聲乘大船沿海路進攻青州、徐州,吸引曹魏的注意,為主力部隊進攻淮南創造機會。但從海路進攻青州、徐州的風險實在太大,本身可信度不高,這個聲東擊西的計劃被魏尚書傅嘏識破;而且海路進攻青州、徐州的水口很多,如果加強防備的話,耗費的士兵太多,曹魏也沒有選擇加強青州、徐州的水口防備。也就是說,諸葛恪的“海上奇兵”沒有起到趙雲和鄧芝取得的牽制效果。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具體過程

小編姑且將新城之戰的具體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東吳圍攻新城,曹魏分兵救援

諸葛恪這次用兵絕對算得上是大手筆,動員了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浩浩蕩蕩進攻淮南地區。同時諸葛恪令弟弟諸葛融從南郡出兵向漢水流域,吸引曹魏的注意,牽制曹魏在荊州的兵力。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原先諸葛恪似乎並沒有明確的城池土地上的目的,而是抄略淮南地區的人口。但是淮南地區的百姓到處逃跑躲避,東吳軍隊的效率非常低。於是有部將建議諸葛恪圍攻位於合肥附近的新城,然後等待曹魏的援軍,進行“圍點打援”。這個計劃得到諸葛恪的認同。於是二十萬大軍圍攻新城。

此時姜維也已經出兵,東線西線都有戰事。曹魏只能分兵處理:一方面由郭淮、陳泰率領關中軍團救援隴西;一方面由司馬孚(司馬懿之弟)率領二十萬大軍支援淮南。不過司馬孚並沒有選擇直接救援新城,與諸葛恪交戰,而是羈留在合肥以北的壽春。同時毌丘儉(督揚州軍事)、文欽(揚州刺史)雖然請戰,但是也沒有得到允許,反而是接到按兵不動的命令。也就是說,主要面對諸葛恪大軍的壓力的,就是新城之內的數千守軍。

二、久攻不下,遭逢疫病

當時新城內的守兵只有三、四千人,守將叫做張特。張特的經歷也很有意思。在“東興之戰”前,諸葛誕督揚州軍事,毌丘儉督豫州軍事。結果諸葛誕在東興堤慘敗,司馬師雖然沒有處罰戰敗將領,但還是將毌丘儉和諸葛誕的防區對換。張特原先是諸葛誕的部將,但是不受重用。經過“東興之戰”後的防區對調,張特被毌丘儉安排到新城,反而有了發光發熱的機會,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城的城防很堅固,但是畢竟面臨二十萬大軍,且城內守軍太少。新城內前後派出士兵劉整、鄭像出城求援,結果都被諸葛恪抓住。諸葛恪希望用這兩個人做文章,對新城內的守兵進行攻心戰術,結果劉整誓死不從,鄭像假裝同意,對在陣前對城內守軍放出援兵趕到的消息,提升城內守軍的士氣。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發動數萬大軍,卻拿不下一個只有千餘守軍的陳倉。雖然《魏略》記載得相當玄幻,多有不實之語,但是戰役的結果確實是諸葛亮敗退,郝昭成功守住了陳倉。這次“陳倉之戰”被視為諸葛亮的“滑鐵盧”,而他的侄子諸葛恪同樣有一次失敗的攻堅戰,而且失敗程度還要高於諸葛亮。那就是“新城之戰”。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擁兵二十萬,卻拿不下只有四千守軍的新城。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新城之戰”的首尾始末。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歷史背景:在“東興之戰”後膨脹的諸葛恪

從某一點上來講,東吳的諸葛恪與蜀漢的姜維非常相像。兩者都是不折不扣的北伐派,都有過非常耀眼的戰績,從而產生輕敵情緒,之後又遭遇巨大的失敗。就如同姜維的“洮西大捷”一般,諸葛恪也有對曹魏殲敵數萬人的勝仗,那就是發生在吳建興元年(即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孫權去世,諸葛恪成為輔政大臣。他重修了孫權時期在濡須建造的東興堤,並且在左右的山上建築兩個城塢,鞏固了這個從巢湖到長江之間的防線。這個舉動對曹魏無疑是一種挑釁,而且此時孫權剛剛去世,正是伐吳的好機會。曹魏分三路進攻,兩路分別攻打長江上游的江陵和武昌,牽制東吳的援軍,司馬昭率七萬大軍進攻東興堤。結果司馬昭被諸葛恪的四萬吳軍擊敗,喪失數萬的士兵。這次“東興之戰”可以說是東吳罕有的對曹魏的一次大勝,作為主帥的諸葛恪的聲望攀升到極點,但也產生了膨脹輕敵的情緒,於是引發了次年的“新城之戰”。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前期準備工作

諸葛恪在對淮南用兵之前,進行了三項準備工作。

一、力排眾議,堅持出兵

雖然在“東興之戰”中,曹魏損失數萬士兵,但曹魏實在是財大氣粗,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從許昌、洛陽這些北方重鎮中調兵,淮南地區的防備沒有受到太大的負面影響。“東興之戰”在東興堤的主戰場的結束時間是公元252冬十二月,在次年二月,諸葛恪回軍。僅僅隔了一個月,諸葛恪又要對曹魏進行戰爭,而且是主動出擊。過於緊湊的軍事行動引起東吳內部的反戰情緒。反對出兵的有中散大夫蔣延、丹楊太守聶友、衛將軍滕胤,諸葛恪一概不聽從,堅持北伐的想法(其實小編竊以為諸葛恪堅持北伐的態度是正確的,但“新城之戰”的規模確實太大,勞師動眾,而且失敗後的處理也不妥當)。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二、聯絡姜維,東西並進

蜀漢與東吳脣齒相依,長久以來雙方的軍事合作就是蜀漢出隴西或者關中,東吳出淮南,從西線和東線拉扯曹魏的兵力。“新城之戰”中就是這樣,在決定向淮南發兵之後,諸葛恪派司馬李衡到蜀漢與姜維聯繫共同出兵。此時在蜀漢內部也發生一件“大事”,一直壓制姜維北伐的費禕被魏降人郭修刺殺了。姜維當然同意諸葛恪的邀請,答應聯合東吳一同出兵北伐。

三、佯攻青徐,聲東擊西

諸葛恪沒有直勾勾地直接進攻淮南,而是用了叔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故智,揚聲乘大船沿海路進攻青州、徐州,吸引曹魏的注意,為主力部隊進攻淮南創造機會。但從海路進攻青州、徐州的風險實在太大,本身可信度不高,這個聲東擊西的計劃被魏尚書傅嘏識破;而且海路進攻青州、徐州的水口很多,如果加強防備的話,耗費的士兵太多,曹魏也沒有選擇加強青州、徐州的水口防備。也就是說,諸葛恪的“海上奇兵”沒有起到趙雲和鄧芝取得的牽制效果。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具體過程

小編姑且將新城之戰的具體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東吳圍攻新城,曹魏分兵救援

諸葛恪這次用兵絕對算得上是大手筆,動員了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浩浩蕩蕩進攻淮南地區。同時諸葛恪令弟弟諸葛融從南郡出兵向漢水流域,吸引曹魏的注意,牽制曹魏在荊州的兵力。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原先諸葛恪似乎並沒有明確的城池土地上的目的,而是抄略淮南地區的人口。但是淮南地區的百姓到處逃跑躲避,東吳軍隊的效率非常低。於是有部將建議諸葛恪圍攻位於合肥附近的新城,然後等待曹魏的援軍,進行“圍點打援”。這個計劃得到諸葛恪的認同。於是二十萬大軍圍攻新城。

此時姜維也已經出兵,東線西線都有戰事。曹魏只能分兵處理:一方面由郭淮、陳泰率領關中軍團救援隴西;一方面由司馬孚(司馬懿之弟)率領二十萬大軍支援淮南。不過司馬孚並沒有選擇直接救援新城,與諸葛恪交戰,而是羈留在合肥以北的壽春。同時毌丘儉(督揚州軍事)、文欽(揚州刺史)雖然請戰,但是也沒有得到允許,反而是接到按兵不動的命令。也就是說,主要面對諸葛恪大軍的壓力的,就是新城之內的數千守軍。

二、久攻不下,遭逢疫病

當時新城內的守兵只有三、四千人,守將叫做張特。張特的經歷也很有意思。在“東興之戰”前,諸葛誕督揚州軍事,毌丘儉督豫州軍事。結果諸葛誕在東興堤慘敗,司馬師雖然沒有處罰戰敗將領,但還是將毌丘儉和諸葛誕的防區對換。張特原先是諸葛誕的部將,但是不受重用。經過“東興之戰”後的防區對調,張特被毌丘儉安排到新城,反而有了發光發熱的機會,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城的城防很堅固,但是畢竟面臨二十萬大軍,且城內守軍太少。新城內前後派出士兵劉整、鄭像出城求援,結果都被諸葛恪抓住。諸葛恪希望用這兩個人做文章,對新城內的守兵進行攻心戰術,結果劉整誓死不從,鄭像假裝同意,對在陣前對城內守軍放出援兵趕到的消息,提升城內守軍的士氣。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在諸葛恪的圍攻下,新城守軍傷亡過半;諸葛恪又築起土山攻城,新城守軍根本無法阻攔。就在新城馬上就要告破的時候,張特使用了一條緩敵之計。張特對東吳軍隊說,按照曹魏的軍法,被攻打超過一百天而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守軍可以投降,家人不會被連坐。此時諸葛恪圍攻新城超過九十天,張特請求暫緩進攻,自己向守軍做思想工作,然後一起投降東吳。諸葛恪中計,給張特喘息的機會。張特利用這個機會連夜加固城防,成功抵禦住諸葛恪的進攻。

雖然新城已經岌岌可危,但東吳軍隊內部出現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疫病。《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中記載:“士卒疲勞,因暑飲水,洩下流腫,病者大半,死傷塗地。”東吳軍隊這樣的狀態其實已經很危險了。但是諸葛恪勞師動眾,本來就是壓制反戰情緒強行出兵,如果拿不下新城,反而損兵折將,無功而返,那對自身威望是一次非常嚴重的打擊。在這種時刻感到危機的情緒下,諸葛恪變得非常浮躁和不理智,他用嚴酷手段震懾軍隊。朱異(朱桓之子)勸諸葛恪回軍,被諸葛恪奪去兵權;都尉蔡林也向諸葛恪提出建議(具體建議不清楚,或許還是撤兵的事),諸葛恪不聽,蔡林投降曹魏。

三、曹魏反擊,傷亡慘重

東吳軍隊發生疫病的消息傳到曹魏那裡,同時諸葛恪久攻新城不下也消耗掉了銳氣。在這個時間點上,曹魏的援軍終於行動起來。司馬孚率軍支援新城,文欽率領一支精銳切斷諸葛恪後路。在這種情況之下,諸葛恪必須要接受無功而返的事實,帶著士氣低迷、病弱不堪的軍隊撤退。

在撤軍的途中,有很多生病的士兵“流曳道路,或頓僕坑壑,或見略獲”,基本上算是被拋棄了。同時諸葛恪撤軍時遇到了文欽這支部隊,此時東吳軍隊的戰鬥力實在是成問題,又吃了一個敗仗。《晉書·景帝紀》中記載:“欽逆擊,大破之,斬首萬餘級。”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發動數萬大軍,卻拿不下一個只有千餘守軍的陳倉。雖然《魏略》記載得相當玄幻,多有不實之語,但是戰役的結果確實是諸葛亮敗退,郝昭成功守住了陳倉。這次“陳倉之戰”被視為諸葛亮的“滑鐵盧”,而他的侄子諸葛恪同樣有一次失敗的攻堅戰,而且失敗程度還要高於諸葛亮。那就是“新城之戰”。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擁兵二十萬,卻拿不下只有四千守軍的新城。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新城之戰”的首尾始末。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歷史背景:在“東興之戰”後膨脹的諸葛恪

從某一點上來講,東吳的諸葛恪與蜀漢的姜維非常相像。兩者都是不折不扣的北伐派,都有過非常耀眼的戰績,從而產生輕敵情緒,之後又遭遇巨大的失敗。就如同姜維的“洮西大捷”一般,諸葛恪也有對曹魏殲敵數萬人的勝仗,那就是發生在吳建興元年(即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孫權去世,諸葛恪成為輔政大臣。他重修了孫權時期在濡須建造的東興堤,並且在左右的山上建築兩個城塢,鞏固了這個從巢湖到長江之間的防線。這個舉動對曹魏無疑是一種挑釁,而且此時孫權剛剛去世,正是伐吳的好機會。曹魏分三路進攻,兩路分別攻打長江上游的江陵和武昌,牽制東吳的援軍,司馬昭率七萬大軍進攻東興堤。結果司馬昭被諸葛恪的四萬吳軍擊敗,喪失數萬的士兵。這次“東興之戰”可以說是東吳罕有的對曹魏的一次大勝,作為主帥的諸葛恪的聲望攀升到極點,但也產生了膨脹輕敵的情緒,於是引發了次年的“新城之戰”。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前期準備工作

諸葛恪在對淮南用兵之前,進行了三項準備工作。

一、力排眾議,堅持出兵

雖然在“東興之戰”中,曹魏損失數萬士兵,但曹魏實在是財大氣粗,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從許昌、洛陽這些北方重鎮中調兵,淮南地區的防備沒有受到太大的負面影響。“東興之戰”在東興堤的主戰場的結束時間是公元252冬十二月,在次年二月,諸葛恪回軍。僅僅隔了一個月,諸葛恪又要對曹魏進行戰爭,而且是主動出擊。過於緊湊的軍事行動引起東吳內部的反戰情緒。反對出兵的有中散大夫蔣延、丹楊太守聶友、衛將軍滕胤,諸葛恪一概不聽從,堅持北伐的想法(其實小編竊以為諸葛恪堅持北伐的態度是正確的,但“新城之戰”的規模確實太大,勞師動眾,而且失敗後的處理也不妥當)。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二、聯絡姜維,東西並進

蜀漢與東吳脣齒相依,長久以來雙方的軍事合作就是蜀漢出隴西或者關中,東吳出淮南,從西線和東線拉扯曹魏的兵力。“新城之戰”中就是這樣,在決定向淮南發兵之後,諸葛恪派司馬李衡到蜀漢與姜維聯繫共同出兵。此時在蜀漢內部也發生一件“大事”,一直壓制姜維北伐的費禕被魏降人郭修刺殺了。姜維當然同意諸葛恪的邀請,答應聯合東吳一同出兵北伐。

三、佯攻青徐,聲東擊西

諸葛恪沒有直勾勾地直接進攻淮南,而是用了叔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故智,揚聲乘大船沿海路進攻青州、徐州,吸引曹魏的注意,為主力部隊進攻淮南創造機會。但從海路進攻青州、徐州的風險實在太大,本身可信度不高,這個聲東擊西的計劃被魏尚書傅嘏識破;而且海路進攻青州、徐州的水口很多,如果加強防備的話,耗費的士兵太多,曹魏也沒有選擇加強青州、徐州的水口防備。也就是說,諸葛恪的“海上奇兵”沒有起到趙雲和鄧芝取得的牽制效果。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具體過程

小編姑且將新城之戰的具體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東吳圍攻新城,曹魏分兵救援

諸葛恪這次用兵絕對算得上是大手筆,動員了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浩浩蕩蕩進攻淮南地區。同時諸葛恪令弟弟諸葛融從南郡出兵向漢水流域,吸引曹魏的注意,牽制曹魏在荊州的兵力。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原先諸葛恪似乎並沒有明確的城池土地上的目的,而是抄略淮南地區的人口。但是淮南地區的百姓到處逃跑躲避,東吳軍隊的效率非常低。於是有部將建議諸葛恪圍攻位於合肥附近的新城,然後等待曹魏的援軍,進行“圍點打援”。這個計劃得到諸葛恪的認同。於是二十萬大軍圍攻新城。

此時姜維也已經出兵,東線西線都有戰事。曹魏只能分兵處理:一方面由郭淮、陳泰率領關中軍團救援隴西;一方面由司馬孚(司馬懿之弟)率領二十萬大軍支援淮南。不過司馬孚並沒有選擇直接救援新城,與諸葛恪交戰,而是羈留在合肥以北的壽春。同時毌丘儉(督揚州軍事)、文欽(揚州刺史)雖然請戰,但是也沒有得到允許,反而是接到按兵不動的命令。也就是說,主要面對諸葛恪大軍的壓力的,就是新城之內的數千守軍。

二、久攻不下,遭逢疫病

當時新城內的守兵只有三、四千人,守將叫做張特。張特的經歷也很有意思。在“東興之戰”前,諸葛誕督揚州軍事,毌丘儉督豫州軍事。結果諸葛誕在東興堤慘敗,司馬師雖然沒有處罰戰敗將領,但還是將毌丘儉和諸葛誕的防區對換。張特原先是諸葛誕的部將,但是不受重用。經過“東興之戰”後的防區對調,張特被毌丘儉安排到新城,反而有了發光發熱的機會,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城的城防很堅固,但是畢竟面臨二十萬大軍,且城內守軍太少。新城內前後派出士兵劉整、鄭像出城求援,結果都被諸葛恪抓住。諸葛恪希望用這兩個人做文章,對新城內的守兵進行攻心戰術,結果劉整誓死不從,鄭像假裝同意,對在陣前對城內守軍放出援兵趕到的消息,提升城內守軍的士氣。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在諸葛恪的圍攻下,新城守軍傷亡過半;諸葛恪又築起土山攻城,新城守軍根本無法阻攔。就在新城馬上就要告破的時候,張特使用了一條緩敵之計。張特對東吳軍隊說,按照曹魏的軍法,被攻打超過一百天而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守軍可以投降,家人不會被連坐。此時諸葛恪圍攻新城超過九十天,張特請求暫緩進攻,自己向守軍做思想工作,然後一起投降東吳。諸葛恪中計,給張特喘息的機會。張特利用這個機會連夜加固城防,成功抵禦住諸葛恪的進攻。

雖然新城已經岌岌可危,但東吳軍隊內部出現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疫病。《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中記載:“士卒疲勞,因暑飲水,洩下流腫,病者大半,死傷塗地。”東吳軍隊這樣的狀態其實已經很危險了。但是諸葛恪勞師動眾,本來就是壓制反戰情緒強行出兵,如果拿不下新城,反而損兵折將,無功而返,那對自身威望是一次非常嚴重的打擊。在這種時刻感到危機的情緒下,諸葛恪變得非常浮躁和不理智,他用嚴酷手段震懾軍隊。朱異(朱桓之子)勸諸葛恪回軍,被諸葛恪奪去兵權;都尉蔡林也向諸葛恪提出建議(具體建議不清楚,或許還是撤兵的事),諸葛恪不聽,蔡林投降曹魏。

三、曹魏反擊,傷亡慘重

東吳軍隊發生疫病的消息傳到曹魏那裡,同時諸葛恪久攻新城不下也消耗掉了銳氣。在這個時間點上,曹魏的援軍終於行動起來。司馬孚率軍支援新城,文欽率領一支精銳切斷諸葛恪後路。在這種情況之下,諸葛恪必須要接受無功而返的事實,帶著士氣低迷、病弱不堪的軍隊撤退。

在撤軍的途中,有很多生病的士兵“流曳道路,或頓僕坑壑,或見略獲”,基本上算是被拋棄了。同時諸葛恪撤軍時遇到了文欽這支部隊,此時東吳軍隊的戰鬥力實在是成問題,又吃了一個敗仗。《晉書·景帝紀》中記載:“欽逆擊,大破之,斬首萬餘級。”

二十萬大軍vs四千守軍,淺談東吳和曹魏之間的“新城之戰”

“新城之戰”的影響

前有“東興之戰”,後有“新城之戰”,諸葛恪彷彿坐過山車一樣,其聲望從頂峰降到低谷。而相較之下,“新城之戰”的負面影響要超過“東興之戰”,畢竟一場巨大的敗仗切實地損害到軍民的生命和利益。諸葛恪明顯感受到了危機,開始更換官員,改易宿衛;又整合軍隊意圖再次北伐。諸葛恪的種種措施不但沒有挽回他的地位,反而讓別人對他更加失望和怨恨。最後另一個輔政大臣孫峻(東吳宗室)抓住這個機會,策劃一次政變,最後殺死諸葛恪,掌控了東吳的政權。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