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瘋傳中國車企銷量腰斬榜 車子真的賣不動了?


網上瘋傳中國車企銷量腰斬榜 車子真的賣不動了?

如今的汽車市場,本質是信用市場,因為大多人是分期消費,汽車銷量的下滑,或許可以說是消費者對預期悲觀,而減少了信用消費。

而房租不一樣,房租是剛需,房租下滑表明租戶收入開始下滑而不得不收縮剛性開支。


網上瘋傳中國車企銷量腰斬榜 車子真的賣不動了?

1、“汽車無非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這話對也不對。你說對吧,好像汽車這事兒就有這麼簡單,要不怎麼28年來不操心也能一直漲。

你說不對吧,去年就玩砸了,今年一季度又下降了超10%。按行業慣例,你定會說這冬天來了。當然,這話也確實喊一年多了。

行情下滑本無話可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也有蚊子,了不起從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但從奔馳沒換成五菱,直接給換成共享單車了,這話就有可說的必要。

以前都是陽春三月陽光燦爛,從沒見過冬天,頭一次,那這話就有可琢磨的必要。

去年一年,汽車行指直跌500多點。

消費市場上,我國汽車銷量同比下降2.8%,為2000年以來首跌。從漲幅上說,今天看中國汽車的曲線是:快速增長——慢速增長——負增長。


網上瘋傳中國車企銷量腰斬榜 車子真的賣不動了?

遙想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超過1800萬輛,榮登全球第一汽車市場王國寶座,這也是全球汽車百年來第一次,後起的汽車國家超過美國,不可不畏一片喜人。

誰料北京是怕車子太多了堵,還是想讓車企“謙虛使人進步”,當年底就發佈了限牌政策。

於是很多人就開始預測:“中國汽車市場的最高點在哪裡?我們下一個高峰在哪裡?”

有人樂觀,說2030年7500萬輛,有人保守,說2020年2500萬輛。

最準確的來自兩個人,一個是一汽的董海洋,基本預測準了最高點的數字,2800萬輛,但年份提前到了2014年。

另一個是馬自達中國的前任CEO山田憲昭,完全預測準了最高點的時間,2017年,但數字高成了3000萬。

所以今天來看,中國汽車市場的最高點,就是在2017年,大約2888萬輛。

過完2017年後,車市就開始了水逆。

去年全國汽車銷量28年來首次下跌,今年一季度乘用車銷量又下降超過10%,已連續虧兩年說不清是鄭州還是海南的海馬汽車賣了401處房產自救,北京現代先是全公司停產了46天后又是關停了北京一工廠,來自武漢的神龍則是裁了接近2000人。

除去車企,下游經銷商的日子也不好過。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我國汽車經銷商當前生存狀況報告”,2018年經銷商新車毛利從2017年的5.5%下降到0.4%,經銷商的虧損面從2017年的11.4%增加到39.3%。

進入2019年,除少數品牌外,經銷商的新車毛利普遍為負,虧損面進一步加大,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而在上游零部件行業,保持了同樣的下跌姿勢。

這幾天,為中國車企提供零部件的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們,包括電裝、大陸集團、愛信精機、李爾等,紛紛公佈了一季度財報。

營收有漲有跌,但營業利潤則下跌嚴重,其中電裝下滑25.9%,大陸集團下滑17%,愛信精機下滑35.2%,李爾下滑23%。

大陸集團甚至為此推遲了動力總成部門的拆分IPO。

今年4月底,網上就瘋傳起一張中國車企銷量腰斬榜。

然後人們就開始談寒冬了,覺著,市場不再增長,而且恐怕也很難再增長。

為什麼?


網上瘋傳中國車企銷量腰斬榜 車子真的賣不動了?

2、有人說是因為中國汽車保有量見頂了。

看其他國家。

截止2018年底,美國汽車保有量2.5億輛左右,美國有3.27億左右人口,如果按2.5億輛保有量計算,平均1.3人擁有一輛汽車。

而在韓國,汽車保有量為0.23億輛,韓國人口大概5000萬,平均算下來,2.4個人一輛車。

截止2018年,中國汽車保有量2.4億輛左右,按照這個數據計算,平均每5人擁有一輛汽車。

而按千人保有量算,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172輛,對比美國800多輛、日本近600輛以及韓國370多輛的千人保有量。

按理說非但沒見頂,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但真是這樣嗎?說兩組數字。

一組是,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80後人口的總數是2.28億,90後是1.74億,00後是1.47億。

按這個下降速度,80後退休的時候,補充進來的00後勞動力總數很可能只有一半。

另一組是,2018年中國全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減少200萬人,出生率為1949年以來歷史最低值。

也就是說,放開計劃生育之後,大家生育意願普遍低。

儘管離美日韓還有人均保有量的差距,但買車的是人,人口減少,賣車增長無源。

還有人說是政策,限牌、稅收。

國內最早限牌的的城市是北京,2010年12月23日發佈並開始生效。

從限牌前後的私家車擁有量上看,明顯分成了兩段,也明顯可以看出:限牌,明顯降低了汽車擁有量的速度。


網上瘋傳中國車企銷量腰斬榜 車子真的賣不動了?


我國目前有8個城市限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杭州、貴陽和一個海南省,最早是2010年的北京,最晚是去年的海南,除了確實能緩堵外,限牌似乎是影響車市的原因之一。

其次稅收。從購買一輛車,我們除了需要承擔裸車價格,還需承擔一大筆附加稅,如購置稅,車船稅,若買進口車還要繳關稅。

換句話說,購置稅、關稅能大幅降低購車成本,說不定會有刺激銷量的作用

從以往數據看,我國分別於2009年、2015年以及2016年三次實行了購置稅下調5%的政策。

第一次,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車市蕭條,汽車銷量驟降。2009年開始,為了促進車市發展,下調了一半的購置稅率,由原來的10%降到5%。

隨即車市回暖,2009年,中國汽車銷量同比增長近50%。

第二次,2011年至2015年三季度,我國購置稅恢復到原來的10%,隨即同比增長放緩。


網上瘋傳中國車企銷量腰斬榜 車子真的賣不動了?


第三次,2015年四季度至2016年末,我國購置稅又由10%下調至原來的一半,自打進入2016年後,汽車銷量明顯提高,全年同比增長近15%。

這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一,我國購置稅的反覆調動不超過5%;二,只要一調動,汽車銷量就有很大影響。

而去看最近三年的購置稅率,2017年為7.5%,2018年為10%,2019年無變化,依舊10%。

也就是說,去年中國車市迎來28年來首降的時候,沒有調低稅率刺激市場,2019年汽車人喊了一整年的寒冬來了後,稅率還是沒變化。

你說為啥政府沒有去調低稅率?

3、簡單算一筆賬。假設今年某市汽車銷售額100萬元,購置稅如果是10%,應繳稅額就是10萬元。

而假設這一年的稅率是歷史最低的5%,按5%的歷史最高成績算,能刺激到銷量增長50%,最好情況的銷售額就是150萬元,按照5%的購置稅,應繳稅額就是7.5萬元。

也就是說,至少歷史數據表明,調低購置稅雖能刺激銷量,但並不能隨銷量增加而地方利稅增加。

而在經濟下行地方困難的情況下,政府要不要降稅?

在三大市,房市、股市、樓市中,其中最沒有泡沫的,發展最穩定的,幾乎沒有給國家和政府帶來什麼麻煩的,就是汽車業。

且作為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資金密集型行業,往往成為了所處地方的支柱產業。

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依賴汽車經濟了,地方經濟怎麼辦?

前幾天,財政部與稅務部發布了《關於車輛購置稅有關具體政策的公告》,簡單說,購置稅從原來根據廠家的指導價或開出的發票金額計算,變為按照實際支付金額計算。而目前終端價格一般都有折扣,所以消費的繳稅應該有所減少。

但終端折扣最終幾許,決定權並不全在消費者手中,是個緣分性事件。

這幾天,還在傳廣州要開放限牌。這個不用簡單說,該買買,該賣賣,但能刺激多少銷量,誰賣誰知道。

因為無論調稅也好,開放限牌也好,都只是刺激車市的調控手段。

不過相對房地市,這還算好的。

最近多地銀行上調首房利率,銀行有錢也不許做房貸。

明顯看出,在今天貿易摩擦的舉國經濟困境中,政府這次不打算靠房地產,人民日報也曾發表評論,這次不靠房地產救經濟了。

既然房市不放鬆,那就要在車市、股市上做文章。

分析了那麼多原因,想了那麼多辦法,那今天中國車市的本質到底是個什麼狀況?

我前兩天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評論,說是如今的汽車市場,本質是信用市場,因為大多人是分期消費,汽車銷量的下滑,或許可以說是消費者對預期悲觀,而減少了信用消費。

而房租不一樣,房租是剛需,房租下滑表明租戶收入開始下滑而不得不收縮剛性開支。

也就說,危機已經傳導到末端的人民群眾了。

當然,早就傳過來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