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趣|專家支招,如何讓孩子快速適應大學生活

大學 高考 教育 錄趣 錄趣 2017-08-30

錄趣|專家支招,如何讓孩子快速適應大學生活

最近,有不少家長跟我聊起孩子上大學要怎麼適應大學生活的問題,我想,這大約也是許多家長對自己即將步入大學的孩子的擔憂吧!剛進入大學會遇到哪些不適應的情況,有哪些方法能進行自我調整,家長要提供哪些幫助,如何預防,如何解決……這些對於步入人生新階段的同學和家長,都是十分迫切需要了解的問題。

在大學裡出現適應困難的同學,可能會遇上很多問題,總結起來,常見的有這麼幾類:

其一,目標渙散,終日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混日子。

其二,敏感自卑,無法融入大學生活。

其三,對大學的學習模式不適應,無法樹立專業自信。

我想從“為人”開始,一層層談。

所謂問題,其實是人格發展的問題

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我都習慣再推進一步,把它看做“人”的問題。這個所謂“人”的問題不是說遇到問題的人人品有多壞,而是說,我們在每一個階段所遇到的困難之所以成為困難,是因為在這個階段,我們的人格發展過程中,有一些核心衝突沒有得到修通。

錄趣|專家支招,如何讓孩子快速適應大學生活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把人一生的心理髮展分為了八個階段,大一新生,正處在青春期與成年早期的過渡點上,這個時期的孩子,面臨著同一性的完成和處理親密與孤獨感兩大核心任務。換句話說,這個時期,孩子一方面要明確“我是個怎樣的人”,另一方面,要面對“我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兩大問題。因此,在大一出現很多適應困難就可以理解了。

同一性--我是誰?要成為怎樣的人?

我們從小讀過周恩來的名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總理這句話,說的就是自我同一性的一個面向。

什麼是自我同一性?就是一個人對於自己身份角色的確定感及整合感。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的身份、原則、邊界、價值取向、人生理念和理想等等,關於“我”的確認,會使孩子擁有自己的主見,敢於確認自己的需求和目標,明白自己的特點,也能更清楚自己與他人的界限在哪裡,自然也會清楚,要如何與他人保持怎樣的關係。

錄趣|專家支招,如何讓孩子快速適應大學生活

比方說我們總結的大一常見的兩個適應困難,沒有目標,和無法樹立專業自信,很多時候就與無法確立自己的自我同一性有關。

現在去問正在讀初中高中的孩子,有多少人能夠清晰明確地說出自己將來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又有多少孩子能夠列舉出自己為了未來的目標做過哪些準備?

很多同學在完成高考後十分迷茫,甚至到了報考大學和專業時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方向,於是匆匆忙忙、渾渾噩噩間,家長根據自己的認知和現實的考量,給孩子提供建議,孩子沒有自己的思考,便順從了家長的建議,到了大學發現自己學不好這門專業,又是一輪沮喪焦慮。

在這些茫然和挫敗裡,有的同學覺得好不容易“完成了任務”,到了享受生活的好時候,有的則因為對專業課程沒有興趣或者有心無力而乾脆放棄學習。於是在大學出現了一批混日子,打遊戲,到了畢業時一無所長的大學生,他們可能會在未來尋找工作的過程中碰壁,受挫,一再地失去成就感,更糟糕的結果是有的人最終回到家裡退縮封閉自己,不再與外界接觸,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錄趣|專家支招,如何讓孩子快速適應大學生活

我們當下的教育比較忽略的是對於孩子自我認知的培養,家長很多時候也容易受外界影響,將孩子的成績放在第一位,如果有什麼建議可言的話,我想,在接下來的時間教會孩子認識自己,引導支持他堅定地成為自己,是家長能夠為孩子提供的最大的支持,也是孩子最大的軟實力。

人際關係的困境--親密與孤獨

這是青年初期的發展主題,也是大學生活適應中另一個常見的困難。

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離開了熟悉的學習模式,很多人都說,大學的人際關係比高中遠了很多,最親密的可能不是同學,而是幾個室友,如果跟室友關係不好,自己可能就完全孤立了。

大學的學習講究更多的是自主性和研究性,座位不再固定,教室經常變換,因此大學裡維持人際關係不再像高中可以依靠“設置穩定”,更多時候,考驗的是自主建立和維持關係的能力,在這個過程裡,自信、主動和自我確定感就顯得十分重要。

錄趣|專家支招,如何讓孩子快速適應大學生活

這裡說的自信和主動,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確認感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喜歡和需要什麼樣的朋友,你能夠主動地選擇和建立你的朋友圈,你來決定你的人際關係類型,而不是為主動而主動,刻意地展現熱情,那不是自信主動,而是迎合。

很多同學對建立人際關係感到困難,是因為缺乏自我確認感,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優點在哪裡,不敢大方地展示自己,害怕自己不被人喜歡,也害怕因為分歧而遭到同學的排擠與攻擊。他們為此會努力地迎合他人,或者偽裝自己,隱藏真實的感受和狀態,最終卻因為難以承受人際的壓力而變得敏感自卑。

這樣的困難往往是持久且彌散的,能夠衝破困境的方法,就是不斷嘗試突破自己的恐懼幻想,你可以去多參加集體活動,慢慢通過各種渠道讓大家瞭解你,嘗試打開自己,與同學和朋友交流,但最重要的,所有努力的核心,不是為他人而秀,是為自己。唯有堅持不懈地提升自己,認識自己,才是增加你自信的根本途徑,你的人格和能力,就是你最好的名片,比任何矯飾都更具說服力。

為自己負責--自由的代價

對同學們來講進入大學是獲得自由,但慢慢地大家又會意識到,這不僅是自由,也是陌生的挑戰。因為你需要面臨的是自己的成長,你要自己做選擇,並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很多同學的困難,就在於被這種“自由”的代價所嚇倒。然而,這也是大學裡能夠學到的根本的最為寶貴的東西--在自由的環境中尋找自己,成為自己,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給家長的建議

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的確如此。不過家長能夠教給孩子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

這個信息高度發展的社會,幾乎任何知識都可以通過搜索找到和習得,而唯有兩樣東西,是家長獨有、並且對孩子具有深遠影響的,一個是“愛”,另一個是“家風”。

所謂言傳身教,這種影響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傳遞給孩子,是比任何課程文章都具滲透力的。孩子會在無形中通過家長的態度去評估自己,形成“我是誰”“我是個怎樣的人”的觀點。這些基本觀點,將直接影響孩子如何與自己、與外界相處的關係模式。

錄趣|專家支招,如何讓孩子快速適應大學生活

舉個例子,同樣是愛子心切,當面臨孩子因遊戲而影響學習時,一位家長見一次罵一次,反覆提醒孩子他還有很多學習任務沒有完成,教育他要以學習為重,可是收效甚微,孩子甚至直接頂撞,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並指責“你可以通宵看電視,我為什麼不能打兩個小時遊戲”,爭執的結果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家長認為“我是為孩子好,可他卻不聽,太不懂事了,這都是他的錯,我拿他沒辦法”,孩子認為“他根本就不理解我,只是知道要我學學學,學習對我來說就是一種任務和負擔,我學得好也只是他拿來炫耀的工具,還不如我打遊戲,起碼輸贏都是我自己的”。

另一位家長首先觀察了一下孩子玩的遊戲類型,並陪孩子看電視裡的遊戲解說,詢問他對遊戲的看法,當他了解到原來孩子喜歡遊戲是因為遊戲設定中有很多發揮自己創造力的地方,並且裡面有很多坦誠相見的夥伴之後,他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此後一段時間,他每週都會抽出一段時間來陪孩子看遊戲解說,找攻略,孩子十分驚訝,經過一段時間小心翼翼的試探,發現父親是真的並未反對他打遊戲的行為,他開始願意跟父親交流一些自己的看法,父親告訴他,自己的確擔心他的學習,但他更願意相信,這是孩子成長中的另一種嘗試。“好的學習和成績當然很重要,但你在遊戲中學習到的競爭、創造跟合作,這些感受同樣重要。爸爸知道,也相信你可以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孩子此後很意外地開始比以前更為主動和刻苦的學習,很快成績便趕超了原來的水平。

錄趣|專家支招,如何讓孩子快速適應大學生活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家長為孩子提供的,首先是在困難時有一個溫暖、理解、支持、信任的空間;其次是坦誠的交流感受和適當地給予真誠具體的建議,比如對從未離家的孩子教導他們基本的人際交往禮儀和獨立生活技巧;第三,家長需要透過具體問題看到本質,不評對錯,不爭輸贏,從促進成長的角度支持孩子的自尊,幫助他們從提升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麵對困境;第四,尊重孩子的感受,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如果他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而仍舊無法脫離困難,允許他有退卻或重新選擇的權力而不使他感到額外的挫敗和壓力;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需要把自己從“家長”的位置上抽出來一點,作為一個與孩子平等的“人”,去和他一起交流、成長。

大學的自由,不僅意味著歡騰和放縱,更意味著勇氣和責任。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自我認同清晰、既堅守自己又與外界交融、內外平衡的狀態。這需要每一位同學積極主動不氣餒地探索自己,也需要每一位家長持有廣闊的胸懷,以人文之心看待孩子的成長,緩解孩子的焦慮,這必然是一個持久曲折卻又充滿意義的過程,你我,共勉,同行!

本文作者,錄趣認證導師:熊丹成

錄趣|專家支招,如何讓孩子快速適應大學生活

錄趣已更新各省市院校錄取分數線,你想要了解的高考諮詢都在這裡哦~現在來錄趣還可以尋找校友,和你未來的同學結伴上大學!家長也可來加入各個院校學生家長群,隨時與孩子同校的家長交流,讓您即使在遠方也能及時瞭解孩子在大學校園的情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