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
作者 | 思小妞 編輯 | Alice

當媽是個恐怖故事,但開學後還得接著當媽是史上最恐怖的鬼故事。因為,開學後又雙叒叕要陪娃做作業了。金秋九月、秋高氣爽,爹媽們夾道歡迎送走了暑假,迫不及待把娃們趕去了學校,不過兩週就發現,真是剛下賊船又跳火坑,那些年陪娃做作業受過的內外傷這麼快就忘了麼?

暑假時,朋友圈的老母親們雖然叫苦不迭,但時不時也會在朋友圈晒出一些帶娃出遊的好山、好水、好風光。結果剛開學,朋友圈畫風就大變,處處上演由作業引發的“人間慘劇”。

"
作者 | 思小妞 編輯 | Alice

當媽是個恐怖故事,但開學後還得接著當媽是史上最恐怖的鬼故事。因為,開學後又雙叒叕要陪娃做作業了。金秋九月、秋高氣爽,爹媽們夾道歡迎送走了暑假,迫不及待把娃們趕去了學校,不過兩週就發現,真是剛下賊船又跳火坑,那些年陪娃做作業受過的內外傷這麼快就忘了麼?

暑假時,朋友圈的老母親們雖然叫苦不迭,但時不時也會在朋友圈晒出一些帶娃出遊的好山、好水、好風光。結果剛開學,朋友圈畫風就大變,處處上演由作業引發的“人間慘劇”。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朋友圈裡的“鬼故事”正在上演)

眾所周知,中國式陪寫作業的特點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其實家庭作業對很多美國家長也是一項考驗,否則就不會有“homework battle”這個提法了。

陪娃做作業是個大學問,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的方法。兩週前我參加了一個party,在那裡碰到幾個高知家庭,大家聊起如何得體地解決陪娃做作業這件事,令我頗有收穫。

先交代一下背景,這個party算是名副其實的高知party,在場八成的人學歷都是博士,多家長都在美國知名高校做教授。幾個家庭也很多元化,有傳統的美國白人家庭、猶太家庭、穆斯林家庭和西班牙裔家庭。最大的今年剛進入大學,最小的孩子讀二年級(除我家之外)。幾位老母親在場,話題不由自主就轉到了孩子的教育上。

雖然都是高知家庭,但每個家庭在做作業這件事上採取的做法真是大不同,每一種都有值得借鑑和思考的地方。

01 猶太家庭:“規矩”是我們的教育核心

看到有猶太家庭在場,我不可免俗向他們請教起了育兒方法。我向教授妻子說了自己理解的猶太教育核心,提問、質疑、辯論精神,教授妻子笑著認可,她說,但你忽略了我們猶太人一個很關鍵的教育核心,規矩

因為虔誠的宗教信仰,這對父母自己從小就開始學習《聖經》、《密釋納》、《塔木德》這些宗教書籍,而在這些書籍裡,“規矩”是貫穿始終的,比如安息日就好好休息、不工作,贖罪日就全天齋戒、不吃飯。這些規矩陪伴了父母半輩子,所以他們也把這種規矩教育運用在了育兒上,“照信仰之書養娃”。

比如,在做作業這件事上他們給分別讀三年級、四年級的兩個兒子制定了這樣一些規矩(已經嚴格執行了四年):

  • 每天在固定時間(到家10分鐘以內開始)、固定地點(家裡客廳的桌子上)寫作業(學校作業不多,主要還要完成家長佈置的作業);
  • 孩子們晚上9點準時關燈睡覺,即使作業沒做完也不能“開夜車”,迫使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認真對待課業;
  • 在完成作業和其他學習任務前,不會有視頻、遊戲、戶外運動,完成作業後時間是孩子們自己的,爹媽不干預;
  • 家長會介入孩子的作業情況,但不是控制、操作和執行,而是和孩子達成協議,提前約定好可以在作業方面求助的內容,比如不會的題目不能直接來問家長,要帶著自己的思考來問,家長不會給出答案;針對做錯的題目自己給出鞏固方案避免再犯。
"
作者 | 思小妞 編輯 | Alice

當媽是個恐怖故事,但開學後還得接著當媽是史上最恐怖的鬼故事。因為,開學後又雙叒叕要陪娃做作業了。金秋九月、秋高氣爽,爹媽們夾道歡迎送走了暑假,迫不及待把娃們趕去了學校,不過兩週就發現,真是剛下賊船又跳火坑,那些年陪娃做作業受過的內外傷這麼快就忘了麼?

暑假時,朋友圈的老母親們雖然叫苦不迭,但時不時也會在朋友圈晒出一些帶娃出遊的好山、好水、好風光。結果剛開學,朋友圈畫風就大變,處處上演由作業引發的“人間慘劇”。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朋友圈裡的“鬼故事”正在上演)

眾所周知,中國式陪寫作業的特點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其實家庭作業對很多美國家長也是一項考驗,否則就不會有“homework battle”這個提法了。

陪娃做作業是個大學問,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的方法。兩週前我參加了一個party,在那裡碰到幾個高知家庭,大家聊起如何得體地解決陪娃做作業這件事,令我頗有收穫。

先交代一下背景,這個party算是名副其實的高知party,在場八成的人學歷都是博士,多家長都在美國知名高校做教授。幾個家庭也很多元化,有傳統的美國白人家庭、猶太家庭、穆斯林家庭和西班牙裔家庭。最大的今年剛進入大學,最小的孩子讀二年級(除我家之外)。幾位老母親在場,話題不由自主就轉到了孩子的教育上。

雖然都是高知家庭,但每個家庭在做作業這件事上採取的做法真是大不同,每一種都有值得借鑑和思考的地方。

01 猶太家庭:“規矩”是我們的教育核心

看到有猶太家庭在場,我不可免俗向他們請教起了育兒方法。我向教授妻子說了自己理解的猶太教育核心,提問、質疑、辯論精神,教授妻子笑著認可,她說,但你忽略了我們猶太人一個很關鍵的教育核心,規矩

因為虔誠的宗教信仰,這對父母自己從小就開始學習《聖經》、《密釋納》、《塔木德》這些宗教書籍,而在這些書籍裡,“規矩”是貫穿始終的,比如安息日就好好休息、不工作,贖罪日就全天齋戒、不吃飯。這些規矩陪伴了父母半輩子,所以他們也把這種規矩教育運用在了育兒上,“照信仰之書養娃”。

比如,在做作業這件事上他們給分別讀三年級、四年級的兩個兒子制定了這樣一些規矩(已經嚴格執行了四年):

  • 每天在固定時間(到家10分鐘以內開始)、固定地點(家裡客廳的桌子上)寫作業(學校作業不多,主要還要完成家長佈置的作業);
  • 孩子們晚上9點準時關燈睡覺,即使作業沒做完也不能“開夜車”,迫使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認真對待課業;
  • 在完成作業和其他學習任務前,不會有視頻、遊戲、戶外運動,完成作業後時間是孩子們自己的,爹媽不干預;
  • 家長會介入孩子的作業情況,但不是控制、操作和執行,而是和孩子達成協議,提前約定好可以在作業方面求助的內容,比如不會的題目不能直接來問家長,要帶著自己的思考來問,家長不會給出答案;針對做錯的題目自己給出鞏固方案避免再犯。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順帶提一句,他們的大兒子也是被這種“死規矩”養大的,去年考入被UC Berkeley錄取,gap year一年去歐洲的某座雪上做滑雪教練一年,一邊賺錢一邊旅遊見世面,今年9月去大學報道了。

守規矩這件事不僅適用於他家的孩子們,對夫妻二人也同樣奏效。由於工作性質,教授和妻子(註冊醫護人員,正在考營養師執照)每天下班也是要在家學習/工作的,倆人幾乎不看電視、手機大部分時候放在車裡。典型的學習型家庭,孩子們耳濡目染,自然也就接受了“課業第一”的要求。

啟發:

1.“規矩”不是一天養成的。以這個猶太家庭為例,在孩子學齡前,他們就會要求孩子每天進行短時間的算術和拼讀學習,逐漸增加時長,做好美國的幼小銜接;現在除了週六外,兩個孩子週日也要堅持學習一段時間,為的是能和週一上學有很好的銜接;暑假也會堅持每天定時定點學習1-2小時。

2.“介入”的意思不是家長充當孩子的幫助者、合作者、執行者,而是做孩子的“備胎”——不到萬不得已時再來找我。本質上還是孩子要對自己的作業負責,哪怕他們發現孩子的某道題做錯了。

3.應了那句老話:父母的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02西班牙裔爸媽:找到拖延的深層原因

在場有一個西班牙裔家庭,他們對輔導孩子做作業這件事秉持的理念很新穎:wait but why——你可以拖延,但要告訴我原因。比起逼孩子完成作業,他們更在乎幫孩子找到不願做作業的深層原因

這位媽媽說,讀四年級的兒子要做一份關於太陽能的科學實驗作業,需要用塑料泡沫做一個模型,兒子拖著遲遲不肯動手。媽媽沒有責罵、逼迫他,而是問兒子為什麼不願意做?不感興趣?不會?還是別的原因。

"
作者 | 思小妞 編輯 | Alice

當媽是個恐怖故事,但開學後還得接著當媽是史上最恐怖的鬼故事。因為,開學後又雙叒叕要陪娃做作業了。金秋九月、秋高氣爽,爹媽們夾道歡迎送走了暑假,迫不及待把娃們趕去了學校,不過兩週就發現,真是剛下賊船又跳火坑,那些年陪娃做作業受過的內外傷這麼快就忘了麼?

暑假時,朋友圈的老母親們雖然叫苦不迭,但時不時也會在朋友圈晒出一些帶娃出遊的好山、好水、好風光。結果剛開學,朋友圈畫風就大變,處處上演由作業引發的“人間慘劇”。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朋友圈裡的“鬼故事”正在上演)

眾所周知,中國式陪寫作業的特點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其實家庭作業對很多美國家長也是一項考驗,否則就不會有“homework battle”這個提法了。

陪娃做作業是個大學問,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的方法。兩週前我參加了一個party,在那裡碰到幾個高知家庭,大家聊起如何得體地解決陪娃做作業這件事,令我頗有收穫。

先交代一下背景,這個party算是名副其實的高知party,在場八成的人學歷都是博士,多家長都在美國知名高校做教授。幾個家庭也很多元化,有傳統的美國白人家庭、猶太家庭、穆斯林家庭和西班牙裔家庭。最大的今年剛進入大學,最小的孩子讀二年級(除我家之外)。幾位老母親在場,話題不由自主就轉到了孩子的教育上。

雖然都是高知家庭,但每個家庭在做作業這件事上採取的做法真是大不同,每一種都有值得借鑑和思考的地方。

01 猶太家庭:“規矩”是我們的教育核心

看到有猶太家庭在場,我不可免俗向他們請教起了育兒方法。我向教授妻子說了自己理解的猶太教育核心,提問、質疑、辯論精神,教授妻子笑著認可,她說,但你忽略了我們猶太人一個很關鍵的教育核心,規矩

因為虔誠的宗教信仰,這對父母自己從小就開始學習《聖經》、《密釋納》、《塔木德》這些宗教書籍,而在這些書籍裡,“規矩”是貫穿始終的,比如安息日就好好休息、不工作,贖罪日就全天齋戒、不吃飯。這些規矩陪伴了父母半輩子,所以他們也把這種規矩教育運用在了育兒上,“照信仰之書養娃”。

比如,在做作業這件事上他們給分別讀三年級、四年級的兩個兒子制定了這樣一些規矩(已經嚴格執行了四年):

  • 每天在固定時間(到家10分鐘以內開始)、固定地點(家裡客廳的桌子上)寫作業(學校作業不多,主要還要完成家長佈置的作業);
  • 孩子們晚上9點準時關燈睡覺,即使作業沒做完也不能“開夜車”,迫使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認真對待課業;
  • 在完成作業和其他學習任務前,不會有視頻、遊戲、戶外運動,完成作業後時間是孩子們自己的,爹媽不干預;
  • 家長會介入孩子的作業情況,但不是控制、操作和執行,而是和孩子達成協議,提前約定好可以在作業方面求助的內容,比如不會的題目不能直接來問家長,要帶著自己的思考來問,家長不會給出答案;針對做錯的題目自己給出鞏固方案避免再犯。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順帶提一句,他們的大兒子也是被這種“死規矩”養大的,去年考入被UC Berkeley錄取,gap year一年去歐洲的某座雪上做滑雪教練一年,一邊賺錢一邊旅遊見世面,今年9月去大學報道了。

守規矩這件事不僅適用於他家的孩子們,對夫妻二人也同樣奏效。由於工作性質,教授和妻子(註冊醫護人員,正在考營養師執照)每天下班也是要在家學習/工作的,倆人幾乎不看電視、手機大部分時候放在車裡。典型的學習型家庭,孩子們耳濡目染,自然也就接受了“課業第一”的要求。

啟發:

1.“規矩”不是一天養成的。以這個猶太家庭為例,在孩子學齡前,他們就會要求孩子每天進行短時間的算術和拼讀學習,逐漸增加時長,做好美國的幼小銜接;現在除了週六外,兩個孩子週日也要堅持學習一段時間,為的是能和週一上學有很好的銜接;暑假也會堅持每天定時定點學習1-2小時。

2.“介入”的意思不是家長充當孩子的幫助者、合作者、執行者,而是做孩子的“備胎”——不到萬不得已時再來找我。本質上還是孩子要對自己的作業負責,哪怕他們發現孩子的某道題做錯了。

3.應了那句老話:父母的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02西班牙裔爸媽:找到拖延的深層原因

在場有一個西班牙裔家庭,他們對輔導孩子做作業這件事秉持的理念很新穎:wait but why——你可以拖延,但要告訴我原因。比起逼孩子完成作業,他們更在乎幫孩子找到不願做作業的深層原因

這位媽媽說,讀四年級的兒子要做一份關於太陽能的科學實驗作業,需要用塑料泡沫做一個模型,兒子拖著遲遲不肯動手。媽媽沒有責罵、逼迫他,而是問兒子為什麼不願意做?不感興趣?不會?還是別的原因。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兒子說出了自己一連串的理由: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用塑料泡沫這個材料?這個模型對利用太陽能真的能奏效麼?下午約了小夥伴踢球,但看上去完成這個項目要花費很久時間,一旦開始會不會耽誤他踢球?

孩子一做作業就犯拖延症,家長總愛歸因為偷懶、笨、不努力,誰能想到遲遲不願動手的背後居然有這麼多擔心。

拖延症人人都有,這世上有兩種拖延,一種是在有期限內的拖延,我們會因為時間壓力最重被迫完成事情,這種拖延不算恐怖,反而那些沒有截止日期的拖延才是後患無窮。比如,你想學好英語、想完成一幅藝術作品……沒有考試壓力、沒有“死線”、沒有人催你,全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沒有截止日期的拖延通常是安靜地、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如果不去學習克服它,生活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最終讓自己沮喪、失去實現理想的能力。而這對西班牙裔教授採取的wait but why策略就是在告訴孩子,拖延沒什麼,但你要學會直面自己的內心,找到阻礙自己動手的真正原因,然後一步步克服它。

如何克服呢?在輔導作業這件事上,這對家長的做法是提供切實的辦法和工具幫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不知道完成整個模型要多久,會不會因此耽誤了踢球。那就拿個計時器,先設定10分鐘,看看10分鐘內模型能做到什麼程度,以此來估算接下來需要的時長,做好時間規劃;教孩子用Google Drawings、Inspiration這類軟件畫出思考過程、理清思路;除此之外,她還向我推薦了Khan Academy、Learn Zillion、NCTM Illuminations這三個孩子常用的學習網站/app.

"
作者 | 思小妞 編輯 | Alice

當媽是個恐怖故事,但開學後還得接著當媽是史上最恐怖的鬼故事。因為,開學後又雙叒叕要陪娃做作業了。金秋九月、秋高氣爽,爹媽們夾道歡迎送走了暑假,迫不及待把娃們趕去了學校,不過兩週就發現,真是剛下賊船又跳火坑,那些年陪娃做作業受過的內外傷這麼快就忘了麼?

暑假時,朋友圈的老母親們雖然叫苦不迭,但時不時也會在朋友圈晒出一些帶娃出遊的好山、好水、好風光。結果剛開學,朋友圈畫風就大變,處處上演由作業引發的“人間慘劇”。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朋友圈裡的“鬼故事”正在上演)

眾所周知,中國式陪寫作業的特點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其實家庭作業對很多美國家長也是一項考驗,否則就不會有“homework battle”這個提法了。

陪娃做作業是個大學問,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的方法。兩週前我參加了一個party,在那裡碰到幾個高知家庭,大家聊起如何得體地解決陪娃做作業這件事,令我頗有收穫。

先交代一下背景,這個party算是名副其實的高知party,在場八成的人學歷都是博士,多家長都在美國知名高校做教授。幾個家庭也很多元化,有傳統的美國白人家庭、猶太家庭、穆斯林家庭和西班牙裔家庭。最大的今年剛進入大學,最小的孩子讀二年級(除我家之外)。幾位老母親在場,話題不由自主就轉到了孩子的教育上。

雖然都是高知家庭,但每個家庭在做作業這件事上採取的做法真是大不同,每一種都有值得借鑑和思考的地方。

01 猶太家庭:“規矩”是我們的教育核心

看到有猶太家庭在場,我不可免俗向他們請教起了育兒方法。我向教授妻子說了自己理解的猶太教育核心,提問、質疑、辯論精神,教授妻子笑著認可,她說,但你忽略了我們猶太人一個很關鍵的教育核心,規矩

因為虔誠的宗教信仰,這對父母自己從小就開始學習《聖經》、《密釋納》、《塔木德》這些宗教書籍,而在這些書籍裡,“規矩”是貫穿始終的,比如安息日就好好休息、不工作,贖罪日就全天齋戒、不吃飯。這些規矩陪伴了父母半輩子,所以他們也把這種規矩教育運用在了育兒上,“照信仰之書養娃”。

比如,在做作業這件事上他們給分別讀三年級、四年級的兩個兒子制定了這樣一些規矩(已經嚴格執行了四年):

  • 每天在固定時間(到家10分鐘以內開始)、固定地點(家裡客廳的桌子上)寫作業(學校作業不多,主要還要完成家長佈置的作業);
  • 孩子們晚上9點準時關燈睡覺,即使作業沒做完也不能“開夜車”,迫使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認真對待課業;
  • 在完成作業和其他學習任務前,不會有視頻、遊戲、戶外運動,完成作業後時間是孩子們自己的,爹媽不干預;
  • 家長會介入孩子的作業情況,但不是控制、操作和執行,而是和孩子達成協議,提前約定好可以在作業方面求助的內容,比如不會的題目不能直接來問家長,要帶著自己的思考來問,家長不會給出答案;針對做錯的題目自己給出鞏固方案避免再犯。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順帶提一句,他們的大兒子也是被這種“死規矩”養大的,去年考入被UC Berkeley錄取,gap year一年去歐洲的某座雪上做滑雪教練一年,一邊賺錢一邊旅遊見世面,今年9月去大學報道了。

守規矩這件事不僅適用於他家的孩子們,對夫妻二人也同樣奏效。由於工作性質,教授和妻子(註冊醫護人員,正在考營養師執照)每天下班也是要在家學習/工作的,倆人幾乎不看電視、手機大部分時候放在車裡。典型的學習型家庭,孩子們耳濡目染,自然也就接受了“課業第一”的要求。

啟發:

1.“規矩”不是一天養成的。以這個猶太家庭為例,在孩子學齡前,他們就會要求孩子每天進行短時間的算術和拼讀學習,逐漸增加時長,做好美國的幼小銜接;現在除了週六外,兩個孩子週日也要堅持學習一段時間,為的是能和週一上學有很好的銜接;暑假也會堅持每天定時定點學習1-2小時。

2.“介入”的意思不是家長充當孩子的幫助者、合作者、執行者,而是做孩子的“備胎”——不到萬不得已時再來找我。本質上還是孩子要對自己的作業負責,哪怕他們發現孩子的某道題做錯了。

3.應了那句老話:父母的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02西班牙裔爸媽:找到拖延的深層原因

在場有一個西班牙裔家庭,他們對輔導孩子做作業這件事秉持的理念很新穎:wait but why——你可以拖延,但要告訴我原因。比起逼孩子完成作業,他們更在乎幫孩子找到不願做作業的深層原因

這位媽媽說,讀四年級的兒子要做一份關於太陽能的科學實驗作業,需要用塑料泡沫做一個模型,兒子拖著遲遲不肯動手。媽媽沒有責罵、逼迫他,而是問兒子為什麼不願意做?不感興趣?不會?還是別的原因。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兒子說出了自己一連串的理由: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用塑料泡沫這個材料?這個模型對利用太陽能真的能奏效麼?下午約了小夥伴踢球,但看上去完成這個項目要花費很久時間,一旦開始會不會耽誤他踢球?

孩子一做作業就犯拖延症,家長總愛歸因為偷懶、笨、不努力,誰能想到遲遲不願動手的背後居然有這麼多擔心。

拖延症人人都有,這世上有兩種拖延,一種是在有期限內的拖延,我們會因為時間壓力最重被迫完成事情,這種拖延不算恐怖,反而那些沒有截止日期的拖延才是後患無窮。比如,你想學好英語、想完成一幅藝術作品……沒有考試壓力、沒有“死線”、沒有人催你,全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沒有截止日期的拖延通常是安靜地、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如果不去學習克服它,生活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最終讓自己沮喪、失去實現理想的能力。而這對西班牙裔教授採取的wait but why策略就是在告訴孩子,拖延沒什麼,但你要學會直面自己的內心,找到阻礙自己動手的真正原因,然後一步步克服它。

如何克服呢?在輔導作業這件事上,這對家長的做法是提供切實的辦法和工具幫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不知道完成整個模型要多久,會不會因此耽誤了踢球。那就拿個計時器,先設定10分鐘,看看10分鐘內模型能做到什麼程度,以此來估算接下來需要的時長,做好時間規劃;教孩子用Google Drawings、Inspiration這類軟件畫出思考過程、理清思路;除此之外,她還向我推薦了Khan Academy、Learn Zillion、NCTM Illuminations這三個孩子常用的學習網站/app.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而在和他家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我發現兩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強。我家娃年紀小不願意在陌生的環境裡坐在座位上吃晚餐,我好說歹說不奏效,這兩位兄弟居然用“你知道恐龍們怎麼吃飯麼?”成功把我娃“騙上”桌子。(霸王龍是個小短腿,它怎麼拿食物?長脖子的樑龍可以把頭埋得很低吃飯麼?脖子會不會斷……)

啟發:

  1. 比威逼利誘孩子去做作業更重要的,是聽孩子說他不願做作業的深層原因;
  2. 比給孩子講解解題思路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運用工具的能力去解決問題。

03 美國白人教授:孩子當成下屬去管理就對了

在場有位白人教授曾在大公司做過管理層,後來跳槽到高校從事教學,大概是受了那段公司經歷的影響,他對輔導作業這件事的態度是把它當成項目去完成、把孩子當成員工去對待,我稱他為項目管理型家長。

好的管理者明白項目成功的關鍵在於人,而每一位員工的性格、能力都不同,不可能有一種通用的方法把他們全部擺平,所以需要“看人下菜”。這位教授有三個孩子,他會分析每個孩子的性格、然後採取孩子們受用的方式讓他們完成作用。

"
作者 | 思小妞 編輯 | Alice

當媽是個恐怖故事,但開學後還得接著當媽是史上最恐怖的鬼故事。因為,開學後又雙叒叕要陪娃做作業了。金秋九月、秋高氣爽,爹媽們夾道歡迎送走了暑假,迫不及待把娃們趕去了學校,不過兩週就發現,真是剛下賊船又跳火坑,那些年陪娃做作業受過的內外傷這麼快就忘了麼?

暑假時,朋友圈的老母親們雖然叫苦不迭,但時不時也會在朋友圈晒出一些帶娃出遊的好山、好水、好風光。結果剛開學,朋友圈畫風就大變,處處上演由作業引發的“人間慘劇”。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朋友圈裡的“鬼故事”正在上演)

眾所周知,中國式陪寫作業的特點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其實家庭作業對很多美國家長也是一項考驗,否則就不會有“homework battle”這個提法了。

陪娃做作業是個大學問,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的方法。兩週前我參加了一個party,在那裡碰到幾個高知家庭,大家聊起如何得體地解決陪娃做作業這件事,令我頗有收穫。

先交代一下背景,這個party算是名副其實的高知party,在場八成的人學歷都是博士,多家長都在美國知名高校做教授。幾個家庭也很多元化,有傳統的美國白人家庭、猶太家庭、穆斯林家庭和西班牙裔家庭。最大的今年剛進入大學,最小的孩子讀二年級(除我家之外)。幾位老母親在場,話題不由自主就轉到了孩子的教育上。

雖然都是高知家庭,但每個家庭在做作業這件事上採取的做法真是大不同,每一種都有值得借鑑和思考的地方。

01 猶太家庭:“規矩”是我們的教育核心

看到有猶太家庭在場,我不可免俗向他們請教起了育兒方法。我向教授妻子說了自己理解的猶太教育核心,提問、質疑、辯論精神,教授妻子笑著認可,她說,但你忽略了我們猶太人一個很關鍵的教育核心,規矩

因為虔誠的宗教信仰,這對父母自己從小就開始學習《聖經》、《密釋納》、《塔木德》這些宗教書籍,而在這些書籍裡,“規矩”是貫穿始終的,比如安息日就好好休息、不工作,贖罪日就全天齋戒、不吃飯。這些規矩陪伴了父母半輩子,所以他們也把這種規矩教育運用在了育兒上,“照信仰之書養娃”。

比如,在做作業這件事上他們給分別讀三年級、四年級的兩個兒子制定了這樣一些規矩(已經嚴格執行了四年):

  • 每天在固定時間(到家10分鐘以內開始)、固定地點(家裡客廳的桌子上)寫作業(學校作業不多,主要還要完成家長佈置的作業);
  • 孩子們晚上9點準時關燈睡覺,即使作業沒做完也不能“開夜車”,迫使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認真對待課業;
  • 在完成作業和其他學習任務前,不會有視頻、遊戲、戶外運動,完成作業後時間是孩子們自己的,爹媽不干預;
  • 家長會介入孩子的作業情況,但不是控制、操作和執行,而是和孩子達成協議,提前約定好可以在作業方面求助的內容,比如不會的題目不能直接來問家長,要帶著自己的思考來問,家長不會給出答案;針對做錯的題目自己給出鞏固方案避免再犯。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順帶提一句,他們的大兒子也是被這種“死規矩”養大的,去年考入被UC Berkeley錄取,gap year一年去歐洲的某座雪上做滑雪教練一年,一邊賺錢一邊旅遊見世面,今年9月去大學報道了。

守規矩這件事不僅適用於他家的孩子們,對夫妻二人也同樣奏效。由於工作性質,教授和妻子(註冊醫護人員,正在考營養師執照)每天下班也是要在家學習/工作的,倆人幾乎不看電視、手機大部分時候放在車裡。典型的學習型家庭,孩子們耳濡目染,自然也就接受了“課業第一”的要求。

啟發:

1.“規矩”不是一天養成的。以這個猶太家庭為例,在孩子學齡前,他們就會要求孩子每天進行短時間的算術和拼讀學習,逐漸增加時長,做好美國的幼小銜接;現在除了週六外,兩個孩子週日也要堅持學習一段時間,為的是能和週一上學有很好的銜接;暑假也會堅持每天定時定點學習1-2小時。

2.“介入”的意思不是家長充當孩子的幫助者、合作者、執行者,而是做孩子的“備胎”——不到萬不得已時再來找我。本質上還是孩子要對自己的作業負責,哪怕他們發現孩子的某道題做錯了。

3.應了那句老話:父母的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02西班牙裔爸媽:找到拖延的深層原因

在場有一個西班牙裔家庭,他們對輔導孩子做作業這件事秉持的理念很新穎:wait but why——你可以拖延,但要告訴我原因。比起逼孩子完成作業,他們更在乎幫孩子找到不願做作業的深層原因

這位媽媽說,讀四年級的兒子要做一份關於太陽能的科學實驗作業,需要用塑料泡沫做一個模型,兒子拖著遲遲不肯動手。媽媽沒有責罵、逼迫他,而是問兒子為什麼不願意做?不感興趣?不會?還是別的原因。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兒子說出了自己一連串的理由: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用塑料泡沫這個材料?這個模型對利用太陽能真的能奏效麼?下午約了小夥伴踢球,但看上去完成這個項目要花費很久時間,一旦開始會不會耽誤他踢球?

孩子一做作業就犯拖延症,家長總愛歸因為偷懶、笨、不努力,誰能想到遲遲不願動手的背後居然有這麼多擔心。

拖延症人人都有,這世上有兩種拖延,一種是在有期限內的拖延,我們會因為時間壓力最重被迫完成事情,這種拖延不算恐怖,反而那些沒有截止日期的拖延才是後患無窮。比如,你想學好英語、想完成一幅藝術作品……沒有考試壓力、沒有“死線”、沒有人催你,全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沒有截止日期的拖延通常是安靜地、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如果不去學習克服它,生活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最終讓自己沮喪、失去實現理想的能力。而這對西班牙裔教授採取的wait but why策略就是在告訴孩子,拖延沒什麼,但你要學會直面自己的內心,找到阻礙自己動手的真正原因,然後一步步克服它。

如何克服呢?在輔導作業這件事上,這對家長的做法是提供切實的辦法和工具幫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不知道完成整個模型要多久,會不會因此耽誤了踢球。那就拿個計時器,先設定10分鐘,看看10分鐘內模型能做到什麼程度,以此來估算接下來需要的時長,做好時間規劃;教孩子用Google Drawings、Inspiration這類軟件畫出思考過程、理清思路;除此之外,她還向我推薦了Khan Academy、Learn Zillion、NCTM Illuminations這三個孩子常用的學習網站/app.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而在和他家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我發現兩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強。我家娃年紀小不願意在陌生的環境裡坐在座位上吃晚餐,我好說歹說不奏效,這兩位兄弟居然用“你知道恐龍們怎麼吃飯麼?”成功把我娃“騙上”桌子。(霸王龍是個小短腿,它怎麼拿食物?長脖子的樑龍可以把頭埋得很低吃飯麼?脖子會不會斷……)

啟發:

  1. 比威逼利誘孩子去做作業更重要的,是聽孩子說他不願做作業的深層原因;
  2. 比給孩子講解解題思路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運用工具的能力去解決問題。

03 美國白人教授:孩子當成下屬去管理就對了

在場有位白人教授曾在大公司做過管理層,後來跳槽到高校從事教學,大概是受了那段公司經歷的影響,他對輔導作業這件事的態度是把它當成項目去完成、把孩子當成員工去對待,我稱他為項目管理型家長。

好的管理者明白項目成功的關鍵在於人,而每一位員工的性格、能力都不同,不可能有一種通用的方法把他們全部擺平,所以需要“看人下菜”。這位教授有三個孩子,他會分析每個孩子的性格、然後採取孩子們受用的方式讓他們完成作用。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比如大女兒是要主導權的孩子,這種孩子她喜歡自己控制事情、喜歡成為領導,你要是催逼威脅她,她會對著和你幹。

所以教授採取的策略是“放低姿態”,用詢問、徵求意見的方法鼓勵孩子去做作業,而非要求(你現在馬上去完成作業!你寫完作業才能出去玩!) ;所以他會說“你能幫我個忙,可以現在去做作業麼?讓弟弟們以你為榜樣。行麼?”如果孩子say no,他會請孩子自己提出計劃(執行方案)和完成的時間(項目結點),大多時候都會尊重孩子的決定。

二兒子是要love&peace的小朋友,很友善,但耐壓弱、易焦慮。對待這類孩子,教授的主要做法是給他們提供安全感。

比如,安全的環境、氛圍、心情、甚至安全的結果(做不好也沒關係,多大點事兒!);以及清晰的步驟(123這樣安排作業你覺得ok麼?)他們才不容易陷入焦慮,願意去執行。

小兒子是守規則型的孩子。這類孩子喜歡遵守秩序、追求邏輯,通常自己就會完成作業。可一旦遇到他覺得“不合理”的作業,排斥心理也很強,“乖乖仔”就會變成“叛逆者”。此時,家長要能夠提供清晰、有邏輯、有說服力的理由讓他明白這份作業的必要性(不是那種你不好好寫就拿不了高分、上不了好大學的“長遠”理由)讓孩子去完成課業。

啟發:

催、逼、訓、吼可能也是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某幾種方式,但未必在所有孩子身上奏效。家長不妨先花點時間分析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性格、吃哪一套,“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

美國的父母也推娃、雞娃,快樂教育只是一種傳說,但與中國家長“推娃”的理念、方式又有所不同。中國的父母“推娃”有點“專制”,家長成了主角;而多數美國父母的“推娃”是界限裡給自由,主角始終是孩子自己。

當做作業的主力成為家長時,我們也許該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的 “介入”究竟是幫忙還是幫倒忙?

"
作者 | 思小妞 編輯 | Alice

當媽是個恐怖故事,但開學後還得接著當媽是史上最恐怖的鬼故事。因為,開學後又雙叒叕要陪娃做作業了。金秋九月、秋高氣爽,爹媽們夾道歡迎送走了暑假,迫不及待把娃們趕去了學校,不過兩週就發現,真是剛下賊船又跳火坑,那些年陪娃做作業受過的內外傷這麼快就忘了麼?

暑假時,朋友圈的老母親們雖然叫苦不迭,但時不時也會在朋友圈晒出一些帶娃出遊的好山、好水、好風光。結果剛開學,朋友圈畫風就大變,處處上演由作業引發的“人間慘劇”。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朋友圈裡的“鬼故事”正在上演)

眾所周知,中國式陪寫作業的特點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其實家庭作業對很多美國家長也是一項考驗,否則就不會有“homework battle”這個提法了。

陪娃做作業是個大學問,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的方法。兩週前我參加了一個party,在那裡碰到幾個高知家庭,大家聊起如何得體地解決陪娃做作業這件事,令我頗有收穫。

先交代一下背景,這個party算是名副其實的高知party,在場八成的人學歷都是博士,多家長都在美國知名高校做教授。幾個家庭也很多元化,有傳統的美國白人家庭、猶太家庭、穆斯林家庭和西班牙裔家庭。最大的今年剛進入大學,最小的孩子讀二年級(除我家之外)。幾位老母親在場,話題不由自主就轉到了孩子的教育上。

雖然都是高知家庭,但每個家庭在做作業這件事上採取的做法真是大不同,每一種都有值得借鑑和思考的地方。

01 猶太家庭:“規矩”是我們的教育核心

看到有猶太家庭在場,我不可免俗向他們請教起了育兒方法。我向教授妻子說了自己理解的猶太教育核心,提問、質疑、辯論精神,教授妻子笑著認可,她說,但你忽略了我們猶太人一個很關鍵的教育核心,規矩

因為虔誠的宗教信仰,這對父母自己從小就開始學習《聖經》、《密釋納》、《塔木德》這些宗教書籍,而在這些書籍裡,“規矩”是貫穿始終的,比如安息日就好好休息、不工作,贖罪日就全天齋戒、不吃飯。這些規矩陪伴了父母半輩子,所以他們也把這種規矩教育運用在了育兒上,“照信仰之書養娃”。

比如,在做作業這件事上他們給分別讀三年級、四年級的兩個兒子制定了這樣一些規矩(已經嚴格執行了四年):

  • 每天在固定時間(到家10分鐘以內開始)、固定地點(家裡客廳的桌子上)寫作業(學校作業不多,主要還要完成家長佈置的作業);
  • 孩子們晚上9點準時關燈睡覺,即使作業沒做完也不能“開夜車”,迫使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認真對待課業;
  • 在完成作業和其他學習任務前,不會有視頻、遊戲、戶外運動,完成作業後時間是孩子們自己的,爹媽不干預;
  • 家長會介入孩子的作業情況,但不是控制、操作和執行,而是和孩子達成協議,提前約定好可以在作業方面求助的內容,比如不會的題目不能直接來問家長,要帶著自己的思考來問,家長不會給出答案;針對做錯的題目自己給出鞏固方案避免再犯。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順帶提一句,他們的大兒子也是被這種“死規矩”養大的,去年考入被UC Berkeley錄取,gap year一年去歐洲的某座雪上做滑雪教練一年,一邊賺錢一邊旅遊見世面,今年9月去大學報道了。

守規矩這件事不僅適用於他家的孩子們,對夫妻二人也同樣奏效。由於工作性質,教授和妻子(註冊醫護人員,正在考營養師執照)每天下班也是要在家學習/工作的,倆人幾乎不看電視、手機大部分時候放在車裡。典型的學習型家庭,孩子們耳濡目染,自然也就接受了“課業第一”的要求。

啟發:

1.“規矩”不是一天養成的。以這個猶太家庭為例,在孩子學齡前,他們就會要求孩子每天進行短時間的算術和拼讀學習,逐漸增加時長,做好美國的幼小銜接;現在除了週六外,兩個孩子週日也要堅持學習一段時間,為的是能和週一上學有很好的銜接;暑假也會堅持每天定時定點學習1-2小時。

2.“介入”的意思不是家長充當孩子的幫助者、合作者、執行者,而是做孩子的“備胎”——不到萬不得已時再來找我。本質上還是孩子要對自己的作業負責,哪怕他們發現孩子的某道題做錯了。

3.應了那句老話:父母的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02西班牙裔爸媽:找到拖延的深層原因

在場有一個西班牙裔家庭,他們對輔導孩子做作業這件事秉持的理念很新穎:wait but why——你可以拖延,但要告訴我原因。比起逼孩子完成作業,他們更在乎幫孩子找到不願做作業的深層原因

這位媽媽說,讀四年級的兒子要做一份關於太陽能的科學實驗作業,需要用塑料泡沫做一個模型,兒子拖著遲遲不肯動手。媽媽沒有責罵、逼迫他,而是問兒子為什麼不願意做?不感興趣?不會?還是別的原因。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兒子說出了自己一連串的理由: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用塑料泡沫這個材料?這個模型對利用太陽能真的能奏效麼?下午約了小夥伴踢球,但看上去完成這個項目要花費很久時間,一旦開始會不會耽誤他踢球?

孩子一做作業就犯拖延症,家長總愛歸因為偷懶、笨、不努力,誰能想到遲遲不願動手的背後居然有這麼多擔心。

拖延症人人都有,這世上有兩種拖延,一種是在有期限內的拖延,我們會因為時間壓力最重被迫完成事情,這種拖延不算恐怖,反而那些沒有截止日期的拖延才是後患無窮。比如,你想學好英語、想完成一幅藝術作品……沒有考試壓力、沒有“死線”、沒有人催你,全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沒有截止日期的拖延通常是安靜地、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如果不去學習克服它,生活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最終讓自己沮喪、失去實現理想的能力。而這對西班牙裔教授採取的wait but why策略就是在告訴孩子,拖延沒什麼,但你要學會直面自己的內心,找到阻礙自己動手的真正原因,然後一步步克服它。

如何克服呢?在輔導作業這件事上,這對家長的做法是提供切實的辦法和工具幫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不知道完成整個模型要多久,會不會因此耽誤了踢球。那就拿個計時器,先設定10分鐘,看看10分鐘內模型能做到什麼程度,以此來估算接下來需要的時長,做好時間規劃;教孩子用Google Drawings、Inspiration這類軟件畫出思考過程、理清思路;除此之外,她還向我推薦了Khan Academy、Learn Zillion、NCTM Illuminations這三個孩子常用的學習網站/app.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而在和他家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我發現兩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強。我家娃年紀小不願意在陌生的環境裡坐在座位上吃晚餐,我好說歹說不奏效,這兩位兄弟居然用“你知道恐龍們怎麼吃飯麼?”成功把我娃“騙上”桌子。(霸王龍是個小短腿,它怎麼拿食物?長脖子的樑龍可以把頭埋得很低吃飯麼?脖子會不會斷……)

啟發:

  1. 比威逼利誘孩子去做作業更重要的,是聽孩子說他不願做作業的深層原因;
  2. 比給孩子講解解題思路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運用工具的能力去解決問題。

03 美國白人教授:孩子當成下屬去管理就對了

在場有位白人教授曾在大公司做過管理層,後來跳槽到高校從事教學,大概是受了那段公司經歷的影響,他對輔導作業這件事的態度是把它當成項目去完成、把孩子當成員工去對待,我稱他為項目管理型家長。

好的管理者明白項目成功的關鍵在於人,而每一位員工的性格、能力都不同,不可能有一種通用的方法把他們全部擺平,所以需要“看人下菜”。這位教授有三個孩子,他會分析每個孩子的性格、然後採取孩子們受用的方式讓他們完成作用。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比如大女兒是要主導權的孩子,這種孩子她喜歡自己控制事情、喜歡成為領導,你要是催逼威脅她,她會對著和你幹。

所以教授採取的策略是“放低姿態”,用詢問、徵求意見的方法鼓勵孩子去做作業,而非要求(你現在馬上去完成作業!你寫完作業才能出去玩!) ;所以他會說“你能幫我個忙,可以現在去做作業麼?讓弟弟們以你為榜樣。行麼?”如果孩子say no,他會請孩子自己提出計劃(執行方案)和完成的時間(項目結點),大多時候都會尊重孩子的決定。

二兒子是要love&peace的小朋友,很友善,但耐壓弱、易焦慮。對待這類孩子,教授的主要做法是給他們提供安全感。

比如,安全的環境、氛圍、心情、甚至安全的結果(做不好也沒關係,多大點事兒!);以及清晰的步驟(123這樣安排作業你覺得ok麼?)他們才不容易陷入焦慮,願意去執行。

小兒子是守規則型的孩子。這類孩子喜歡遵守秩序、追求邏輯,通常自己就會完成作業。可一旦遇到他覺得“不合理”的作業,排斥心理也很強,“乖乖仔”就會變成“叛逆者”。此時,家長要能夠提供清晰、有邏輯、有說服力的理由讓他明白這份作業的必要性(不是那種你不好好寫就拿不了高分、上不了好大學的“長遠”理由)讓孩子去完成課業。

啟發:

催、逼、訓、吼可能也是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某幾種方式,但未必在所有孩子身上奏效。家長不妨先花點時間分析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性格、吃哪一套,“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

美國的父母也推娃、雞娃,快樂教育只是一種傳說,但與中國家長“推娃”的理念、方式又有所不同。中國的父母“推娃”有點“專制”,家長成了主角;而多數美國父母的“推娃”是界限裡給自由,主角始終是孩子自己。

當做作業的主力成為家長時,我們也許該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的 “介入”究竟是幫忙還是幫倒忙?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看看美國三個高知家庭如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