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古汶水黑白色調美景

大汶河,古汶水。

大汶河發源于山東旋崮山北麓沂源縣境內,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諸水,自東向西流經萊蕪、新泰、泰安、肥城、寧陽、汶上、東平等縣、市,匯注東平湖,出陳山口後入黃河。

大汶河,古汶水黑白色調美景

關於汶水的源頭。《梁山縣水利志》記載“源出萊蕪縣城北70裡之原山”。《博山縣誌》記載:“汶水西注,淄水東流,皆源於此。”但都沒有具體所指。

據泰安電視臺《行走大汶河》報道,國際上判斷河流正源的三大標準,即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大汶河的源頭應在牟汶河。

關於牟汶河的源頭,古今有二種說法,其一認為淄博市沂源縣鬆崮山腳下的沙崖子村為大汶河發源地;其二認為萊蕪市黃莊鎮旋崮山腳下的臺子村是大汶河的源頭。如二者確定一個為正源,按照河源唯長標準,臺子村不及沙崖子村。

大汶河,古汶水黑白色調美景

大汶河,歷史上流域及名稱多次變遷。北魏時期,汶水是濟水的支流。

入東平境後,經鄣城西南、桃鄉城西(今戴村壩址),過無鹽城(今無鹽村)南,西南經壽張城(今霍莊)北、安民亭(小安山)南,入濟水。

北宋時期,梁山泊(古大野澤)以北的濟水(北清河)與汶水合流,又名大清河,汶水成為大清河的支流。宋鹹平以後,黃河多次潰決。東平城南二汶入濟河道淤塞,一繞東平城東,奪漆溝下游北流;一繞城南相會於馬家口,全流至清河門入大清河。

大汶河,古汶水黑白色調美景

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開復會通河,引汶濟運,寧陽以北築城壩,以遏入之流;坎河口以南筑戴村壩,以遏入海之路。

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奪清入海後,汶河成為黃河下游最末一條大支流。汶之入黃口又北移魚山。建國後,大汶河自鄣城以東倒溝子埝堤入縣境。

1958年東平湖水庫建成後,汶水漫壩會大清河入東平湖,經陳山口出湖閘入黃河。

大汶河,古汶水黑白色調美景

大汶河水流湍急,座灣迎溜險工較多。1884年(清光緒十年),開始在城、石樑等處建丁壩(挑水壩)6座,多以灰土築成,少數是幹砌石。

建國前,全河已有護岸工程6處、殘缺丁壩10座。新中國建立後,1950年加固楊嵐角(今明新村二號壩)、障城、劉家所等丁壩和三角壩,對石樑和桑安口險工做了拋石護坡。

大汶河,古汶水黑白色調美景

1951年歲修加固險工25處。1952年寧陽、肥城、東平3縣對險工進行一次較大整修,新建丁壩7座,重修1座,整修加固5座,砌石護岸746米,拋石護岸38米,砌石護基745米,拋石護基43米,共用石2.2萬立方米。

大汶河,古汶水黑白色調美景

此後逐年整修、改建、擴建,至1985年底,兩岸共完成砌石護岸、護灘長27.7公里。建丁壩35座,建三角壩6座,其中灰土壩2座,砌石壩4座。

到21世紀初,流域內建成大中型水庫18座,小型水庫百餘座,控制面積2990平方公里,總庫容1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達到290餘萬畝,其中利用地下水和井灌面積將近170萬畝。

大汶河,古汶水黑白色調美景

從鄣城至戴村壩,沿河綠樹成蔭,水草旺盛。河沙是這一帶的豐富資源,沿河沙場密佈,取河之沙是群眾多種經營增加收入的重要項目。

大汶河,古汶水黑白色調美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