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楊朱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之學。節哀短信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戶外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能夠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主角。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故道家與道教常被混淆。實際上,道家與道教有很大的區別,用著名學者柏楊先生的話說,那是“狗與熱狗的關聯。” 道家學派的基本觀點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思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一樣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基本上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職責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識潛質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應對世界。

 道教標榜老子與《道德經》,乃出於道教本身和三教對抗形勢的需要。正因道教的思想理論淵源“雜而多端”,需要象《道德經》中那樣的“道”來加以概括。而老子善攝生者無死地的長生思想以及傳說中老子的高壽(“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與道教修道成仙之旨又相吻合。加以秦漢以後,老子被尊為聖哲,受人尊敬,漢初又與黃帝並列,合稱“黃老”,地位極高。復因“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位在孔子之上;“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似猶佛教之始祖。在三教對抗中,崇奉老子,有助於道教同佛、儒相抗衡。 歷代帝王對神化的老子,或立廟祀奉,或加尊號冊封,其中尤以唐代為甚。唐太宗詔稱“朕之本系出於柱史”,唐玄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其後一再加封為大聖祖玄元皇帝、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宋真宗繼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