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常識』修道的三個境界

道教 老子 道德經 道生 荊溪湛然 杜三機 2019-04-26
『道教常識』修道的三個境界


道在自然界、如何修道,道在哪裡,道是什麼。

知道

古往今來,對黃老講的“道”眾說紛紜,而今有論者:老子講的“道”是宇宙根源、整體及其運動法則。道之屬性是“和”,在《道德經》中第四、二十五章老子本身已將大道含義作了概括。同時《清靜經》開宗明義:“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由此可見,大道是天地萬物的始祖,但道生天地萬物之後,其屬性仍混乃混於天地萬物中。古往今來無時不在,大寰宇內遍處皆是。人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分子,既此人身亦有道,道賦諸於人為性,道有什麼妙用,人性同樣有什麼功能。常人為什麼不能到此境界呢?祖師已經說明:“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道教常識』修道的三個境界



修道

現在我們講,如何修道。太上說:“常無慾,以觀其妙。”同時最早成老祖給黃帝傳修道之法中說:

“······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勞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慎守汝身,物收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

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但道教基本修道法歷來都是遵從這一法則正果成真,祖師經典《早壇》中說:“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真,常清淨矣。”

“真心清靜道為宗。”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道教常識』修道的三個境界



成道

成道需要一個過程

《元始天尊說昇天得道真經》說:“······十方得道神仙皆從此經修行而通微奧,善男子,善女人,依憑齋戒,作是津樑,一切有為,顯諸真路,體此法相,乃可受持,能屏眾緣,永除染著,外想不入,內想不出,於正念中,乃得五臟清涼,六腑調泰,三百六十骨節之間,有諸滯礙,十惡之業,百八十煩惱之業,眾苦罪源,悉皆除蕩,即引太和真炁,注潤身田,五臟六腑,心目內觀,真炁所有,清淨光明,虛白朗耀,杳杳冥冥,內外無事,昏昏默默,正達無為,古今常存,總持靜念,從茲解悟,道力資扶,法藥相助,仍節飲食,驅遣鬼屍,安寂六根,靜照八識,空其五蘊,證妙三元,得道成真,自然升度。”

同時老子《道德經》第十章講具體的修己方法:“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指人身中的魂,魂是人身中元神之屬。“魄”是元精之類,元神屬陽,元精屬陰。後來的各種修煉丹經也講:“抽坎坎離,水火既濟,嬰兒奼女,龍虎相交,織女牛郎等都是遵依老子講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正一天師堂:杜三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