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嶗山位於青島市區東南30公里處。登遊嶗山的路線分三路:以太清宮為中心的南路;以太平宮為中心的東路;以北九水為中心的中路。


"

嶗山位於青島市區東南30公里處。登遊嶗山的路線分三路:以太清宮為中心的南路;以太平宮為中心的東路;以北九水為中心的中路。


道教勝地 青島嶗山


·道教之遊·

嶗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勝地,與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齊名。鼎盛時號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現在雖沒有當年的盛況,要尋訪道教蹤跡仍然是個難得的好地方。

"

嶗山位於青島市區東南30公里處。登遊嶗山的路線分三路:以太清宮為中心的南路;以太平宮為中心的東路;以北九水為中心的中路。


道教勝地 青島嶗山


·道教之遊·

嶗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勝地,與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齊名。鼎盛時號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現在雖沒有當年的盛況,要尋訪道教蹤跡仍然是個難得的好地方。

道教勝地 青島嶗山

太清宮位於嶗山東南,是嶗山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道院,始建於西漢,現有殿宇150間,分三清殿、三官殿、三皇殿三組,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三清殿為宮內主體,把道教三清:至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塑像。三官殿正殿內祀天宮、地官、水官以及真武大帝、雷祖等神像。三皇殿把軒轅皇帝、伏羲氏、神農氏三祖先。殿內廊壁上鑲嵌兩塊石碑,為元世祖成吉思汗頒佈給全真龍門派創始人“長春真人”丘處機的聖旨和金虎符牌全文。院內有太清宮創始人張廉夫手植漢柏。

上清宮,始建於宋代。丘處機曾在此修道,宮外東北角留有他摩崖刻石《青玉案》詞一首,宮西朝真橋“鰲山石”上則刻有他詠嶗山七絕詩十首。

明霞洞,在上清宮北1公里處,金代開鑿的天然石洞道觀,明代頗有影響的道士孫紫陽曾靜修於此。與明霞洞並稱前後洞的著名道觀還有明霞洞北的白雲洞。明末道士田白雲雲遊至此,見雲霧繚繞,為之命名為“白雲”。

太平宮,為嶗山“九宮八觀”中心,初名太平興國院,也稱上苑,是宋太祖趙匡胤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的道場。正殿名三清殿,配殿為三官殿和真武殿。宮外有“猶龍洞”,洞中祀太上老君李聃。崖頂有“混元石”,刻有星斗圖,是當年道士觀察星象的地方。白龍洞石壁上刻有丘處機詠嶗山七絕詩20首,是嶗山保存最完整、刻工最佳的摩崖。

明道觀,在招風嶺前,始建於唐,清康熙年間重建,有玉皇殿和老君殿。附近有“棋盤石”,刻有道家指明方向的雙鉤十字。民間傳為南鬥與北斗兩位星君對奕處。

蔚竹庵,在嶗山山陰,明萬曆年間創建,屬全真教中的“華山派”。作家郁達夫到此曾留下詩篇。

華樓宮,元泰定年間由道人劉志堅創建,宮分老君、玉皇、關帝三殿。宮西北凌煙崮下有“雲巖子洞”,為道士劉志堅埋骨處。周圍名勝也多與道教傳說故事相關,有何仙姑“梳洗樓”、“玉皇洞”、“玉女盆”。

·蒲松齡在嶗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蒲松齡來到嶗山,借居於太清宮中的關岳祠內,山中變幻的景色,道觀中的古木異花,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遂留下驚世名篇 《嶗山道士》與《香玉》。


"

嶗山位於青島市區東南30公里處。登遊嶗山的路線分三路:以太清宮為中心的南路;以太平宮為中心的東路;以北九水為中心的中路。


道教勝地 青島嶗山


·道教之遊·

嶗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勝地,與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齊名。鼎盛時號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現在雖沒有當年的盛況,要尋訪道教蹤跡仍然是個難得的好地方。

道教勝地 青島嶗山

太清宮位於嶗山東南,是嶗山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道院,始建於西漢,現有殿宇150間,分三清殿、三官殿、三皇殿三組,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三清殿為宮內主體,把道教三清:至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塑像。三官殿正殿內祀天宮、地官、水官以及真武大帝、雷祖等神像。三皇殿把軒轅皇帝、伏羲氏、神農氏三祖先。殿內廊壁上鑲嵌兩塊石碑,為元世祖成吉思汗頒佈給全真龍門派創始人“長春真人”丘處機的聖旨和金虎符牌全文。院內有太清宮創始人張廉夫手植漢柏。

上清宮,始建於宋代。丘處機曾在此修道,宮外東北角留有他摩崖刻石《青玉案》詞一首,宮西朝真橋“鰲山石”上則刻有他詠嶗山七絕詩十首。

明霞洞,在上清宮北1公里處,金代開鑿的天然石洞道觀,明代頗有影響的道士孫紫陽曾靜修於此。與明霞洞並稱前後洞的著名道觀還有明霞洞北的白雲洞。明末道士田白雲雲遊至此,見雲霧繚繞,為之命名為“白雲”。

太平宮,為嶗山“九宮八觀”中心,初名太平興國院,也稱上苑,是宋太祖趙匡胤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的道場。正殿名三清殿,配殿為三官殿和真武殿。宮外有“猶龍洞”,洞中祀太上老君李聃。崖頂有“混元石”,刻有星斗圖,是當年道士觀察星象的地方。白龍洞石壁上刻有丘處機詠嶗山七絕詩20首,是嶗山保存最完整、刻工最佳的摩崖。

明道觀,在招風嶺前,始建於唐,清康熙年間重建,有玉皇殿和老君殿。附近有“棋盤石”,刻有道家指明方向的雙鉤十字。民間傳為南鬥與北斗兩位星君對奕處。

蔚竹庵,在嶗山山陰,明萬曆年間創建,屬全真教中的“華山派”。作家郁達夫到此曾留下詩篇。

華樓宮,元泰定年間由道人劉志堅創建,宮分老君、玉皇、關帝三殿。宮西北凌煙崮下有“雲巖子洞”,為道士劉志堅埋骨處。周圍名勝也多與道教傳說故事相關,有何仙姑“梳洗樓”、“玉皇洞”、“玉女盆”。

·蒲松齡在嶗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蒲松齡來到嶗山,借居於太清宮中的關岳祠內,山中變幻的景色,道觀中的古木異花,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遂留下驚世名篇 《嶗山道士》與《香玉》。


道教勝地 青島嶗山


相傳,蒲松齡在《香玉》中描寫的兩位女主角之一香玉,是根據上清宮中的一株白牡丹而寫。當時就有白牡丹羽化成仙的傳說。可借這株名花已在清末毀於兵燹,今只有兩株“銀杏王”健在。另一位女主角紅衣仙女絛雪,所據的是太清宮三官殿殿前的一株大耐冬 (山茶)而作。此樹今日猶在,高4米,樹圍1.7米,樹齡總在500年以上,相傳是道教大師張三丰雲遊四方時,由武當山攜來栽下的,今樹下立“絳雪”石碑一方。採絳雪嫩葉製茶,據說香味特濃。

由蒲松齡的故事我們得知,從前文入學士借居道觀,也是很流行的習俗。

·宋宗科的故事·

嶗山腳下曾有一個奇人,名叫宋宗科,山東省費縣胡楊鄉南山陽村人,8歲上私塾,15歲學中醫,業餘時間學曲藝,20歲到雲蒙山萬壽宮出家當了道士。兩年後,他身穿道袍雲遊四方,先後到過河南南陽玄妙觀、西安八仙觀、北京白雲觀,連中三元,考中禪師,掌管全國道教事務,兼白雲觀道長,為道眾講《道德經》,頭頭是道。他於1949年離道還俗,在“金盛堂”藥房當經理直至老死。死後有人研究,他還俗仍居嶗山腳,不是沒有原因。

宋宗科善講故事,其中道教故事不少,嶗山道教故事更多,如《丘處機》、

《馬丹陽和孫不二》、《楊貴妃峙山出家》、《老子一氣化三清》、《太平宮》、《嶗山瑤池來歷》等。因此,蒐集民間故事的人稱他為“故事家”,信仰道教的,都稱他為“祖師”。

宋宗科雖已作古,但他講述的故事均已出版。登嶗山無論觀景或訪道,

《宋宗科故事集》都可作特別的嚮導。

·山中人家· 嶗山有藍水老人,作有《嶗山古今談》,談地方風物甚詳,其中《山村》一節,有云:

“山澗村落約數百,西部山勢低且迤邐,村稠密,東與南,村臨海,巨峰四周,村俱在二十里外,北尤遠。處深山海崖者,房多隨山勢高低,一般無垣牆,遠望之如數十層一大樓”。 山中人種樹種竹,樹、竹品種總計30餘種,都比山外豐富,如:榆、柞、楸、梧桐、楊、柳、椿、樗、桑、柘、檜、柏、刺槐、蔦蘿、女蘿、薛荔、藤楓、槐、鬆白榕 (即印度之普提樹)等及綠竹、烏竹、黃竹等。

山中藥材,有茯苓、沙蔘、黃精、升麻、紫胡、澤汐、遠志、細辛、紅花、紫草、紫荒、黃芩、防風、桔梗、牽牛、蒼朮、葛根、天門冬、苦蔘、大戟、地榆、蛇床、南星等百餘種。

山中野蔬,有龍鬚、黃花菜、石虎皮菌,味最美者為松樹朽根所生山蔬,初春採食,俗名“拳頭菜”,又稱“老媽媽拄棒”。 山村人男子夏日多不戴笠,婦女則以竹圈套頭上,圈前半加竹坡翹出如簷,蒙白紗,輕鬆涼爽。

·嶗山木、嶗山石、嶗山棍·

嶗山水隨石隙流出,色白如乳,手捧飲之甘冽如酒漿,傳說其中有石髓,能強健筋骨。俗傳山中之水以上清宮右聖水泉為第一。市區湛山路鑿泉水,造嶗山可樂、白花蛇草水、嶗山礦泉水。利用嶗山水又造青島汽水、青島啤酒、青島葡萄酒、青島香檳、威士忌等,皆行銷國內外。

嶗山石中,稀奇珍貴者甚多,如:試金石,琭石、晶石、溫石、硯石、石英等。其中,晶石又有水晶、茶晶、紫晶、墨晶之分。清初有人採得墨晶石,製為眼鏡,成了稀世珍品。溫石、硯石皆可制硯。用溫石硯磨墨,天寒而不凍。

嶗山棍,文人稱為“嶗山杖”,當地俗你“拄棒”,其學名為“山椏烏藥”,木質堅韌,雖細枝鬚根都很難折斷。山中農民連根掘得,去皮後,任樹根叉出須張,留待得主雕刻,遊客買得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雕飾成形,也是一種別具性格的手杖。


"

嶗山位於青島市區東南30公里處。登遊嶗山的路線分三路:以太清宮為中心的南路;以太平宮為中心的東路;以北九水為中心的中路。


道教勝地 青島嶗山


·道教之遊·

嶗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勝地,與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齊名。鼎盛時號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現在雖沒有當年的盛況,要尋訪道教蹤跡仍然是個難得的好地方。

道教勝地 青島嶗山

太清宮位於嶗山東南,是嶗山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道院,始建於西漢,現有殿宇150間,分三清殿、三官殿、三皇殿三組,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三清殿為宮內主體,把道教三清:至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塑像。三官殿正殿內祀天宮、地官、水官以及真武大帝、雷祖等神像。三皇殿把軒轅皇帝、伏羲氏、神農氏三祖先。殿內廊壁上鑲嵌兩塊石碑,為元世祖成吉思汗頒佈給全真龍門派創始人“長春真人”丘處機的聖旨和金虎符牌全文。院內有太清宮創始人張廉夫手植漢柏。

上清宮,始建於宋代。丘處機曾在此修道,宮外東北角留有他摩崖刻石《青玉案》詞一首,宮西朝真橋“鰲山石”上則刻有他詠嶗山七絕詩十首。

明霞洞,在上清宮北1公里處,金代開鑿的天然石洞道觀,明代頗有影響的道士孫紫陽曾靜修於此。與明霞洞並稱前後洞的著名道觀還有明霞洞北的白雲洞。明末道士田白雲雲遊至此,見雲霧繚繞,為之命名為“白雲”。

太平宮,為嶗山“九宮八觀”中心,初名太平興國院,也稱上苑,是宋太祖趙匡胤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的道場。正殿名三清殿,配殿為三官殿和真武殿。宮外有“猶龍洞”,洞中祀太上老君李聃。崖頂有“混元石”,刻有星斗圖,是當年道士觀察星象的地方。白龍洞石壁上刻有丘處機詠嶗山七絕詩20首,是嶗山保存最完整、刻工最佳的摩崖。

明道觀,在招風嶺前,始建於唐,清康熙年間重建,有玉皇殿和老君殿。附近有“棋盤石”,刻有道家指明方向的雙鉤十字。民間傳為南鬥與北斗兩位星君對奕處。

蔚竹庵,在嶗山山陰,明萬曆年間創建,屬全真教中的“華山派”。作家郁達夫到此曾留下詩篇。

華樓宮,元泰定年間由道人劉志堅創建,宮分老君、玉皇、關帝三殿。宮西北凌煙崮下有“雲巖子洞”,為道士劉志堅埋骨處。周圍名勝也多與道教傳說故事相關,有何仙姑“梳洗樓”、“玉皇洞”、“玉女盆”。

·蒲松齡在嶗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蒲松齡來到嶗山,借居於太清宮中的關岳祠內,山中變幻的景色,道觀中的古木異花,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遂留下驚世名篇 《嶗山道士》與《香玉》。


道教勝地 青島嶗山


相傳,蒲松齡在《香玉》中描寫的兩位女主角之一香玉,是根據上清宮中的一株白牡丹而寫。當時就有白牡丹羽化成仙的傳說。可借這株名花已在清末毀於兵燹,今只有兩株“銀杏王”健在。另一位女主角紅衣仙女絛雪,所據的是太清宮三官殿殿前的一株大耐冬 (山茶)而作。此樹今日猶在,高4米,樹圍1.7米,樹齡總在500年以上,相傳是道教大師張三丰雲遊四方時,由武當山攜來栽下的,今樹下立“絳雪”石碑一方。採絳雪嫩葉製茶,據說香味特濃。

由蒲松齡的故事我們得知,從前文入學士借居道觀,也是很流行的習俗。

·宋宗科的故事·

嶗山腳下曾有一個奇人,名叫宋宗科,山東省費縣胡楊鄉南山陽村人,8歲上私塾,15歲學中醫,業餘時間學曲藝,20歲到雲蒙山萬壽宮出家當了道士。兩年後,他身穿道袍雲遊四方,先後到過河南南陽玄妙觀、西安八仙觀、北京白雲觀,連中三元,考中禪師,掌管全國道教事務,兼白雲觀道長,為道眾講《道德經》,頭頭是道。他於1949年離道還俗,在“金盛堂”藥房當經理直至老死。死後有人研究,他還俗仍居嶗山腳,不是沒有原因。

宋宗科善講故事,其中道教故事不少,嶗山道教故事更多,如《丘處機》、

《馬丹陽和孫不二》、《楊貴妃峙山出家》、《老子一氣化三清》、《太平宮》、《嶗山瑤池來歷》等。因此,蒐集民間故事的人稱他為“故事家”,信仰道教的,都稱他為“祖師”。

宋宗科雖已作古,但他講述的故事均已出版。登嶗山無論觀景或訪道,

《宋宗科故事集》都可作特別的嚮導。

·山中人家· 嶗山有藍水老人,作有《嶗山古今談》,談地方風物甚詳,其中《山村》一節,有云:

“山澗村落約數百,西部山勢低且迤邐,村稠密,東與南,村臨海,巨峰四周,村俱在二十里外,北尤遠。處深山海崖者,房多隨山勢高低,一般無垣牆,遠望之如數十層一大樓”。 山中人種樹種竹,樹、竹品種總計30餘種,都比山外豐富,如:榆、柞、楸、梧桐、楊、柳、椿、樗、桑、柘、檜、柏、刺槐、蔦蘿、女蘿、薛荔、藤楓、槐、鬆白榕 (即印度之普提樹)等及綠竹、烏竹、黃竹等。

山中藥材,有茯苓、沙蔘、黃精、升麻、紫胡、澤汐、遠志、細辛、紅花、紫草、紫荒、黃芩、防風、桔梗、牽牛、蒼朮、葛根、天門冬、苦蔘、大戟、地榆、蛇床、南星等百餘種。

山中野蔬,有龍鬚、黃花菜、石虎皮菌,味最美者為松樹朽根所生山蔬,初春採食,俗名“拳頭菜”,又稱“老媽媽拄棒”。 山村人男子夏日多不戴笠,婦女則以竹圈套頭上,圈前半加竹坡翹出如簷,蒙白紗,輕鬆涼爽。

·嶗山木、嶗山石、嶗山棍·

嶗山水隨石隙流出,色白如乳,手捧飲之甘冽如酒漿,傳說其中有石髓,能強健筋骨。俗傳山中之水以上清宮右聖水泉為第一。市區湛山路鑿泉水,造嶗山可樂、白花蛇草水、嶗山礦泉水。利用嶗山水又造青島汽水、青島啤酒、青島葡萄酒、青島香檳、威士忌等,皆行銷國內外。

嶗山石中,稀奇珍貴者甚多,如:試金石,琭石、晶石、溫石、硯石、石英等。其中,晶石又有水晶、茶晶、紫晶、墨晶之分。清初有人採得墨晶石,製為眼鏡,成了稀世珍品。溫石、硯石皆可制硯。用溫石硯磨墨,天寒而不凍。

嶗山棍,文人稱為“嶗山杖”,當地俗你“拄棒”,其學名為“山椏烏藥”,木質堅韌,雖細枝鬚根都很難折斷。山中農民連根掘得,去皮後,任樹根叉出須張,留待得主雕刻,遊客買得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雕飾成形,也是一種別具性格的手杖。


道教勝地 青島嶗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