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道教 佛教 為己小書童 2019-09-16
"
"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道教的天道承負就是相信天道有循環,善惡有承負,是用有神信仰來約制、規範人的行為。

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意思是說,前人有過失,要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後人是無辜受過,這叫承負。換句話說,即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如果為善的話,則是前人種樹,後人遮蔭。另外,天地人三者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返回虛無之本源。

造成承負的原因,《太平經》中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天道循環,自然有承負,因重複過去,所以便流轉後世;這樣,個人的禍福便與個人行為之善惡無因果關係,一切聽任天道循環,受其承負。二是認為古時並無承負之災,但到後世,以浮華傳學,違背天道之要意,所以產生了承負之災。

"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道教的天道承負就是相信天道有循環,善惡有承負,是用有神信仰來約制、規範人的行為。

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意思是說,前人有過失,要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後人是無辜受過,這叫承負。換句話說,即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如果為善的話,則是前人種樹,後人遮蔭。另外,天地人三者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返回虛無之本源。

造成承負的原因,《太平經》中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天道循環,自然有承負,因重複過去,所以便流轉後世;這樣,個人的禍福便與個人行為之善惡無因果關係,一切聽任天道循環,受其承負。二是認為古時並無承負之災,但到後世,以浮華傳學,違背天道之要意,所以產生了承負之災。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天道的循環承負報應,是因人作惡和嗜慾造成的,並給後人和自然界(包括社會)帶來極大危害。為免人們遭受危害和災禍,人們應當學道、信道、修道,以解除“承負”之厄。信道修道就是要求人們遵循“道”的行為準則,按“道”意來處世行事,積功累德,好善利人。

後來,道教認為“承負”之說是反亂天道之辭,為天地所不喜悅,提出應以現世之“善惡報應”為教義,吉凶禍福乃是個人行為善惡的必然報應;認為上有日月照察,身體中有心神與天相接,有諸神疏記人的善惡,無論大小,天皆知道,到了一定時候,天便據其善惡,予以賞罰;對善者賜福、增壽,對惡者則降福、減壽,還要把他的鬼魂下入黃泉,打入地獄。

這種善惡報應的宗教觀念,在後世出現的很多道經中,都是被竭力加以宣揚的內容,逐漸成了一般道教徒信仰中最根本、最普遍、最滲透人的意識的教義。在這樣的教義思想基礎上,因而出現了宗教道德,出現了戒律和清規,出現了修心、修善、積德、修性等的修持經法。如果不是虔誠的相信天道承負及善惡報應,就是不承認冥冥中有天神照察一切、主宰一切,也就無所謂修持,從而也就不是道教徒了。

"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道教的天道承負就是相信天道有循環,善惡有承負,是用有神信仰來約制、規範人的行為。

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意思是說,前人有過失,要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後人是無辜受過,這叫承負。換句話說,即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如果為善的話,則是前人種樹,後人遮蔭。另外,天地人三者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返回虛無之本源。

造成承負的原因,《太平經》中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天道循環,自然有承負,因重複過去,所以便流轉後世;這樣,個人的禍福便與個人行為之善惡無因果關係,一切聽任天道循環,受其承負。二是認為古時並無承負之災,但到後世,以浮華傳學,違背天道之要意,所以產生了承負之災。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天道的循環承負報應,是因人作惡和嗜慾造成的,並給後人和自然界(包括社會)帶來極大危害。為免人們遭受危害和災禍,人們應當學道、信道、修道,以解除“承負”之厄。信道修道就是要求人們遵循“道”的行為準則,按“道”意來處世行事,積功累德,好善利人。

後來,道教認為“承負”之說是反亂天道之辭,為天地所不喜悅,提出應以現世之“善惡報應”為教義,吉凶禍福乃是個人行為善惡的必然報應;認為上有日月照察,身體中有心神與天相接,有諸神疏記人的善惡,無論大小,天皆知道,到了一定時候,天便據其善惡,予以賞罰;對善者賜福、增壽,對惡者則降福、減壽,還要把他的鬼魂下入黃泉,打入地獄。

這種善惡報應的宗教觀念,在後世出現的很多道經中,都是被竭力加以宣揚的內容,逐漸成了一般道教徒信仰中最根本、最普遍、最滲透人的意識的教義。在這樣的教義思想基礎上,因而出現了宗教道德,出現了戒律和清規,出現了修心、修善、積德、修性等的修持經法。如果不是虔誠的相信天道承負及善惡報應,就是不承認冥冥中有天神照察一切、主宰一切,也就無所謂修持,從而也就不是道教徒了。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善惡報應如何循環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最初認為人道依天道循環,後人要承負前人的善惡;後來改為現世報應,即吉凶禍福乃是個人行為善惡的必然報應。

"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道教的天道承負就是相信天道有循環,善惡有承負,是用有神信仰來約制、規範人的行為。

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意思是說,前人有過失,要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後人是無辜受過,這叫承負。換句話說,即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如果為善的話,則是前人種樹,後人遮蔭。另外,天地人三者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返回虛無之本源。

造成承負的原因,《太平經》中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天道循環,自然有承負,因重複過去,所以便流轉後世;這樣,個人的禍福便與個人行為之善惡無因果關係,一切聽任天道循環,受其承負。二是認為古時並無承負之災,但到後世,以浮華傳學,違背天道之要意,所以產生了承負之災。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天道的循環承負報應,是因人作惡和嗜慾造成的,並給後人和自然界(包括社會)帶來極大危害。為免人們遭受危害和災禍,人們應當學道、信道、修道,以解除“承負”之厄。信道修道就是要求人們遵循“道”的行為準則,按“道”意來處世行事,積功累德,好善利人。

後來,道教認為“承負”之說是反亂天道之辭,為天地所不喜悅,提出應以現世之“善惡報應”為教義,吉凶禍福乃是個人行為善惡的必然報應;認為上有日月照察,身體中有心神與天相接,有諸神疏記人的善惡,無論大小,天皆知道,到了一定時候,天便據其善惡,予以賞罰;對善者賜福、增壽,對惡者則降福、減壽,還要把他的鬼魂下入黃泉,打入地獄。

這種善惡報應的宗教觀念,在後世出現的很多道經中,都是被竭力加以宣揚的內容,逐漸成了一般道教徒信仰中最根本、最普遍、最滲透人的意識的教義。在這樣的教義思想基礎上,因而出現了宗教道德,出現了戒律和清規,出現了修心、修善、積德、修性等的修持經法。如果不是虔誠的相信天道承負及善惡報應,就是不承認冥冥中有天神照察一切、主宰一切,也就無所謂修持,從而也就不是道教徒了。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善惡報應如何循環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最初認為人道依天道循環,後人要承負前人的善惡;後來改為現世報應,即吉凶禍福乃是個人行為善惡的必然報應。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佛教的善惡報應觀

佛教善惡觀與業報輪迴說相連,善業惡業在因果律的作用下就形成善業善果、惡業惡果的善惡報應,具體體現在六道輪迴說中。

"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道教的天道承負就是相信天道有循環,善惡有承負,是用有神信仰來約制、規範人的行為。

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意思是說,前人有過失,要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後人是無辜受過,這叫承負。換句話說,即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如果為善的話,則是前人種樹,後人遮蔭。另外,天地人三者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返回虛無之本源。

造成承負的原因,《太平經》中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天道循環,自然有承負,因重複過去,所以便流轉後世;這樣,個人的禍福便與個人行為之善惡無因果關係,一切聽任天道循環,受其承負。二是認為古時並無承負之災,但到後世,以浮華傳學,違背天道之要意,所以產生了承負之災。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天道的循環承負報應,是因人作惡和嗜慾造成的,並給後人和自然界(包括社會)帶來極大危害。為免人們遭受危害和災禍,人們應當學道、信道、修道,以解除“承負”之厄。信道修道就是要求人們遵循“道”的行為準則,按“道”意來處世行事,積功累德,好善利人。

後來,道教認為“承負”之說是反亂天道之辭,為天地所不喜悅,提出應以現世之“善惡報應”為教義,吉凶禍福乃是個人行為善惡的必然報應;認為上有日月照察,身體中有心神與天相接,有諸神疏記人的善惡,無論大小,天皆知道,到了一定時候,天便據其善惡,予以賞罰;對善者賜福、增壽,對惡者則降福、減壽,還要把他的鬼魂下入黃泉,打入地獄。

這種善惡報應的宗教觀念,在後世出現的很多道經中,都是被竭力加以宣揚的內容,逐漸成了一般道教徒信仰中最根本、最普遍、最滲透人的意識的教義。在這樣的教義思想基礎上,因而出現了宗教道德,出現了戒律和清規,出現了修心、修善、積德、修性等的修持經法。如果不是虔誠的相信天道承負及善惡報應,就是不承認冥冥中有天神照察一切、主宰一切,也就無所謂修持,從而也就不是道教徒了。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善惡報應如何循環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最初認為人道依天道循環,後人要承負前人的善惡;後來改為現世報應,即吉凶禍福乃是個人行為善惡的必然報應。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佛教的善惡報應觀

佛教善惡觀與業報輪迴說相連,善業惡業在因果律的作用下就形成善業善果、惡業惡果的善惡報應,具體體現在六道輪迴說中。

天道承負 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節選自《圖解道教》張夢逍編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