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托馬斯·希伯爾

《道德經》是一本超越時間的書,

其中的每個字句所蘊含的深意,

遠遠超過了其字面的意思。

這些超越時間之上、

凝結著智慧的經典之所以神聖,

是因為它們的文字是開放性的,

它們包含了生命的所有可能。

▲點擊視頻觀看

NO.1

《道德經》是一本超越時間的書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樑冬 :

歡迎收看《生命·覺者》系列,我是樑冬。

一直以來,我都知道《道德經》在歐洲,尤其是在德國的影響力,遠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大。在德國瞭解和研究《道德經》的人口密度有可能比中國還高。可能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相信的話我們今天可以做一個瞭解和討論。

托馬斯·希伯爾老師一直以來,都在集體創傷以及個人的自我成長和修復、療愈的領域進行探索。他的工具和抓手,居然來自於《道德經》。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今天我向希伯爾先生請教的第一個核心問題是:他作為一個德國學者,是如何看待和研究《道德經》的?我也很希望他跟我們分享,他們是如何把《道德經》應用到個人的成長、自我創傷的療愈上的?

托馬斯·希伯爾:

在我19歲的時候,我突然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感覺,就是在一天當中,需要有特定的時間讓我安靜下來、去冥想。

當時我正在學醫,也沒有去讀任何關於冥想的書籍,只是有一個強烈的感覺,我跟隨這種感覺。從那以後,我開始每天練習。

我發現在那種寂靜和靜止之中,當我進一步向內探索時,人生的一些啟發就湧現出來了, 因此我持續地向內探索。一兩年之後,我開始接觸太極和瑜伽,並開始閱讀這方面的書籍。其中有一本書,讓我對它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本書就是《道德經》。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那時候我會隨身攜帶這本書,每天讀兩到三行,然後就把這兩三行融入到我的生活當中。因為對我而言,《道德經》是一本超越時間的書,所以讀《道德經》並不僅僅是讀它字面的意思,它其實是一種高度精煉的智慧之流。

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背後所蘊含的深意,遠遠超過了字面本身的意思。所以它總是在給我提供各種信息,哪怕在理性層面並不理解,但在更深層面卻能夠了悟。

26歲時,我決定進行一個為期四年的冥想和修行,期間我不斷深化自己的意識。我並沒有攜帶很多書,但我隨身攜帶了《道德經》。

也是在那段時間,我發現像《道德經》這樣的書,我們需要通過和這本書建立聯繫來學習,我們可以和它背後更高的意識相聯結,如此一來,書的教導便可以越來越深入。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道德經》裡面體現的普世性原則,其實時刻都在給我們啟示。對我而言,這是一種深刻的啟示,在前進的道途上,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四年之後我受到邀請,去舉辦工作坊,因為我去上另外一個老師的課,在課上他說了一些關於我的事情。

之後我到全球各地,給成千上萬的人進行授課和演講,我都會隨身攜帶《道德經》。我總是會讀這本書,因為這本書非常精準地提煉出了在精神層面精進的要義。

NO.2

兩個原則——空間與流動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樑冬 :

我很想知道您在課堂上,是如何向你的聽眾們去分享《道德經》裡的故事的?

托馬斯·希伯爾:

在我們當今的時代,其實我們給自己打造出了一個外在的“大腦”、一個全球性的“大腦”——互聯網。在我們這一代,數據的速度呈指數級增長。這產生了兩大影響:第一個影響是全球學習速度的高速增長,高速的數據交換;第二個影響是我們讓自己的神經系統暴露在越來越多的數據之下,多到大部分人無法完全消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信息過載了。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我們發現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正面影響,同時也看到了它給我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副作用——人們普遍壓力很大,難以入睡、難以體味生命,並且遇到越來越多健康問題。

所以我們是需要空間的,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創造出一些空間,讓我們內在的空間更大,在這個空間當中我們會有洞察、覺知、領悟。我相信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這個空間,來維持我們最基本的健康。就好像我們身體需要洗澡一樣,通過靜思、冥想所創造出來的空間,可以讓我們在精神層面保持純淨,讓我們的內在世界保持純淨。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我認為,另外一個原則也非常有威力——當我們進入很深的精神層面練習時,我們會看到實際上世界上的一切都處在運動中,我們身上發生的每件事,我們的身體、情感、想法,以及感知到的整個世界。

運動與變化是我們自然的狀態。“我”不是固定的,“我”是(生命的)一種流動。而且我們的靈魂也非固定的,而是動態的。當我們把更高層級的意識上的練習,與創傷療愈的整合練習相結合,我看到,人類的疾病和痛苦,是對生命原始運動的一種削減,因此療愈其實就是要重新恢復原初的運動狀態。

我經常會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手的速度和河裡水流的速度是一樣的,你就會感覺不到水在流動,因為你的手感受不到來自任何方向的壓力。所以,始終活在當下的能力。我不會推著生命向前,我讓自己和生命保持同樣的速度。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這兩個原則,也和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讓我們能在生命最原初的運動中感受彼此,這樣就能夠創造出有意義的關係,但是這需要一種能夠始終活在當下的能力。這樣我們就會創造出一個以潛力為導向的文化。

因此你所達到的最活躍的狀態,也正是我最感興趣的。但只有在我充滿慷慨時,我才能活出這樣的狀態。而慷慨來源於能量的豐盛,當人、本源、道,三者是分離的時候,他們總覺得生命中缺少了點什麼。

在很多有家庭創傷的家庭裡,孩子原本的豐盛的100%的能量被減弱了,因為家長不能將能量充分傳遞給他們,這樣,孩子的能量就會很少。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足夠多的肢體接觸、沒有足夠多的感情的溫暖;孩子沒有得到足夠多的保護;也沒有做到大家一起來解決問題,沒有騰出足夠多去愛和關注彼此的時間。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很多人長大之後在他們的生命裡,總是會感覺到缺失點什麼,我們小心翼翼地抓住已有的東西,我們怕別人可能會把它拿走,哪怕擁有的人已非常富有。

儘管他們什麼都有了,但是他們還是很害怕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即使他們已經擁有很多,但是這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快樂,因為他們總是擔心還有什麼東西不足夠。

這樣也會創造一種文化,互相之間的協作減少了,因為人們太害怕失去,他們總是感覺到嫉妒、不夠。因此我們也不能夠慷慨地支持彼此達到更高的層級,因為我們還在互相覬覦。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如果很多人都有這種“不夠”的感覺,那麼這個世界呈現出來的感覺就是資源緊缺,這就是導致很多衝突產生的根本原因。人們因為感覺資源緊缺而產生衝突和矛盾,所以我相信“道”是豐盛之所在,因為“道”中孕育著萬物,它天然就具有充足的能量。

這就是慷慨和豐盛的基礎,是“給予和付出”的基礎,是“給予文化”的基礎,“給予”才是快樂的基礎。所以我們在工作坊中所做的,就是儘量讓更多的人知道如何與這個豐盛的能量建立聯結。

NO.3

讓從空無中產生的能量結晶化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樑冬 :

太棒了,非常有意義。請問你的這一系列感知,是從邏輯來的,還是從內在自然地湧現出來的?

托馬斯·希伯爾:

是從內在湧現出來的。

在這裡,我舉個關於天才的例子,很多人會說“這個人是個天才”,其實我認為每一個天才,他們的發明創造不是計劃好的,而是自然呈現的、是內生性的,那個天才自己也無法事先知道,這些發明創造從空無當中湧現出來,而非自已之物。正因為這些發明創造並非源於線性的邏輯,才帶來了天翻地覆的鉅變。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所以我相信在生活當中的各個領域的卓越人才,他們需要學會讓這部分從空無中產生的能量結晶化(實體化)。但是他們的突破不是獨屬於他們的,那些突破是從空無中經由他們顯化出來的。

人們會說只要有了父親和母親,就會有孩子。但其實上,除了父母之外,這對父母之間還得有空間,這樣才會有孩子,這個空間超越了兩者之間的夫妻關係,這是一種很重要的運作方式。

有一次我想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我們閱讀書籍時,通常讀了幾分鐘之後,就會完全沉浸在文字的內容之中,而忘了我們一直在看著的其實是一張紙。

我們忘記了“空間”,而正是這些“空間”承載了文字,因為我們過多地沉浸在文字意義當中,我們在嘗試弄清楚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我們在想作者講述的意義是什麼。《道德經》則在提醒我們,不要忘了那個空間,不要忘了那張讓文字得以呈現的紙。所以我認為真知總是來自於空間之上,經由這個空間(那張紙)才來到我們這裡。

NO.4

向更宏大的意識學習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樑冬 :

你知道嗎?你幸好是個德國人,如果你是個中國人,說這些話,你會被認為是一個神棍。我認為德國有很好的邏輯學的教育,所以我覺得在您身上,您知道了一種突破邏輯的方法和力量,是很神奇的體驗。

不過,你是否擔心你們所看到的經過翻譯的《道德經》可能不是《道德經》的本意?

托馬斯·希伯爾:

這是真的,我當然想讀它的原文。因為我認為那會更精確一些,在我的理解當中精確就是愛,所以精確是很需要的。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但同時我不是特別擔心這一點,我認為當我們在讀一些神聖的文字時,讀到其本質時,如果你感到有誰在教你一些東西,其實是“本質”在教你。否則它們就只是一些普通的文字,只是我們希望用邏輯去理解的字句,那些嘗試去咬文嚼字的人可能會一無所獲。他們想的是《道德經》到底講了什麼,我能不能去驗證它,他們可能真的需要原始版本。

但是我並不是在這個層面去聽《道德經》的,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我如何能夠建立與《道德經》本源的關係,讓我自己向那個流淌出《道德經》的更宏大的意識學習。

我在思考這些神聖的書與其他書的區別。你看那些超越時間的書籍,例如《道德經》,很神奇的是,人們上千年來都在閱讀像《道德經》這樣的經典。而有的書,可能五十年之後就不會有人再去看了。


《道德經》給了你生命的所有可能—樑冬專訪托馬斯·希伯爾


所以這兩種書區別到底在哪裡?這些超越時間之上、凝結著智慧的經典之所以神聖,是因為它們的文字是開放性的,它不是透過某一個視角寫出來的。而普通書籍中所呈現的想法或觀念,只是人們看待生命的某一個視角。

神聖的書之所以神聖,是因為它們邀請我們進入更高維、更宏大的意識。如果它們真的神聖的話,它們就會包含生命的所有可能。所以迄今為止,《道德經》就已經涵蓋了它的各種闡釋和譯本中的意涵,因為它是開放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