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才是大道的規律,也是哲學

道德經 哲學 老子 國學 國學書舍 2019-04-15

《道德經》: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在《道德經》中的知人者智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的意思很淺顯易懂,但是實則有很大的一種內涵,能夠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能夠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高明。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才是大道的規律,也是哲學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能找到別人身上的缺點,卻永遠看不到自己所犯的一種錯誤,這才是我們應該悟到的一種道理。也是我們應該掌握的一種人生哲學,處世哲理,看似淺顯易懂,實則是老子智慧的結晶。通過外事外物來反觀自己,悟出生命本來的一種面目,這就是大智慧。

在這一章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才是大道的規律,也是哲學

這句話的意思就說,言行不離道之規律能夠長久,軀體雖死而精神永存的人,這才是一種長壽。在《道德經》中,老子說了這樣幾句話,他說:能夠了解別人是有智慧,能夠了解自己是高明,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而不妄想是富有,努力不懈去奮鬥才是有志氣。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那一句話,知足者富,和我們常說的知足者樂,有著明顯的不同,很多人所理解的,知足常樂,是一種很庸俗的道德教條,和老子的思想大相庭徑。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才是大道的規律,也是哲學

在這裡,我們先說出來兩個觀點,在古代有兩個觀點,一個叫做知足常樂,這個很多人都知道,就是知道滿足,經常開心,不用追求物質生活。但是在,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中包括老子的道德經中的知足者富這句話中,解釋的根本不是這樣一個道理。

其實聖人所強調的知足常樂,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浮躁,更沒有聖人說讓我們要拋去物質的追求,讓我們要拋棄物質的慾望,沒有聖人是這樣的。

聖人讓我們拋棄的只是一些私心雜念,拋棄自己的妄想,什麼叫做妄想?就是說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超出自己的道德範圍的慾望和想法,就是一些妄想。比如說,一個人想通過不好的手段來獲取利益,這個就是屬於妄想,這個就是應該拋棄的私心雜念。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才是大道的規律,也是哲學

而老子所說的知足者富,大概也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讓我們在具體事務上認識到大道的生命軌跡,比如說我們要得到我們理所應當得到的,比如說我們通過自己的奮鬥,然後得到應有的財富,這個是必然得到的。但是在這樣一個規律之外的事情,就叫做妄想是不可以實現的。

綜合上面的話,也就是所說的符合大道的一個道理,而《道德經》中的那一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就是說當你符合這些規律的時候,就能夠長長久久,軀體雖死而精神永存,這種精神就是值得追求的一個東西。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才是大道的規律,也是哲學

按照老子的一個思想,就是大道的生命要求,我們所要去的地方,是自然之所,使我們與道合二為一的綜合點。我們從最剛開始的不願意接受人要死亡這個詞時,到最後我們讀懂人生,心裡逐漸接受了人要死去的事實,這也是一種自然的規律。

我們不要違背這種規律,自覺平靜的去接受宿命的安排。我們更多的不用管我們死了之後怎麼樣,我們要懂得的就是在我們活著的時候不要違背自然規律,一切順其自然,懂得知足者富,該有的慾望要保留,對於物質最基本的追求要有,但是不符合實際的慾望要拋棄。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於這句話怎麼看的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