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萊蕪·印象老家郗漁池

郗為春秋時的周邑名,還是姓氏。郗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以邑名為氏。郗姓人口主要分佈在河南泌陽、山東金鄉、汶上、河北肅寧等地,歷史名人有東晉大臣郗超、三國時御史大夫郗慮、唐代節度使郗士美、現代秦腔表演藝術家郗德育等。東床快婿之典故就來源於晉朝太傅郗鑑挑選女婿的故事。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韓莊鎮有郗山。

據《郗氏譜》記載,明初郗姓由河北棗強縣遷至萊蕪建村,因臨大漁池村,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郗漁池。據傳說,郗姓來此建村以後,又有鞏姓遷到此處,有“郗鞏二家”之稱。後來朱姓,劉姓,蘇姓,王姓,聶姓,陶姓,魏姓、景姓遷聚。現在聶姓,魏姓已無。明朝中期,朱姓第八世由朱家莊遷到郗漁池。

記憶中的萊蕪·印象老家郗漁池

郗漁池全景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漁池鄉·郗漁池。”1939年至1941年,萊蕪縣委決定成立八、九區聯合區委,郗漁池隸屬萊蕪八區;1941年萊蕪縣撤銷八區,建立寨裡區,歸寨裡區管轄;1945年縣委調整行政區劃,建立水北區,郗漁池村隸屬水北區;1958年隸屬寨里人民公社,後改為寨裡鎮;1992年萊蕪建立地級市,隸屬萊城區寨裡鎮。全村總面積4.96平方公里。

記憶中的萊蕪·印象老家郗漁池

村委會

記憶中的萊蕪·印象老家郗漁池

合資社

記憶中的萊蕪·印象老家郗漁池

鞭炮廠

記憶中的萊蕪·印象老家郗漁池

變電室

記憶中的萊蕪·印象老家郗漁池

郗漁池小學

郗漁池,地處丘陵,境內西高東低,西、北丘陵地,東部窪地。過去,早年,窪地收點糧食;澇年,丘陵地收點紅薯。這裡經濟不發達,交通閉塞,商賈少見,很少與外界往來。

記憶中的萊蕪·印象老家郗漁池

山上的房子

據說,很早以前的舊村,靠黑龍河,村東立有“開墾碑”一塊。村西建有觀音廟,是明朝嘉靖年間,村民為乞求平安所建。廟東曾是異常熱鬧的場所,打拳的、賣藝的、說書的,多會於此。村南有一菏塘,佔地3畝有餘,俗稱“南灣”,夏日灣內荷花盛開,是舊時的一大景觀。西山水盡會於此,滿溢出流人黑龍河。村北是北灣壩子,這裡地勢較高,不管黑龍河河水多麼大,夏季洪水時也漫不過此處。

記憶中的萊蕪·印象老家郗漁池

水樓子

郗漁池東部是窪地,窪地間排水溝常年流水不斷。九頂山雨水順趕牛道而下,與排水溝水匯合流經此處,向東流入黑龍河。在北灣壩子北部,村民捐款修建北石橋一座,又稱“月梅橋”。為防止匪盜搶掠,保民護財,清末枯河出錢,漁池出工,聯合在西山山頂建有圓形山寨,寨牆均是就地取材,用石砌成。寨內依山勢建有很多石屋,分為東寨、西寨。東寨郗漁池用,西寨前枯河用。在寨中用石灰石建有蓄水井一口,住寨時用。山寨為保護村民生命財產發揮了作用。如今石井遺址猶存,但寨牆遺石所剩無幾。

記憶中的萊蕪·印象老家郗漁池

揚水站

記憶中的萊蕪·印象老家郗漁池

大壩

西山子北鄰北山子,取名九頂山,因有九個山頭而得名。山前是棗行,山南腳為火石嶺,山後有石洞一處,因洞頂露天,又稱“露天洞”,抗日戰爭時期是區中隊、武工隊祕密駐紮的地方。

記憶中的萊蕪·印象老家郗漁池

西山子

記憶中的萊蕪·印象老家郗漁池

犁溝灣

攝影、撰文:郗長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