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王朝:19位皇帝中,其中10位竟然都先後放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

它,就是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大理國。共傳22代皇帝,歷317年,跨越宋、元朝。

"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王朝:19位皇帝中,其中10位竟然都先後放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

它,就是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大理國。共傳22代皇帝,歷317年,跨越宋、元朝。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們為何甘願放棄人間至尊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呢?

是這個坐擁江山美人、人間夢寐以求的地位不誘人嗎?

是這些皇帝想自甘平凡、放蕩不羈過一生嗎?

是吃齋打坐、唸經頌佛的福利待遇,比當皇帝還好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奇葩現象呢。

大理國政權的特殊性以及政局複雜性

公元937年,南詔國大將、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當地貴族高方、董伽羅,消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

段思平稱帝,高方受封為嶽侯,分治大理國一部分地區;董伽羅擔任國相,也即宰相,掌握國家的行政管理權。

大理國參照南詔國、中原政權的特點,結合雲南地區的民族傳統,對眾多開國功臣按功行賞,分封諸侯。諸侯世襲領有封地,在領地內是最高統治者。

在大理國前期,這種“分封制”穩固了統治基礎。

"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王朝:19位皇帝中,其中10位竟然都先後放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

它,就是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大理國。共傳22代皇帝,歷317年,跨越宋、元朝。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們為何甘願放棄人間至尊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呢?

是這個坐擁江山美人、人間夢寐以求的地位不誘人嗎?

是這些皇帝想自甘平凡、放蕩不羈過一生嗎?

是吃齋打坐、唸經頌佛的福利待遇,比當皇帝還好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奇葩現象呢。

大理國政權的特殊性以及政局複雜性

公元937年,南詔國大將、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當地貴族高方、董伽羅,消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

段思平稱帝,高方受封為嶽侯,分治大理國一部分地區;董伽羅擔任國相,也即宰相,掌握國家的行政管理權。

大理國參照南詔國、中原政權的特點,結合雲南地區的民族傳統,對眾多開國功臣按功行賞,分封諸侯。諸侯世襲領有封地,在領地內是最高統治者。

在大理國前期,這種“分封制”穩固了統治基礎。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但是時間一久,這種體制就暴露出了弊端:權臣、諸侯自成體系,形成勢力集團,各霸一方,皇帝也就成了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實行分封制,導致出現了一百多個諸侯國、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年的分裂割據紛爭局面。

之後的秦始皇吸取此教訓,實行中央集權專制制度,並被後世沿襲實行至清末。


首先,是皇室同姓兄弟發難。

開國皇帝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是內定的皇位繼承人。

《滇史》記載,段思英性情殘暴,荒淫無度。段思平對他很失望,在臨終前就將國家命運託付給了弟弟段思良。

兄長認為不肖兒子難以繼承大統,臨終前就將國運託付給權臣兄弟。

這種橋段,在歷史上屢有出現。但是很多時候的結果並不理想,引發皇室血腥鬥爭甚至篡權。

關係再親密,哪怕是親兄弟,玩得好就是上海灘,玩不好就是水滸傳。

段思英繼位才不到兩年,段思良就聯合國相董迦羅發動政變。

長輩、顧命大臣、聯合創始人、原始股東一起發難,結果皇帝寶座剛暖熱的段思英讓位。

大理國剛傳到第二代皇帝,就出現了麻煩。段思英退位後,保住了小命,選擇了出家為僧。開闢了大理國皇帝出家之創舉。

從而,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血脈,轉到了段思良血脈。

"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王朝:19位皇帝中,其中10位竟然都先後放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

它,就是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大理國。共傳22代皇帝,歷317年,跨越宋、元朝。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們為何甘願放棄人間至尊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呢?

是這個坐擁江山美人、人間夢寐以求的地位不誘人嗎?

是這些皇帝想自甘平凡、放蕩不羈過一生嗎?

是吃齋打坐、唸經頌佛的福利待遇,比當皇帝還好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奇葩現象呢。

大理國政權的特殊性以及政局複雜性

公元937年,南詔國大將、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當地貴族高方、董伽羅,消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

段思平稱帝,高方受封為嶽侯,分治大理國一部分地區;董伽羅擔任國相,也即宰相,掌握國家的行政管理權。

大理國參照南詔國、中原政權的特點,結合雲南地區的民族傳統,對眾多開國功臣按功行賞,分封諸侯。諸侯世襲領有封地,在領地內是最高統治者。

在大理國前期,這種“分封制”穩固了統治基礎。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但是時間一久,這種體制就暴露出了弊端:權臣、諸侯自成體系,形成勢力集團,各霸一方,皇帝也就成了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實行分封制,導致出現了一百多個諸侯國、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年的分裂割據紛爭局面。

之後的秦始皇吸取此教訓,實行中央集權專制制度,並被後世沿襲實行至清末。


首先,是皇室同姓兄弟發難。

開國皇帝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是內定的皇位繼承人。

《滇史》記載,段思英性情殘暴,荒淫無度。段思平對他很失望,在臨終前就將國家命運託付給了弟弟段思良。

兄長認為不肖兒子難以繼承大統,臨終前就將國運託付給權臣兄弟。

這種橋段,在歷史上屢有出現。但是很多時候的結果並不理想,引發皇室血腥鬥爭甚至篡權。

關係再親密,哪怕是親兄弟,玩得好就是上海灘,玩不好就是水滸傳。

段思英繼位才不到兩年,段思良就聯合國相董迦羅發動政變。

長輩、顧命大臣、聯合創始人、原始股東一起發難,結果皇帝寶座剛暖熱的段思英讓位。

大理國剛傳到第二代皇帝,就出現了麻煩。段思英退位後,保住了小命,選擇了出家為僧。開闢了大理國皇帝出家之創舉。

從而,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血脈,轉到了段思良血脈。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段思良逼侄遜位後,自己稱帝,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

這個操作,與北宋初期、明朝初期何其相似,都是叔逼侄遜位、自己當皇帝!不知開國皇帝大哥在九泉之下得知,作何感慨。

所以說,即使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歷史往往會重演。因為,古今中外,人性亙古不變。

當然,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內部事務,也是託孤之人的無奈之舉。皇室內部再怎麼爭鬥,畢竟都還是一個窩裡的,總比外姓人奪了江山社稷好。

段思良的兒子段思聰繼位。

此處解釋一下,與中原姓氏不同,段氏子孫幾代的名字中都共同有"思"字。這是受到雲南當地父子聯名的影響。

段思聰時期,大理國聯合創始人之一董氏的勢力衰退。

此起彼伏,另一聯合創始人高氏勢力迅速膨脹。

三角制衡關係,演變成了蹺蹺板關係。

第五代皇帝段素隆、第六代皇帝段素真最後禪位為僧,與高氏勢力膨脹就有很大關係。

第七代皇帝段素興時,喜歡遊玩,荒淫。

高氏集團的代言人、國相高智升看不過眼,就發動政變,廢掉段素興,讓開國皇帝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繼位。

於是,大理國的皇位經歷九代之後,重新回到段思平的血脈。

權臣廢掉皇帝,並使皇位脈系重新洗牌,說明皇室勢力的退化、孱弱。

同時也說明高氏集團的政治野心和鐵血手腕。而這往往是權臣玩弄皇帝於股掌,甚至篡權竊國的前兆。例如漢朝時的霍光、王莽、樑冀家族。

段思廉即位後,高智升以擁戴之功而大權在握。

段思廉為了感激他,甚至將王室直轄的白崖、茹甸兩個領地分封給他。分地意味著分國土、分兵、分實力,此消彼長。

高氏凌駕於諸姓之上,一家獨大,權傾朝野。

最後,當了三十年皇帝的段思廉不想繼續仰人鼻息,就禪位給兒子段廉義,選擇出家。

段廉義在位期間,高智升更是有恃無恐。

後來,貴族楊義貞突然冒出,發動政變,殺了段廉義而自立,自號"廣安皇帝"。

高智升命兒子高升泰率兵平息了楊義貞叛亂。同時,立段壽輝為皇帝。

於是,高智升被封為布燮(國相),加太保,封德侯;兒子高升泰封為鄯闡(今昆明)侯,世襲。

高氏精心經營鄯闡,其規模建制僅次於皇都大理,號稱“東都”,成為“國中之國”。

1094年,高升泰悍然發力,廢段正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中國”,自號“大中國正德皇帝”。

段氏大理國政權在157之後被篡位,國亡。

也許是老天眷顧段氏。高升泰僅僅當了兩年皇帝,就病逝。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鑑於大理國很多部落的反對聲,高升泰臨終前囑咐還政於段氏。

段正淳繼位,段氏大理得以復國。史稱"後理國",之前的稱為"前理國"。

這類似於中原王朝的西周、東周以及北宋、南宋等。

但是國柄繼續牢牢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

到段正嚴為帝時,也就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原型。

"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王朝:19位皇帝中,其中10位竟然都先後放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

它,就是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大理國。共傳22代皇帝,歷317年,跨越宋、元朝。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們為何甘願放棄人間至尊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呢?

是這個坐擁江山美人、人間夢寐以求的地位不誘人嗎?

是這些皇帝想自甘平凡、放蕩不羈過一生嗎?

是吃齋打坐、唸經頌佛的福利待遇,比當皇帝還好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奇葩現象呢。

大理國政權的特殊性以及政局複雜性

公元937年,南詔國大將、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當地貴族高方、董伽羅,消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

段思平稱帝,高方受封為嶽侯,分治大理國一部分地區;董伽羅擔任國相,也即宰相,掌握國家的行政管理權。

大理國參照南詔國、中原政權的特點,結合雲南地區的民族傳統,對眾多開國功臣按功行賞,分封諸侯。諸侯世襲領有封地,在領地內是最高統治者。

在大理國前期,這種“分封制”穩固了統治基礎。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但是時間一久,這種體制就暴露出了弊端:權臣、諸侯自成體系,形成勢力集團,各霸一方,皇帝也就成了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實行分封制,導致出現了一百多個諸侯國、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年的分裂割據紛爭局面。

之後的秦始皇吸取此教訓,實行中央集權專制制度,並被後世沿襲實行至清末。


首先,是皇室同姓兄弟發難。

開國皇帝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是內定的皇位繼承人。

《滇史》記載,段思英性情殘暴,荒淫無度。段思平對他很失望,在臨終前就將國家命運託付給了弟弟段思良。

兄長認為不肖兒子難以繼承大統,臨終前就將國運託付給權臣兄弟。

這種橋段,在歷史上屢有出現。但是很多時候的結果並不理想,引發皇室血腥鬥爭甚至篡權。

關係再親密,哪怕是親兄弟,玩得好就是上海灘,玩不好就是水滸傳。

段思英繼位才不到兩年,段思良就聯合國相董迦羅發動政變。

長輩、顧命大臣、聯合創始人、原始股東一起發難,結果皇帝寶座剛暖熱的段思英讓位。

大理國剛傳到第二代皇帝,就出現了麻煩。段思英退位後,保住了小命,選擇了出家為僧。開闢了大理國皇帝出家之創舉。

從而,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血脈,轉到了段思良血脈。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段思良逼侄遜位後,自己稱帝,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

這個操作,與北宋初期、明朝初期何其相似,都是叔逼侄遜位、自己當皇帝!不知開國皇帝大哥在九泉之下得知,作何感慨。

所以說,即使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歷史往往會重演。因為,古今中外,人性亙古不變。

當然,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內部事務,也是託孤之人的無奈之舉。皇室內部再怎麼爭鬥,畢竟都還是一個窩裡的,總比外姓人奪了江山社稷好。

段思良的兒子段思聰繼位。

此處解釋一下,與中原姓氏不同,段氏子孫幾代的名字中都共同有"思"字。這是受到雲南當地父子聯名的影響。

段思聰時期,大理國聯合創始人之一董氏的勢力衰退。

此起彼伏,另一聯合創始人高氏勢力迅速膨脹。

三角制衡關係,演變成了蹺蹺板關係。

第五代皇帝段素隆、第六代皇帝段素真最後禪位為僧,與高氏勢力膨脹就有很大關係。

第七代皇帝段素興時,喜歡遊玩,荒淫。

高氏集團的代言人、國相高智升看不過眼,就發動政變,廢掉段素興,讓開國皇帝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繼位。

於是,大理國的皇位經歷九代之後,重新回到段思平的血脈。

權臣廢掉皇帝,並使皇位脈系重新洗牌,說明皇室勢力的退化、孱弱。

同時也說明高氏集團的政治野心和鐵血手腕。而這往往是權臣玩弄皇帝於股掌,甚至篡權竊國的前兆。例如漢朝時的霍光、王莽、樑冀家族。

段思廉即位後,高智升以擁戴之功而大權在握。

段思廉為了感激他,甚至將王室直轄的白崖、茹甸兩個領地分封給他。分地意味著分國土、分兵、分實力,此消彼長。

高氏凌駕於諸姓之上,一家獨大,權傾朝野。

最後,當了三十年皇帝的段思廉不想繼續仰人鼻息,就禪位給兒子段廉義,選擇出家。

段廉義在位期間,高智升更是有恃無恐。

後來,貴族楊義貞突然冒出,發動政變,殺了段廉義而自立,自號"廣安皇帝"。

高智升命兒子高升泰率兵平息了楊義貞叛亂。同時,立段壽輝為皇帝。

於是,高智升被封為布燮(國相),加太保,封德侯;兒子高升泰封為鄯闡(今昆明)侯,世襲。

高氏精心經營鄯闡,其規模建制僅次於皇都大理,號稱“東都”,成為“國中之國”。

1094年,高升泰悍然發力,廢段正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中國”,自號“大中國正德皇帝”。

段氏大理國政權在157之後被篡位,國亡。

也許是老天眷顧段氏。高升泰僅僅當了兩年皇帝,就病逝。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鑑於大理國很多部落的反對聲,高升泰臨終前囑咐還政於段氏。

段正淳繼位,段氏大理得以復國。史稱"後理國",之前的稱為"前理國"。

這類似於中原王朝的西周、東周以及北宋、南宋等。

但是國柄繼續牢牢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

到段正嚴為帝時,也就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原型。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勤政愛民。特別重視外交關係,被宋徽宗冊封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西南地區小國、部落紛紛賓服。

大理國逐漸恢復元氣,蒸蒸日上。

按理說段正嚴可以悠然自在地做個土皇帝,但是勢力強大的高氏依然強大掣肘。

即使高氏當面辱罵他,派人刺殺他,段正嚴也只能強裝寬宏大量,赦免、嘉獎他們。

段正嚴晚年時,幾個兒子為爭繼承人發生內訌,骨肉相殘,背後由高氏控制、引導。段正嚴心有餘而力不足。

段正嚴當了39年皇帝,是大理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也沒能改變高氏專權的局面,更沒能改變大理的國運。

於是,他心灰意冷,最終也選擇了出家為僧。

所以,自大理國創始,政權的特殊性就埋下了政治隱患。

皇室、聯合創始人、權臣、貴族、領地部落等多方力量,輪番上場,爭權奪利,錯綜交織,使得政治生態複雜,政局不穩,皇位動盪,國勢衰退。

那麼,皇位的安全係數和含金量自然嚴重下降。在位者的眷戀度低,不樂為帝,主動禪位成為政治常態。

同時,覬覦皇位者也不多,期望值也不高。即使如楊義貞、高升泰先後奪位稱帝,也只是短暫執政。因而段氏皇權得以維繫22代、317年。


佛教在大理國的地位崇高,影響到國家意識形態。

段氏先祖是北方的武威郡人,屬於名門望族,深受漢族文化薰陶。

武威是古代佛教聖地,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鳩摩羅什曾在武威譯經十七年。

大理臨近佛教發源地天竺(即印度)。唐初,印度佛教傳入大理。

中原漢族信仰的顯教諸宗,也陸續傳入大理。

這些,與大理地區世居白族人的"本主"信仰、當地文化,混合交融,形成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佛教信仰,不斷髮揚光大。

在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成為國教,全民信佛,也是大理佛教的鼎盛時期。

"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王朝:19位皇帝中,其中10位竟然都先後放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

它,就是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大理國。共傳22代皇帝,歷317年,跨越宋、元朝。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們為何甘願放棄人間至尊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呢?

是這個坐擁江山美人、人間夢寐以求的地位不誘人嗎?

是這些皇帝想自甘平凡、放蕩不羈過一生嗎?

是吃齋打坐、唸經頌佛的福利待遇,比當皇帝還好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奇葩現象呢。

大理國政權的特殊性以及政局複雜性

公元937年,南詔國大將、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當地貴族高方、董伽羅,消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

段思平稱帝,高方受封為嶽侯,分治大理國一部分地區;董伽羅擔任國相,也即宰相,掌握國家的行政管理權。

大理國參照南詔國、中原政權的特點,結合雲南地區的民族傳統,對眾多開國功臣按功行賞,分封諸侯。諸侯世襲領有封地,在領地內是最高統治者。

在大理國前期,這種“分封制”穩固了統治基礎。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但是時間一久,這種體制就暴露出了弊端:權臣、諸侯自成體系,形成勢力集團,各霸一方,皇帝也就成了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實行分封制,導致出現了一百多個諸侯國、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年的分裂割據紛爭局面。

之後的秦始皇吸取此教訓,實行中央集權專制制度,並被後世沿襲實行至清末。


首先,是皇室同姓兄弟發難。

開國皇帝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是內定的皇位繼承人。

《滇史》記載,段思英性情殘暴,荒淫無度。段思平對他很失望,在臨終前就將國家命運託付給了弟弟段思良。

兄長認為不肖兒子難以繼承大統,臨終前就將國運託付給權臣兄弟。

這種橋段,在歷史上屢有出現。但是很多時候的結果並不理想,引發皇室血腥鬥爭甚至篡權。

關係再親密,哪怕是親兄弟,玩得好就是上海灘,玩不好就是水滸傳。

段思英繼位才不到兩年,段思良就聯合國相董迦羅發動政變。

長輩、顧命大臣、聯合創始人、原始股東一起發難,結果皇帝寶座剛暖熱的段思英讓位。

大理國剛傳到第二代皇帝,就出現了麻煩。段思英退位後,保住了小命,選擇了出家為僧。開闢了大理國皇帝出家之創舉。

從而,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血脈,轉到了段思良血脈。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段思良逼侄遜位後,自己稱帝,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

這個操作,與北宋初期、明朝初期何其相似,都是叔逼侄遜位、自己當皇帝!不知開國皇帝大哥在九泉之下得知,作何感慨。

所以說,即使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歷史往往會重演。因為,古今中外,人性亙古不變。

當然,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內部事務,也是託孤之人的無奈之舉。皇室內部再怎麼爭鬥,畢竟都還是一個窩裡的,總比外姓人奪了江山社稷好。

段思良的兒子段思聰繼位。

此處解釋一下,與中原姓氏不同,段氏子孫幾代的名字中都共同有"思"字。這是受到雲南當地父子聯名的影響。

段思聰時期,大理國聯合創始人之一董氏的勢力衰退。

此起彼伏,另一聯合創始人高氏勢力迅速膨脹。

三角制衡關係,演變成了蹺蹺板關係。

第五代皇帝段素隆、第六代皇帝段素真最後禪位為僧,與高氏勢力膨脹就有很大關係。

第七代皇帝段素興時,喜歡遊玩,荒淫。

高氏集團的代言人、國相高智升看不過眼,就發動政變,廢掉段素興,讓開國皇帝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繼位。

於是,大理國的皇位經歷九代之後,重新回到段思平的血脈。

權臣廢掉皇帝,並使皇位脈系重新洗牌,說明皇室勢力的退化、孱弱。

同時也說明高氏集團的政治野心和鐵血手腕。而這往往是權臣玩弄皇帝於股掌,甚至篡權竊國的前兆。例如漢朝時的霍光、王莽、樑冀家族。

段思廉即位後,高智升以擁戴之功而大權在握。

段思廉為了感激他,甚至將王室直轄的白崖、茹甸兩個領地分封給他。分地意味著分國土、分兵、分實力,此消彼長。

高氏凌駕於諸姓之上,一家獨大,權傾朝野。

最後,當了三十年皇帝的段思廉不想繼續仰人鼻息,就禪位給兒子段廉義,選擇出家。

段廉義在位期間,高智升更是有恃無恐。

後來,貴族楊義貞突然冒出,發動政變,殺了段廉義而自立,自號"廣安皇帝"。

高智升命兒子高升泰率兵平息了楊義貞叛亂。同時,立段壽輝為皇帝。

於是,高智升被封為布燮(國相),加太保,封德侯;兒子高升泰封為鄯闡(今昆明)侯,世襲。

高氏精心經營鄯闡,其規模建制僅次於皇都大理,號稱“東都”,成為“國中之國”。

1094年,高升泰悍然發力,廢段正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中國”,自號“大中國正德皇帝”。

段氏大理國政權在157之後被篡位,國亡。

也許是老天眷顧段氏。高升泰僅僅當了兩年皇帝,就病逝。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鑑於大理國很多部落的反對聲,高升泰臨終前囑咐還政於段氏。

段正淳繼位,段氏大理得以復國。史稱"後理國",之前的稱為"前理國"。

這類似於中原王朝的西周、東周以及北宋、南宋等。

但是國柄繼續牢牢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

到段正嚴為帝時,也就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原型。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勤政愛民。特別重視外交關係,被宋徽宗冊封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西南地區小國、部落紛紛賓服。

大理國逐漸恢復元氣,蒸蒸日上。

按理說段正嚴可以悠然自在地做個土皇帝,但是勢力強大的高氏依然強大掣肘。

即使高氏當面辱罵他,派人刺殺他,段正嚴也只能強裝寬宏大量,赦免、嘉獎他們。

段正嚴晚年時,幾個兒子為爭繼承人發生內訌,骨肉相殘,背後由高氏控制、引導。段正嚴心有餘而力不足。

段正嚴當了39年皇帝,是大理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也沒能改變高氏專權的局面,更沒能改變大理的國運。

於是,他心灰意冷,最終也選擇了出家為僧。

所以,自大理國創始,政權的特殊性就埋下了政治隱患。

皇室、聯合創始人、權臣、貴族、領地部落等多方力量,輪番上場,爭權奪利,錯綜交織,使得政治生態複雜,政局不穩,皇位動盪,國勢衰退。

那麼,皇位的安全係數和含金量自然嚴重下降。在位者的眷戀度低,不樂為帝,主動禪位成為政治常態。

同時,覬覦皇位者也不多,期望值也不高。即使如楊義貞、高升泰先後奪位稱帝,也只是短暫執政。因而段氏皇權得以維繫22代、317年。


佛教在大理國的地位崇高,影響到國家意識形態。

段氏先祖是北方的武威郡人,屬於名門望族,深受漢族文化薰陶。

武威是古代佛教聖地,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鳩摩羅什曾在武威譯經十七年。

大理臨近佛教發源地天竺(即印度)。唐初,印度佛教傳入大理。

中原漢族信仰的顯教諸宗,也陸續傳入大理。

這些,與大理地區世居白族人的"本主"信仰、當地文化,混合交融,形成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佛教信仰,不斷髮揚光大。

在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成為國教,全民信佛,也是大理佛教的鼎盛時期。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佛經、佛寺、佛雕相當發達。

寺院林立,有“妙香國”之稱。著名佛寺有崇聖寺三塔(又作三塔寺)、宏聖寺、感通寺等。此外,在洱海東岸的雞足山上有寺剎五十餘座,印度、緬甸僧人常至此禮佛。

"'葉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伽藍殿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處",就是當地佛教興盛的寫照。

元朝郭鬆年《大理行記》記載,大理無論貧富人家,皆有佛堂,老少手裡把玩佛珠,一年之間的齋戒時間將近一半時間。

儒家文化思想與佛教道義融合,成為大理統治階級的執政思想。

大理建國後,軍事實力不弱,但統治階級不喜戰爭,與各方交好,剋制用兵;對內,則體恤百姓,輕徭薄賦。

段正嚴退位後,度過了39年的寺僧餘生,享年94歲,也是大理國高壽的皇帝。這是個典型樣板,具有很大的示範效應。

據傳段氏原本出身武林世家,家傳武功不曾荒廢。皇帝出家為僧後,則研究更高深的武功。

段氏的一陽指、六脈神劍,在江湖上赫赫有名。

"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王朝:19位皇帝中,其中10位竟然都先後放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

它,就是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大理國。共傳22代皇帝,歷317年,跨越宋、元朝。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們為何甘願放棄人間至尊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呢?

是這個坐擁江山美人、人間夢寐以求的地位不誘人嗎?

是這些皇帝想自甘平凡、放蕩不羈過一生嗎?

是吃齋打坐、唸經頌佛的福利待遇,比當皇帝還好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奇葩現象呢。

大理國政權的特殊性以及政局複雜性

公元937年,南詔國大將、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當地貴族高方、董伽羅,消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

段思平稱帝,高方受封為嶽侯,分治大理國一部分地區;董伽羅擔任國相,也即宰相,掌握國家的行政管理權。

大理國參照南詔國、中原政權的特點,結合雲南地區的民族傳統,對眾多開國功臣按功行賞,分封諸侯。諸侯世襲領有封地,在領地內是最高統治者。

在大理國前期,這種“分封制”穩固了統治基礎。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但是時間一久,這種體制就暴露出了弊端:權臣、諸侯自成體系,形成勢力集團,各霸一方,皇帝也就成了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實行分封制,導致出現了一百多個諸侯國、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年的分裂割據紛爭局面。

之後的秦始皇吸取此教訓,實行中央集權專制制度,並被後世沿襲實行至清末。


首先,是皇室同姓兄弟發難。

開國皇帝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是內定的皇位繼承人。

《滇史》記載,段思英性情殘暴,荒淫無度。段思平對他很失望,在臨終前就將國家命運託付給了弟弟段思良。

兄長認為不肖兒子難以繼承大統,臨終前就將國運託付給權臣兄弟。

這種橋段,在歷史上屢有出現。但是很多時候的結果並不理想,引發皇室血腥鬥爭甚至篡權。

關係再親密,哪怕是親兄弟,玩得好就是上海灘,玩不好就是水滸傳。

段思英繼位才不到兩年,段思良就聯合國相董迦羅發動政變。

長輩、顧命大臣、聯合創始人、原始股東一起發難,結果皇帝寶座剛暖熱的段思英讓位。

大理國剛傳到第二代皇帝,就出現了麻煩。段思英退位後,保住了小命,選擇了出家為僧。開闢了大理國皇帝出家之創舉。

從而,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血脈,轉到了段思良血脈。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段思良逼侄遜位後,自己稱帝,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

這個操作,與北宋初期、明朝初期何其相似,都是叔逼侄遜位、自己當皇帝!不知開國皇帝大哥在九泉之下得知,作何感慨。

所以說,即使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歷史往往會重演。因為,古今中外,人性亙古不變。

當然,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內部事務,也是託孤之人的無奈之舉。皇室內部再怎麼爭鬥,畢竟都還是一個窩裡的,總比外姓人奪了江山社稷好。

段思良的兒子段思聰繼位。

此處解釋一下,與中原姓氏不同,段氏子孫幾代的名字中都共同有"思"字。這是受到雲南當地父子聯名的影響。

段思聰時期,大理國聯合創始人之一董氏的勢力衰退。

此起彼伏,另一聯合創始人高氏勢力迅速膨脹。

三角制衡關係,演變成了蹺蹺板關係。

第五代皇帝段素隆、第六代皇帝段素真最後禪位為僧,與高氏勢力膨脹就有很大關係。

第七代皇帝段素興時,喜歡遊玩,荒淫。

高氏集團的代言人、國相高智升看不過眼,就發動政變,廢掉段素興,讓開國皇帝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繼位。

於是,大理國的皇位經歷九代之後,重新回到段思平的血脈。

權臣廢掉皇帝,並使皇位脈系重新洗牌,說明皇室勢力的退化、孱弱。

同時也說明高氏集團的政治野心和鐵血手腕。而這往往是權臣玩弄皇帝於股掌,甚至篡權竊國的前兆。例如漢朝時的霍光、王莽、樑冀家族。

段思廉即位後,高智升以擁戴之功而大權在握。

段思廉為了感激他,甚至將王室直轄的白崖、茹甸兩個領地分封給他。分地意味著分國土、分兵、分實力,此消彼長。

高氏凌駕於諸姓之上,一家獨大,權傾朝野。

最後,當了三十年皇帝的段思廉不想繼續仰人鼻息,就禪位給兒子段廉義,選擇出家。

段廉義在位期間,高智升更是有恃無恐。

後來,貴族楊義貞突然冒出,發動政變,殺了段廉義而自立,自號"廣安皇帝"。

高智升命兒子高升泰率兵平息了楊義貞叛亂。同時,立段壽輝為皇帝。

於是,高智升被封為布燮(國相),加太保,封德侯;兒子高升泰封為鄯闡(今昆明)侯,世襲。

高氏精心經營鄯闡,其規模建制僅次於皇都大理,號稱“東都”,成為“國中之國”。

1094年,高升泰悍然發力,廢段正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中國”,自號“大中國正德皇帝”。

段氏大理國政權在157之後被篡位,國亡。

也許是老天眷顧段氏。高升泰僅僅當了兩年皇帝,就病逝。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鑑於大理國很多部落的反對聲,高升泰臨終前囑咐還政於段氏。

段正淳繼位,段氏大理得以復國。史稱"後理國",之前的稱為"前理國"。

這類似於中原王朝的西周、東周以及北宋、南宋等。

但是國柄繼續牢牢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

到段正嚴為帝時,也就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原型。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勤政愛民。特別重視外交關係,被宋徽宗冊封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西南地區小國、部落紛紛賓服。

大理國逐漸恢復元氣,蒸蒸日上。

按理說段正嚴可以悠然自在地做個土皇帝,但是勢力強大的高氏依然強大掣肘。

即使高氏當面辱罵他,派人刺殺他,段正嚴也只能強裝寬宏大量,赦免、嘉獎他們。

段正嚴晚年時,幾個兒子為爭繼承人發生內訌,骨肉相殘,背後由高氏控制、引導。段正嚴心有餘而力不足。

段正嚴當了39年皇帝,是大理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也沒能改變高氏專權的局面,更沒能改變大理的國運。

於是,他心灰意冷,最終也選擇了出家為僧。

所以,自大理國創始,政權的特殊性就埋下了政治隱患。

皇室、聯合創始人、權臣、貴族、領地部落等多方力量,輪番上場,爭權奪利,錯綜交織,使得政治生態複雜,政局不穩,皇位動盪,國勢衰退。

那麼,皇位的安全係數和含金量自然嚴重下降。在位者的眷戀度低,不樂為帝,主動禪位成為政治常態。

同時,覬覦皇位者也不多,期望值也不高。即使如楊義貞、高升泰先後奪位稱帝,也只是短暫執政。因而段氏皇權得以維繫22代、317年。


佛教在大理國的地位崇高,影響到國家意識形態。

段氏先祖是北方的武威郡人,屬於名門望族,深受漢族文化薰陶。

武威是古代佛教聖地,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鳩摩羅什曾在武威譯經十七年。

大理臨近佛教發源地天竺(即印度)。唐初,印度佛教傳入大理。

中原漢族信仰的顯教諸宗,也陸續傳入大理。

這些,與大理地區世居白族人的"本主"信仰、當地文化,混合交融,形成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佛教信仰,不斷髮揚光大。

在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成為國教,全民信佛,也是大理佛教的鼎盛時期。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佛經、佛寺、佛雕相當發達。

寺院林立,有“妙香國”之稱。著名佛寺有崇聖寺三塔(又作三塔寺)、宏聖寺、感通寺等。此外,在洱海東岸的雞足山上有寺剎五十餘座,印度、緬甸僧人常至此禮佛。

"'葉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伽藍殿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處",就是當地佛教興盛的寫照。

元朝郭鬆年《大理行記》記載,大理無論貧富人家,皆有佛堂,老少手裡把玩佛珠,一年之間的齋戒時間將近一半時間。

儒家文化思想與佛教道義融合,成為大理統治階級的執政思想。

大理建國後,軍事實力不弱,但統治階級不喜戰爭,與各方交好,剋制用兵;對內,則體恤百姓,輕徭薄賦。

段正嚴退位後,度過了39年的寺僧餘生,享年94歲,也是大理國高壽的皇帝。這是個典型樣板,具有很大的示範效應。

據傳段氏原本出身武林世家,家傳武功不曾荒廢。皇帝出家為僧後,則研究更高深的武功。

段氏的一陽指、六脈神劍,在江湖上赫赫有名。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與其當個仰人鼻息的傀儡皇帝,還不如出家為僧,逍遙自在,雲遊四方,練武健體,樂享人生高壽。

段素英在位時,篤信佛教,刺文著述《傳燈錄》,舉行開科取士,以僧人讀儒書者應考,這些人稱"釋儒"。

而且,官吏多從"釋儒"中選任。學而優則仕,僧人也難以免俗。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葩現象。

他在位24年,佛教在大理得以迅速傳播、發展。

段智廉在位時,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1465部,放置在大理都城內五華樓。

按照佛教說法,修造寺廟、浮屠(即佛塔)是行善積德之舉。因而,大理國皇帝在位期間往往大建佛教建築。

段智興在位時,極其崇佛,很多大臣也信佛,於是君臣在朝中終日唸經禮佛,不理國事。

他還大興土木,興建了60座寺院。結果使得大理這樣的小國國庫大空,國力衰退。

段思廉退位出家後,在浪穹觀音山建大蘭若寺,以禪修身,收弟子百人。又建禪臺於恭羅崖、建水目山八寺等,號本源大法師。他81歲時無疾而終,建舍利塔於玉案山。

即使皇帝退位出家,不但可以保住性命,還能在大理保持體面人望。

他們雖然不再是國君,但待遇卻遠超一般僧人。

野史記載大理國民謠曰:“帝王出家,隨臣一邦,嬪妃一串,素裹紅妝。出家猶在家,舉國敬菩薩,早晚拜大士,禪室如世家。”

段思廉退位出家後,經常返回朝廷,為諸臣講經,被國人稱為“老活佛”。

"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王朝:19位皇帝中,其中10位竟然都先後放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

它,就是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大理國。共傳22代皇帝,歷317年,跨越宋、元朝。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們為何甘願放棄人間至尊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呢?

是這個坐擁江山美人、人間夢寐以求的地位不誘人嗎?

是這些皇帝想自甘平凡、放蕩不羈過一生嗎?

是吃齋打坐、唸經頌佛的福利待遇,比當皇帝還好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奇葩現象呢。

大理國政權的特殊性以及政局複雜性

公元937年,南詔國大將、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當地貴族高方、董伽羅,消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

段思平稱帝,高方受封為嶽侯,分治大理國一部分地區;董伽羅擔任國相,也即宰相,掌握國家的行政管理權。

大理國參照南詔國、中原政權的特點,結合雲南地區的民族傳統,對眾多開國功臣按功行賞,分封諸侯。諸侯世襲領有封地,在領地內是最高統治者。

在大理國前期,這種“分封制”穩固了統治基礎。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但是時間一久,這種體制就暴露出了弊端:權臣、諸侯自成體系,形成勢力集團,各霸一方,皇帝也就成了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實行分封制,導致出現了一百多個諸侯國、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年的分裂割據紛爭局面。

之後的秦始皇吸取此教訓,實行中央集權專制制度,並被後世沿襲實行至清末。


首先,是皇室同姓兄弟發難。

開國皇帝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是內定的皇位繼承人。

《滇史》記載,段思英性情殘暴,荒淫無度。段思平對他很失望,在臨終前就將國家命運託付給了弟弟段思良。

兄長認為不肖兒子難以繼承大統,臨終前就將國運託付給權臣兄弟。

這種橋段,在歷史上屢有出現。但是很多時候的結果並不理想,引發皇室血腥鬥爭甚至篡權。

關係再親密,哪怕是親兄弟,玩得好就是上海灘,玩不好就是水滸傳。

段思英繼位才不到兩年,段思良就聯合國相董迦羅發動政變。

長輩、顧命大臣、聯合創始人、原始股東一起發難,結果皇帝寶座剛暖熱的段思英讓位。

大理國剛傳到第二代皇帝,就出現了麻煩。段思英退位後,保住了小命,選擇了出家為僧。開闢了大理國皇帝出家之創舉。

從而,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血脈,轉到了段思良血脈。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段思良逼侄遜位後,自己稱帝,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

這個操作,與北宋初期、明朝初期何其相似,都是叔逼侄遜位、自己當皇帝!不知開國皇帝大哥在九泉之下得知,作何感慨。

所以說,即使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歷史往往會重演。因為,古今中外,人性亙古不變。

當然,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內部事務,也是託孤之人的無奈之舉。皇室內部再怎麼爭鬥,畢竟都還是一個窩裡的,總比外姓人奪了江山社稷好。

段思良的兒子段思聰繼位。

此處解釋一下,與中原姓氏不同,段氏子孫幾代的名字中都共同有"思"字。這是受到雲南當地父子聯名的影響。

段思聰時期,大理國聯合創始人之一董氏的勢力衰退。

此起彼伏,另一聯合創始人高氏勢力迅速膨脹。

三角制衡關係,演變成了蹺蹺板關係。

第五代皇帝段素隆、第六代皇帝段素真最後禪位為僧,與高氏勢力膨脹就有很大關係。

第七代皇帝段素興時,喜歡遊玩,荒淫。

高氏集團的代言人、國相高智升看不過眼,就發動政變,廢掉段素興,讓開國皇帝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繼位。

於是,大理國的皇位經歷九代之後,重新回到段思平的血脈。

權臣廢掉皇帝,並使皇位脈系重新洗牌,說明皇室勢力的退化、孱弱。

同時也說明高氏集團的政治野心和鐵血手腕。而這往往是權臣玩弄皇帝於股掌,甚至篡權竊國的前兆。例如漢朝時的霍光、王莽、樑冀家族。

段思廉即位後,高智升以擁戴之功而大權在握。

段思廉為了感激他,甚至將王室直轄的白崖、茹甸兩個領地分封給他。分地意味著分國土、分兵、分實力,此消彼長。

高氏凌駕於諸姓之上,一家獨大,權傾朝野。

最後,當了三十年皇帝的段思廉不想繼續仰人鼻息,就禪位給兒子段廉義,選擇出家。

段廉義在位期間,高智升更是有恃無恐。

後來,貴族楊義貞突然冒出,發動政變,殺了段廉義而自立,自號"廣安皇帝"。

高智升命兒子高升泰率兵平息了楊義貞叛亂。同時,立段壽輝為皇帝。

於是,高智升被封為布燮(國相),加太保,封德侯;兒子高升泰封為鄯闡(今昆明)侯,世襲。

高氏精心經營鄯闡,其規模建制僅次於皇都大理,號稱“東都”,成為“國中之國”。

1094年,高升泰悍然發力,廢段正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中國”,自號“大中國正德皇帝”。

段氏大理國政權在157之後被篡位,國亡。

也許是老天眷顧段氏。高升泰僅僅當了兩年皇帝,就病逝。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鑑於大理國很多部落的反對聲,高升泰臨終前囑咐還政於段氏。

段正淳繼位,段氏大理得以復國。史稱"後理國",之前的稱為"前理國"。

這類似於中原王朝的西周、東周以及北宋、南宋等。

但是國柄繼續牢牢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

到段正嚴為帝時,也就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原型。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勤政愛民。特別重視外交關係,被宋徽宗冊封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西南地區小國、部落紛紛賓服。

大理國逐漸恢復元氣,蒸蒸日上。

按理說段正嚴可以悠然自在地做個土皇帝,但是勢力強大的高氏依然強大掣肘。

即使高氏當面辱罵他,派人刺殺他,段正嚴也只能強裝寬宏大量,赦免、嘉獎他們。

段正嚴晚年時,幾個兒子為爭繼承人發生內訌,骨肉相殘,背後由高氏控制、引導。段正嚴心有餘而力不足。

段正嚴當了39年皇帝,是大理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也沒能改變高氏專權的局面,更沒能改變大理的國運。

於是,他心灰意冷,最終也選擇了出家為僧。

所以,自大理國創始,政權的特殊性就埋下了政治隱患。

皇室、聯合創始人、權臣、貴族、領地部落等多方力量,輪番上場,爭權奪利,錯綜交織,使得政治生態複雜,政局不穩,皇位動盪,國勢衰退。

那麼,皇位的安全係數和含金量自然嚴重下降。在位者的眷戀度低,不樂為帝,主動禪位成為政治常態。

同時,覬覦皇位者也不多,期望值也不高。即使如楊義貞、高升泰先後奪位稱帝,也只是短暫執政。因而段氏皇權得以維繫22代、317年。


佛教在大理國的地位崇高,影響到國家意識形態。

段氏先祖是北方的武威郡人,屬於名門望族,深受漢族文化薰陶。

武威是古代佛教聖地,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鳩摩羅什曾在武威譯經十七年。

大理臨近佛教發源地天竺(即印度)。唐初,印度佛教傳入大理。

中原漢族信仰的顯教諸宗,也陸續傳入大理。

這些,與大理地區世居白族人的"本主"信仰、當地文化,混合交融,形成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佛教信仰,不斷髮揚光大。

在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成為國教,全民信佛,也是大理佛教的鼎盛時期。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佛經、佛寺、佛雕相當發達。

寺院林立,有“妙香國”之稱。著名佛寺有崇聖寺三塔(又作三塔寺)、宏聖寺、感通寺等。此外,在洱海東岸的雞足山上有寺剎五十餘座,印度、緬甸僧人常至此禮佛。

"'葉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伽藍殿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處",就是當地佛教興盛的寫照。

元朝郭鬆年《大理行記》記載,大理無論貧富人家,皆有佛堂,老少手裡把玩佛珠,一年之間的齋戒時間將近一半時間。

儒家文化思想與佛教道義融合,成為大理統治階級的執政思想。

大理建國後,軍事實力不弱,但統治階級不喜戰爭,與各方交好,剋制用兵;對內,則體恤百姓,輕徭薄賦。

段正嚴退位後,度過了39年的寺僧餘生,享年94歲,也是大理國高壽的皇帝。這是個典型樣板,具有很大的示範效應。

據傳段氏原本出身武林世家,家傳武功不曾荒廢。皇帝出家為僧後,則研究更高深的武功。

段氏的一陽指、六脈神劍,在江湖上赫赫有名。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與其當個仰人鼻息的傀儡皇帝,還不如出家為僧,逍遙自在,雲遊四方,練武健體,樂享人生高壽。

段素英在位時,篤信佛教,刺文著述《傳燈錄》,舉行開科取士,以僧人讀儒書者應考,這些人稱"釋儒"。

而且,官吏多從"釋儒"中選任。學而優則仕,僧人也難以免俗。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葩現象。

他在位24年,佛教在大理得以迅速傳播、發展。

段智廉在位時,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1465部,放置在大理都城內五華樓。

按照佛教說法,修造寺廟、浮屠(即佛塔)是行善積德之舉。因而,大理國皇帝在位期間往往大建佛教建築。

段智興在位時,極其崇佛,很多大臣也信佛,於是君臣在朝中終日唸經禮佛,不理國事。

他還大興土木,興建了60座寺院。結果使得大理這樣的小國國庫大空,國力衰退。

段思廉退位出家後,在浪穹觀音山建大蘭若寺,以禪修身,收弟子百人。又建禪臺於恭羅崖、建水目山八寺等,號本源大法師。他81歲時無疾而終,建舍利塔於玉案山。

即使皇帝退位出家,不但可以保住性命,還能在大理保持體面人望。

他們雖然不再是國君,但待遇卻遠超一般僧人。

野史記載大理國民謠曰:“帝王出家,隨臣一邦,嬪妃一串,素裹紅妝。出家猶在家,舉國敬菩薩,早晚拜大士,禪室如世家。”

段思廉退位出家後,經常返回朝廷,為諸臣講經,被國人稱為“老活佛”。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在這樣佛教思想濃郁的國度,人們都不喜戰爭、殺戮,因而大理國政權鬥爭血腥味甚少,廢掉皇帝的方式就是逼其退位,而不取性命,更不會殺全家、滅族。

皇位幾乎都是和平轉移、交接。

皇帝也是佛系思想,在位期間好靜自守。

若皇權受到挑戰、生命受到威脅時,也不會龍顏大怒、調兵罰罪,而是順從地退位甚至不想當皇帝,第二職業就是去寺廟為僧,靜心吃齋唸佛。

什麼家仇國恨、蓄勢復國等,都是雲煙。

佛系的國度,佛系的國民,造就了佛系的政治,佛系的皇帝。

不當皇帝,就出家為僧!


人們迷信“天命”,影響到統治意志。

在古代,受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人們對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就理解為神或上天的意志。

無論是中原地區還是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甚至全世界在古代都有類似的“天命”思想意識。

尤其是地震、彗星等不常見的天象,古人認為是因為人間做錯事而使上天發怒的表現。

國家的災祥禍福與當朝帝王有關,一國之君須承受其咎,往往要祭天、齋戒、自責甚至退位,以求得上天原諒,保江山社稷長存。

在大理國,只有帝王出家為僧、抄經頌佛,才能消災免難。

大理國王出家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主要原因是為了遵從“天命”而出家避禍。

段壽輝在位時,"日月交晦,星辰晝見",於是在位僅一年,就只得退位。

段正嚴在位時,地震、彗星、火災等天災多次發生,象徵國運不祥,這也是促使他後來退位為僧的原因之一。

"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王朝:19位皇帝中,其中10位竟然都先後放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

它,就是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大理國。共傳22代皇帝,歷317年,跨越宋、元朝。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們為何甘願放棄人間至尊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呢?

是這個坐擁江山美人、人間夢寐以求的地位不誘人嗎?

是這些皇帝想自甘平凡、放蕩不羈過一生嗎?

是吃齋打坐、唸經頌佛的福利待遇,比當皇帝還好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奇葩現象呢。

大理國政權的特殊性以及政局複雜性

公元937年,南詔國大將、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當地貴族高方、董伽羅,消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

段思平稱帝,高方受封為嶽侯,分治大理國一部分地區;董伽羅擔任國相,也即宰相,掌握國家的行政管理權。

大理國參照南詔國、中原政權的特點,結合雲南地區的民族傳統,對眾多開國功臣按功行賞,分封諸侯。諸侯世襲領有封地,在領地內是最高統治者。

在大理國前期,這種“分封制”穩固了統治基礎。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但是時間一久,這種體制就暴露出了弊端:權臣、諸侯自成體系,形成勢力集團,各霸一方,皇帝也就成了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實行分封制,導致出現了一百多個諸侯國、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年的分裂割據紛爭局面。

之後的秦始皇吸取此教訓,實行中央集權專制制度,並被後世沿襲實行至清末。


首先,是皇室同姓兄弟發難。

開國皇帝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是內定的皇位繼承人。

《滇史》記載,段思英性情殘暴,荒淫無度。段思平對他很失望,在臨終前就將國家命運託付給了弟弟段思良。

兄長認為不肖兒子難以繼承大統,臨終前就將國運託付給權臣兄弟。

這種橋段,在歷史上屢有出現。但是很多時候的結果並不理想,引發皇室血腥鬥爭甚至篡權。

關係再親密,哪怕是親兄弟,玩得好就是上海灘,玩不好就是水滸傳。

段思英繼位才不到兩年,段思良就聯合國相董迦羅發動政變。

長輩、顧命大臣、聯合創始人、原始股東一起發難,結果皇帝寶座剛暖熱的段思英讓位。

大理國剛傳到第二代皇帝,就出現了麻煩。段思英退位後,保住了小命,選擇了出家為僧。開闢了大理國皇帝出家之創舉。

從而,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血脈,轉到了段思良血脈。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段思良逼侄遜位後,自己稱帝,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

這個操作,與北宋初期、明朝初期何其相似,都是叔逼侄遜位、自己當皇帝!不知開國皇帝大哥在九泉之下得知,作何感慨。

所以說,即使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歷史往往會重演。因為,古今中外,人性亙古不變。

當然,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內部事務,也是託孤之人的無奈之舉。皇室內部再怎麼爭鬥,畢竟都還是一個窩裡的,總比外姓人奪了江山社稷好。

段思良的兒子段思聰繼位。

此處解釋一下,與中原姓氏不同,段氏子孫幾代的名字中都共同有"思"字。這是受到雲南當地父子聯名的影響。

段思聰時期,大理國聯合創始人之一董氏的勢力衰退。

此起彼伏,另一聯合創始人高氏勢力迅速膨脹。

三角制衡關係,演變成了蹺蹺板關係。

第五代皇帝段素隆、第六代皇帝段素真最後禪位為僧,與高氏勢力膨脹就有很大關係。

第七代皇帝段素興時,喜歡遊玩,荒淫。

高氏集團的代言人、國相高智升看不過眼,就發動政變,廢掉段素興,讓開國皇帝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繼位。

於是,大理國的皇位經歷九代之後,重新回到段思平的血脈。

權臣廢掉皇帝,並使皇位脈系重新洗牌,說明皇室勢力的退化、孱弱。

同時也說明高氏集團的政治野心和鐵血手腕。而這往往是權臣玩弄皇帝於股掌,甚至篡權竊國的前兆。例如漢朝時的霍光、王莽、樑冀家族。

段思廉即位後,高智升以擁戴之功而大權在握。

段思廉為了感激他,甚至將王室直轄的白崖、茹甸兩個領地分封給他。分地意味著分國土、分兵、分實力,此消彼長。

高氏凌駕於諸姓之上,一家獨大,權傾朝野。

最後,當了三十年皇帝的段思廉不想繼續仰人鼻息,就禪位給兒子段廉義,選擇出家。

段廉義在位期間,高智升更是有恃無恐。

後來,貴族楊義貞突然冒出,發動政變,殺了段廉義而自立,自號"廣安皇帝"。

高智升命兒子高升泰率兵平息了楊義貞叛亂。同時,立段壽輝為皇帝。

於是,高智升被封為布燮(國相),加太保,封德侯;兒子高升泰封為鄯闡(今昆明)侯,世襲。

高氏精心經營鄯闡,其規模建制僅次於皇都大理,號稱“東都”,成為“國中之國”。

1094年,高升泰悍然發力,廢段正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中國”,自號“大中國正德皇帝”。

段氏大理國政權在157之後被篡位,國亡。

也許是老天眷顧段氏。高升泰僅僅當了兩年皇帝,就病逝。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鑑於大理國很多部落的反對聲,高升泰臨終前囑咐還政於段氏。

段正淳繼位,段氏大理得以復國。史稱"後理國",之前的稱為"前理國"。

這類似於中原王朝的西周、東周以及北宋、南宋等。

但是國柄繼續牢牢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

到段正嚴為帝時,也就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原型。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勤政愛民。特別重視外交關係,被宋徽宗冊封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西南地區小國、部落紛紛賓服。

大理國逐漸恢復元氣,蒸蒸日上。

按理說段正嚴可以悠然自在地做個土皇帝,但是勢力強大的高氏依然強大掣肘。

即使高氏當面辱罵他,派人刺殺他,段正嚴也只能強裝寬宏大量,赦免、嘉獎他們。

段正嚴晚年時,幾個兒子為爭繼承人發生內訌,骨肉相殘,背後由高氏控制、引導。段正嚴心有餘而力不足。

段正嚴當了39年皇帝,是大理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也沒能改變高氏專權的局面,更沒能改變大理的國運。

於是,他心灰意冷,最終也選擇了出家為僧。

所以,自大理國創始,政權的特殊性就埋下了政治隱患。

皇室、聯合創始人、權臣、貴族、領地部落等多方力量,輪番上場,爭權奪利,錯綜交織,使得政治生態複雜,政局不穩,皇位動盪,國勢衰退。

那麼,皇位的安全係數和含金量自然嚴重下降。在位者的眷戀度低,不樂為帝,主動禪位成為政治常態。

同時,覬覦皇位者也不多,期望值也不高。即使如楊義貞、高升泰先後奪位稱帝,也只是短暫執政。因而段氏皇權得以維繫22代、317年。


佛教在大理國的地位崇高,影響到國家意識形態。

段氏先祖是北方的武威郡人,屬於名門望族,深受漢族文化薰陶。

武威是古代佛教聖地,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鳩摩羅什曾在武威譯經十七年。

大理臨近佛教發源地天竺(即印度)。唐初,印度佛教傳入大理。

中原漢族信仰的顯教諸宗,也陸續傳入大理。

這些,與大理地區世居白族人的"本主"信仰、當地文化,混合交融,形成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佛教信仰,不斷髮揚光大。

在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成為國教,全民信佛,也是大理佛教的鼎盛時期。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佛經、佛寺、佛雕相當發達。

寺院林立,有“妙香國”之稱。著名佛寺有崇聖寺三塔(又作三塔寺)、宏聖寺、感通寺等。此外,在洱海東岸的雞足山上有寺剎五十餘座,印度、緬甸僧人常至此禮佛。

"'葉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伽藍殿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處",就是當地佛教興盛的寫照。

元朝郭鬆年《大理行記》記載,大理無論貧富人家,皆有佛堂,老少手裡把玩佛珠,一年之間的齋戒時間將近一半時間。

儒家文化思想與佛教道義融合,成為大理統治階級的執政思想。

大理建國後,軍事實力不弱,但統治階級不喜戰爭,與各方交好,剋制用兵;對內,則體恤百姓,輕徭薄賦。

段正嚴退位後,度過了39年的寺僧餘生,享年94歲,也是大理國高壽的皇帝。這是個典型樣板,具有很大的示範效應。

據傳段氏原本出身武林世家,家傳武功不曾荒廢。皇帝出家為僧後,則研究更高深的武功。

段氏的一陽指、六脈神劍,在江湖上赫赫有名。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與其當個仰人鼻息的傀儡皇帝,還不如出家為僧,逍遙自在,雲遊四方,練武健體,樂享人生高壽。

段素英在位時,篤信佛教,刺文著述《傳燈錄》,舉行開科取士,以僧人讀儒書者應考,這些人稱"釋儒"。

而且,官吏多從"釋儒"中選任。學而優則仕,僧人也難以免俗。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葩現象。

他在位24年,佛教在大理得以迅速傳播、發展。

段智廉在位時,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1465部,放置在大理都城內五華樓。

按照佛教說法,修造寺廟、浮屠(即佛塔)是行善積德之舉。因而,大理國皇帝在位期間往往大建佛教建築。

段智興在位時,極其崇佛,很多大臣也信佛,於是君臣在朝中終日唸經禮佛,不理國事。

他還大興土木,興建了60座寺院。結果使得大理這樣的小國國庫大空,國力衰退。

段思廉退位出家後,在浪穹觀音山建大蘭若寺,以禪修身,收弟子百人。又建禪臺於恭羅崖、建水目山八寺等,號本源大法師。他81歲時無疾而終,建舍利塔於玉案山。

即使皇帝退位出家,不但可以保住性命,還能在大理保持體面人望。

他們雖然不再是國君,但待遇卻遠超一般僧人。

野史記載大理國民謠曰:“帝王出家,隨臣一邦,嬪妃一串,素裹紅妝。出家猶在家,舉國敬菩薩,早晚拜大士,禪室如世家。”

段思廉退位出家後,經常返回朝廷,為諸臣講經,被國人稱為“老活佛”。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在這樣佛教思想濃郁的國度,人們都不喜戰爭、殺戮,因而大理國政權鬥爭血腥味甚少,廢掉皇帝的方式就是逼其退位,而不取性命,更不會殺全家、滅族。

皇位幾乎都是和平轉移、交接。

皇帝也是佛系思想,在位期間好靜自守。

若皇權受到挑戰、生命受到威脅時,也不會龍顏大怒、調兵罰罪,而是順從地退位甚至不想當皇帝,第二職業就是去寺廟為僧,靜心吃齋唸佛。

什麼家仇國恨、蓄勢復國等,都是雲煙。

佛系的國度,佛系的國民,造就了佛系的政治,佛系的皇帝。

不當皇帝,就出家為僧!


人們迷信“天命”,影響到統治意志。

在古代,受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人們對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就理解為神或上天的意志。

無論是中原地區還是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甚至全世界在古代都有類似的“天命”思想意識。

尤其是地震、彗星等不常見的天象,古人認為是因為人間做錯事而使上天發怒的表現。

國家的災祥禍福與當朝帝王有關,一國之君須承受其咎,往往要祭天、齋戒、自責甚至退位,以求得上天原諒,保江山社稷長存。

在大理國,只有帝王出家為僧、抄經頌佛,才能消災免難。

大理國王出家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主要原因是為了遵從“天命”而出家避禍。

段壽輝在位時,"日月交晦,星辰晝見",於是在位僅一年,就只得退位。

段正嚴在位時,地震、彗星、火災等天災多次發生,象徵國運不祥,這也是促使他後來退位為僧的原因之一。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在我國幾千年歷史中,帝王出家為僧,還有南北朝時的梁武帝和清朝的順治皇帝。

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四次皈依佛門,都因群臣的苦諫而歸座龍椅。

順治皇帝因心愛的皇妃去世,悲痛不已,看破紅塵而出家。

但是,象大理國帝王前仆後繼地出家為僧,極其罕見。

雖然政治局勢是很大原因,但是信仰才是根源。

何況,政治局勢是人為造成的。

在政治危機面前,他們沒主動出擊反抗,更沒有動以刀兵,而是安靜地選擇了出家為僧,作為人生的最後歸宿。

只有信仰,國家信仰和個人信仰,才能使人在如此關鍵時刻,聽從內心的召喚,從容、平靜地做出如此重要的抉擇,而且無怨無悔。

可見,信仰的力量。

“駐馬尋幽入梵官,空階鈴鐸響天風。波風遠映三幹頃,雪裡高懸十九峰。”

這是形容大理國王們出家為高僧後祀典盛況的詩句。

其意境之高遠、內涵之深邃,凡夫俗子們難以體味到的。

"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王朝:19位皇帝中,其中10位竟然都先後放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

它,就是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大理國。共傳22代皇帝,歷317年,跨越宋、元朝。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們為何甘願放棄人間至尊的帝位,選擇出家為僧呢?

是這個坐擁江山美人、人間夢寐以求的地位不誘人嗎?

是這些皇帝想自甘平凡、放蕩不羈過一生嗎?

是吃齋打坐、唸經頌佛的福利待遇,比當皇帝還好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奇葩現象呢。

大理國政權的特殊性以及政局複雜性

公元937年,南詔國大將、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當地貴族高方、董伽羅,消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

段思平稱帝,高方受封為嶽侯,分治大理國一部分地區;董伽羅擔任國相,也即宰相,掌握國家的行政管理權。

大理國參照南詔國、中原政權的特點,結合雲南地區的民族傳統,對眾多開國功臣按功行賞,分封諸侯。諸侯世襲領有封地,在領地內是最高統治者。

在大理國前期,這種“分封制”穩固了統治基礎。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但是時間一久,這種體制就暴露出了弊端:權臣、諸侯自成體系,形成勢力集團,各霸一方,皇帝也就成了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實行分封制,導致出現了一百多個諸侯國、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年的分裂割據紛爭局面。

之後的秦始皇吸取此教訓,實行中央集權專制制度,並被後世沿襲實行至清末。


首先,是皇室同姓兄弟發難。

開國皇帝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是內定的皇位繼承人。

《滇史》記載,段思英性情殘暴,荒淫無度。段思平對他很失望,在臨終前就將國家命運託付給了弟弟段思良。

兄長認為不肖兒子難以繼承大統,臨終前就將國運託付給權臣兄弟。

這種橋段,在歷史上屢有出現。但是很多時候的結果並不理想,引發皇室血腥鬥爭甚至篡權。

關係再親密,哪怕是親兄弟,玩得好就是上海灘,玩不好就是水滸傳。

段思英繼位才不到兩年,段思良就聯合國相董迦羅發動政變。

長輩、顧命大臣、聯合創始人、原始股東一起發難,結果皇帝寶座剛暖熱的段思英讓位。

大理國剛傳到第二代皇帝,就出現了麻煩。段思英退位後,保住了小命,選擇了出家為僧。開闢了大理國皇帝出家之創舉。

從而,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血脈,轉到了段思良血脈。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段思良逼侄遜位後,自己稱帝,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

這個操作,與北宋初期、明朝初期何其相似,都是叔逼侄遜位、自己當皇帝!不知開國皇帝大哥在九泉之下得知,作何感慨。

所以說,即使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歷史往往會重演。因為,古今中外,人性亙古不變。

當然,這也是“家天下”王朝的內部事務,也是託孤之人的無奈之舉。皇室內部再怎麼爭鬥,畢竟都還是一個窩裡的,總比外姓人奪了江山社稷好。

段思良的兒子段思聰繼位。

此處解釋一下,與中原姓氏不同,段氏子孫幾代的名字中都共同有"思"字。這是受到雲南當地父子聯名的影響。

段思聰時期,大理國聯合創始人之一董氏的勢力衰退。

此起彼伏,另一聯合創始人高氏勢力迅速膨脹。

三角制衡關係,演變成了蹺蹺板關係。

第五代皇帝段素隆、第六代皇帝段素真最後禪位為僧,與高氏勢力膨脹就有很大關係。

第七代皇帝段素興時,喜歡遊玩,荒淫。

高氏集團的代言人、國相高智升看不過眼,就發動政變,廢掉段素興,讓開國皇帝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繼位。

於是,大理國的皇位經歷九代之後,重新回到段思平的血脈。

權臣廢掉皇帝,並使皇位脈系重新洗牌,說明皇室勢力的退化、孱弱。

同時也說明高氏集團的政治野心和鐵血手腕。而這往往是權臣玩弄皇帝於股掌,甚至篡權竊國的前兆。例如漢朝時的霍光、王莽、樑冀家族。

段思廉即位後,高智升以擁戴之功而大權在握。

段思廉為了感激他,甚至將王室直轄的白崖、茹甸兩個領地分封給他。分地意味著分國土、分兵、分實力,此消彼長。

高氏凌駕於諸姓之上,一家獨大,權傾朝野。

最後,當了三十年皇帝的段思廉不想繼續仰人鼻息,就禪位給兒子段廉義,選擇出家。

段廉義在位期間,高智升更是有恃無恐。

後來,貴族楊義貞突然冒出,發動政變,殺了段廉義而自立,自號"廣安皇帝"。

高智升命兒子高升泰率兵平息了楊義貞叛亂。同時,立段壽輝為皇帝。

於是,高智升被封為布燮(國相),加太保,封德侯;兒子高升泰封為鄯闡(今昆明)侯,世襲。

高氏精心經營鄯闡,其規模建制僅次於皇都大理,號稱“東都”,成為“國中之國”。

1094年,高升泰悍然發力,廢段正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中國”,自號“大中國正德皇帝”。

段氏大理國政權在157之後被篡位,國亡。

也許是老天眷顧段氏。高升泰僅僅當了兩年皇帝,就病逝。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鑑於大理國很多部落的反對聲,高升泰臨終前囑咐還政於段氏。

段正淳繼位,段氏大理得以復國。史稱"後理國",之前的稱為"前理國"。

這類似於中原王朝的西周、東周以及北宋、南宋等。

但是國柄繼續牢牢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

到段正嚴為帝時,也就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原型。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他勤政愛民。特別重視外交關係,被宋徽宗冊封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西南地區小國、部落紛紛賓服。

大理國逐漸恢復元氣,蒸蒸日上。

按理說段正嚴可以悠然自在地做個土皇帝,但是勢力強大的高氏依然強大掣肘。

即使高氏當面辱罵他,派人刺殺他,段正嚴也只能強裝寬宏大量,赦免、嘉獎他們。

段正嚴晚年時,幾個兒子為爭繼承人發生內訌,骨肉相殘,背後由高氏控制、引導。段正嚴心有餘而力不足。

段正嚴當了39年皇帝,是大理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也沒能改變高氏專權的局面,更沒能改變大理的國運。

於是,他心灰意冷,最終也選擇了出家為僧。

所以,自大理國創始,政權的特殊性就埋下了政治隱患。

皇室、聯合創始人、權臣、貴族、領地部落等多方力量,輪番上場,爭權奪利,錯綜交織,使得政治生態複雜,政局不穩,皇位動盪,國勢衰退。

那麼,皇位的安全係數和含金量自然嚴重下降。在位者的眷戀度低,不樂為帝,主動禪位成為政治常態。

同時,覬覦皇位者也不多,期望值也不高。即使如楊義貞、高升泰先後奪位稱帝,也只是短暫執政。因而段氏皇權得以維繫22代、317年。


佛教在大理國的地位崇高,影響到國家意識形態。

段氏先祖是北方的武威郡人,屬於名門望族,深受漢族文化薰陶。

武威是古代佛教聖地,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鳩摩羅什曾在武威譯經十七年。

大理臨近佛教發源地天竺(即印度)。唐初,印度佛教傳入大理。

中原漢族信仰的顯教諸宗,也陸續傳入大理。

這些,與大理地區世居白族人的"本主"信仰、當地文化,混合交融,形成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佛教信仰,不斷髮揚光大。

在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成為國教,全民信佛,也是大理佛教的鼎盛時期。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佛經、佛寺、佛雕相當發達。

寺院林立,有“妙香國”之稱。著名佛寺有崇聖寺三塔(又作三塔寺)、宏聖寺、感通寺等。此外,在洱海東岸的雞足山上有寺剎五十餘座,印度、緬甸僧人常至此禮佛。

"'葉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伽藍殿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處",就是當地佛教興盛的寫照。

元朝郭鬆年《大理行記》記載,大理無論貧富人家,皆有佛堂,老少手裡把玩佛珠,一年之間的齋戒時間將近一半時間。

儒家文化思想與佛教道義融合,成為大理統治階級的執政思想。

大理建國後,軍事實力不弱,但統治階級不喜戰爭,與各方交好,剋制用兵;對內,則體恤百姓,輕徭薄賦。

段正嚴退位後,度過了39年的寺僧餘生,享年94歲,也是大理國高壽的皇帝。這是個典型樣板,具有很大的示範效應。

據傳段氏原本出身武林世家,家傳武功不曾荒廢。皇帝出家為僧後,則研究更高深的武功。

段氏的一陽指、六脈神劍,在江湖上赫赫有名。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與其當個仰人鼻息的傀儡皇帝,還不如出家為僧,逍遙自在,雲遊四方,練武健體,樂享人生高壽。

段素英在位時,篤信佛教,刺文著述《傳燈錄》,舉行開科取士,以僧人讀儒書者應考,這些人稱"釋儒"。

而且,官吏多從"釋儒"中選任。學而優則仕,僧人也難以免俗。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葩現象。

他在位24年,佛教在大理得以迅速傳播、發展。

段智廉在位時,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1465部,放置在大理都城內五華樓。

按照佛教說法,修造寺廟、浮屠(即佛塔)是行善積德之舉。因而,大理國皇帝在位期間往往大建佛教建築。

段智興在位時,極其崇佛,很多大臣也信佛,於是君臣在朝中終日唸經禮佛,不理國事。

他還大興土木,興建了60座寺院。結果使得大理這樣的小國國庫大空,國力衰退。

段思廉退位出家後,在浪穹觀音山建大蘭若寺,以禪修身,收弟子百人。又建禪臺於恭羅崖、建水目山八寺等,號本源大法師。他81歲時無疾而終,建舍利塔於玉案山。

即使皇帝退位出家,不但可以保住性命,還能在大理保持體面人望。

他們雖然不再是國君,但待遇卻遠超一般僧人。

野史記載大理國民謠曰:“帝王出家,隨臣一邦,嬪妃一串,素裹紅妝。出家猶在家,舉國敬菩薩,早晚拜大士,禪室如世家。”

段思廉退位出家後,經常返回朝廷,為諸臣講經,被國人稱為“老活佛”。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在這樣佛教思想濃郁的國度,人們都不喜戰爭、殺戮,因而大理國政權鬥爭血腥味甚少,廢掉皇帝的方式就是逼其退位,而不取性命,更不會殺全家、滅族。

皇位幾乎都是和平轉移、交接。

皇帝也是佛系思想,在位期間好靜自守。

若皇權受到挑戰、生命受到威脅時,也不會龍顏大怒、調兵罰罪,而是順從地退位甚至不想當皇帝,第二職業就是去寺廟為僧,靜心吃齋唸佛。

什麼家仇國恨、蓄勢復國等,都是雲煙。

佛系的國度,佛系的國民,造就了佛系的政治,佛系的皇帝。

不當皇帝,就出家為僧!


人們迷信“天命”,影響到統治意志。

在古代,受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人們對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就理解為神或上天的意志。

無論是中原地區還是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甚至全世界在古代都有類似的“天命”思想意識。

尤其是地震、彗星等不常見的天象,古人認為是因為人間做錯事而使上天發怒的表現。

國家的災祥禍福與當朝帝王有關,一國之君須承受其咎,往往要祭天、齋戒、自責甚至退位,以求得上天原諒,保江山社稷長存。

在大理國,只有帝王出家為僧、抄經頌佛,才能消災免難。

大理國王出家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主要原因是為了遵從“天命”而出家避禍。

段壽輝在位時,"日月交晦,星辰晝見",於是在位僅一年,就只得退位。

段正嚴在位時,地震、彗星、火災等天災多次發生,象徵國運不祥,這也是促使他後來退位為僧的原因之一。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在我國幾千年歷史中,帝王出家為僧,還有南北朝時的梁武帝和清朝的順治皇帝。

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四次皈依佛門,都因群臣的苦諫而歸座龍椅。

順治皇帝因心愛的皇妃去世,悲痛不已,看破紅塵而出家。

但是,象大理國帝王前仆後繼地出家為僧,極其罕見。

雖然政治局勢是很大原因,但是信仰才是根源。

何況,政治局勢是人為造成的。

在政治危機面前,他們沒主動出擊反抗,更沒有動以刀兵,而是安靜地選擇了出家為僧,作為人生的最後歸宿。

只有信仰,國家信仰和個人信仰,才能使人在如此關鍵時刻,聽從內心的召喚,從容、平靜地做出如此重要的抉擇,而且無怨無悔。

可見,信仰的力量。

“駐馬尋幽入梵官,空階鈴鐸響天風。波風遠映三幹頃,雪裡高懸十九峰。”

這是形容大理國王們出家為高僧後祀典盛況的詩句。

其意境之高遠、內涵之深邃,凡夫俗子們難以體味到的。

中國一個神祕的王朝,十位皇帝陸續出家為僧,並非信佛那麼簡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