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得不到重用——第三講:春秋時期的舞臺需求(1)

孔子生活的時代,離現在已經很久遠了。2500多年前。那個時代按歷史劃分屬於中國的春秋時期。

說起“春秋”這個詞,還與孔老夫子有關。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曆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後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 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孔子所處的時代,確切說是春秋的末期。

那麼,春秋時期的基本狀況是什麼樣的呢?

東周一開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仍。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而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就可以稱霸。先後出現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五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於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製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家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這就是孔子生活和事業奮鬥的大環境。那麼在這麼一種大的環境之下,社會所迫切需要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人才呢?接下來,我將要為大家講的就是“春秋時期的舞臺需求”。

在談這個話題之前,先簡要介紹一下孔子的生平履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大家習慣上叫他孔老夫子。他是咱們山東老鄉。公元前2551出生在當時的魯國一個叫鄹邑昌平鄉的地方,現在這地方屬於山東曲阜市。

那個時候,咱們山東地兒上比較大的諸侯國就是魯國和齊國。魯國是周公旦兒子伯禽的封地,而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封地當時方圓四百里,都城在曲阜。齊國是輔佐周武王打下天下的太師姜子牙的封地,都城在營丘,後來搬到了臨淄。

諸侯國是中國古時候分封體制下的產物。據記載,這種分封制在堯帝、舜帝以及夏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當時是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無子、男二等。究竟事實怎樣,並無實物資料佐證。周朝打敗商朝之後,分封諸侯承襲了堯舜和夏朝的做法,也分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魯國和齊國都屬於公一級的諸侯國,屬於最大的。其他還有幾十個小的諸侯國,像滕國,薛國,莒國,郯國等,就都是屬於侯、伯、子、男一級的小國了。這些諸侯國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卿、大夫也都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並且只聽命於諸侯王。

孔子他爹的名字叫叔梁紇,他媽的名字叫顏徵在。孔子的祖上是宋國人,就是現在的商丘一帶,是殷商大賢人微子啟的後代。《論語》上說: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這上面說的微子就是孔子的先祖。

微子啟是殷紂王的同父異母哥哥。當時他看到殷紂王荒淫無度,不理朝政,曾多次勸諫,但紂王都不聽。微子只好和太師,少師一起逃離了殷朝。比干卻說,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拼死爭諫。就極力勸諫,結果惹的紂王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臟有七個孔,就讓人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箕子見了這種情形很害怕,就假裝瘋顛去給人家當了奴隸。孔子稱讚微子,比干和箕子是殷朝的三個大聖人。

周武王滅了商紂王之後,將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封在宋國,讓他承續殷朝的香火。周武王去世之後,武庚和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聯合叛亂。周成王命令周公發兵,誅殺了武庚,然後又讓微子啟接替武庚做了宋國的國君。這個微子啟就是孔子的祖先。所以說,孔子的老祖宗一直是宋國的大貴族,是王室之後。

除了微子啟之外,最值得孔家後人炫耀的,是孔子的第七代祖先正考父。他以謙恭儉樸和熟悉古文獻為世人稱道。據說《詩經》的《商頌》就是他整理的。他先後輔佐過宋國的宋戴公、宋武公和宋宣公。是三朝元老。他的地位顯赫而持久。他們家廟中的鼎上有一段銘文,寫著: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其口。這段話的意思是:他每當接受任命,提升官位時,總是越來越恭敬。開始是低頭,接著是曲背,再往下則是彎腰,連走路也是小心謹慎地靠著牆邊。然而誰也不敢輕視侮慢他。無論官職多麼顯要,他仍然是用鼎煮稀飯和粘粥喝,只要能夠充飢吃飽肚子就滿足了。

在這一點上,孔子與他的這位老祖宗有幾分相似。孔子一生也是非常的謙遜謹慎,而且生活儉樸,不以貧窮困頓而改變自己。後來有一個叫孔父嘉的老老老老爺爺,是孔子的第六代祖先。看來這位孔父嘉已經不如正考父那麼謙恭,地位也沒那麼顯赫了,淪為了一般的大夫,後來因參與當時另一個姓華的貴族的內爭而被殺害,造成了家道中落。他的第五代祖先木金父,為了逃避華氏家族的迫害,才逃到魯國。

孔子這個姓就是從孔父嘉那裡來的。當時的規定是五世親盡,別立公族,從孔父嘉時,孔姓就自成一系,傳了下來。確切的說,孔氏家族到孔父嘉時,才算正式確立。孔家到孔子他爹叔梁紇時,是早就沒落了。叔梁紇只是一個失去了世襲貴族地位的官位不大的武士。但這個人長的人高馬大,很有力氣,而且勇武過人,在諸侯之間很有些名氣。曾經在一次戰役中,雙手托起壓下來的城門,使中計攻進城中的魯國士兵脫身而出,脫離危險。所以《春秋左氏傳》上才記載他以勇力聞於諸侯。

叔梁紇在娶孔子他媽顏徵在之前,曾經有過一妻一妾。妻子給他生了九個女兒,沒有兒子。妾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但是是個有殘疾的瘸子,名字叫孟皮。叔梁紇感覺殘疾兒子無法繼承他的家業,於是又向顏家求婚,娶了顏家的小女兒顏徵在。由於兩人年齡相差四十多歲,叔梁紇六十三,顏徵在不滿二十歲,不合於當時的禮儀,所以司馬遷才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這裡所說的野合,並不是像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那樣,一男一女在野地裡偷偷摸摸多幹那種苟且之事,而是說,孔子父母沒有經過婚聘就在鄉野同居了。

春秋時期的女子,比後來的秦漢時期主動權和自由權還多。那時候,男女可以自由相會於仲春之月,在公開場合相識相戀。這是古代殷商人留下來的自由婚配的風俗。而且男女之間不經說媒和聘娶,自由擇偶同居也是允許的。《周禮》上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可見當時,這種風俗不僅適合於未婚男女,也適行於已婚男女。有條件的男子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娶妾。

孔子的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據《春秋緯演孔圖》上說:孔子母顏徵在,遊大冢之陂,睡,夢裡帝使請與己交。語曰:女乳必於空桑之中。覺則若感,生丘於空桑之中,故曰玄聖。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的母親到野地裡遊玩的時候,在一個大墳子邊上睡著了。夢裡遇見天帝的使者與其交合。後來就有了身孕,將孔子生在了尼山山下的一個山洞裡。這當然屬於神話的範疇,是後人為了神化孔子而虛構的。古代人們有這種習慣,認為大凡偉大的人物,都不是凡人,都是老天特意降生下來的。《史記》中的許多古代聖賢和帝王的出生,都有這種神異的記載:比如商的祖先契,是他母親簡狄在野外洗澡時,見玄鳥墮其卵,取而吞之,因孕生契。周的祖先後稷,是他母親姜原,在野地裡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心裡很高興,就上去踩,結果一踩就懷孕了,就生下了后稷。還有秦的祖先女修,也是在織布的時候,發現了一顆玄鳥的蛋,吃了以後就生下了秦的祖先大業。這都是一些野外懷孕,野合而生的說法。其用意無非是想說明,聖人和帝王都是感天感神而生的,是老天爺的旨意。

孔子他媽媽懷上孔子之後,經常到曲阜一座叫尼山的山上去向天神祈禱。祈禱天神保佑他們母子平安。傳說孔母走進山谷時,連腳下草木的枝葉都垂下來為她引路,她走出山谷時,草木枝葉才又抬起頭來。據說到現在尼山上的荊棘的針刺都是朝下長的,當時就是為了避免刺傷孔子母子。

傳說雖然很神奇,但孔子的幼年卻是非常不幸。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就去世了。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承擔起了養家的責任。所以,孔子自己說,吾少也賤,多能鄙事。小時候很貧窮,學了很多餬口的技藝,經常幹一些低賤的工作。

孔子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他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習,三十歲學成之後,立志從政改變當時的社會風氣,建功立業。從三十歲開始,他一方面等待、爭取從政的機會,一方面自主創業,開辦了最早的民辦學校,培養了很多平民學生。五十歲的時候,他在魯國正式登上政治舞臺,從一個縣長開始,四年時間連升三級,做到了相當於部長級的大司寇。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與上級產生了矛盾,便離開魯國,去國外謀生,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漂泊生涯。

這期間,先後到了衛國,曹國,宋國,陳國,蔡國,鄭國,楚國等等,投了幾百份求職書,面試了七十多次,竟沒有一個諸侯王願意錄用他,反而還經常挨餓受凍,遭到圍追堵截。悽悽惶惶,到處流浪,連他自己都自我嘲諷說自己像一條喪家狗。

六十八的時候無奈回到家鄉,不再有從政的野心,安下心來整理六經,詩,書,禮,樂,周易和春秋,終於成為一代宗師,成為大聖人。他所創立的儒家思想,經過他學生的整理髮展,以及後世文化大師的不斷弘揚,越來越強盛,成了影響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主流文化。

這就是大聖人孔老夫子的一生行狀。作為政治家,他的願望和理想,一生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和施展,可以說一生懷才不遇,鬱郁不得志。但作為思想家,卻是燦若日月,光耀千秋萬代。有一個成語叫做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說的正是這個意思。就像咱們平時經常講的:有心載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孔子的一生也正是,夢寐以求的為官之路坎坷不平,而思想之樹卻是萬古常青。想要的得不到,沒想的卻是得到很多,命運有時候就是這麼不好琢磨。

今天我們主要想探討的不是孔老夫子思想的偉大,而是他一生懷才不遇,不為俗世所用的原因。而探討這些問題的目的,則是試圖為當下萬千學子選擇學習專業方向,以及畢業後踏上社會的年輕人在擇業和就業方面,提供一些啟發和借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