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遠方的距離——《沒有母親的老家叫故鄉》序

陸續讀完彭召奇的詩集《沒有母親的老家叫故鄉》,我在想一個看似不著調的問題:詩和遠方有沒有距離?有多遠距離?當人們渴望擺脫世俗生活的羈絆去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時,人們不是常常用那句名言表達嗎,生活不僅有苟且,而且還有詩和遠方。但詩與遠方究竟在哪裡?是真實存在的空間遠方,那裡果真有詩意的生活等待著我們?還是早已消失的滄桑歲月,曾經發生的詩意人生不幸被我們錯過?我似乎找不到準確答案。

當讀完召奇詩集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詩與遠方沒有距離,或者說並不遙遠!它們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就駐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就像吾心即佛一樣。啟迪我這一思考的是召奇把身邊許多平常平凡的事物寫成了詩歌,特別是那些站在遠方回想母親和回望家鄉的詩歌,用遠方遊子的目光重新審視曾經熟悉甚至膩煩的鄉村生活,從而發現了許多溫暖美好的詩意。因此我想,詩和遠方從未走遠,它們一直伴隨著我們成長。當然,只有詩人才能擺脫世俗庸擾發掘出詩來,如我等愚鈍之人連詩和遠方的距離都沒弄明白,那就休想寫出耐人尋味的詩句來了。

你看,召奇詩集裡哪裡不是俯拾即是的熟悉生活!但他卻能從熟悉生活中開掘出新鮮而又永恆的主題。

最能打動我的是他那佔據了近半篇幅表現母愛的詩歌。母愛是文學永恆的主題,卻最能打動讀者的心靈,從未過時,也從不會過時。理由不言而喻,因為母愛是人類最早、最親、最強烈、最無私的愛,每個人都是在母愛沐浴下成長的。當母愛遇上詩歌,詩歌便用一個個通感的意象叩擊讀者的心靈。“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樸實無華的母愛詩句千古流傳。召奇詩集裡以母愛為主題的詩很多,即使不以母愛為題,也常常出現母親的意象。第一輯《寫給母親的詩歌》用30首篇幅歌頌母愛,讀來感同身受,有時甚至熱淚盈眶。開篇並作詩集書名的《沒有母親的老家叫故鄉》從一個遊子對母親的牽掛寫起。“多少年聚聚散散的歸途/續寫多少份天倫之樂的親情/那個某天某時走丟了的母親/把老家的路迷失在攀裡。”從此不敢張望老家的方向,擔心他鄉的溫度融化了回望故鄉的目光。歲月無情,世道滄桑,有人說,有母親在,老家是故鄉,母親不在,老家就只是歸途。如果說每一個人都有經歷痛失母親的人生,那麼我想說,沒有人比鄉下孩子痛失母親後對故鄉的感情更加複雜,更加一言難盡。母親的白髮在風中飄揚,母親的話在風中迴響。衣襟上的盤扣還留著母親的叮嚀。無論是在老家的路口,還是在夢裡遇見,無論是在清明,還是在年關口,彷彿電影中的蒙太奇,那走丟了的母親都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詩境裡。其中《母親的話》伴隨著詩人的成長,成為詩人堂堂正正做人的座佑銘。從“上學時好好聽老師的話/給媽掙個面子”,到“長大後做人要講良心/不能坑人坑己坑社會”,再到“成家後你是家裡的頂樑柱/你得學會堅強”,直到“人到中年母親掛在嘴邊的話,好好工作不貪不佔/知足才能常樂”,最後,詩人總結“母親說過的話/正如她一輩子/做人做事一樣清朗/簡簡單單樸素實在/伴我一路成長/教我至今不能忘懷”。母愛滋養著兒女們一生,成為人類最偉大最無私的愛。

剛從召奇那母愛的頌歌中走出,我又立即感受到召奇詩歌裡籠罩著的淡淡憂傷和鄉愁。鄉愁是最美的詩意,幾乎與母愛一樣不朽。古往今來抒發鄉愁的詩歌很多。古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今有“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但鄉愁並不只是鄉下人的專利。只要離家,幾乎每個人都會有鄉愁。可見鄉愁是對家的思念,是對母愛的感念,是對根的追思。召奇詩集書名裡就蘊含著鄉愁。《沒有母親的老家叫故鄉》三個最重要的鄉愁元素:母親、老家、故鄉,多麼憂傷且有詩意的名字。註定,召奇的詩集裡貫穿著一股淡淡的憂傷和鄉愁。那是一份細膩的憂傷,也是一股綿長的鄉愁;那是一份敏感的憂傷,也是一股悠遠的鄉愁;那是一份失落的憂傷,也是一股迴歸的鄉愁。何以憂傷?何以說愁?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嗎?不是。只因為失去了母親,老家便成為故鄉,鄉愁自然生長出來。第一輯,召奇用一首又一首詩歌描寫失去母親的憂傷和鄉愁。第二輯裡,召奇的憂傷和鄉愁則更加明顯。如果說第一輯因痛失母親而憂傷,那麼第二輯就是因失去故鄉而憂傷。這一輯裡從不同視角抒發了鄉愁,這裡有餐桌上的鄉愁,有紙背上的鄉愁等等。鄉愁裡有兒時夏天的汪塘,有家鄉的狗尾巴草,有家鄉的牽牛花,還有家鄉的老井,甚至還有蒼耳、蝨子等。反正,家鄉的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是留不住記憶的鄉愁。召奇把這份憂傷和鄉愁帶到了異鄉,於是便有了第三輯《遇見異鄉的鄉愁》。這裡的鄉愁別有一番滋味,是初長成的石榴,是三月三的雨,是陽光的味道。在第四輯《聆聽四季的聲音》裡,春夏秋冬,四季;元旦立春,節氣;五月十月,月份;陰晴雨雪,天氣;幾乎囊括了一年中的全部鄉愁元素。召奇何以有如此多的鄉愁?我想,鄉愁是他一片止痛藥,是他一劑療傷膏,是他一壺醒腦茶,是他一聲奮蹄鞭。當他從喧囂中拖著疲憊的身軀迴歸寂靜,心中那股淡淡的憂傷和鄉愁便化作了詩和遠方。

但是,歌頌母愛,抒發鄉愁,並不能完全代表召奇詩歌的高度,也囊括不了召奇詩歌的全部內涵。召奇詩歌裡還充滿了農家子弟的自立自強。詩言志,自古皆然。召奇也不例外。召奇的詩歌裡充滿著對命運的挑戰。無論是回到故鄉,還是懷念母親,無論是寄居城市,還是奔走在鄉村,他把自己的倔強性格刻進了每一首詩行。他不甘平庸、不甘落後、不甘屈辱,但面對命運不公卻又能泰然處之,表現得特別有韌性、特別能吃苦、特別堅強。有的詩歌裡抒發的情感也許未必是崇高的情懷,但卻是他真實的處境和思考。《穿越童年》裡這樣描寫現在的自己,“揹負精神的枷鎖前行/與童真童趣作別/索然無味地應付生活/把歲月的尾巴收藏”。當穿越到幸福得像花一樣的童年以後,“醉倒在他鄉奔波的堤岸/隔著那寬廣的鴻溝/執地穿越童年”。而在《藉口》這首詩裡,召奇寫道:“生命沒來得及演講/就遇上了措手不及的風雨/任憑蓓蕾待放的孤寂/尋找陽光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歇下來”。從不停歇地尋找陽光,正是召奇自己人生的寫照。代課教師、民兵營長、主辦會計、通訊報道員、村支部書記、工會幹事、仲裁委祕書、建築業協會祕書長、總經理,好傢伙,如此複雜的經歷,一路走來,如果沒有鄉愁慰藉,真不知道召奇怎麼從容應對如此眾多角色變化!

召奇最令我佩服的是,面對生活的艱辛卻始終沒有放棄詩性情懷。身處家鄉,憧憬遠方;身在遠方,回望故鄉。他的詩裡有溫暖、有勵志、有寬容、有坦蕩,更有希望,就是沒有冰冷、沒有頹唐、沒有偏狹、沒有猥瑣、沒有刁鑽、沒有刻薄、沒有偏鋒。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召奇所言之志暖人心懷、給人希望、毫無邪思。即使是逆向入題,落腳點也一定是滿滿正能量。但是,召奇並沒有在空洞說教,而是傾注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用一個個意象生髮出來,用一句句凝鍊的詩句表達出正能量來。那些平常事物中蘊藏的生活哲理,那些家常生活中隱蔽的人生智慧,那些日常歲月裡流淌的生命訊息,伴隨著召奇清新樸實的詩句呈現出來,讀來如沭春風,令人陶醉,如嚼橄欖,耐人尋味;如聽號角,催人奮進。即便是把腐敗醜惡入詩,召奇也處理得溫潤得體。記得其中有一組《廉政組詩》就很耐人尋味。本以為是一組諷刺性的政治詩,不料每一首讀來都是人生哲理詩。《低頭也是一種美》說,“拋開自卑的假象/脫去羞怯的外衣/低頭也是一種本領”。這是怎樣的人生智慧?為什麼說低頭也是一種美和本領?因為低頭才能看清自己,在陽光下尋找自己的陰影,從塵埃裡挽救出來,開始拼搏新的高度。《另起一行,你就是第一》則更能激勵人們昂首面對人生坎坷。“規則約定俗成,另起一行的革新/是對因循守舊的挑戰/誰能堅持正義/你就是未來的第一。勇敢地另起一行/成為期待的第一”。這一感悟無疑是召奇經歷的總結,十幾個崗位的歷練,十幾個角色的轉換,不正是一次又一次另起一行、從頭再來嗎!

詩與遠方的距離有多遠?召奇的詩歌告訴我,不遠,就駐在我們的心間。當你離開家鄉走出村口,轉身看見母親抬手抹淚的身影,詩和遠方便從你心頭升起;當你匆匆趕路飢渴難耐疲憊不堪,突然聞到一股飯香或看到天邊一縷炊煙,詩和遠方便從你心頭升起;當你俯仰於城市看不到星星的夜空,突然想到老家露宿社場遙遠璨璀銀河,詩和遠方便從你心頭升起;當你苟且於平庸乏味的世俗生活,突然渴望遠足山水田園,詩和遠方便從你的心頭升起。詩性屬於敏感柔嫩的心靈,遠方屬於想象豐富的心靈。只有具備了詩心,詩和遠方才會在苟且中慰藉不甘沉淪、不甘寂寞的心靈。召奇用他那一首首優美精緻的詩歌讓我找到了詩和遠方的距離,我在感謝召奇的同時也真誠祝願他在詩歌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高!(王清平)

詩與遠方的距離——《沒有母親的老家叫故鄉》序詩與遠方的距離——《沒有母親的老家叫故鄉》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