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養的蠶繭走上了“一帶一路”

畜牧業 農業 三農 中國青年網 2017-06-15
我養的蠶繭走上了“一帶一路”

李儒森在桑園為蠶寶寶採集桑葉。

□程芃芃 牛可偉 報道

本報高青訊 進入6月,高青縣蘆湖街道道堂李村村民李儒森家的蠶寶寶相繼作繭。說起養蠶,李儒森覺得辛苦中飽含欣慰,他告訴記者,5月份,是蠶寶寶們長身體的大好時節,那時候,為了讓桑蠶茁壯成長,天還沒亮他就到養殖大棚裡,給桑蠶喂桑葉。細心地培育造就了蠶繭的優良品質,用李儒森家的蠶繭加工出來的絲綢製品不僅在國內熱銷,甚至還通過“一帶一路”遠銷海外,受到了世界各地消費者們的認可和歡迎。

良好的口碑來自於過硬的品質,而品質的保障正是李儒森付出的心血與汗水。李儒森是村裡的養蠶專業戶,從2013開始養蠶,至今已有4年。從一開始的艱難起步,到如今發展成擁有13個養殖大棚、100多畝桑園的養殖大戶,中間經歷了無數的困難和挑戰。“人們都說‘勤種菜,懶養蠶’,可真正做起來哪有這麼簡單。這蠶蟲兒生得嬌貴,一點兒都不能馬虎,隨便一點兒差錯都會造成大面積減產,這一年可就白忙活了。”

說起養蠶的辛苦,李儒森或許是最有發言權的一個。“要想讓產出的蠶繭品質高,養殖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細,溫度和溼度要控制在合適的範圍,通風要好,最重要的是要遠離農藥……”他告訴記者,桑蠶的生長週期為30-35天,在這短短的30天時間裡又分為多個不同的生長階段,不同成長階段需要的成長環境也不一樣,需要根據成長階段隨時調節。李儒森一年養兩季蠶,每到養蠶時節,他就吃住在大棚裡,比照顧孩子都仔細。付出換來了應有的回報,他所培育出來的蠶繭出絲率高、解舒率高、絲質優良,是收購商眼中的搶手貨。

每年到了蠶繭收穫時期,李儒森養殖的蠶繭就會被裝進卡車,送到浙江的絲綢生產公司,經過收烘、煮繭、繅絲、烘絲等工藝,被加工成優質的各類絲綢製品,再通過“一帶一路”,銷售到世界各地,為世界人民送去華麗的絲織品的同時,也為自己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一帶一路”是在我國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基礎上建設的,古時候這兩條線路是將中國的絲綢送往世界的主要通道,因此人們才以“絲綢”為之命名。如今“一帶一路”建設,讓這兩條古老的商道煥發了更加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同時對於中國的絲綢產業來說更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一帶一路”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繫與交流,使市場得到了發展和擴大。市場的擴大意味著需求的增加,今年以來,國際絲綢價格不斷上漲,同時也帶動了蠶繭價格的上調,這為李儒森這些老養殖戶們帶來了利潤,也激勵更多的農戶加入到養蠶大軍中。

如今,李儒森的13個養殖大棚共養殖桑蠶57張(一張蠶一季約產蠶繭60公斤),一年可生產蠶繭近6噸,按照如今30元/公斤的價格,除去養殖成本,一年純收入可達20餘萬元。豐厚的收入讓李儒森又有了新期望:“明年,我計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村裡其他有養殖經驗的農戶也加入進來,讓更多人通過養蠶增收致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