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軍(綿陽)

川劇、川菜、川酒是四川人引以為豪的幾大文化標誌。在當代語境中,入蜀者不看川劇、不品川菜、不飲川酒,等於白來四川。

當前經濟騰飛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川菜已經躍升八大菜系的前列,川菜館已然花開神州大地乃至全球。川酒更是在全國白酒行業獨佔鰲頭,不僅為億萬飲者帶來了熱情和歡愉,也給各地GDP添加了沉甸甸的分量。然而,川劇呢?20世紀90年代以降,風靡川渝和雲貴部分地區的川劇演出,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如今除了零零星星的民營劇團尚在斷斷續續上演七拼八湊的傳統戲;碩果僅存的國有、集體所有川劇院團大多以排演國家藝術基金扶持或政府項目補貼的“調演戲”,宣示著川劇的存在;央視戲曲頻道偶爾播放一點川劇片段,就會令蜀中媒體興奮莫名;在各種綜藝節目中只有川劇變臉、吐火絕技展示或戲歌演唱可資炫耀了。川劇成了面臨瀕危、亟需保護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項目。悲乎哉!

人們不禁要問:有著幾百年歷史,曾被譽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的川劇到底怎麼了?

近年來,中央相繼推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地方戲曲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加大了政府投入,京劇和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等多個地方戲曲乘勢而上,在弘揚傳統、人才培養、劇本創作、舞臺創新、堅持演出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業績,傳統戲常演常新,新編歷史劇通古貫今,新創作劇目緊扣時代脈搏和人民心聲,呈現出奼紫嫣紅的喜人景象。

早在川劇蓬勃興盛的1983年,四川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振興川劇的口號,時至今日,川劇卻是每況愈下,愈益式微了。

川劇界不少同仁,把川劇的衰敗歸咎於社會文化環境的改變,歸咎於古老的川劇受到了現代文化的衝擊,歸咎於互聯網的普及分流了觀眾,卻很少從川劇生存的環境和川劇自身找原因。同在一片藍天下,京劇和眾多的地方劇種何以勃勃興焉,唯獨川劇岌岌可危呢?

從外部環境來看,首先是川劇演出的載體大幅度減少,從業隊伍日益萎縮。儘管振興川劇的認識很超前,口號很響亮,但卻沒有相應的配套政策,倒是在緊接著的整頓文藝表演團體的行政命令下,一大批川劇專業院團被壓縮精簡掉了,前些年,又以發展文化產業之名,把傳播傳統文化的川劇院團推向了市場。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初,全省有川劇團126個,如今有藝術創新傳承能力、能夠堅持演出的成建制的川劇院團不足20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載體,何來川劇!

劇團砍掉後,年富力強的專業藝術人才或提前退休,或轉崗改行,或自主擇業,或投身民營劇團謀生;僅存的川劇團體編、導、演人員嚴重老化,行當嚴重不齊,囿於體制壁壘,新生力量進不來,青少年自願學習川劇者更是鳳毛麟角。其次是演出場所不斷減少。

過去,絕大多數川劇演出團體都有自己的劇場,這些劇場大多建在城市中心地段,劇場裡整日響徹著川劇鏗鏘的鑼鼓聲。在城市迅猛擴張的浪潮中,劇場所在的黃金口岸的土地呈幾何級數升值,拆劇場建商廈勢不可擋。劇團要演川劇,請到新蓋的高大上的劇院、會堂去吧。可那裡高額的場租、水電、宣傳和服務費用,你賣的那幾個戲票錢夠支付麼?再者,在多元文化齊頭並進、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今天,川劇觀眾銳減早已成了不爭的事實,除了少量鍾情於川劇的老年人,中青年人很少去看川劇。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川劇之花怎麼開放?

究其原因,川劇的頹勢也與自身的保守自戀、不思變革息息相關。審視川劇的發展史,川劇的形成就是一個以四川本土的民間燈戲、方言俚曲、打擊樂為基礎,融合江南崑腔、徽劇皮黃、弋陽高腔、陝西秦腔眾家所長,開放包容的過程。從民間土臺到科社戲樓,川劇就此成型,進入了鼎盛時期,成為了川人文化生活的必需品。

無數年滄桑歲月過去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波湧浪翻,人們的審美觀念、娛樂方式發生了幾多改變,一代一代的川劇從業人員的藝術思維還沉浸在昔日的輝煌裡不能自拔。稍有變革,則被視為離經叛道,被業內罵為“野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沙梅用輕音樂和舞蹈編導《紅梅贈君家》,曾遭到全川“老天牌”的圍攻。習慣於老打老唱,習慣於一成不變的程式套子。也曾編導上演了一些歷史、現實生活題材的現代戲以完成調演任務,但未突破話劇加唱的窠臼,在體現川劇特色、進行藝術創新等方面下的功夫很不夠,演一個丟一個,沒有一個保留劇目。

就傳統戲來說,曾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數百個劇目的川劇,現在經常上演的劇目不足一百個。傳統唱腔曲牌和演唱方法難以傳承,談何聲腔流派,談何劇種特色。幫腔和音樂伴奏更是缺乏韻律和色彩,體現不出劇種特色,難以給人審美的愉悅,怎能吸引觀眾?

時移世易,萬眾爭看川劇的景象已是往昔的記憶。川劇這個“非遺”項目,若能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在社會熱心關愛下,通過有志於川劇藝術的仁人志士有效地保護,有力地傳承,在保持劇種特色上創新發展,這朵植根於巴蜀大地的民族文化奇葩就能煥發出生機,綻放出異彩。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