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探路者:跨國公司、海歸與創業

創業 藥品 風投 生物技術 證券之星 2017-06-03

汪曉慧

822

2017-05-29

汪曉慧

5月23日,北海康成(北京)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海康成”)宣佈完成2500萬美元B輪融資,由龍磐基金領投,啟明創投、元明資本、中嶺燕園、崇德英盛以及藥明康德共同參與投資。北海康成成立於2012年,通過對接全球範圍內的高科技醫藥產品線與全球增長最快、潛力最大的應用市場,以加速高端、特效的醫藥產品在中國和亞洲的市場化。

在剛剛閉幕的2017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大會上,北海康成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薛群在生物醫藥單元的路演上做了介紹。生物醫藥單元的路演收穫了最多的關注,無論是參加路演的企業數量還是會場聽眾數量。這場路演也正是中國生物醫藥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見證。

在這些路演公司及團隊身上,大都能找尋到這樣的標籤:跨國公司經驗、海歸、創業。

於去年2月赴美上市的百濟神州(BeiGene,納斯達克代碼:BGNE)就是其中一例。去年2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百濟神州募資淨額1.66億美元,隨後11月又後續公開募股募資淨額1.99億美元。上市一年多,如今市值近15億美元。這家公司註冊成立於2010年,大本營定在北京。創始人、董事兼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王曉東,頭頂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還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百濟神州被稱為中國的“基因泰克”,而基因泰克被譽為生物醫藥產業歷史的起點。百濟神州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家全球性的生物製藥公司,致力於成為創新型分子靶向藥與腫瘤免疫藥研發領域的領導者。百濟神州方面稱,其相信下一代癌症治療方法將同時著重單一製劑和聯合療法的開發,從根本上衝擊癌細胞賴以生長和存活的多種機制,使癌症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期獲得顯著提高。

今年4月,百濟神州宣佈斥資22億在廣州建設生物藥基地,佔地10萬平方米,以生產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抗癌藥為主,致力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美國專利的腫瘤治療生物藥品生產基地,下一步計劃試生產。

5月10日,百濟神州發佈今年第一季財報,稱“已經成為進入臨床開發後期階段的生物技術公司”,近期啟動了BTK抑制劑BGB-3111和PD-1抗體BGB-A317的四項關鍵性臨床試驗。百濟神州方面稱,預計2017年將是百濟神州公佈豐富臨床數據的一年,期待今年在研藥物能啟動更多的關鍵性臨床研究。

成都先導的成立僅比百濟神州晚兩年,是一家做原創新藥的生物科技合資企業,集中於原創小分子新藥發現技術。2012年6月,創始人李進辭任阿斯利康全球化合物科學總監之職,回國創業。這家公司的核心價值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DNA編碼化合物合成與篩選平臺,能快速進行全庫篩選,得到具有類藥性的苗頭化合物。從去年開始,這家創業公司先後與強生(Johnson&Johnson)、默沙東(MSD)、輝瑞(Pfizer)等跨國製藥巨頭達成合作。此外,還在美國休斯頓擁有了自己的基地。

邁博斯生物是落戶於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的一家創業公司,成立於2013年,聚焦於抗體藥物。創始人錢雪明稱,在創業之初,他就希望自己的公司是立足於中國,放眼全球。成立之初,首先建立有國際競爭性的技術平臺,希望技術平臺能夠開發出有非常好的成藥性和專利保護前提的抗體藥物。此外,還組建了一支有禮來、拜耳等公司研發經驗的團隊。2015年,邁博斯獲得禮來亞洲1500萬美元的A輪投資。錢雪明稱,希望公司進入新一輪融資,加快產品的開發,完善團隊,建立自己GMP車間。

上海優卡迪成立於2015年,駐紮在上海張江,是一家專注於CAR-T領域的創業公司,其名字由CAR-T音譯而來。首席科學家俞磊稱,優卡迪的定位是成為中國CAR-T血液腫瘤免疫治療的領頭羊。據官網資料介紹,俞磊此前在國內從事臨床外科工作多年後赴美,在病毒相關研究及基因治療領域有多年積累。

和鉑醫藥(Harbour)成立於2016年,落地上海,主要聚焦於腫瘤免疫領域的創新藥物研發與開發。CEO王勁鬆在哈佛醫學院完成專科醫師和臨床研究培訓,此後曾在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Squibb)和賽諾菲(Sanofi)任職,從事藥物發現、臨床藥理等研發和管理工作,曾任賽諾非中國研發中心總裁。和鉑醫藥的核心團隊成員,有來自諾華(Novartis)、葛蘭素史克(GSK)、百時美施貴寶,強生等跨國製藥企業的經歷。

去年12月,和鉑醫藥完成5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由尚誠資本和君聯資本投資。同時,宣佈完成了一次國際併購,以現金加股權方式收購荷蘭的HarbourAntibodiesBV公司。被收購的這家公司是全球稀缺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藥物開發平臺,在收購發生時已經有30多家合作伙伴,包括禮來(Lilly)、輝瑞等。

“我們的基本框架是建立資深新藥開發團隊,依託全球核心技術平臺,專著腫瘤免疫領域。”王勁鬆稱,和鉑醫藥基於於中國運營,以收購的技術平臺為基礎全力打造全球運營的領先創新藥開發公司。

除了上述在大會上路演的企業,在業界頗有“網紅”氣質的信達生物、貝達藥業、復宏漢霖、岸邁生物等都做了路演。

如果細究創業年份,上述公司大都是在2009年之後。這與中國的人才計劃、資本創投環境的變遷息息相關。2008年起,“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也就是“千人計劃”,有計劃大規模引進高端人才回國,為中國醫藥創新輸送了如今最重要的人才。這些人正成為中國醫藥創新的中流砥柱。此外,隨著創業板最終開張,資本進入退出機制改善,資本更敢於並且願意在高風險長週期高回報的創新藥領域冒險。尤其是2016年,貝達藥業的上市,數十倍的回報給蠢蠢欲動的資本又打了一陣雞血。

再加上近兩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的改革,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政策鼓勵支持新藥創制,一方面讓資本投資仿製藥的風險加大,也將資本從仿製藥擠壓至新藥創制領域。

再細究路演企業安家落戶的地方,可以發現這些企業大都落戶於產業聚集地。與之相印證的是,中國的醫藥產業園不斷湧出並迅速成長。從最早的上海張江,到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原名生物納米園),再到南京藥谷。從廣州大學城到深圳南山,到珠海金灣區,從成都到武漢到本溪,中國醫藥創新創業版圖在不斷擴充新生力量。近日,國家又宣佈鼓勵建設醫藥產業園。粗略估計,在中國數十家的醫藥產業園與孵化器中培育的醫藥創業企業可以千家為單位計算。

這千家醫藥創業公司,最終能有多少新藥產生,目前並不能確定,甚至有人戲稱單抗藥物領域存在泡沫。不過,泡沫對於一個正處於起步階段的產業而言,並不見得是壞事。

儘管醫藥創新的星星之火似乎已經發光,但阻礙醫藥創新的因素依然不少。此前麥肯錫曾發佈報告,調研顯示,基礎科學研究、臨床試驗以及支付體系依然是阻礙中國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障礙。麥肯錫的這一結論在業界得到認同,不少業界人士不斷呼籲改善。

近日,CFDA發佈了讓業界振奮的促進醫藥創新的徵求意見稿,但這些意見稿中的條款一旦成政策落實,依然需要制定更詳細的細則,也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匹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