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臺不守,三韓為墟”(“三韓”,是我國古籍對cx半島的稱呼,也泛指我國與cx山水相連的廣袤東北地區)出自毛澤東的《祭黃帝陵文》。1937年4月5日,抗戰全面爆發前的最後一個清明節,在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徵,抵達陝北剛過半年的中共中央委派林伯渠為代表前往延安縣城北橋祭祀黃帝陵,林伯渠獻上的祭文正是出自時任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澤東手筆。

祭文中,毛澤東抒胸臆,明壯志,緬懷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締造山河的豐功偉績;抒發繼承先祖遺志,為抵禦外辱,收復河山,誓與入侵者血戰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文章思接千載,俯仰天地,慷慨激昂,胸襟卓越,思想與文辭均臻上乘,堪稱雄文,與《古文觀止》同類經典相比亦毫不遜色,至今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在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存亡大危機時,作為一個傑出戰謀略家、軍事家的毛澤東,剛在黃土高坡環繞的陝北延安落腳,目光已落在數千裡之外廣闊的東亞海域的烽煙。他看到琉、臺失守對中華民族戰略安全的致命關連,撫今追昔,憂思難忘,將心事寫進祭文裡,足見此事在心中的分量。歷史驗證了毛澤東驚人的戰略眼光。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

“大明輔車”

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接受朱元璋詔諭,成為大明王朝主導下的東亞冊封朝貢體系內的一員。自此,在明朝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全方位的扶持下,琉球很快發展起來並一度迎來持續百年之久的繁榮盛世。1458年,鼎盛期的琉球尚真王將國都首裡城翻造一新,並鑄了一口“萬國津樑”鍾懸於王殿拱門,以志其盛。鍾銘這樣寫道: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脣齒,在此二間湧出之蓬萊島也。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樑,異產至寶充滿十方剎……銘文形象地描述了琉球優越的地理位置,抒發了琉球因緣際會實現富足繁榮的自豪感。《明史》有記載:琉球居東南大海中。琉球及其附屬群島,位於我國臺灣東北部與日本西南部九州之間,從東北部順時針往西南方向依次排列著大隅諸島、土葛喇諸島、奄美諸島、琉球諸島和先島諸島,呈弧形延綿一千多千米,環繞著東海的外圍,像一片籬笆將東亞海域與太平洋隔開,琉球本島正好處於籬笆的核心環節,又在東亞大陸和南洋、日本間的航道上,因此琉球以“萬國津樑”自居,還將與中日這兩大鄰國的關聯比喻成“輔車”(頰骨和牙床)與“脣齒”,表達可謂貼切。

地緣上的原因,琉球很早就與中華通往來,信而有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煬帝時代。大業三年(607年)羽騎尉朱寬在閩人“海師”(航海人)何蠻領航下跨海遠征,留下了最初有關琉球的記錄。從此那片在汪洋激流中隱現的“虯龍之島”,不斷刺激後世的想象。只是在漫長的歷史階段,中原王朝的征伐對象主要集中在廣袤的北方陸地。受歷史條件制約,遠在汪洋一隅的琉球在維護中國周邊的和平穩定和爭奪東亞海上霸權的重要價值,還要等到十四世紀,隨著世界海洋時代的來臨,才開始被認識和重視。

琉球國在明朝立國之初便被納入冊封朝貢體系,其中一大要因就是:在“海禁”的背景下,琉球作為明朝的“東海屏藩”所能發揮的戰略安全保障作用。大明雖然取代元朝入主中原,但剛開始北方邊境局勢不穩,敗退草原外的蒙元殘餘勢力控制著東起松遼平原西抵阿爾泰山,南接陰山、燕山的廣袤地區,並時常侵擾北方邊境。為全力對抗北元,明朝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海洋環境。在東亞,cx半島的高麗王朝沒有真心臣服,首鼠兩端於明、蒙之間,直到1392年李氏王朝建立才稱臣朝貢;而彼時日本則因放任倭寇頻來搶掠作亂,斬殺明朝使者等惡劣事件而被明朝摒棄於邦交之外。在此情形下,與琉球發展密切邦交,或許是出於一種建立戰略伙伴關係的考量。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

毛澤東手書的《祭皇帝文》石刻

中琉建交之後,明朝不遺餘力從政治、經貿、技術和文化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扶持援助琉球。比如頻繁派遣使節前往冊封加強政治連帶感;在福州設置專門接待琉球人的“柔遠驛”;准許琉球入貢的次數和頻次遠遠高於其他屬國;從無償提供貿易往來的大型船舶,到派遣福建特殊技術團隊“閩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援助建設,並就地歸化等一系列重大舉措,促進了琉球的迅速發展。而明初從琉球輸入的物品中,馬匹、戰刀和硫磺佔了一大比重,有效解決了自北宋以來北方軍備物質的匱乏,在對北元征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個富強的屬國琉球對維護大明王朝在東亞海域中所起到的海上長城作用,也被後來的歷史所證實。《明史·琉球列傳》載,“嘉靖三十六年(1557),倭寇自浙江敗還,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擊,大殲之,獲中國被掠者六人,至是送還”,“隆慶中,凡三貢,(被掠者)皆送還中國”……有明一代,琉球遣使赴華總計超過300批次,其中傳遞軍情(如倭寇、海盜警報,日軍來襲)佔了很大比重,至於保障航海安全,救援遭遇海難事故的中國官民等更是不計其數。

“日域脣齒”

16世紀中後期,隨著日本結束戰國動亂實現列島統一,滋長了與中國爭奪東亞霸權的野心。1592年,豐臣秀吉謀劃“假朝伐明”戰略,企圖通過征服cx,打通征服明國的陸上通道。其間,近在日本鼻尖的琉球就成了明朝洞悉日本軍事動向的情報來源。據載,1591年,豐臣秀吉出兵cx前夕,曾分別與九州薩摩的島津義弘致書琉球強命出錢出人參與侵朝戰爭,遭到世子尚寧和王府親中勢力的抵制,並通過進貢使及時嚮明朝通報。有備無患,明朝得以從容籌劃備戰,為日後援朝戰爭贏得寶貴的時間。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

琉球古畫:明朝冊封使登臨首裡城

琉球對中國地緣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它與東南海疆戰略安全密切相關,一旦琉球地位喪失,臺灣、澎湖列島就直接暴露在日本海上勢力的鋒芒之下。1609年日本徵服了琉球,隨後出現了侵臺動向。《明實錄》載: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琉球王派遣蔡廛來言:“邇聞倭寇各島造戰船五百餘隻,欲取雞籠山(今臺灣基隆),恐其流突,為害閩海,故特移諮奏報。”據研究,這一年九州佐賀藩長崎守官村山秋安奉幕府之命,動員兵艦五百,武士近三千意欲武裝侵臺,後被閩浙海軍逼退而未果。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對臺用兵,因及時獲得情報,朝廷兵部令閩浙海軍嚴陣備戰,臺海避免了一場外來入侵危機。

與琉球相距“脣齒之間”的日本,由於置身孤懸汪洋的地理現實環境,對琉球的海洋戰略價值,很早就給予極大關注。

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出於內外維穩的需要,實行鎖國政策。隨著西歐海洋勢力不斷進入東亞,琉球對日本列島的戰略價值越來越被武士精英所重視。18世紀中期仙台藩兵學家林子平,由於受到俄羅斯即將南侵的情報的刺激,擔憂日本列島安全,致力研究對策,寫成《三國通覽圖說》。書中不僅精心繪製了當時最為精確的《琉球三十六島全圖》,還從戰略學高度對琉球在未來戰爭的巨大意義進行闡述,主張日本應以琉球為基地,以攻為守向海外擴張:“為了保衛日本,必須確保蝦夷(今北海道)、cx和琉球”。林子平的學說,在日本很有代表性,餘毒很深。這種戰略指向,在中國尚能主導東亞海上霸權時表現為一種潛在威脅,一旦海上實力發生逆轉,則轉變為對中華民族乃至整個東亞的災難。

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廢除琉球國設置琉球藩。1875年強制琉球停止向清朝入貢,脫離宗屬關係。對日本這一動向背後所隱含著的居心,清朝高層大多掉以輕心,最多出於“屬國被滅,顏面盡失”的憤慨而已,舉國之中,對此洞若觀火的唯有“知日家”黃遵憲一人。1877年,黃遵憲作為駐日公使參贊身份出使日本,在深入研究日本明治維新資料後,“冷汗如豆”,預感中國丟失琉球的嚴重惡果,指出:“日本人阻貢,意在必滅琉球;琉球既滅,行及cx。因琉球迫近臺灣,如果我棄之不理,日本人將琉球改為郡縣,練民兵;琉球民因我拒援,即倒向日人;彼皆習勞苦耐風濤之人,他時日本一強,資以船炮,擾我邊陲,臺澎之間,將求一夕之安不可得!”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

明清兩代琉球使臣在福州的居停館館驛“柔遠驛”,俗稱'琉球館”,至今猶在

格局決定結局,清朝統治者既無力也無心動員一切力量爭回琉球,眼睜睜看著琉球被日本劃入版圖。歷史的發展很快使黃遵憲的預言不幸成了事實:琉球成為沖繩縣後即刻被捲入日本近代國家體制中,明治政府在沖繩實行皇民化教育,推行兵役制度,把海軍力量延伸到琉球列島,將其打造成在東亞侵略擴張的前哨。甲午海戰爆發前,伊藤博文率6艘鐵甲軍艦巡視琉球海防,賦詩云:6只艨艟旗色雄,鵬程萬里駕長風。誰知軍國邊防策,辛苦經營方寸中。

與清廷高層大而化之的海洋觀相比,明治精英無疑對琉球的戰略意義有著更為深刻的見識:在圍繞爭奪東亞海上霸權的競爭中,誰掌握了琉球,誰就能駕長風雄飛萬里海疆。伊藤博文《奉命巡視琉球詩》中流露出的洋洋自得,正是“琉球在手,勝券在握”的躊躇滿志。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朝北洋水師完敗的結果,臺灣、澎湖列島被割讓,cx脫離與清朝的宗屬關係,大清冊封朝貢體制中最後一道屏藩被拆除。1910年8月,cx被日本吞併淪為殖民地。此後日本又通過日俄戰爭獲得俄羅斯在中國大量權益,將鐵路貫通cx半島直通東北,侵華觸鬚伸長到東亞大陸。這一系列舉措,完全是豐臣秀吉、林子平戰略的翻版。

“東亞的肚臍”

太平洋戰爭後期,在盟軍強大的攻勢下,日軍已成強弩之末,進攻日本本土徹底摧毀日本法西斯戰爭機器擺上日程。登陸沖繩戰役被盟軍參謀本部當作攻入日本本土的“破門之戰”,不惜代價拿下。沖繩失手,美軍獲得了穩固的海上基地,從沖繩起飛的轟炸機直撲日本列島,如入無人之境。

二戰結束後,美軍佔領沖繩。在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冷戰時期,沖繩作為美軍在亞太地區永不沉沒的海上基地的作用得到不斷強化。cx戰爭爆發後,美國提出所謂“東方弧線”的新月形封鎖戰略,明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禦圈是“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臺灣、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即所謂“第一島鏈戰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美國不斷在亞太地區部署重兵,構築了一條以美軍在太平洋上的一線基地為基軸,以日本、韓國、沖繩、關島等基地和設施為核心的“太平洋多重鎖鏈”,作為遏制、攻擊和封殺以蘇聯、中國為首的社會主義大本營的橋頭堡。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

沖繩日本保安廳航空基地

位於島鏈中心環節的沖繩則是美國在海外的最大基地。在亞洲駐紮10萬精兵中,沖繩就有5萬多;沖繩縣面積僅佔日本的0.6%,但美軍基地面積卻佔駐日基地面積的75%。這塊被視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的大基地,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cx戰爭、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軍的戰略轟炸機和航空母艦從這裡出發,扮演了戰爭殺手的角色。蘇聯解體後,島鏈並沒有隨著冷戰結束而消失,伴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反而不斷得到進一步加固和強化。日美聯盟以中國為假想敵,隨著日本將進攻力量調集到西南戰線的戰略不斷落實,沖繩島被不斷軍事化。可以想見,由沖繩對中國東海、臺灣和釣魚島及附屬島嶼發動軍事進攻的可能性,也許不是杞人憂天。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追昔撫今,豈能無憂?!

我國是東亞海洋大國,擁有近2萬千米的漫長海岸線,500萬平方千米的海區。但撇開其餘不談,如以純軍事眼光看地圖,有心人或也會“冷汗如豆”。因為除了內海渤海,其餘海區都分佈在第一島鏈包圍之內。琉球島鏈是中國走向太平洋的最便捷通道,但在日美構築的軍事聯盟框架下,卻成了阻止中國進入太平洋的銅牆鐵壁。一旦“周邊有事”,美日可以有效鎖定該島鏈,形成圍堵態勢,中國海軍的的戰略空間被大大壓縮在近海,無異於被扼住了向遠洋發展的咽喉。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今後,中國的國家利益必將進一步與世界融為一體,需要更為廣闊的舞臺,最終要擁抱海洋。隨著我國經貿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提升,與海洋的連帶感將越來越緊密,它將涉及到中國在海外的政治權益、經濟權益以及安全利益。

在沖繩學界,曾有學人將琉球喻為“東亞的肚臍”,一語道破它在整個亞太地區的要害地位。我曾面向東亞海域地圖,做一簡單至極的小實驗:以沖繩那霸為圓心,以若干單位釐米代表1000千米為半徑在地圖上拉線畫圓,可以看到,日本的九州,中國的福州、臺北都在這個同心圓範圍內;將半徑延長到1500千米,則日本本州大部、cx半島、上海等都在圓內。聯想到美日在這圓心上所集結的超強的軍事武裝,豈能無憂乎!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

版權聲明:本文刊於《軍事文摘》雜誌。作者:周朝暉。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轉自《軍事文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