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和橙子,堪稱水果界的兩霸,好吃又不貴。現如今,這兩種水果自然逃脫不了吃貨們的魔爪,但在古人眼中,它們卻是致富的法寶。


“褚橙”之前的橙子史

早在《三國志》中就有記載,當時丹陽太守李衡在武陵種下橘樹千棵,等到臨死前,便對自己的兒子說,“我為你留下千頭木奴,足以成為你繼承的產業。”後來,人們就把橘樹別稱為“橘奴”。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戰國時期屈原的這首《橘頌》無疑是一首廣為流傳的佳作,但實際上,橘子在中國種植的歷史,比它在古籍中出現的時間要早得多。

“褚橙”之前的橙子史

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都表明,我國在四千年以前就已經開始栽培柑橘。《尚書》中曾說過,“厥包橘柚為錫貢”,所以早在先秦時期,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勞動人民已經開始了柑橘的栽培和進貢。

南京大學的武黎嵩老師曾在《中國歷史大變局》中提到,早在漢朝,在蜀漢、江陵一帶(也就是在今天的四川和湖北的西部),曾大面積種植橘樹,不僅如此,漢代還有專門設置負責收購和轉運桔子的“橘官”。可以想見,橘在漢代人們的生活消費當中是十分重要的水果。

“褚橙”之前的橙子史

《史記・貨殖列傳》中也提到了一類被稱為“素封”的人,他們雖不入仕做官,卻因為擁有大面積的田園而聲名顯赫,這一類富人中,就包括一些擁有上千棵橘樹的富戶,其社會地位和所享受的生活,“皆與千戶侯等”。

如今我們提起長沙的橘子洲,大多數人最先可能會想到那句“獨立寒江,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其實“橘子洲”就是因為唐朝時期這裡盛產南橘,甚至可以遠銷江漢等地而得名。杜甫也曾為此寫下了“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的詩句。

“褚橙”之前的橙子史

如今的橘子洲

長時間的種植經驗積累,最終自然會形成規範的文字記錄。時間到了唐宋時期,關於“橘子”的文字記錄大量出現。北宋歐陽修所著的《新唐書・地理志》中,就記載了當時南方各地向朝廷進貢柑橘的情況,其地域涵蓋了如今湖南、湖北等十一個省。

柑橘和橙子不僅作為貢品大量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在很多地區,它們還被做成了各種獨具特色的食物。我們之前就為大家介紹過《山家清供》中的名菜蟹釀橙,(戳這裡瞭解更多)除此之外,《儒林外史》中也有提到過“橘酒”。

宋朝宋孝宗時期,世界上第一部關於柑橘專著——《橘錄》出現了。《橘錄》的作者韓彥直是抗金名將韓世忠的長子,他在擔任永嘉(今浙江溫州)太守時,經過廣泛的資料收集和實地考察,寫成了這部十分嚴謹的科學著作。

“褚橙”之前的橙子史

《橘錄》序

到了明清時期,種植橘子已經成為農人一普遍的求生手段。比如,清代吳震方在《嶺南雜記》中記載:“廣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種柑橘以圖利”。

作為橘子的重要原產地之一,中國在過去四千餘年的歷史中,將這種水果推向了全球。據考證,直到公元1471年,桔、柑、橙等柑橘類果樹才從中國傳入葡萄牙的里斯本,公元1665年才傳入美國的佛羅里達。除此之外,橘子經阿拉伯人傳遍歐亞大陸,以至於橘子至今在荷蘭和德國都還被稱為“中國蘋果”。


“褚橙”之前的橙子史

和橘子一樣,橙子的種植在我國也有相當久的歷史,西班牙農業研究所基因組中心專家就曾發佈消息稱,“經過研究,我們發現甜橙是由柚子和橘子雜交而來,這個雜交過程發生在大約3000年前、如今的中國西部地區。

在過往的4000餘年中,橙子和柑橘都是中國人致富的重要手段。原紅塔雲南紅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禇時健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他在73歲高齡重新創業,選擇了在哀牢山的深山中潛心種植橙子。禇橙名滿天下,不僅在於商業上的成功,也在於一種永不言敗的勇氣。

“褚橙”之前的橙子史

2001年,73歲的褚時健與老伴承包荒山開始種橙子。十餘年後,褚橙年產10000噸,利潤超過6000萬元,這種好吃的“勵志橙”伴隨著老人的故事,風靡全國,而當年跟著褚時健一起種植橙子的貧困戶,也都獲得了十萬左右的年收入。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褚時健和夫人馬靜芬對歷史也同樣很感興趣,在一次採訪中,馬靜芬老人特意提到,自己會對姜鵬老師文章中一些重要的段落和知識抄寫下來,隨後她分享了她的讀書筆記,上面寫的是“司馬光的人才觀”。

“褚橙”之前的橙子史

馬靜芬老人的讀書筆記

近日,“褚橙”的創始人褚時健在玉溪市人民醫院去世,享年91歲。這位傳奇的企業家為後人留下“千頭橘奴”之後飄然而去。一代傳奇,就此落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