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學會做“加減法”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觀點 | 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學會做“加減法”

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我國要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國家發改委最近印發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要求各地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實施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面臨著許多挑戰。

準確預測我國未來農村流動人口的流向和流量,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難點之一。如何建立可持續的城鎮化融資模式,形成穩定、長期、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資來源,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破解的難題之一。面對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難題,政府需要繼續深化改革,以新思路,解決老問題。

原文 :《推進新型城鎮化:以新思路解決老問題》

作者 |武漢大學“兩型社會”研究院 成德寧/副院長 程冉

圖片 |網絡

01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城市社會融合

為適應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我國首先要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合理引導農業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戶籍制度改革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手“做減法”。即把原先附著在戶籍上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權益,逐漸從戶籍中剝離,恢復戶籍作為人口登記管理的功能。另一手是“做加法”。即通過實施居住證制度,賦予城鎮非戶籍人員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權益,推進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最終形成城鄉統一、以人為本、科學高效、規範有序的新型戶籍制度。

觀點 | 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學會做“加減法”

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我國要努力實現一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為加快落實這一目標,最近國家發改委印發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要求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要求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II型大城市的落戶限制,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I型大城市的落戶條件,超大特大城市也要完善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大幅增加落戶規模。這種政策改變了以往一味控制大城市人口規模的思路,進一步擴大了城市對外來人口的開放度,這對保持城市的活力和競爭力是有利的。

觀點 | 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學會做“加減法”

02

“多規合一”促進“人”與“物”的空間匹配

城市財富蘊藏在城市合理的空間結構之中。城市空間結構是否合理,不僅會直接影響城市經濟的效率,而且也會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決定著城市發展的前景。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關鍵是要實現城市裡“人”與“物”的空間匹配。只有城市裡的“人”與“物”匹配得當了,整個城市才能高效運行,創造出巨大的財富,並創造出美好的人居環境,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地方。

觀點 | 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學會做“加減法”

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口流動的自主性顯著增強,政府不可能再像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那樣,用行政指令的方式,來對“人”與“物”的空間分佈進行控制,只能順應城市發展的規律、順應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口流動的趨勢,通過前瞻性的、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來指引。以往我國城市的各項規劃體制分割,各項規劃之間往往出現相互矛盾、互相“打架”的現象。而且,各類規劃主要側重合理配置土地、基礎設施和產業等“物”的要素,忽視“人”的因素,更少關注“人”與“物”的空間匹配。

觀點 | 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學會做“加減法”

推進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需要進行規劃體制改革、落實“多規合一”,科學編制詳細規劃,尤其要重視城市人口規劃。編制城市人口規劃時,不僅規劃城市人口的總量,還要加強對城市人口年齡結構、文化結構、職業結構、性別結構及其變化趨勢的研究,瞭解城市各種類型人口的空間分佈,準確掌握城市人口對學校、醫院、體育設施、就業崗位等的需求,這樣才能實現城市裡“人”與“物”的空間匹配,實現城市產城融合、職住平衡。

03

構建可持續的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

到2020年,我國要努力實現一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關鍵的一點讓農業轉移人口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這些城市公共服務大多屬於公共品,政府理當承擔起公共物品供給的責任。這將給地方財政帶來較大的壓力。這也是一些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進展不大的主要原因。

推進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需要進行規劃體制改革、落實“多規合一”,科學編制詳細規劃,尤其要重視城市人口規劃。編制城市人口規劃時,不僅規劃城市人口的總量,還要加強對城市人口年齡結構、文化結構、職業結構、性別結構及其變化趨勢的研究,瞭解城市各種類型人口的空間分佈,準確掌握城市人口對學校、醫院、體育設施、就業崗位等的需求,這樣才能實現城市裡“人”與“物”的空間匹配,實現城市產城融合、職住平衡。

03

構建可持續的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

到2020年,我國要努力實現一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關鍵的一點讓農業轉移人口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這些城市公共服務大多屬於公共品,政府理當承擔起公共物品供給的責任。這將給地方財政帶來較大的壓力。這也是一些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進展不大的主要原因。

觀點 | 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學會做“加減法”

為了加大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推進力度,推動未落戶城鎮的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除了落實對落戶較多地區的中央財政資金獎勵政策外,政府應進行城鎮投融資體制創新,構建起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探索新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首先,政府應探索發行市政債券,擺脫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防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

觀點 | 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學會做“加減法”

其次,要按照政府“掌舵”,私人部門“划槳”的模式,建立起公私夥伴關係,鼓勵、引導外資和民間投資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通過市場採購、特許經營、委託管理等方式,向民間開放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與私人部門合作,共同提供公共品,充分發揮政府在保障公共服務公平和私人部門提供公共服務效率方面的優勢。

再次,要全面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打破經營壟斷,引進競爭機制,提高公共品供給效率。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4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其次,要按照政府“掌舵”,私人部門“划槳”的模式,建立起公私夥伴關係,鼓勵、引導外資和民間投資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通過市場採購、特許經營、委託管理等方式,向民間開放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與私人部門合作,共同提供公共品,充分發揮政府在保障公共服務公平和私人部門提供公共服務效率方面的優勢。

再次,要全面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打破經營壟斷,引進競爭機制,提高公共品供給效率。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4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觀點 | 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學會做“加減法”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http://www.shekebao.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