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不完美媽媽 人生第一份工作 叨叨馬和喳喳雞 2019-09-18
"
"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喳喳雞:

前言

前面兩個場景,我都體驗過,第一個是我剛學習當家長時的表現,第二個是現在的表現,大家看了以後,覺得和孩子溝通用哪種方式更好更適合呢?

"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喳喳雞:

前言

前面兩個場景,我都體驗過,第一個是我剛學習當家長時的表現,第二個是現在的表現,大家看了以後,覺得和孩子溝通用哪種方式更好更適合呢?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在我們生活中,第一個場景比第二個場景出現的頻率要高太多,我們身邊的很多家長是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的,大家就可以這樣回憶一下,我們自己,甚至是我們身邊的朋友,在很多公共場合,遊樂場、公園、甚至是大馬路上,孩子仰著頭,可憐巴巴地對他父親或者母親說:爸爸,你陪我玩一下嘛!媽媽,你別看手機了好嗎?然而,他的父母有的是正在打電話,和電話那頭正在進行繁瑣的工作交接,然後低頭很嚴肅地對孩子說,別吵,爸爸在忙著呢。或者是媽媽低著頭在玩手機,很冷漠地對孩子說,你自己玩去,媽媽沒空。稍微情緒好一點的家長也許會說,孩子你都已經長大了,自己去找小朋友玩吧,也或者會加一句,媽媽現在有事,打個電話再陪你。然後這些家長就很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應該理解自己,應該會自己去玩啦,不會再吵鬧自己啦。可能嗎?結果常常是,孩子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向家長表示抗議,內向的孩子會開始沉默、哭臉,外向的孩子開始吵鬧。而孩子的反抗,哭鬧,會加劇家長煩躁的情緒,然後開始進入惡性循環時間,家長開始責罵孩子,然後爸媽雙方開始互相指責,孩子開始更加的哭鬧……

如果這樣的場面經常出現,受傷的終究是孩子,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敏感,脆弱,膽小,沒有自信,受到刺激後變得難以溝通,大喊大叫,歇斯底里。有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嗎?但就是家長自己把孩子變成這樣,然後他們還自己不知道,還反問,我們家孩子怎麼變成這樣啦?小時候完全不是這樣子的啊?

孩子最想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是安全感

"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喳喳雞:

前言

前面兩個場景,我都體驗過,第一個是我剛學習當家長時的表現,第二個是現在的表現,大家看了以後,覺得和孩子溝通用哪種方式更好更適合呢?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在我們生活中,第一個場景比第二個場景出現的頻率要高太多,我們身邊的很多家長是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的,大家就可以這樣回憶一下,我們自己,甚至是我們身邊的朋友,在很多公共場合,遊樂場、公園、甚至是大馬路上,孩子仰著頭,可憐巴巴地對他父親或者母親說:爸爸,你陪我玩一下嘛!媽媽,你別看手機了好嗎?然而,他的父母有的是正在打電話,和電話那頭正在進行繁瑣的工作交接,然後低頭很嚴肅地對孩子說,別吵,爸爸在忙著呢。或者是媽媽低著頭在玩手機,很冷漠地對孩子說,你自己玩去,媽媽沒空。稍微情緒好一點的家長也許會說,孩子你都已經長大了,自己去找小朋友玩吧,也或者會加一句,媽媽現在有事,打個電話再陪你。然後這些家長就很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應該理解自己,應該會自己去玩啦,不會再吵鬧自己啦。可能嗎?結果常常是,孩子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向家長表示抗議,內向的孩子會開始沉默、哭臉,外向的孩子開始吵鬧。而孩子的反抗,哭鬧,會加劇家長煩躁的情緒,然後開始進入惡性循環時間,家長開始責罵孩子,然後爸媽雙方開始互相指責,孩子開始更加的哭鬧……

如果這樣的場面經常出現,受傷的終究是孩子,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敏感,脆弱,膽小,沒有自信,受到刺激後變得難以溝通,大喊大叫,歇斯底里。有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嗎?但就是家長自己把孩子變成這樣,然後他們還自己不知道,還反問,我們家孩子怎麼變成這樣啦?小時候完全不是這樣子的啊?

孩子最想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是安全感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和家長在一起的時候,或者出去玩的時候,最喜歡喊的就是,爸爸,媽媽這兩個詞,有事沒事都喜歡喊,走到哪裡都一直喊,爸爸,你在哪,爸爸,你在幹什麼,媽媽,我想吃這個,媽媽,我好累啊。孩子是在通過不斷地與父母進行溝通聯繫,一次次地尋找和鞏固心中的安全感,他希望與父母建立聯繫,不斷地從父母那裡得到反饋。對於孩子來說,世界是陌生的,公園是陌生的,所有外面走動的人群是陌生的,只有父母是最真實的,最可靠的,所以當一個孩子總是不斷地重複呼喊爸爸媽媽的時候,大家不要以為這是孩子在好玩,或者是孩子很喜歡你們,喜歡叫你們,這其實說明孩子的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一下子沒有聽到父母的聲音就感到惶恐,感到害怕。不信的家長你們可以自己試一試,對於總是喜歡叫爸爸媽媽的孩子,你們只要一兩聲沒有回答他們,也不說話,馬上這個孩子就跑過來找爸爸媽媽了,哪怕在家裡都是這樣,立刻從自己玩耍的房間跑到父母身邊,他就是沒有安全感,他要確認父母一直在自己的身邊。所以,當孩子向父母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爸爸,你陪我玩一下嘛。媽媽,你能陪陪我嗎? 的時候,這就是家長與孩子建立關聯,給與孩子安全感最好的機會,家長在手裡沒有急事的情況下,最好是第一時間答應孩子,然後和孩子互動一下,哪怕互動只有一分鐘,也會讓孩子感到滿足,因為孩子在父母的身上找到了反饋,他找到了安全感。如果確實是因為急事不能陪孩子玩,不能馬上答應孩子,家長不要用自己的語言去告訴孩子什麼爸爸工作忙,沒時間,媽媽有事要回電話等等,這些反饋孩子他不懂,他懂的就是我想爸媽陪我玩,爸媽不陪我玩,至於什麼藉口,那是無關緊要的。所以,遇見特別緊急的情況,家長要做的,是最好能先蹲下擁抱一下孩子,然後告訴孩子,我們家長很想和他玩,但是因為爸爸媽媽要做事,要讓孩子學會安靜等待,等爸爸媽媽做完事了,立刻陪他玩。

第一時間給與孩子情感反饋,讓孩子找到安全感,這樣孩子就會懂得,爸爸媽媽是愛我的,他們等下會陪我玩。然後在忙完以後,第一時間與孩子開始互動玩耍,這個時候就能給孩子建立安全感,爸媽是愛你的,是願意和你一起玩的,我們忙完了馬上就過來了哦。

孩子只是小不是傻,要尊重孩子

"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喳喳雞:

前言

前面兩個場景,我都體驗過,第一個是我剛學習當家長時的表現,第二個是現在的表現,大家看了以後,覺得和孩子溝通用哪種方式更好更適合呢?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在我們生活中,第一個場景比第二個場景出現的頻率要高太多,我們身邊的很多家長是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的,大家就可以這樣回憶一下,我們自己,甚至是我們身邊的朋友,在很多公共場合,遊樂場、公園、甚至是大馬路上,孩子仰著頭,可憐巴巴地對他父親或者母親說:爸爸,你陪我玩一下嘛!媽媽,你別看手機了好嗎?然而,他的父母有的是正在打電話,和電話那頭正在進行繁瑣的工作交接,然後低頭很嚴肅地對孩子說,別吵,爸爸在忙著呢。或者是媽媽低著頭在玩手機,很冷漠地對孩子說,你自己玩去,媽媽沒空。稍微情緒好一點的家長也許會說,孩子你都已經長大了,自己去找小朋友玩吧,也或者會加一句,媽媽現在有事,打個電話再陪你。然後這些家長就很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應該理解自己,應該會自己去玩啦,不會再吵鬧自己啦。可能嗎?結果常常是,孩子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向家長表示抗議,內向的孩子會開始沉默、哭臉,外向的孩子開始吵鬧。而孩子的反抗,哭鬧,會加劇家長煩躁的情緒,然後開始進入惡性循環時間,家長開始責罵孩子,然後爸媽雙方開始互相指責,孩子開始更加的哭鬧……

如果這樣的場面經常出現,受傷的終究是孩子,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敏感,脆弱,膽小,沒有自信,受到刺激後變得難以溝通,大喊大叫,歇斯底里。有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嗎?但就是家長自己把孩子變成這樣,然後他們還自己不知道,還反問,我們家孩子怎麼變成這樣啦?小時候完全不是這樣子的啊?

孩子最想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是安全感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和家長在一起的時候,或者出去玩的時候,最喜歡喊的就是,爸爸,媽媽這兩個詞,有事沒事都喜歡喊,走到哪裡都一直喊,爸爸,你在哪,爸爸,你在幹什麼,媽媽,我想吃這個,媽媽,我好累啊。孩子是在通過不斷地與父母進行溝通聯繫,一次次地尋找和鞏固心中的安全感,他希望與父母建立聯繫,不斷地從父母那裡得到反饋。對於孩子來說,世界是陌生的,公園是陌生的,所有外面走動的人群是陌生的,只有父母是最真實的,最可靠的,所以當一個孩子總是不斷地重複呼喊爸爸媽媽的時候,大家不要以為這是孩子在好玩,或者是孩子很喜歡你們,喜歡叫你們,這其實說明孩子的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一下子沒有聽到父母的聲音就感到惶恐,感到害怕。不信的家長你們可以自己試一試,對於總是喜歡叫爸爸媽媽的孩子,你們只要一兩聲沒有回答他們,也不說話,馬上這個孩子就跑過來找爸爸媽媽了,哪怕在家裡都是這樣,立刻從自己玩耍的房間跑到父母身邊,他就是沒有安全感,他要確認父母一直在自己的身邊。所以,當孩子向父母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爸爸,你陪我玩一下嘛。媽媽,你能陪陪我嗎? 的時候,這就是家長與孩子建立關聯,給與孩子安全感最好的機會,家長在手裡沒有急事的情況下,最好是第一時間答應孩子,然後和孩子互動一下,哪怕互動只有一分鐘,也會讓孩子感到滿足,因為孩子在父母的身上找到了反饋,他找到了安全感。如果確實是因為急事不能陪孩子玩,不能馬上答應孩子,家長不要用自己的語言去告訴孩子什麼爸爸工作忙,沒時間,媽媽有事要回電話等等,這些反饋孩子他不懂,他懂的就是我想爸媽陪我玩,爸媽不陪我玩,至於什麼藉口,那是無關緊要的。所以,遇見特別緊急的情況,家長要做的,是最好能先蹲下擁抱一下孩子,然後告訴孩子,我們家長很想和他玩,但是因為爸爸媽媽要做事,要讓孩子學會安靜等待,等爸爸媽媽做完事了,立刻陪他玩。

第一時間給與孩子情感反饋,讓孩子找到安全感,這樣孩子就會懂得,爸爸媽媽是愛我的,他們等下會陪我玩。然後在忙完以後,第一時間與孩子開始互動玩耍,這個時候就能給孩子建立安全感,爸媽是愛你的,是願意和你一起玩的,我們忙完了馬上就過來了哦。

孩子只是小不是傻,要尊重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孩子在家裡的時候,經常會要求家長陪自己互動玩耍,這個很正常,家長如果是真的有事,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幹什麼,忙完以後再陪你玩。比如,雞崽在家裡找我玩的時候,如果我在寫東西或者看書,我會很認真地摸著雞崽頭告訴他,爸爸在忙事情,大概要十分鐘或者半個小時,忙完了,爸爸立刻和你玩。最開始的時候,雞崽是不理解的,但循環幾次後,雞崽就會懂得,爸爸在做事,做事的時候是不能被打擾的,所以,雞崽經常看見我在寫東西,他就坐在我腳底下安安靜靜地玩積木,等我寫完了,然後再陪他玩,他一點都不生氣。

有的家長,明明是自己在玩手機,在看電視劇,然後孩子要家長陪他們一起玩,家長卻說,爸爸媽媽在有事,你自己玩。孩子可能一開始可以被忽悠,但只要孩子開始接觸手機,知道手機看劇,或者手機玩遊戲,只是遊戲的一個類型,那麼他們心裡就會產生對父母的不信任感,也會產生沒安全感。他們只是小,不是傻,大人覺得看劇玩手機遊戲比陪他們重要,這點對於孩子的心裡打擊是很嚴重的。別看,孩子現在小,拿家長沒有辦法,就算家長玩手機看劇,他們也要求著家長玩,只要孩子稍微長大點,就會立刻進入叛逆期,因為在他們心裡,孩子的地位是比不過手機比不過電視劇的,家長是喜歡手機喜歡追劇勝過愛孩子的,所以當孩子長大一點,他們有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後,他們就會玩了這個喜歡的東西悖逆家長的教育或者要求,什麼事情有因就有果,等到青春期到來孩子真的叛逆的時候,就很難矯正了,因為這些習慣,這些心理暗示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一點點地在孩子心裡累積形成的,家長可以喜歡玩自己的東西勝過孩子,孩子當然也能玩自己的玩具不聽從家長,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與孩子建立情感關聯,平等溝通,適當引導,默默暗示

"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喳喳雞:

前言

前面兩個場景,我都體驗過,第一個是我剛學習當家長時的表現,第二個是現在的表現,大家看了以後,覺得和孩子溝通用哪種方式更好更適合呢?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在我們生活中,第一個場景比第二個場景出現的頻率要高太多,我們身邊的很多家長是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的,大家就可以這樣回憶一下,我們自己,甚至是我們身邊的朋友,在很多公共場合,遊樂場、公園、甚至是大馬路上,孩子仰著頭,可憐巴巴地對他父親或者母親說:爸爸,你陪我玩一下嘛!媽媽,你別看手機了好嗎?然而,他的父母有的是正在打電話,和電話那頭正在進行繁瑣的工作交接,然後低頭很嚴肅地對孩子說,別吵,爸爸在忙著呢。或者是媽媽低著頭在玩手機,很冷漠地對孩子說,你自己玩去,媽媽沒空。稍微情緒好一點的家長也許會說,孩子你都已經長大了,自己去找小朋友玩吧,也或者會加一句,媽媽現在有事,打個電話再陪你。然後這些家長就很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應該理解自己,應該會自己去玩啦,不會再吵鬧自己啦。可能嗎?結果常常是,孩子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向家長表示抗議,內向的孩子會開始沉默、哭臉,外向的孩子開始吵鬧。而孩子的反抗,哭鬧,會加劇家長煩躁的情緒,然後開始進入惡性循環時間,家長開始責罵孩子,然後爸媽雙方開始互相指責,孩子開始更加的哭鬧……

如果這樣的場面經常出現,受傷的終究是孩子,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敏感,脆弱,膽小,沒有自信,受到刺激後變得難以溝通,大喊大叫,歇斯底里。有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嗎?但就是家長自己把孩子變成這樣,然後他們還自己不知道,還反問,我們家孩子怎麼變成這樣啦?小時候完全不是這樣子的啊?

孩子最想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是安全感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和家長在一起的時候,或者出去玩的時候,最喜歡喊的就是,爸爸,媽媽這兩個詞,有事沒事都喜歡喊,走到哪裡都一直喊,爸爸,你在哪,爸爸,你在幹什麼,媽媽,我想吃這個,媽媽,我好累啊。孩子是在通過不斷地與父母進行溝通聯繫,一次次地尋找和鞏固心中的安全感,他希望與父母建立聯繫,不斷地從父母那裡得到反饋。對於孩子來說,世界是陌生的,公園是陌生的,所有外面走動的人群是陌生的,只有父母是最真實的,最可靠的,所以當一個孩子總是不斷地重複呼喊爸爸媽媽的時候,大家不要以為這是孩子在好玩,或者是孩子很喜歡你們,喜歡叫你們,這其實說明孩子的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一下子沒有聽到父母的聲音就感到惶恐,感到害怕。不信的家長你們可以自己試一試,對於總是喜歡叫爸爸媽媽的孩子,你們只要一兩聲沒有回答他們,也不說話,馬上這個孩子就跑過來找爸爸媽媽了,哪怕在家裡都是這樣,立刻從自己玩耍的房間跑到父母身邊,他就是沒有安全感,他要確認父母一直在自己的身邊。所以,當孩子向父母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爸爸,你陪我玩一下嘛。媽媽,你能陪陪我嗎? 的時候,這就是家長與孩子建立關聯,給與孩子安全感最好的機會,家長在手裡沒有急事的情況下,最好是第一時間答應孩子,然後和孩子互動一下,哪怕互動只有一分鐘,也會讓孩子感到滿足,因為孩子在父母的身上找到了反饋,他找到了安全感。如果確實是因為急事不能陪孩子玩,不能馬上答應孩子,家長不要用自己的語言去告訴孩子什麼爸爸工作忙,沒時間,媽媽有事要回電話等等,這些反饋孩子他不懂,他懂的就是我想爸媽陪我玩,爸媽不陪我玩,至於什麼藉口,那是無關緊要的。所以,遇見特別緊急的情況,家長要做的,是最好能先蹲下擁抱一下孩子,然後告訴孩子,我們家長很想和他玩,但是因為爸爸媽媽要做事,要讓孩子學會安靜等待,等爸爸媽媽做完事了,立刻陪他玩。

第一時間給與孩子情感反饋,讓孩子找到安全感,這樣孩子就會懂得,爸爸媽媽是愛我的,他們等下會陪我玩。然後在忙完以後,第一時間與孩子開始互動玩耍,這個時候就能給孩子建立安全感,爸媽是愛你的,是願意和你一起玩的,我們忙完了馬上就過來了哦。

孩子只是小不是傻,要尊重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孩子在家裡的時候,經常會要求家長陪自己互動玩耍,這個很正常,家長如果是真的有事,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幹什麼,忙完以後再陪你玩。比如,雞崽在家裡找我玩的時候,如果我在寫東西或者看書,我會很認真地摸著雞崽頭告訴他,爸爸在忙事情,大概要十分鐘或者半個小時,忙完了,爸爸立刻和你玩。最開始的時候,雞崽是不理解的,但循環幾次後,雞崽就會懂得,爸爸在做事,做事的時候是不能被打擾的,所以,雞崽經常看見我在寫東西,他就坐在我腳底下安安靜靜地玩積木,等我寫完了,然後再陪他玩,他一點都不生氣。

有的家長,明明是自己在玩手機,在看電視劇,然後孩子要家長陪他們一起玩,家長卻說,爸爸媽媽在有事,你自己玩。孩子可能一開始可以被忽悠,但只要孩子開始接觸手機,知道手機看劇,或者手機玩遊戲,只是遊戲的一個類型,那麼他們心裡就會產生對父母的不信任感,也會產生沒安全感。他們只是小,不是傻,大人覺得看劇玩手機遊戲比陪他們重要,這點對於孩子的心裡打擊是很嚴重的。別看,孩子現在小,拿家長沒有辦法,就算家長玩手機看劇,他們也要求著家長玩,只要孩子稍微長大點,就會立刻進入叛逆期,因為在他們心裡,孩子的地位是比不過手機比不過電視劇的,家長是喜歡手機喜歡追劇勝過愛孩子的,所以當孩子長大一點,他們有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後,他們就會玩了這個喜歡的東西悖逆家長的教育或者要求,什麼事情有因就有果,等到青春期到來孩子真的叛逆的時候,就很難矯正了,因為這些習慣,這些心理暗示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一點點地在孩子心裡累積形成的,家長可以喜歡玩自己的東西勝過孩子,孩子當然也能玩自己的玩具不聽從家長,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與孩子建立情感關聯,平等溝通,適當引導,默默暗示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所以,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 特別是三歲以後的孩子,他們的眼界想法知識都在全方位的猛烈地成長,家長千萬不要再擺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兒子必須什麼都聽老子的架勢。家長要多聽孩子的想法,及時給與孩子情感反饋,在與孩子的交流裡教導孩子成長,最好要不露神色地給與孩子行為暗示,比如多用誇獎的方法,誇獎他做的好的事情,或者行為,多用提問句啟發孩子自己回答反思,比如問孩子,你覺得打其他小朋友對不對呢?你覺得聽話的好孩子會把玩具丟在地上嗎?

這些教育的方法,我會在後續的故事裡慢慢展開,我是有顏又有才的超級奶爸喳喳雞,歡迎不服來辯。

"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喳喳雞:

前言

前面兩個場景,我都體驗過,第一個是我剛學習當家長時的表現,第二個是現在的表現,大家看了以後,覺得和孩子溝通用哪種方式更好更適合呢?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在我們生活中,第一個場景比第二個場景出現的頻率要高太多,我們身邊的很多家長是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的,大家就可以這樣回憶一下,我們自己,甚至是我們身邊的朋友,在很多公共場合,遊樂場、公園、甚至是大馬路上,孩子仰著頭,可憐巴巴地對他父親或者母親說:爸爸,你陪我玩一下嘛!媽媽,你別看手機了好嗎?然而,他的父母有的是正在打電話,和電話那頭正在進行繁瑣的工作交接,然後低頭很嚴肅地對孩子說,別吵,爸爸在忙著呢。或者是媽媽低著頭在玩手機,很冷漠地對孩子說,你自己玩去,媽媽沒空。稍微情緒好一點的家長也許會說,孩子你都已經長大了,自己去找小朋友玩吧,也或者會加一句,媽媽現在有事,打個電話再陪你。然後這些家長就很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應該理解自己,應該會自己去玩啦,不會再吵鬧自己啦。可能嗎?結果常常是,孩子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向家長表示抗議,內向的孩子會開始沉默、哭臉,外向的孩子開始吵鬧。而孩子的反抗,哭鬧,會加劇家長煩躁的情緒,然後開始進入惡性循環時間,家長開始責罵孩子,然後爸媽雙方開始互相指責,孩子開始更加的哭鬧……

如果這樣的場面經常出現,受傷的終究是孩子,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敏感,脆弱,膽小,沒有自信,受到刺激後變得難以溝通,大喊大叫,歇斯底里。有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嗎?但就是家長自己把孩子變成這樣,然後他們還自己不知道,還反問,我們家孩子怎麼變成這樣啦?小時候完全不是這樣子的啊?

孩子最想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是安全感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和家長在一起的時候,或者出去玩的時候,最喜歡喊的就是,爸爸,媽媽這兩個詞,有事沒事都喜歡喊,走到哪裡都一直喊,爸爸,你在哪,爸爸,你在幹什麼,媽媽,我想吃這個,媽媽,我好累啊。孩子是在通過不斷地與父母進行溝通聯繫,一次次地尋找和鞏固心中的安全感,他希望與父母建立聯繫,不斷地從父母那裡得到反饋。對於孩子來說,世界是陌生的,公園是陌生的,所有外面走動的人群是陌生的,只有父母是最真實的,最可靠的,所以當一個孩子總是不斷地重複呼喊爸爸媽媽的時候,大家不要以為這是孩子在好玩,或者是孩子很喜歡你們,喜歡叫你們,這其實說明孩子的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一下子沒有聽到父母的聲音就感到惶恐,感到害怕。不信的家長你們可以自己試一試,對於總是喜歡叫爸爸媽媽的孩子,你們只要一兩聲沒有回答他們,也不說話,馬上這個孩子就跑過來找爸爸媽媽了,哪怕在家裡都是這樣,立刻從自己玩耍的房間跑到父母身邊,他就是沒有安全感,他要確認父母一直在自己的身邊。所以,當孩子向父母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爸爸,你陪我玩一下嘛。媽媽,你能陪陪我嗎? 的時候,這就是家長與孩子建立關聯,給與孩子安全感最好的機會,家長在手裡沒有急事的情況下,最好是第一時間答應孩子,然後和孩子互動一下,哪怕互動只有一分鐘,也會讓孩子感到滿足,因為孩子在父母的身上找到了反饋,他找到了安全感。如果確實是因為急事不能陪孩子玩,不能馬上答應孩子,家長不要用自己的語言去告訴孩子什麼爸爸工作忙,沒時間,媽媽有事要回電話等等,這些反饋孩子他不懂,他懂的就是我想爸媽陪我玩,爸媽不陪我玩,至於什麼藉口,那是無關緊要的。所以,遇見特別緊急的情況,家長要做的,是最好能先蹲下擁抱一下孩子,然後告訴孩子,我們家長很想和他玩,但是因為爸爸媽媽要做事,要讓孩子學會安靜等待,等爸爸媽媽做完事了,立刻陪他玩。

第一時間給與孩子情感反饋,讓孩子找到安全感,這樣孩子就會懂得,爸爸媽媽是愛我的,他們等下會陪我玩。然後在忙完以後,第一時間與孩子開始互動玩耍,這個時候就能給孩子建立安全感,爸媽是愛你的,是願意和你一起玩的,我們忙完了馬上就過來了哦。

孩子只是小不是傻,要尊重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孩子在家裡的時候,經常會要求家長陪自己互動玩耍,這個很正常,家長如果是真的有事,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幹什麼,忙完以後再陪你玩。比如,雞崽在家裡找我玩的時候,如果我在寫東西或者看書,我會很認真地摸著雞崽頭告訴他,爸爸在忙事情,大概要十分鐘或者半個小時,忙完了,爸爸立刻和你玩。最開始的時候,雞崽是不理解的,但循環幾次後,雞崽就會懂得,爸爸在做事,做事的時候是不能被打擾的,所以,雞崽經常看見我在寫東西,他就坐在我腳底下安安靜靜地玩積木,等我寫完了,然後再陪他玩,他一點都不生氣。

有的家長,明明是自己在玩手機,在看電視劇,然後孩子要家長陪他們一起玩,家長卻說,爸爸媽媽在有事,你自己玩。孩子可能一開始可以被忽悠,但只要孩子開始接觸手機,知道手機看劇,或者手機玩遊戲,只是遊戲的一個類型,那麼他們心裡就會產生對父母的不信任感,也會產生沒安全感。他們只是小,不是傻,大人覺得看劇玩手機遊戲比陪他們重要,這點對於孩子的心裡打擊是很嚴重的。別看,孩子現在小,拿家長沒有辦法,就算家長玩手機看劇,他們也要求著家長玩,只要孩子稍微長大點,就會立刻進入叛逆期,因為在他們心裡,孩子的地位是比不過手機比不過電視劇的,家長是喜歡手機喜歡追劇勝過愛孩子的,所以當孩子長大一點,他們有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後,他們就會玩了這個喜歡的東西悖逆家長的教育或者要求,什麼事情有因就有果,等到青春期到來孩子真的叛逆的時候,就很難矯正了,因為這些習慣,這些心理暗示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一點點地在孩子心裡累積形成的,家長可以喜歡玩自己的東西勝過孩子,孩子當然也能玩自己的玩具不聽從家長,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與孩子建立情感關聯,平等溝通,適當引導,默默暗示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所以,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 特別是三歲以後的孩子,他們的眼界想法知識都在全方位的猛烈地成長,家長千萬不要再擺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兒子必須什麼都聽老子的架勢。家長要多聽孩子的想法,及時給與孩子情感反饋,在與孩子的交流裡教導孩子成長,最好要不露神色地給與孩子行為暗示,比如多用誇獎的方法,誇獎他做的好的事情,或者行為,多用提問句啟發孩子自己回答反思,比如問孩子,你覺得打其他小朋友對不對呢?你覺得聽話的好孩子會把玩具丟在地上嗎?

這些教育的方法,我會在後續的故事裡慢慢展開,我是有顏又有才的超級奶爸喳喳雞,歡迎不服來辯。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1、想說話的開場白:你聽我說囉。

2、解釋時的開場白:不是這樣的。

3、生氣的時候:我再也不和你玩啦。

4、我和雞崽約定好每次先玩5分鐘玩具,然後看書,看完書後還可以玩5分鐘玩具,雞崽覺得看書時間太長了於是說:這一點都不科學。

"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喳喳雞:

前言

前面兩個場景,我都體驗過,第一個是我剛學習當家長時的表現,第二個是現在的表現,大家看了以後,覺得和孩子溝通用哪種方式更好更適合呢?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在我們生活中,第一個場景比第二個場景出現的頻率要高太多,我們身邊的很多家長是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的,大家就可以這樣回憶一下,我們自己,甚至是我們身邊的朋友,在很多公共場合,遊樂場、公園、甚至是大馬路上,孩子仰著頭,可憐巴巴地對他父親或者母親說:爸爸,你陪我玩一下嘛!媽媽,你別看手機了好嗎?然而,他的父母有的是正在打電話,和電話那頭正在進行繁瑣的工作交接,然後低頭很嚴肅地對孩子說,別吵,爸爸在忙著呢。或者是媽媽低著頭在玩手機,很冷漠地對孩子說,你自己玩去,媽媽沒空。稍微情緒好一點的家長也許會說,孩子你都已經長大了,自己去找小朋友玩吧,也或者會加一句,媽媽現在有事,打個電話再陪你。然後這些家長就很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應該理解自己,應該會自己去玩啦,不會再吵鬧自己啦。可能嗎?結果常常是,孩子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向家長表示抗議,內向的孩子會開始沉默、哭臉,外向的孩子開始吵鬧。而孩子的反抗,哭鬧,會加劇家長煩躁的情緒,然後開始進入惡性循環時間,家長開始責罵孩子,然後爸媽雙方開始互相指責,孩子開始更加的哭鬧……

如果這樣的場面經常出現,受傷的終究是孩子,孩子的性格會變得敏感,脆弱,膽小,沒有自信,受到刺激後變得難以溝通,大喊大叫,歇斯底里。有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嗎?但就是家長自己把孩子變成這樣,然後他們還自己不知道,還反問,我們家孩子怎麼變成這樣啦?小時候完全不是這樣子的啊?

孩子最想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是安全感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和家長在一起的時候,或者出去玩的時候,最喜歡喊的就是,爸爸,媽媽這兩個詞,有事沒事都喜歡喊,走到哪裡都一直喊,爸爸,你在哪,爸爸,你在幹什麼,媽媽,我想吃這個,媽媽,我好累啊。孩子是在通過不斷地與父母進行溝通聯繫,一次次地尋找和鞏固心中的安全感,他希望與父母建立聯繫,不斷地從父母那裡得到反饋。對於孩子來說,世界是陌生的,公園是陌生的,所有外面走動的人群是陌生的,只有父母是最真實的,最可靠的,所以當一個孩子總是不斷地重複呼喊爸爸媽媽的時候,大家不要以為這是孩子在好玩,或者是孩子很喜歡你們,喜歡叫你們,這其實說明孩子的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一下子沒有聽到父母的聲音就感到惶恐,感到害怕。不信的家長你們可以自己試一試,對於總是喜歡叫爸爸媽媽的孩子,你們只要一兩聲沒有回答他們,也不說話,馬上這個孩子就跑過來找爸爸媽媽了,哪怕在家裡都是這樣,立刻從自己玩耍的房間跑到父母身邊,他就是沒有安全感,他要確認父母一直在自己的身邊。所以,當孩子向父母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爸爸,你陪我玩一下嘛。媽媽,你能陪陪我嗎? 的時候,這就是家長與孩子建立關聯,給與孩子安全感最好的機會,家長在手裡沒有急事的情況下,最好是第一時間答應孩子,然後和孩子互動一下,哪怕互動只有一分鐘,也會讓孩子感到滿足,因為孩子在父母的身上找到了反饋,他找到了安全感。如果確實是因為急事不能陪孩子玩,不能馬上答應孩子,家長不要用自己的語言去告訴孩子什麼爸爸工作忙,沒時間,媽媽有事要回電話等等,這些反饋孩子他不懂,他懂的就是我想爸媽陪我玩,爸媽不陪我玩,至於什麼藉口,那是無關緊要的。所以,遇見特別緊急的情況,家長要做的,是最好能先蹲下擁抱一下孩子,然後告訴孩子,我們家長很想和他玩,但是因為爸爸媽媽要做事,要讓孩子學會安靜等待,等爸爸媽媽做完事了,立刻陪他玩。

第一時間給與孩子情感反饋,讓孩子找到安全感,這樣孩子就會懂得,爸爸媽媽是愛我的,他們等下會陪我玩。然後在忙完以後,第一時間與孩子開始互動玩耍,這個時候就能給孩子建立安全感,爸媽是愛你的,是願意和你一起玩的,我們忙完了馬上就過來了哦。

孩子只是小不是傻,要尊重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孩子在家裡的時候,經常會要求家長陪自己互動玩耍,這個很正常,家長如果是真的有事,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幹什麼,忙完以後再陪你玩。比如,雞崽在家裡找我玩的時候,如果我在寫東西或者看書,我會很認真地摸著雞崽頭告訴他,爸爸在忙事情,大概要十分鐘或者半個小時,忙完了,爸爸立刻和你玩。最開始的時候,雞崽是不理解的,但循環幾次後,雞崽就會懂得,爸爸在做事,做事的時候是不能被打擾的,所以,雞崽經常看見我在寫東西,他就坐在我腳底下安安靜靜地玩積木,等我寫完了,然後再陪他玩,他一點都不生氣。

有的家長,明明是自己在玩手機,在看電視劇,然後孩子要家長陪他們一起玩,家長卻說,爸爸媽媽在有事,你自己玩。孩子可能一開始可以被忽悠,但只要孩子開始接觸手機,知道手機看劇,或者手機玩遊戲,只是遊戲的一個類型,那麼他們心裡就會產生對父母的不信任感,也會產生沒安全感。他們只是小,不是傻,大人覺得看劇玩手機遊戲比陪他們重要,這點對於孩子的心裡打擊是很嚴重的。別看,孩子現在小,拿家長沒有辦法,就算家長玩手機看劇,他們也要求著家長玩,只要孩子稍微長大點,就會立刻進入叛逆期,因為在他們心裡,孩子的地位是比不過手機比不過電視劇的,家長是喜歡手機喜歡追劇勝過愛孩子的,所以當孩子長大一點,他們有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後,他們就會玩了這個喜歡的東西悖逆家長的教育或者要求,什麼事情有因就有果,等到青春期到來孩子真的叛逆的時候,就很難矯正了,因為這些習慣,這些心理暗示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一點點地在孩子心裡累積形成的,家長可以喜歡玩自己的東西勝過孩子,孩子當然也能玩自己的玩具不聽從家長,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與孩子建立情感關聯,平等溝通,適當引導,默默暗示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所以,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 特別是三歲以後的孩子,他們的眼界想法知識都在全方位的猛烈地成長,家長千萬不要再擺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兒子必須什麼都聽老子的架勢。家長要多聽孩子的想法,及時給與孩子情感反饋,在與孩子的交流裡教導孩子成長,最好要不露神色地給與孩子行為暗示,比如多用誇獎的方法,誇獎他做的好的事情,或者行為,多用提問句啟發孩子自己回答反思,比如問孩子,你覺得打其他小朋友對不對呢?你覺得聽話的好孩子會把玩具丟在地上嗎?

這些教育的方法,我會在後續的故事裡慢慢展開,我是有顏又有才的超級奶爸喳喳雞,歡迎不服來辯。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1、想說話的開場白:你聽我說囉。

2、解釋時的開場白:不是這樣的。

3、生氣的時候:我再也不和你玩啦。

4、我和雞崽約定好每次先玩5分鐘玩具,然後看書,看完書後還可以玩5分鐘玩具,雞崽覺得看書時間太長了於是說:這一點都不科學。

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學會放低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對嗎?


編劇:喳喳雞

漫畫:叨叨馬


版權聲明:《叨叨馬和喳喳雞》公眾號所有漫畫形象,漫畫繪本,故事腳本,均屬雞馬漫畫工作室原創開發。未經許可不得擅自用於商業用途!如需將原創內容用於商用,須徵得雞馬漫畫工作室權利人的書面許可,並看完支付報酬。

本文中配圖來源於“IC photo”或“圖蟲創意”,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IC photo或圖蟲創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