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
"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很多人都知道北京的城市中軸,卻未必知道它的長度和範圍,更別說它的前世今生了。

這條中軸線,大體劃分了今北京市東城與西城區,其北延長線兩側大體是海淀區與朝陽區——一側的人文,以IT科教文化為特色,一側的人文,以商業娛樂涉外為特色;長安街,也大體劃分了南城與北城——一側是古代廟堂群體聚居區, 一側古代江湖群落聚居區。

中軸線起源於鄴城

中國城市的中軸線,目前發現最早的實踐案例是北齊時期的鄴城,遺址在今河北省最南端漳河畔,臨漳縣的平原田野上。


"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很多人都知道北京的城市中軸,卻未必知道它的長度和範圍,更別說它的前世今生了。

這條中軸線,大體劃分了今北京市東城與西城區,其北延長線兩側大體是海淀區與朝陽區——一側的人文,以IT科教文化為特色,一側的人文,以商業娛樂涉外為特色;長安街,也大體劃分了南城與北城——一側是古代廟堂群體聚居區, 一側古代江湖群落聚居區。

中軸線起源於鄴城

中國城市的中軸線,目前發現最早的實踐案例是北齊時期的鄴城,遺址在今河北省最南端漳河畔,臨漳縣的平原田野上。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各個時期都城及中軸線示意圖底圖-鄴城遺址博物館 重繪:大地理館/付傑

“鄴城模式”問世之後,中國曆代皇規劃時多有中軸線。隋唐長安城、北宋東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無不如此。

北京中軸線——活著的文化遺產

北京的南北中軸線,依舊作為活著的遺產,留存至今。樑思成曾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一書如此描述中軸線:

我們可以從外城最南的永定門說起,從這南端正門北行,在中軸線左右是天壇和先農壇兩個約略對稱的建築群;經過長長一條市樓對列的大街,到達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後,才面向著內城第一個重點——雄偉的正陽門樓。在門前百餘公尺的地方,攔路一座大牌樓,一座大石橋,為這第一個重點做了前衛。但這還只是一個序幕。過了此點,從正陽門樓到中華門,由中華門到天安門,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這中間千步廊御路的長度,和天安門面前的寬度,是最大膽的空間的處理,襯托著建築重點的安排。由天安門起,是一系列輕重不一的宮門和廣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頂,一層又一層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導到太和殿頂,便到達中線前半的極點,然後向北、重點逐漸退削,以神武門為尾聲。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著景山做了宮城背後的襯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點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遠距離重點的呼應。由地安門,到鼓樓、鐘樓,高大的建築物都繼續在中軸線上。但到了鐘樓,中軸線便有計劃地,也恰到好處地結束了。


"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很多人都知道北京的城市中軸,卻未必知道它的長度和範圍,更別說它的前世今生了。

這條中軸線,大體劃分了今北京市東城與西城區,其北延長線兩側大體是海淀區與朝陽區——一側的人文,以IT科教文化為特色,一側的人文,以商業娛樂涉外為特色;長安街,也大體劃分了南城與北城——一側是古代廟堂群體聚居區, 一側古代江湖群落聚居區。

中軸線起源於鄴城

中國城市的中軸線,目前發現最早的實踐案例是北齊時期的鄴城,遺址在今河北省最南端漳河畔,臨漳縣的平原田野上。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各個時期都城及中軸線示意圖底圖-鄴城遺址博物館 重繪:大地理館/付傑

“鄴城模式”問世之後,中國曆代皇規劃時多有中軸線。隋唐長安城、北宋東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無不如此。

北京中軸線——活著的文化遺產

北京的南北中軸線,依舊作為活著的遺產,留存至今。樑思成曾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一書如此描述中軸線:

我們可以從外城最南的永定門說起,從這南端正門北行,在中軸線左右是天壇和先農壇兩個約略對稱的建築群;經過長長一條市樓對列的大街,到達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後,才面向著內城第一個重點——雄偉的正陽門樓。在門前百餘公尺的地方,攔路一座大牌樓,一座大石橋,為這第一個重點做了前衛。但這還只是一個序幕。過了此點,從正陽門樓到中華門,由中華門到天安門,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這中間千步廊御路的長度,和天安門面前的寬度,是最大膽的空間的處理,襯托著建築重點的安排。由天安門起,是一系列輕重不一的宮門和廣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頂,一層又一層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導到太和殿頂,便到達中線前半的極點,然後向北、重點逐漸退削,以神武門為尾聲。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著景山做了宮城背後的襯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點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遠距離重點的呼應。由地安門,到鼓樓、鐘樓,高大的建築物都繼續在中軸線上。但到了鐘樓,中軸線便有計劃地,也恰到好處地結束了。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北京中軸線及附近人文景觀示意圖|底圖-GE地圖

北京的城市規劃,無論怎樣升級,都始終以南北中軸線和東西長安街組成的“十字”為軸。2005年,北京市總體規劃,就已經確定了“兩軸—兩帶—多中心”的格局。兩軸:南北中軸是古典的象徵,是歷史古城中軸線;東西中軸是新興的脈絡,是1949年以形成的新城中軸長安街。

中軸線:從1.0到5.0版本

中軸線是一條古老的軸線(注:據科學家測繪,該軸線,並非與經線重合的正南正北中軸,而是局部略有偏移)傳統中軸線。之所以偏移,原來是明朝工匠偷懶(加上那時候沒有天眼和遙感技術),沿用了始於元大都的中軸線——元世祖忽必烈時,劉秉忠與郭守敬兩位古代“規劃師”,在金中都東北方建設了元大都,其設計的中軸線長3.7公里,這是中軸線的1.0版。

明朝永樂年間,在元大都的城市中軸線,並修建紫禁城,開始營建皇城,又將元大都南城牆向南推2裡,至此,形成明北京內城,此時的中軸線,長4.78公里,為中軸線2.0版。

明嘉靖年間,增建北京外城,中軸線向南拓展至永定門外,中軸線延長為7.86公里,這是中軸線的3.0版。

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後,中軸線向北延伸至仰山腳下——仰山之名與古城的景山相對,一景一仰,互相附和,這是中軸線的4.0版本,長度達到了25公里。

隨著首都建設的日新月異,未來的中軸線,很可能繼續向南延伸,甚至可能延伸至新機場所在的永定河畔。

北到仰山、南到永定河畔——這個巨無霸的中軸線,應該被視為北京中軸線的5.0版。

現實中,中軸線其實並非是一貫通人流車馬的大道,它此起彼伏地南北縱貫大北京,被視為神聖的象徵。也許是為了保持這種神祕和神聖,它沒有跟鬧市融為一體——現實中,中軸線並非一條可以貫通的路,但你可以從高處俯瞰它的全景。

"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很多人都知道北京的城市中軸,卻未必知道它的長度和範圍,更別說它的前世今生了。

這條中軸線,大體劃分了今北京市東城與西城區,其北延長線兩側大體是海淀區與朝陽區——一側的人文,以IT科教文化為特色,一側的人文,以商業娛樂涉外為特色;長安街,也大體劃分了南城與北城——一側是古代廟堂群體聚居區, 一側古代江湖群落聚居區。

中軸線起源於鄴城

中國城市的中軸線,目前發現最早的實踐案例是北齊時期的鄴城,遺址在今河北省最南端漳河畔,臨漳縣的平原田野上。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各個時期都城及中軸線示意圖底圖-鄴城遺址博物館 重繪:大地理館/付傑

“鄴城模式”問世之後,中國曆代皇規劃時多有中軸線。隋唐長安城、北宋東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無不如此。

北京中軸線——活著的文化遺產

北京的南北中軸線,依舊作為活著的遺產,留存至今。樑思成曾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一書如此描述中軸線:

我們可以從外城最南的永定門說起,從這南端正門北行,在中軸線左右是天壇和先農壇兩個約略對稱的建築群;經過長長一條市樓對列的大街,到達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後,才面向著內城第一個重點——雄偉的正陽門樓。在門前百餘公尺的地方,攔路一座大牌樓,一座大石橋,為這第一個重點做了前衛。但這還只是一個序幕。過了此點,從正陽門樓到中華門,由中華門到天安門,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這中間千步廊御路的長度,和天安門面前的寬度,是最大膽的空間的處理,襯托著建築重點的安排。由天安門起,是一系列輕重不一的宮門和廣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頂,一層又一層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導到太和殿頂,便到達中線前半的極點,然後向北、重點逐漸退削,以神武門為尾聲。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著景山做了宮城背後的襯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點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遠距離重點的呼應。由地安門,到鼓樓、鐘樓,高大的建築物都繼續在中軸線上。但到了鐘樓,中軸線便有計劃地,也恰到好處地結束了。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北京中軸線及附近人文景觀示意圖|底圖-GE地圖

北京的城市規劃,無論怎樣升級,都始終以南北中軸線和東西長安街組成的“十字”為軸。2005年,北京市總體規劃,就已經確定了“兩軸—兩帶—多中心”的格局。兩軸:南北中軸是古典的象徵,是歷史古城中軸線;東西中軸是新興的脈絡,是1949年以形成的新城中軸長安街。

中軸線:從1.0到5.0版本

中軸線是一條古老的軸線(注:據科學家測繪,該軸線,並非與經線重合的正南正北中軸,而是局部略有偏移)傳統中軸線。之所以偏移,原來是明朝工匠偷懶(加上那時候沒有天眼和遙感技術),沿用了始於元大都的中軸線——元世祖忽必烈時,劉秉忠與郭守敬兩位古代“規劃師”,在金中都東北方建設了元大都,其設計的中軸線長3.7公里,這是中軸線的1.0版。

明朝永樂年間,在元大都的城市中軸線,並修建紫禁城,開始營建皇城,又將元大都南城牆向南推2裡,至此,形成明北京內城,此時的中軸線,長4.78公里,為中軸線2.0版。

明嘉靖年間,增建北京外城,中軸線向南拓展至永定門外,中軸線延長為7.86公里,這是中軸線的3.0版。

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後,中軸線向北延伸至仰山腳下——仰山之名與古城的景山相對,一景一仰,互相附和,這是中軸線的4.0版本,長度達到了25公里。

隨著首都建設的日新月異,未來的中軸線,很可能繼續向南延伸,甚至可能延伸至新機場所在的永定河畔。

北到仰山、南到永定河畔——這個巨無霸的中軸線,應該被視為北京中軸線的5.0版。

現實中,中軸線其實並非是一貫通人流車馬的大道,它此起彼伏地南北縱貫大北京,被視為神聖的象徵。也許是為了保持這種神祕和神聖,它沒有跟鬧市融為一體——現實中,中軸線並非一條可以貫通的路,但你可以從高處俯瞰它的全景。

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從1.0到5.0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