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話陳東昇,200億入局養老值不值

兩天前,陳東昇出現在第五屆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頒獎禮上。作為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兼CEO,年過花甲的他依舊很忙。除了要打理做了20多年的泰康保險集團,近年來又多了一樁心事,如何讓他的養老計劃在國內開花。

有人說養老重資產慢功夫,這樣消耗無異於企業為社會做公益;也有人說,泰康在假借養老之名行圈地之實。但可以肯定的是,陳東昇和他複雜的養老故事才剛開始。

“圈地”養老

“養老是個慢產業,雷聲大雨點小。”

在創立醫療養老項目之初,陳東昇的決定並不被業內看好。“但是我判斷,當中國完成工業化後,也會形成西方柱狀人口結構,老齡化社會一定會到來。”陳東昇表示。

他曾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一箇中心養老社區,看到95歲的老人依然在跑步機上健身,打定了做養老的主意。

2009年11月,保監會批准泰康人壽養老社區股權投資計劃。兩年後,2011年12月,泰康之家買下泰康之家購買了北京昌平區中關村科技園昌平東區三期的一個地塊,至此,泰康養老社區進入實質性投資建設階段。

“做養老社區的第一個門檻就是拿地。”陳東昇對北京商報記者說,“申請養老用地競爭異常激烈,我在2007年想找一塊專門養老用地,但是現在還沒能如願,昌平燕園那塊地是2011年以住宅用地名義拍下來。”

這塊地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區小湯山附近,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預計建3000個床位,當時樓面價格算為5185元/平方米。

因為養老產業盈利空間有限,入局養老產業一度被看作是商人在為其圈錢投資房地產的起步動作。

“最初只知道養老是個方向,後來發現需要將養老與醫療相結合。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一個將虛擬的金融保險和實體醫療服務相結合的商業模式。”陳東昇進一步解釋,“就是你買我的保險,我用壽險資金建全國連鎖的養老社區,你老了以後在這裡養老就醫,形成閉環。實現醫療體系、養老體系、康復體系、終極關懷體系全流程覆蓋。”

2012年,泰康推出國內首款將保險與養老社區相結合的“幸福有約”綜合養老計劃,實現“保險產品+醫養社區”的跨界。“幸福有約”計劃是一款高端養老年金產品,主要針對30-60週歲年齡段客戶。買保險住社區的資格來自於保費的額度,繳費起點為200萬元人民幣,分為躉繳和十年期繳兩種,其中躉繳門檻在200-300萬元。

“幸福之約”的醫養項目大都集中東部一、二線熱點城市,且入院門檻較高一直受到爭議。對此,陳東昇給出的解釋的是:”我們最開始是按照目前這種經營模式,但未來一定會慢慢下沉,使普通中產階級未來都能夠入住這樣的養老社區。”

200億的“底牌”

2015年,泰康旗下第一個保險養老社區燕園於昌平投入使用。如今,泰康已經完成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15個核心城市的醫養融合社區佈局,給每個社區配建了康復醫院,全部建成後可提供養老及護理床位近3.4萬張。

泰康之家CEO劉挺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便透露,北京燕園一期入住率已超96%,上海申園一期入住率超過70%。最早開業並運營不到2年時間的北京燕園,將在2017年實現盈虧平衡,並有望在2018年開始盈利。

“目前,我們投入的幾百億還沒有實現整體盈利,這是事實。“陳東昇表示,”北京燕園、上海申園已經開始實現盈利,其中燕園床位供不應求,這讓我們開始看到曙光。”

對此,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學系教授曹和平分析指出,對企業來說,入局養老產業確實不算掙快錢,“其盈利主要依靠當下土地投資在未來實現增值;同時,通過高端養老獲得利潤。但要注意的是,這個漫長的過程,對於以30年為一個盈利週期的險企來說,並不意外。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泰康保險集團管理資產規模已經超過14000億元。累計服務個人客戶2.62億人,服務企業客戶超42萬家,支付理賠金額450億元。同年,在泰康資產管理的投連17個賬戶中有13只排名位居同類產品前1/2梯隊,整體成績表現優異。

今年8月,全國工商聯評選出的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泰康保險、陽光保險、天安人壽和天茂實業分別入列,其中,泰康以1649億元的營收規模在四家上榜險企中位列第一。

就在陳東昇為養老找地的2007年,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數據顯示,到2007年底,泰康人壽實現當年規模保費收入342.37億元,同比增長65%,佔全國壽險市場份額達到6.56%,挺進內地壽險市場第四,其總資產近1400億元,淨資產增長率超270%;淨利潤在連續四年翻番的基礎上,同比增長330%。

也是在這一年,泰康個險、團險、銀保、續期四大業務系列全部提前一個月完成年度經營計劃,實現強勁增長。此時,實現了企業規模和價值雙豐收的陳東昇,開始考慮割離出200個億,在國內下起養老社區這步“慢棋”。

陳東昇曾向媒體透露,泰康在全國醫養實體總投資已達203億元,佔保險業在該領域總投資額的1/3。他坦言,養老社區投資一般3-5年實現盈利,再加上拿地等前期準備,盈利還需8-10年。

並非易事

即便手握”底牌“,在國內做養老也絕非易事。

隨著老齡化時代到來,養老風口日盛。面對養老地產這塊蛋糕,地產龍頭萬科、保利加緊規劃開發;新華、平安等保險企業也相繼試水開發養老社區;中石油和中水電等產業也入局養老地產項目。

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計生委等九部門《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意見》),鼓勵社會力量針對老年人健康養老需求,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舉辦醫養結合機構以及老年康復、老年護理等專業醫療機構。

保險行業成為民間實現醫養融合的先行主力。與泰康一同入局養老產業的還有中國人壽、中國太平人壽、合眾人壽、恆大人壽等保險集團。

曹和平分析說,對險企而言,進入醫養行業有著天然優勢。首先,保險資金規模大、成本低、期限長、追求長期穩定的收益,這些特點決定保險資金與養老產業之間高度契合。

與此同時,保險企業可通過在養老領域的不動產投資來實現保險資金的保值增值;其次,通過深度挖掘保險公司現有客戶的保險需求,將傳統養老險、健康險與入住養老社區相結合,打造保單實物化。

“但是在任何一個社會,養老一定是雙軌並行的。”曹和平說,美國的養老機構主要分為平價的社區養老和高端的商業養老,“畢竟企業在建設養老機構的同時,需要實現商業盈利。”

陳東昇對記者說,“在美國,500張床位已經成為最佳經濟點,但我們要做3000張床位,這個養老規模是很大的挑戰。如果按照美國醫養模式來看,這樣的規模化經營並不是一種經濟實惠的選擇。所以眼下,如何在規模化過程中降低成本成為需要探究的問題。”

“但是在我們國家,人口密度太大,國外經驗施行起來成本很高,難度也大。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政府進一步託底,解決大部分人的養老需求。”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孫曉明補充說,當前隨著企業入局,養老產業化,很多高端養老產品面世。但對我們來說,中低端養老需求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孫曉明指出,“有尊嚴地養老”主要針對我國中低端收入人群。但是在我國,受財力限制以及傳統觀念影響,居家養老以70%佔比成為主流,其次是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當前比例還比較小。在這種常態化環境下,相較於大範圍開設養老院,政府通過社會保險等措施的跟進,對老年人口通過補貼託底,同樣能夠有效保障養老問題。

北京商報 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劉瀚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