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祖父趙仁林的善行

常州 安徽 榮慶 張家港 慈善 大和族 焦點常州 2019-04-28


常州|祖父趙仁林的善行


我家一直珍藏著一張黑白照片,由於年代久遠,照片已經有些發黃,邊角也都有磨損,但照片上的人物和背景仍十分清晰。抬頭文字為“武進東郊市民小學校大禮堂落成之喜暨本校校董公壽榮慶攝影留念”,旁邊還有拍攝時間“三七”字樣即公元1948年。

民國時期,常州一度通稱武進,這張照片也可作為見證。學校在解放後改名為常州市東郊小學,位於常州市兒童醫院東首,我們家兄弟四個都在此完成小學學業。照片背景中的大禮堂後來一直在使用,直到上世紀末延陵東路整體改造小學校拆遷。大禮堂位於學校的中心,我上六年級時教室的北面,因此印象很深。四面牆體均用清一色的青磚砌成,石灰溝縫,大尺寸的木製玻璃窗,上面是方木人字樑,屋面蓋平瓦。大禮堂有五間,東面三間是會場,可容納一百多人。最東一間做成舞臺,有一米多高,鋪設木地板,可以上臺表演。西邊兩間是教師辦公室,有十多張辦公桌,上面總是放滿了學生的作業本。

我初次見到照片,上面的人一個也不認識,但根據服裝大概可以看出後面一排是學校的教師,前面兩排就是“校董”了。後來家人告訴我,第二排右起第三人是我祖父趙仁林,當時他在水門橋東首有店鋪,是“有錢人”並且為學校出過錢,也是小學的校董。祖父於解放那年去世,那時我還沒出生,故而生疏。其他校董中,有一位是我二哥同學的祖父,住原東關河弄,他家開的是土煙店。

相當長一個階段,我對“校董”二字很陌生,後來才知道,校董就是肯出資助學的民間人士。過去學校的辦學經費很大一部分要依靠社會上的熱心人士提供支持,才能維持學校正常運轉。而社會上樂意資助學校的也是很多的,我們從這張照片上也能看到這一點。


常州|祖父趙仁林的善行


祖父趙仁林原籍在常州大南門茶山趙家村,祖上是普通農民,家中僅有幾畝薄田,勉強溫飽生活。但他不甘現狀,決心創業求富,受同村族人的指點啟發,走上坯布加工經營之路,就是收購當地的白坯布,加以染色再整理後作為花(色)布出售,賺取差價。為避開和族人的競爭,他隻身來到東門,在水門橋堍開設“恆裕布莊”,時間大約為上世紀一二十年代。開始時小本經營,以紗易布,用棉紗發給有織機的農戶代織加工,然後再拿到大南門丫叉鋪(浦前鎮)的綠坊加工成色布,再銷往蘇北、安徽一帶。由於誠信經營,口碑甚佳,市場越做越大,利潤日見豐厚,遂成為一方富商。但他經營發跡後,並沒有像一些人花天酒地,大肆揮霍,而是鍾情公益,熱心慈善,扶貧濟困,除了上述助學捐款,擔任校董外,還在當地做過好幾件樂於助人、惠及眾鄰的大事好事。

第一件是參與賑災,接濟災民。民國庚申年(1920),長江爆發特大洪災,沙洲(今張家港)一帶,圩破房淹,不少災民逃難到我市,東門即聚有數百人。名仕大儒錢振煌出面領銜,發動賑災,設粥局,免飢餓,安人心,趙仁林積極響應,出錢出力。這次賑災時間長,費用多,最後由當地六位熱心人士共同分攤。事後,趙仁林心情很不平靜,認為天下百姓是一家,解人之難本應該,不值得聲張,同時還對自己的實力不強感到遺憾,感嘆此次(賑災)“愧不能獨承,區區之助聊表寸衷耳”,其高尚情操可見一斑。


常州|祖父趙仁林的善行


第二件是修石路,利鄉民。趙仁林雖在東門有店鋪,但在茶山趙家村也有家業,需經常兩地往返,深受交通條件不利之苦。特別到雨天,土路泥濘,寸步難行,鄉民若要上城真是苦不堪言。為此他下決心,請民工,買條石,在土路中間鋪設寬約二三十公分厚約十多公分的石條。石條一般為花崗岩或者青石,這樣雨天穿鞋就不沾泥了,獨輪車也可推行。石路從東倉橋下塘往南,經倉前村、陳家壩到趙家村,全長數公里,耗資自然不菲,受惠鄉民都稱他做了一件“大好事”,社會反響很大。後來,鐵路北邊的章家村(今屬紅梅街道東風村委)鄉民也效仿修石路,苦於資金不足,趙仁林又給予資助,事後該村還專門送來匾額深表感謝。

此外,每年夏秋之交,趙仁林還在水門橋旁設義診,請來水門診所的醫生為百姓免費看病,一般為十天一次,對一些赤貧人員還免費出藥,對醫生則提供免費用餐。在老家,他還牽頭在沙河浜(龍遊河西段)建造電力排灌站並任站長,解決周邊大量農田的用水灌溉。

祖父趙仁林出身貧寒,深知底層疾苦,後來經商致富,常念是祖上恩澤和眾人相助的結果,因此回饋社會,惠及他人也是應當。時時處處,身體力行,懿德佳行,好事不斷,在當時東門水門橋一帶是無人不知的。

作者為常州市運河文化研究會副祕書長,常州市譜牒與祠堂文化研究會副祕書長,常州市吳文化研究會會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