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

說到長沙的中心點,目前公認為是五一西路與湘江路交匯處,這裡西向緊靠把長沙城東西一分為二的湘江,南邊、東邊是著名的五一商圈,北邊離開福萬達廣場不遠。

而長沙歷史上的中心地帶一直是不遠的位於今黃興路和五一路的交叉口的五一廣場。它周圍是歷代古長沙的官署、郡府駐地。兩千年前長沙最初的楚城即被認為以此為中心而築建。

整個五一商圈,是長沙商業“金名片”,聚集了王府井、平和堂、友阿春天、沃爾瑪眾多大型商場,以及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美食街、太平老街等特色商業街。

對本地人來說,到五一商圈購物、休閒、聚會、娛樂,是一種刁慣;對外地人來說,不來五一商圈就不算真正來過長沙。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城市中心、人口集中、消費慣性等因素,奠定了五一商圈的霸主地位。

殊不知在民國時期,長沙拆除城門和城牆,修建環城馬路後,曾提出一個以袁家嶺西北角為長沙城中心的建設思路。上世紀三十年代,市政當局曾進行過一次城市規劃設計,劃定了長沙城的中心點,還特意在這裡闢出一塊空地,準備為將來長沙的中心點建造標誌建築。

這個計劃隨著戰亂而流產,至今在今天袁家嶺廣場西南角,煤炭廳北面,桐蔭裡的東面,仍保留有一個名叫“中心點”的地名。

"

說到長沙的中心點,目前公認為是五一西路與湘江路交匯處,這裡西向緊靠把長沙城東西一分為二的湘江,南邊、東邊是著名的五一商圈,北邊離開福萬達廣場不遠。

而長沙歷史上的中心地帶一直是不遠的位於今黃興路和五一路的交叉口的五一廣場。它周圍是歷代古長沙的官署、郡府駐地。兩千年前長沙最初的楚城即被認為以此為中心而築建。

整個五一商圈,是長沙商業“金名片”,聚集了王府井、平和堂、友阿春天、沃爾瑪眾多大型商場,以及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美食街、太平老街等特色商業街。

對本地人來說,到五一商圈購物、休閒、聚會、娛樂,是一種刁慣;對外地人來說,不來五一商圈就不算真正來過長沙。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城市中心、人口集中、消費慣性等因素,奠定了五一商圈的霸主地位。

殊不知在民國時期,長沙拆除城門和城牆,修建環城馬路後,曾提出一個以袁家嶺西北角為長沙城中心的建設思路。上世紀三十年代,市政當局曾進行過一次城市規劃設計,劃定了長沙城的中心點,還特意在這裡闢出一塊空地,準備為將來長沙的中心點建造標誌建築。

這個計劃隨著戰亂而流產,至今在今天袁家嶺廣場西南角,煤炭廳北面,桐蔭裡的東面,仍保留有一個名叫“中心點”的地名。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中期長沙東區地圖上標註的中心點)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中期起,特別是新火車站在五一路東邊落成後,政府也曾發大力氣開發以袁家嶺為中心的這一帶。雖然最終長沙中心點的位置之爭輸給了五一廣場至河邊一帶,但這一塊隱隱也成了長沙城區的副中心。

"

說到長沙的中心點,目前公認為是五一西路與湘江路交匯處,這裡西向緊靠把長沙城東西一分為二的湘江,南邊、東邊是著名的五一商圈,北邊離開福萬達廣場不遠。

而長沙歷史上的中心地帶一直是不遠的位於今黃興路和五一路的交叉口的五一廣場。它周圍是歷代古長沙的官署、郡府駐地。兩千年前長沙最初的楚城即被認為以此為中心而築建。

整個五一商圈,是長沙商業“金名片”,聚集了王府井、平和堂、友阿春天、沃爾瑪眾多大型商場,以及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美食街、太平老街等特色商業街。

對本地人來說,到五一商圈購物、休閒、聚會、娛樂,是一種刁慣;對外地人來說,不來五一商圈就不算真正來過長沙。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城市中心、人口集中、消費慣性等因素,奠定了五一商圈的霸主地位。

殊不知在民國時期,長沙拆除城門和城牆,修建環城馬路後,曾提出一個以袁家嶺西北角為長沙城中心的建設思路。上世紀三十年代,市政當局曾進行過一次城市規劃設計,劃定了長沙城的中心點,還特意在這裡闢出一塊空地,準備為將來長沙的中心點建造標誌建築。

這個計劃隨著戰亂而流產,至今在今天袁家嶺廣場西南角,煤炭廳北面,桐蔭裡的東面,仍保留有一個名叫“中心點”的地名。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中期長沙東區地圖上標註的中心點)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中期起,特別是新火車站在五一路東邊落成後,政府也曾發大力氣開發以袁家嶺為中心的這一帶。雖然最終長沙中心點的位置之爭輸給了五一廣場至河邊一帶,但這一塊隱隱也成了長沙城區的副中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6年,從西南角高空拍攝的袁家嶺廣場。

作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住在離此不遠韶山路的窯嶺,要出門就近逛街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沿韶山路南行去東塘,一是北行去袁家嶺。

東塘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長沙城區的最南邊,猶記得當時東塘廣場以南,韶山路邊的瀟湘電影製片廠路邊樹了一塊牌子,上書“由此進入城區”。可見東塘為當時長沙南邊的城郊分界線。而袁家嶺比東塘熱鬧得多,所以對於袁家嶺這片區域頗為熟悉,今天就來聊聊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袁家嶺廣場周邊。

(1)東北角

袁家嶺廣場中心五一路與韶山路的交匯處在七十年代建了一個街心花壇,1988年為緩解此處的交通狀況,拆除了中心花壇,於次年建成一座立交橋。橋分兩層,上層為機動車道,沿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通往韶山路和五一路。

"

說到長沙的中心點,目前公認為是五一西路與湘江路交匯處,這裡西向緊靠把長沙城東西一分為二的湘江,南邊、東邊是著名的五一商圈,北邊離開福萬達廣場不遠。

而長沙歷史上的中心地帶一直是不遠的位於今黃興路和五一路的交叉口的五一廣場。它周圍是歷代古長沙的官署、郡府駐地。兩千年前長沙最初的楚城即被認為以此為中心而築建。

整個五一商圈,是長沙商業“金名片”,聚集了王府井、平和堂、友阿春天、沃爾瑪眾多大型商場,以及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美食街、太平老街等特色商業街。

對本地人來說,到五一商圈購物、休閒、聚會、娛樂,是一種刁慣;對外地人來說,不來五一商圈就不算真正來過長沙。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城市中心、人口集中、消費慣性等因素,奠定了五一商圈的霸主地位。

殊不知在民國時期,長沙拆除城門和城牆,修建環城馬路後,曾提出一個以袁家嶺西北角為長沙城中心的建設思路。上世紀三十年代,市政當局曾進行過一次城市規劃設計,劃定了長沙城的中心點,還特意在這裡闢出一塊空地,準備為將來長沙的中心點建造標誌建築。

這個計劃隨著戰亂而流產,至今在今天袁家嶺廣場西南角,煤炭廳北面,桐蔭裡的東面,仍保留有一個名叫“中心點”的地名。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中期長沙東區地圖上標註的中心點)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中期起,特別是新火車站在五一路東邊落成後,政府也曾發大力氣開發以袁家嶺為中心的這一帶。雖然最終長沙中心點的位置之爭輸給了五一廣場至河邊一帶,但這一塊隱隱也成了長沙城區的副中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6年,從西南角高空拍攝的袁家嶺廣場。

作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住在離此不遠韶山路的窯嶺,要出門就近逛街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沿韶山路南行去東塘,一是北行去袁家嶺。

東塘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長沙城區的最南邊,猶記得當時東塘廣場以南,韶山路邊的瀟湘電影製片廠路邊樹了一塊牌子,上書“由此進入城區”。可見東塘為當時長沙南邊的城郊分界線。而袁家嶺比東塘熱鬧得多,所以對於袁家嶺這片區域頗為熟悉,今天就來聊聊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袁家嶺廣場周邊。

(1)東北角

袁家嶺廣場中心五一路與韶山路的交匯處在七十年代建了一個街心花壇,1988年為緩解此處的交通狀況,拆除了中心花壇,於次年建成一座立交橋。橋分兩層,上層為機動車道,沿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通往韶山路和五一路。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9年落成的袁家嶺立交橋。

東北角最有名的當屬建成於1983年的長沙友誼華僑商店,發源於1981年成立的友誼華僑物資供應公司。當時的使命是受國務院規定在所有省會城市成立相應的友誼系統,承擔國家批撥的物質供應。

這棟樓高八層,一至三樓的外牆均刷成清爽的果綠色,三樓以上為綠白間雜。呈L型佈局,短的一面朝韶山路,是面向普通市民的主入口,上書“長沙友誼商店”幾個大字,長的一面朝五一路,兩端牆上分別寫著“長沙迎賓商店”和“長沙華僑商店”。

迎賓商店和華僑商店其實是一家,只是根據受眾而採取不同的叫法,迎賓商店針對的外賓,華僑商店針對的是僑胞。

一至二樓為友誼商店,開放給普通長沙市民購物,用人民幣結算。三樓、四樓就是迎賓商店,只接待外賓和僑胞。手持外幣的外賓、僑胞在購物前,需要拿著外匯前去總服務櫃檯按當天匯率價兌換成外匯兌換券後才能進行消費。

還有一種僑匯券,與外匯券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僑匯券只能在僑眷的範圍內使用,而且不能如貨幣一樣流通(沒有面值),憑供應證上定量的小券票,來購買指定的緊缺物品,使用起來不如外匯券方便。

"

說到長沙的中心點,目前公認為是五一西路與湘江路交匯處,這裡西向緊靠把長沙城東西一分為二的湘江,南邊、東邊是著名的五一商圈,北邊離開福萬達廣場不遠。

而長沙歷史上的中心地帶一直是不遠的位於今黃興路和五一路的交叉口的五一廣場。它周圍是歷代古長沙的官署、郡府駐地。兩千年前長沙最初的楚城即被認為以此為中心而築建。

整個五一商圈,是長沙商業“金名片”,聚集了王府井、平和堂、友阿春天、沃爾瑪眾多大型商場,以及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美食街、太平老街等特色商業街。

對本地人來說,到五一商圈購物、休閒、聚會、娛樂,是一種刁慣;對外地人來說,不來五一商圈就不算真正來過長沙。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城市中心、人口集中、消費慣性等因素,奠定了五一商圈的霸主地位。

殊不知在民國時期,長沙拆除城門和城牆,修建環城馬路後,曾提出一個以袁家嶺西北角為長沙城中心的建設思路。上世紀三十年代,市政當局曾進行過一次城市規劃設計,劃定了長沙城的中心點,還特意在這裡闢出一塊空地,準備為將來長沙的中心點建造標誌建築。

這個計劃隨著戰亂而流產,至今在今天袁家嶺廣場西南角,煤炭廳北面,桐蔭裡的東面,仍保留有一個名叫“中心點”的地名。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中期長沙東區地圖上標註的中心點)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中期起,特別是新火車站在五一路東邊落成後,政府也曾發大力氣開發以袁家嶺為中心的這一帶。雖然最終長沙中心點的位置之爭輸給了五一廣場至河邊一帶,但這一塊隱隱也成了長沙城區的副中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6年,從西南角高空拍攝的袁家嶺廣場。

作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住在離此不遠韶山路的窯嶺,要出門就近逛街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沿韶山路南行去東塘,一是北行去袁家嶺。

東塘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長沙城區的最南邊,猶記得當時東塘廣場以南,韶山路邊的瀟湘電影製片廠路邊樹了一塊牌子,上書“由此進入城區”。可見東塘為當時長沙南邊的城郊分界線。而袁家嶺比東塘熱鬧得多,所以對於袁家嶺這片區域頗為熟悉,今天就來聊聊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袁家嶺廣場周邊。

(1)東北角

袁家嶺廣場中心五一路與韶山路的交匯處在七十年代建了一個街心花壇,1988年為緩解此處的交通狀況,拆除了中心花壇,於次年建成一座立交橋。橋分兩層,上層為機動車道,沿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通往韶山路和五一路。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9年落成的袁家嶺立交橋。

東北角最有名的當屬建成於1983年的長沙友誼華僑商店,發源於1981年成立的友誼華僑物資供應公司。當時的使命是受國務院規定在所有省會城市成立相應的友誼系統,承擔國家批撥的物質供應。

這棟樓高八層,一至三樓的外牆均刷成清爽的果綠色,三樓以上為綠白間雜。呈L型佈局,短的一面朝韶山路,是面向普通市民的主入口,上書“長沙友誼商店”幾個大字,長的一面朝五一路,兩端牆上分別寫著“長沙迎賓商店”和“長沙華僑商店”。

迎賓商店和華僑商店其實是一家,只是根據受眾而採取不同的叫法,迎賓商店針對的外賓,華僑商店針對的是僑胞。

一至二樓為友誼商店,開放給普通長沙市民購物,用人民幣結算。三樓、四樓就是迎賓商店,只接待外賓和僑胞。手持外幣的外賓、僑胞在購物前,需要拿著外匯前去總服務櫃檯按當天匯率價兌換成外匯兌換券後才能進行消費。

還有一種僑匯券,與外匯券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僑匯券只能在僑眷的範圍內使用,而且不能如貨幣一樣流通(沒有面值),憑供應證上定量的小券票,來購買指定的緊缺物品,使用起來不如外匯券方便。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九十年代中期在國家取消外匯券,長沙友誼商店完成改制後,才全部向普通消費者開放

當時國內是禁止外幣流通的,外匯兌換券是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發行的。面額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7種面額,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不過普通人兌換的手續很麻煩。每次收到支票,首先要交到五一路的中國銀行,三個月後,中國銀行再通知來領取外匯兌換券,手續很繁瑣。

在當時的長沙,除了友誼華僑商店之外,就只有外文書店和文物商店可以使用兌換券,不過主要是外賓光顧,買書刊和紀念品。

在當時社會物資供應相當匱乏的情況下,擁有外匯兌換券就等於擁有了彩電、冰箱等用人民幣買不到的“高級貨”,以及當時還需憑票供應的菸酒等。外匯券是當時人們夢寐以求的一種有價票據,同時具有貨幣的基本功能,更是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徵。

由於友誼商店的特殊性,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十餘年間,這裡一直是長沙的外匯黑市。急需外匯的和想要用外匯券在華僑商店購緊俏物資的人聚集於此,並直接催生了整整一代倒券者——俗稱“黃牛”。人民幣和外匯券的價差,以及能購買到緊缺商品,使倒券成為利潤豐厚的職業。在匯率相對穩定的那個年代,100元外匯券至少可以換130元人民幣。

從友誼商店沿五一路往東朝火車站走,主要的建築有芙蓉賓館和長島飯店。

1983年底建成的芙蓉賓館,是當時長沙檔次較高的賓館(華天大酒店1988年才落成),也是當時不多的樓高超過五十米的商業樓。

而再往東走,1978年建成開業的長島飯店,雖然樓高和檔次都不及芙蓉賓館,後來卻以另類的名聲大大超過了芙蓉賓館。這就是位於長島飯店一樓的港島夜總會。

"

說到長沙的中心點,目前公認為是五一西路與湘江路交匯處,這裡西向緊靠把長沙城東西一分為二的湘江,南邊、東邊是著名的五一商圈,北邊離開福萬達廣場不遠。

而長沙歷史上的中心地帶一直是不遠的位於今黃興路和五一路的交叉口的五一廣場。它周圍是歷代古長沙的官署、郡府駐地。兩千年前長沙最初的楚城即被認為以此為中心而築建。

整個五一商圈,是長沙商業“金名片”,聚集了王府井、平和堂、友阿春天、沃爾瑪眾多大型商場,以及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美食街、太平老街等特色商業街。

對本地人來說,到五一商圈購物、休閒、聚會、娛樂,是一種刁慣;對外地人來說,不來五一商圈就不算真正來過長沙。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城市中心、人口集中、消費慣性等因素,奠定了五一商圈的霸主地位。

殊不知在民國時期,長沙拆除城門和城牆,修建環城馬路後,曾提出一個以袁家嶺西北角為長沙城中心的建設思路。上世紀三十年代,市政當局曾進行過一次城市規劃設計,劃定了長沙城的中心點,還特意在這裡闢出一塊空地,準備為將來長沙的中心點建造標誌建築。

這個計劃隨著戰亂而流產,至今在今天袁家嶺廣場西南角,煤炭廳北面,桐蔭裡的東面,仍保留有一個名叫“中心點”的地名。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中期長沙東區地圖上標註的中心點)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中期起,特別是新火車站在五一路東邊落成後,政府也曾發大力氣開發以袁家嶺為中心的這一帶。雖然最終長沙中心點的位置之爭輸給了五一廣場至河邊一帶,但這一塊隱隱也成了長沙城區的副中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6年,從西南角高空拍攝的袁家嶺廣場。

作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住在離此不遠韶山路的窯嶺,要出門就近逛街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沿韶山路南行去東塘,一是北行去袁家嶺。

東塘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長沙城區的最南邊,猶記得當時東塘廣場以南,韶山路邊的瀟湘電影製片廠路邊樹了一塊牌子,上書“由此進入城區”。可見東塘為當時長沙南邊的城郊分界線。而袁家嶺比東塘熱鬧得多,所以對於袁家嶺這片區域頗為熟悉,今天就來聊聊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袁家嶺廣場周邊。

(1)東北角

袁家嶺廣場中心五一路與韶山路的交匯處在七十年代建了一個街心花壇,1988年為緩解此處的交通狀況,拆除了中心花壇,於次年建成一座立交橋。橋分兩層,上層為機動車道,沿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通往韶山路和五一路。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9年落成的袁家嶺立交橋。

東北角最有名的當屬建成於1983年的長沙友誼華僑商店,發源於1981年成立的友誼華僑物資供應公司。當時的使命是受國務院規定在所有省會城市成立相應的友誼系統,承擔國家批撥的物質供應。

這棟樓高八層,一至三樓的外牆均刷成清爽的果綠色,三樓以上為綠白間雜。呈L型佈局,短的一面朝韶山路,是面向普通市民的主入口,上書“長沙友誼商店”幾個大字,長的一面朝五一路,兩端牆上分別寫著“長沙迎賓商店”和“長沙華僑商店”。

迎賓商店和華僑商店其實是一家,只是根據受眾而採取不同的叫法,迎賓商店針對的外賓,華僑商店針對的是僑胞。

一至二樓為友誼商店,開放給普通長沙市民購物,用人民幣結算。三樓、四樓就是迎賓商店,只接待外賓和僑胞。手持外幣的外賓、僑胞在購物前,需要拿著外匯前去總服務櫃檯按當天匯率價兌換成外匯兌換券後才能進行消費。

還有一種僑匯券,與外匯券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僑匯券只能在僑眷的範圍內使用,而且不能如貨幣一樣流通(沒有面值),憑供應證上定量的小券票,來購買指定的緊缺物品,使用起來不如外匯券方便。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九十年代中期在國家取消外匯券,長沙友誼商店完成改制後,才全部向普通消費者開放

當時國內是禁止外幣流通的,外匯兌換券是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發行的。面額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7種面額,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不過普通人兌換的手續很麻煩。每次收到支票,首先要交到五一路的中國銀行,三個月後,中國銀行再通知來領取外匯兌換券,手續很繁瑣。

在當時的長沙,除了友誼華僑商店之外,就只有外文書店和文物商店可以使用兌換券,不過主要是外賓光顧,買書刊和紀念品。

在當時社會物資供應相當匱乏的情況下,擁有外匯兌換券就等於擁有了彩電、冰箱等用人民幣買不到的“高級貨”,以及當時還需憑票供應的菸酒等。外匯券是當時人們夢寐以求的一種有價票據,同時具有貨幣的基本功能,更是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徵。

由於友誼商店的特殊性,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十餘年間,這裡一直是長沙的外匯黑市。急需外匯的和想要用外匯券在華僑商店購緊俏物資的人聚集於此,並直接催生了整整一代倒券者——俗稱“黃牛”。人民幣和外匯券的價差,以及能購買到緊缺商品,使倒券成為利潤豐厚的職業。在匯率相對穩定的那個年代,100元外匯券至少可以換130元人民幣。

從友誼商店沿五一路往東朝火車站走,主要的建築有芙蓉賓館和長島飯店。

1983年底建成的芙蓉賓館,是當時長沙檔次較高的賓館(華天大酒店1988年才落成),也是當時不多的樓高超過五十米的商業樓。

而再往東走,1978年建成開業的長島飯店,雖然樓高和檔次都不及芙蓉賓館,後來卻以另類的名聲大大超過了芙蓉賓館。這就是位於長島飯店一樓的港島夜總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78年長島飯店落成時,五一路兩側還都是菜地。

1995年開業的“港島夜總會”,號稱長沙第一家也是當時最好的夜總會,正趕上長沙KTV的全盛時期,到了傍晚,五一路上一排排的小姐成群結隊往夜總會走,那場景蔚為壯觀,港島夜總會幾乎天天爆滿。

"

說到長沙的中心點,目前公認為是五一西路與湘江路交匯處,這裡西向緊靠把長沙城東西一分為二的湘江,南邊、東邊是著名的五一商圈,北邊離開福萬達廣場不遠。

而長沙歷史上的中心地帶一直是不遠的位於今黃興路和五一路的交叉口的五一廣場。它周圍是歷代古長沙的官署、郡府駐地。兩千年前長沙最初的楚城即被認為以此為中心而築建。

整個五一商圈,是長沙商業“金名片”,聚集了王府井、平和堂、友阿春天、沃爾瑪眾多大型商場,以及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美食街、太平老街等特色商業街。

對本地人來說,到五一商圈購物、休閒、聚會、娛樂,是一種刁慣;對外地人來說,不來五一商圈就不算真正來過長沙。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城市中心、人口集中、消費慣性等因素,奠定了五一商圈的霸主地位。

殊不知在民國時期,長沙拆除城門和城牆,修建環城馬路後,曾提出一個以袁家嶺西北角為長沙城中心的建設思路。上世紀三十年代,市政當局曾進行過一次城市規劃設計,劃定了長沙城的中心點,還特意在這裡闢出一塊空地,準備為將來長沙的中心點建造標誌建築。

這個計劃隨著戰亂而流產,至今在今天袁家嶺廣場西南角,煤炭廳北面,桐蔭裡的東面,仍保留有一個名叫“中心點”的地名。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中期長沙東區地圖上標註的中心點)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中期起,特別是新火車站在五一路東邊落成後,政府也曾發大力氣開發以袁家嶺為中心的這一帶。雖然最終長沙中心點的位置之爭輸給了五一廣場至河邊一帶,但這一塊隱隱也成了長沙城區的副中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6年,從西南角高空拍攝的袁家嶺廣場。

作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住在離此不遠韶山路的窯嶺,要出門就近逛街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沿韶山路南行去東塘,一是北行去袁家嶺。

東塘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長沙城區的最南邊,猶記得當時東塘廣場以南,韶山路邊的瀟湘電影製片廠路邊樹了一塊牌子,上書“由此進入城區”。可見東塘為當時長沙南邊的城郊分界線。而袁家嶺比東塘熱鬧得多,所以對於袁家嶺這片區域頗為熟悉,今天就來聊聊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袁家嶺廣場周邊。

(1)東北角

袁家嶺廣場中心五一路與韶山路的交匯處在七十年代建了一個街心花壇,1988年為緩解此處的交通狀況,拆除了中心花壇,於次年建成一座立交橋。橋分兩層,上層為機動車道,沿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通往韶山路和五一路。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9年落成的袁家嶺立交橋。

東北角最有名的當屬建成於1983年的長沙友誼華僑商店,發源於1981年成立的友誼華僑物資供應公司。當時的使命是受國務院規定在所有省會城市成立相應的友誼系統,承擔國家批撥的物質供應。

這棟樓高八層,一至三樓的外牆均刷成清爽的果綠色,三樓以上為綠白間雜。呈L型佈局,短的一面朝韶山路,是面向普通市民的主入口,上書“長沙友誼商店”幾個大字,長的一面朝五一路,兩端牆上分別寫著“長沙迎賓商店”和“長沙華僑商店”。

迎賓商店和華僑商店其實是一家,只是根據受眾而採取不同的叫法,迎賓商店針對的外賓,華僑商店針對的是僑胞。

一至二樓為友誼商店,開放給普通長沙市民購物,用人民幣結算。三樓、四樓就是迎賓商店,只接待外賓和僑胞。手持外幣的外賓、僑胞在購物前,需要拿著外匯前去總服務櫃檯按當天匯率價兌換成外匯兌換券後才能進行消費。

還有一種僑匯券,與外匯券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僑匯券只能在僑眷的範圍內使用,而且不能如貨幣一樣流通(沒有面值),憑供應證上定量的小券票,來購買指定的緊缺物品,使用起來不如外匯券方便。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九十年代中期在國家取消外匯券,長沙友誼商店完成改制後,才全部向普通消費者開放

當時國內是禁止外幣流通的,外匯兌換券是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發行的。面額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7種面額,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不過普通人兌換的手續很麻煩。每次收到支票,首先要交到五一路的中國銀行,三個月後,中國銀行再通知來領取外匯兌換券,手續很繁瑣。

在當時的長沙,除了友誼華僑商店之外,就只有外文書店和文物商店可以使用兌換券,不過主要是外賓光顧,買書刊和紀念品。

在當時社會物資供應相當匱乏的情況下,擁有外匯兌換券就等於擁有了彩電、冰箱等用人民幣買不到的“高級貨”,以及當時還需憑票供應的菸酒等。外匯券是當時人們夢寐以求的一種有價票據,同時具有貨幣的基本功能,更是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徵。

由於友誼商店的特殊性,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十餘年間,這裡一直是長沙的外匯黑市。急需外匯的和想要用外匯券在華僑商店購緊俏物資的人聚集於此,並直接催生了整整一代倒券者——俗稱“黃牛”。人民幣和外匯券的價差,以及能購買到緊缺商品,使倒券成為利潤豐厚的職業。在匯率相對穩定的那個年代,100元外匯券至少可以換130元人民幣。

從友誼商店沿五一路往東朝火車站走,主要的建築有芙蓉賓館和長島飯店。

1983年底建成的芙蓉賓館,是當時長沙檔次較高的賓館(華天大酒店1988年才落成),也是當時不多的樓高超過五十米的商業樓。

而再往東走,1978年建成開業的長島飯店,雖然樓高和檔次都不及芙蓉賓館,後來卻以另類的名聲大大超過了芙蓉賓館。這就是位於長島飯店一樓的港島夜總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78年長島飯店落成時,五一路兩側還都是菜地。

1995年開業的“港島夜總會”,號稱長沙第一家也是當時最好的夜總會,正趕上長沙KTV的全盛時期,到了傍晚,五一路上一排排的小姐成群結隊往夜總會走,那場景蔚為壯觀,港島夜總會幾乎天天爆滿。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這張照片攝於港島開業不久,門上還掛著盛大開業的橫幅,橫幅用的是當時少見的綠底金字,不是當時大家喜用的紅配金。到底是與港商合作開的店,看上去洋氣了不少。橫幅下的小門便是供小姐們進出的,並不是正門。

照片中的美女可不是小姐,而是一位大家閨秀,我多年的老友,心中的女神。她當時在長島飯店附近的某機關上班,上下班都要經過這裡。這張照片是她弟弟拍的,她牙老倌是省內著名的攝影家,她弟弟當時也正對攝影入迷,天天揹著照相機到處拍。

據她弟弟講當時的陣仗太過壯觀,門口路旁黑壓壓一片小姐,至少有三、四百號人,他很想拍下這場景,但門口的保安也多,且都是退伍軍人出身,看上去凶神惡煞的,只好退而求其次,趁著小門沒開,拍了這張照片。(此君後來子承父業,成為了記者,湖南新聞及攝影類的所有一等獎項都被他拿了個遍)。

據我朋友講,她們同事下班都是騎單車從曉園路口過五一路,繞開長島從對面走,以避開是非之地。其實港島剛開始營業時,外面並看不到小姐,小姐們原是坐在場內的,後來因為掃黃,場子裡就想了這個辦法,讓小姐都到街上同客人們一起進來。結果弄巧成拙,而且旁邊就是當時長沙不多的涉外賓館之一芙蓉賓館,反而影響更大,七、八個月以後還是遭到了查禁停業。

友誼商店的北面,緊挨著的就是韶山路上於1971年開業的韶山路百貨商店,是七十年代長沙市最大的綜合性經營商場,營業面積達2600平方米。一至三層為營業大樓,分為綢布、五金、交電、鞋帽、服裝、針棉、日雜品、文具等多個部門,商品門類齊全,品種繁多,90年代先後改名為韶山路百貨大樓和阿波羅商場,現已併入友誼商店。

韶山路百貨商店後面(東邊),就是著名的燕山街,直至民國時期燕山街都是長沙城東進出最主要的衢道。而八一路五一路修建後,燕山街淪落為一條普通的老街。九十年代初期,這裡以蔬菜及水產、水果市場聞名。

長沙的蔬菜及水產批發市場在馬王堆,離城區較遠,而最早的水果批發市場在橋東輪渡碼頭,零售則以路邊攤為主,而城區內燕山街的蔬菜及水產、水果攤販最為集中。燕山街的故事很多,有位名喚楚不語的老兄所寫的《燕山街記事》系列寫得極好。

(2)東南角

東南角的地標是1986年建成營業的袁家嶺新華書店,這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書店營業大樓。因為書籍門類豐富、數量很多,在全國很有名氣,省內其他地市的人都經常搭乘火車沿著五一大道慕名而來,宛如一次朝聖。

這裡還有舊書回收制度,如果家中有看完的舊書,可以拿到新華書店來按一定比例返現。這些舊書會集中在新華書店一樓的二手書店內,和其他滯銷的書一起降價循環利用。在現在看來,這也是非常新潮的做法,既環保又節約資源。那些舊書,大多會遇到珍視它的新主人。二手書店(當時叫特價書店)是當時剛參加工作,手頭還不十分寬裕的我最愛逛的地方,基本每週都會去淘書。

"

說到長沙的中心點,目前公認為是五一西路與湘江路交匯處,這裡西向緊靠把長沙城東西一分為二的湘江,南邊、東邊是著名的五一商圈,北邊離開福萬達廣場不遠。

而長沙歷史上的中心地帶一直是不遠的位於今黃興路和五一路的交叉口的五一廣場。它周圍是歷代古長沙的官署、郡府駐地。兩千年前長沙最初的楚城即被認為以此為中心而築建。

整個五一商圈,是長沙商業“金名片”,聚集了王府井、平和堂、友阿春天、沃爾瑪眾多大型商場,以及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美食街、太平老街等特色商業街。

對本地人來說,到五一商圈購物、休閒、聚會、娛樂,是一種刁慣;對外地人來說,不來五一商圈就不算真正來過長沙。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城市中心、人口集中、消費慣性等因素,奠定了五一商圈的霸主地位。

殊不知在民國時期,長沙拆除城門和城牆,修建環城馬路後,曾提出一個以袁家嶺西北角為長沙城中心的建設思路。上世紀三十年代,市政當局曾進行過一次城市規劃設計,劃定了長沙城的中心點,還特意在這裡闢出一塊空地,準備為將來長沙的中心點建造標誌建築。

這個計劃隨著戰亂而流產,至今在今天袁家嶺廣場西南角,煤炭廳北面,桐蔭裡的東面,仍保留有一個名叫“中心點”的地名。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中期長沙東區地圖上標註的中心點)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中期起,特別是新火車站在五一路東邊落成後,政府也曾發大力氣開發以袁家嶺為中心的這一帶。雖然最終長沙中心點的位置之爭輸給了五一廣場至河邊一帶,但這一塊隱隱也成了長沙城區的副中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6年,從西南角高空拍攝的袁家嶺廣場。

作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住在離此不遠韶山路的窯嶺,要出門就近逛街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沿韶山路南行去東塘,一是北行去袁家嶺。

東塘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長沙城區的最南邊,猶記得當時東塘廣場以南,韶山路邊的瀟湘電影製片廠路邊樹了一塊牌子,上書“由此進入城區”。可見東塘為當時長沙南邊的城郊分界線。而袁家嶺比東塘熱鬧得多,所以對於袁家嶺這片區域頗為熟悉,今天就來聊聊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袁家嶺廣場周邊。

(1)東北角

袁家嶺廣場中心五一路與韶山路的交匯處在七十年代建了一個街心花壇,1988年為緩解此處的交通狀況,拆除了中心花壇,於次年建成一座立交橋。橋分兩層,上層為機動車道,沿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通往韶山路和五一路。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9年落成的袁家嶺立交橋。

東北角最有名的當屬建成於1983年的長沙友誼華僑商店,發源於1981年成立的友誼華僑物資供應公司。當時的使命是受國務院規定在所有省會城市成立相應的友誼系統,承擔國家批撥的物質供應。

這棟樓高八層,一至三樓的外牆均刷成清爽的果綠色,三樓以上為綠白間雜。呈L型佈局,短的一面朝韶山路,是面向普通市民的主入口,上書“長沙友誼商店”幾個大字,長的一面朝五一路,兩端牆上分別寫著“長沙迎賓商店”和“長沙華僑商店”。

迎賓商店和華僑商店其實是一家,只是根據受眾而採取不同的叫法,迎賓商店針對的外賓,華僑商店針對的是僑胞。

一至二樓為友誼商店,開放給普通長沙市民購物,用人民幣結算。三樓、四樓就是迎賓商店,只接待外賓和僑胞。手持外幣的外賓、僑胞在購物前,需要拿著外匯前去總服務櫃檯按當天匯率價兌換成外匯兌換券後才能進行消費。

還有一種僑匯券,與外匯券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僑匯券只能在僑眷的範圍內使用,而且不能如貨幣一樣流通(沒有面值),憑供應證上定量的小券票,來購買指定的緊缺物品,使用起來不如外匯券方便。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九十年代中期在國家取消外匯券,長沙友誼商店完成改制後,才全部向普通消費者開放

當時國內是禁止外幣流通的,外匯兌換券是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發行的。面額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7種面額,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不過普通人兌換的手續很麻煩。每次收到支票,首先要交到五一路的中國銀行,三個月後,中國銀行再通知來領取外匯兌換券,手續很繁瑣。

在當時的長沙,除了友誼華僑商店之外,就只有外文書店和文物商店可以使用兌換券,不過主要是外賓光顧,買書刊和紀念品。

在當時社會物資供應相當匱乏的情況下,擁有外匯兌換券就等於擁有了彩電、冰箱等用人民幣買不到的“高級貨”,以及當時還需憑票供應的菸酒等。外匯券是當時人們夢寐以求的一種有價票據,同時具有貨幣的基本功能,更是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徵。

由於友誼商店的特殊性,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十餘年間,這裡一直是長沙的外匯黑市。急需外匯的和想要用外匯券在華僑商店購緊俏物資的人聚集於此,並直接催生了整整一代倒券者——俗稱“黃牛”。人民幣和外匯券的價差,以及能購買到緊缺商品,使倒券成為利潤豐厚的職業。在匯率相對穩定的那個年代,100元外匯券至少可以換130元人民幣。

從友誼商店沿五一路往東朝火車站走,主要的建築有芙蓉賓館和長島飯店。

1983年底建成的芙蓉賓館,是當時長沙檔次較高的賓館(華天大酒店1988年才落成),也是當時不多的樓高超過五十米的商業樓。

而再往東走,1978年建成開業的長島飯店,雖然樓高和檔次都不及芙蓉賓館,後來卻以另類的名聲大大超過了芙蓉賓館。這就是位於長島飯店一樓的港島夜總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78年長島飯店落成時,五一路兩側還都是菜地。

1995年開業的“港島夜總會”,號稱長沙第一家也是當時最好的夜總會,正趕上長沙KTV的全盛時期,到了傍晚,五一路上一排排的小姐成群結隊往夜總會走,那場景蔚為壯觀,港島夜總會幾乎天天爆滿。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這張照片攝於港島開業不久,門上還掛著盛大開業的橫幅,橫幅用的是當時少見的綠底金字,不是當時大家喜用的紅配金。到底是與港商合作開的店,看上去洋氣了不少。橫幅下的小門便是供小姐們進出的,並不是正門。

照片中的美女可不是小姐,而是一位大家閨秀,我多年的老友,心中的女神。她當時在長島飯店附近的某機關上班,上下班都要經過這裡。這張照片是她弟弟拍的,她牙老倌是省內著名的攝影家,她弟弟當時也正對攝影入迷,天天揹著照相機到處拍。

據她弟弟講當時的陣仗太過壯觀,門口路旁黑壓壓一片小姐,至少有三、四百號人,他很想拍下這場景,但門口的保安也多,且都是退伍軍人出身,看上去凶神惡煞的,只好退而求其次,趁著小門沒開,拍了這張照片。(此君後來子承父業,成為了記者,湖南新聞及攝影類的所有一等獎項都被他拿了個遍)。

據我朋友講,她們同事下班都是騎單車從曉園路口過五一路,繞開長島從對面走,以避開是非之地。其實港島剛開始營業時,外面並看不到小姐,小姐們原是坐在場內的,後來因為掃黃,場子裡就想了這個辦法,讓小姐都到街上同客人們一起進來。結果弄巧成拙,而且旁邊就是當時長沙不多的涉外賓館之一芙蓉賓館,反而影響更大,七、八個月以後還是遭到了查禁停業。

友誼商店的北面,緊挨著的就是韶山路上於1971年開業的韶山路百貨商店,是七十年代長沙市最大的綜合性經營商場,營業面積達2600平方米。一至三層為營業大樓,分為綢布、五金、交電、鞋帽、服裝、針棉、日雜品、文具等多個部門,商品門類齊全,品種繁多,90年代先後改名為韶山路百貨大樓和阿波羅商場,現已併入友誼商店。

韶山路百貨商店後面(東邊),就是著名的燕山街,直至民國時期燕山街都是長沙城東進出最主要的衢道。而八一路五一路修建後,燕山街淪落為一條普通的老街。九十年代初期,這裡以蔬菜及水產、水果市場聞名。

長沙的蔬菜及水產批發市場在馬王堆,離城區較遠,而最早的水果批發市場在橋東輪渡碼頭,零售則以路邊攤為主,而城區內燕山街的蔬菜及水產、水果攤販最為集中。燕山街的故事很多,有位名喚楚不語的老兄所寫的《燕山街記事》系列寫得極好。

(2)東南角

東南角的地標是1986年建成營業的袁家嶺新華書店,這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書店營業大樓。因為書籍門類豐富、數量很多,在全國很有名氣,省內其他地市的人都經常搭乘火車沿著五一大道慕名而來,宛如一次朝聖。

這裡還有舊書回收制度,如果家中有看完的舊書,可以拿到新華書店來按一定比例返現。這些舊書會集中在新華書店一樓的二手書店內,和其他滯銷的書一起降價循環利用。在現在看來,這也是非常新潮的做法,既環保又節約資源。那些舊書,大多會遇到珍視它的新主人。二手書店(當時叫特價書店)是當時剛參加工作,手頭還不十分寬裕的我最愛逛的地方,基本每週都會去淘書。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後期的書店 圖源:長沙市新華書店袁家嶺店

袁家嶺新華書店的東邊是長沙市六中,也是湖南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原名“湖南私立兌澤中學”,1905年由時任北京政府內閣總理兼財政總長的湘籍名人熊希齡先生創辦。著名的教育家林伯渠、林漢達先生等先後執教於此。1952年更名為長沙市六中。1957年7月,學校遷入此處,柏林影帝廖凡就是出自六中,2005年遷往車站北路。

六中再往東行就緊臨曙光路了,這裡有一家名為“塔客堡”的酒吧,是長沙最早的音樂中西餐吧,1993年的國慶節開張的。在那個外來文化稀少的年代,是長沙第一個可以近距離聽歌手、樂隊現場唱歌的場所。

自開業以來就席捲了所有愛熱鬧的長沙人,一度成了年輕男女的約會必去之地、文藝青年的聚會根據地。生意很是火爆,一度在黃興路、中山路的長沙國藥局和曙光路口各開了一家。如今僅有曙光路這一家幾度易手後還在營業。

塔客堡比較破舊,裝修一般,但定位比較準確,針對的是大學生和年輕的情侶,所以消費倒是不高,銷售的多是低檔啤酒。燈光不是很亮,清淨中有音樂緩緩流淌。晚上兩個時段的吉他彈唱,多是些早已熟稔的老歌。

輕音樂的氛圍,安寧的環境,窄窄的餐桌,搖曳的燭光。踩著咯吱咯吱的木樓梯上樓,樓上座位清靜幽暗,靠窗有幾張藤吊椅,一男一女可以上去輕輕晃盪。這裡客人不多,比較清靜。有幾個駐唱歌手每晚輪著唱,每個歌手有自己的演唱曲目單,想聽哪首歌寫在點歌單上交服務員送上去,一般都能聽到自己想聽的。

這種簡單的、純音樂的時光以及安靜、溫馨還有點憂傷的地方,現在在長沙難覓蹤跡了。

新華書店的南邊是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書店和長勘院的後面(東邊)原是以鐵路宿舍為主的老居民區,現已變成以湘域中央為主的幾個大型樓盤了。

(3)西北角

西北角是煤炭廳大樓,這棟大樓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蘇式建築,雄居於廣場的西北角,主樓高六層,兩側裙樓高五層,向西北兩方伸展。(現已拆除)

"

說到長沙的中心點,目前公認為是五一西路與湘江路交匯處,這裡西向緊靠把長沙城東西一分為二的湘江,南邊、東邊是著名的五一商圈,北邊離開福萬達廣場不遠。

而長沙歷史上的中心地帶一直是不遠的位於今黃興路和五一路的交叉口的五一廣場。它周圍是歷代古長沙的官署、郡府駐地。兩千年前長沙最初的楚城即被認為以此為中心而築建。

整個五一商圈,是長沙商業“金名片”,聚集了王府井、平和堂、友阿春天、沃爾瑪眾多大型商場,以及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美食街、太平老街等特色商業街。

對本地人來說,到五一商圈購物、休閒、聚會、娛樂,是一種刁慣;對外地人來說,不來五一商圈就不算真正來過長沙。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城市中心、人口集中、消費慣性等因素,奠定了五一商圈的霸主地位。

殊不知在民國時期,長沙拆除城門和城牆,修建環城馬路後,曾提出一個以袁家嶺西北角為長沙城中心的建設思路。上世紀三十年代,市政當局曾進行過一次城市規劃設計,劃定了長沙城的中心點,還特意在這裡闢出一塊空地,準備為將來長沙的中心點建造標誌建築。

這個計劃隨著戰亂而流產,至今在今天袁家嶺廣場西南角,煤炭廳北面,桐蔭裡的東面,仍保留有一個名叫“中心點”的地名。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中期長沙東區地圖上標註的中心點)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中期起,特別是新火車站在五一路東邊落成後,政府也曾發大力氣開發以袁家嶺為中心的這一帶。雖然最終長沙中心點的位置之爭輸給了五一廣場至河邊一帶,但這一塊隱隱也成了長沙城區的副中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6年,從西南角高空拍攝的袁家嶺廣場。

作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住在離此不遠韶山路的窯嶺,要出門就近逛街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沿韶山路南行去東塘,一是北行去袁家嶺。

東塘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長沙城區的最南邊,猶記得當時東塘廣場以南,韶山路邊的瀟湘電影製片廠路邊樹了一塊牌子,上書“由此進入城區”。可見東塘為當時長沙南邊的城郊分界線。而袁家嶺比東塘熱鬧得多,所以對於袁家嶺這片區域頗為熟悉,今天就來聊聊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袁家嶺廣場周邊。

(1)東北角

袁家嶺廣場中心五一路與韶山路的交匯處在七十年代建了一個街心花壇,1988年為緩解此處的交通狀況,拆除了中心花壇,於次年建成一座立交橋。橋分兩層,上層為機動車道,沿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通往韶山路和五一路。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9年落成的袁家嶺立交橋。

東北角最有名的當屬建成於1983年的長沙友誼華僑商店,發源於1981年成立的友誼華僑物資供應公司。當時的使命是受國務院規定在所有省會城市成立相應的友誼系統,承擔國家批撥的物質供應。

這棟樓高八層,一至三樓的外牆均刷成清爽的果綠色,三樓以上為綠白間雜。呈L型佈局,短的一面朝韶山路,是面向普通市民的主入口,上書“長沙友誼商店”幾個大字,長的一面朝五一路,兩端牆上分別寫著“長沙迎賓商店”和“長沙華僑商店”。

迎賓商店和華僑商店其實是一家,只是根據受眾而採取不同的叫法,迎賓商店針對的外賓,華僑商店針對的是僑胞。

一至二樓為友誼商店,開放給普通長沙市民購物,用人民幣結算。三樓、四樓就是迎賓商店,只接待外賓和僑胞。手持外幣的外賓、僑胞在購物前,需要拿著外匯前去總服務櫃檯按當天匯率價兌換成外匯兌換券後才能進行消費。

還有一種僑匯券,與外匯券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僑匯券只能在僑眷的範圍內使用,而且不能如貨幣一樣流通(沒有面值),憑供應證上定量的小券票,來購買指定的緊缺物品,使用起來不如外匯券方便。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九十年代中期在國家取消外匯券,長沙友誼商店完成改制後,才全部向普通消費者開放

當時國內是禁止外幣流通的,外匯兌換券是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發行的。面額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7種面額,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不過普通人兌換的手續很麻煩。每次收到支票,首先要交到五一路的中國銀行,三個月後,中國銀行再通知來領取外匯兌換券,手續很繁瑣。

在當時的長沙,除了友誼華僑商店之外,就只有外文書店和文物商店可以使用兌換券,不過主要是外賓光顧,買書刊和紀念品。

在當時社會物資供應相當匱乏的情況下,擁有外匯兌換券就等於擁有了彩電、冰箱等用人民幣買不到的“高級貨”,以及當時還需憑票供應的菸酒等。外匯券是當時人們夢寐以求的一種有價票據,同時具有貨幣的基本功能,更是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徵。

由於友誼商店的特殊性,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十餘年間,這裡一直是長沙的外匯黑市。急需外匯的和想要用外匯券在華僑商店購緊俏物資的人聚集於此,並直接催生了整整一代倒券者——俗稱“黃牛”。人民幣和外匯券的價差,以及能購買到緊缺商品,使倒券成為利潤豐厚的職業。在匯率相對穩定的那個年代,100元外匯券至少可以換130元人民幣。

從友誼商店沿五一路往東朝火車站走,主要的建築有芙蓉賓館和長島飯店。

1983年底建成的芙蓉賓館,是當時長沙檔次較高的賓館(華天大酒店1988年才落成),也是當時不多的樓高超過五十米的商業樓。

而再往東走,1978年建成開業的長島飯店,雖然樓高和檔次都不及芙蓉賓館,後來卻以另類的名聲大大超過了芙蓉賓館。這就是位於長島飯店一樓的港島夜總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78年長島飯店落成時,五一路兩側還都是菜地。

1995年開業的“港島夜總會”,號稱長沙第一家也是當時最好的夜總會,正趕上長沙KTV的全盛時期,到了傍晚,五一路上一排排的小姐成群結隊往夜總會走,那場景蔚為壯觀,港島夜總會幾乎天天爆滿。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這張照片攝於港島開業不久,門上還掛著盛大開業的橫幅,橫幅用的是當時少見的綠底金字,不是當時大家喜用的紅配金。到底是與港商合作開的店,看上去洋氣了不少。橫幅下的小門便是供小姐們進出的,並不是正門。

照片中的美女可不是小姐,而是一位大家閨秀,我多年的老友,心中的女神。她當時在長島飯店附近的某機關上班,上下班都要經過這裡。這張照片是她弟弟拍的,她牙老倌是省內著名的攝影家,她弟弟當時也正對攝影入迷,天天揹著照相機到處拍。

據她弟弟講當時的陣仗太過壯觀,門口路旁黑壓壓一片小姐,至少有三、四百號人,他很想拍下這場景,但門口的保安也多,且都是退伍軍人出身,看上去凶神惡煞的,只好退而求其次,趁著小門沒開,拍了這張照片。(此君後來子承父業,成為了記者,湖南新聞及攝影類的所有一等獎項都被他拿了個遍)。

據我朋友講,她們同事下班都是騎單車從曉園路口過五一路,繞開長島從對面走,以避開是非之地。其實港島剛開始營業時,外面並看不到小姐,小姐們原是坐在場內的,後來因為掃黃,場子裡就想了這個辦法,讓小姐都到街上同客人們一起進來。結果弄巧成拙,而且旁邊就是當時長沙不多的涉外賓館之一芙蓉賓館,反而影響更大,七、八個月以後還是遭到了查禁停業。

友誼商店的北面,緊挨著的就是韶山路上於1971年開業的韶山路百貨商店,是七十年代長沙市最大的綜合性經營商場,營業面積達2600平方米。一至三層為營業大樓,分為綢布、五金、交電、鞋帽、服裝、針棉、日雜品、文具等多個部門,商品門類齊全,品種繁多,90年代先後改名為韶山路百貨大樓和阿波羅商場,現已併入友誼商店。

韶山路百貨商店後面(東邊),就是著名的燕山街,直至民國時期燕山街都是長沙城東進出最主要的衢道。而八一路五一路修建後,燕山街淪落為一條普通的老街。九十年代初期,這裡以蔬菜及水產、水果市場聞名。

長沙的蔬菜及水產批發市場在馬王堆,離城區較遠,而最早的水果批發市場在橋東輪渡碼頭,零售則以路邊攤為主,而城區內燕山街的蔬菜及水產、水果攤販最為集中。燕山街的故事很多,有位名喚楚不語的老兄所寫的《燕山街記事》系列寫得極好。

(2)東南角

東南角的地標是1986年建成營業的袁家嶺新華書店,這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書店營業大樓。因為書籍門類豐富、數量很多,在全國很有名氣,省內其他地市的人都經常搭乘火車沿著五一大道慕名而來,宛如一次朝聖。

這裡還有舊書回收制度,如果家中有看完的舊書,可以拿到新華書店來按一定比例返現。這些舊書會集中在新華書店一樓的二手書店內,和其他滯銷的書一起降價循環利用。在現在看來,這也是非常新潮的做法,既環保又節約資源。那些舊書,大多會遇到珍視它的新主人。二手書店(當時叫特價書店)是當時剛參加工作,手頭還不十分寬裕的我最愛逛的地方,基本每週都會去淘書。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後期的書店 圖源:長沙市新華書店袁家嶺店

袁家嶺新華書店的東邊是長沙市六中,也是湖南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原名“湖南私立兌澤中學”,1905年由時任北京政府內閣總理兼財政總長的湘籍名人熊希齡先生創辦。著名的教育家林伯渠、林漢達先生等先後執教於此。1952年更名為長沙市六中。1957年7月,學校遷入此處,柏林影帝廖凡就是出自六中,2005年遷往車站北路。

六中再往東行就緊臨曙光路了,這裡有一家名為“塔客堡”的酒吧,是長沙最早的音樂中西餐吧,1993年的國慶節開張的。在那個外來文化稀少的年代,是長沙第一個可以近距離聽歌手、樂隊現場唱歌的場所。

自開業以來就席捲了所有愛熱鬧的長沙人,一度成了年輕男女的約會必去之地、文藝青年的聚會根據地。生意很是火爆,一度在黃興路、中山路的長沙國藥局和曙光路口各開了一家。如今僅有曙光路這一家幾度易手後還在營業。

塔客堡比較破舊,裝修一般,但定位比較準確,針對的是大學生和年輕的情侶,所以消費倒是不高,銷售的多是低檔啤酒。燈光不是很亮,清淨中有音樂緩緩流淌。晚上兩個時段的吉他彈唱,多是些早已熟稔的老歌。

輕音樂的氛圍,安寧的環境,窄窄的餐桌,搖曳的燭光。踩著咯吱咯吱的木樓梯上樓,樓上座位清靜幽暗,靠窗有幾張藤吊椅,一男一女可以上去輕輕晃盪。這裡客人不多,比較清靜。有幾個駐唱歌手每晚輪著唱,每個歌手有自己的演唱曲目單,想聽哪首歌寫在點歌單上交服務員送上去,一般都能聽到自己想聽的。

這種簡單的、純音樂的時光以及安靜、溫馨還有點憂傷的地方,現在在長沙難覓蹤跡了。

新華書店的南邊是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書店和長勘院的後面(東邊)原是以鐵路宿舍為主的老居民區,現已變成以湘域中央為主的幾個大型樓盤了。

(3)西北角

西北角是煤炭廳大樓,這棟大樓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蘇式建築,雄居於廣場的西北角,主樓高六層,兩側裙樓高五層,向西北兩方伸展。(現已拆除)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78年的煤炭廳大樓 攝影:鄒曙明

八十年代中後期,主樓的一樓開了一家有名的私人餐廳,有個極為別緻的名字叫“圓角香”,名字應該是源於它在牆上開了一個圓形的拱門,又處於廣場的西北角吧?很有新意,在當時極受歡迎,據說是煤炭廳的幾個子弟合夥開的。九十年代中後期這裡歇業後變成了一家海鮮餐館。

八十年代末西側裙樓的二樓有一家名叫“海岸線”的小酒吧,裝修極其簡單,有兩個現場彈吉他唱歌的歌手,都好年輕,估計是在校的大學生。是長沙最早的輕吧性質的營業場所(比塔客堡的開業時間更早),可惜沒趕上好時光,營業不到兩年就不見蹤影了,知道的人並不多。

再往西行就是韶山路郵電局,郵電局再過去到了緊鄰八一路的省軍區招待所。這個招待所九十年代擴建為長城賓館,現已拆除再次重建。

從煤炭廳北側裙樓沿五一路北行,就是建於九十年代的長沙糧貿大樓,其一樓的五一雜糧店非常有名。(長沙糧貿大樓後來原址重建,更為高大巍峨,更名為長沙糧貿大廈)糧貿大樓再過去,緊鄰迎賓路的是始創於1923年的長沙第十二中學,現已更名為長沙湘一芙蓉中學。

煤炭廳的背面主要是以桐萌裡為中心的老街,這條街的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說民國時期此路兩邊長滿泡桐樹,繁茂成蔭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更像是傳說:相傳明初一位唐姓都督建草堂院落於此,期間疏桐高秀,寇蓋街衢,由此而得名。不過兩種說法殊途同歸,證明此地以前的樹木極其茂盛。

(4)西南角

這個角上是八十年代初建成的長沙市二輕產品大樓,一樓南側是文化用品門市部,西側是長沙市工藝旅遊產品服務部,緊鄰的是二輕大樓的主樓,其一樓為二輕產品中心門市部。

"

說到長沙的中心點,目前公認為是五一西路與湘江路交匯處,這裡西向緊靠把長沙城東西一分為二的湘江,南邊、東邊是著名的五一商圈,北邊離開福萬達廣場不遠。

而長沙歷史上的中心地帶一直是不遠的位於今黃興路和五一路的交叉口的五一廣場。它周圍是歷代古長沙的官署、郡府駐地。兩千年前長沙最初的楚城即被認為以此為中心而築建。

整個五一商圈,是長沙商業“金名片”,聚集了王府井、平和堂、友阿春天、沃爾瑪眾多大型商場,以及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美食街、太平老街等特色商業街。

對本地人來說,到五一商圈購物、休閒、聚會、娛樂,是一種刁慣;對外地人來說,不來五一商圈就不算真正來過長沙。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城市中心、人口集中、消費慣性等因素,奠定了五一商圈的霸主地位。

殊不知在民國時期,長沙拆除城門和城牆,修建環城馬路後,曾提出一個以袁家嶺西北角為長沙城中心的建設思路。上世紀三十年代,市政當局曾進行過一次城市規劃設計,劃定了長沙城的中心點,還特意在這裡闢出一塊空地,準備為將來長沙的中心點建造標誌建築。

這個計劃隨著戰亂而流產,至今在今天袁家嶺廣場西南角,煤炭廳北面,桐蔭裡的東面,仍保留有一個名叫“中心點”的地名。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中期長沙東區地圖上標註的中心點)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中期起,特別是新火車站在五一路東邊落成後,政府也曾發大力氣開發以袁家嶺為中心的這一帶。雖然最終長沙中心點的位置之爭輸給了五一廣場至河邊一帶,但這一塊隱隱也成了長沙城區的副中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6年,從西南角高空拍攝的袁家嶺廣場。

作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住在離此不遠韶山路的窯嶺,要出門就近逛街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沿韶山路南行去東塘,一是北行去袁家嶺。

東塘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長沙城區的最南邊,猶記得當時東塘廣場以南,韶山路邊的瀟湘電影製片廠路邊樹了一塊牌子,上書“由此進入城區”。可見東塘為當時長沙南邊的城郊分界線。而袁家嶺比東塘熱鬧得多,所以對於袁家嶺這片區域頗為熟悉,今天就來聊聊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袁家嶺廣場周邊。

(1)東北角

袁家嶺廣場中心五一路與韶山路的交匯處在七十年代建了一個街心花壇,1988年為緩解此處的交通狀況,拆除了中心花壇,於次年建成一座立交橋。橋分兩層,上層為機動車道,沿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通往韶山路和五一路。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9年落成的袁家嶺立交橋。

東北角最有名的當屬建成於1983年的長沙友誼華僑商店,發源於1981年成立的友誼華僑物資供應公司。當時的使命是受國務院規定在所有省會城市成立相應的友誼系統,承擔國家批撥的物質供應。

這棟樓高八層,一至三樓的外牆均刷成清爽的果綠色,三樓以上為綠白間雜。呈L型佈局,短的一面朝韶山路,是面向普通市民的主入口,上書“長沙友誼商店”幾個大字,長的一面朝五一路,兩端牆上分別寫著“長沙迎賓商店”和“長沙華僑商店”。

迎賓商店和華僑商店其實是一家,只是根據受眾而採取不同的叫法,迎賓商店針對的外賓,華僑商店針對的是僑胞。

一至二樓為友誼商店,開放給普通長沙市民購物,用人民幣結算。三樓、四樓就是迎賓商店,只接待外賓和僑胞。手持外幣的外賓、僑胞在購物前,需要拿著外匯前去總服務櫃檯按當天匯率價兌換成外匯兌換券後才能進行消費。

還有一種僑匯券,與外匯券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僑匯券只能在僑眷的範圍內使用,而且不能如貨幣一樣流通(沒有面值),憑供應證上定量的小券票,來購買指定的緊缺物品,使用起來不如外匯券方便。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九十年代中期在國家取消外匯券,長沙友誼商店完成改制後,才全部向普通消費者開放

當時國內是禁止外幣流通的,外匯兌換券是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發行的。面額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7種面額,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不過普通人兌換的手續很麻煩。每次收到支票,首先要交到五一路的中國銀行,三個月後,中國銀行再通知來領取外匯兌換券,手續很繁瑣。

在當時的長沙,除了友誼華僑商店之外,就只有外文書店和文物商店可以使用兌換券,不過主要是外賓光顧,買書刊和紀念品。

在當時社會物資供應相當匱乏的情況下,擁有外匯兌換券就等於擁有了彩電、冰箱等用人民幣買不到的“高級貨”,以及當時還需憑票供應的菸酒等。外匯券是當時人們夢寐以求的一種有價票據,同時具有貨幣的基本功能,更是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徵。

由於友誼商店的特殊性,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十餘年間,這裡一直是長沙的外匯黑市。急需外匯的和想要用外匯券在華僑商店購緊俏物資的人聚集於此,並直接催生了整整一代倒券者——俗稱“黃牛”。人民幣和外匯券的價差,以及能購買到緊缺商品,使倒券成為利潤豐厚的職業。在匯率相對穩定的那個年代,100元外匯券至少可以換130元人民幣。

從友誼商店沿五一路往東朝火車站走,主要的建築有芙蓉賓館和長島飯店。

1983年底建成的芙蓉賓館,是當時長沙檔次較高的賓館(華天大酒店1988年才落成),也是當時不多的樓高超過五十米的商業樓。

而再往東走,1978年建成開業的長島飯店,雖然樓高和檔次都不及芙蓉賓館,後來卻以另類的名聲大大超過了芙蓉賓館。這就是位於長島飯店一樓的港島夜總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78年長島飯店落成時,五一路兩側還都是菜地。

1995年開業的“港島夜總會”,號稱長沙第一家也是當時最好的夜總會,正趕上長沙KTV的全盛時期,到了傍晚,五一路上一排排的小姐成群結隊往夜總會走,那場景蔚為壯觀,港島夜總會幾乎天天爆滿。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這張照片攝於港島開業不久,門上還掛著盛大開業的橫幅,橫幅用的是當時少見的綠底金字,不是當時大家喜用的紅配金。到底是與港商合作開的店,看上去洋氣了不少。橫幅下的小門便是供小姐們進出的,並不是正門。

照片中的美女可不是小姐,而是一位大家閨秀,我多年的老友,心中的女神。她當時在長島飯店附近的某機關上班,上下班都要經過這裡。這張照片是她弟弟拍的,她牙老倌是省內著名的攝影家,她弟弟當時也正對攝影入迷,天天揹著照相機到處拍。

據她弟弟講當時的陣仗太過壯觀,門口路旁黑壓壓一片小姐,至少有三、四百號人,他很想拍下這場景,但門口的保安也多,且都是退伍軍人出身,看上去凶神惡煞的,只好退而求其次,趁著小門沒開,拍了這張照片。(此君後來子承父業,成為了記者,湖南新聞及攝影類的所有一等獎項都被他拿了個遍)。

據我朋友講,她們同事下班都是騎單車從曉園路口過五一路,繞開長島從對面走,以避開是非之地。其實港島剛開始營業時,外面並看不到小姐,小姐們原是坐在場內的,後來因為掃黃,場子裡就想了這個辦法,讓小姐都到街上同客人們一起進來。結果弄巧成拙,而且旁邊就是當時長沙不多的涉外賓館之一芙蓉賓館,反而影響更大,七、八個月以後還是遭到了查禁停業。

友誼商店的北面,緊挨著的就是韶山路上於1971年開業的韶山路百貨商店,是七十年代長沙市最大的綜合性經營商場,營業面積達2600平方米。一至三層為營業大樓,分為綢布、五金、交電、鞋帽、服裝、針棉、日雜品、文具等多個部門,商品門類齊全,品種繁多,90年代先後改名為韶山路百貨大樓和阿波羅商場,現已併入友誼商店。

韶山路百貨商店後面(東邊),就是著名的燕山街,直至民國時期燕山街都是長沙城東進出最主要的衢道。而八一路五一路修建後,燕山街淪落為一條普通的老街。九十年代初期,這裡以蔬菜及水產、水果市場聞名。

長沙的蔬菜及水產批發市場在馬王堆,離城區較遠,而最早的水果批發市場在橋東輪渡碼頭,零售則以路邊攤為主,而城區內燕山街的蔬菜及水產、水果攤販最為集中。燕山街的故事很多,有位名喚楚不語的老兄所寫的《燕山街記事》系列寫得極好。

(2)東南角

東南角的地標是1986年建成營業的袁家嶺新華書店,這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書店營業大樓。因為書籍門類豐富、數量很多,在全國很有名氣,省內其他地市的人都經常搭乘火車沿著五一大道慕名而來,宛如一次朝聖。

這裡還有舊書回收制度,如果家中有看完的舊書,可以拿到新華書店來按一定比例返現。這些舊書會集中在新華書店一樓的二手書店內,和其他滯銷的書一起降價循環利用。在現在看來,這也是非常新潮的做法,既環保又節約資源。那些舊書,大多會遇到珍視它的新主人。二手書店(當時叫特價書店)是當時剛參加工作,手頭還不十分寬裕的我最愛逛的地方,基本每週都會去淘書。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後期的書店 圖源:長沙市新華書店袁家嶺店

袁家嶺新華書店的東邊是長沙市六中,也是湖南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原名“湖南私立兌澤中學”,1905年由時任北京政府內閣總理兼財政總長的湘籍名人熊希齡先生創辦。著名的教育家林伯渠、林漢達先生等先後執教於此。1952年更名為長沙市六中。1957年7月,學校遷入此處,柏林影帝廖凡就是出自六中,2005年遷往車站北路。

六中再往東行就緊臨曙光路了,這裡有一家名為“塔客堡”的酒吧,是長沙最早的音樂中西餐吧,1993年的國慶節開張的。在那個外來文化稀少的年代,是長沙第一個可以近距離聽歌手、樂隊現場唱歌的場所。

自開業以來就席捲了所有愛熱鬧的長沙人,一度成了年輕男女的約會必去之地、文藝青年的聚會根據地。生意很是火爆,一度在黃興路、中山路的長沙國藥局和曙光路口各開了一家。如今僅有曙光路這一家幾度易手後還在營業。

塔客堡比較破舊,裝修一般,但定位比較準確,針對的是大學生和年輕的情侶,所以消費倒是不高,銷售的多是低檔啤酒。燈光不是很亮,清淨中有音樂緩緩流淌。晚上兩個時段的吉他彈唱,多是些早已熟稔的老歌。

輕音樂的氛圍,安寧的環境,窄窄的餐桌,搖曳的燭光。踩著咯吱咯吱的木樓梯上樓,樓上座位清靜幽暗,靠窗有幾張藤吊椅,一男一女可以上去輕輕晃盪。這裡客人不多,比較清靜。有幾個駐唱歌手每晚輪著唱,每個歌手有自己的演唱曲目單,想聽哪首歌寫在點歌單上交服務員送上去,一般都能聽到自己想聽的。

這種簡單的、純音樂的時光以及安靜、溫馨還有點憂傷的地方,現在在長沙難覓蹤跡了。

新華書店的南邊是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書店和長勘院的後面(東邊)原是以鐵路宿舍為主的老居民區,現已變成以湘域中央為主的幾個大型樓盤了。

(3)西北角

西北角是煤炭廳大樓,這棟大樓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蘇式建築,雄居於廣場的西北角,主樓高六層,兩側裙樓高五層,向西北兩方伸展。(現已拆除)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78年的煤炭廳大樓 攝影:鄒曙明

八十年代中後期,主樓的一樓開了一家有名的私人餐廳,有個極為別緻的名字叫“圓角香”,名字應該是源於它在牆上開了一個圓形的拱門,又處於廣場的西北角吧?很有新意,在當時極受歡迎,據說是煤炭廳的幾個子弟合夥開的。九十年代中後期這裡歇業後變成了一家海鮮餐館。

八十年代末西側裙樓的二樓有一家名叫“海岸線”的小酒吧,裝修極其簡單,有兩個現場彈吉他唱歌的歌手,都好年輕,估計是在校的大學生。是長沙最早的輕吧性質的營業場所(比塔客堡的開業時間更早),可惜沒趕上好時光,營業不到兩年就不見蹤影了,知道的人並不多。

再往西行就是韶山路郵電局,郵電局再過去到了緊鄰八一路的省軍區招待所。這個招待所九十年代擴建為長城賓館,現已拆除再次重建。

從煤炭廳北側裙樓沿五一路北行,就是建於九十年代的長沙糧貿大樓,其一樓的五一雜糧店非常有名。(長沙糧貿大樓後來原址重建,更為高大巍峨,更名為長沙糧貿大廈)糧貿大樓再過去,緊鄰迎賓路的是始創於1923年的長沙第十二中學,現已更名為長沙湘一芙蓉中學。

煤炭廳的背面主要是以桐萌裡為中心的老街,這條街的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說民國時期此路兩邊長滿泡桐樹,繁茂成蔭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更像是傳說:相傳明初一位唐姓都督建草堂院落於此,期間疏桐高秀,寇蓋街衢,由此而得名。不過兩種說法殊途同歸,證明此地以前的樹木極其茂盛。

(4)西南角

這個角上是八十年代初建成的長沙市二輕產品大樓,一樓南側是文化用品門市部,西側是長沙市工藝旅遊產品服務部,緊鄰的是二輕大樓的主樓,其一樓為二輕產品中心門市部。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瀟湘電影廠拍攝,於1982年上映的電影《星星星》全部外景均取自當年的長沙街頭,尤以袁家嶺至五一廣場一帶的街景居多。

"

說到長沙的中心點,目前公認為是五一西路與湘江路交匯處,這裡西向緊靠把長沙城東西一分為二的湘江,南邊、東邊是著名的五一商圈,北邊離開福萬達廣場不遠。

而長沙歷史上的中心地帶一直是不遠的位於今黃興路和五一路的交叉口的五一廣場。它周圍是歷代古長沙的官署、郡府駐地。兩千年前長沙最初的楚城即被認為以此為中心而築建。

整個五一商圈,是長沙商業“金名片”,聚集了王府井、平和堂、友阿春天、沃爾瑪眾多大型商場,以及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美食街、太平老街等特色商業街。

對本地人來說,到五一商圈購物、休閒、聚會、娛樂,是一種刁慣;對外地人來說,不來五一商圈就不算真正來過長沙。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城市中心、人口集中、消費慣性等因素,奠定了五一商圈的霸主地位。

殊不知在民國時期,長沙拆除城門和城牆,修建環城馬路後,曾提出一個以袁家嶺西北角為長沙城中心的建設思路。上世紀三十年代,市政當局曾進行過一次城市規劃設計,劃定了長沙城的中心點,還特意在這裡闢出一塊空地,準備為將來長沙的中心點建造標誌建築。

這個計劃隨著戰亂而流產,至今在今天袁家嶺廣場西南角,煤炭廳北面,桐蔭裡的東面,仍保留有一個名叫“中心點”的地名。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中期長沙東區地圖上標註的中心點)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七十年代中期起,特別是新火車站在五一路東邊落成後,政府也曾發大力氣開發以袁家嶺為中心的這一帶。雖然最終長沙中心點的位置之爭輸給了五一廣場至河邊一帶,但這一塊隱隱也成了長沙城區的副中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6年,從西南角高空拍攝的袁家嶺廣場。

作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住在離此不遠韶山路的窯嶺,要出門就近逛街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沿韶山路南行去東塘,一是北行去袁家嶺。

東塘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是長沙城區的最南邊,猶記得當時東塘廣場以南,韶山路邊的瀟湘電影製片廠路邊樹了一塊牌子,上書“由此進入城區”。可見東塘為當時長沙南邊的城郊分界線。而袁家嶺比東塘熱鬧得多,所以對於袁家嶺這片區域頗為熟悉,今天就來聊聊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袁家嶺廣場周邊。

(1)東北角

袁家嶺廣場中心五一路與韶山路的交匯處在七十年代建了一個街心花壇,1988年為緩解此處的交通狀況,拆除了中心花壇,於次年建成一座立交橋。橋分兩層,上層為機動車道,沿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通往韶山路和五一路。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89年落成的袁家嶺立交橋。

東北角最有名的當屬建成於1983年的長沙友誼華僑商店,發源於1981年成立的友誼華僑物資供應公司。當時的使命是受國務院規定在所有省會城市成立相應的友誼系統,承擔國家批撥的物質供應。

這棟樓高八層,一至三樓的外牆均刷成清爽的果綠色,三樓以上為綠白間雜。呈L型佈局,短的一面朝韶山路,是面向普通市民的主入口,上書“長沙友誼商店”幾個大字,長的一面朝五一路,兩端牆上分別寫著“長沙迎賓商店”和“長沙華僑商店”。

迎賓商店和華僑商店其實是一家,只是根據受眾而採取不同的叫法,迎賓商店針對的外賓,華僑商店針對的是僑胞。

一至二樓為友誼商店,開放給普通長沙市民購物,用人民幣結算。三樓、四樓就是迎賓商店,只接待外賓和僑胞。手持外幣的外賓、僑胞在購物前,需要拿著外匯前去總服務櫃檯按當天匯率價兌換成外匯兌換券後才能進行消費。

還有一種僑匯券,與外匯券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僑匯券只能在僑眷的範圍內使用,而且不能如貨幣一樣流通(沒有面值),憑供應證上定量的小券票,來購買指定的緊缺物品,使用起來不如外匯券方便。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九十年代中期在國家取消外匯券,長沙友誼商店完成改制後,才全部向普通消費者開放

當時國內是禁止外幣流通的,外匯兌換券是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發行的。面額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7種面額,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不過普通人兌換的手續很麻煩。每次收到支票,首先要交到五一路的中國銀行,三個月後,中國銀行再通知來領取外匯兌換券,手續很繁瑣。

在當時的長沙,除了友誼華僑商店之外,就只有外文書店和文物商店可以使用兌換券,不過主要是外賓光顧,買書刊和紀念品。

在當時社會物資供應相當匱乏的情況下,擁有外匯兌換券就等於擁有了彩電、冰箱等用人民幣買不到的“高級貨”,以及當時還需憑票供應的菸酒等。外匯券是當時人們夢寐以求的一種有價票據,同時具有貨幣的基本功能,更是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徵。

由於友誼商店的特殊性,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十餘年間,這裡一直是長沙的外匯黑市。急需外匯的和想要用外匯券在華僑商店購緊俏物資的人聚集於此,並直接催生了整整一代倒券者——俗稱“黃牛”。人民幣和外匯券的價差,以及能購買到緊缺商品,使倒券成為利潤豐厚的職業。在匯率相對穩定的那個年代,100元外匯券至少可以換130元人民幣。

從友誼商店沿五一路往東朝火車站走,主要的建築有芙蓉賓館和長島飯店。

1983年底建成的芙蓉賓館,是當時長沙檔次較高的賓館(華天大酒店1988年才落成),也是當時不多的樓高超過五十米的商業樓。

而再往東走,1978年建成開業的長島飯店,雖然樓高和檔次都不及芙蓉賓館,後來卻以另類的名聲大大超過了芙蓉賓館。這就是位於長島飯店一樓的港島夜總會。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78年長島飯店落成時,五一路兩側還都是菜地。

1995年開業的“港島夜總會”,號稱長沙第一家也是當時最好的夜總會,正趕上長沙KTV的全盛時期,到了傍晚,五一路上一排排的小姐成群結隊往夜總會走,那場景蔚為壯觀,港島夜總會幾乎天天爆滿。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這張照片攝於港島開業不久,門上還掛著盛大開業的橫幅,橫幅用的是當時少見的綠底金字,不是當時大家喜用的紅配金。到底是與港商合作開的店,看上去洋氣了不少。橫幅下的小門便是供小姐們進出的,並不是正門。

照片中的美女可不是小姐,而是一位大家閨秀,我多年的老友,心中的女神。她當時在長島飯店附近的某機關上班,上下班都要經過這裡。這張照片是她弟弟拍的,她牙老倌是省內著名的攝影家,她弟弟當時也正對攝影入迷,天天揹著照相機到處拍。

據她弟弟講當時的陣仗太過壯觀,門口路旁黑壓壓一片小姐,至少有三、四百號人,他很想拍下這場景,但門口的保安也多,且都是退伍軍人出身,看上去凶神惡煞的,只好退而求其次,趁著小門沒開,拍了這張照片。(此君後來子承父業,成為了記者,湖南新聞及攝影類的所有一等獎項都被他拿了個遍)。

據我朋友講,她們同事下班都是騎單車從曉園路口過五一路,繞開長島從對面走,以避開是非之地。其實港島剛開始營業時,外面並看不到小姐,小姐們原是坐在場內的,後來因為掃黃,場子裡就想了這個辦法,讓小姐都到街上同客人們一起進來。結果弄巧成拙,而且旁邊就是當時長沙不多的涉外賓館之一芙蓉賓館,反而影響更大,七、八個月以後還是遭到了查禁停業。

友誼商店的北面,緊挨著的就是韶山路上於1971年開業的韶山路百貨商店,是七十年代長沙市最大的綜合性經營商場,營業面積達2600平方米。一至三層為營業大樓,分為綢布、五金、交電、鞋帽、服裝、針棉、日雜品、文具等多個部門,商品門類齊全,品種繁多,90年代先後改名為韶山路百貨大樓和阿波羅商場,現已併入友誼商店。

韶山路百貨商店後面(東邊),就是著名的燕山街,直至民國時期燕山街都是長沙城東進出最主要的衢道。而八一路五一路修建後,燕山街淪落為一條普通的老街。九十年代初期,這裡以蔬菜及水產、水果市場聞名。

長沙的蔬菜及水產批發市場在馬王堆,離城區較遠,而最早的水果批發市場在橋東輪渡碼頭,零售則以路邊攤為主,而城區內燕山街的蔬菜及水產、水果攤販最為集中。燕山街的故事很多,有位名喚楚不語的老兄所寫的《燕山街記事》系列寫得極好。

(2)東南角

東南角的地標是1986年建成營業的袁家嶺新華書店,這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書店營業大樓。因為書籍門類豐富、數量很多,在全國很有名氣,省內其他地市的人都經常搭乘火車沿著五一大道慕名而來,宛如一次朝聖。

這裡還有舊書回收制度,如果家中有看完的舊書,可以拿到新華書店來按一定比例返現。這些舊書會集中在新華書店一樓的二手書店內,和其他滯銷的書一起降價循環利用。在現在看來,這也是非常新潮的做法,既環保又節約資源。那些舊書,大多會遇到珍視它的新主人。二手書店(當時叫特價書店)是當時剛參加工作,手頭還不十分寬裕的我最愛逛的地方,基本每週都會去淘書。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八十年代後期的書店 圖源:長沙市新華書店袁家嶺店

袁家嶺新華書店的東邊是長沙市六中,也是湖南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原名“湖南私立兌澤中學”,1905年由時任北京政府內閣總理兼財政總長的湘籍名人熊希齡先生創辦。著名的教育家林伯渠、林漢達先生等先後執教於此。1952年更名為長沙市六中。1957年7月,學校遷入此處,柏林影帝廖凡就是出自六中,2005年遷往車站北路。

六中再往東行就緊臨曙光路了,這裡有一家名為“塔客堡”的酒吧,是長沙最早的音樂中西餐吧,1993年的國慶節開張的。在那個外來文化稀少的年代,是長沙第一個可以近距離聽歌手、樂隊現場唱歌的場所。

自開業以來就席捲了所有愛熱鬧的長沙人,一度成了年輕男女的約會必去之地、文藝青年的聚會根據地。生意很是火爆,一度在黃興路、中山路的長沙國藥局和曙光路口各開了一家。如今僅有曙光路這一家幾度易手後還在營業。

塔客堡比較破舊,裝修一般,但定位比較準確,針對的是大學生和年輕的情侶,所以消費倒是不高,銷售的多是低檔啤酒。燈光不是很亮,清淨中有音樂緩緩流淌。晚上兩個時段的吉他彈唱,多是些早已熟稔的老歌。

輕音樂的氛圍,安寧的環境,窄窄的餐桌,搖曳的燭光。踩著咯吱咯吱的木樓梯上樓,樓上座位清靜幽暗,靠窗有幾張藤吊椅,一男一女可以上去輕輕晃盪。這裡客人不多,比較清靜。有幾個駐唱歌手每晚輪著唱,每個歌手有自己的演唱曲目單,想聽哪首歌寫在點歌單上交服務員送上去,一般都能聽到自己想聽的。

這種簡單的、純音樂的時光以及安靜、溫馨還有點憂傷的地方,現在在長沙難覓蹤跡了。

新華書店的南邊是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書店和長勘院的後面(東邊)原是以鐵路宿舍為主的老居民區,現已變成以湘域中央為主的幾個大型樓盤了。

(3)西北角

西北角是煤炭廳大樓,這棟大樓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蘇式建築,雄居於廣場的西北角,主樓高六層,兩側裙樓高五層,向西北兩方伸展。(現已拆除)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1978年的煤炭廳大樓 攝影:鄒曙明

八十年代中後期,主樓的一樓開了一家有名的私人餐廳,有個極為別緻的名字叫“圓角香”,名字應該是源於它在牆上開了一個圓形的拱門,又處於廣場的西北角吧?很有新意,在當時極受歡迎,據說是煤炭廳的幾個子弟合夥開的。九十年代中後期這裡歇業後變成了一家海鮮餐館。

八十年代末西側裙樓的二樓有一家名叫“海岸線”的小酒吧,裝修極其簡單,有兩個現場彈吉他唱歌的歌手,都好年輕,估計是在校的大學生。是長沙最早的輕吧性質的營業場所(比塔客堡的開業時間更早),可惜沒趕上好時光,營業不到兩年就不見蹤影了,知道的人並不多。

再往西行就是韶山路郵電局,郵電局再過去到了緊鄰八一路的省軍區招待所。這個招待所九十年代擴建為長城賓館,現已拆除再次重建。

從煤炭廳北側裙樓沿五一路北行,就是建於九十年代的長沙糧貿大樓,其一樓的五一雜糧店非常有名。(長沙糧貿大樓後來原址重建,更為高大巍峨,更名為長沙糧貿大廈)糧貿大樓再過去,緊鄰迎賓路的是始創於1923年的長沙第十二中學,現已更名為長沙湘一芙蓉中學。

煤炭廳的背面主要是以桐萌裡為中心的老街,這條街的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說民國時期此路兩邊長滿泡桐樹,繁茂成蔭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更像是傳說:相傳明初一位唐姓都督建草堂院落於此,期間疏桐高秀,寇蓋街衢,由此而得名。不過兩種說法殊途同歸,證明此地以前的樹木極其茂盛。

(4)西南角

這個角上是八十年代初建成的長沙市二輕產品大樓,一樓南側是文化用品門市部,西側是長沙市工藝旅遊產品服務部,緊鄰的是二輕大樓的主樓,其一樓為二輕產品中心門市部。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瀟湘電影廠拍攝,於1982年上映的電影《星星星》全部外景均取自當年的長沙街頭,尤以袁家嶺至五一廣場一帶的街景居多。

記憶中的袁家嶺,曾是長沙最熱鬧的中心點

以上幾張袁家嶺附近的照片均截屏於老電影《星星星》

從二輕大樓沿五一路西行,是省物資廳,再過去就是老省政府了。我有個朋友,七十年代的時候曾住在這大院內,據他回憶,小時候這裡叫做生產指揮組,八十年代叫做省計委,直到九十年代初,省委省政府分家,此地才被叫做省政府。當然現在省政府早已遷往南邊。

從二輕大樓沿韶山路南行,則是湘財證券公司和工商銀行,這裡是長沙九十年代極具有人氣的股票交易場所。

二輕大樓的背後是喬莊、新生村、東二里牌巷等幾條街巷,以及因文藝路而得名的文藝新村。

這裡多為狹長窄巷,近幾年重修後變得敞亮清新,本是樁好事,只不過有幾處改成白牆青瓦的徽派風韻讓人覺得有些莫明其妙,沒有一絲長沙老街文化的底蘊。

袁家嶺廣場周邊,相對於近幾年長沙城的日新月異,變化不算太大。目前長沙有九大商圈之說,其中並沒有袁家嶺。

這裡南有東塘商圈;北有芙蓉北商圈;西有五一商圈;東有火車站商圈,個個都涵蓋百貨、購物中心、休閒娛樂、餐飲等多種不同檔次的商業業態。袁家嶺廣場夾在其中,地位略顯尷尬。

雖然得益於地理位置的優越及改革開放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優勢,暫時還不用擔心失去長沙城副中心的地位,不過隨著城市的繼續發展,這塊區域將來的命運還有待觀察。

  • 文/枬子,長沙生活集作者。感謝作者的創作,為我們留下這些美好的生活記錄!歡迎大家踴躍投稿(關於長沙生活的各個方面題材稿件都行),我們一起記錄長沙生活!投稿請加微信號:ms96218,或發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