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從黃興路拍上碧湘街。圖/牧野

這裡像農村的集鎮,各種野味、手工粉、生鮮、茶葉、炒貨等都能在這裡買到,還有不少二三十年曆史的老店隱藏在這裡,像“大隱隱於市”的世外高人。或許這正是長沙老市井的魅力,如同旁邊南門口那家馳名在外的“四娭毑”,長沙老店看著不起眼,像下里巴人,卻功力深厚,是老街中的“掃地僧”

此情此景,很難與曾經的恬淡清遠聯繫起來。這條東起黃興路、西止楚湘街的小巷,因為五代時楚王馬希範的碧湘宮而得名,到宋代時僅存遺址,詩中描述它:

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從黃興路拍上碧湘街。圖/牧野

這裡像農村的集鎮,各種野味、手工粉、生鮮、茶葉、炒貨等都能在這裡買到,還有不少二三十年曆史的老店隱藏在這裡,像“大隱隱於市”的世外高人。或許這正是長沙老市井的魅力,如同旁邊南門口那家馳名在外的“四娭毑”,長沙老店看著不起眼,像下里巴人,卻功力深厚,是老街中的“掃地僧”

此情此景,很難與曾經的恬淡清遠聯繫起來。這條東起黃興路、西止楚湘街的小巷,因為五代時楚王馬希範的碧湘宮而得名,到宋代時僅存遺址,詩中描述它:

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上碧湘街。圖/牧野

近代,這裡冒出多家釀酒作坊,“商賈以碧湘門外江水造酒,不減吳中佳釀。”可見那時江水清澈,這城南外的碧湘街,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江邊的清新,彷彿從風俗畫過渡到山水畫。

而今這裡撲面而來的是魚肉的腥味、炒貨的香味、熟食的辣味和人們的汗水味。火焙魚在大煎鍋裡煎的金黃;在盆裡堆得老高的剁辣椒的氣味,衝擊著你的鼻孔;攸縣香乾和各種豆製品碼在有點髒的櫃檯上,老闆娘貌似對生意漫不經心,只顧看著手機裡的影視劇;轟隆隆的挖土機挖過的坑坑窪窪的土路上,菜販們攤上蛇皮袋,擺起了臨時地攤,與買菜的堂客們進行一角兩角的還價;偶爾有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的身影穿過,或買點小吃,或快速穿過,消失在里弄中,是髒亂老街中的一抹亮色。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從黃興路拍上碧湘街。圖/牧野

這裡像農村的集鎮,各種野味、手工粉、生鮮、茶葉、炒貨等都能在這裡買到,還有不少二三十年曆史的老店隱藏在這裡,像“大隱隱於市”的世外高人。或許這正是長沙老市井的魅力,如同旁邊南門口那家馳名在外的“四娭毑”,長沙老店看著不起眼,像下里巴人,卻功力深厚,是老街中的“掃地僧”

此情此景,很難與曾經的恬淡清遠聯繫起來。這條東起黃興路、西止楚湘街的小巷,因為五代時楚王馬希範的碧湘宮而得名,到宋代時僅存遺址,詩中描述它:

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上碧湘街。圖/牧野

近代,這裡冒出多家釀酒作坊,“商賈以碧湘門外江水造酒,不減吳中佳釀。”可見那時江水清澈,這城南外的碧湘街,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江邊的清新,彷彿從風俗畫過渡到山水畫。

而今這裡撲面而來的是魚肉的腥味、炒貨的香味、熟食的辣味和人們的汗水味。火焙魚在大煎鍋裡煎的金黃;在盆裡堆得老高的剁辣椒的氣味,衝擊著你的鼻孔;攸縣香乾和各種豆製品碼在有點髒的櫃檯上,老闆娘貌似對生意漫不經心,只顧看著手機裡的影視劇;轟隆隆的挖土機挖過的坑坑窪窪的土路上,菜販們攤上蛇皮袋,擺起了臨時地攤,與買菜的堂客們進行一角兩角的還價;偶爾有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的身影穿過,或買點小吃,或快速穿過,消失在里弄中,是髒亂老街中的一抹亮色。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勇哥捆雞”是街上的“掃地僧”之一,據說長沙捆雞走紅就是從勇哥這裡開始的。另外一家口碑捆雞叫“浪哥”,是一對父女傳承的滷味小店,已經賣了三十多年,養大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

“湘軍剁辣椒”聞名南門口,店裡的生意和擺放在外面的剁辣椒一樣,紅紅火火,辣椒製品都是老闆親手製作。“店裡賣的也是我們自己吃的,衛生和味道我們都親自把關”,老闆熱情的介紹道。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從黃興路拍上碧湘街。圖/牧野

這裡像農村的集鎮,各種野味、手工粉、生鮮、茶葉、炒貨等都能在這裡買到,還有不少二三十年曆史的老店隱藏在這裡,像“大隱隱於市”的世外高人。或許這正是長沙老市井的魅力,如同旁邊南門口那家馳名在外的“四娭毑”,長沙老店看著不起眼,像下里巴人,卻功力深厚,是老街中的“掃地僧”

此情此景,很難與曾經的恬淡清遠聯繫起來。這條東起黃興路、西止楚湘街的小巷,因為五代時楚王馬希範的碧湘宮而得名,到宋代時僅存遺址,詩中描述它:

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上碧湘街。圖/牧野

近代,這裡冒出多家釀酒作坊,“商賈以碧湘門外江水造酒,不減吳中佳釀。”可見那時江水清澈,這城南外的碧湘街,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江邊的清新,彷彿從風俗畫過渡到山水畫。

而今這裡撲面而來的是魚肉的腥味、炒貨的香味、熟食的辣味和人們的汗水味。火焙魚在大煎鍋裡煎的金黃;在盆裡堆得老高的剁辣椒的氣味,衝擊著你的鼻孔;攸縣香乾和各種豆製品碼在有點髒的櫃檯上,老闆娘貌似對生意漫不經心,只顧看著手機裡的影視劇;轟隆隆的挖土機挖過的坑坑窪窪的土路上,菜販們攤上蛇皮袋,擺起了臨時地攤,與買菜的堂客們進行一角兩角的還價;偶爾有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的身影穿過,或買點小吃,或快速穿過,消失在里弄中,是髒亂老街中的一抹亮色。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勇哥捆雞”是街上的“掃地僧”之一,據說長沙捆雞走紅就是從勇哥這裡開始的。另外一家口碑捆雞叫“浪哥”,是一對父女傳承的滷味小店,已經賣了三十多年,養大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

“湘軍剁辣椒”聞名南門口,店裡的生意和擺放在外面的剁辣椒一樣,紅紅火火,辣椒製品都是老闆親手製作。“店裡賣的也是我們自己吃的,衛生和味道我們都親自把關”,老闆熱情的介紹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碧湘源炒貨”則是一家網紅店。這家不足十幾平米的小鋪子,彭家四代人開了30多年。老闆其實是湘鄉人,早年因為家中壓力過大來到長沙接手了這家店,那個時候還只賣瓜子,在當時的長沙賣原味炒瓜子的,碧湘源算是第一家。他們的西瓜子,是每年九月份左右親自去新疆收購的,圓潤飽滿,黝黑髮亮,每一顆都肉感十足。

作為網紅,他們在抖音上輕輕鬆鬆獲得了20萬點贊。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從黃興路拍上碧湘街。圖/牧野

這裡像農村的集鎮,各種野味、手工粉、生鮮、茶葉、炒貨等都能在這裡買到,還有不少二三十年曆史的老店隱藏在這裡,像“大隱隱於市”的世外高人。或許這正是長沙老市井的魅力,如同旁邊南門口那家馳名在外的“四娭毑”,長沙老店看著不起眼,像下里巴人,卻功力深厚,是老街中的“掃地僧”

此情此景,很難與曾經的恬淡清遠聯繫起來。這條東起黃興路、西止楚湘街的小巷,因為五代時楚王馬希範的碧湘宮而得名,到宋代時僅存遺址,詩中描述它:

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上碧湘街。圖/牧野

近代,這裡冒出多家釀酒作坊,“商賈以碧湘門外江水造酒,不減吳中佳釀。”可見那時江水清澈,這城南外的碧湘街,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江邊的清新,彷彿從風俗畫過渡到山水畫。

而今這裡撲面而來的是魚肉的腥味、炒貨的香味、熟食的辣味和人們的汗水味。火焙魚在大煎鍋裡煎的金黃;在盆裡堆得老高的剁辣椒的氣味,衝擊著你的鼻孔;攸縣香乾和各種豆製品碼在有點髒的櫃檯上,老闆娘貌似對生意漫不經心,只顧看著手機裡的影視劇;轟隆隆的挖土機挖過的坑坑窪窪的土路上,菜販們攤上蛇皮袋,擺起了臨時地攤,與買菜的堂客們進行一角兩角的還價;偶爾有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的身影穿過,或買點小吃,或快速穿過,消失在里弄中,是髒亂老街中的一抹亮色。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勇哥捆雞”是街上的“掃地僧”之一,據說長沙捆雞走紅就是從勇哥這裡開始的。另外一家口碑捆雞叫“浪哥”,是一對父女傳承的滷味小店,已經賣了三十多年,養大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

“湘軍剁辣椒”聞名南門口,店裡的生意和擺放在外面的剁辣椒一樣,紅紅火火,辣椒製品都是老闆親手製作。“店裡賣的也是我們自己吃的,衛生和味道我們都親自把關”,老闆熱情的介紹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碧湘源炒貨”則是一家網紅店。這家不足十幾平米的小鋪子,彭家四代人開了30多年。老闆其實是湘鄉人,早年因為家中壓力過大來到長沙接手了這家店,那個時候還只賣瓜子,在當時的長沙賣原味炒瓜子的,碧湘源算是第一家。他們的西瓜子,是每年九月份左右親自去新疆收購的,圓潤飽滿,黝黑髮亮,每一顆都肉感十足。

作為網紅,他們在抖音上輕輕鬆鬆獲得了20萬點贊。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德茂隆醬園”又重回了這裡,這個創於清末南門口的百年老店,到1980年代因醬業衰敗,店面轉讓給南門口百貨大樓和五一文化用品商場,多年後終於恢復品牌,可惜老店已不可能復原,這裡只是一家加盟店。

下碧湘街,菸廠不在,酒鋪冷清

碧湘街被南北向的書院路一分為二,東為上碧湘街,西為下碧湘街。下碧湘街街口豎立著“碧湘蔬菜生鮮市場”的大幅廣告牌,今年剛投入使用的室內市場相對整潔衛生,而街面上就不顯得那麼繁雜,與上碧湘街迥異。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從黃興路拍上碧湘街。圖/牧野

這裡像農村的集鎮,各種野味、手工粉、生鮮、茶葉、炒貨等都能在這裡買到,還有不少二三十年曆史的老店隱藏在這裡,像“大隱隱於市”的世外高人。或許這正是長沙老市井的魅力,如同旁邊南門口那家馳名在外的“四娭毑”,長沙老店看著不起眼,像下里巴人,卻功力深厚,是老街中的“掃地僧”

此情此景,很難與曾經的恬淡清遠聯繫起來。這條東起黃興路、西止楚湘街的小巷,因為五代時楚王馬希範的碧湘宮而得名,到宋代時僅存遺址,詩中描述它:

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上碧湘街。圖/牧野

近代,這裡冒出多家釀酒作坊,“商賈以碧湘門外江水造酒,不減吳中佳釀。”可見那時江水清澈,這城南外的碧湘街,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江邊的清新,彷彿從風俗畫過渡到山水畫。

而今這裡撲面而來的是魚肉的腥味、炒貨的香味、熟食的辣味和人們的汗水味。火焙魚在大煎鍋裡煎的金黃;在盆裡堆得老高的剁辣椒的氣味,衝擊著你的鼻孔;攸縣香乾和各種豆製品碼在有點髒的櫃檯上,老闆娘貌似對生意漫不經心,只顧看著手機裡的影視劇;轟隆隆的挖土機挖過的坑坑窪窪的土路上,菜販們攤上蛇皮袋,擺起了臨時地攤,與買菜的堂客們進行一角兩角的還價;偶爾有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的身影穿過,或買點小吃,或快速穿過,消失在里弄中,是髒亂老街中的一抹亮色。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勇哥捆雞”是街上的“掃地僧”之一,據說長沙捆雞走紅就是從勇哥這裡開始的。另外一家口碑捆雞叫“浪哥”,是一對父女傳承的滷味小店,已經賣了三十多年,養大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

“湘軍剁辣椒”聞名南門口,店裡的生意和擺放在外面的剁辣椒一樣,紅紅火火,辣椒製品都是老闆親手製作。“店裡賣的也是我們自己吃的,衛生和味道我們都親自把關”,老闆熱情的介紹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碧湘源炒貨”則是一家網紅店。這家不足十幾平米的小鋪子,彭家四代人開了30多年。老闆其實是湘鄉人,早年因為家中壓力過大來到長沙接手了這家店,那個時候還只賣瓜子,在當時的長沙賣原味炒瓜子的,碧湘源算是第一家。他們的西瓜子,是每年九月份左右親自去新疆收購的,圓潤飽滿,黝黑髮亮,每一顆都肉感十足。

作為網紅,他們在抖音上輕輕鬆鬆獲得了20萬點贊。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德茂隆醬園”又重回了這裡,這個創於清末南門口的百年老店,到1980年代因醬業衰敗,店面轉讓給南門口百貨大樓和五一文化用品商場,多年後終於恢復品牌,可惜老店已不可能復原,這裡只是一家加盟店。

下碧湘街,菸廠不在,酒鋪冷清

碧湘街被南北向的書院路一分為二,東為上碧湘街,西為下碧湘街。下碧湘街街口豎立著“碧湘蔬菜生鮮市場”的大幅廣告牌,今年剛投入使用的室內市場相對整潔衛生,而街面上就不顯得那麼繁雜,與上碧湘街迥異。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一年前這裡也是馬路市場,一直連綿到江邊的楚湘街,媒體的報道中說它:“映入眼簾的是兩排密密麻麻綿延而去的棚戶,菜販的吆喝聲、居民的討價還價聲、摩托車的鳴笛聲,再夾雜著雞鴨的叫聲,一條約四米寬的街道儼然成了沸沸揚揚的露天菜市場。原本就不寬的街道,如今更是擁擠不堪。而街面上菜葉、果皮、塑料袋等垃圾狼藉滿地,再加上棚戶的遮擋,更顯陰暗潮溼。”

馬路市場是由流動攤販自發形成的。最初,街上的菜攤子還是裸露的,每天長沙嶽麓山、北山等周邊的農戶聚集於此,還有一些湘江的漁夫,都會以低廉的價格出售水產品。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從黃興路拍上碧湘街。圖/牧野

這裡像農村的集鎮,各種野味、手工粉、生鮮、茶葉、炒貨等都能在這裡買到,還有不少二三十年曆史的老店隱藏在這裡,像“大隱隱於市”的世外高人。或許這正是長沙老市井的魅力,如同旁邊南門口那家馳名在外的“四娭毑”,長沙老店看著不起眼,像下里巴人,卻功力深厚,是老街中的“掃地僧”

此情此景,很難與曾經的恬淡清遠聯繫起來。這條東起黃興路、西止楚湘街的小巷,因為五代時楚王馬希範的碧湘宮而得名,到宋代時僅存遺址,詩中描述它:

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上碧湘街。圖/牧野

近代,這裡冒出多家釀酒作坊,“商賈以碧湘門外江水造酒,不減吳中佳釀。”可見那時江水清澈,這城南外的碧湘街,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江邊的清新,彷彿從風俗畫過渡到山水畫。

而今這裡撲面而來的是魚肉的腥味、炒貨的香味、熟食的辣味和人們的汗水味。火焙魚在大煎鍋裡煎的金黃;在盆裡堆得老高的剁辣椒的氣味,衝擊著你的鼻孔;攸縣香乾和各種豆製品碼在有點髒的櫃檯上,老闆娘貌似對生意漫不經心,只顧看著手機裡的影視劇;轟隆隆的挖土機挖過的坑坑窪窪的土路上,菜販們攤上蛇皮袋,擺起了臨時地攤,與買菜的堂客們進行一角兩角的還價;偶爾有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的身影穿過,或買點小吃,或快速穿過,消失在里弄中,是髒亂老街中的一抹亮色。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勇哥捆雞”是街上的“掃地僧”之一,據說長沙捆雞走紅就是從勇哥這裡開始的。另外一家口碑捆雞叫“浪哥”,是一對父女傳承的滷味小店,已經賣了三十多年,養大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

“湘軍剁辣椒”聞名南門口,店裡的生意和擺放在外面的剁辣椒一樣,紅紅火火,辣椒製品都是老闆親手製作。“店裡賣的也是我們自己吃的,衛生和味道我們都親自把關”,老闆熱情的介紹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碧湘源炒貨”則是一家網紅店。這家不足十幾平米的小鋪子,彭家四代人開了30多年。老闆其實是湘鄉人,早年因為家中壓力過大來到長沙接手了這家店,那個時候還只賣瓜子,在當時的長沙賣原味炒瓜子的,碧湘源算是第一家。他們的西瓜子,是每年九月份左右親自去新疆收購的,圓潤飽滿,黝黑髮亮,每一顆都肉感十足。

作為網紅,他們在抖音上輕輕鬆鬆獲得了20萬點贊。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德茂隆醬園”又重回了這裡,這個創於清末南門口的百年老店,到1980年代因醬業衰敗,店面轉讓給南門口百貨大樓和五一文化用品商場,多年後終於恢復品牌,可惜老店已不可能復原,這裡只是一家加盟店。

下碧湘街,菸廠不在,酒鋪冷清

碧湘街被南北向的書院路一分為二,東為上碧湘街,西為下碧湘街。下碧湘街街口豎立著“碧湘蔬菜生鮮市場”的大幅廣告牌,今年剛投入使用的室內市場相對整潔衛生,而街面上就不顯得那麼繁雜,與上碧湘街迥異。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一年前這裡也是馬路市場,一直連綿到江邊的楚湘街,媒體的報道中說它:“映入眼簾的是兩排密密麻麻綿延而去的棚戶,菜販的吆喝聲、居民的討價還價聲、摩托車的鳴笛聲,再夾雜著雞鴨的叫聲,一條約四米寬的街道儼然成了沸沸揚揚的露天菜市場。原本就不寬的街道,如今更是擁擠不堪。而街面上菜葉、果皮、塑料袋等垃圾狼藉滿地,再加上棚戶的遮擋,更顯陰暗潮溼。”

馬路市場是由流動攤販自發形成的。最初,街上的菜攤子還是裸露的,每天長沙嶽麓山、北山等周邊的農戶聚集於此,還有一些湘江的漁夫,都會以低廉的價格出售水產品。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凌晨1時許菜販們便陸續趕來擺攤,隨後,二手菜販絡繹不絕地前來購菜,6時至9時,附近的居民也紛紛來買菜,直到晚上10時左右才結束。

那時,每天在湘江風光帶做完晨練的老人,會從這裡買點新鮮蔬菜帶回家,有些娭毑們則是“從下河街開始,一直往南買到尾。先是在下河街買南貨,接著去半湘街扯點做衣服的布,最後再到碧湘街買點蔬菜回家。如果家裡油快用完了,還可以在油脂公司打點散油。”老長沙市井的生活,零零碎碎而慢慢悠悠,好像除了柴米油鹽,一切身旁車水馬龍的繁華與他們無關。馬路市場於近年拆除後,這一切煙消雲散。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從黃興路拍上碧湘街。圖/牧野

這裡像農村的集鎮,各種野味、手工粉、生鮮、茶葉、炒貨等都能在這裡買到,還有不少二三十年曆史的老店隱藏在這裡,像“大隱隱於市”的世外高人。或許這正是長沙老市井的魅力,如同旁邊南門口那家馳名在外的“四娭毑”,長沙老店看著不起眼,像下里巴人,卻功力深厚,是老街中的“掃地僧”

此情此景,很難與曾經的恬淡清遠聯繫起來。這條東起黃興路、西止楚湘街的小巷,因為五代時楚王馬希範的碧湘宮而得名,到宋代時僅存遺址,詩中描述它:

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上碧湘街。圖/牧野

近代,這裡冒出多家釀酒作坊,“商賈以碧湘門外江水造酒,不減吳中佳釀。”可見那時江水清澈,這城南外的碧湘街,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江邊的清新,彷彿從風俗畫過渡到山水畫。

而今這裡撲面而來的是魚肉的腥味、炒貨的香味、熟食的辣味和人們的汗水味。火焙魚在大煎鍋裡煎的金黃;在盆裡堆得老高的剁辣椒的氣味,衝擊著你的鼻孔;攸縣香乾和各種豆製品碼在有點髒的櫃檯上,老闆娘貌似對生意漫不經心,只顧看著手機裡的影視劇;轟隆隆的挖土機挖過的坑坑窪窪的土路上,菜販們攤上蛇皮袋,擺起了臨時地攤,與買菜的堂客們進行一角兩角的還價;偶爾有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的身影穿過,或買點小吃,或快速穿過,消失在里弄中,是髒亂老街中的一抹亮色。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勇哥捆雞”是街上的“掃地僧”之一,據說長沙捆雞走紅就是從勇哥這裡開始的。另外一家口碑捆雞叫“浪哥”,是一對父女傳承的滷味小店,已經賣了三十多年,養大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

“湘軍剁辣椒”聞名南門口,店裡的生意和擺放在外面的剁辣椒一樣,紅紅火火,辣椒製品都是老闆親手製作。“店裡賣的也是我們自己吃的,衛生和味道我們都親自把關”,老闆熱情的介紹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碧湘源炒貨”則是一家網紅店。這家不足十幾平米的小鋪子,彭家四代人開了30多年。老闆其實是湘鄉人,早年因為家中壓力過大來到長沙接手了這家店,那個時候還只賣瓜子,在當時的長沙賣原味炒瓜子的,碧湘源算是第一家。他們的西瓜子,是每年九月份左右親自去新疆收購的,圓潤飽滿,黝黑髮亮,每一顆都肉感十足。

作為網紅,他們在抖音上輕輕鬆鬆獲得了20萬點贊。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德茂隆醬園”又重回了這裡,這個創於清末南門口的百年老店,到1980年代因醬業衰敗,店面轉讓給南門口百貨大樓和五一文化用品商場,多年後終於恢復品牌,可惜老店已不可能復原,這裡只是一家加盟店。

下碧湘街,菸廠不在,酒鋪冷清

碧湘街被南北向的書院路一分為二,東為上碧湘街,西為下碧湘街。下碧湘街街口豎立著“碧湘蔬菜生鮮市場”的大幅廣告牌,今年剛投入使用的室內市場相對整潔衛生,而街面上就不顯得那麼繁雜,與上碧湘街迥異。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一年前這裡也是馬路市場,一直連綿到江邊的楚湘街,媒體的報道中說它:“映入眼簾的是兩排密密麻麻綿延而去的棚戶,菜販的吆喝聲、居民的討價還價聲、摩托車的鳴笛聲,再夾雜著雞鴨的叫聲,一條約四米寬的街道儼然成了沸沸揚揚的露天菜市場。原本就不寬的街道,如今更是擁擠不堪。而街面上菜葉、果皮、塑料袋等垃圾狼藉滿地,再加上棚戶的遮擋,更顯陰暗潮溼。”

馬路市場是由流動攤販自發形成的。最初,街上的菜攤子還是裸露的,每天長沙嶽麓山、北山等周邊的農戶聚集於此,還有一些湘江的漁夫,都會以低廉的價格出售水產品。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凌晨1時許菜販們便陸續趕來擺攤,隨後,二手菜販絡繹不絕地前來購菜,6時至9時,附近的居民也紛紛來買菜,直到晚上10時左右才結束。

那時,每天在湘江風光帶做完晨練的老人,會從這裡買點新鮮蔬菜帶回家,有些娭毑們則是“從下河街開始,一直往南買到尾。先是在下河街買南貨,接著去半湘街扯點做衣服的布,最後再到碧湘街買點蔬菜回家。如果家裡油快用完了,還可以在油脂公司打點散油。”老長沙市井的生活,零零碎碎而慢慢悠悠,好像除了柴米油鹽,一切身旁車水馬龍的繁華與他們無關。馬路市場於近年拆除後,這一切煙消雲散。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拆掉前的華昌菸廠舊址。供圖/陳先樞

在更早的2011年,被拆除的還有長沙捲菸業的驕傲——華昌菸廠舊址。成立於1927年的華昌菸廠,是湖南第一家機制捲菸廠,它的“曼麗”牌香菸奔著中產以上的富戶,而“嶽麓”、“革命”等牌號低檔煙,是為底層人準備的,是民國時期的“撈白沙”

菸廠舊址是一棟二層西式紅磚樓房,高大的廠房與窗戶,透著民國的滄桑與時代感。可惜,它在2011年的棚改中被拆除,如今我們只能從老照片中想象這老街中隱藏的“工業美學”了。

菸廠不在,下碧湘街上卻見到了如今為數不多的“白沙液”白酒專賣店,破舊的鋪子,半人高的酒罈和鐵製酒桶,依稀有一點老酒鋪的味道。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從黃興路拍上碧湘街。圖/牧野

這裡像農村的集鎮,各種野味、手工粉、生鮮、茶葉、炒貨等都能在這裡買到,還有不少二三十年曆史的老店隱藏在這裡,像“大隱隱於市”的世外高人。或許這正是長沙老市井的魅力,如同旁邊南門口那家馳名在外的“四娭毑”,長沙老店看著不起眼,像下里巴人,卻功力深厚,是老街中的“掃地僧”

此情此景,很難與曾經的恬淡清遠聯繫起來。這條東起黃興路、西止楚湘街的小巷,因為五代時楚王馬希範的碧湘宮而得名,到宋代時僅存遺址,詩中描述它:

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上碧湘街。圖/牧野

近代,這裡冒出多家釀酒作坊,“商賈以碧湘門外江水造酒,不減吳中佳釀。”可見那時江水清澈,這城南外的碧湘街,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江邊的清新,彷彿從風俗畫過渡到山水畫。

而今這裡撲面而來的是魚肉的腥味、炒貨的香味、熟食的辣味和人們的汗水味。火焙魚在大煎鍋裡煎的金黃;在盆裡堆得老高的剁辣椒的氣味,衝擊著你的鼻孔;攸縣香乾和各種豆製品碼在有點髒的櫃檯上,老闆娘貌似對生意漫不經心,只顧看著手機裡的影視劇;轟隆隆的挖土機挖過的坑坑窪窪的土路上,菜販們攤上蛇皮袋,擺起了臨時地攤,與買菜的堂客們進行一角兩角的還價;偶爾有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的身影穿過,或買點小吃,或快速穿過,消失在里弄中,是髒亂老街中的一抹亮色。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勇哥捆雞”是街上的“掃地僧”之一,據說長沙捆雞走紅就是從勇哥這裡開始的。另外一家口碑捆雞叫“浪哥”,是一對父女傳承的滷味小店,已經賣了三十多年,養大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

“湘軍剁辣椒”聞名南門口,店裡的生意和擺放在外面的剁辣椒一樣,紅紅火火,辣椒製品都是老闆親手製作。“店裡賣的也是我們自己吃的,衛生和味道我們都親自把關”,老闆熱情的介紹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碧湘源炒貨”則是一家網紅店。這家不足十幾平米的小鋪子,彭家四代人開了30多年。老闆其實是湘鄉人,早年因為家中壓力過大來到長沙接手了這家店,那個時候還只賣瓜子,在當時的長沙賣原味炒瓜子的,碧湘源算是第一家。他們的西瓜子,是每年九月份左右親自去新疆收購的,圓潤飽滿,黝黑髮亮,每一顆都肉感十足。

作為網紅,他們在抖音上輕輕鬆鬆獲得了20萬點贊。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德茂隆醬園”又重回了這裡,這個創於清末南門口的百年老店,到1980年代因醬業衰敗,店面轉讓給南門口百貨大樓和五一文化用品商場,多年後終於恢復品牌,可惜老店已不可能復原,這裡只是一家加盟店。

下碧湘街,菸廠不在,酒鋪冷清

碧湘街被南北向的書院路一分為二,東為上碧湘街,西為下碧湘街。下碧湘街街口豎立著“碧湘蔬菜生鮮市場”的大幅廣告牌,今年剛投入使用的室內市場相對整潔衛生,而街面上就不顯得那麼繁雜,與上碧湘街迥異。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一年前這裡也是馬路市場,一直連綿到江邊的楚湘街,媒體的報道中說它:“映入眼簾的是兩排密密麻麻綿延而去的棚戶,菜販的吆喝聲、居民的討價還價聲、摩托車的鳴笛聲,再夾雜著雞鴨的叫聲,一條約四米寬的街道儼然成了沸沸揚揚的露天菜市場。原本就不寬的街道,如今更是擁擠不堪。而街面上菜葉、果皮、塑料袋等垃圾狼藉滿地,再加上棚戶的遮擋,更顯陰暗潮溼。”

馬路市場是由流動攤販自發形成的。最初,街上的菜攤子還是裸露的,每天長沙嶽麓山、北山等周邊的農戶聚集於此,還有一些湘江的漁夫,都會以低廉的價格出售水產品。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凌晨1時許菜販們便陸續趕來擺攤,隨後,二手菜販絡繹不絕地前來購菜,6時至9時,附近的居民也紛紛來買菜,直到晚上10時左右才結束。

那時,每天在湘江風光帶做完晨練的老人,會從這裡買點新鮮蔬菜帶回家,有些娭毑們則是“從下河街開始,一直往南買到尾。先是在下河街買南貨,接著去半湘街扯點做衣服的布,最後再到碧湘街買點蔬菜回家。如果家裡油快用完了,還可以在油脂公司打點散油。”老長沙市井的生活,零零碎碎而慢慢悠悠,好像除了柴米油鹽,一切身旁車水馬龍的繁華與他們無關。馬路市場於近年拆除後,這一切煙消雲散。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拆掉前的華昌菸廠舊址。供圖/陳先樞

在更早的2011年,被拆除的還有長沙捲菸業的驕傲——華昌菸廠舊址。成立於1927年的華昌菸廠,是湖南第一家機制捲菸廠,它的“曼麗”牌香菸奔著中產以上的富戶,而“嶽麓”、“革命”等牌號低檔煙,是為底層人準備的,是民國時期的“撈白沙”

菸廠舊址是一棟二層西式紅磚樓房,高大的廠房與窗戶,透著民國的滄桑與時代感。可惜,它在2011年的棚改中被拆除,如今我們只能從老照片中想象這老街中隱藏的“工業美學”了。

菸廠不在,下碧湘街上卻見到了如今為數不多的“白沙液”白酒專賣店,破舊的鋪子,半人高的酒罈和鐵製酒桶,依稀有一點老酒鋪的味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曾在70年代末直追茅臺與五糧液、號稱“國內三大名酒”、躋身國宴用酒之列的白沙酒,如今早已風光不再,只有河西濚灣鎮的“白沙液街”,成了一個標誌性的地名,讓人們能夠回味這家長沙本土白酒品牌的昔日榮光。而這家酒鋪裡,也少有顧客,幾種酒都沿用90年代的包裝,有懷舊味道卻不免跟不上時代。

店老闆對白沙酒的歷史倒是如數家珍:“1974年,毛主席到湖南考察,那天是主席生日,湖南人向毛主席敬上一杯湖南美酒,毛主席品嚐後讚不絕口,地方領導請毛主席給酒取名,因為酒用白沙古井水釀造,毛主席就給它起名為‘白沙液’。”

“她男人犯事進了勞教所,她要等他出來,一起做生意”

從碧湘街拐進楚湘街,更為安靜,隨著拆遷的進行,這裡多數住戶已經搬離,少數留守者依舊在此擺攤,只是這裡連行人也少有。拆掉的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散落各處,告訴人們這裡即將廢棄。一旁的地標建築華遠華中心高高矗立,與拆遷的老街形成鮮明對比,就像亂入了一個時代。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從黃興路拍上碧湘街。圖/牧野

這裡像農村的集鎮,各種野味、手工粉、生鮮、茶葉、炒貨等都能在這裡買到,還有不少二三十年曆史的老店隱藏在這裡,像“大隱隱於市”的世外高人。或許這正是長沙老市井的魅力,如同旁邊南門口那家馳名在外的“四娭毑”,長沙老店看著不起眼,像下里巴人,卻功力深厚,是老街中的“掃地僧”

此情此景,很難與曾經的恬淡清遠聯繫起來。這條東起黃興路、西止楚湘街的小巷,因為五代時楚王馬希範的碧湘宮而得名,到宋代時僅存遺址,詩中描述它:

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上碧湘街。圖/牧野

近代,這裡冒出多家釀酒作坊,“商賈以碧湘門外江水造酒,不減吳中佳釀。”可見那時江水清澈,這城南外的碧湘街,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江邊的清新,彷彿從風俗畫過渡到山水畫。

而今這裡撲面而來的是魚肉的腥味、炒貨的香味、熟食的辣味和人們的汗水味。火焙魚在大煎鍋裡煎的金黃;在盆裡堆得老高的剁辣椒的氣味,衝擊著你的鼻孔;攸縣香乾和各種豆製品碼在有點髒的櫃檯上,老闆娘貌似對生意漫不經心,只顧看著手機裡的影視劇;轟隆隆的挖土機挖過的坑坑窪窪的土路上,菜販們攤上蛇皮袋,擺起了臨時地攤,與買菜的堂客們進行一角兩角的還價;偶爾有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的身影穿過,或買點小吃,或快速穿過,消失在里弄中,是髒亂老街中的一抹亮色。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勇哥捆雞”是街上的“掃地僧”之一,據說長沙捆雞走紅就是從勇哥這裡開始的。另外一家口碑捆雞叫“浪哥”,是一對父女傳承的滷味小店,已經賣了三十多年,養大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

“湘軍剁辣椒”聞名南門口,店裡的生意和擺放在外面的剁辣椒一樣,紅紅火火,辣椒製品都是老闆親手製作。“店裡賣的也是我們自己吃的,衛生和味道我們都親自把關”,老闆熱情的介紹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碧湘源炒貨”則是一家網紅店。這家不足十幾平米的小鋪子,彭家四代人開了30多年。老闆其實是湘鄉人,早年因為家中壓力過大來到長沙接手了這家店,那個時候還只賣瓜子,在當時的長沙賣原味炒瓜子的,碧湘源算是第一家。他們的西瓜子,是每年九月份左右親自去新疆收購的,圓潤飽滿,黝黑髮亮,每一顆都肉感十足。

作為網紅,他們在抖音上輕輕鬆鬆獲得了20萬點贊。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德茂隆醬園”又重回了這裡,這個創於清末南門口的百年老店,到1980年代因醬業衰敗,店面轉讓給南門口百貨大樓和五一文化用品商場,多年後終於恢復品牌,可惜老店已不可能復原,這裡只是一家加盟店。

下碧湘街,菸廠不在,酒鋪冷清

碧湘街被南北向的書院路一分為二,東為上碧湘街,西為下碧湘街。下碧湘街街口豎立著“碧湘蔬菜生鮮市場”的大幅廣告牌,今年剛投入使用的室內市場相對整潔衛生,而街面上就不顯得那麼繁雜,與上碧湘街迥異。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一年前這裡也是馬路市場,一直連綿到江邊的楚湘街,媒體的報道中說它:“映入眼簾的是兩排密密麻麻綿延而去的棚戶,菜販的吆喝聲、居民的討價還價聲、摩托車的鳴笛聲,再夾雜著雞鴨的叫聲,一條約四米寬的街道儼然成了沸沸揚揚的露天菜市場。原本就不寬的街道,如今更是擁擠不堪。而街面上菜葉、果皮、塑料袋等垃圾狼藉滿地,再加上棚戶的遮擋,更顯陰暗潮溼。”

馬路市場是由流動攤販自發形成的。最初,街上的菜攤子還是裸露的,每天長沙嶽麓山、北山等周邊的農戶聚集於此,還有一些湘江的漁夫,都會以低廉的價格出售水產品。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凌晨1時許菜販們便陸續趕來擺攤,隨後,二手菜販絡繹不絕地前來購菜,6時至9時,附近的居民也紛紛來買菜,直到晚上10時左右才結束。

那時,每天在湘江風光帶做完晨練的老人,會從這裡買點新鮮蔬菜帶回家,有些娭毑們則是“從下河街開始,一直往南買到尾。先是在下河街買南貨,接著去半湘街扯點做衣服的布,最後再到碧湘街買點蔬菜回家。如果家裡油快用完了,還可以在油脂公司打點散油。”老長沙市井的生活,零零碎碎而慢慢悠悠,好像除了柴米油鹽,一切身旁車水馬龍的繁華與他們無關。馬路市場於近年拆除後,這一切煙消雲散。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拆掉前的華昌菸廠舊址。供圖/陳先樞

在更早的2011年,被拆除的還有長沙捲菸業的驕傲——華昌菸廠舊址。成立於1927年的華昌菸廠,是湖南第一家機制捲菸廠,它的“曼麗”牌香菸奔著中產以上的富戶,而“嶽麓”、“革命”等牌號低檔煙,是為底層人準備的,是民國時期的“撈白沙”

菸廠舊址是一棟二層西式紅磚樓房,高大的廠房與窗戶,透著民國的滄桑與時代感。可惜,它在2011年的棚改中被拆除,如今我們只能從老照片中想象這老街中隱藏的“工業美學”了。

菸廠不在,下碧湘街上卻見到了如今為數不多的“白沙液”白酒專賣店,破舊的鋪子,半人高的酒罈和鐵製酒桶,依稀有一點老酒鋪的味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曾在70年代末直追茅臺與五糧液、號稱“國內三大名酒”、躋身國宴用酒之列的白沙酒,如今早已風光不再,只有河西濚灣鎮的“白沙液街”,成了一個標誌性的地名,讓人們能夠回味這家長沙本土白酒品牌的昔日榮光。而這家酒鋪裡,也少有顧客,幾種酒都沿用90年代的包裝,有懷舊味道卻不免跟不上時代。

店老闆對白沙酒的歷史倒是如數家珍:“1974年,毛主席到湖南考察,那天是主席生日,湖南人向毛主席敬上一杯湖南美酒,毛主席品嚐後讚不絕口,地方領導請毛主席給酒取名,因為酒用白沙古井水釀造,毛主席就給它起名為‘白沙液’。”

“她男人犯事進了勞教所,她要等他出來,一起做生意”

從碧湘街拐進楚湘街,更為安靜,隨著拆遷的進行,這裡多數住戶已經搬離,少數留守者依舊在此擺攤,只是這裡連行人也少有。拆掉的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散落各處,告訴人們這裡即將廢棄。一旁的地標建築華遠華中心高高矗立,與拆遷的老街形成鮮明對比,就像亂入了一個時代。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拆掉前的交通銀行舊址

拆遷的廢墟中,埋藏著曾經長沙保留不多的英式建築——交通銀行舊址。1913年7月交通銀行在長沙設立湖南分行,主要業務為經理粵漢、株萍鐵路及電報局、榷運局款項等。1928年,交通銀行上海分行在坡子街設立滬券兌換處,1933升為四等支行,1935年,該行遷至黃道街新址營業,並在楚湘街、老火車站等處設有倉庫6座。1949年4月,解放軍南渡長江以後,其外地的分支機構撤併至長沙支行,8月該行由長沙市軍管會接管。

留在楚湘街的銀行舊址即為6座倉庫中的一座,是“文夕大火”的遺珠,二層西式樓房,門窗的頂部均呈半圓拱形,牆頭嵌有“交通銀行私牆私腳界”的石碑。2010年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可在次年就因房地產開發的需要而被拆除。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從黃興路拍上碧湘街。圖/牧野

這裡像農村的集鎮,各種野味、手工粉、生鮮、茶葉、炒貨等都能在這裡買到,還有不少二三十年曆史的老店隱藏在這裡,像“大隱隱於市”的世外高人。或許這正是長沙老市井的魅力,如同旁邊南門口那家馳名在外的“四娭毑”,長沙老店看著不起眼,像下里巴人,卻功力深厚,是老街中的“掃地僧”

此情此景,很難與曾經的恬淡清遠聯繫起來。這條東起黃興路、西止楚湘街的小巷,因為五代時楚王馬希範的碧湘宮而得名,到宋代時僅存遺址,詩中描述它:

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上碧湘街。圖/牧野

近代,這裡冒出多家釀酒作坊,“商賈以碧湘門外江水造酒,不減吳中佳釀。”可見那時江水清澈,這城南外的碧湘街,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江邊的清新,彷彿從風俗畫過渡到山水畫。

而今這裡撲面而來的是魚肉的腥味、炒貨的香味、熟食的辣味和人們的汗水味。火焙魚在大煎鍋裡煎的金黃;在盆裡堆得老高的剁辣椒的氣味,衝擊著你的鼻孔;攸縣香乾和各種豆製品碼在有點髒的櫃檯上,老闆娘貌似對生意漫不經心,只顧看著手機裡的影視劇;轟隆隆的挖土機挖過的坑坑窪窪的土路上,菜販們攤上蛇皮袋,擺起了臨時地攤,與買菜的堂客們進行一角兩角的還價;偶爾有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的身影穿過,或買點小吃,或快速穿過,消失在里弄中,是髒亂老街中的一抹亮色。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勇哥捆雞”是街上的“掃地僧”之一,據說長沙捆雞走紅就是從勇哥這裡開始的。另外一家口碑捆雞叫“浪哥”,是一對父女傳承的滷味小店,已經賣了三十多年,養大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

“湘軍剁辣椒”聞名南門口,店裡的生意和擺放在外面的剁辣椒一樣,紅紅火火,辣椒製品都是老闆親手製作。“店裡賣的也是我們自己吃的,衛生和味道我們都親自把關”,老闆熱情的介紹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碧湘源炒貨”則是一家網紅店。這家不足十幾平米的小鋪子,彭家四代人開了30多年。老闆其實是湘鄉人,早年因為家中壓力過大來到長沙接手了這家店,那個時候還只賣瓜子,在當時的長沙賣原味炒瓜子的,碧湘源算是第一家。他們的西瓜子,是每年九月份左右親自去新疆收購的,圓潤飽滿,黝黑髮亮,每一顆都肉感十足。

作為網紅,他們在抖音上輕輕鬆鬆獲得了20萬點贊。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德茂隆醬園”又重回了這裡,這個創於清末南門口的百年老店,到1980年代因醬業衰敗,店面轉讓給南門口百貨大樓和五一文化用品商場,多年後終於恢復品牌,可惜老店已不可能復原,這裡只是一家加盟店。

下碧湘街,菸廠不在,酒鋪冷清

碧湘街被南北向的書院路一分為二,東為上碧湘街,西為下碧湘街。下碧湘街街口豎立著“碧湘蔬菜生鮮市場”的大幅廣告牌,今年剛投入使用的室內市場相對整潔衛生,而街面上就不顯得那麼繁雜,與上碧湘街迥異。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一年前這裡也是馬路市場,一直連綿到江邊的楚湘街,媒體的報道中說它:“映入眼簾的是兩排密密麻麻綿延而去的棚戶,菜販的吆喝聲、居民的討價還價聲、摩托車的鳴笛聲,再夾雜著雞鴨的叫聲,一條約四米寬的街道儼然成了沸沸揚揚的露天菜市場。原本就不寬的街道,如今更是擁擠不堪。而街面上菜葉、果皮、塑料袋等垃圾狼藉滿地,再加上棚戶的遮擋,更顯陰暗潮溼。”

馬路市場是由流動攤販自發形成的。最初,街上的菜攤子還是裸露的,每天長沙嶽麓山、北山等周邊的農戶聚集於此,還有一些湘江的漁夫,都會以低廉的價格出售水產品。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凌晨1時許菜販們便陸續趕來擺攤,隨後,二手菜販絡繹不絕地前來購菜,6時至9時,附近的居民也紛紛來買菜,直到晚上10時左右才結束。

那時,每天在湘江風光帶做完晨練的老人,會從這裡買點新鮮蔬菜帶回家,有些娭毑們則是“從下河街開始,一直往南買到尾。先是在下河街買南貨,接著去半湘街扯點做衣服的布,最後再到碧湘街買點蔬菜回家。如果家裡油快用完了,還可以在油脂公司打點散油。”老長沙市井的生活,零零碎碎而慢慢悠悠,好像除了柴米油鹽,一切身旁車水馬龍的繁華與他們無關。馬路市場於近年拆除後,這一切煙消雲散。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拆掉前的華昌菸廠舊址。供圖/陳先樞

在更早的2011年,被拆除的還有長沙捲菸業的驕傲——華昌菸廠舊址。成立於1927年的華昌菸廠,是湖南第一家機制捲菸廠,它的“曼麗”牌香菸奔著中產以上的富戶,而“嶽麓”、“革命”等牌號低檔煙,是為底層人準備的,是民國時期的“撈白沙”

菸廠舊址是一棟二層西式紅磚樓房,高大的廠房與窗戶,透著民國的滄桑與時代感。可惜,它在2011年的棚改中被拆除,如今我們只能從老照片中想象這老街中隱藏的“工業美學”了。

菸廠不在,下碧湘街上卻見到了如今為數不多的“白沙液”白酒專賣店,破舊的鋪子,半人高的酒罈和鐵製酒桶,依稀有一點老酒鋪的味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曾在70年代末直追茅臺與五糧液、號稱“國內三大名酒”、躋身國宴用酒之列的白沙酒,如今早已風光不再,只有河西濚灣鎮的“白沙液街”,成了一個標誌性的地名,讓人們能夠回味這家長沙本土白酒品牌的昔日榮光。而這家酒鋪裡,也少有顧客,幾種酒都沿用90年代的包裝,有懷舊味道卻不免跟不上時代。

店老闆對白沙酒的歷史倒是如數家珍:“1974年,毛主席到湖南考察,那天是主席生日,湖南人向毛主席敬上一杯湖南美酒,毛主席品嚐後讚不絕口,地方領導請毛主席給酒取名,因為酒用白沙古井水釀造,毛主席就給它起名為‘白沙液’。”

“她男人犯事進了勞教所,她要等他出來,一起做生意”

從碧湘街拐進楚湘街,更為安靜,隨著拆遷的進行,這裡多數住戶已經搬離,少數留守者依舊在此擺攤,只是這裡連行人也少有。拆掉的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散落各處,告訴人們這裡即將廢棄。一旁的地標建築華遠華中心高高矗立,與拆遷的老街形成鮮明對比,就像亂入了一個時代。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拆掉前的交通銀行舊址

拆遷的廢墟中,埋藏著曾經長沙保留不多的英式建築——交通銀行舊址。1913年7月交通銀行在長沙設立湖南分行,主要業務為經理粵漢、株萍鐵路及電報局、榷運局款項等。1928年,交通銀行上海分行在坡子街設立滬券兌換處,1933升為四等支行,1935年,該行遷至黃道街新址營業,並在楚湘街、老火車站等處設有倉庫6座。1949年4月,解放軍南渡長江以後,其外地的分支機構撤併至長沙支行,8月該行由長沙市軍管會接管。

留在楚湘街的銀行舊址即為6座倉庫中的一座,是“文夕大火”的遺珠,二層西式樓房,門窗的頂部均呈半圓拱形,牆頭嵌有“交通銀行私牆私腳界”的石碑。2010年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可在次年就因房地產開發的需要而被拆除。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南北向的楚湘街因楚王碧湘宮而得名,也有說湖南古稱“楚湘之地”,因作街名。如今這裡和旁邊的裕農街、福泉裡等深幽小巷內,多是嗲嗲娭毑們居住,他們在門口聊天、乘涼,或是靜靜發呆,偶爾有外人經過,他們會多瞄一眼。若是在此拍照、打量,他們會警惕地望著你,問你做什麼,當得知只是看看老街時,他們就“哦”一聲,繼續聊天去了。

裕農街更像一個沒落小鎮,還保留了八九十年代的髮屋和計劃生育的標語,在高大的香樟樹的掩映下,更有了舊時光的感覺;拆掉的建築垃圾上,孤零零地躺著一個“黃記檳榔”的售貨櫃,它曾經的主人已不知去向。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從黃興路拍上碧湘街。圖/牧野

這裡像農村的集鎮,各種野味、手工粉、生鮮、茶葉、炒貨等都能在這裡買到,還有不少二三十年曆史的老店隱藏在這裡,像“大隱隱於市”的世外高人。或許這正是長沙老市井的魅力,如同旁邊南門口那家馳名在外的“四娭毑”,長沙老店看著不起眼,像下里巴人,卻功力深厚,是老街中的“掃地僧”

此情此景,很難與曾經的恬淡清遠聯繫起來。這條東起黃興路、西止楚湘街的小巷,因為五代時楚王馬希範的碧湘宮而得名,到宋代時僅存遺址,詩中描述它:

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上碧湘街。圖/牧野

近代,這裡冒出多家釀酒作坊,“商賈以碧湘門外江水造酒,不減吳中佳釀。”可見那時江水清澈,這城南外的碧湘街,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江邊的清新,彷彿從風俗畫過渡到山水畫。

而今這裡撲面而來的是魚肉的腥味、炒貨的香味、熟食的辣味和人們的汗水味。火焙魚在大煎鍋裡煎的金黃;在盆裡堆得老高的剁辣椒的氣味,衝擊著你的鼻孔;攸縣香乾和各種豆製品碼在有點髒的櫃檯上,老闆娘貌似對生意漫不經心,只顧看著手機裡的影視劇;轟隆隆的挖土機挖過的坑坑窪窪的土路上,菜販們攤上蛇皮袋,擺起了臨時地攤,與買菜的堂客們進行一角兩角的還價;偶爾有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的身影穿過,或買點小吃,或快速穿過,消失在里弄中,是髒亂老街中的一抹亮色。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勇哥捆雞”是街上的“掃地僧”之一,據說長沙捆雞走紅就是從勇哥這裡開始的。另外一家口碑捆雞叫“浪哥”,是一對父女傳承的滷味小店,已經賣了三十多年,養大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

“湘軍剁辣椒”聞名南門口,店裡的生意和擺放在外面的剁辣椒一樣,紅紅火火,辣椒製品都是老闆親手製作。“店裡賣的也是我們自己吃的,衛生和味道我們都親自把關”,老闆熱情的介紹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碧湘源炒貨”則是一家網紅店。這家不足十幾平米的小鋪子,彭家四代人開了30多年。老闆其實是湘鄉人,早年因為家中壓力過大來到長沙接手了這家店,那個時候還只賣瓜子,在當時的長沙賣原味炒瓜子的,碧湘源算是第一家。他們的西瓜子,是每年九月份左右親自去新疆收購的,圓潤飽滿,黝黑髮亮,每一顆都肉感十足。

作為網紅,他們在抖音上輕輕鬆鬆獲得了20萬點贊。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德茂隆醬園”又重回了這裡,這個創於清末南門口的百年老店,到1980年代因醬業衰敗,店面轉讓給南門口百貨大樓和五一文化用品商場,多年後終於恢復品牌,可惜老店已不可能復原,這裡只是一家加盟店。

下碧湘街,菸廠不在,酒鋪冷清

碧湘街被南北向的書院路一分為二,東為上碧湘街,西為下碧湘街。下碧湘街街口豎立著“碧湘蔬菜生鮮市場”的大幅廣告牌,今年剛投入使用的室內市場相對整潔衛生,而街面上就不顯得那麼繁雜,與上碧湘街迥異。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一年前這裡也是馬路市場,一直連綿到江邊的楚湘街,媒體的報道中說它:“映入眼簾的是兩排密密麻麻綿延而去的棚戶,菜販的吆喝聲、居民的討價還價聲、摩托車的鳴笛聲,再夾雜著雞鴨的叫聲,一條約四米寬的街道儼然成了沸沸揚揚的露天菜市場。原本就不寬的街道,如今更是擁擠不堪。而街面上菜葉、果皮、塑料袋等垃圾狼藉滿地,再加上棚戶的遮擋,更顯陰暗潮溼。”

馬路市場是由流動攤販自發形成的。最初,街上的菜攤子還是裸露的,每天長沙嶽麓山、北山等周邊的農戶聚集於此,還有一些湘江的漁夫,都會以低廉的價格出售水產品。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凌晨1時許菜販們便陸續趕來擺攤,隨後,二手菜販絡繹不絕地前來購菜,6時至9時,附近的居民也紛紛來買菜,直到晚上10時左右才結束。

那時,每天在湘江風光帶做完晨練的老人,會從這裡買點新鮮蔬菜帶回家,有些娭毑們則是“從下河街開始,一直往南買到尾。先是在下河街買南貨,接著去半湘街扯點做衣服的布,最後再到碧湘街買點蔬菜回家。如果家裡油快用完了,還可以在油脂公司打點散油。”老長沙市井的生活,零零碎碎而慢慢悠悠,好像除了柴米油鹽,一切身旁車水馬龍的繁華與他們無關。馬路市場於近年拆除後,這一切煙消雲散。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拆掉前的華昌菸廠舊址。供圖/陳先樞

在更早的2011年,被拆除的還有長沙捲菸業的驕傲——華昌菸廠舊址。成立於1927年的華昌菸廠,是湖南第一家機制捲菸廠,它的“曼麗”牌香菸奔著中產以上的富戶,而“嶽麓”、“革命”等牌號低檔煙,是為底層人準備的,是民國時期的“撈白沙”

菸廠舊址是一棟二層西式紅磚樓房,高大的廠房與窗戶,透著民國的滄桑與時代感。可惜,它在2011年的棚改中被拆除,如今我們只能從老照片中想象這老街中隱藏的“工業美學”了。

菸廠不在,下碧湘街上卻見到了如今為數不多的“白沙液”白酒專賣店,破舊的鋪子,半人高的酒罈和鐵製酒桶,依稀有一點老酒鋪的味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曾在70年代末直追茅臺與五糧液、號稱“國內三大名酒”、躋身國宴用酒之列的白沙酒,如今早已風光不再,只有河西濚灣鎮的“白沙液街”,成了一個標誌性的地名,讓人們能夠回味這家長沙本土白酒品牌的昔日榮光。而這家酒鋪裡,也少有顧客,幾種酒都沿用90年代的包裝,有懷舊味道卻不免跟不上時代。

店老闆對白沙酒的歷史倒是如數家珍:“1974年,毛主席到湖南考察,那天是主席生日,湖南人向毛主席敬上一杯湖南美酒,毛主席品嚐後讚不絕口,地方領導請毛主席給酒取名,因為酒用白沙古井水釀造,毛主席就給它起名為‘白沙液’。”

“她男人犯事進了勞教所,她要等他出來,一起做生意”

從碧湘街拐進楚湘街,更為安靜,隨著拆遷的進行,這裡多數住戶已經搬離,少數留守者依舊在此擺攤,只是這裡連行人也少有。拆掉的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散落各處,告訴人們這裡即將廢棄。一旁的地標建築華遠華中心高高矗立,與拆遷的老街形成鮮明對比,就像亂入了一個時代。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拆掉前的交通銀行舊址

拆遷的廢墟中,埋藏著曾經長沙保留不多的英式建築——交通銀行舊址。1913年7月交通銀行在長沙設立湖南分行,主要業務為經理粵漢、株萍鐵路及電報局、榷運局款項等。1928年,交通銀行上海分行在坡子街設立滬券兌換處,1933升為四等支行,1935年,該行遷至黃道街新址營業,並在楚湘街、老火車站等處設有倉庫6座。1949年4月,解放軍南渡長江以後,其外地的分支機構撤併至長沙支行,8月該行由長沙市軍管會接管。

留在楚湘街的銀行舊址即為6座倉庫中的一座,是“文夕大火”的遺珠,二層西式樓房,門窗的頂部均呈半圓拱形,牆頭嵌有“交通銀行私牆私腳界”的石碑。2010年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可在次年就因房地產開發的需要而被拆除。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南北向的楚湘街因楚王碧湘宮而得名,也有說湖南古稱“楚湘之地”,因作街名。如今這裡和旁邊的裕農街、福泉裡等深幽小巷內,多是嗲嗲娭毑們居住,他們在門口聊天、乘涼,或是靜靜發呆,偶爾有外人經過,他們會多瞄一眼。若是在此拍照、打量,他們會警惕地望著你,問你做什麼,當得知只是看看老街時,他們就“哦”一聲,繼續聊天去了。

裕農街更像一個沒落小鎮,還保留了八九十年代的髮屋和計劃生育的標語,在高大的香樟樹的掩映下,更有了舊時光的感覺;拆掉的建築垃圾上,孤零零地躺著一個“黃記檳榔”的售貨櫃,它曾經的主人已不知去向。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在一篇網文裡,生於此處的作者這樣回憶楚湘街曾經的生活:

“男人們打著赤膊舉著啤酒瓶回憶1998年那場洪水和一些我們聽不懂的事情,腳邊擺著一杯濃茶。媽媽們的話題無非是誰家的滿哥最近和誰家妹子走得比較近,而每每當事人路過時卻又靜下聲來打起扇子,倏地又笑起來,眼神總是不會放過那一對對低頭快步走過的年輕人。”

……

“聽她說關於‘十六中青龍幫’的事情,說她們在長郡的門口堵著了人給狠狠打了一頓。給我看她手上的傷口,那是喝醉酒砸瓶子弄的。但她也會坐在我身邊老練地抽著煙,告訴我她男人犯事進了勞教所,她要等他出來,一起做生意。”


"

文/牧野

上碧湘街有“大隱隱於世”的“掃地僧”

從南門口地鐵站出來,往西南側的小巷子裡一拐,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天地,撇下城市的金碧輝煌高大上,進入小巷裡的亂哄哄與尋常百態。

小巷叫碧湘街,準確的說,是上碧湘街,這是來來往往的年輕人很少去的地方,但在老長沙中可能就聞名遐邇,被稱為“南門口菜市場”。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從黃興路拍上碧湘街。圖/牧野

這裡像農村的集鎮,各種野味、手工粉、生鮮、茶葉、炒貨等都能在這裡買到,還有不少二三十年曆史的老店隱藏在這裡,像“大隱隱於市”的世外高人。或許這正是長沙老市井的魅力,如同旁邊南門口那家馳名在外的“四娭毑”,長沙老店看著不起眼,像下里巴人,卻功力深厚,是老街中的“掃地僧”

此情此景,很難與曾經的恬淡清遠聯繫起來。這條東起黃興路、西止楚湘街的小巷,因為五代時楚王馬希範的碧湘宮而得名,到宋代時僅存遺址,詩中描述它:

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上碧湘街。圖/牧野

近代,這裡冒出多家釀酒作坊,“商賈以碧湘門外江水造酒,不減吳中佳釀。”可見那時江水清澈,這城南外的碧湘街,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江邊的清新,彷彿從風俗畫過渡到山水畫。

而今這裡撲面而來的是魚肉的腥味、炒貨的香味、熟食的辣味和人們的汗水味。火焙魚在大煎鍋裡煎的金黃;在盆裡堆得老高的剁辣椒的氣味,衝擊著你的鼻孔;攸縣香乾和各種豆製品碼在有點髒的櫃檯上,老闆娘貌似對生意漫不經心,只顧看著手機裡的影視劇;轟隆隆的挖土機挖過的坑坑窪窪的土路上,菜販們攤上蛇皮袋,擺起了臨時地攤,與買菜的堂客們進行一角兩角的還價;偶爾有一兩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的身影穿過,或買點小吃,或快速穿過,消失在里弄中,是髒亂老街中的一抹亮色。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勇哥捆雞”是街上的“掃地僧”之一,據說長沙捆雞走紅就是從勇哥這裡開始的。另外一家口碑捆雞叫“浪哥”,是一對父女傳承的滷味小店,已經賣了三十多年,養大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

“湘軍剁辣椒”聞名南門口,店裡的生意和擺放在外面的剁辣椒一樣,紅紅火火,辣椒製品都是老闆親手製作。“店裡賣的也是我們自己吃的,衛生和味道我們都親自把關”,老闆熱情的介紹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碧湘源炒貨”則是一家網紅店。這家不足十幾平米的小鋪子,彭家四代人開了30多年。老闆其實是湘鄉人,早年因為家中壓力過大來到長沙接手了這家店,那個時候還只賣瓜子,在當時的長沙賣原味炒瓜子的,碧湘源算是第一家。他們的西瓜子,是每年九月份左右親自去新疆收購的,圓潤飽滿,黝黑髮亮,每一顆都肉感十足。

作為網紅,他們在抖音上輕輕鬆鬆獲得了20萬點贊。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德茂隆醬園”又重回了這裡,這個創於清末南門口的百年老店,到1980年代因醬業衰敗,店面轉讓給南門口百貨大樓和五一文化用品商場,多年後終於恢復品牌,可惜老店已不可能復原,這裡只是一家加盟店。

下碧湘街,菸廠不在,酒鋪冷清

碧湘街被南北向的書院路一分為二,東為上碧湘街,西為下碧湘街。下碧湘街街口豎立著“碧湘蔬菜生鮮市場”的大幅廣告牌,今年剛投入使用的室內市場相對整潔衛生,而街面上就不顯得那麼繁雜,與上碧湘街迥異。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一年前這裡也是馬路市場,一直連綿到江邊的楚湘街,媒體的報道中說它:“映入眼簾的是兩排密密麻麻綿延而去的棚戶,菜販的吆喝聲、居民的討價還價聲、摩托車的鳴笛聲,再夾雜著雞鴨的叫聲,一條約四米寬的街道儼然成了沸沸揚揚的露天菜市場。原本就不寬的街道,如今更是擁擠不堪。而街面上菜葉、果皮、塑料袋等垃圾狼藉滿地,再加上棚戶的遮擋,更顯陰暗潮溼。”

馬路市場是由流動攤販自發形成的。最初,街上的菜攤子還是裸露的,每天長沙嶽麓山、北山等周邊的農戶聚集於此,還有一些湘江的漁夫,都會以低廉的價格出售水產品。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凌晨1時許菜販們便陸續趕來擺攤,隨後,二手菜販絡繹不絕地前來購菜,6時至9時,附近的居民也紛紛來買菜,直到晚上10時左右才結束。

那時,每天在湘江風光帶做完晨練的老人,會從這裡買點新鮮蔬菜帶回家,有些娭毑們則是“從下河街開始,一直往南買到尾。先是在下河街買南貨,接著去半湘街扯點做衣服的布,最後再到碧湘街買點蔬菜回家。如果家裡油快用完了,還可以在油脂公司打點散油。”老長沙市井的生活,零零碎碎而慢慢悠悠,好像除了柴米油鹽,一切身旁車水馬龍的繁華與他們無關。馬路市場於近年拆除後,這一切煙消雲散。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拆掉前的華昌菸廠舊址。供圖/陳先樞

在更早的2011年,被拆除的還有長沙捲菸業的驕傲——華昌菸廠舊址。成立於1927年的華昌菸廠,是湖南第一家機制捲菸廠,它的“曼麗”牌香菸奔著中產以上的富戶,而“嶽麓”、“革命”等牌號低檔煙,是為底層人準備的,是民國時期的“撈白沙”

菸廠舊址是一棟二層西式紅磚樓房,高大的廠房與窗戶,透著民國的滄桑與時代感。可惜,它在2011年的棚改中被拆除,如今我們只能從老照片中想象這老街中隱藏的“工業美學”了。

菸廠不在,下碧湘街上卻見到了如今為數不多的“白沙液”白酒專賣店,破舊的鋪子,半人高的酒罈和鐵製酒桶,依稀有一點老酒鋪的味道。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曾在70年代末直追茅臺與五糧液、號稱“國內三大名酒”、躋身國宴用酒之列的白沙酒,如今早已風光不再,只有河西濚灣鎮的“白沙液街”,成了一個標誌性的地名,讓人們能夠回味這家長沙本土白酒品牌的昔日榮光。而這家酒鋪裡,也少有顧客,幾種酒都沿用90年代的包裝,有懷舊味道卻不免跟不上時代。

店老闆對白沙酒的歷史倒是如數家珍:“1974年,毛主席到湖南考察,那天是主席生日,湖南人向毛主席敬上一杯湖南美酒,毛主席品嚐後讚不絕口,地方領導請毛主席給酒取名,因為酒用白沙古井水釀造,毛主席就給它起名為‘白沙液’。”

“她男人犯事進了勞教所,她要等他出來,一起做生意”

從碧湘街拐進楚湘街,更為安靜,隨著拆遷的進行,這裡多數住戶已經搬離,少數留守者依舊在此擺攤,只是這裡連行人也少有。拆掉的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散落各處,告訴人們這裡即將廢棄。一旁的地標建築華遠華中心高高矗立,與拆遷的老街形成鮮明對比,就像亂入了一個時代。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拆掉前的交通銀行舊址

拆遷的廢墟中,埋藏著曾經長沙保留不多的英式建築——交通銀行舊址。1913年7月交通銀行在長沙設立湖南分行,主要業務為經理粵漢、株萍鐵路及電報局、榷運局款項等。1928年,交通銀行上海分行在坡子街設立滬券兌換處,1933升為四等支行,1935年,該行遷至黃道街新址營業,並在楚湘街、老火車站等處設有倉庫6座。1949年4月,解放軍南渡長江以後,其外地的分支機構撤併至長沙支行,8月該行由長沙市軍管會接管。

留在楚湘街的銀行舊址即為6座倉庫中的一座,是“文夕大火”的遺珠,二層西式樓房,門窗的頂部均呈半圓拱形,牆頭嵌有“交通銀行私牆私腳界”的石碑。2010年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可在次年就因房地產開發的需要而被拆除。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南北向的楚湘街因楚王碧湘宮而得名,也有說湖南古稱“楚湘之地”,因作街名。如今這裡和旁邊的裕農街、福泉裡等深幽小巷內,多是嗲嗲娭毑們居住,他們在門口聊天、乘涼,或是靜靜發呆,偶爾有外人經過,他們會多瞄一眼。若是在此拍照、打量,他們會警惕地望著你,問你做什麼,當得知只是看看老街時,他們就“哦”一聲,繼續聊天去了。

裕農街更像一個沒落小鎮,還保留了八九十年代的髮屋和計劃生育的標語,在高大的香樟樹的掩映下,更有了舊時光的感覺;拆掉的建築垃圾上,孤零零地躺著一個“黃記檳榔”的售貨櫃,它曾經的主人已不知去向。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在一篇網文裡,生於此處的作者這樣回憶楚湘街曾經的生活:

“男人們打著赤膊舉著啤酒瓶回憶1998年那場洪水和一些我們聽不懂的事情,腳邊擺著一杯濃茶。媽媽們的話題無非是誰家的滿哥最近和誰家妹子走得比較近,而每每當事人路過時卻又靜下聲來打起扇子,倏地又笑起來,眼神總是不會放過那一對對低頭快步走過的年輕人。”

……

“聽她說關於‘十六中青龍幫’的事情,說她們在長郡的門口堵著了人給狠狠打了一頓。給我看她手上的傷口,那是喝醉酒砸瓶子弄的。但她也會坐在我身邊老練地抽著煙,告訴我她男人犯事進了勞教所,她要等他出來,一起做生意。”


趕在碧湘街、楚湘街改造前,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時光

裕農街與書院路交叉口改造後的房屋。圖/牧野

如今,這裡的年輕人早已長大,離開了這處“故鄉”,不知他們去哪裡奔波勞碌,完成生命的另一個輪迴。

從碧湘街到楚湘街,是南門口都市繁華里最後的舊時光。就像一代代人一樣,老街也在更新換代,完成它們的輪迴。


END

  •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佈,作者 | 牧野,編輯 | 城小憶(微信號:chengshijiyiwh),文中未註明出處圖片均源於網絡。

想要投稿

如果您對家鄉有著特別的情感

​並願意分享您精彩生動的故事

(文字或圖片)敬請發送到

[email protected]

我們會尊重和保證您的權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