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27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安妮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27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安妮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荊襄九郡(3)

"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27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安妮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荊襄九郡(3)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在三國時代能夠定位為“吳頭楚尾”的板塊,並不是被鄱陽湖流域覆蓋的江西,而是“鄂東南”。顧名思義,這個板塊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其行政上包括:黃石、鄂州、咸寧三地區,以及以武昌為核心的,武漢的長江以東部分。

能夠成為一個獨立板塊,必定是在地理上有一定辨識度。從地理結構和輪廓上看,鄂東南板塊與江東板塊頗有些相似。長江在兩個地理單元,都呈現出倒V字結構,並與南部的山地一起,共同圍就出一大一小兩片三角形的低地區。

其中為江東這個大三角低地區兜底的山地,是以黃山為代表的“東江南丘陵”;與長江一起在湖北省東南部,造就一片小三角形低地的,則是位於“西江南丘陵”最北端的幕阜山脈。基於這片低地的位置及輪廓特點,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南三角區”


"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27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安妮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荊襄九郡(3)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在三國時代能夠定位為“吳頭楚尾”的板塊,並不是被鄱陽湖流域覆蓋的江西,而是“鄂東南”。顧名思義,這個板塊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其行政上包括:黃石、鄂州、咸寧三地區,以及以武昌為核心的,武漢的長江以東部分。

能夠成為一個獨立板塊,必定是在地理上有一定辨識度。從地理結構和輪廓上看,鄂東南板塊與江東板塊頗有些相似。長江在兩個地理單元,都呈現出倒V字結構,並與南部的山地一起,共同圍就出一大一小兩片三角形的低地區。

其中為江東這個大三角低地區兜底的山地,是以黃山為代表的“東江南丘陵”;與長江一起在湖北省東南部,造就一片小三角形低地的,則是位於“西江南丘陵”最北端的幕阜山脈。基於這片低地的位置及輪廓特點,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南三角區”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儘管有諸多相似之處,這兩片三角地區之間還是存在諸多差異。單從所面臨的壓力來說,由於揚子江段在三國時代還未發育完全,加之東海存在,使得江東板塊只需要應對來自板塊之西的壓力。反觀身處長江中游的鄂東南地區,所對應的長江則早已發育成熟。無論是來自江漢平原的力量,還是來自長江下游的力量,都可以覬覦這片土地。

就地緣位置上看,鄂東南三角區無疑與江漢平原的關係更近。正因為如此,在2000年前,它屬於荊州及江夏郡的組成部分,今天則為湖北所轄。然而在荊楚與江東兩大板塊對抗的時代,如果江東政權在吳頭楚尾的爭奪中,搶先控制了鄱陽湖流域,那麼地理上獨立的鄂東南三角區將成為其入侵江漢平原的跳板。

由於鄱陽湖流域在兩漢時期被劃入了揚州範疇,並且在東漢末年為強勢的孫吳政權所控,使得鄂東南三角區在三國時代,客觀上取代鄱陽湖地區成為了新的“吳頭楚尾”。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戰,與“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故事,都是發生在這片土地及其所對應的長江之上。

既然鄂東南三角區具備如此重要的地緣政治價值,那我們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它的地形特點了。觀察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理結構,你會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湖泊眾多。


"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27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安妮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荊襄九郡(3)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在三國時代能夠定位為“吳頭楚尾”的板塊,並不是被鄱陽湖流域覆蓋的江西,而是“鄂東南”。顧名思義,這個板塊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其行政上包括:黃石、鄂州、咸寧三地區,以及以武昌為核心的,武漢的長江以東部分。

能夠成為一個獨立板塊,必定是在地理上有一定辨識度。從地理結構和輪廓上看,鄂東南板塊與江東板塊頗有些相似。長江在兩個地理單元,都呈現出倒V字結構,並與南部的山地一起,共同圍就出一大一小兩片三角形的低地區。

其中為江東這個大三角低地區兜底的山地,是以黃山為代表的“東江南丘陵”;與長江一起在湖北省東南部,造就一片小三角形低地的,則是位於“西江南丘陵”最北端的幕阜山脈。基於這片低地的位置及輪廓特點,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南三角區”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儘管有諸多相似之處,這兩片三角地區之間還是存在諸多差異。單從所面臨的壓力來說,由於揚子江段在三國時代還未發育完全,加之東海存在,使得江東板塊只需要應對來自板塊之西的壓力。反觀身處長江中游的鄂東南地區,所對應的長江則早已發育成熟。無論是來自江漢平原的力量,還是來自長江下游的力量,都可以覬覦這片土地。

就地緣位置上看,鄂東南三角區無疑與江漢平原的關係更近。正因為如此,在2000年前,它屬於荊州及江夏郡的組成部分,今天則為湖北所轄。然而在荊楚與江東兩大板塊對抗的時代,如果江東政權在吳頭楚尾的爭奪中,搶先控制了鄱陽湖流域,那麼地理上獨立的鄂東南三角區將成為其入侵江漢平原的跳板。

由於鄱陽湖流域在兩漢時期被劃入了揚州範疇,並且在東漢末年為強勢的孫吳政權所控,使得鄂東南三角區在三國時代,客觀上取代鄱陽湖地區成為了新的“吳頭楚尾”。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戰,與“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故事,都是發生在這片土地及其所對應的長江之上。

既然鄂東南三角區具備如此重要的地緣政治價值,那我們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它的地形特點了。觀察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理結構,你會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湖泊眾多。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今天,湖北省境內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湖泊,包括:梁子湖、牛山湖、保安湖、斧頭湖、西涼湖、魯湖、三山湖等諸多湖泊,都是位於這個三角區之中。造就這一現象的地理原因有二:一是長江在這一帶曲折蜿蜒,使得江水極易在洪水期漫入這片三角地形;二是整個鄂東南三角區的地形並不是一片大平原,受幕阜山脈的影響,區域整體呈現的是丘陵地貌,更容易蓄水成湖。

這片丘陵甚至還延伸過長江,一直延伸到漢水之南。在古云夢澤已經消失的今天,還能夠在漢陽及其以西地區(古云夢澤東部)看到大量散佈於江漢之間的湖泊,正是拜這片丘陵所賜。

無論湖水更多源出上遊山地來水,還是來自於江水倒灌,有一點都是可以肯定的,鄂東南的這些湖泊必定都長期存在與長江相連的水道。在河道縱橫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取得軍事優勢的關鍵在於水上控制力,尤其是對長江水道的控制力。與海軍需要有深入陸地,能助之躲避風浪的港口一樣,內河水軍雖然常常以大江大河為戰場,但平時囤駐、訓練之處往往還是在環境更為穩定的支流及湖泊中。

荊州地理範圍示意圖


"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27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安妮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荊襄九郡(3)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在三國時代能夠定位為“吳頭楚尾”的板塊,並不是被鄱陽湖流域覆蓋的江西,而是“鄂東南”。顧名思義,這個板塊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其行政上包括:黃石、鄂州、咸寧三地區,以及以武昌為核心的,武漢的長江以東部分。

能夠成為一個獨立板塊,必定是在地理上有一定辨識度。從地理結構和輪廓上看,鄂東南板塊與江東板塊頗有些相似。長江在兩個地理單元,都呈現出倒V字結構,並與南部的山地一起,共同圍就出一大一小兩片三角形的低地區。

其中為江東這個大三角低地區兜底的山地,是以黃山為代表的“東江南丘陵”;與長江一起在湖北省東南部,造就一片小三角形低地的,則是位於“西江南丘陵”最北端的幕阜山脈。基於這片低地的位置及輪廓特點,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南三角區”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儘管有諸多相似之處,這兩片三角地區之間還是存在諸多差異。單從所面臨的壓力來說,由於揚子江段在三國時代還未發育完全,加之東海存在,使得江東板塊只需要應對來自板塊之西的壓力。反觀身處長江中游的鄂東南地區,所對應的長江則早已發育成熟。無論是來自江漢平原的力量,還是來自長江下游的力量,都可以覬覦這片土地。

就地緣位置上看,鄂東南三角區無疑與江漢平原的關係更近。正因為如此,在2000年前,它屬於荊州及江夏郡的組成部分,今天則為湖北所轄。然而在荊楚與江東兩大板塊對抗的時代,如果江東政權在吳頭楚尾的爭奪中,搶先控制了鄱陽湖流域,那麼地理上獨立的鄂東南三角區將成為其入侵江漢平原的跳板。

由於鄱陽湖流域在兩漢時期被劃入了揚州範疇,並且在東漢末年為強勢的孫吳政權所控,使得鄂東南三角區在三國時代,客觀上取代鄱陽湖地區成為了新的“吳頭楚尾”。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戰,與“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故事,都是發生在這片土地及其所對應的長江之上。

既然鄂東南三角區具備如此重要的地緣政治價值,那我們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它的地形特點了。觀察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理結構,你會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湖泊眾多。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今天,湖北省境內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湖泊,包括:梁子湖、牛山湖、保安湖、斧頭湖、西涼湖、魯湖、三山湖等諸多湖泊,都是位於這個三角區之中。造就這一現象的地理原因有二:一是長江在這一帶曲折蜿蜒,使得江水極易在洪水期漫入這片三角地形;二是整個鄂東南三角區的地形並不是一片大平原,受幕阜山脈的影響,區域整體呈現的是丘陵地貌,更容易蓄水成湖。

這片丘陵甚至還延伸過長江,一直延伸到漢水之南。在古云夢澤已經消失的今天,還能夠在漢陽及其以西地區(古云夢澤東部)看到大量散佈於江漢之間的湖泊,正是拜這片丘陵所賜。

無論湖水更多源出上遊山地來水,還是來自於江水倒灌,有一點都是可以肯定的,鄂東南的這些湖泊必定都長期存在與長江相連的水道。在河道縱橫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取得軍事優勢的關鍵在於水上控制力,尤其是對長江水道的控制力。與海軍需要有深入陸地,能助之躲避風浪的港口一樣,內河水軍雖然常常以大江大河為戰場,但平時囤駐、訓練之處往往還是在環境更為穩定的支流及湖泊中。

荊州地理範圍示意圖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對於試圖跨越長江,爭奪鄂東南三角區的政治勢力來說,散佈於鄂東南的這些水道和湖泊,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深入到板塊的各個角落,還能夠為他們爭奪相關長江水道助力。

不過在丘陵的切割之下,鄂東南地區的湖泊並沒有如雲夢澤那樣連成過一個穩定的整體。這意味著整個低地區的湖泊,將擁有多條連通長江的水道,而這些水道和河口就是我們解開鄂東南地緣之鎖的鑰匙。參考地理位置和輻射範圍,整個鄂東南三角區可分為四部分,大體上對應:黃石、鄂州、武漢(江東部分)、咸寧四個地級行政區。

先來看看位於東南角的黃石地區。就地理結構來說,黃石地區很大程度算是在幕阜山地的包圍之中。不僅地區中心屬性的黃石市處在山地與長江的夾縫之中,其背後所轄的:大治、陽新等縣,在地理上也呈現為盆地狀。如果把視角再拉高,長江在這一地區正處在大別山脈與幕阜山脈之間的夾縫中。基於其位置,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沿江走廊”。


"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27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安妮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荊襄九郡(3)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在三國時代能夠定位為“吳頭楚尾”的板塊,並不是被鄱陽湖流域覆蓋的江西,而是“鄂東南”。顧名思義,這個板塊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其行政上包括:黃石、鄂州、咸寧三地區,以及以武昌為核心的,武漢的長江以東部分。

能夠成為一個獨立板塊,必定是在地理上有一定辨識度。從地理結構和輪廓上看,鄂東南板塊與江東板塊頗有些相似。長江在兩個地理單元,都呈現出倒V字結構,並與南部的山地一起,共同圍就出一大一小兩片三角形的低地區。

其中為江東這個大三角低地區兜底的山地,是以黃山為代表的“東江南丘陵”;與長江一起在湖北省東南部,造就一片小三角形低地的,則是位於“西江南丘陵”最北端的幕阜山脈。基於這片低地的位置及輪廓特點,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南三角區”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儘管有諸多相似之處,這兩片三角地區之間還是存在諸多差異。單從所面臨的壓力來說,由於揚子江段在三國時代還未發育完全,加之東海存在,使得江東板塊只需要應對來自板塊之西的壓力。反觀身處長江中游的鄂東南地區,所對應的長江則早已發育成熟。無論是來自江漢平原的力量,還是來自長江下游的力量,都可以覬覦這片土地。

就地緣位置上看,鄂東南三角區無疑與江漢平原的關係更近。正因為如此,在2000年前,它屬於荊州及江夏郡的組成部分,今天則為湖北所轄。然而在荊楚與江東兩大板塊對抗的時代,如果江東政權在吳頭楚尾的爭奪中,搶先控制了鄱陽湖流域,那麼地理上獨立的鄂東南三角區將成為其入侵江漢平原的跳板。

由於鄱陽湖流域在兩漢時期被劃入了揚州範疇,並且在東漢末年為強勢的孫吳政權所控,使得鄂東南三角區在三國時代,客觀上取代鄱陽湖地區成為了新的“吳頭楚尾”。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戰,與“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故事,都是發生在這片土地及其所對應的長江之上。

既然鄂東南三角區具備如此重要的地緣政治價值,那我們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它的地形特點了。觀察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理結構,你會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湖泊眾多。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今天,湖北省境內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湖泊,包括:梁子湖、牛山湖、保安湖、斧頭湖、西涼湖、魯湖、三山湖等諸多湖泊,都是位於這個三角區之中。造就這一現象的地理原因有二:一是長江在這一帶曲折蜿蜒,使得江水極易在洪水期漫入這片三角地形;二是整個鄂東南三角區的地形並不是一片大平原,受幕阜山脈的影響,區域整體呈現的是丘陵地貌,更容易蓄水成湖。

這片丘陵甚至還延伸過長江,一直延伸到漢水之南。在古云夢澤已經消失的今天,還能夠在漢陽及其以西地區(古云夢澤東部)看到大量散佈於江漢之間的湖泊,正是拜這片丘陵所賜。

無論湖水更多源出上遊山地來水,還是來自於江水倒灌,有一點都是可以肯定的,鄂東南的這些湖泊必定都長期存在與長江相連的水道。在河道縱橫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取得軍事優勢的關鍵在於水上控制力,尤其是對長江水道的控制力。與海軍需要有深入陸地,能助之躲避風浪的港口一樣,內河水軍雖然常常以大江大河為戰場,但平時囤駐、訓練之處往往還是在環境更為穩定的支流及湖泊中。

荊州地理範圍示意圖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對於試圖跨越長江,爭奪鄂東南三角區的政治勢力來說,散佈於鄂東南的這些水道和湖泊,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深入到板塊的各個角落,還能夠為他們爭奪相關長江水道助力。

不過在丘陵的切割之下,鄂東南地區的湖泊並沒有如雲夢澤那樣連成過一個穩定的整體。這意味著整個低地區的湖泊,將擁有多條連通長江的水道,而這些水道和河口就是我們解開鄂東南地緣之鎖的鑰匙。參考地理位置和輻射範圍,整個鄂東南三角區可分為四部分,大體上對應:黃石、鄂州、武漢(江東部分)、咸寧四個地級行政區。

先來看看位於東南角的黃石地區。就地理結構來說,黃石地區很大程度算是在幕阜山地的包圍之中。不僅地區中心屬性的黃石市處在山地與長江的夾縫之中,其背後所轄的:大治、陽新等縣,在地理上也呈現為盆地狀。如果把視角再拉高,長江在這一地區正處在大別山脈與幕阜山脈之間的夾縫中。基於其位置,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沿江走廊”。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作為連接兩湖平原與鄱陽湖平原的長江通道,鄂東沿江走廊並沒有沖積出大面積的沿江沖積平原。而在鄱陽湖湖口以東,同樣承擔兩大板塊連接功能的沿江通道,地勢就要寬闊、平坦的多,以至於誕生過彭蠡湖這樣的大型湖泊,以及曾經承擔安徽省會職責的城市——安慶(安徽二字中的“安”,既是取自安慶)。

有鑑於此,這樣一條以安慶為中心,西起江西九江、東止安徽銅陵的沿江通道,被命名為“安慶谷地”。順便說一下,進入東晉之後,面積萎縮並徹底與鄱陽湖分離的古彭蠡澤,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名字——雷池。“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歷史典故,便是出自於此。


"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27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安妮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荊襄九郡(3)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在三國時代能夠定位為“吳頭楚尾”的板塊,並不是被鄱陽湖流域覆蓋的江西,而是“鄂東南”。顧名思義,這個板塊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其行政上包括:黃石、鄂州、咸寧三地區,以及以武昌為核心的,武漢的長江以東部分。

能夠成為一個獨立板塊,必定是在地理上有一定辨識度。從地理結構和輪廓上看,鄂東南板塊與江東板塊頗有些相似。長江在兩個地理單元,都呈現出倒V字結構,並與南部的山地一起,共同圍就出一大一小兩片三角形的低地區。

其中為江東這個大三角低地區兜底的山地,是以黃山為代表的“東江南丘陵”;與長江一起在湖北省東南部,造就一片小三角形低地的,則是位於“西江南丘陵”最北端的幕阜山脈。基於這片低地的位置及輪廓特點,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南三角區”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儘管有諸多相似之處,這兩片三角地區之間還是存在諸多差異。單從所面臨的壓力來說,由於揚子江段在三國時代還未發育完全,加之東海存在,使得江東板塊只需要應對來自板塊之西的壓力。反觀身處長江中游的鄂東南地區,所對應的長江則早已發育成熟。無論是來自江漢平原的力量,還是來自長江下游的力量,都可以覬覦這片土地。

就地緣位置上看,鄂東南三角區無疑與江漢平原的關係更近。正因為如此,在2000年前,它屬於荊州及江夏郡的組成部分,今天則為湖北所轄。然而在荊楚與江東兩大板塊對抗的時代,如果江東政權在吳頭楚尾的爭奪中,搶先控制了鄱陽湖流域,那麼地理上獨立的鄂東南三角區將成為其入侵江漢平原的跳板。

由於鄱陽湖流域在兩漢時期被劃入了揚州範疇,並且在東漢末年為強勢的孫吳政權所控,使得鄂東南三角區在三國時代,客觀上取代鄱陽湖地區成為了新的“吳頭楚尾”。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戰,與“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故事,都是發生在這片土地及其所對應的長江之上。

既然鄂東南三角區具備如此重要的地緣政治價值,那我們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它的地形特點了。觀察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理結構,你會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湖泊眾多。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今天,湖北省境內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湖泊,包括:梁子湖、牛山湖、保安湖、斧頭湖、西涼湖、魯湖、三山湖等諸多湖泊,都是位於這個三角區之中。造就這一現象的地理原因有二:一是長江在這一帶曲折蜿蜒,使得江水極易在洪水期漫入這片三角地形;二是整個鄂東南三角區的地形並不是一片大平原,受幕阜山脈的影響,區域整體呈現的是丘陵地貌,更容易蓄水成湖。

這片丘陵甚至還延伸過長江,一直延伸到漢水之南。在古云夢澤已經消失的今天,還能夠在漢陽及其以西地區(古云夢澤東部)看到大量散佈於江漢之間的湖泊,正是拜這片丘陵所賜。

無論湖水更多源出上遊山地來水,還是來自於江水倒灌,有一點都是可以肯定的,鄂東南的這些湖泊必定都長期存在與長江相連的水道。在河道縱橫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取得軍事優勢的關鍵在於水上控制力,尤其是對長江水道的控制力。與海軍需要有深入陸地,能助之躲避風浪的港口一樣,內河水軍雖然常常以大江大河為戰場,但平時囤駐、訓練之處往往還是在環境更為穩定的支流及湖泊中。

荊州地理範圍示意圖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對於試圖跨越長江,爭奪鄂東南三角區的政治勢力來說,散佈於鄂東南的這些水道和湖泊,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深入到板塊的各個角落,還能夠為他們爭奪相關長江水道助力。

不過在丘陵的切割之下,鄂東南地區的湖泊並沒有如雲夢澤那樣連成過一個穩定的整體。這意味著整個低地區的湖泊,將擁有多條連通長江的水道,而這些水道和河口就是我們解開鄂東南地緣之鎖的鑰匙。參考地理位置和輻射範圍,整個鄂東南三角區可分為四部分,大體上對應:黃石、鄂州、武漢(江東部分)、咸寧四個地級行政區。

先來看看位於東南角的黃石地區。就地理結構來說,黃石地區很大程度算是在幕阜山地的包圍之中。不僅地區中心屬性的黃石市處在山地與長江的夾縫之中,其背後所轄的:大治、陽新等縣,在地理上也呈現為盆地狀。如果把視角再拉高,長江在這一地區正處在大別山脈與幕阜山脈之間的夾縫中。基於其位置,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沿江走廊”。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作為連接兩湖平原與鄱陽湖平原的長江通道,鄂東沿江走廊並沒有沖積出大面積的沿江沖積平原。而在鄱陽湖湖口以東,同樣承擔兩大板塊連接功能的沿江通道,地勢就要寬闊、平坦的多,以至於誕生過彭蠡湖這樣的大型湖泊,以及曾經承擔安徽省會職責的城市——安慶(安徽二字中的“安”,既是取自安慶)。

有鑑於此,這樣一條以安慶為中心,西起江西九江、東止安徽銅陵的沿江通道,被命名為“安慶谷地”。順便說一下,進入東晉之後,面積萎縮並徹底與鄱陽湖分離的古彭蠡澤,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名字——雷池。“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歷史典故,便是出自於此。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把視線轉回到鄂東沿江走廊上來。兩岸山勢險峻的地勢,使得鄂東沿江走廊充當的主要是一條戰略通道而非核心區的功能。在三國時代,黃石市東南方向的沿江山體被命名為“西塞”(山體遂命名為“西塞山”)。

在揚州與荊州的戰爭中,西塞曾經多次成為戰場。單從名字也可以看出,“西塞”所指的是孫吳政權的西部要塞。也可以這樣說,孫吳政權希望能夠以西塞山及其所對應的江面,作為抵禦荊州威脅的第一道防線。

當然,以西塞為前線的想法,是建立在孫吳政權沒有控制荊州的情況下。在荊州劉表政權崩潰後,有機會染指荊州的孫吳政權,就需要將視線越過黃石和西塞山,在更為廣闊的鄂東南三角區腹地佈局了。

從西塞山出發溯江而上3、40公里,兩岸的地勢開始變得開闊。不僅如此,長江南北兩岸還會出現兩個地區中心城市:長江南岸的鄂州,以及北岸的黃岡。對於前者,很多人對它的印象是,鄂州的“鄂”字也是湖北的簡稱;而近年來幫助前者打響知名度的,更多是位列四大高考工廠的“黃岡中學”。

"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27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安妮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荊襄九郡(3)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在三國時代能夠定位為“吳頭楚尾”的板塊,並不是被鄱陽湖流域覆蓋的江西,而是“鄂東南”。顧名思義,這個板塊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其行政上包括:黃石、鄂州、咸寧三地區,以及以武昌為核心的,武漢的長江以東部分。

能夠成為一個獨立板塊,必定是在地理上有一定辨識度。從地理結構和輪廓上看,鄂東南板塊與江東板塊頗有些相似。長江在兩個地理單元,都呈現出倒V字結構,並與南部的山地一起,共同圍就出一大一小兩片三角形的低地區。

其中為江東這個大三角低地區兜底的山地,是以黃山為代表的“東江南丘陵”;與長江一起在湖北省東南部,造就一片小三角形低地的,則是位於“西江南丘陵”最北端的幕阜山脈。基於這片低地的位置及輪廓特點,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南三角區”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儘管有諸多相似之處,這兩片三角地區之間還是存在諸多差異。單從所面臨的壓力來說,由於揚子江段在三國時代還未發育完全,加之東海存在,使得江東板塊只需要應對來自板塊之西的壓力。反觀身處長江中游的鄂東南地區,所對應的長江則早已發育成熟。無論是來自江漢平原的力量,還是來自長江下游的力量,都可以覬覦這片土地。

就地緣位置上看,鄂東南三角區無疑與江漢平原的關係更近。正因為如此,在2000年前,它屬於荊州及江夏郡的組成部分,今天則為湖北所轄。然而在荊楚與江東兩大板塊對抗的時代,如果江東政權在吳頭楚尾的爭奪中,搶先控制了鄱陽湖流域,那麼地理上獨立的鄂東南三角區將成為其入侵江漢平原的跳板。

由於鄱陽湖流域在兩漢時期被劃入了揚州範疇,並且在東漢末年為強勢的孫吳政權所控,使得鄂東南三角區在三國時代,客觀上取代鄱陽湖地區成為了新的“吳頭楚尾”。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戰,與“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故事,都是發生在這片土地及其所對應的長江之上。

既然鄂東南三角區具備如此重要的地緣政治價值,那我們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它的地形特點了。觀察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理結構,你會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湖泊眾多。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今天,湖北省境內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湖泊,包括:梁子湖、牛山湖、保安湖、斧頭湖、西涼湖、魯湖、三山湖等諸多湖泊,都是位於這個三角區之中。造就這一現象的地理原因有二:一是長江在這一帶曲折蜿蜒,使得江水極易在洪水期漫入這片三角地形;二是整個鄂東南三角區的地形並不是一片大平原,受幕阜山脈的影響,區域整體呈現的是丘陵地貌,更容易蓄水成湖。

這片丘陵甚至還延伸過長江,一直延伸到漢水之南。在古云夢澤已經消失的今天,還能夠在漢陽及其以西地區(古云夢澤東部)看到大量散佈於江漢之間的湖泊,正是拜這片丘陵所賜。

無論湖水更多源出上遊山地來水,還是來自於江水倒灌,有一點都是可以肯定的,鄂東南的這些湖泊必定都長期存在與長江相連的水道。在河道縱橫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取得軍事優勢的關鍵在於水上控制力,尤其是對長江水道的控制力。與海軍需要有深入陸地,能助之躲避風浪的港口一樣,內河水軍雖然常常以大江大河為戰場,但平時囤駐、訓練之處往往還是在環境更為穩定的支流及湖泊中。

荊州地理範圍示意圖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對於試圖跨越長江,爭奪鄂東南三角區的政治勢力來說,散佈於鄂東南的這些水道和湖泊,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深入到板塊的各個角落,還能夠為他們爭奪相關長江水道助力。

不過在丘陵的切割之下,鄂東南地區的湖泊並沒有如雲夢澤那樣連成過一個穩定的整體。這意味著整個低地區的湖泊,將擁有多條連通長江的水道,而這些水道和河口就是我們解開鄂東南地緣之鎖的鑰匙。參考地理位置和輻射範圍,整個鄂東南三角區可分為四部分,大體上對應:黃石、鄂州、武漢(江東部分)、咸寧四個地級行政區。

先來看看位於東南角的黃石地區。就地理結構來說,黃石地區很大程度算是在幕阜山地的包圍之中。不僅地區中心屬性的黃石市處在山地與長江的夾縫之中,其背後所轄的:大治、陽新等縣,在地理上也呈現為盆地狀。如果把視角再拉高,長江在這一地區正處在大別山脈與幕阜山脈之間的夾縫中。基於其位置,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沿江走廊”。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作為連接兩湖平原與鄱陽湖平原的長江通道,鄂東沿江走廊並沒有沖積出大面積的沿江沖積平原。而在鄱陽湖湖口以東,同樣承擔兩大板塊連接功能的沿江通道,地勢就要寬闊、平坦的多,以至於誕生過彭蠡湖這樣的大型湖泊,以及曾經承擔安徽省會職責的城市——安慶(安徽二字中的“安”,既是取自安慶)。

有鑑於此,這樣一條以安慶為中心,西起江西九江、東止安徽銅陵的沿江通道,被命名為“安慶谷地”。順便說一下,進入東晉之後,面積萎縮並徹底與鄱陽湖分離的古彭蠡澤,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名字——雷池。“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歷史典故,便是出自於此。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把視線轉回到鄂東沿江走廊上來。兩岸山勢險峻的地勢,使得鄂東沿江走廊充當的主要是一條戰略通道而非核心區的功能。在三國時代,黃石市東南方向的沿江山體被命名為“西塞”(山體遂命名為“西塞山”)。

在揚州與荊州的戰爭中,西塞曾經多次成為戰場。單從名字也可以看出,“西塞”所指的是孫吳政權的西部要塞。也可以這樣說,孫吳政權希望能夠以西塞山及其所對應的江面,作為抵禦荊州威脅的第一道防線。

當然,以西塞為前線的想法,是建立在孫吳政權沒有控制荊州的情況下。在荊州劉表政權崩潰後,有機會染指荊州的孫吳政權,就需要將視線越過黃石和西塞山,在更為廣闊的鄂東南三角區腹地佈局了。

從西塞山出發溯江而上3、40公里,兩岸的地勢開始變得開闊。不僅如此,長江南北兩岸還會出現兩個地區中心城市:長江南岸的鄂州,以及北岸的黃岡。對於前者,很多人對它的印象是,鄂州的“鄂”字也是湖北的簡稱;而近年來幫助前者打響知名度的,更多是位列四大高考工廠的“黃岡中學”。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然而具體到三國時代,這段長江兩岸卻有與兩個知名標籤相關聯:赤壁和樊口。關於赤壁之戰發生在哪裡,歷來爭論不體。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位於鄂東南三角區所對應的這段長江之中。

由於蘇軾前後《赤壁賦》的背書,“黃州赤壁”成為了知名度最高的選項(黃岡唐宋時稱“黃州”)。從地理位置上看,黃岡位於江漢平原的東部頂點。如果當年赤壁之戰真的發生於此,則意味著曹操已經控制了整個江漢平原。

關於赤壁之戰時,曹操到底已經控制了哪些區域,又或誰才是真正的“赤壁”,並不是我們現在要解決的問題。當下這些地理解讀,更多是讓大家在腦海中建立一個地理框架。相比赤壁的不確定性,樊口的位置倒是沒什麼爭議。劉備敗入江夏之後,曾在魯肅的建議下於樊口駐紮,並在與孫權結盟之後,在此與周瑜所率領的江東水軍會合。今天,你仍然能夠在鄂州城西的西山腳下,看到“樊口”的存在。

樊口的故事並沒有止於赤壁之戰。公元221年,在孫吳政權攻滅關羽取得荊州的控制權之後,為了穩固這片居於三國之中的戰略要地,孫權將與樊口相依的鄂縣更名為“武昌”,並將都城從江東的建業(南京)遷至於此。8年之後,孫權在武昌城稱帝,正式在政治層面將歷史拉入三國時代。

先後被劉備和孫權選擇,看來樊口的位置非同一般。當我們順著與樊口相連的水道,向這片三角區腹地探尋,答案便浮現眼前了。與樊口相連的,是以 “梁子湖”為中心的,鄂東南最大的幾個湖泊。

除面積僅次於洪湖的湖北省第二大湖梁子湖以外,這個水道相連的湖群還包括:牛山湖、保安湖、三山湖等湖泊。整個湖群則可被統稱為“樑林湖水系”。歷史上,這些湖泊的融合度比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要更高,整個湖區還有一個更容易讓大家聯繫到樊口的名稱——樊湖。

傳說中,樊湖地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帝堯時期的“樊國”,只是如此久遠的“歷史”只能歸類於傳說。這一地區真正能夠進入信史時代,始於西周中期在此建國的“鄂國”。

再向前追溯的話,鄂國的歷史還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建制于山西境內的“鄂國”。傳說中,在殷商末年,當時的鄂侯曾經與西伯侯姬昌一起位列三公,並因向紂王諫言而被殺。其後在西周初年,遷徙至南襄盆地北部,並於西周中期沿隨棗走廊一路南遷,最終跨越長江至樊湖地區重新建國。至於說這個“鄂”字,是否與鱷魚有關,那就見仁見智了。

在楚國崛起於江漢平原之後,近在咫尺的鄂國也隨之覆滅成了為楚國的屬地。對於楚國來說,吞併鄂國的意義在於將邊界推進到兩湖盆地的東邊緣,並通過鄂東走廊滲透長江下游。而對於試圖反方向操作的孫權來說,在荊州新定,魏、蜀兩家還虎視眈眈之時,將都城遷至荊州地界則有利於加強對荊州的統治。

然而由於南郡及江夏郡的北部地區,包括襄陽和曾經作為江夏郡治所的“安陸”(今雲夢縣),都在魏國的控制之下。東吳對能否守住荊州,顯然沒有經營江東時那麼有信心。將政治中心放至江漢平原更是有安全上的隱患。


"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27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安妮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荊襄九郡(3)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在三國時代能夠定位為“吳頭楚尾”的板塊,並不是被鄱陽湖流域覆蓋的江西,而是“鄂東南”。顧名思義,這個板塊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其行政上包括:黃石、鄂州、咸寧三地區,以及以武昌為核心的,武漢的長江以東部分。

能夠成為一個獨立板塊,必定是在地理上有一定辨識度。從地理結構和輪廓上看,鄂東南板塊與江東板塊頗有些相似。長江在兩個地理單元,都呈現出倒V字結構,並與南部的山地一起,共同圍就出一大一小兩片三角形的低地區。

其中為江東這個大三角低地區兜底的山地,是以黃山為代表的“東江南丘陵”;與長江一起在湖北省東南部,造就一片小三角形低地的,則是位於“西江南丘陵”最北端的幕阜山脈。基於這片低地的位置及輪廓特點,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南三角區”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儘管有諸多相似之處,這兩片三角地區之間還是存在諸多差異。單從所面臨的壓力來說,由於揚子江段在三國時代還未發育完全,加之東海存在,使得江東板塊只需要應對來自板塊之西的壓力。反觀身處長江中游的鄂東南地區,所對應的長江則早已發育成熟。無論是來自江漢平原的力量,還是來自長江下游的力量,都可以覬覦這片土地。

就地緣位置上看,鄂東南三角區無疑與江漢平原的關係更近。正因為如此,在2000年前,它屬於荊州及江夏郡的組成部分,今天則為湖北所轄。然而在荊楚與江東兩大板塊對抗的時代,如果江東政權在吳頭楚尾的爭奪中,搶先控制了鄱陽湖流域,那麼地理上獨立的鄂東南三角區將成為其入侵江漢平原的跳板。

由於鄱陽湖流域在兩漢時期被劃入了揚州範疇,並且在東漢末年為強勢的孫吳政權所控,使得鄂東南三角區在三國時代,客觀上取代鄱陽湖地區成為了新的“吳頭楚尾”。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戰,與“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故事,都是發生在這片土地及其所對應的長江之上。

既然鄂東南三角區具備如此重要的地緣政治價值,那我們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它的地形特點了。觀察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理結構,你會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湖泊眾多。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今天,湖北省境內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湖泊,包括:梁子湖、牛山湖、保安湖、斧頭湖、西涼湖、魯湖、三山湖等諸多湖泊,都是位於這個三角區之中。造就這一現象的地理原因有二:一是長江在這一帶曲折蜿蜒,使得江水極易在洪水期漫入這片三角地形;二是整個鄂東南三角區的地形並不是一片大平原,受幕阜山脈的影響,區域整體呈現的是丘陵地貌,更容易蓄水成湖。

這片丘陵甚至還延伸過長江,一直延伸到漢水之南。在古云夢澤已經消失的今天,還能夠在漢陽及其以西地區(古云夢澤東部)看到大量散佈於江漢之間的湖泊,正是拜這片丘陵所賜。

無論湖水更多源出上遊山地來水,還是來自於江水倒灌,有一點都是可以肯定的,鄂東南的這些湖泊必定都長期存在與長江相連的水道。在河道縱橫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取得軍事優勢的關鍵在於水上控制力,尤其是對長江水道的控制力。與海軍需要有深入陸地,能助之躲避風浪的港口一樣,內河水軍雖然常常以大江大河為戰場,但平時囤駐、訓練之處往往還是在環境更為穩定的支流及湖泊中。

荊州地理範圍示意圖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對於試圖跨越長江,爭奪鄂東南三角區的政治勢力來說,散佈於鄂東南的這些水道和湖泊,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深入到板塊的各個角落,還能夠為他們爭奪相關長江水道助力。

不過在丘陵的切割之下,鄂東南地區的湖泊並沒有如雲夢澤那樣連成過一個穩定的整體。這意味著整個低地區的湖泊,將擁有多條連通長江的水道,而這些水道和河口就是我們解開鄂東南地緣之鎖的鑰匙。參考地理位置和輻射範圍,整個鄂東南三角區可分為四部分,大體上對應:黃石、鄂州、武漢(江東部分)、咸寧四個地級行政區。

先來看看位於東南角的黃石地區。就地理結構來說,黃石地區很大程度算是在幕阜山地的包圍之中。不僅地區中心屬性的黃石市處在山地與長江的夾縫之中,其背後所轄的:大治、陽新等縣,在地理上也呈現為盆地狀。如果把視角再拉高,長江在這一地區正處在大別山脈與幕阜山脈之間的夾縫中。基於其位置,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沿江走廊”。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作為連接兩湖平原與鄱陽湖平原的長江通道,鄂東沿江走廊並沒有沖積出大面積的沿江沖積平原。而在鄱陽湖湖口以東,同樣承擔兩大板塊連接功能的沿江通道,地勢就要寬闊、平坦的多,以至於誕生過彭蠡湖這樣的大型湖泊,以及曾經承擔安徽省會職責的城市——安慶(安徽二字中的“安”,既是取自安慶)。

有鑑於此,這樣一條以安慶為中心,西起江西九江、東止安徽銅陵的沿江通道,被命名為“安慶谷地”。順便說一下,進入東晉之後,面積萎縮並徹底與鄱陽湖分離的古彭蠡澤,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名字——雷池。“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歷史典故,便是出自於此。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把視線轉回到鄂東沿江走廊上來。兩岸山勢險峻的地勢,使得鄂東沿江走廊充當的主要是一條戰略通道而非核心區的功能。在三國時代,黃石市東南方向的沿江山體被命名為“西塞”(山體遂命名為“西塞山”)。

在揚州與荊州的戰爭中,西塞曾經多次成為戰場。單從名字也可以看出,“西塞”所指的是孫吳政權的西部要塞。也可以這樣說,孫吳政權希望能夠以西塞山及其所對應的江面,作為抵禦荊州威脅的第一道防線。

當然,以西塞為前線的想法,是建立在孫吳政權沒有控制荊州的情況下。在荊州劉表政權崩潰後,有機會染指荊州的孫吳政權,就需要將視線越過黃石和西塞山,在更為廣闊的鄂東南三角區腹地佈局了。

從西塞山出發溯江而上3、40公里,兩岸的地勢開始變得開闊。不僅如此,長江南北兩岸還會出現兩個地區中心城市:長江南岸的鄂州,以及北岸的黃岡。對於前者,很多人對它的印象是,鄂州的“鄂”字也是湖北的簡稱;而近年來幫助前者打響知名度的,更多是位列四大高考工廠的“黃岡中學”。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然而具體到三國時代,這段長江兩岸卻有與兩個知名標籤相關聯:赤壁和樊口。關於赤壁之戰發生在哪裡,歷來爭論不體。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位於鄂東南三角區所對應的這段長江之中。

由於蘇軾前後《赤壁賦》的背書,“黃州赤壁”成為了知名度最高的選項(黃岡唐宋時稱“黃州”)。從地理位置上看,黃岡位於江漢平原的東部頂點。如果當年赤壁之戰真的發生於此,則意味著曹操已經控制了整個江漢平原。

關於赤壁之戰時,曹操到底已經控制了哪些區域,又或誰才是真正的“赤壁”,並不是我們現在要解決的問題。當下這些地理解讀,更多是讓大家在腦海中建立一個地理框架。相比赤壁的不確定性,樊口的位置倒是沒什麼爭議。劉備敗入江夏之後,曾在魯肅的建議下於樊口駐紮,並在與孫權結盟之後,在此與周瑜所率領的江東水軍會合。今天,你仍然能夠在鄂州城西的西山腳下,看到“樊口”的存在。

樊口的故事並沒有止於赤壁之戰。公元221年,在孫吳政權攻滅關羽取得荊州的控制權之後,為了穩固這片居於三國之中的戰略要地,孫權將與樊口相依的鄂縣更名為“武昌”,並將都城從江東的建業(南京)遷至於此。8年之後,孫權在武昌城稱帝,正式在政治層面將歷史拉入三國時代。

先後被劉備和孫權選擇,看來樊口的位置非同一般。當我們順著與樊口相連的水道,向這片三角區腹地探尋,答案便浮現眼前了。與樊口相連的,是以 “梁子湖”為中心的,鄂東南最大的幾個湖泊。

除面積僅次於洪湖的湖北省第二大湖梁子湖以外,這個水道相連的湖群還包括:牛山湖、保安湖、三山湖等湖泊。整個湖群則可被統稱為“樑林湖水系”。歷史上,這些湖泊的融合度比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要更高,整個湖區還有一個更容易讓大家聯繫到樊口的名稱——樊湖。

傳說中,樊湖地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帝堯時期的“樊國”,只是如此久遠的“歷史”只能歸類於傳說。這一地區真正能夠進入信史時代,始於西周中期在此建國的“鄂國”。

再向前追溯的話,鄂國的歷史還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建制于山西境內的“鄂國”。傳說中,在殷商末年,當時的鄂侯曾經與西伯侯姬昌一起位列三公,並因向紂王諫言而被殺。其後在西周初年,遷徙至南襄盆地北部,並於西周中期沿隨棗走廊一路南遷,最終跨越長江至樊湖地區重新建國。至於說這個“鄂”字,是否與鱷魚有關,那就見仁見智了。

在楚國崛起於江漢平原之後,近在咫尺的鄂國也隨之覆滅成了為楚國的屬地。對於楚國來說,吞併鄂國的意義在於將邊界推進到兩湖盆地的東邊緣,並通過鄂東走廊滲透長江下游。而對於試圖反方向操作的孫權來說,在荊州新定,魏、蜀兩家還虎視眈眈之時,將都城遷至荊州地界則有利於加強對荊州的統治。

然而由於南郡及江夏郡的北部地區,包括襄陽和曾經作為江夏郡治所的“安陸”(今雲夢縣),都在魏國的控制之下。東吳對能否守住荊州,顯然沒有經營江東時那麼有信心。將政治中心放至江漢平原更是有安全上的隱患。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對於以“地利”立國的江東政權來說,江漢平原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天險的保護。劉備當日被虎豹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追擊至長阪坡的經歷,更是讓孫吳政權認定,長江才是最有利的屏障。

從更高的視角來看你會發現,鄂東南三角區本身也是“兩湖盆地”的一部分,鄂州所扼守的是整個盆地區的東大門,也是由東向西入駐兩湖地區的橋頭堡。在這種情況下,將同樣有長江天險庇護的鄂東南三角區,經營成為控制荊州的“小江東”,並以與西塞防線近在咫尺的鄂縣為新都的“武昌”,無論在戰略還安全上都不失為良策。

然而歷史上,孫權的良苦用心並沒有得到江東士族的廣泛支持。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之後,旋即還都建業。公元266年,孫吳末代皇帝孫皓一度再次遷都“武昌”,但同樣遭到江東勢力的強烈反對並釀成了內亂。甚至民間也產生了“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的民謠。迫使孫吳政權再一次將都城遷回建業。

現在,當大家明白最初的武昌原來是現在的鄂州,並且擁有鄂東南地區最大的腹地時,問題又來了。從地理位置上看,當下這個對應著漢水河口的武昌,位置同樣看起來很有優勢,又有什麼理由被孫吳政權放棄呢?與江東的情況類似,鄂東南三角區的防禦面實際也是在西側。以此來說,現在這個武昌的位置與孫吳在江東的都城建業(南京)相當。更何況夏口還能夠通過漢水,橫穿整個江漢平原並直達南襄盆地。

對於有入主中原之心的孫吳政權來說,這樣一個位置是不可能不重點經營的。實際上孫權並沒有放棄夏口,而只是放棄了黃祖在漢陽地區所築的“夏口城”,轉而在現在的武昌地區重築了新的“夏口城”。在孫權有意將鄂東南打造成“小江東”的情況下,將夏口城移築到長江東岸,有助於整個鄂東南地區的開發。雖然由於位置過於前線,新的夏口城並沒有成為東吳的新都,但還是成為了吳屬江夏郡的郡治所在。

身兼區域政治中心和開發職責的新夏口城,同樣在背後的鄂東南三角區擁有自己的腹地。如果說,樊湖覆蓋的是鄂東南腹地的中東部,那麼新夏口城所輻射的就是這個三角區的北部了。今天,這一區域的代表性湖泊是位於武昌東部,並因此而得名的“東湖”。至於三國時代,這一地區的湖泊分佈狀態如何,當下已很難考證。可以肯定的是,負責新夏口防線的吳國水軍,在這個區位上並不缺少與長江相通的湖泊囤駐。

那麼,武昌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從樊口跑到夏口的呢?其實“武昌”和“鄂”這個兩個名稱,曾多次在上述兩個戰略要地轉換。比如在南宋時期,現在的武昌反倒是叫“鄂州”,而現在的“鄂州”當時還是叫“武昌”(武昌縣)。

夏口得到“武昌”之名始於元朝設置統屬兩地的“武昌路”,並將治所放在了夏口。其後由於明清兩代只是將武昌路改稱為武昌府,夏口屬性的武昌仍以府治的地位,得以用“武昌府”之名貫穿明清兩代,並在清王朝終結的那一年,通過“武昌起義”的背書,徹底在進入新時代後獨佔武昌之名。

在武昌府的存續過程中,雖然當年孫權在樊口邊上設立的“武昌”,尚能一直以“武昌縣”之名存在於行政版圖中,但為了避免與已經升級為湖北省會的武昌發生混淆,最終還是不得不讓出“武昌”的版權,不得不恢復“鄂”的舊名。

說到這裡,倒是還可以瞭解一下著名的武昌魚到底是什麼魚。通俗點講,你可以認為武昌魚就是大家在菜場常見的“鯿魚”。不過新舊武昌人可能會告訴你,只有科研人員於1955年在梁子湖發現的“團頭舫”才能算是真正的武昌魚,菜場裡賣的大路貨是“三角舫”。

"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篇> [第27節]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安妮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荊襄九郡(3)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在三國時代能夠定位為“吳頭楚尾”的板塊,並不是被鄱陽湖流域覆蓋的江西,而是“鄂東南”。顧名思義,這個板塊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其行政上包括:黃石、鄂州、咸寧三地區,以及以武昌為核心的,武漢的長江以東部分。

能夠成為一個獨立板塊,必定是在地理上有一定辨識度。從地理結構和輪廓上看,鄂東南板塊與江東板塊頗有些相似。長江在兩個地理單元,都呈現出倒V字結構,並與南部的山地一起,共同圍就出一大一小兩片三角形的低地區。

其中為江東這個大三角低地區兜底的山地,是以黃山為代表的“東江南丘陵”;與長江一起在湖北省東南部,造就一片小三角形低地的,則是位於“西江南丘陵”最北端的幕阜山脈。基於這片低地的位置及輪廓特點,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南三角區”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儘管有諸多相似之處,這兩片三角地區之間還是存在諸多差異。單從所面臨的壓力來說,由於揚子江段在三國時代還未發育完全,加之東海存在,使得江東板塊只需要應對來自板塊之西的壓力。反觀身處長江中游的鄂東南地區,所對應的長江則早已發育成熟。無論是來自江漢平原的力量,還是來自長江下游的力量,都可以覬覦這片土地。

就地緣位置上看,鄂東南三角區無疑與江漢平原的關係更近。正因為如此,在2000年前,它屬於荊州及江夏郡的組成部分,今天則為湖北所轄。然而在荊楚與江東兩大板塊對抗的時代,如果江東政權在吳頭楚尾的爭奪中,搶先控制了鄱陽湖流域,那麼地理上獨立的鄂東南三角區將成為其入侵江漢平原的跳板。

由於鄱陽湖流域在兩漢時期被劃入了揚州範疇,並且在東漢末年為強勢的孫吳政權所控,使得鄂東南三角區在三國時代,客觀上取代鄱陽湖地區成為了新的“吳頭楚尾”。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戰,與“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故事,都是發生在這片土地及其所對應的長江之上。

既然鄂東南三角區具備如此重要的地緣政治價值,那我們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它的地形特點了。觀察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理結構,你會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湖泊眾多。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今天,湖北省境內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湖泊,包括:梁子湖、牛山湖、保安湖、斧頭湖、西涼湖、魯湖、三山湖等諸多湖泊,都是位於這個三角區之中。造就這一現象的地理原因有二:一是長江在這一帶曲折蜿蜒,使得江水極易在洪水期漫入這片三角地形;二是整個鄂東南三角區的地形並不是一片大平原,受幕阜山脈的影響,區域整體呈現的是丘陵地貌,更容易蓄水成湖。

這片丘陵甚至還延伸過長江,一直延伸到漢水之南。在古云夢澤已經消失的今天,還能夠在漢陽及其以西地區(古云夢澤東部)看到大量散佈於江漢之間的湖泊,正是拜這片丘陵所賜。

無論湖水更多源出上遊山地來水,還是來自於江水倒灌,有一點都是可以肯定的,鄂東南的這些湖泊必定都長期存在與長江相連的水道。在河道縱橫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取得軍事優勢的關鍵在於水上控制力,尤其是對長江水道的控制力。與海軍需要有深入陸地,能助之躲避風浪的港口一樣,內河水軍雖然常常以大江大河為戰場,但平時囤駐、訓練之處往往還是在環境更為穩定的支流及湖泊中。

荊州地理範圍示意圖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對於試圖跨越長江,爭奪鄂東南三角區的政治勢力來說,散佈於鄂東南的這些水道和湖泊,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深入到板塊的各個角落,還能夠為他們爭奪相關長江水道助力。

不過在丘陵的切割之下,鄂東南地區的湖泊並沒有如雲夢澤那樣連成過一個穩定的整體。這意味著整個低地區的湖泊,將擁有多條連通長江的水道,而這些水道和河口就是我們解開鄂東南地緣之鎖的鑰匙。參考地理位置和輻射範圍,整個鄂東南三角區可分為四部分,大體上對應:黃石、鄂州、武漢(江東部分)、咸寧四個地級行政區。

先來看看位於東南角的黃石地區。就地理結構來說,黃石地區很大程度算是在幕阜山地的包圍之中。不僅地區中心屬性的黃石市處在山地與長江的夾縫之中,其背後所轄的:大治、陽新等縣,在地理上也呈現為盆地狀。如果把視角再拉高,長江在這一地區正處在大別山脈與幕阜山脈之間的夾縫中。基於其位置,我們可以將之命名為“鄂東沿江走廊”。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作為連接兩湖平原與鄱陽湖平原的長江通道,鄂東沿江走廊並沒有沖積出大面積的沿江沖積平原。而在鄱陽湖湖口以東,同樣承擔兩大板塊連接功能的沿江通道,地勢就要寬闊、平坦的多,以至於誕生過彭蠡湖這樣的大型湖泊,以及曾經承擔安徽省會職責的城市——安慶(安徽二字中的“安”,既是取自安慶)。

有鑑於此,這樣一條以安慶為中心,西起江西九江、東止安徽銅陵的沿江通道,被命名為“安慶谷地”。順便說一下,進入東晉之後,面積萎縮並徹底與鄱陽湖分離的古彭蠡澤,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名字——雷池。“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歷史典故,便是出自於此。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把視線轉回到鄂東沿江走廊上來。兩岸山勢險峻的地勢,使得鄂東沿江走廊充當的主要是一條戰略通道而非核心區的功能。在三國時代,黃石市東南方向的沿江山體被命名為“西塞”(山體遂命名為“西塞山”)。

在揚州與荊州的戰爭中,西塞曾經多次成為戰場。單從名字也可以看出,“西塞”所指的是孫吳政權的西部要塞。也可以這樣說,孫吳政權希望能夠以西塞山及其所對應的江面,作為抵禦荊州威脅的第一道防線。

當然,以西塞為前線的想法,是建立在孫吳政權沒有控制荊州的情況下。在荊州劉表政權崩潰後,有機會染指荊州的孫吳政權,就需要將視線越過黃石和西塞山,在更為廣闊的鄂東南三角區腹地佈局了。

從西塞山出發溯江而上3、40公里,兩岸的地勢開始變得開闊。不僅如此,長江南北兩岸還會出現兩個地區中心城市:長江南岸的鄂州,以及北岸的黃岡。對於前者,很多人對它的印象是,鄂州的“鄂”字也是湖北的簡稱;而近年來幫助前者打響知名度的,更多是位列四大高考工廠的“黃岡中學”。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然而具體到三國時代,這段長江兩岸卻有與兩個知名標籤相關聯:赤壁和樊口。關於赤壁之戰發生在哪裡,歷來爭論不體。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位於鄂東南三角區所對應的這段長江之中。

由於蘇軾前後《赤壁賦》的背書,“黃州赤壁”成為了知名度最高的選項(黃岡唐宋時稱“黃州”)。從地理位置上看,黃岡位於江漢平原的東部頂點。如果當年赤壁之戰真的發生於此,則意味著曹操已經控制了整個江漢平原。

關於赤壁之戰時,曹操到底已經控制了哪些區域,又或誰才是真正的“赤壁”,並不是我們現在要解決的問題。當下這些地理解讀,更多是讓大家在腦海中建立一個地理框架。相比赤壁的不確定性,樊口的位置倒是沒什麼爭議。劉備敗入江夏之後,曾在魯肅的建議下於樊口駐紮,並在與孫權結盟之後,在此與周瑜所率領的江東水軍會合。今天,你仍然能夠在鄂州城西的西山腳下,看到“樊口”的存在。

樊口的故事並沒有止於赤壁之戰。公元221年,在孫吳政權攻滅關羽取得荊州的控制權之後,為了穩固這片居於三國之中的戰略要地,孫權將與樊口相依的鄂縣更名為“武昌”,並將都城從江東的建業(南京)遷至於此。8年之後,孫權在武昌城稱帝,正式在政治層面將歷史拉入三國時代。

先後被劉備和孫權選擇,看來樊口的位置非同一般。當我們順著與樊口相連的水道,向這片三角區腹地探尋,答案便浮現眼前了。與樊口相連的,是以 “梁子湖”為中心的,鄂東南最大的幾個湖泊。

除面積僅次於洪湖的湖北省第二大湖梁子湖以外,這個水道相連的湖群還包括:牛山湖、保安湖、三山湖等湖泊。整個湖群則可被統稱為“樑林湖水系”。歷史上,這些湖泊的融合度比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要更高,整個湖區還有一個更容易讓大家聯繫到樊口的名稱——樊湖。

傳說中,樊湖地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帝堯時期的“樊國”,只是如此久遠的“歷史”只能歸類於傳說。這一地區真正能夠進入信史時代,始於西周中期在此建國的“鄂國”。

再向前追溯的話,鄂國的歷史還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建制于山西境內的“鄂國”。傳說中,在殷商末年,當時的鄂侯曾經與西伯侯姬昌一起位列三公,並因向紂王諫言而被殺。其後在西周初年,遷徙至南襄盆地北部,並於西周中期沿隨棗走廊一路南遷,最終跨越長江至樊湖地區重新建國。至於說這個“鄂”字,是否與鱷魚有關,那就見仁見智了。

在楚國崛起於江漢平原之後,近在咫尺的鄂國也隨之覆滅成了為楚國的屬地。對於楚國來說,吞併鄂國的意義在於將邊界推進到兩湖盆地的東邊緣,並通過鄂東走廊滲透長江下游。而對於試圖反方向操作的孫權來說,在荊州新定,魏、蜀兩家還虎視眈眈之時,將都城遷至荊州地界則有利於加強對荊州的統治。

然而由於南郡及江夏郡的北部地區,包括襄陽和曾經作為江夏郡治所的“安陸”(今雲夢縣),都在魏國的控制之下。東吳對能否守住荊州,顯然沒有經營江東時那麼有信心。將政治中心放至江漢平原更是有安全上的隱患。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對於以“地利”立國的江東政權來說,江漢平原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天險的保護。劉備當日被虎豹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追擊至長阪坡的經歷,更是讓孫吳政權認定,長江才是最有利的屏障。

從更高的視角來看你會發現,鄂東南三角區本身也是“兩湖盆地”的一部分,鄂州所扼守的是整個盆地區的東大門,也是由東向西入駐兩湖地區的橋頭堡。在這種情況下,將同樣有長江天險庇護的鄂東南三角區,經營成為控制荊州的“小江東”,並以與西塞防線近在咫尺的鄂縣為新都的“武昌”,無論在戰略還安全上都不失為良策。

然而歷史上,孫權的良苦用心並沒有得到江東士族的廣泛支持。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之後,旋即還都建業。公元266年,孫吳末代皇帝孫皓一度再次遷都“武昌”,但同樣遭到江東勢力的強烈反對並釀成了內亂。甚至民間也產生了“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的民謠。迫使孫吳政權再一次將都城遷回建業。

現在,當大家明白最初的武昌原來是現在的鄂州,並且擁有鄂東南地區最大的腹地時,問題又來了。從地理位置上看,當下這個對應著漢水河口的武昌,位置同樣看起來很有優勢,又有什麼理由被孫吳政權放棄呢?與江東的情況類似,鄂東南三角區的防禦面實際也是在西側。以此來說,現在這個武昌的位置與孫吳在江東的都城建業(南京)相當。更何況夏口還能夠通過漢水,橫穿整個江漢平原並直達南襄盆地。

對於有入主中原之心的孫吳政權來說,這樣一個位置是不可能不重點經營的。實際上孫權並沒有放棄夏口,而只是放棄了黃祖在漢陽地區所築的“夏口城”,轉而在現在的武昌地區重築了新的“夏口城”。在孫權有意將鄂東南打造成“小江東”的情況下,將夏口城移築到長江東岸,有助於整個鄂東南地區的開發。雖然由於位置過於前線,新的夏口城並沒有成為東吳的新都,但還是成為了吳屬江夏郡的郡治所在。

身兼區域政治中心和開發職責的新夏口城,同樣在背後的鄂東南三角區擁有自己的腹地。如果說,樊湖覆蓋的是鄂東南腹地的中東部,那麼新夏口城所輻射的就是這個三角區的北部了。今天,這一區域的代表性湖泊是位於武昌東部,並因此而得名的“東湖”。至於三國時代,這一地區的湖泊分佈狀態如何,當下已很難考證。可以肯定的是,負責新夏口防線的吳國水軍,在這個區位上並不缺少與長江相通的湖泊囤駐。

那麼,武昌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從樊口跑到夏口的呢?其實“武昌”和“鄂”這個兩個名稱,曾多次在上述兩個戰略要地轉換。比如在南宋時期,現在的武昌反倒是叫“鄂州”,而現在的“鄂州”當時還是叫“武昌”(武昌縣)。

夏口得到“武昌”之名始於元朝設置統屬兩地的“武昌路”,並將治所放在了夏口。其後由於明清兩代只是將武昌路改稱為武昌府,夏口屬性的武昌仍以府治的地位,得以用“武昌府”之名貫穿明清兩代,並在清王朝終結的那一年,通過“武昌起義”的背書,徹底在進入新時代後獨佔武昌之名。

在武昌府的存續過程中,雖然當年孫權在樊口邊上設立的“武昌”,尚能一直以“武昌縣”之名存在於行政版圖中,但為了避免與已經升級為湖北省會的武昌發生混淆,最終還是不得不讓出“武昌”的版權,不得不恢復“鄂”的舊名。

說到這裡,倒是還可以瞭解一下著名的武昌魚到底是什麼魚。通俗點講,你可以認為武昌魚就是大家在菜場常見的“鯿魚”。不過新舊武昌人可能會告訴你,只有科研人員於1955年在梁子湖發現的“團頭舫”才能算是真正的武昌魚,菜場裡賣的大路貨是“三角舫”。

詳解“鄂東南三角區”的地緣密碼

至於說這兩種鯿魚到底的細微區別到底在哪裡,味道又是否有差異,大家可自行去考證。只是說2000多年前吳人口中所說的“不食武昌魚”,應該只是用來泛指罷了。由於梁子湖當下為武漢和鄂州兩地共有。在這種情況下,倒是不用去爭議,誰更有資格擁有“武昌魚”的屬地權。

在這個各大省會城市都爭相擴張,希望成為特大城市的時候,如果鄂州有一天被併入武漢,倒也算是為新老武昌這樁公案,找到了一條另類解決之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