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往事


1998年的春晚,多數人記住了一襲露背長裙的那英和扎著丸子頭的王菲,手挽手唱著“相約在甜美的春風裡?相約那永遠的青春年華”。

渾厚和空靈交織的歌聲在中央電視臺的一號演播大廳迴響,無數守在電視機面前的中國人聽見的是,分裂動盪的1997年已經成為歷史,明天將是美好的一天,新時代正在向我們招手。

當時中國的GDP上升至至9619億美元,相比20年前的1978年——改革開放的第一年,漲幅達到543%。

這些推動中國和發達國家拉近距離的人們,懷揣期許,在一年中最放鬆的夜晚相擁入睡。

也是這一年,已有136年曆史的長安披上新裝,等待明天到來的時刻。


長安的往事


長安的過去——沉甸甸的歷史

翻開長安的族譜,追本溯源可以到清朝的洋務運動。

前身是李鴻章在1862年成立的上海洋炮局,試圖通過“師夷長技以制夷”維護清朝的統治,後因李鴻章升任兩江總督,遷址到南京,並且改名為金陵兵工廠。


長安的往事


▲上海洋炮局

等到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一路向西的金陵兵工廠落地戰時陪都重慶,再次改名為第二十一兵工廠,為抗日戰爭提供了強大的火力支援,成為抗戰期間最大的兵工企業。

新中國成立後,第二十一兵工廠改名為極具時代氣息的中央兵工總局國營四五六廠,繼續在“抗美援朝”中發光發熱。

不過伴隨《朝鮮停戰協定》在1953年的落筆,軍火需求的大幅減少,導致工廠進入停擺期,白白浪費了多餘的產能。


長安的往事


▲第二十一兵工廠

面對百廢待興的戰後工廠,國內卻處於“短缺經濟”時期,因此和眾多軍事大國一樣,中央制定了“軍民結合,學會兩套本領”的生產方針,既要搞軍品,也要搞民品。

積極響應號召的四五六廠以威利斯吉普為基礎,在1957年仿製出中國第一款越野車——長江牌46型越野車。與此同時,四五六廠改名為長安機器製造廠。


長安的往事


▲長江牌46型越野車

時間來到1982年,中國結束了十幾年的經濟文化倒退,鄧小平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的十六字方針,要求軍工企業承擔國防建設和開發民用產品的重擔。

這也標誌著長安探索民用領域的開始。或許長眠的李中堂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創辦的兵工廠不僅沒有被戰火摧毀,反而變成一家現代化的大型車企,延續到今天。

長安的故事也從沿海的上海漂到南京,最後深居內陸的山城重慶,對中國和世界發出聲音。


長安的往事


▲長安CS85

長安汽車的基業發跡

為了打響開闢民用市場的第一槍,長安通過對重慶、杭州、上海、安徽和廣州等省市為期四個月的調研,判斷出國內對廉價載人載貨汽車的需求。

於是和鈴木在1984年簽約技術貿易合作協定書,引進日本連續8年暢銷的微型車鈴木Carry,以此為基礎推出SC112微型廂式貨車和SC110微型載貨汽車。

新車一經問世,立刻受到市場的熱烈反響,同時引發了其他車企的紛紛效仿,估計不少人都見過這副呆萌的前臉,有可能在小時候還坐過類似的“面的”。


長安的往事


▲長安SC110

發展至90年代初期,鄧小平在深圳喊出“誰不搞改革開放誰下臺”,一句話解綁了經濟發展姓“社”還是姓“資”的束縛,《春天的故事》迅速傳遍全中國。

敞開國門的中國遍地黃金,許多人踩著下海經商的浪潮成功撈到第一筆財富,同樣意氣風發的長安在中國微型車市場佔到三分之一的份額。


長安的往事


這也讓長安吃下一顆做大做強的定心丸。

1995年元旦,長安機器製造廠和江陵機器廠合併為長安汽車有限責任公司。

結果這家公司沒有產生1+1>2的效果,內部充斥著積怨和鬥爭,雙方領導互相看不上眼,開會時分別坐在會議桌兩邊;江陵員工也認為待遇不如原長安員工,對高層心懷不滿。

整個長安從上至下難以達成共識,工作無法順利進展。此時的長安積壓著上萬輛庫存車,很多地方也沒有銷售網點,銷量更是跌至五菱、哈飛和昌河之後。

眼看時任總經理江叢壽無法協調關係,長安淪落到內憂外患,舉步維艱的地步,“上面”的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在1998年決定欽點常務副總經理尹家緒上位救火。


長安的往事


▲尹家緒

“顛覆者”尹家緒

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尹家緒提出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抓好人才工程、新品工程、精品工程、成本工程和行銷工程五大戰略,對長安從研發到銷售進行了一番全面的梳理。

同年,長安和鈴木在1998年聯手推出基於Carry打造的長安之星,這款物美價廉的小麵包承載著消費者對一世長安的嚮往,迅速成為千家萬戶的一份子,銷量在短時間內突破10萬輛。

長安之星的暢銷,也意味著長安“軍轉民”第一次創業的成功。

吃上商用車蛋糕的長安不斷擴大規模,在2000年6月建設佔地990畝的南京分公司,負責生產單排、雙排微型貨車和長安之星等多款微型商用車。

一年之後,第100萬輛汽車駛下生產線,長安成為自主品牌第一個邁進百萬輛俱樂部的成員。


長安的往事


▲長安之星

但是長安仍然面臨著產能不足的甜蜜煩惱,緊接著在2002年5月成立佔地1300畝的河北分公司,主要生產新長安之星和長安星卡等車型。

隨後在2005年11月,第300萬輛長安之星的下線,創造了國內單車產銷的最高紀錄,從此遠離了生存的懸崖邊緣。

但是長安必須感謝的是,尹家緒絕不是目光短淺的井底之蛙,他一開始就想好只有自主研發才是車企的唯一出路,這一切源於他在1999年被鈴木屢次拒絕引進新車的要求。

時任長安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朱華榮永遠不會忘記當天夜裡,不願意被外方牽著鼻子的尹家緒不斷打電話給他,問著同一句話:長安能不能走出一條自己開發汽車產品的道路?

在多數人奉行拿來主義的情況下,尹家緒在1999年召開了首屆產品規劃會,選派一部分研發人員到意大利都靈學習深造,之後每年拿出5%的銷售額砸進產品研發。據說其他國有車企的領導見到這樣的場景,也發自內心地佩服他的膽量和魄力。

到2005年年底,長安在重慶、都靈和上海建立了三個研發中心以及德國和奧地利的兩個工作點,在歐洲近10個國家建有工作組,研發人員超過1000人,實現全球24小時無間斷的研發。


長安的往事


▲位於意大利都靈的長安歐洲設計中心

正是他的這份真性情,把“自主創新”寫進長安的政策綱領,為今後的道路打下了堅實基礎。

成功把長安帶出困境的尹家緒,也把自己的事業帶上更高臺階,他在2006年新年過後奉命前往北京,出任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

對於這位“顛覆者”的離開,長安不少人都表示出不捨和懷念,感謝他執掌近10年的功勞。好在接任的依舊是一位正確的掌舵人。

“少帥”徐留平

時值42歲的徐留平,人稱“長安少帥”,“少帥”這個稱呼些許帶有戲謔成分,畢竟他面對的不是一堆爛攤子,卻有可能處在後尹家緒時代的光環下,毫無建樹。

他直言,“對我本人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立足於車企的生存根本,徐留平意識到微型車的利潤微乎其微,想要活下去和有所突破,必須適應未來的時代發展和消費需求。

於是他一刻也沒有留戀長安商用車的風光,而是決定走上“商乘並舉”第二次創業的道路。


長安的往事


▲徐留平

2006年7月,長安宣告正式進軍轎車領域,徐留平描繪的藍圖是:提高質量,打造國內知名品牌轎車。

可能當時大家對汽車的概念只有:轎車、麵包車和越野車,不是拉貨和高車身的,一律統稱為轎車。

同年11月的北京車展,長安品牌首款家用“轎車”奔奔上市,定位於入門微型車,亮點是搭載改進自羚羊的1.3L發動機,售價僅需3.98-4.88萬元,在QQ壟斷的微型車市場中分走一部分份額。


長安的往事


▲長安奔奔

奔奔之後的第二款車型:MPV傑勳,則是長安衝高的首次嘗試。傑勳的造型和意大利設計公司聯合開發,發動機和底盤調校由德國FEV完成,有了如此深厚的國際背景加持,售價也達到10.48-14.98萬元。

這樣的車型和價格,別說當時,放在今天也未必有人買單。


長安的往事


▲長安志勳

志翔,這個富有中國傳統家庭氣息的名字,不是誰家的兒子,而是長安品牌的第三款重磅車型。

志翔定位於緊湊級轎車,聽著明顯比傑勳有戲,由於全系標配ABS+EBD和牽引力控制系統,定價也來到7.98-11.58萬元。

同樣的價格,消費者完全可以選擇一輛雪佛蘭賽歐乃至本田思迪,或是同樣是緊湊級轎車,只要5.98萬元的比亞迪F3,高額的定價也註定志翔無法明志飛翔。


長安的往事


▲長安志翔

所幸悅翔在2009年的到來,挽回了長安在乘用車領域的信心。這款小型轎車由長安歐洲設計中心操刀,雖然和馬自達有些神似,但是相比同期的國產車,算是自主設計了。

經過志翔的教訓,這次5.39-6.09萬元的實惠定價拉近和眾人的距離,悅翔上市5個月後,月銷量成功破萬,一度躋身於轎車銷量排行前十。

再之後的數據是:2010年8月銷量突破10萬,2013年3月銷量突破30萬輛,2014年9月銷量達到51萬輛,一同和奔奔逐漸進入主流消費者的眼中。


長安的往事


▲長安悅翔

在這期間,長安汽車(以下的“長安”和“長安汽車”指涵蓋合營企業的長安汽車集團,“長安品牌”單指長安汽車集團旗下的長安自主品牌)在2010年10月一改之前的盾標,換成象徵“Value(價值)”和“Victory(勝利)”的“V型”Logo,也就是大家調侃的反向謳歌。

此外在2011年12月21日,長安汽車迎來第1000萬輛汽車的下線,是繼一汽、上汽和東風之後,第四家千萬輛級的汽車生產企業,也是中國汽車工業史上累計產銷突破千萬輛用時最短的企業。


長安的往事


▲長安汽車第1000萬輛交付

即便如此,長安品牌始終對緊湊型轎車心存不甘,畢竟轎車對於當時的自主品牌來說,相當於中國汽車人的夢想。2011年的法蘭克福車展,長安品牌放棄“X翔”字輩,推出逸動。

逸動的外觀讓世人見到長安的設計開發實力,稱之為“最美國產車”絲毫不為過,就是2012年3月公佈的7.39-9.49萬元售價並不美麗。

當年買國產轎車的消費者,不外乎圖個便宜和空間,可能為了一兩百塊錢就和銷售磨上一天的嘴皮子。

相比帝豪EC7、長城C30和比亞迪F3,逸動受限於高半截的指導價,起初的銷量談不上出色,等到後期降價和老化的對手退出,才開始略有起色。最終在換代之前,累計七年的銷量突破80萬輛。


長安的往事


▲長安逸動

與此同時,12月上市的小型SUV CS35成為支撐長安品牌前進的另一條腿。7年前的這片SUV市場還沒有被填滿,主要對手只有長城M4(今天的哈弗H1)和瑞虎(今天的瑞虎3)這兩位,佔據天時地利的CS35具有成為爆款的潛力。

眼看CS35的前景一片光明,沒想到上市短短几個月後,大規模爆發了機油乳化的問題,即使長安品牌在2013年3月主動召回涉及車輛,進行維修或是更換髮動機,這一負面消息還是阻擋了消費者掏錢買單的一部分信心。


長安的往事


▲長安CS35

長安王朝

表面上,長安品牌一直缺少近乎壟斷市場的車型,經常充當陪跑的綠葉,實際是轎車和SUV兩手抓,從來沒有離開過各自領域的前排,萬事俱備,等待的只是一場東風。

回顧2014年,市場天平向SUV傾斜的幅度愈加明顯,受到轎車拖累的自主品牌遭遇“寒潮”,市佔率同比下滑2.14%,跌破40%。

面對市場轉變的陣痛期,既有主力轎車,且及時發力SUV的長安品牌終於在2014-2016年迎來久違的高光時期。

首先是2014年,CS35成為H6之後第二暢銷的國產SUV,逸動成為帝豪之後第二暢銷的國產轎車,雖然各項評分沒有拿第一,但是對手存在其他短板,因此長安品牌在2014年的銷量高達138萬輛,同比增長20%,位居自主品牌第一位。

再有是2014年4月上市的CS75,適逢10萬元緊湊級SUV的需求暴漲,成為開創“長安王朝”的重要拼圖。


長安的往事


▲長安CS75

在2015年第一個完整銷售年,解決產能不足的CS75銷量達到18.7萬輛,幫助長安品牌突破年銷100萬輛大關,非但蟬聯自主品牌的銷量冠軍,更是成為第一家年銷百萬輛的自主品牌,此時距離奔奔的上市僅僅過去9年。

而2016年,CS75以20.6萬輛的成績助力長安品牌達成128萬輛的規模,實現三連冠,憑藉2700億的銷售額高居自主品牌第一位。

這時候再也沒有人質疑徐留平的能力,“少帥”的稱呼多了一份帥才的意味,他也在2017年8月回到北京,出任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負責振興紅旗。

就在大家一致認定長安品牌是新一屆自主品牌話事人之際,長安卻提前感受到車市的新一輪變化。


長安的往事


長安的現在——被逼的第三次創業?

2017年的跨年鐘聲一響,吉利的成績定格在124.8萬輛,同比增長63%,遠遠超過110萬輛的目標。

名次方面,吉利連超長城和長安品牌,第一次登上自主品牌銷量第一的位置。長安品牌則是同比下滑7.1%,銷量跌至105.8萬輛。

反饋到車型上面,根本原因是長安品牌的主力車型老化嚴重,尚未換代的CS35和逸動分別下滑12.2%和40.8%,悅翔的跌幅超過40%,月平均銷量過萬的車型只有CS75和CS35。

吉利卻有6款月平均銷量過萬的車型,分別是博越、遠景SUV、帝豪GS、新帝豪、帝豪GL和新遠景,無一是近幾年的新車或者改款車型,這幾款車不少是長安品牌旗下車型的直接競品。


長安的往事


▲吉利博越

除了銷量的下滑,長安品牌接二連三地爆發質量問題,先是召回18.5萬輛CX20和歐力威,接著是CS75“榮登”2017年典型投訴車型,對口碑和銷量造成不小的打擊。

原本2018年是長安品牌的產品大年,全新逸動、CS35 Plus和CS75問世後,前兩者的銷量出現好轉,迎來第一個銷售完整年的CS55取代CS75,成為長安品牌的中流砥柱。

可惜遇上大環境的車市下行,照樣是於事無補,難以返回昔日的高度。根據乘聯會公佈的狹義乘用車銷量,長安品牌同比下滑20.8%,銷量只有82.6萬輛。


長安的往事


▲長安CS35 Plus

無奈屋漏偏逢連夜雨,長安汽車前不久公佈了2018年業績快報和2019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快報顯示,2018年的淨利潤為6.54億元,同比2017年的71.4億元縮水90.83%,這是近十年利潤最低的一年。

而且長安預計2019年第一季度虧損17-25億元,相比2018年的13.91億元下滑222.14%-279.62%,這是連續三季度出現虧損,也是近十年首次在第一季度出現虧損。

不可否認,長安品牌在2018年提出“第三次創業——創新創業計劃”,和其他車企一樣瞄準智能化和新能源領域,現在正是燒錢投資的階段:先是總投資43億元的全球研發中心正式在重慶啟用,斥資200億元的南京電動車廠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然而快報中的“公司整體業績下滑,主要原因是來源於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減少”,一針見血地指出長安汽車的內部隱患。

長安汽車的搖錢樹顯然是長安福特和長安馬自達等12家合營和聯營企業,長安品牌實際掙的錢不多,一旦福特和馬自達的日子不好過,整個集團的利潤瞬間銳減。


長安的往事


▲福特福克斯

反觀主要以國產車盈利的吉利和長城,這兩者的利潤分別是125億元和54億元。

換句話說,長安品牌每年鉅額的投資沒有換來對應的收益,只是前幾年福特光彩的時候,成為長安品牌不掙錢的遮羞布。

可是也不能說這筆錢打了水漂,長安品牌的產品線非常齊全,很多都是認真研發的車型,而不是換殼的鹹魚。

從小型SUV CS15到中大型SUV CS95等等,如今還有轎跑SUV CS85和即將問世的CS75 Plus;轎車有微型的奔奔,緊湊型的逸動(兩廂車逸動XT)、中型的睿騁CC和還在換代的悅翔等等;MPV也有一款凌軒,當然新能源同樣覆蓋了兩廂車、轎車和SUV。


長安的往事


▲長安奔奔

再說長安品牌的三大件在業界一致受到好評,新車的產品力和同級車不相上下。

可惜當下的長安品牌很難在各個領域拿到第二的位置,尤其是面對發展到今天,陣容齊全的吉利,以及在SUV領域一騎絕塵的哈弗。

個人淺顯地認為,長安品牌的主要問題是營銷,走出重慶之後,話題性和關注度不足,像是一個閉門造車的理工男,缺少一個具體的品牌形象。

好比吉利是年輕開放的,哈弗是穩重大氣的,名爵是精緻細膩的,連奇瑞大家也知道是專門搞研發的。

唯獨一提起長安品牌,腦海中沒有浮現出對應的品牌形象和魅力,難以和消費者產生共鳴,進而冒出消費的念頭。

至於旗下的合營企業,長安汽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直接把一頂“毀於長安”的帽子扣在長安頭上,未免帶有太多牆倒眾人推的從眾心理。


長安的往事


長安的未來在哪裡?

要說長安品牌的未來,還是個人淺顯地認為,除了營銷之外,不必有太多的擔心,長安品牌眼前的下滑是受到環境影響,等到市場趨於平緩的階段,“V型”標依然是不可小覷的競爭對手。

這不是哀事喜報,而是長安品牌確實有積極的一面,其他國企沒有的一面。

早在2005年出版的《中國汽車調查》中,賈可老師寫下“利用兩個外方夥伴搞平衡,自己躺在合資公司身上睡大覺”,“自己只等著按股分紅。這樣倒是省心,只是中國自主的汽車便永遠沒了蹤影。”

尹家緒也說過,許多公司的老總不願意搞研發,是因為缺乏動力,因為國家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有誤區,“上級考評下級就是看當年的利潤多少,沒有一個去研究開發費用是多少。”

再者,花錢研發無法在短時間內見到成效和政績,況且大把物力人力的投入,不見得換來成正比的成果,失敗和推倒重來是常有的事情。

也難怪中國的汽車工業從50年代正式起步到今天,只有堅持自主研發的長安,是唯一一家“軍轉民”至汽車行業的成功典範。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和期待經過叢林法則的殘酷篩選,這依然是一家值得走下去的車企。

我們只專注原創汽車內容的生產,想要變得更懂車,可以訂閱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車轍(ID:cartracks)。目前已經集聚了數十萬的粉絲,等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