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中國好茶”如何香飄四海

種植業 信陽毛尖 三農 中國經濟網 2017-05-21
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中國好茶”如何香飄四海

5月18日,在首屆茶博會展館裡,採購商在企業的展臺內品茶。 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攝

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我國茶產業寄託著城鄉居民對健康生活的嚮往,承載著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同時又面臨著大而不強、品牌不優的挑戰,正在經歷著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過程。在茶博會上,做強茶產業、做大茶品牌,成為與會專家、企業和茶農的共同話題——

5月18日,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在浙江杭州開幕。茶博會由農業部與浙江省政府共同舉辦,是我國首次舉辦的國際性茶業盛會,全國20個茶葉主產省全部參展,47個國家代表出席。同期,還舉行了中國茶業國際高峰論壇。

最美香茶在中華

作為茶的原產地,我國在茶葉生產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地位。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去年我國茶園面積4300多萬畝、產量240多萬噸,分別佔到世界的60%和42%,均高居世界第一位。在中國,茶葉一頭連著千萬茶農,一頭連著億萬消費者,是為茶農謀利、為飲者造福的產業。茶產業多分佈在南方山區,集中產區茶葉收入佔農民收入50%以上。

不僅產量佔優,我國還逐漸形成了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長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綠茶、西南紅茶和特種茶等四大優勢區域。浙江省氣候溫暖溼潤,朝雲暮雨,利於茶樹生長,茶園面積295.5萬畝,形成了特色明顯的名優茶產業。在河南省的山區,氣溫適宜,雨量充足,盛產信陽毛尖、桐柏玉葉等名茶。

從品類上看,我國生產的茶葉種類也是世界上最齊全。“綠茶、紅茶、黃茶、烏龍茶、黑茶和白茶,世界六大茶類我國都有,而且後四大類茶是我國所獨有的。”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同時,茶葉綜合利用也取得進展,茶葉提取物、超微茶粉、茶飲料等衍生產品豐富,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與茶產業發展相伴相生的,是茶文化的興起。近年來,茶文化組織、茶藝館、茶葉博物館紛紛建立,鬥茶會、品茗會、品茶詩會等多種形式的茶事活動精彩紛呈,為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茶消費也逐漸走進年輕一代的生活。據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統計,茶葉電商年交易量達上百億元。

千年茶業有短板

近兩年,河南信陽毛尖集團正在尋求對外合作之路。然而,這條路走起來並不平坦。“過去兩年,我們和俄中貿易促進會簽訂了幾十億元的訂單,但是推進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原因在於中國茶是區域性品牌,沒有大量向國外輸出。”河南信陽毛尖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陳世強坦言。

近年來,“中國茶”成績亮眼,但困境也依然存在。“過去20年中國的茶產量增長400%,近10年間價格呈上漲之勢。”聯合國糧農組織政府間茶葉小組代表常愷鬆表示,雖然中國茶產銷量不斷上升,但是尚缺產品統一標準。“有規模優勢做不大,有品質優勢做不強,產業效益不均衡、標準化程度低、國際市場佔有率有限是茶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說。

從生產環節看,我國茶葉平均畝產55.8公斤,僅為世界第二大產茶國印度的40%。從加工環節看,目前我國有茶葉加工企業6.6萬家,平均年加工量34噸,僅為斯里蘭卡的3.5%,精深加工的茶葉比例僅佔6%,50%以上的出口茶產品都是原料型初級產品,出口價格偏低。從銷售來看,90%以上的茶企年銷售額不足500萬元,全國百強茶企銷售額僅佔全國茶葉銷售總額的12%。

生產環節的短板是肥料利用問題。“當前茶葉生產中為了追求產量,過度施肥的情況比較嚴重。據調查,我國茶園平均畝施氮量超過33公斤,其中化肥比例佔9成,導致土壤酸化,且肥料的利用率較低,加重了環境負荷。”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楊亞軍表示。

銷售環節的短板就更為明顯,主要是茶葉品牌多而雜,有的甚至一個縣就有上百種品牌。農業部市場司司長唐珂說,儘管這些年也出現了一些特色突出的茶葉品牌,但是總體上與產茶、加工茶比較強的一些國家品牌相比還有差距。故而,業內有“千家茶企不敵一家立頓”的說法。

積極尋找突破口

傳統茶業的現代轉型,離不開科技支撐。“現在我們這裡的茶農幾乎每家都有采茶機,如果不搞機械,哪有那麼多人來採?”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蛟龍寺村村支書張啟權說,機採效率能達到人工採摘的10倍,還能多采夏秋茶,茶農的收益翻了一番,每畝收入能到四五千元。

據測算,2016年我國茶葉生產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3%,比2005年提高27個百分點,重點產茶縣大宗茶採摘機械化發展較快。在浙江,名優茶機採技術成果覆蓋全省三分之二以上茶園,勞動力依賴問題有望突破。

不僅生產領域,加工領域也在加速轉型。業內認為,要在提升產品的市場拓展能力方面下功夫。要注重拓展產業新空間,推動企業逐步實現由初級產品加工銷售向精深加工轉變,開發袋泡茶、速溶茶、茶飲料等新產品,並向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行業滲透。

品牌方面的努力也有新招。在本屆茶博會上,農業部牽頭成立了中國茶產業聯盟,聯合157家大型茶葉企業集團及科研單位,將聚力技術創新、共創品牌、共拓市場,引領做強中國茶產業。

“可以預計,中國茶葉面積不斷增長,要維持產銷平衡,就要內銷和外銷同步推進。”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劉仲華認為,讓世界都喝中國茶,茶企應該積極尋找突破口,讓中國茶從欠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由綠茶類的一枝獨秀,轉向多類別齊頭並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