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如何戒掉“浮躁、傲慢、虛偽”毛病,成為一代聖人的?'

"


"


曾國藩是如何戒掉“浮躁、傲慢、虛偽”毛病,成為一代聖人的?


文:孟維(讀史專欄作者)

曾國藩不僅是改變了中國近代史走向的晚清名臣,還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理學大師,倍受後人推崇。有一幅對聯更是完整地概括了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但這樣一個近似聖賢的人,他的前半生卻更像一個“庸人”。

曾國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進入翰林院,並且成為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這年他28歲。本來前途一片光明,卻因為他性格上缺陷,在京城蹉跎浪費了兩年多的歲月。

那麼他在性格上有什麼缺陷呢?

曾國藩是來自湖南鄉下的農家子弟,無錢無權無背景無靠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標準的“逆襲”上位者。很容易帶上“逆襲”者的毛病:浮躁,虛榮,傲慢。很不幸,曾國藩在京城的頭兩年,把這些毛病表現的淋漓盡致。

首先是浮躁。作為“逆襲”者,曾國藩急於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認為廣交朋友是一條捷徑。於是經常出席各種活動和請宴,也經常請客送禮,錢不夠用,還多次讓老家的父母給他籌錢。

曾國藩有一個特點,就是經常在日記裡反省自己,於是他很多次在日記裡責備自己“宴起”“無恆”“太愛出門”,斥責自己“心浮不能讀書”。

第二個毛病是為人傲慢。曾國藩是殿試的進士,又點了翰林,自認為是天子門生,覺得很了不起,就常常對人表現出傲慢。他的一位朋友邵懿辰就說他“慢,謂交友不能久而敬也”。也是批評他對人不能保持一顆敬的心,反而經常輕慢無禮。

因為修養不夠,心氣浮躁,曾國藩到北京的頭兩年時常跟人發生衝突。有一次他跟一個同鄉—刑部主事鄭小珊,因為某事意見不一致吵起來了,隔著桌子就要動手,大家給拉開後,還彼此指著對方的鼻子破口大罵。

曾國藩在日記當中說是“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於忘身及親” ,罵了很多非常難聽的話,甚至於都“問候”了對方的家人。曾國藩後來非常後悔,因為這種舉動實在是有辱人格,有辱斯文。

曾國藩表現的第三個毛病是“虛偽”。當然這種“虛偽”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樣,在社交場合容易順情說好話,發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讚美,而且還喜歡誇誇其談,不懂裝懂。邵懿辰有一次對他說,他的缺點,除了“自是”外,還有一條,就是“偽”,“謂對人能作幾副面孔也” 。

所以,年輕時代的曾國藩也是一個平庸的人,不僅是智商平庸,在性格修養方面,也有很多常人常見的缺點和毛病。

30歲那年,曾國藩突然省悟了,看到了自身的毛病,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知恥而後勇,遠離喧囂的社交場,安下心來讀書做事,沒有任何的投機取巧,用最笨也是最紮實的辦法一點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為。


"


曾國藩是如何戒掉“浮躁、傲慢、虛偽”毛病,成為一代聖人的?


文:孟維(讀史專欄作者)

曾國藩不僅是改變了中國近代史走向的晚清名臣,還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理學大師,倍受後人推崇。有一幅對聯更是完整地概括了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但這樣一個近似聖賢的人,他的前半生卻更像一個“庸人”。

曾國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進入翰林院,並且成為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這年他28歲。本來前途一片光明,卻因為他性格上缺陷,在京城蹉跎浪費了兩年多的歲月。

那麼他在性格上有什麼缺陷呢?

曾國藩是來自湖南鄉下的農家子弟,無錢無權無背景無靠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標準的“逆襲”上位者。很容易帶上“逆襲”者的毛病:浮躁,虛榮,傲慢。很不幸,曾國藩在京城的頭兩年,把這些毛病表現的淋漓盡致。

首先是浮躁。作為“逆襲”者,曾國藩急於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認為廣交朋友是一條捷徑。於是經常出席各種活動和請宴,也經常請客送禮,錢不夠用,還多次讓老家的父母給他籌錢。

曾國藩有一個特點,就是經常在日記裡反省自己,於是他很多次在日記裡責備自己“宴起”“無恆”“太愛出門”,斥責自己“心浮不能讀書”。

第二個毛病是為人傲慢。曾國藩是殿試的進士,又點了翰林,自認為是天子門生,覺得很了不起,就常常對人表現出傲慢。他的一位朋友邵懿辰就說他“慢,謂交友不能久而敬也”。也是批評他對人不能保持一顆敬的心,反而經常輕慢無禮。

因為修養不夠,心氣浮躁,曾國藩到北京的頭兩年時常跟人發生衝突。有一次他跟一個同鄉—刑部主事鄭小珊,因為某事意見不一致吵起來了,隔著桌子就要動手,大家給拉開後,還彼此指著對方的鼻子破口大罵。

曾國藩在日記當中說是“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於忘身及親” ,罵了很多非常難聽的話,甚至於都“問候”了對方的家人。曾國藩後來非常後悔,因為這種舉動實在是有辱人格,有辱斯文。

曾國藩表現的第三個毛病是“虛偽”。當然這種“虛偽”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樣,在社交場合容易順情說好話,發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讚美,而且還喜歡誇誇其談,不懂裝懂。邵懿辰有一次對他說,他的缺點,除了“自是”外,還有一條,就是“偽”,“謂對人能作幾副面孔也” 。

所以,年輕時代的曾國藩也是一個平庸的人,不僅是智商平庸,在性格修養方面,也有很多常人常見的缺點和毛病。

30歲那年,曾國藩突然省悟了,看到了自身的毛病,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知恥而後勇,遠離喧囂的社交場,安下心來讀書做事,沒有任何的投機取巧,用最笨也是最紮實的辦法一點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為。


曾國藩是如何戒掉“浮躁、傲慢、虛偽”毛病,成為一代聖人的?


曾國藩用了哪些辦法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呢?

“學、思、做”

“學”是有毅力和恆心學聖人言;“思”是有悟性,能思出自己心得;最難的是“做”,要用心,一心一意,除去心中的雜草堅持不懈去“做”才能做好,才能有作為。

為此,曾國藩用心三除,擺正自己的心態:

1. 除去心中雜念,安下心來,拒絕浮躁;

2. 除去“懶”。他通過“日課”的方式,即給自己定計劃,然後每天通過寫日記來檢查自己的行為,去懶酬勤;他在日記裡總結道:“天下古今之庸人, 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 皆以一傲字致敗。”

3. 除去“貪婪”,包括錢財和名利。他通過“靜坐克己, 靜坐反思。”的方法檢討自己,為自己定下“治生不求富, 讀書不求官, 修德不求報, 能文不求名。”的目標。

曾國藩深諳老子的《道德經》一書的精髓,以他獨特的“讓”、“舍”、“挺”的功夫做人處事,對名利主動避讓,對權位不惜捨去,而對困難堅決挺住。

曾國藩知道人不可能也不可以“圓滿”的,所以他一生求“缺”。他的書房叫“求缺齋”,這就是用心格物,存天理勝人慾的大功夫。“缺”使他心中始終存在敬畏,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完善自己,使自己達到“理”的境界。

曾國藩通過自己“用心”的努力,終於戒掉了年輕時浮躁、傲慢、虛偽的毛病,終成一代理學大師,成為後世人仰慕的聖賢之人,連毛主席都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