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建立曹魏開創三國,同時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不僅有武夫的好戰之勇,更有一顆文人的悲憫之心。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中,曹操是文韜武略的全才型政治家,曹植以七步成詩的文學天才驚豔眾人。相比而言,曹丕雖貴為皇帝,但是他的知名度反而不及父親與弟弟。但是在文學史上,曹丕也是有著重要貢獻的,在古詩中佔有重要分量的七言詩,就來自曹丕首創的《燕歌行》,其中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等句傳誦一時。曹丕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非常特殊,少年時就跟隨著父親曹操南征北戰,中年時又與弟弟們發生即位之爭,最終得勝的曹丕終結了漢王朝四百年的江山,開啟了三國鼎立的時代,也正是由於政治上的勝利,是人們往往同情失敗方曹植,而忽略了曹丕的文學才華。那麼曹丕是個怎樣的皇帝和詩人呢?讓我們試著從詩歌的角度去認識曹丕。

曹丕:武質文心的軍事戰略家

曹丕是一個非常複雜而又另類的皇帝。曹丕七歲學會了射箭,同時也學會了寫詩,所以就註定他的一生可以用四個字來表達, 那就是“武質文心”。曹丕一生戰績平平,但是他屬於軍旅,他對軍隊特別有感情,而且在軍事上有遠見卓識,真有一種軍事家的這種氣質,所以是“武質”。“文心”是說收益於戰爭的曹丕,又非常清醒地保持著對戰爭理性的剋制,在他內心深處,他能夠超越政治本身,保持著對勞苦大眾的一種憐憫和良知,也就是一種文人的情懷。

在公元225年,曹丕御駕親征來到了廣陵,也就是今天的揚州,在這裡他寫下了著名的《廣陵觀兵》,揚州在當時是曹魏南下的跳板,也就是擺在東吳面前的一把尖刀,曹丕來到這個地方觀兵的時候,他是這樣描述的:

《廣陵觀兵》 曹丕

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將懷暴怒,膽氣正縱橫。

誰雲江 水廣,一葦可以航。

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

古公宅岐邑,實始翦殷商。

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

充國務耕殖,先零自破亡。

興農淮泗間,築室都徐方。

量宜運權略,六軍鹹悅康。

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

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湯湯”是河水奔流的意思,也就是說來到了長江邊上檢閱軍隊,江水奔流,回看軍隊的時候,矛戈就像山林一樣到處聳立,而且黑色的鎧甲倒映著太陽的光芒。這個意思就很好理解,就是曹丕來到這裡是向對面的東吳來“秀肌肉”的。曹丕是有資格的,他是一個屬於軍旅的人,他對軍隊有著特殊的一種感情,他自己講過一個故事,就可以作為一個證據。

曹丕:武質文心的軍事戰略家

在《三國演義》當中,我們都非常熟悉一個人就是張繡,就是投降了曹操,十幾天之後又反叛了曹操的那個梟雄。曹操在討伐張繡的時候有一次差點血本無歸,大敗而逃。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操的長子曹昂還有他的侄子曹安民主動殿後,當場陣亡。而最讓人擔心的是他的另一位兒子曹丕也徹底失聯了。十年之後,曹丕怎麼回憶這件事情呢?他在《典論》中說:“時餘年十歲,乘馬得脫。”一個成年人都很難做到的事情,十歲的曹丕做到了。但是曹丕並沒有從這件事情上吸取教訓。若干年後,他自己率軍遠征東吳,在他的大軍當中有他的十幾歲的兒子曹叡,還有十歲的女兒東鄉公主,可見曹丕也是一位“瘋狂”的父親。曹操和曹丕的瘋狂都說了對於軍隊曹氏父子是有感情的。

這一次的揚州閱兵也以往有什麼不同呢?這一次曹丕想徹底證明自己一次,他對這次閱兵的期待值是很大的,這要從曹丕一生羞澀的戰績上來講,曹操的一生,在軍事上榮辱都是極致,無論勝還是負。但是曹丕沒有這樣的天分,在戰績上基本上是頻頻地叫白卷,就拿和他一生有不解之緣的東吳為例,曹丕最起碼已經錯失了很多次機會。公元年221年, 當時劉備為關羽報仇,傾全蜀之力和孫權玩命,這個時候,孫權派人到魏國求和,自願稱臣,曹丕居然答應了。其實從今天的眼光來看,他當時是和東吳聯合消滅蜀國,還是和蜀國夾擊消滅東吳,都可以打破三足鼎立這種制衡的局面,日後自己再和剩餘一方作戰,贏的把握是很大的,但是曹丕沒有這麼做,他想坐收漁翁之利,結果蜀漢和東吳從死敵又變成了朋友。這件事情說明,這是人事不足。

曹丕:武質文心的軍事戰略家

公元222年,曹丕遠征孫權,這一次簡直是酣暢淋漓。他的軍隊擊敗了孫盛,大破呂範,火燒諸葛瑾,馬上就要拿下了東吳的重鎮江陵。在這種情況之下,孫權是走投無論,只有等著受死了。眼看著赤壁之戰的恥辱今天就要雪恥了,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那個陰影又出現了,突發瘟疫,曹丕無奈之下也只能草草收兵。這是天公不作美。

他自己對這一次的期待是非常強烈的,而且不甘心,他說“猛將懷暴怒,膽氣正縱橫。誰雲江 水廣,一葦可以航。”猛將懷有暴怒之心,同仇敵愾的心情正盛,縱使江水浩渺,我們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渡過,踏平江東。其實咱都知道,所謂的“猛將懷暴怒”其實不過是曹丕自己心態的一個寫照而已。

如果這首詩寫到這個地方,也許就和一般的詩歌沒有什麼不同了,只不過就是一個皇帝版的“佈告”而已,但是這首詩歌后面的內容才證明了曹丕是個另類。

曹丕:武質文心的軍事戰略家

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意思就是如果不通過戰爭就使敵人屈服,這就是領兵的最高境界。明明在前面說好了要橫掃對少,怎麼又來了一個大轉彎突然不打了呢?而且這句話說出來不僅是突兀而且很難,這件事情讓當時所有的將帥肯定都感到分外地驚詫。曹丕緊接著又做了解釋“古公宅岐邑,實始翦殷商。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充國務耕殖,先零自破亡。”這幾句話的意思說的非常清楚,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因為有少數民族犬戎的騷擾,把自己的族人遷到了西岐,開始了蠶食殷商的道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孟獻子獻計經營虎牢關來扼住鄭國的咽喉,迫使拒不談和的鄭國俯首稱臣,西漢的名將趙充國面對盛極一時的先零叛軍認真耕作,最終不戰而屈人之兵。曹丕說這些的例子是因為他自己經過多少年和東吳的接觸,意識到有些問題不是一下子就能夠解決的,在處理長期問題的時候武力也許不是最佳的手段。

這裡面最好的事例應該就是趙充國“妙計定先零”的事件。公元前61年,西漢政府得到了一條重要的情報,就是先零與其他羌族的部落的酋長一共有二百餘人歃血為盟,交換人質,盡棄前嫌。因為酋長的結盟,就證明戰爭的程序已經啟動,而且唯一的敵人就是西漢政府。西漢的一位官員在巡視先零部落的時候,因為個人情緒的失控,一次殺了二十多個酋長,西漢政府多年的努力經營就功虧一簣。先零部落就起兵反抗了,先零的暴亂劉橫掃了西北的邊境。霍去病的部下趙充國站了出來,只說了十五個字“請罷騎兵,留萬人以兵屯田,以待其弊”(《漢書·趙充國傳》),結果一年之後先零是不戰字潰。這就是曹丕“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這個說法的一個來源,也就是他舊話重提的一個原因。

興農淮泗間,築室都徐方。”我要再淮水和泗水之間大力發展農業,要在接近東吳的地方廣築城池,要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就是換一種方式來征服東吳。後來陸抗和羊祜之間的做法都是有曹丕遠見卓識的影子。所以曹丕在戰略上絕對是有軍事家的遠見卓識的。

曹丕:武質文心的軍事戰略家

量宜運權略,六軍鹹悅康。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我們最好應該思量謀略一下,讓全軍將士悅服,千萬不要讓士兵再有《東山詩》當中那種連年征戰,久役不歸的哀傷了。在皇帝這種特殊的身份上,能夠從士兵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這就已經令人佩服了。曹丕繼位以來,在曹操當年政策的基礎上,不斷地推行屯田制,為西晉的一統天下做了很多的嫁衣裳。

從以上這些方面來講,曹丕何嘗不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悲哀的地方就是曹丕活得實在是太短了,而且生前他沒有辦法證明他自己的這種遠見卓識,而後人有恰恰忽略了這一點,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的結論,就是曹丕身上具備了一種戰略氣質,也就是“武質”。

關於曹丕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