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

一首《南泥灣》,承載了多少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1941年春,面對侵華日軍的封鎖,陝甘寧邊區在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施軍墾,為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讓曾經荒草叢生的南泥灣成為了“好江南”。

而再上溯1700多年,在漢末亂世,曹操下令實施了“許下屯田”:兵民紛紛放下武器,拿起農具,到田間勞作,解決了吃飯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同樣做到了。

"

一首《南泥灣》,承載了多少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1941年春,面對侵華日軍的封鎖,陝甘寧邊區在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施軍墾,為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讓曾經荒草叢生的南泥灣成為了“好江南”。

而再上溯1700多年,在漢末亂世,曹操下令實施了“許下屯田”:兵民紛紛放下武器,拿起農具,到田間勞作,解決了吃飯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同樣做到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一、東漢末年的糧荒

東漢末年,一場黃巾之亂讓漢帝國名存實亡。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時,一把大火將原本富饒的洛陽城燒成了一片焦土,方圓幾百裡成為了廢墟。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在關中混戰,又使富饒的關中滿目瘡痍。

緊接著,袁紹、公孫瓚、曹操、呂布、袁術等群雄逐鹿中原,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天下大亂。

據估計,當時中原人口,只剩原來的十分之一。而軍閥混戰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飽經戰亂的農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處處土地荒蕪,原本物產豐饒的中原地區,變得田野荒蕪、荊棘叢生。

曹操曾經有詩云:“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更有歷史記載:“名都空而不居, 百里絕而無民者, 不可勝數。”大都市人去城空,百里之內杳無人煙,其恐怖程度可見一斑。

"

一首《南泥灣》,承載了多少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1941年春,面對侵華日軍的封鎖,陝甘寧邊區在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施軍墾,為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讓曾經荒草叢生的南泥灣成為了“好江南”。

而再上溯1700多年,在漢末亂世,曹操下令實施了“許下屯田”:兵民紛紛放下武器,拿起農具,到田間勞作,解決了吃飯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同樣做到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一、東漢末年的糧荒

東漢末年,一場黃巾之亂讓漢帝國名存實亡。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時,一把大火將原本富饒的洛陽城燒成了一片焦土,方圓幾百裡成為了廢墟。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在關中混戰,又使富饒的關中滿目瘡痍。

緊接著,袁紹、公孫瓚、曹操、呂布、袁術等群雄逐鹿中原,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天下大亂。

據估計,當時中原人口,只剩原來的十分之一。而軍閥混戰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飽經戰亂的農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處處土地荒蕪,原本物產豐饒的中原地區,變得田野荒蕪、荊棘叢生。

曹操曾經有詩云:“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更有歷史記載:“名都空而不居, 百里絕而無民者, 不可勝數。”大都市人去城空,百里之內杳無人煙,其恐怖程度可見一斑。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軍閥們消滅了中原的人口,毀滅了中原的農業,他們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 在河北,袁紹的軍隊靠採食桑葚度日。桑葚這種水果,許多人都吃過,又酸又甜,偶爾吃幾顆可以,但把它作為主食,簡直是一種痛苦。
  • 在江淮,袁術的軍隊面對“人相食”的可怕場景,紛紛下河,以捕撈河蚌為生!
  • 在兗州,曹操征討呂布、陶謙,多次因為糧食短缺功敗垂成,還差點被呂布滅掉。
  • 在洛陽,東漢文武百官靠到郊外挖野菜度日,已有不少人餓死在外。

種種慘像,歷歷在目,面對土地大面積荒蕪,而軍民又無糧可吃的現狀,曹操深知,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就不可能打勝仗,更不可能獲得百姓的支持,也就更談不上一統海內了。

"

一首《南泥灣》,承載了多少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1941年春,面對侵華日軍的封鎖,陝甘寧邊區在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施軍墾,為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讓曾經荒草叢生的南泥灣成為了“好江南”。

而再上溯1700多年,在漢末亂世,曹操下令實施了“許下屯田”:兵民紛紛放下武器,拿起農具,到田間勞作,解決了吃飯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同樣做到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一、東漢末年的糧荒

東漢末年,一場黃巾之亂讓漢帝國名存實亡。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時,一把大火將原本富饒的洛陽城燒成了一片焦土,方圓幾百裡成為了廢墟。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在關中混戰,又使富饒的關中滿目瘡痍。

緊接著,袁紹、公孫瓚、曹操、呂布、袁術等群雄逐鹿中原,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天下大亂。

據估計,當時中原人口,只剩原來的十分之一。而軍閥混戰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飽經戰亂的農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處處土地荒蕪,原本物產豐饒的中原地區,變得田野荒蕪、荊棘叢生。

曹操曾經有詩云:“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更有歷史記載:“名都空而不居, 百里絕而無民者, 不可勝數。”大都市人去城空,百里之內杳無人煙,其恐怖程度可見一斑。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軍閥們消滅了中原的人口,毀滅了中原的農業,他們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 在河北,袁紹的軍隊靠採食桑葚度日。桑葚這種水果,許多人都吃過,又酸又甜,偶爾吃幾顆可以,但把它作為主食,簡直是一種痛苦。
  • 在江淮,袁術的軍隊面對“人相食”的可怕場景,紛紛下河,以捕撈河蚌為生!
  • 在兗州,曹操征討呂布、陶謙,多次因為糧食短缺功敗垂成,還差點被呂布滅掉。
  • 在洛陽,東漢文武百官靠到郊外挖野菜度日,已有不少人餓死在外。

種種慘像,歷歷在目,面對土地大面積荒蕪,而軍民又無糧可吃的現狀,曹操深知,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就不可能打勝仗,更不可能獲得百姓的支持,也就更談不上一統海內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二、曹操的解決方案——“屯田”

1、立屯田為定國之策

公元192年,曹操初到兗州,一個名叫毛玠的謀士,向他獻上了兩條至關重要的建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修耕植畜軍資, 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

“奉天子以令不臣”後來被演化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修耕植畜軍資”,也就是後來的屯田。

毛玠認為,把握好了這兩條,就是日後打天下,成就王霸之業的根本。曹操深以為然,這也成為他打天下的定國之策。

公元196年,曹操成功實現了第一條——“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把漢獻帝接到了許都。接著,他要開始籌劃如何實施第二條——屯田。

"

一首《南泥灣》,承載了多少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1941年春,面對侵華日軍的封鎖,陝甘寧邊區在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施軍墾,為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讓曾經荒草叢生的南泥灣成為了“好江南”。

而再上溯1700多年,在漢末亂世,曹操下令實施了“許下屯田”:兵民紛紛放下武器,拿起農具,到田間勞作,解決了吃飯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同樣做到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一、東漢末年的糧荒

東漢末年,一場黃巾之亂讓漢帝國名存實亡。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時,一把大火將原本富饒的洛陽城燒成了一片焦土,方圓幾百裡成為了廢墟。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在關中混戰,又使富饒的關中滿目瘡痍。

緊接著,袁紹、公孫瓚、曹操、呂布、袁術等群雄逐鹿中原,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天下大亂。

據估計,當時中原人口,只剩原來的十分之一。而軍閥混戰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飽經戰亂的農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處處土地荒蕪,原本物產豐饒的中原地區,變得田野荒蕪、荊棘叢生。

曹操曾經有詩云:“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更有歷史記載:“名都空而不居, 百里絕而無民者, 不可勝數。”大都市人去城空,百里之內杳無人煙,其恐怖程度可見一斑。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軍閥們消滅了中原的人口,毀滅了中原的農業,他們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 在河北,袁紹的軍隊靠採食桑葚度日。桑葚這種水果,許多人都吃過,又酸又甜,偶爾吃幾顆可以,但把它作為主食,簡直是一種痛苦。
  • 在江淮,袁術的軍隊面對“人相食”的可怕場景,紛紛下河,以捕撈河蚌為生!
  • 在兗州,曹操征討呂布、陶謙,多次因為糧食短缺功敗垂成,還差點被呂布滅掉。
  • 在洛陽,東漢文武百官靠到郊外挖野菜度日,已有不少人餓死在外。

種種慘像,歷歷在目,面對土地大面積荒蕪,而軍民又無糧可吃的現狀,曹操深知,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就不可能打勝仗,更不可能獲得百姓的支持,也就更談不上一統海內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二、曹操的解決方案——“屯田”

1、立屯田為定國之策

公元192年,曹操初到兗州,一個名叫毛玠的謀士,向他獻上了兩條至關重要的建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修耕植畜軍資, 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

“奉天子以令不臣”後來被演化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修耕植畜軍資”,也就是後來的屯田。

毛玠認為,把握好了這兩條,就是日後打天下,成就王霸之業的根本。曹操深以為然,這也成為他打天下的定國之策。

公元196年,曹操成功實現了第一條——“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把漢獻帝接到了許都。接著,他要開始籌劃如何實施第二條——屯田。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當時有個叫棗祗的潁川人,第一個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議。棗祗早年隨曹操平定黃巾軍餘部時,就對當時黃巾軍農民亦戰亦耕的做法產生了極大興趣。

加之,當時曹操收編了青州兵30萬,算上隨軍家屬竟多達100多萬人,這些人原來打仗時,還攜帶著耕牛和農具,如果給予他們土地,立即就可以投入到農業生產中。

不光棗祗,另一位叫韓浩的大臣也認為糧食問題迫在眉睫,勸曹操“當急田”,於是,曹操在集思廣益之後,終於下達了屯田令。

2、定許下為屯田樣板

曹操為何要選擇先在許都屯田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

一首《南泥灣》,承載了多少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1941年春,面對侵華日軍的封鎖,陝甘寧邊區在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施軍墾,為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讓曾經荒草叢生的南泥灣成為了“好江南”。

而再上溯1700多年,在漢末亂世,曹操下令實施了“許下屯田”:兵民紛紛放下武器,拿起農具,到田間勞作,解決了吃飯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同樣做到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一、東漢末年的糧荒

東漢末年,一場黃巾之亂讓漢帝國名存實亡。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時,一把大火將原本富饒的洛陽城燒成了一片焦土,方圓幾百裡成為了廢墟。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在關中混戰,又使富饒的關中滿目瘡痍。

緊接著,袁紹、公孫瓚、曹操、呂布、袁術等群雄逐鹿中原,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天下大亂。

據估計,當時中原人口,只剩原來的十分之一。而軍閥混戰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飽經戰亂的農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處處土地荒蕪,原本物產豐饒的中原地區,變得田野荒蕪、荊棘叢生。

曹操曾經有詩云:“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更有歷史記載:“名都空而不居, 百里絕而無民者, 不可勝數。”大都市人去城空,百里之內杳無人煙,其恐怖程度可見一斑。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軍閥們消滅了中原的人口,毀滅了中原的農業,他們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 在河北,袁紹的軍隊靠採食桑葚度日。桑葚這種水果,許多人都吃過,又酸又甜,偶爾吃幾顆可以,但把它作為主食,簡直是一種痛苦。
  • 在江淮,袁術的軍隊面對“人相食”的可怕場景,紛紛下河,以捕撈河蚌為生!
  • 在兗州,曹操征討呂布、陶謙,多次因為糧食短缺功敗垂成,還差點被呂布滅掉。
  • 在洛陽,東漢文武百官靠到郊外挖野菜度日,已有不少人餓死在外。

種種慘像,歷歷在目,面對土地大面積荒蕪,而軍民又無糧可吃的現狀,曹操深知,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就不可能打勝仗,更不可能獲得百姓的支持,也就更談不上一統海內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二、曹操的解決方案——“屯田”

1、立屯田為定國之策

公元192年,曹操初到兗州,一個名叫毛玠的謀士,向他獻上了兩條至關重要的建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修耕植畜軍資, 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

“奉天子以令不臣”後來被演化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修耕植畜軍資”,也就是後來的屯田。

毛玠認為,把握好了這兩條,就是日後打天下,成就王霸之業的根本。曹操深以為然,這也成為他打天下的定國之策。

公元196年,曹操成功實現了第一條——“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把漢獻帝接到了許都。接著,他要開始籌劃如何實施第二條——屯田。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當時有個叫棗祗的潁川人,第一個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議。棗祗早年隨曹操平定黃巾軍餘部時,就對當時黃巾軍農民亦戰亦耕的做法產生了極大興趣。

加之,當時曹操收編了青州兵30萬,算上隨軍家屬竟多達100多萬人,這些人原來打仗時,還攜帶著耕牛和農具,如果給予他們土地,立即就可以投入到農業生產中。

不光棗祗,另一位叫韓浩的大臣也認為糧食問題迫在眉睫,勸曹操“當急田”,於是,曹操在集思廣益之後,終於下達了屯田令。

2、定許下為屯田樣板

曹操為何要選擇先在許都屯田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 01.許都當時是東漢朝廷的首都,這裡集中了曹操所有主力軍隊以及大量朝廷官吏,日常需要大量糧食供應。
  • 02.許都周圍的中原地區,飽經戰亂,有大量的無主荒地,再加上有大量農民出身的青州兵,具備農業生產的技能和經驗。
  • 03.曹操軍中繳獲了黃巾軍大量的農具和耕牛,可以立即組織農業生產。
  • 04.許都乃天子腳下,當時百姓飽受戰爭之苦,如果在此地屯田成功,更能極大增長曹操的聲望。

曹操在許下的屯田,主要分為兩種方式:

一種曰“軍屯”,是指把土地分發給不用打仗的兵士,讓他們自行耕作生產行軍所用的糧食;

另一種曰“民屯”,是指把土地分發給百姓耕作,並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百姓所獲收成,除了扣除佃租外,餘下歸個人所有。

"

一首《南泥灣》,承載了多少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1941年春,面對侵華日軍的封鎖,陝甘寧邊區在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施軍墾,為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讓曾經荒草叢生的南泥灣成為了“好江南”。

而再上溯1700多年,在漢末亂世,曹操下令實施了“許下屯田”:兵民紛紛放下武器,拿起農具,到田間勞作,解決了吃飯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同樣做到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一、東漢末年的糧荒

東漢末年,一場黃巾之亂讓漢帝國名存實亡。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時,一把大火將原本富饒的洛陽城燒成了一片焦土,方圓幾百裡成為了廢墟。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在關中混戰,又使富饒的關中滿目瘡痍。

緊接著,袁紹、公孫瓚、曹操、呂布、袁術等群雄逐鹿中原,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天下大亂。

據估計,當時中原人口,只剩原來的十分之一。而軍閥混戰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飽經戰亂的農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處處土地荒蕪,原本物產豐饒的中原地區,變得田野荒蕪、荊棘叢生。

曹操曾經有詩云:“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更有歷史記載:“名都空而不居, 百里絕而無民者, 不可勝數。”大都市人去城空,百里之內杳無人煙,其恐怖程度可見一斑。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軍閥們消滅了中原的人口,毀滅了中原的農業,他們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 在河北,袁紹的軍隊靠採食桑葚度日。桑葚這種水果,許多人都吃過,又酸又甜,偶爾吃幾顆可以,但把它作為主食,簡直是一種痛苦。
  • 在江淮,袁術的軍隊面對“人相食”的可怕場景,紛紛下河,以捕撈河蚌為生!
  • 在兗州,曹操征討呂布、陶謙,多次因為糧食短缺功敗垂成,還差點被呂布滅掉。
  • 在洛陽,東漢文武百官靠到郊外挖野菜度日,已有不少人餓死在外。

種種慘像,歷歷在目,面對土地大面積荒蕪,而軍民又無糧可吃的現狀,曹操深知,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就不可能打勝仗,更不可能獲得百姓的支持,也就更談不上一統海內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二、曹操的解決方案——“屯田”

1、立屯田為定國之策

公元192年,曹操初到兗州,一個名叫毛玠的謀士,向他獻上了兩條至關重要的建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修耕植畜軍資, 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

“奉天子以令不臣”後來被演化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修耕植畜軍資”,也就是後來的屯田。

毛玠認為,把握好了這兩條,就是日後打天下,成就王霸之業的根本。曹操深以為然,這也成為他打天下的定國之策。

公元196年,曹操成功實現了第一條——“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把漢獻帝接到了許都。接著,他要開始籌劃如何實施第二條——屯田。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當時有個叫棗祗的潁川人,第一個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議。棗祗早年隨曹操平定黃巾軍餘部時,就對當時黃巾軍農民亦戰亦耕的做法產生了極大興趣。

加之,當時曹操收編了青州兵30萬,算上隨軍家屬竟多達100多萬人,這些人原來打仗時,還攜帶著耕牛和農具,如果給予他們土地,立即就可以投入到農業生產中。

不光棗祗,另一位叫韓浩的大臣也認為糧食問題迫在眉睫,勸曹操“當急田”,於是,曹操在集思廣益之後,終於下達了屯田令。

2、定許下為屯田樣板

曹操為何要選擇先在許都屯田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 01.許都當時是東漢朝廷的首都,這裡集中了曹操所有主力軍隊以及大量朝廷官吏,日常需要大量糧食供應。
  • 02.許都周圍的中原地區,飽經戰亂,有大量的無主荒地,再加上有大量農民出身的青州兵,具備農業生產的技能和經驗。
  • 03.曹操軍中繳獲了黃巾軍大量的農具和耕牛,可以立即組織農業生產。
  • 04.許都乃天子腳下,當時百姓飽受戰爭之苦,如果在此地屯田成功,更能極大增長曹操的聲望。

曹操在許下的屯田,主要分為兩種方式:

一種曰“軍屯”,是指把土地分發給不用打仗的兵士,讓他們自行耕作生產行軍所用的糧食;

另一種曰“民屯”,是指把土地分發給百姓耕作,並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百姓所獲收成,除了扣除佃租外,餘下歸個人所有。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因為當時戰事頻仍,軍屯多是臨時性舉措,且規模較小,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民屯則發展很快,規模也更大,最終成為最具示範作用的屯田方式。

3、屯田的實施方法

在今天的職場,有一句牢騷話叫:提建議的人,最後也是幹活的人。而在那個時代也一樣,曹操任命提建議的棗祗為屯田都尉,讓他全面負責許下屯田工作。

棗祗,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歷史上,卻為曹操立下了不世之功。

棗祗上任以後,就身體力行,不斷到屯民中調研,調整優化屯田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向屯民收取地租的問題。

"

一首《南泥灣》,承載了多少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1941年春,面對侵華日軍的封鎖,陝甘寧邊區在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施軍墾,為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讓曾經荒草叢生的南泥灣成為了“好江南”。

而再上溯1700多年,在漢末亂世,曹操下令實施了“許下屯田”:兵民紛紛放下武器,拿起農具,到田間勞作,解決了吃飯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同樣做到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一、東漢末年的糧荒

東漢末年,一場黃巾之亂讓漢帝國名存實亡。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時,一把大火將原本富饒的洛陽城燒成了一片焦土,方圓幾百裡成為了廢墟。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在關中混戰,又使富饒的關中滿目瘡痍。

緊接著,袁紹、公孫瓚、曹操、呂布、袁術等群雄逐鹿中原,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天下大亂。

據估計,當時中原人口,只剩原來的十分之一。而軍閥混戰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飽經戰亂的農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處處土地荒蕪,原本物產豐饒的中原地區,變得田野荒蕪、荊棘叢生。

曹操曾經有詩云:“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更有歷史記載:“名都空而不居, 百里絕而無民者, 不可勝數。”大都市人去城空,百里之內杳無人煙,其恐怖程度可見一斑。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軍閥們消滅了中原的人口,毀滅了中原的農業,他們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 在河北,袁紹的軍隊靠採食桑葚度日。桑葚這種水果,許多人都吃過,又酸又甜,偶爾吃幾顆可以,但把它作為主食,簡直是一種痛苦。
  • 在江淮,袁術的軍隊面對“人相食”的可怕場景,紛紛下河,以捕撈河蚌為生!
  • 在兗州,曹操征討呂布、陶謙,多次因為糧食短缺功敗垂成,還差點被呂布滅掉。
  • 在洛陽,東漢文武百官靠到郊外挖野菜度日,已有不少人餓死在外。

種種慘像,歷歷在目,面對土地大面積荒蕪,而軍民又無糧可吃的現狀,曹操深知,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就不可能打勝仗,更不可能獲得百姓的支持,也就更談不上一統海內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二、曹操的解決方案——“屯田”

1、立屯田為定國之策

公元192年,曹操初到兗州,一個名叫毛玠的謀士,向他獻上了兩條至關重要的建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修耕植畜軍資, 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

“奉天子以令不臣”後來被演化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修耕植畜軍資”,也就是後來的屯田。

毛玠認為,把握好了這兩條,就是日後打天下,成就王霸之業的根本。曹操深以為然,這也成為他打天下的定國之策。

公元196年,曹操成功實現了第一條——“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把漢獻帝接到了許都。接著,他要開始籌劃如何實施第二條——屯田。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當時有個叫棗祗的潁川人,第一個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議。棗祗早年隨曹操平定黃巾軍餘部時,就對當時黃巾軍農民亦戰亦耕的做法產生了極大興趣。

加之,當時曹操收編了青州兵30萬,算上隨軍家屬竟多達100多萬人,這些人原來打仗時,還攜帶著耕牛和農具,如果給予他們土地,立即就可以投入到農業生產中。

不光棗祗,另一位叫韓浩的大臣也認為糧食問題迫在眉睫,勸曹操“當急田”,於是,曹操在集思廣益之後,終於下達了屯田令。

2、定許下為屯田樣板

曹操為何要選擇先在許都屯田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 01.許都當時是東漢朝廷的首都,這裡集中了曹操所有主力軍隊以及大量朝廷官吏,日常需要大量糧食供應。
  • 02.許都周圍的中原地區,飽經戰亂,有大量的無主荒地,再加上有大量農民出身的青州兵,具備農業生產的技能和經驗。
  • 03.曹操軍中繳獲了黃巾軍大量的農具和耕牛,可以立即組織農業生產。
  • 04.許都乃天子腳下,當時百姓飽受戰爭之苦,如果在此地屯田成功,更能極大增長曹操的聲望。

曹操在許下的屯田,主要分為兩種方式:

一種曰“軍屯”,是指把土地分發給不用打仗的兵士,讓他們自行耕作生產行軍所用的糧食;

另一種曰“民屯”,是指把土地分發給百姓耕作,並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百姓所獲收成,除了扣除佃租外,餘下歸個人所有。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因為當時戰事頻仍,軍屯多是臨時性舉措,且規模較小,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民屯則發展很快,規模也更大,最終成為最具示範作用的屯田方式。

3、屯田的實施方法

在今天的職場,有一句牢騷話叫:提建議的人,最後也是幹活的人。而在那個時代也一樣,曹操任命提建議的棗祗為屯田都尉,讓他全面負責許下屯田工作。

棗祗,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歷史上,卻為曹操立下了不世之功。

棗祗上任以後,就身體力行,不斷到屯民中調研,調整優化屯田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向屯民收取地租的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最初,多數人主張採取“記牛輸谷”的方式,即按照屯田百姓租用了多少頭官府的耕牛,來計算屯民應繳納的收成。

這樣做,雖然可以讓官府“旱澇保收”,但對於屯民來講,萬一遇到災年,可能會顆粒無收,再要向官府繳納收成,他們肯定會餓死或者再次逃亡。

“記牛輸谷”遭到了棗祗的反對,他認為,應該實行“分田之術”即根據每年的實際收成,按照一定比例收取收成,豐年多收,災年少收。這樣做,既能保證國家的利益,也能讓屯民活下去。

棗祗的建議,得到了曹操的贊同。按照棗祗的“分田之術”,凡是租用官府耕牛的,最後收成的60%上交給官府;而使用自有耕牛的,上交收成的50%。

這樣,曹操拿自己攻佔的無主荒地,在不投入口糧、種子、農具的前提下,就能夠“憑空”得到屯民們50%-60%的收成。

"

一首《南泥灣》,承載了多少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1941年春,面對侵華日軍的封鎖,陝甘寧邊區在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施軍墾,為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讓曾經荒草叢生的南泥灣成為了“好江南”。

而再上溯1700多年,在漢末亂世,曹操下令實施了“許下屯田”:兵民紛紛放下武器,拿起農具,到田間勞作,解決了吃飯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同樣做到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一、東漢末年的糧荒

東漢末年,一場黃巾之亂讓漢帝國名存實亡。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時,一把大火將原本富饒的洛陽城燒成了一片焦土,方圓幾百裡成為了廢墟。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在關中混戰,又使富饒的關中滿目瘡痍。

緊接著,袁紹、公孫瓚、曹操、呂布、袁術等群雄逐鹿中原,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天下大亂。

據估計,當時中原人口,只剩原來的十分之一。而軍閥混戰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飽經戰亂的農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處處土地荒蕪,原本物產豐饒的中原地區,變得田野荒蕪、荊棘叢生。

曹操曾經有詩云:“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更有歷史記載:“名都空而不居, 百里絕而無民者, 不可勝數。”大都市人去城空,百里之內杳無人煙,其恐怖程度可見一斑。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軍閥們消滅了中原的人口,毀滅了中原的農業,他們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 在河北,袁紹的軍隊靠採食桑葚度日。桑葚這種水果,許多人都吃過,又酸又甜,偶爾吃幾顆可以,但把它作為主食,簡直是一種痛苦。
  • 在江淮,袁術的軍隊面對“人相食”的可怕場景,紛紛下河,以捕撈河蚌為生!
  • 在兗州,曹操征討呂布、陶謙,多次因為糧食短缺功敗垂成,還差點被呂布滅掉。
  • 在洛陽,東漢文武百官靠到郊外挖野菜度日,已有不少人餓死在外。

種種慘像,歷歷在目,面對土地大面積荒蕪,而軍民又無糧可吃的現狀,曹操深知,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就不可能打勝仗,更不可能獲得百姓的支持,也就更談不上一統海內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二、曹操的解決方案——“屯田”

1、立屯田為定國之策

公元192年,曹操初到兗州,一個名叫毛玠的謀士,向他獻上了兩條至關重要的建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修耕植畜軍資, 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

“奉天子以令不臣”後來被演化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修耕植畜軍資”,也就是後來的屯田。

毛玠認為,把握好了這兩條,就是日後打天下,成就王霸之業的根本。曹操深以為然,這也成為他打天下的定國之策。

公元196年,曹操成功實現了第一條——“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把漢獻帝接到了許都。接著,他要開始籌劃如何實施第二條——屯田。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當時有個叫棗祗的潁川人,第一個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議。棗祗早年隨曹操平定黃巾軍餘部時,就對當時黃巾軍農民亦戰亦耕的做法產生了極大興趣。

加之,當時曹操收編了青州兵30萬,算上隨軍家屬竟多達100多萬人,這些人原來打仗時,還攜帶著耕牛和農具,如果給予他們土地,立即就可以投入到農業生產中。

不光棗祗,另一位叫韓浩的大臣也認為糧食問題迫在眉睫,勸曹操“當急田”,於是,曹操在集思廣益之後,終於下達了屯田令。

2、定許下為屯田樣板

曹操為何要選擇先在許都屯田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 01.許都當時是東漢朝廷的首都,這裡集中了曹操所有主力軍隊以及大量朝廷官吏,日常需要大量糧食供應。
  • 02.許都周圍的中原地區,飽經戰亂,有大量的無主荒地,再加上有大量農民出身的青州兵,具備農業生產的技能和經驗。
  • 03.曹操軍中繳獲了黃巾軍大量的農具和耕牛,可以立即組織農業生產。
  • 04.許都乃天子腳下,當時百姓飽受戰爭之苦,如果在此地屯田成功,更能極大增長曹操的聲望。

曹操在許下的屯田,主要分為兩種方式:

一種曰“軍屯”,是指把土地分發給不用打仗的兵士,讓他們自行耕作生產行軍所用的糧食;

另一種曰“民屯”,是指把土地分發給百姓耕作,並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百姓所獲收成,除了扣除佃租外,餘下歸個人所有。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因為當時戰事頻仍,軍屯多是臨時性舉措,且規模較小,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民屯則發展很快,規模也更大,最終成為最具示範作用的屯田方式。

3、屯田的實施方法

在今天的職場,有一句牢騷話叫:提建議的人,最後也是幹活的人。而在那個時代也一樣,曹操任命提建議的棗祗為屯田都尉,讓他全面負責許下屯田工作。

棗祗,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歷史上,卻為曹操立下了不世之功。

棗祗上任以後,就身體力行,不斷到屯民中調研,調整優化屯田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向屯民收取地租的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最初,多數人主張採取“記牛輸谷”的方式,即按照屯田百姓租用了多少頭官府的耕牛,來計算屯民應繳納的收成。

這樣做,雖然可以讓官府“旱澇保收”,但對於屯民來講,萬一遇到災年,可能會顆粒無收,再要向官府繳納收成,他們肯定會餓死或者再次逃亡。

“記牛輸谷”遭到了棗祗的反對,他認為,應該實行“分田之術”即根據每年的實際收成,按照一定比例收取收成,豐年多收,災年少收。這樣做,既能保證國家的利益,也能讓屯民活下去。

棗祗的建議,得到了曹操的贊同。按照棗祗的“分田之術”,凡是租用官府耕牛的,最後收成的60%上交給官府;而使用自有耕牛的,上交收成的50%。

這樣,曹操拿自己攻佔的無主荒地,在不投入口糧、種子、農具的前提下,就能夠“憑空”得到屯民們50%-60%的收成。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三、屯田的利益

曹操任命棗祗在許下屯田,算是“先行先試”,搞了一塊“試驗田”,那麼,這塊“試驗田”的收成,最終怎麼樣呢?《三國志》記載:

“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

由於棗祗措施得利,再加上當年風調雨順,自然是五穀豐登,官府當年“得谷百萬斛”,曹操的許下屯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於是在第二年,他就把這項舉措複製到了其他地區。

同時,為了讓“屯田”制度化,他任命任峻為典農中郎將, 負責全國的屯田事務。而他也授權任峻在各州郡設置屯田官,如典農中郎將、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和屯司馬,於是全國上下形成了一整套的屯田機構。

這些屯田官員不受地方官府的管轄,跟今天的稅務機關一樣,完全實行“垂直管理”

此外,如同今天扶持創業企業的政策一樣,曹魏也實行了“第一年免租、第二年減半,第三年全額徵收”的優惠政策,並且不再要求使用強制的辦法,強迫百姓成為屯民。

"

一首《南泥灣》,承載了多少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1941年春,面對侵華日軍的封鎖,陝甘寧邊區在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施軍墾,為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讓曾經荒草叢生的南泥灣成為了“好江南”。

而再上溯1700多年,在漢末亂世,曹操下令實施了“許下屯田”:兵民紛紛放下武器,拿起農具,到田間勞作,解決了吃飯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同樣做到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一、東漢末年的糧荒

東漢末年,一場黃巾之亂讓漢帝國名存實亡。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時,一把大火將原本富饒的洛陽城燒成了一片焦土,方圓幾百裡成為了廢墟。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在關中混戰,又使富饒的關中滿目瘡痍。

緊接著,袁紹、公孫瓚、曹操、呂布、袁術等群雄逐鹿中原,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天下大亂。

據估計,當時中原人口,只剩原來的十分之一。而軍閥混戰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飽經戰亂的農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處處土地荒蕪,原本物產豐饒的中原地區,變得田野荒蕪、荊棘叢生。

曹操曾經有詩云:“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更有歷史記載:“名都空而不居, 百里絕而無民者, 不可勝數。”大都市人去城空,百里之內杳無人煙,其恐怖程度可見一斑。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軍閥們消滅了中原的人口,毀滅了中原的農業,他們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 在河北,袁紹的軍隊靠採食桑葚度日。桑葚這種水果,許多人都吃過,又酸又甜,偶爾吃幾顆可以,但把它作為主食,簡直是一種痛苦。
  • 在江淮,袁術的軍隊面對“人相食”的可怕場景,紛紛下河,以捕撈河蚌為生!
  • 在兗州,曹操征討呂布、陶謙,多次因為糧食短缺功敗垂成,還差點被呂布滅掉。
  • 在洛陽,東漢文武百官靠到郊外挖野菜度日,已有不少人餓死在外。

種種慘像,歷歷在目,面對土地大面積荒蕪,而軍民又無糧可吃的現狀,曹操深知,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就不可能打勝仗,更不可能獲得百姓的支持,也就更談不上一統海內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二、曹操的解決方案——“屯田”

1、立屯田為定國之策

公元192年,曹操初到兗州,一個名叫毛玠的謀士,向他獻上了兩條至關重要的建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修耕植畜軍資, 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

“奉天子以令不臣”後來被演化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修耕植畜軍資”,也就是後來的屯田。

毛玠認為,把握好了這兩條,就是日後打天下,成就王霸之業的根本。曹操深以為然,這也成為他打天下的定國之策。

公元196年,曹操成功實現了第一條——“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把漢獻帝接到了許都。接著,他要開始籌劃如何實施第二條——屯田。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當時有個叫棗祗的潁川人,第一個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議。棗祗早年隨曹操平定黃巾軍餘部時,就對當時黃巾軍農民亦戰亦耕的做法產生了極大興趣。

加之,當時曹操收編了青州兵30萬,算上隨軍家屬竟多達100多萬人,這些人原來打仗時,還攜帶著耕牛和農具,如果給予他們土地,立即就可以投入到農業生產中。

不光棗祗,另一位叫韓浩的大臣也認為糧食問題迫在眉睫,勸曹操“當急田”,於是,曹操在集思廣益之後,終於下達了屯田令。

2、定許下為屯田樣板

曹操為何要選擇先在許都屯田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 01.許都當時是東漢朝廷的首都,這裡集中了曹操所有主力軍隊以及大量朝廷官吏,日常需要大量糧食供應。
  • 02.許都周圍的中原地區,飽經戰亂,有大量的無主荒地,再加上有大量農民出身的青州兵,具備農業生產的技能和經驗。
  • 03.曹操軍中繳獲了黃巾軍大量的農具和耕牛,可以立即組織農業生產。
  • 04.許都乃天子腳下,當時百姓飽受戰爭之苦,如果在此地屯田成功,更能極大增長曹操的聲望。

曹操在許下的屯田,主要分為兩種方式:

一種曰“軍屯”,是指把土地分發給不用打仗的兵士,讓他們自行耕作生產行軍所用的糧食;

另一種曰“民屯”,是指把土地分發給百姓耕作,並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百姓所獲收成,除了扣除佃租外,餘下歸個人所有。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因為當時戰事頻仍,軍屯多是臨時性舉措,且規模較小,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民屯則發展很快,規模也更大,最終成為最具示範作用的屯田方式。

3、屯田的實施方法

在今天的職場,有一句牢騷話叫:提建議的人,最後也是幹活的人。而在那個時代也一樣,曹操任命提建議的棗祗為屯田都尉,讓他全面負責許下屯田工作。

棗祗,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歷史上,卻為曹操立下了不世之功。

棗祗上任以後,就身體力行,不斷到屯民中調研,調整優化屯田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向屯民收取地租的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最初,多數人主張採取“記牛輸谷”的方式,即按照屯田百姓租用了多少頭官府的耕牛,來計算屯民應繳納的收成。

這樣做,雖然可以讓官府“旱澇保收”,但對於屯民來講,萬一遇到災年,可能會顆粒無收,再要向官府繳納收成,他們肯定會餓死或者再次逃亡。

“記牛輸谷”遭到了棗祗的反對,他認為,應該實行“分田之術”即根據每年的實際收成,按照一定比例收取收成,豐年多收,災年少收。這樣做,既能保證國家的利益,也能讓屯民活下去。

棗祗的建議,得到了曹操的贊同。按照棗祗的“分田之術”,凡是租用官府耕牛的,最後收成的60%上交給官府;而使用自有耕牛的,上交收成的50%。

這樣,曹操拿自己攻佔的無主荒地,在不投入口糧、種子、農具的前提下,就能夠“憑空”得到屯民們50%-60%的收成。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三、屯田的利益

曹操任命棗祗在許下屯田,算是“先行先試”,搞了一塊“試驗田”,那麼,這塊“試驗田”的收成,最終怎麼樣呢?《三國志》記載:

“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

由於棗祗措施得利,再加上當年風調雨順,自然是五穀豐登,官府當年“得谷百萬斛”,曹操的許下屯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於是在第二年,他就把這項舉措複製到了其他地區。

同時,為了讓“屯田”制度化,他任命任峻為典農中郎將, 負責全國的屯田事務。而他也授權任峻在各州郡設置屯田官,如典農中郎將、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和屯司馬,於是全國上下形成了一整套的屯田機構。

這些屯田官員不受地方官府的管轄,跟今天的稅務機關一樣,完全實行“垂直管理”

此外,如同今天扶持創業企業的政策一樣,曹魏也實行了“第一年免租、第二年減半,第三年全額徵收”的優惠政策,並且不再要求使用強制的辦法,強迫百姓成為屯民。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經過幾年屯田,許都出產的糧食,完全可以供應軍隊和朝廷的需要,其他各州郡的糧倉,也都出現了糧食裝不下的情況。

屯田從根本上解決了缺糧的問題,對曹魏政權的鞏固和軍事上的進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屯田所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

而曹魏後來在全國範圍內的屯田,也使大量的流民重新找到了“組織”,既解決了大量土地荒蕪的問題,又緩和了社會矛盾。

屯田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經濟措施,同樣也是他重要的軍事措施,藉助屯田的“翅膀”,他從此“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髃賊,克平天下”。

"

一首《南泥灣》,承載了多少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1941年春,面對侵華日軍的封鎖,陝甘寧邊區在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施軍墾,為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讓曾經荒草叢生的南泥灣成為了“好江南”。

而再上溯1700多年,在漢末亂世,曹操下令實施了“許下屯田”:兵民紛紛放下武器,拿起農具,到田間勞作,解決了吃飯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同樣做到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一、東漢末年的糧荒

東漢末年,一場黃巾之亂讓漢帝國名存實亡。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時,一把大火將原本富饒的洛陽城燒成了一片焦土,方圓幾百裡成為了廢墟。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在關中混戰,又使富饒的關中滿目瘡痍。

緊接著,袁紹、公孫瓚、曹操、呂布、袁術等群雄逐鹿中原,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天下大亂。

據估計,當時中原人口,只剩原來的十分之一。而軍閥混戰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飽經戰亂的農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處處土地荒蕪,原本物產豐饒的中原地區,變得田野荒蕪、荊棘叢生。

曹操曾經有詩云:“白骨露於野, 千里無雞鳴。”,更有歷史記載:“名都空而不居, 百里絕而無民者, 不可勝數。”大都市人去城空,百里之內杳無人煙,其恐怖程度可見一斑。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軍閥們消滅了中原的人口,毀滅了中原的農業,他們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 在河北,袁紹的軍隊靠採食桑葚度日。桑葚這種水果,許多人都吃過,又酸又甜,偶爾吃幾顆可以,但把它作為主食,簡直是一種痛苦。
  • 在江淮,袁術的軍隊面對“人相食”的可怕場景,紛紛下河,以捕撈河蚌為生!
  • 在兗州,曹操征討呂布、陶謙,多次因為糧食短缺功敗垂成,還差點被呂布滅掉。
  • 在洛陽,東漢文武百官靠到郊外挖野菜度日,已有不少人餓死在外。

種種慘像,歷歷在目,面對土地大面積荒蕪,而軍民又無糧可吃的現狀,曹操深知,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就不可能打勝仗,更不可能獲得百姓的支持,也就更談不上一統海內了。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二、曹操的解決方案——“屯田”

1、立屯田為定國之策

公元192年,曹操初到兗州,一個名叫毛玠的謀士,向他獻上了兩條至關重要的建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修耕植畜軍資, 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

“奉天子以令不臣”後來被演化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修耕植畜軍資”,也就是後來的屯田。

毛玠認為,把握好了這兩條,就是日後打天下,成就王霸之業的根本。曹操深以為然,這也成為他打天下的定國之策。

公元196年,曹操成功實現了第一條——“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把漢獻帝接到了許都。接著,他要開始籌劃如何實施第二條——屯田。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當時有個叫棗祗的潁川人,第一個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議。棗祗早年隨曹操平定黃巾軍餘部時,就對當時黃巾軍農民亦戰亦耕的做法產生了極大興趣。

加之,當時曹操收編了青州兵30萬,算上隨軍家屬竟多達100多萬人,這些人原來打仗時,還攜帶著耕牛和農具,如果給予他們土地,立即就可以投入到農業生產中。

不光棗祗,另一位叫韓浩的大臣也認為糧食問題迫在眉睫,勸曹操“當急田”,於是,曹操在集思廣益之後,終於下達了屯田令。

2、定許下為屯田樣板

曹操為何要選擇先在許都屯田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 01.許都當時是東漢朝廷的首都,這裡集中了曹操所有主力軍隊以及大量朝廷官吏,日常需要大量糧食供應。
  • 02.許都周圍的中原地區,飽經戰亂,有大量的無主荒地,再加上有大量農民出身的青州兵,具備農業生產的技能和經驗。
  • 03.曹操軍中繳獲了黃巾軍大量的農具和耕牛,可以立即組織農業生產。
  • 04.許都乃天子腳下,當時百姓飽受戰爭之苦,如果在此地屯田成功,更能極大增長曹操的聲望。

曹操在許下的屯田,主要分為兩種方式:

一種曰“軍屯”,是指把土地分發給不用打仗的兵士,讓他們自行耕作生產行軍所用的糧食;

另一種曰“民屯”,是指把土地分發給百姓耕作,並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百姓所獲收成,除了扣除佃租外,餘下歸個人所有。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因為當時戰事頻仍,軍屯多是臨時性舉措,且規模較小,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民屯則發展很快,規模也更大,最終成為最具示範作用的屯田方式。

3、屯田的實施方法

在今天的職場,有一句牢騷話叫:提建議的人,最後也是幹活的人。而在那個時代也一樣,曹操任命提建議的棗祗為屯田都尉,讓他全面負責許下屯田工作。

棗祗,這個在《三國演義》中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歷史上,卻為曹操立下了不世之功。

棗祗上任以後,就身體力行,不斷到屯民中調研,調整優化屯田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向屯民收取地租的問題。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最初,多數人主張採取“記牛輸谷”的方式,即按照屯田百姓租用了多少頭官府的耕牛,來計算屯民應繳納的收成。

這樣做,雖然可以讓官府“旱澇保收”,但對於屯民來講,萬一遇到災年,可能會顆粒無收,再要向官府繳納收成,他們肯定會餓死或者再次逃亡。

“記牛輸谷”遭到了棗祗的反對,他認為,應該實行“分田之術”即根據每年的實際收成,按照一定比例收取收成,豐年多收,災年少收。這樣做,既能保證國家的利益,也能讓屯民活下去。

棗祗的建議,得到了曹操的贊同。按照棗祗的“分田之術”,凡是租用官府耕牛的,最後收成的60%上交給官府;而使用自有耕牛的,上交收成的50%。

這樣,曹操拿自己攻佔的無主荒地,在不投入口糧、種子、農具的前提下,就能夠“憑空”得到屯民們50%-60%的收成。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三、屯田的利益

曹操任命棗祗在許下屯田,算是“先行先試”,搞了一塊“試驗田”,那麼,這塊“試驗田”的收成,最終怎麼樣呢?《三國志》記載:

“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

由於棗祗措施得利,再加上當年風調雨順,自然是五穀豐登,官府當年“得谷百萬斛”,曹操的許下屯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於是在第二年,他就把這項舉措複製到了其他地區。

同時,為了讓“屯田”制度化,他任命任峻為典農中郎將, 負責全國的屯田事務。而他也授權任峻在各州郡設置屯田官,如典農中郎將、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和屯司馬,於是全國上下形成了一整套的屯田機構。

這些屯田官員不受地方官府的管轄,跟今天的稅務機關一樣,完全實行“垂直管理”

此外,如同今天扶持創業企業的政策一樣,曹魏也實行了“第一年免租、第二年減半,第三年全額徵收”的優惠政策,並且不再要求使用強制的辦法,強迫百姓成為屯民。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經過幾年屯田,許都出產的糧食,完全可以供應軍隊和朝廷的需要,其他各州郡的糧倉,也都出現了糧食裝不下的情況。

屯田從根本上解決了缺糧的問題,對曹魏政權的鞏固和軍事上的進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屯田所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

而曹魏後來在全國範圍內的屯田,也使大量的流民重新找到了“組織”,既解決了大量土地荒蕪的問題,又緩和了社會矛盾。

屯田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經濟措施,同樣也是他重要的軍事措施,藉助屯田的“翅膀”,他從此“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髃賊,克平天下”。

在歷史上,靠認真種糧食一樣也能打天下,曹操做到了


四、屯田的衰亡

儘管屯田意義重大,但它的存在,有一個極端的前提:連年戰亂,土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

而當社會安定富足以後,脫離了這個基礎條件,屯田的弊端也就顯現出來了。

  • 1、屯田是通過一定的強制性措施,把自由民變成為屯民的。在戰亂時期,屯民有種田的動力,但在安定時期,屯民就沒有了生產積極性,他們更希望有屬於自己的土地。
  • 2、屯田的初衷,本來是應付戰時缺糧的特殊時期。而到了曹操後期,一旦解決了糧食問題,朝廷不僅不再重視屯田,反而常常發生把屯田劃為私產,管理日趨混亂。

所以,到了曹丕時期,竟然出現了“至畝收數斛以還 , 或不足以償種”的可笑現象:收來的糧食,還不如種的種子多!

於是,到了公元264年,也就是曹操去世的40多年後,魏元帝曹奐不得不廢止了屯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