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跑承德來一趟幹嘛了?

原創: 老羊鏟史


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跑承德來一趟幹嘛了?


1.

三國演義的時候,承德還不叫承德,也不叫熱河。

據《熱河府志》載,漢朝的時候,承德這個地方是“匈奴左地。武帝時為塞地,後入烏桓,在漁陽郡邊外”,後(東)漢時,也就是快到三國演義的時候,承德為“烏桓地,後屬鮮卑中部”。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承德這個地方是烏桓境內,後來歸屬了鮮卑。

這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事了。


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跑承德來一趟幹嘛了?



2.

烏桓,也叫烏丸,清朝人丁謙說:烏桓因山得名烏桓者,烏蘭之轉音者。蒙古語“紅”曰“烏蘭”,故傳中又稱為赤山。

赤山也就是現在的赤峰。

到東漢時期,烏桓人主要生活在西拉木倫河和歸喇裡河西南地區,當時還是奴隸社會,比中原地區的社會制度要落後一些,“王”是部落的首領,有的部落幾百人,有的部落幾千人不等。

《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靈帝初,烏桓大人上谷有難樓者,九千餘落;遼西有丘力居者,眾五千餘落,皆自稱王。又遼東蘇僕延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延眾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並勇健而多計策。”

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也就是漢獻帝剛剛做上皇帝的時候,遼西丘力居的從子蹋頓很厲害,有武略,總攝三郡(遼東、遼西、右北平)烏桓之地,相當於統一了烏恆,烏桓人皆從其號令,雄踞於北邊諸郡。

《哈佛中國史》這樣說:烏桓最早和匈奴打仗,後來又和鮮卑作戰,還鎮壓漢朝境內及其南部的叛亂,不但如此,在公元2世紀末,寧城市場上的貿易還使烏桓成為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黃巾起義時,有超過一百萬的中原人逃到寧城附近,尋求庇護。

烏桓人以農業、遊牧和狩獵為主,騎兵厲害。

有錢,有人,有部隊,於是,蹋頓統領烏恆各個部落,不斷參與漢族軍閥之間的鬥爭。


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跑承德來一趟幹嘛了?


2.

東漢後期,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勢傾天下。

袁紹從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早逝。袁紹庶出,過繼於袁成一房。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愛。憑藉世資,年少為郎,袁紹不到二十歲已出任濮陽縣長,有清正能幹的名聲。

袁紹是標準的官幾代,根紅苗正,長得又帥,身邊有一幫弟兄。

同樣,曹操也算是官幾代,他家的勢力也不小,在很長時間內,曹操和袁紹是好兄弟。

在聯兵討伐董卓時,袁紹曾經問過曹操:“大事如果不順,什麼地方可以據守呢?”曹操反問:“足下的意思怎樣呢?”袁紹答道:“我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後南向爭奪天下,這樣也許可以成功吧!”

袁紹說的烏丸,就是烏桓。袁紹這樣說,是因為烏桓此時和袁紹關係密切。

建安初年,袁紹與前將軍公孫瓚相持不決,蹋頓遣使到袁紹處求和親,然後幫助袁紹擊敗公孫瓚。

和親是一個好辦法,結成兒女親家後,很多事情就好辦了,後來很多皇帝都用這招。


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跑承德來一趟幹嘛了?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以漢獻帝名義,封烏桓蹋頓、峭王蘇僕延、汗魯王烏延以單于印綬,“撫有三郡烏丸,寵其名王而收其精騎”。

袁紹看中的是烏桓的騎兵,曹操也是。

原來是好兄弟,為了爭奪皇帝的使用權,打起來更下黑手。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後袁紹病死,其子袁尚被曹操擊敗後,和弟弟袁熙一起脅迫十多萬軍民投奔烏桓蹋頓,想借助蹋頓的勢力,東山再起,“復圖冀州”。

曹操的野心比較大,想南下和孫權等人打架,但又怕後方袁氏殘餘勢力聯合烏桓抄其後路,又想利用烏桓的騎兵。

於是,就有了曹操承德之行。


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跑承德來一趟幹嘛了?


3.

三國演義,都是詭計。

建安十二年,曹操準備遠征烏桓,完成統一北方大業,這件事很多史書和各種演義都有記載,內容基本都差不多。

他從建安九年開始,為解決北征軍糧運送問題,開挖了兩條運河。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準備北征烏桓和袁尚,開會時,多數將士有顧慮,畏難情緒嚴重。也擔心劉表派劉備出來襲擊許昌。

這個時候謀士郭嘉站出來,發表了一通演說:

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破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桓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已之有也。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

大致意思是:

一、烏桓地處偏遠,肯定沒有防備,可攻其不備;

二、袁紹過去對百姓和烏桓有恩,現在他兒子還在。現在四州的百姓歸附於我們,都是害怕於威嚴,現在我們如果把他們丟下南征,袁尚肯定會藉助烏桓的財力,招募英勇之士,那樣蹋頓生覬覦之心,青州、冀州就不是咱們的了。

三、劉表和劉備不足為慮,掀不起大浪來。

曹操和眾將士覺得很對,於是就開始北征。


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跑承德來一趟幹嘛了?


4.

曹操北征,就來到了承德現在的寬城、興隆、灤平、承德縣、平泉,然後去了朝陽,打敗了蹋頓,帶著烏桓的20多萬人口,返回中原。

大軍行到易縣時,郭嘉進言: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易。

聽人勸,吃飽飯,這是曹操最大的優點。部隊輕裝以後,很快就來到了無終(今天津薊縣)。這時已經是七月雨季,沿海路線都是泥濘和暴漲的河水,關隘地方還有烏桓的部隊把守,前進非常困難。

這時,田疇出現了。

田疇因為痛恨烏桓騷擾邊境,毫無回報的支持曹操北征,他給曹操給找了一條新的路線,《資治通鑑》這樣記載:

操令疇將其眾為嚮導,上徐無山,塹山湮谷,五百餘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八月,操登白狼山,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三國志》:太祖令疇將其眾為嚮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餘里,虜乃驚覺,單于身自臨陣,太祖與戰,遂大斬獲。

這兩段話,講述了戰鬥過程,也寫了行軍路線。

當時承德的大部分地區都在烏桓境內,可曹操的行軍路線卻有不同的說法,他們到底都經過了承德哪些地方呢?


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跑承德來一趟幹嘛了?



5.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曹操的部隊上徐無山,開始離開沿海的路線,走山路。

徐無山是現在的盤山,在天津薊縣,接下來是出盧龍。

《寬城縣誌》載:207年七月,曹操率軍出盧龍塞(喜峰口一帶,古時有塞道),經平岡(今內蒙古寧城),至柳城(今朝陽),大坡烏桓。

很顯然,《寬城縣誌》把“出盧龍”認定在喜峰口一帶了,可這“一帶”是多遠呢?

《三國志辭典》認為盧龍塞也叫玄塞”,指位於寬城與遷西之間一段長約五十公里、呈東西走向的長城地段。

如果認定曹操是從寬城喜峰口附近出關的話,接下來《資治通鑑》裡的“經白檀、歷平岡”就不好解釋了。

《三國志辭典》認為,白檀是西漢設置的一個縣名,在現在的灤平縣興州河南岸,還特意說明:曹操徵烏恆,路經白檀,即此縣故城。

《灤平縣誌》與《三國志辭典》說的一致:漢武帝元光六年至元朔六年,派霍去病六擊左匈奴,匈奴潰敗至漠北,致漠南無王庭,漢於本縣境設白檀縣,治所今小城子村,隸於漁陽郡。建安十二年,曹操領軍出塞經白檀擊烏桓於白狼堆,俘其眾二十萬徙於內地。

呂思勉著《秦漢史》寫到這段兒時,給“白檀”有一個注:漢縣,在今熱河承德縣西。

從白檀出來直奔平岡,《三國志辭典》裡認為:平岡,城名,右北平郡治平岡,後漢北平郡治遷至土垠縣,原平岡縣廢。故地在河北平泉縣。楊守敬沿革圖標明漢平岡在今遼寧喀喇沁左旗。


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跑承德來一趟幹嘛了?



這樣看來,曹操來承德走這一遭,應該是從盤山(徐無山)——灤平興州(白檀)——平泉(平岡)——朝陽(柳城)——喀左(白狼山)。

曹操大軍從興隆進入現在的承德境內,經興隆(營子)——承德縣——灤平——承德市區——承德縣——平泉,進入現在的遼寧朝陽——喀左,在喀左殲滅了烏桓首領。

而從灤平開始至遼寧境內的路線,正與後來北宋與契丹(遼國)的驛道相重合。


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跑承德來一趟幹嘛了?


6.

曹操消滅了烏桓,消除了北方邊疆的隱患,統一了中國北方。

更重要的是,他獲得了一隻騎兵勁旅,他在收降的20萬人中,挑選精銳,組建了他南下的最精銳的騎兵,這隻騎兵被稱為“三郡烏丸為天下名騎”。

志得意滿的曹操,返回中原時已經是秋天了。

路過現在的綏中時,寫下來那首著名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只有偉大的人物才每天和太陽、月亮、星星、大海在一起。

具有這樣胸懷的人,歷史上沒有幾個,曹操是一個。

這一年,曹操五十一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