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這麼做,將會毀了孩子的憤怒管理能力'

不完美媽媽 服裝 玩具 春節家書 蜘蛛俠 張怡筠博士 2019-08-25
"

培養孩子的憤怒管理能力十分重要,那麼父母要怎麼做才能幫到孩子呢?在學習有效的方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種常見的錯誤方式,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呢?

1. 鎮暴法

有一次我的講座結束後,一位愁眉不展的爸爸拽著他6歲左右的兒子,費力地從後排擠到我面前,著急地問道:“我這兒子在學校天天和同學打架,怎麼教育都沒用。家裡藤條都抽斷兩根了,他呢,好了傷疤忘了疼,不長記性啊。他怎麼那麼暴力啊?!”邊說還邊用手重重拍了一下男孩的後腦勺。

這個孩子為什麼習慣使用暴力?答案很明顯:因為這位老爸想不出其他好的教育辦法,一味地打罵用暴力管教兒子,孩子有樣學樣,自然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

許多父母會說:“我整天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講道理,可孩子倒好,一句都不聽進去,那為了他將來好,我只能通過打罵讓他長長記性,我這真的不是家暴……”對這個問題,我們的態度很明確:請、不、要、打、孩、子!

"

培養孩子的憤怒管理能力十分重要,那麼父母要怎麼做才能幫到孩子呢?在學習有效的方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種常見的錯誤方式,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呢?

1. 鎮暴法

有一次我的講座結束後,一位愁眉不展的爸爸拽著他6歲左右的兒子,費力地從後排擠到我面前,著急地問道:“我這兒子在學校天天和同學打架,怎麼教育都沒用。家裡藤條都抽斷兩根了,他呢,好了傷疤忘了疼,不長記性啊。他怎麼那麼暴力啊?!”邊說還邊用手重重拍了一下男孩的後腦勺。

這個孩子為什麼習慣使用暴力?答案很明顯:因為這位老爸想不出其他好的教育辦法,一味地打罵用暴力管教兒子,孩子有樣學樣,自然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

許多父母會說:“我整天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講道理,可孩子倒好,一句都不聽進去,那為了他將來好,我只能通過打罵讓他長長記性,我這真的不是家暴……”對這個問題,我們的態度很明確:請、不、要、打、孩、子!

爸媽這麼做,將會毀了孩子的憤怒管理能力

為什麼呢?

1、打孩子,其實就是為孩子樹立了壞榜樣,在教孩子“以暴力表達憤怒”。孩子耳濡目染,大腦裡形成了“生氣——打人”的慣性神經迴路。當有人跟自己意見不合、讓自己感到生氣憤怒的時候,只要比比誰的拳頭大就可以了。

2、 打罵孩子不僅會讓你跟孩子的關係疏遠,而且會讓他們沉浸在害怕中完全忘記了剛才是自己做錯了。請想想看,每次孩子捱打的時候,他眼神中流露出來的情感是更愛你呢?還是更怕你呢?這個時候他除了感到恐懼和憤恨,更多的是在想爸爸媽媽不愛我了,根本沒有精力去認清剛剛自己的行為是不合適的。

3、不打孩子≠溺愛孩子。受傳統家教影響,很多父母擔心,不打孩子就是在溺愛孩子。事實上,不打孩子,並不代表不能懲罰孩子。作為父母,必要時我們需要通過懲罰給孩子設立行為界限。但是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種,打罵不是懲罰而是傷害,請別搞混淆。

所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請不要打孩子,請不要打孩子,請不要打孩子。

2. 恐嚇威脅法

接下來的這個例子,相信父母們都有親身經歷:

週末帶著小寶上街,路過一家漫威主題玩具店,櫥窗裡高大威猛的鋼鐵俠和帥氣的spiderman頻頻給路過的孩子們放電,小寶經不住誘惑,興高采烈地拽著媽媽就要往裡面走。媽媽記得上週才剛買了一套類似的玩具啊,堅決不能慣出孩子喜新厭舊的毛病,拉著小寶就往回走。小寶見媽媽不為所動,立即哇哇大哭,坐在地上拽著媽媽的大腿不肯走。

小寶:“我就要我就要!”

媽媽:“你再鬧,再鬧我就不要你了!”

寶寶不聽,繼續哭鬧

媽媽:“你再不起來我就打電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結果寶寶鬧的更凶了……

"

培養孩子的憤怒管理能力十分重要,那麼父母要怎麼做才能幫到孩子呢?在學習有效的方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種常見的錯誤方式,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呢?

1. 鎮暴法

有一次我的講座結束後,一位愁眉不展的爸爸拽著他6歲左右的兒子,費力地從後排擠到我面前,著急地問道:“我這兒子在學校天天和同學打架,怎麼教育都沒用。家裡藤條都抽斷兩根了,他呢,好了傷疤忘了疼,不長記性啊。他怎麼那麼暴力啊?!”邊說還邊用手重重拍了一下男孩的後腦勺。

這個孩子為什麼習慣使用暴力?答案很明顯:因為這位老爸想不出其他好的教育辦法,一味地打罵用暴力管教兒子,孩子有樣學樣,自然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

許多父母會說:“我整天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講道理,可孩子倒好,一句都不聽進去,那為了他將來好,我只能通過打罵讓他長長記性,我這真的不是家暴……”對這個問題,我們的態度很明確:請、不、要、打、孩、子!

爸媽這麼做,將會毀了孩子的憤怒管理能力

為什麼呢?

1、打孩子,其實就是為孩子樹立了壞榜樣,在教孩子“以暴力表達憤怒”。孩子耳濡目染,大腦裡形成了“生氣——打人”的慣性神經迴路。當有人跟自己意見不合、讓自己感到生氣憤怒的時候,只要比比誰的拳頭大就可以了。

2、 打罵孩子不僅會讓你跟孩子的關係疏遠,而且會讓他們沉浸在害怕中完全忘記了剛才是自己做錯了。請想想看,每次孩子捱打的時候,他眼神中流露出來的情感是更愛你呢?還是更怕你呢?這個時候他除了感到恐懼和憤恨,更多的是在想爸爸媽媽不愛我了,根本沒有精力去認清剛剛自己的行為是不合適的。

3、不打孩子≠溺愛孩子。受傳統家教影響,很多父母擔心,不打孩子就是在溺愛孩子。事實上,不打孩子,並不代表不能懲罰孩子。作為父母,必要時我們需要通過懲罰給孩子設立行為界限。但是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種,打罵不是懲罰而是傷害,請別搞混淆。

所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請不要打孩子,請不要打孩子,請不要打孩子。

2. 恐嚇威脅法

接下來的這個例子,相信父母們都有親身經歷:

週末帶著小寶上街,路過一家漫威主題玩具店,櫥窗裡高大威猛的鋼鐵俠和帥氣的spiderman頻頻給路過的孩子們放電,小寶經不住誘惑,興高采烈地拽著媽媽就要往裡面走。媽媽記得上週才剛買了一套類似的玩具啊,堅決不能慣出孩子喜新厭舊的毛病,拉著小寶就往回走。小寶見媽媽不為所動,立即哇哇大哭,坐在地上拽著媽媽的大腿不肯走。

小寶:“我就要我就要!”

媽媽:“你再鬧,再鬧我就不要你了!”

寶寶不聽,繼續哭鬧

媽媽:“你再不起來我就打電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結果寶寶鬧的更凶了……

爸媽這麼做,將會毀了孩子的憤怒管理能力

父母們都喜歡用“以後不喜歡你了” 、“我不管你了”“我打電話讓警察叔叔來抓你了”這樣的話來威脅孩子就範,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孩子尚小,還不具備客觀的評價能力,若就此信以為真,他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不安全的,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一旦自己做錯事,他們的愛隨時都會抽離。你覺得這樣的孩子會去大膽地探索這個美好的世界嗎?

3. 轉換注意法

因為不喜歡奶奶做的蔬菜粥,三歲的壯壯不僅大聲嚷嚷著把勺子用力摔到地上,還順勢躺了下去,滾來滾去的把剛換的乾淨衣服又給弄得髒兮兮的,奶奶急得滿頭大汗:“哎呦呦,我的小祖宗誒,快別生氣了,奶奶帶你去超市買巧克力吃,好不好?還有那個變形金剛、奧特曼,你想要啥咱就買啥……快起來吧”

"

培養孩子的憤怒管理能力十分重要,那麼父母要怎麼做才能幫到孩子呢?在學習有效的方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種常見的錯誤方式,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呢?

1. 鎮暴法

有一次我的講座結束後,一位愁眉不展的爸爸拽著他6歲左右的兒子,費力地從後排擠到我面前,著急地問道:“我這兒子在學校天天和同學打架,怎麼教育都沒用。家裡藤條都抽斷兩根了,他呢,好了傷疤忘了疼,不長記性啊。他怎麼那麼暴力啊?!”邊說還邊用手重重拍了一下男孩的後腦勺。

這個孩子為什麼習慣使用暴力?答案很明顯:因為這位老爸想不出其他好的教育辦法,一味地打罵用暴力管教兒子,孩子有樣學樣,自然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

許多父母會說:“我整天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講道理,可孩子倒好,一句都不聽進去,那為了他將來好,我只能通過打罵讓他長長記性,我這真的不是家暴……”對這個問題,我們的態度很明確:請、不、要、打、孩、子!

爸媽這麼做,將會毀了孩子的憤怒管理能力

為什麼呢?

1、打孩子,其實就是為孩子樹立了壞榜樣,在教孩子“以暴力表達憤怒”。孩子耳濡目染,大腦裡形成了“生氣——打人”的慣性神經迴路。當有人跟自己意見不合、讓自己感到生氣憤怒的時候,只要比比誰的拳頭大就可以了。

2、 打罵孩子不僅會讓你跟孩子的關係疏遠,而且會讓他們沉浸在害怕中完全忘記了剛才是自己做錯了。請想想看,每次孩子捱打的時候,他眼神中流露出來的情感是更愛你呢?還是更怕你呢?這個時候他除了感到恐懼和憤恨,更多的是在想爸爸媽媽不愛我了,根本沒有精力去認清剛剛自己的行為是不合適的。

3、不打孩子≠溺愛孩子。受傳統家教影響,很多父母擔心,不打孩子就是在溺愛孩子。事實上,不打孩子,並不代表不能懲罰孩子。作為父母,必要時我們需要通過懲罰給孩子設立行為界限。但是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種,打罵不是懲罰而是傷害,請別搞混淆。

所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請不要打孩子,請不要打孩子,請不要打孩子。

2. 恐嚇威脅法

接下來的這個例子,相信父母們都有親身經歷:

週末帶著小寶上街,路過一家漫威主題玩具店,櫥窗裡高大威猛的鋼鐵俠和帥氣的spiderman頻頻給路過的孩子們放電,小寶經不住誘惑,興高采烈地拽著媽媽就要往裡面走。媽媽記得上週才剛買了一套類似的玩具啊,堅決不能慣出孩子喜新厭舊的毛病,拉著小寶就往回走。小寶見媽媽不為所動,立即哇哇大哭,坐在地上拽著媽媽的大腿不肯走。

小寶:“我就要我就要!”

媽媽:“你再鬧,再鬧我就不要你了!”

寶寶不聽,繼續哭鬧

媽媽:“你再不起來我就打電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結果寶寶鬧的更凶了……

爸媽這麼做,將會毀了孩子的憤怒管理能力

父母們都喜歡用“以後不喜歡你了” 、“我不管你了”“我打電話讓警察叔叔來抓你了”這樣的話來威脅孩子就範,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孩子尚小,還不具備客觀的評價能力,若就此信以為真,他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不安全的,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一旦自己做錯事,他們的愛隨時都會抽離。你覺得這樣的孩子會去大膽地探索這個美好的世界嗎?

3. 轉換注意法

因為不喜歡奶奶做的蔬菜粥,三歲的壯壯不僅大聲嚷嚷著把勺子用力摔到地上,還順勢躺了下去,滾來滾去的把剛換的乾淨衣服又給弄得髒兮兮的,奶奶急得滿頭大汗:“哎呦呦,我的小祖宗誒,快別生氣了,奶奶帶你去超市買巧克力吃,好不好?還有那個變形金剛、奧特曼,你想要啥咱就買啥……快起來吧”

爸媽這麼做,將會毀了孩子的憤怒管理能力

孩子一發脾氣,很多長輩最擅長的就是這個“轉換注意大法”,通過滿足孩子的其他願望,讓孩子的注意力從生氣事件中轉移出來。

這招聽起來好像挺管用,尤其對於一歲半以下的孩子,他們的情緒往往很快就可以平復,不過到了兩歲,孩子的注意力方面有了進一步發展,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如果還用這個方法,就會發現,孩子再也不上當了。最重要的是,這種做法其實忽視了孩子當下的情緒,好比在說:“你的情緒不重要,我們不要管它了。”不僅孩子沒辦法從這種處理方式當中學習到如何調節自身情緒,更糟糕的是,它可能在無意中鼓勵了孩子的哭鬧行為,孩子之後會不斷利用哭鬧的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這恐怕是家長們不願意看到的吧?

那麼,面對孩子的憤怒情緒,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l 第一步,接納和命名孩子的情緒

當我們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孩子時,就可以來幫他平復心情和學習憤怒管理了。第一步,就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他的情緒命名,讓他知道:你現在這樣是生氣了,而且爸爸媽媽理解你很生氣,生氣是正常的。

當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接納了,內心才會產生安全感,才能夠逐漸平靜下來接受父母的進一步的引導。更何況,情緒本身並不存在對錯,無論高興、憤怒、悲傷、沮喪,都值得被接納。

接納孩子情緒的最常見方法就是,給孩子的情緒貼標籤——即,為孩子的情緒命名。你可以用下面這個句式:“我知道你生氣了”/“媽媽(爸爸)知道你很不高興”。

例如,孩子因為父母不讓自己拿筆在牆上畫畫,而感到很惱火,氣得把畫筆亂扔一地。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著急。還記得我們前面講的麼?要做“沒脾氣父母”:孩子越生氣,你要越冷靜。爸媽可以先給孩子的情緒命名,表達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和理解,給孩子的情緒降溫:你可以跟他說:“寶寶,媽媽(爸爸)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在這裡,可以用上“說悄悄話”的技巧,輕輕湊到他耳邊,用非常小的聲音來講,讓孩子產生好奇心,他會想要知道你在說什麼。爸爸媽媽這種輕鬆的狀態,也會帶著孩子的情緒慢慢冷靜下來。

也許父母會有這樣的擔憂:“這會不會縱容了孩子的壞脾氣”?其實,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允許他們亂髮脾氣,而是告訴他們:“我知道你生氣了”,讓孩子感到被理解,他們會更願意和父母溝通,一起來想想怎麼做會更好。

l 第二步,幫助孩子找到生氣的原因

找到生氣的原因,是憤怒管理的重要一步。孩子只有知道自己因為什麼而生氣,才能更好的表達。然而他們通常對情緒產生的原因沒有那麼敏銳,很多時候說不出來,只能通過行為來表達。所以,接納情緒之後的第二步就是與孩子一起用語言找到生氣的原因,並且說出來。父母要多留心多問自己:孩子為什麼會生氣?儘量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分析他們憤怒的真正緣由,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生氣的原因。

可以這樣問孩子:“你很生氣,是因為......,對嗎?”

例如,“你很生氣,是因為我不讓你在牆上畫畫,對嗎?”

孩子發火可能是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例如沒吃飽、沒睡好、想要的東西得不到等。孩子的憤怒還可能是內心焦慮、孤獨、悲傷等其他情緒的轉化。所以,父母先別一味指責孩子的脾氣不好,如果是一些合理的要求未得到滿足,這其實是在提醒父母去及時彌補。如果是焦慮、孤獨、悲傷等其他原因,父母就更應該及時關照孩子的情緒了。

l 第三步,教孩子“說”情緒,而不是“做”情緒

當孩子感覺被接納,並且找到了生氣的原因後,就可以教他們表達情緒了。這裡的關鍵就是,教會孩子“說”情緒,而不是“做”情緒。

“做”情緒,是指用行為把憤怒表現出來,這是一種間接的、容易過激的表達方式。而“說”情緒,指的是教孩子去合理表達情緒,把情緒產生的原因和當下的感受,都用“說”的形式表達出來。

我們具體來看看“做”情緒和“說”情緒,有什麼區別。

“做”情緒,最常見的做法是:擺臭臉、打人、哭鬧、摔東西。當孩子這麼做的時候,家長往往措手不及。這個時候,爸媽首先要告訴孩子,不能“做”脾氣的原因。可以這樣和孩子說:“寶貝,你生氣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因為......”。

比如,孩子生氣的時候,拿起碗摔在地上。你可以這樣和孩子說:“寶貝,你生氣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摔東西”。接著,你要告訴孩子不能摔東西的原因:“寶貝,你現在摔的是碗。想象一下,如果你抱的是隻小兔子,你摔下去,它會不會很痛呢?”另外,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儘量不要讓孩子用打沙袋、砸枕頭之類的暴力方式發洩憤怒。因為這樣只會讓怒氣升級。不妨用打球、跑步等體育鍛煉的方式替代。

“說”情緒指的是教孩子去合理表達情緒,把情緒產生的原因,和當下的感受,都用說的形式表達出來。和孩子一起練習一下這個表達結構:“我很生氣,因為……,我想要……”、“我有點難過,因為……,我希望……”。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習慣“說”出憤怒,而不是大發雷霆。比如,可以教孩子說:“我很生氣,因為你不讓我吃冰激凌,我想吃冰激凌很久了”。

除了用言語表達情緒之外,還可以讓孩子用非言語的方式表達心情。給孩子彩筆和紙張,告訴孩子“你可以在這裡畫出來你有多生氣”。

l 第四步,幫助孩子找到心情變好的辦法

培養孩子憤怒管理的前面幾個步驟大家還記得嗎?第一,接納和命名情緒,給孩子的情緒降溫;第二,幫助孩子找到憤怒原因;第三,“說”情緒,而不是“做”情緒;那接下來,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想想:“怎麼做,能讓心情變好?”

4歲之後,孩子的前額葉皮質、語言能力都有快速增長,這對管理憤怒情緒都有很大幫助,所以我們可以教孩子用自我對話的方式,轉一轉念頭、換一換思路,給自己的情緒換個檔。

可以使用這樣的句式引導孩子思考:“寶貝,你想一想,怎麼做,會更好?”,當孩子找到了你們都認可的辦法,你可以教孩子這樣對自己講:“沒關係,我可以......。換一換,也很好!”

比如:遊樂園裡的木馬已經被別的小朋友搶佔了,這時,你就可以先引導孩子思考解決辦法,然後再教孩子對自己說:“沒關係,我先玩一玩別的,過會兒再來騎木馬。換一換,也很好!”

另外,也可以教給孩子一個符合他們年齡特徵的“不生氣口令”,告訴孩子,感覺生氣的時候,就念口令:“不生氣,不生氣,一二三四五六七”。這個口令簡單順口,孩子容易記憶。在反覆念口令的過程中,一方面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另一方面回憶和念出口令都能調動大腦皮質恢復理性功能,讓孩子更快平靜下來。這樣,孩子就有讓自己心情變好的法寶啦。請父母保持耐心,多次重複教導這一口令,直到他能熟練使用。

這些幫助孩子憤怒管理的方法大家都學會了嗎?

如果您家的孩子有相關問題可以試試這些方法,幫助孩子快速控制情緒,提高孩子情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