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不完美媽媽 讀書 發現佩奇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2019-09-15
"
  •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 字 | 本文共4000字,閱讀約需6分鐘
  • 聲明 | 本文由“魔斯媽媽育兒實錄”原創,喜歡我,請點擊“關注”按鈕
"
  •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 字 | 本文共4000字,閱讀約需6分鐘
  • 聲明 | 本文由“魔斯媽媽育兒實錄”原創,喜歡我,請點擊“關注”按鈕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家長該怎麼培養孩子這樣的能力呢?我相信這是很多父母都關心的話題。在新學期伊始談這樣的話題尤其應景。因為經歷了2個月的暑期大假,很多孩子都面臨收心、重返學校、進入上學狀態的情況。也有很多孩子因為升學、轉學,要面臨全新的學習環境。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也是對孩子的一次考驗。

我看到很多文章會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何調整飲食保證營養、父母如何自律不影響孩子等等方面著手尋找解決辦法。但是我想說,治病要治本。透過現象看本質,今天我們就從四個全新的角度聊一聊: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學習能力的問題,讓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愛上學習。

確認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學習的成就感

觀察一個細節:開學了,你的孩子回到學校是滿懷欣喜的,還是緊張焦慮的?

我想,大多數孩子應該是渴望回到課堂的。因為那裡有許久沒見的小夥伴。很多孩子也會因回到學校而產生歸屬感,人性天生具有群體思維和社群歸屬感的特質。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孩子不是這樣。他們可能會因為假期作業沒有完成,擔心被老師批評;也可能會因為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而產生畏懼;還有可能會因為新環境而忐忑不安。所以,能不能好好的學習,首要一個前提就是:要確認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

在孩子放學回家以後,我們可以聊聊天:今天在學校裡過得好嗎?有什麼開心的事情?有沒有什麼煩心的事情?平時和誰玩得最多?哪個老師最嚴?……輕鬆、隨意一點的聊天,你會因此獲得很多信息量,也會及時發現一些潛在的問題,並給予必要的支持。

歸屬感的建立是前提,成就感的建立是關鍵。一個孩子通過學習可以感受到快樂,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因為學習產生了成就感。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考不好,總是被父母批評,他是不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的,自然也不可能愛上學習。因此,我們要多鼓勵孩子,認可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即便孩子沒有做好,父母也應該認可他努力的過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成就感,讓孩子愛上學習。

"
  •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 字 | 本文共4000字,閱讀約需6分鐘
  • 聲明 | 本文由“魔斯媽媽育兒實錄”原創,喜歡我,請點擊“關注”按鈕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家長該怎麼培養孩子這樣的能力呢?我相信這是很多父母都關心的話題。在新學期伊始談這樣的話題尤其應景。因為經歷了2個月的暑期大假,很多孩子都面臨收心、重返學校、進入上學狀態的情況。也有很多孩子因為升學、轉學,要面臨全新的學習環境。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也是對孩子的一次考驗。

我看到很多文章會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何調整飲食保證營養、父母如何自律不影響孩子等等方面著手尋找解決辦法。但是我想說,治病要治本。透過現象看本質,今天我們就從四個全新的角度聊一聊: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學習能力的問題,讓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愛上學習。

確認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學習的成就感

觀察一個細節:開學了,你的孩子回到學校是滿懷欣喜的,還是緊張焦慮的?

我想,大多數孩子應該是渴望回到課堂的。因為那裡有許久沒見的小夥伴。很多孩子也會因回到學校而產生歸屬感,人性天生具有群體思維和社群歸屬感的特質。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孩子不是這樣。他們可能會因為假期作業沒有完成,擔心被老師批評;也可能會因為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而產生畏懼;還有可能會因為新環境而忐忑不安。所以,能不能好好的學習,首要一個前提就是:要確認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

在孩子放學回家以後,我們可以聊聊天:今天在學校裡過得好嗎?有什麼開心的事情?有沒有什麼煩心的事情?平時和誰玩得最多?哪個老師最嚴?……輕鬆、隨意一點的聊天,你會因此獲得很多信息量,也會及時發現一些潛在的問題,並給予必要的支持。

歸屬感的建立是前提,成就感的建立是關鍵。一個孩子通過學習可以感受到快樂,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因為學習產生了成就感。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考不好,總是被父母批評,他是不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的,自然也不可能愛上學習。因此,我們要多鼓勵孩子,認可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即便孩子沒有做好,父母也應該認可他努力的過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成就感,讓孩子愛上學習。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關注過程,而不只是關注結果

舉個例子:孩子們開學了,家長們都很關注孩子上學後能不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學習一段時間了,家長會關注孩子作業寫完了沒有,考試考了多少分。這些都是結果。僅僅關注這些結果是不夠的。

沒有好的執行過程,產生不了好的結果。當孩子考試沒考好,作業沒寫完,這些結果發生的時候,我們是簡單直接的教訓一頓,讓他下次作業做快一點,考試考好一點呢?還是幫助孩子一起反思:這段時間學習,哪些方面出現了問題,還有什麼值得改進的地方?有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有的媽媽可能會說:“這個我懂啊,我家孩子這方面不存在問題。我每天都讓他上課認真聽講,做作業講究效率,我也給他報讀了一些輔導課。日積月累,成績也還不錯。這不就是關注過程嗎?但我還是感覺他不夠積極主動、而且還經常跟我對著幹。”

嗯,這確實也是一種“關注過程”的表現形式。但是,這樣的關注只是停留在了表面,並沒有理解內涵。“關注過程”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所謂的成長型思維就是:我們要相信凡事皆有可能。每一個錯誤都是構成成長的機會。我們關注過程,並不意味著要掌控過程。孩子沒做好,不是立即糾錯,而是要鼓勵他再來一次。每一個試錯的過程,都會讓他有所收穫,有所成長。而這樣的成長,比說教來得更加印象深刻。

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案例:我從名校畢業,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很好的就業機會,也鍛鍊了很多職場能力。我自認為很瞭解學習該怎麼學,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很想把這種經驗分享給我的孩子聽,讓他少走彎路。可是孩子偏偏不大領情,要不就是聽了消化不了,不以為然,不配合、不執行;要不就是乾脆不聽,嫌我嘮叨。所以,我也曾像很多父母一樣,覺得孩子真是好心當驢肝肺,焦慮孩子心智的不成熟。每一個媽媽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焦慮,為什麼?因為我們太在意孩子了。如果你根本不在乎這個人,根本不願意跟這個人發生連接,何來焦慮之心呢?越在意才越會有焦慮。

那這樣的情況之下,我該怎麼辦呢?只有對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行反省。我發現:我不捨得讓孩子受罪,不捨得讓孩子去探尋自己的人生。因為我害怕他犯錯、害怕他受苦、害怕他走彎路。於是,在他還沒有經歷過痛苦與思考的時候,我早就一把拽住他。所以,在過去的時光裡,兒子自得其樂的享受我給他提供的各種服務,有時候甚至是包辦、替代和掌控。

這是一種父母的焦慮感產生的失衡狀態。這種狀態,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緊張,進而產生壓力。所以,我必須先解決自己的焦慮,讓自己放鬆。孩子看到我是一個輕鬆的、友好的甚至是有趣的資源提供者,他才會願意接受這樣的支持。孩子不願意接受帶著擔心、焦慮和不信任的情感連接。於是我開始讓自己的關注變得張弛有度。我不再常常去問他:你的作業寫完了嗎?我也不會直接灌輸我自認為好的經驗。我只關心:你現在感覺學習壓力大不大?有需要我支持的地方嗎?懂得表達,懂得在意對方的感受,是對對方最好的尊重。孩子也是一樣。

"
  •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 字 | 本文共4000字,閱讀約需6分鐘
  • 聲明 | 本文由“魔斯媽媽育兒實錄”原創,喜歡我,請點擊“關注”按鈕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家長該怎麼培養孩子這樣的能力呢?我相信這是很多父母都關心的話題。在新學期伊始談這樣的話題尤其應景。因為經歷了2個月的暑期大假,很多孩子都面臨收心、重返學校、進入上學狀態的情況。也有很多孩子因為升學、轉學,要面臨全新的學習環境。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也是對孩子的一次考驗。

我看到很多文章會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何調整飲食保證營養、父母如何自律不影響孩子等等方面著手尋找解決辦法。但是我想說,治病要治本。透過現象看本質,今天我們就從四個全新的角度聊一聊: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學習能力的問題,讓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愛上學習。

確認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學習的成就感

觀察一個細節:開學了,你的孩子回到學校是滿懷欣喜的,還是緊張焦慮的?

我想,大多數孩子應該是渴望回到課堂的。因為那裡有許久沒見的小夥伴。很多孩子也會因回到學校而產生歸屬感,人性天生具有群體思維和社群歸屬感的特質。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孩子不是這樣。他們可能會因為假期作業沒有完成,擔心被老師批評;也可能會因為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而產生畏懼;還有可能會因為新環境而忐忑不安。所以,能不能好好的學習,首要一個前提就是:要確認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

在孩子放學回家以後,我們可以聊聊天:今天在學校裡過得好嗎?有什麼開心的事情?有沒有什麼煩心的事情?平時和誰玩得最多?哪個老師最嚴?……輕鬆、隨意一點的聊天,你會因此獲得很多信息量,也會及時發現一些潛在的問題,並給予必要的支持。

歸屬感的建立是前提,成就感的建立是關鍵。一個孩子通過學習可以感受到快樂,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因為學習產生了成就感。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考不好,總是被父母批評,他是不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的,自然也不可能愛上學習。因此,我們要多鼓勵孩子,認可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即便孩子沒有做好,父母也應該認可他努力的過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成就感,讓孩子愛上學習。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關注過程,而不只是關注結果

舉個例子:孩子們開學了,家長們都很關注孩子上學後能不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學習一段時間了,家長會關注孩子作業寫完了沒有,考試考了多少分。這些都是結果。僅僅關注這些結果是不夠的。

沒有好的執行過程,產生不了好的結果。當孩子考試沒考好,作業沒寫完,這些結果發生的時候,我們是簡單直接的教訓一頓,讓他下次作業做快一點,考試考好一點呢?還是幫助孩子一起反思:這段時間學習,哪些方面出現了問題,還有什麼值得改進的地方?有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有的媽媽可能會說:“這個我懂啊,我家孩子這方面不存在問題。我每天都讓他上課認真聽講,做作業講究效率,我也給他報讀了一些輔導課。日積月累,成績也還不錯。這不就是關注過程嗎?但我還是感覺他不夠積極主動、而且還經常跟我對著幹。”

嗯,這確實也是一種“關注過程”的表現形式。但是,這樣的關注只是停留在了表面,並沒有理解內涵。“關注過程”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所謂的成長型思維就是:我們要相信凡事皆有可能。每一個錯誤都是構成成長的機會。我們關注過程,並不意味著要掌控過程。孩子沒做好,不是立即糾錯,而是要鼓勵他再來一次。每一個試錯的過程,都會讓他有所收穫,有所成長。而這樣的成長,比說教來得更加印象深刻。

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案例:我從名校畢業,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很好的就業機會,也鍛鍊了很多職場能力。我自認為很瞭解學習該怎麼學,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很想把這種經驗分享給我的孩子聽,讓他少走彎路。可是孩子偏偏不大領情,要不就是聽了消化不了,不以為然,不配合、不執行;要不就是乾脆不聽,嫌我嘮叨。所以,我也曾像很多父母一樣,覺得孩子真是好心當驢肝肺,焦慮孩子心智的不成熟。每一個媽媽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焦慮,為什麼?因為我們太在意孩子了。如果你根本不在乎這個人,根本不願意跟這個人發生連接,何來焦慮之心呢?越在意才越會有焦慮。

那這樣的情況之下,我該怎麼辦呢?只有對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行反省。我發現:我不捨得讓孩子受罪,不捨得讓孩子去探尋自己的人生。因為我害怕他犯錯、害怕他受苦、害怕他走彎路。於是,在他還沒有經歷過痛苦與思考的時候,我早就一把拽住他。所以,在過去的時光裡,兒子自得其樂的享受我給他提供的各種服務,有時候甚至是包辦、替代和掌控。

這是一種父母的焦慮感產生的失衡狀態。這種狀態,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緊張,進而產生壓力。所以,我必須先解決自己的焦慮,讓自己放鬆。孩子看到我是一個輕鬆的、友好的甚至是有趣的資源提供者,他才會願意接受這樣的支持。孩子不願意接受帶著擔心、焦慮和不信任的情感連接。於是我開始讓自己的關注變得張弛有度。我不再常常去問他:你的作業寫完了嗎?我也不會直接灌輸我自認為好的經驗。我只關心:你現在感覺學習壓力大不大?有需要我支持的地方嗎?懂得表達,懂得在意對方的感受,是對對方最好的尊重。孩子也是一樣。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關注狀態,以成長的心態接納孩子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個孩子狀態好,學習的效率就會高,取得進步就會比較容易;如果一個孩子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學習就會變得很有壓力。甚至有時候因為壓力過大,而失去自信、厭學。所以,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我會非常關注他的狀態。孩子的學習狀態是自信的、開心的?還是壓抑的、緊張的?

如果孩子面對一件事情,感覺到困難、緊張,我會試著問他:你需要我的幫助嗎?如果他願意,我就會坐下來跟他梳理一下整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如果他願意聽,我就繼續說我的看法(劃重點:這只是我的看法,並不是我對他的要求)。如果他不願意聽,不認同,那我也不會強求,至少我已經盡力了。

有的媽媽會問:那孩子不願意聽啊,這事情就還沒解決啊。怎麼辦,怎麼辦?但是在我看來,需要一個媽媽做的事情已經完成了。理由有三:

1、 孩子解決不了問題,但是也不採納我們的意見,說明他的內心有一個衡量標準。他是有態度的。有態度,說明有力量感。這種力量感很寶貴,值得被認可。

2、 孩子的態度本身成熟與否,並不是我們家長通過某一次的說教就可以改變的。孩子需要不斷地在經歷中消化、理解,變得成熟。所以家長不必急於求成、期望一次搞定。作為家長,應有的態度是: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抱著成長、樂觀的心態去接納孩子的態度。接納會讓孩子更聚焦於總結、反省、沉澱經驗,而不是對抗父母。

3、 有些時候,我們給予的建議並一定是最完美的。兩代人的思維差異、角度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分歧。或許孩子的認知並沒有錯。

關注狀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共情,更好的建立親情連接。很多時候,父母一開口,孩子就認為是教訓、嘮叨,不自覺的起牴觸心理。為什麼?因為我們作為父母很多時候跟孩子的溝通都是訓話模式:為什麼作業做得這麼慢?!你怎麼考得這麼差?!你能不能上點心啊?!……這樣的場景一旦發生得比較頻繁,孩子就會陷入一種對父母的逆反心態。當你再想跟孩子說些你認為有質量的內容,不管說得對不對,孩子可能都會進行自我屏蔽。

相反,如果你能夠關注孩子的感受,孩子也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那麼接下來的親子溝通一定會變得更順暢。不論孩子當時當下是否接納了父母的建議,至少他一定會去試著理解父母的想法。他會感覺到被支持,會感覺到溫暖、有力量。

當然,關注狀態、注重親情連接,並不意味著完全順著孩子,不批評不教育。親情連接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需要嚴肅對待;孩子無助的時候,我們需要伸出援手;孩子進步的時候,我們需要和他一同喜悅。這才是正確的、有原則的親情連接。也只有關注狀態,我們才能做到有質量的親情連接。

"
  •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 字 | 本文共4000字,閱讀約需6分鐘
  • 聲明 | 本文由“魔斯媽媽育兒實錄”原創,喜歡我,請點擊“關注”按鈕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家長該怎麼培養孩子這樣的能力呢?我相信這是很多父母都關心的話題。在新學期伊始談這樣的話題尤其應景。因為經歷了2個月的暑期大假,很多孩子都面臨收心、重返學校、進入上學狀態的情況。也有很多孩子因為升學、轉學,要面臨全新的學習環境。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也是對孩子的一次考驗。

我看到很多文章會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何調整飲食保證營養、父母如何自律不影響孩子等等方面著手尋找解決辦法。但是我想說,治病要治本。透過現象看本質,今天我們就從四個全新的角度聊一聊: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學習能力的問題,讓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愛上學習。

確認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學習的成就感

觀察一個細節:開學了,你的孩子回到學校是滿懷欣喜的,還是緊張焦慮的?

我想,大多數孩子應該是渴望回到課堂的。因為那裡有許久沒見的小夥伴。很多孩子也會因回到學校而產生歸屬感,人性天生具有群體思維和社群歸屬感的特質。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孩子不是這樣。他們可能會因為假期作業沒有完成,擔心被老師批評;也可能會因為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而產生畏懼;還有可能會因為新環境而忐忑不安。所以,能不能好好的學習,首要一個前提就是:要確認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

在孩子放學回家以後,我們可以聊聊天:今天在學校裡過得好嗎?有什麼開心的事情?有沒有什麼煩心的事情?平時和誰玩得最多?哪個老師最嚴?……輕鬆、隨意一點的聊天,你會因此獲得很多信息量,也會及時發現一些潛在的問題,並給予必要的支持。

歸屬感的建立是前提,成就感的建立是關鍵。一個孩子通過學習可以感受到快樂,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因為學習產生了成就感。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考不好,總是被父母批評,他是不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的,自然也不可能愛上學習。因此,我們要多鼓勵孩子,認可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即便孩子沒有做好,父母也應該認可他努力的過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成就感,讓孩子愛上學習。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關注過程,而不只是關注結果

舉個例子:孩子們開學了,家長們都很關注孩子上學後能不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學習一段時間了,家長會關注孩子作業寫完了沒有,考試考了多少分。這些都是結果。僅僅關注這些結果是不夠的。

沒有好的執行過程,產生不了好的結果。當孩子考試沒考好,作業沒寫完,這些結果發生的時候,我們是簡單直接的教訓一頓,讓他下次作業做快一點,考試考好一點呢?還是幫助孩子一起反思:這段時間學習,哪些方面出現了問題,還有什麼值得改進的地方?有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有的媽媽可能會說:“這個我懂啊,我家孩子這方面不存在問題。我每天都讓他上課認真聽講,做作業講究效率,我也給他報讀了一些輔導課。日積月累,成績也還不錯。這不就是關注過程嗎?但我還是感覺他不夠積極主動、而且還經常跟我對著幹。”

嗯,這確實也是一種“關注過程”的表現形式。但是,這樣的關注只是停留在了表面,並沒有理解內涵。“關注過程”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所謂的成長型思維就是:我們要相信凡事皆有可能。每一個錯誤都是構成成長的機會。我們關注過程,並不意味著要掌控過程。孩子沒做好,不是立即糾錯,而是要鼓勵他再來一次。每一個試錯的過程,都會讓他有所收穫,有所成長。而這樣的成長,比說教來得更加印象深刻。

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案例:我從名校畢業,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很好的就業機會,也鍛鍊了很多職場能力。我自認為很瞭解學習該怎麼學,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很想把這種經驗分享給我的孩子聽,讓他少走彎路。可是孩子偏偏不大領情,要不就是聽了消化不了,不以為然,不配合、不執行;要不就是乾脆不聽,嫌我嘮叨。所以,我也曾像很多父母一樣,覺得孩子真是好心當驢肝肺,焦慮孩子心智的不成熟。每一個媽媽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焦慮,為什麼?因為我們太在意孩子了。如果你根本不在乎這個人,根本不願意跟這個人發生連接,何來焦慮之心呢?越在意才越會有焦慮。

那這樣的情況之下,我該怎麼辦呢?只有對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行反省。我發現:我不捨得讓孩子受罪,不捨得讓孩子去探尋自己的人生。因為我害怕他犯錯、害怕他受苦、害怕他走彎路。於是,在他還沒有經歷過痛苦與思考的時候,我早就一把拽住他。所以,在過去的時光裡,兒子自得其樂的享受我給他提供的各種服務,有時候甚至是包辦、替代和掌控。

這是一種父母的焦慮感產生的失衡狀態。這種狀態,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緊張,進而產生壓力。所以,我必須先解決自己的焦慮,讓自己放鬆。孩子看到我是一個輕鬆的、友好的甚至是有趣的資源提供者,他才會願意接受這樣的支持。孩子不願意接受帶著擔心、焦慮和不信任的情感連接。於是我開始讓自己的關注變得張弛有度。我不再常常去問他:你的作業寫完了嗎?我也不會直接灌輸我自認為好的經驗。我只關心:你現在感覺學習壓力大不大?有需要我支持的地方嗎?懂得表達,懂得在意對方的感受,是對對方最好的尊重。孩子也是一樣。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關注狀態,以成長的心態接納孩子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個孩子狀態好,學習的效率就會高,取得進步就會比較容易;如果一個孩子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學習就會變得很有壓力。甚至有時候因為壓力過大,而失去自信、厭學。所以,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我會非常關注他的狀態。孩子的學習狀態是自信的、開心的?還是壓抑的、緊張的?

如果孩子面對一件事情,感覺到困難、緊張,我會試著問他:你需要我的幫助嗎?如果他願意,我就會坐下來跟他梳理一下整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如果他願意聽,我就繼續說我的看法(劃重點:這只是我的看法,並不是我對他的要求)。如果他不願意聽,不認同,那我也不會強求,至少我已經盡力了。

有的媽媽會問:那孩子不願意聽啊,這事情就還沒解決啊。怎麼辦,怎麼辦?但是在我看來,需要一個媽媽做的事情已經完成了。理由有三:

1、 孩子解決不了問題,但是也不採納我們的意見,說明他的內心有一個衡量標準。他是有態度的。有態度,說明有力量感。這種力量感很寶貴,值得被認可。

2、 孩子的態度本身成熟與否,並不是我們家長通過某一次的說教就可以改變的。孩子需要不斷地在經歷中消化、理解,變得成熟。所以家長不必急於求成、期望一次搞定。作為家長,應有的態度是: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抱著成長、樂觀的心態去接納孩子的態度。接納會讓孩子更聚焦於總結、反省、沉澱經驗,而不是對抗父母。

3、 有些時候,我們給予的建議並一定是最完美的。兩代人的思維差異、角度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分歧。或許孩子的認知並沒有錯。

關注狀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共情,更好的建立親情連接。很多時候,父母一開口,孩子就認為是教訓、嘮叨,不自覺的起牴觸心理。為什麼?因為我們作為父母很多時候跟孩子的溝通都是訓話模式:為什麼作業做得這麼慢?!你怎麼考得這麼差?!你能不能上點心啊?!……這樣的場景一旦發生得比較頻繁,孩子就會陷入一種對父母的逆反心態。當你再想跟孩子說些你認為有質量的內容,不管說得對不對,孩子可能都會進行自我屏蔽。

相反,如果你能夠關注孩子的感受,孩子也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那麼接下來的親子溝通一定會變得更順暢。不論孩子當時當下是否接納了父母的建議,至少他一定會去試著理解父母的想法。他會感覺到被支持,會感覺到溫暖、有力量。

當然,關注狀態、注重親情連接,並不意味著完全順著孩子,不批評不教育。親情連接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需要嚴肅對待;孩子無助的時候,我們需要伸出援手;孩子進步的時候,我們需要和他一同喜悅。這才是正確的、有原則的親情連接。也只有關注狀態,我們才能做到有質量的親情連接。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以身作則,培養孩子對學習的“企圖心”

“我打算在新的學期好好學習英文,爭取考進班級前五”,“我打算這學期在寫完作業以外多看10本名著”,“我要在這學期超過誰誰誰”……你的孩子在新學期開始,會有這樣的想法嗎?這就是對學習的“企圖心”。

我之所以用“企圖心”這三個字,是希望用更誇張的表達來讓家長感受到那種來自內心的狀態。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內驅力”,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如果一個孩子內心能有這種驅動力,就像光亮和火苗一樣,難能可貴。作為我們外邊的人,只需要給孩子送上支持就好。可如果一個孩子內心沒有這種光亮,外邊的人乾著急也沒用。

那麼“企圖心”如何去培養呢?我覺得只靠說教是沒有用的。我們可以讓孩子看一些名人傳記,從榜樣中尋找力量尋找目標。我們做父母的,也可以從自己的“企圖心”開始培養,並努力踐行。言傳身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每一個月開始,每一週開始,每一天開始,我們都可以對自己發問:我打算做些什麼?我想做哪些改善和進步?

“我打算工作效率更高一點,騰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我打算讀一下孩子最近看的書,與他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我想收拾一下家,讓我們的居住環境更溫馨”……這些所謂的“企圖心”都可以與孩子一起分享,讓孩子慢慢學會建立目標感。

我們也可以對孩子做這樣的引導:“寶貝,這周你有什麼新的計劃嗎?上週你的籃球進步很大,這周想不想再挑戰一下自己?上週老師反映你上課回答問題聲音有點小,是不是因為緊張?這周我們可不可以再自信一點點,嘗試讓自己的聲音大一點點?……“

值得強調的是:對孩子的引導不能功利心太強。這是引導,不是要求。能夠幫孩子開啟一個正向的意圖,不斷地打開他內心的光亮,這是我們引導的目的。不要一味追求孩子能達到什麼樣的結果。當孩子確立每一個正向的意圖,想變得更好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吝嗇讚美和肯定,也不要吝嗇擁抱和感恩。因為,這是所有事物變得更加美好的第一步。

"
  •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 字 | 本文共4000字,閱讀約需6分鐘
  • 聲明 | 本文由“魔斯媽媽育兒實錄”原創,喜歡我,請點擊“關注”按鈕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家長該怎麼培養孩子這樣的能力呢?我相信這是很多父母都關心的話題。在新學期伊始談這樣的話題尤其應景。因為經歷了2個月的暑期大假,很多孩子都面臨收心、重返學校、進入上學狀態的情況。也有很多孩子因為升學、轉學,要面臨全新的學習環境。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也是對孩子的一次考驗。

我看到很多文章會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何調整飲食保證營養、父母如何自律不影響孩子等等方面著手尋找解決辦法。但是我想說,治病要治本。透過現象看本質,今天我們就從四個全新的角度聊一聊: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學習能力的問題,讓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愛上學習。

確認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學習的成就感

觀察一個細節:開學了,你的孩子回到學校是滿懷欣喜的,還是緊張焦慮的?

我想,大多數孩子應該是渴望回到課堂的。因為那裡有許久沒見的小夥伴。很多孩子也會因回到學校而產生歸屬感,人性天生具有群體思維和社群歸屬感的特質。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孩子不是這樣。他們可能會因為假期作業沒有完成,擔心被老師批評;也可能會因為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而產生畏懼;還有可能會因為新環境而忐忑不安。所以,能不能好好的學習,首要一個前提就是:要確認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

在孩子放學回家以後,我們可以聊聊天:今天在學校裡過得好嗎?有什麼開心的事情?有沒有什麼煩心的事情?平時和誰玩得最多?哪個老師最嚴?……輕鬆、隨意一點的聊天,你會因此獲得很多信息量,也會及時發現一些潛在的問題,並給予必要的支持。

歸屬感的建立是前提,成就感的建立是關鍵。一個孩子通過學習可以感受到快樂,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因為學習產生了成就感。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考不好,總是被父母批評,他是不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的,自然也不可能愛上學習。因此,我們要多鼓勵孩子,認可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即便孩子沒有做好,父母也應該認可他努力的過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成就感,讓孩子愛上學習。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關注過程,而不只是關注結果

舉個例子:孩子們開學了,家長們都很關注孩子上學後能不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學習一段時間了,家長會關注孩子作業寫完了沒有,考試考了多少分。這些都是結果。僅僅關注這些結果是不夠的。

沒有好的執行過程,產生不了好的結果。當孩子考試沒考好,作業沒寫完,這些結果發生的時候,我們是簡單直接的教訓一頓,讓他下次作業做快一點,考試考好一點呢?還是幫助孩子一起反思:這段時間學習,哪些方面出現了問題,還有什麼值得改進的地方?有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有的媽媽可能會說:“這個我懂啊,我家孩子這方面不存在問題。我每天都讓他上課認真聽講,做作業講究效率,我也給他報讀了一些輔導課。日積月累,成績也還不錯。這不就是關注過程嗎?但我還是感覺他不夠積極主動、而且還經常跟我對著幹。”

嗯,這確實也是一種“關注過程”的表現形式。但是,這樣的關注只是停留在了表面,並沒有理解內涵。“關注過程”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所謂的成長型思維就是:我們要相信凡事皆有可能。每一個錯誤都是構成成長的機會。我們關注過程,並不意味著要掌控過程。孩子沒做好,不是立即糾錯,而是要鼓勵他再來一次。每一個試錯的過程,都會讓他有所收穫,有所成長。而這樣的成長,比說教來得更加印象深刻。

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案例:我從名校畢業,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很好的就業機會,也鍛鍊了很多職場能力。我自認為很瞭解學習該怎麼學,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很想把這種經驗分享給我的孩子聽,讓他少走彎路。可是孩子偏偏不大領情,要不就是聽了消化不了,不以為然,不配合、不執行;要不就是乾脆不聽,嫌我嘮叨。所以,我也曾像很多父母一樣,覺得孩子真是好心當驢肝肺,焦慮孩子心智的不成熟。每一個媽媽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焦慮,為什麼?因為我們太在意孩子了。如果你根本不在乎這個人,根本不願意跟這個人發生連接,何來焦慮之心呢?越在意才越會有焦慮。

那這樣的情況之下,我該怎麼辦呢?只有對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行反省。我發現:我不捨得讓孩子受罪,不捨得讓孩子去探尋自己的人生。因為我害怕他犯錯、害怕他受苦、害怕他走彎路。於是,在他還沒有經歷過痛苦與思考的時候,我早就一把拽住他。所以,在過去的時光裡,兒子自得其樂的享受我給他提供的各種服務,有時候甚至是包辦、替代和掌控。

這是一種父母的焦慮感產生的失衡狀態。這種狀態,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緊張,進而產生壓力。所以,我必須先解決自己的焦慮,讓自己放鬆。孩子看到我是一個輕鬆的、友好的甚至是有趣的資源提供者,他才會願意接受這樣的支持。孩子不願意接受帶著擔心、焦慮和不信任的情感連接。於是我開始讓自己的關注變得張弛有度。我不再常常去問他:你的作業寫完了嗎?我也不會直接灌輸我自認為好的經驗。我只關心:你現在感覺學習壓力大不大?有需要我支持的地方嗎?懂得表達,懂得在意對方的感受,是對對方最好的尊重。孩子也是一樣。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關注狀態,以成長的心態接納孩子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個孩子狀態好,學習的效率就會高,取得進步就會比較容易;如果一個孩子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學習就會變得很有壓力。甚至有時候因為壓力過大,而失去自信、厭學。所以,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我會非常關注他的狀態。孩子的學習狀態是自信的、開心的?還是壓抑的、緊張的?

如果孩子面對一件事情,感覺到困難、緊張,我會試著問他:你需要我的幫助嗎?如果他願意,我就會坐下來跟他梳理一下整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如果他願意聽,我就繼續說我的看法(劃重點:這只是我的看法,並不是我對他的要求)。如果他不願意聽,不認同,那我也不會強求,至少我已經盡力了。

有的媽媽會問:那孩子不願意聽啊,這事情就還沒解決啊。怎麼辦,怎麼辦?但是在我看來,需要一個媽媽做的事情已經完成了。理由有三:

1、 孩子解決不了問題,但是也不採納我們的意見,說明他的內心有一個衡量標準。他是有態度的。有態度,說明有力量感。這種力量感很寶貴,值得被認可。

2、 孩子的態度本身成熟與否,並不是我們家長通過某一次的說教就可以改變的。孩子需要不斷地在經歷中消化、理解,變得成熟。所以家長不必急於求成、期望一次搞定。作為家長,應有的態度是: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抱著成長、樂觀的心態去接納孩子的態度。接納會讓孩子更聚焦於總結、反省、沉澱經驗,而不是對抗父母。

3、 有些時候,我們給予的建議並一定是最完美的。兩代人的思維差異、角度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分歧。或許孩子的認知並沒有錯。

關注狀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共情,更好的建立親情連接。很多時候,父母一開口,孩子就認為是教訓、嘮叨,不自覺的起牴觸心理。為什麼?因為我們作為父母很多時候跟孩子的溝通都是訓話模式:為什麼作業做得這麼慢?!你怎麼考得這麼差?!你能不能上點心啊?!……這樣的場景一旦發生得比較頻繁,孩子就會陷入一種對父母的逆反心態。當你再想跟孩子說些你認為有質量的內容,不管說得對不對,孩子可能都會進行自我屏蔽。

相反,如果你能夠關注孩子的感受,孩子也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那麼接下來的親子溝通一定會變得更順暢。不論孩子當時當下是否接納了父母的建議,至少他一定會去試著理解父母的想法。他會感覺到被支持,會感覺到溫暖、有力量。

當然,關注狀態、注重親情連接,並不意味著完全順著孩子,不批評不教育。親情連接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需要嚴肅對待;孩子無助的時候,我們需要伸出援手;孩子進步的時候,我們需要和他一同喜悅。這才是正確的、有原則的親情連接。也只有關注狀態,我們才能做到有質量的親情連接。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以身作則,培養孩子對學習的“企圖心”

“我打算在新的學期好好學習英文,爭取考進班級前五”,“我打算這學期在寫完作業以外多看10本名著”,“我要在這學期超過誰誰誰”……你的孩子在新學期開始,會有這樣的想法嗎?這就是對學習的“企圖心”。

我之所以用“企圖心”這三個字,是希望用更誇張的表達來讓家長感受到那種來自內心的狀態。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內驅力”,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如果一個孩子內心能有這種驅動力,就像光亮和火苗一樣,難能可貴。作為我們外邊的人,只需要給孩子送上支持就好。可如果一個孩子內心沒有這種光亮,外邊的人乾著急也沒用。

那麼“企圖心”如何去培養呢?我覺得只靠說教是沒有用的。我們可以讓孩子看一些名人傳記,從榜樣中尋找力量尋找目標。我們做父母的,也可以從自己的“企圖心”開始培養,並努力踐行。言傳身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每一個月開始,每一週開始,每一天開始,我們都可以對自己發問:我打算做些什麼?我想做哪些改善和進步?

“我打算工作效率更高一點,騰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我打算讀一下孩子最近看的書,與他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我想收拾一下家,讓我們的居住環境更溫馨”……這些所謂的“企圖心”都可以與孩子一起分享,讓孩子慢慢學會建立目標感。

我們也可以對孩子做這樣的引導:“寶貝,這周你有什麼新的計劃嗎?上週你的籃球進步很大,這周想不想再挑戰一下自己?上週老師反映你上課回答問題聲音有點小,是不是因為緊張?這周我們可不可以再自信一點點,嘗試讓自己的聲音大一點點?……“

值得強調的是:對孩子的引導不能功利心太強。這是引導,不是要求。能夠幫孩子開啟一個正向的意圖,不斷地打開他內心的光亮,這是我們引導的目的。不要一味追求孩子能達到什麼樣的結果。當孩子確立每一個正向的意圖,想變得更好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吝嗇讚美和肯定,也不要吝嗇擁抱和感恩。因為,這是所有事物變得更加美好的第一步。

開啟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享受結果,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新的學期已經來臨。讓我們一起從容的面對孩子,開啟孩子內心的光亮、關注過程、關注狀態、享受結果。於優雅從容之間,讓孩子愛上學習!

“原生家庭之錯”不是你對孩子繼續犯錯的理由

別因你的“自以為是”錯過這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聰明孩子養成記# @頭條教育 #開學季#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熱愛寫作、熱愛分享,喜歡歷史、喜歡旅行。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從賣方研究寫行研報告到創建魔斯英語品牌開設30多家校區,再到跟寶爸寶媽們一起探索育兒心得,我一直在跟隨心的方向前行。

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也歡迎交流任何有關育兒的話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