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新學期開學以來,一到孩子上學點,總能聽到隔壁鄰居家的媽媽在對著孩子濤濤說教,讓孩子去上學。

濤濤今年上三年級,前兩年級的時候還是很樂意去上學的。而從這學期開始,就早上總睡懶覺,晚上回來也不寫作業,總是要拖到濤濤媽媽去過問,去追著他寫作業。

濤濤的班主任老師也向濤濤媽媽反映了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總開小差的情況。

濤濤媽媽在聽到老師的反映後,更是焦躁不安,怕孩子跟不上學習,趕緊就給孩子報了興趣補習班,結果也沒有任何的作用,孩子還是繼續不願意上學。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厭學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樣的。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孩子出現厭學現象的原因,再對症下藥。但無論是哪種原因導致了孩子厭學,家長都可以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上愛學習的魔法。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新學期開學以來,一到孩子上學點,總能聽到隔壁鄰居家的媽媽在對著孩子濤濤說教,讓孩子去上學。

濤濤今年上三年級,前兩年級的時候還是很樂意去上學的。而從這學期開始,就早上總睡懶覺,晚上回來也不寫作業,總是要拖到濤濤媽媽去過問,去追著他寫作業。

濤濤的班主任老師也向濤濤媽媽反映了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總開小差的情況。

濤濤媽媽在聽到老師的反映後,更是焦躁不安,怕孩子跟不上學習,趕緊就給孩子報了興趣補習班,結果也沒有任何的作用,孩子還是繼續不願意上學。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厭學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樣的。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孩子出現厭學現象的原因,再對症下藥。但無論是哪種原因導致了孩子厭學,家長都可以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上愛學習的魔法。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那麼孩子究竟為什麼會厭學呢

厭學心理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一種主動性和熱情的一種表現心理,這類孩子認為學習活動單調、乏味、枯燥,不願意去上課,也不願意完成作業,他們將學習看做一種心理負擔。

厭學心理在孩子身上是普遍存在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曾做過一次關於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大型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初高中學生僅為10.7%和4.3%。那麼孩子的厭學心理是怎樣形成的呢?

孩子厭學心理的形成要經過四個階段:分別是焦慮階段、懷疑階段、恐懼階段和自卑階段。

第一階段:焦慮階段

焦慮階段是指學生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而產生的焦慮心理。這裡的預期目標可以使孩子的考試成績沒有達到理想成績;課堂上自己較好的表現並沒有達到老師的表揚;自己沒有得到同學的尊重等。

如果孩子將這種目標設為自己學習的動力時,他們在不能實現自己相應的目標時,就會產生焦慮,產生不安的情緒。如若焦慮過重,壓力過大,就會催使孩子進入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懷疑階段

孩子會進入懷疑是因為面臨多次失敗而產生的自我懷疑。在第一階段中,孩子可能會為了實現目標而多次嘗試證明自己,但在每次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後,孩子就會陷入自我懷疑階段。但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對學習並未完全喪失信心。

他們在這一階段中表現出來的就是在每次失敗後出現較強的情緒波動,會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有種漸漸步入"隨緣"的狀態。也可能產生對學習的不滿、冷淡和敵對等心理。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如果一直在努力又得不到回報,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進入第三階段。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新學期開學以來,一到孩子上學點,總能聽到隔壁鄰居家的媽媽在對著孩子濤濤說教,讓孩子去上學。

濤濤今年上三年級,前兩年級的時候還是很樂意去上學的。而從這學期開始,就早上總睡懶覺,晚上回來也不寫作業,總是要拖到濤濤媽媽去過問,去追著他寫作業。

濤濤的班主任老師也向濤濤媽媽反映了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總開小差的情況。

濤濤媽媽在聽到老師的反映後,更是焦躁不安,怕孩子跟不上學習,趕緊就給孩子報了興趣補習班,結果也沒有任何的作用,孩子還是繼續不願意上學。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厭學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樣的。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孩子出現厭學現象的原因,再對症下藥。但無論是哪種原因導致了孩子厭學,家長都可以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上愛學習的魔法。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那麼孩子究竟為什麼會厭學呢

厭學心理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一種主動性和熱情的一種表現心理,這類孩子認為學習活動單調、乏味、枯燥,不願意去上課,也不願意完成作業,他們將學習看做一種心理負擔。

厭學心理在孩子身上是普遍存在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曾做過一次關於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大型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初高中學生僅為10.7%和4.3%。那麼孩子的厭學心理是怎樣形成的呢?

孩子厭學心理的形成要經過四個階段:分別是焦慮階段、懷疑階段、恐懼階段和自卑階段。

第一階段:焦慮階段

焦慮階段是指學生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而產生的焦慮心理。這裡的預期目標可以使孩子的考試成績沒有達到理想成績;課堂上自己較好的表現並沒有達到老師的表揚;自己沒有得到同學的尊重等。

如果孩子將這種目標設為自己學習的動力時,他們在不能實現自己相應的目標時,就會產生焦慮,產生不安的情緒。如若焦慮過重,壓力過大,就會催使孩子進入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懷疑階段

孩子會進入懷疑是因為面臨多次失敗而產生的自我懷疑。在第一階段中,孩子可能會為了實現目標而多次嘗試證明自己,但在每次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後,孩子就會陷入自我懷疑階段。但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對學習並未完全喪失信心。

他們在這一階段中表現出來的就是在每次失敗後出現較強的情緒波動,會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有種漸漸步入"隨緣"的狀態。也可能產生對學習的不滿、冷淡和敵對等心理。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如果一直在努力又得不到回報,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進入第三階段。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第三階段:恐懼階段

孩子在經過數次失敗後,開始對學習產生了障礙,將自己判為學習低能兒,真的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有問題,對學習也產生了恐懼的心理。在恐懼階段,孩子也會產生逃學的念頭。當孩子無法逃離學堂,無法避免上課的時候,孩子就會進入第四個階段,自卑階段。

第四階段:自卑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將自己學習不好,全部歸於自己學習能力的低下,以至於失去了學習信心。哀莫過於心死,孩子一旦產生學習上的"心死"的自卑心理,不但無心學習,也會影響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家長在瞭解了孩子厭學現象的形成過程之後,也迫不及待想要解決孩子的厭學情緒,將孩子帶回熱愛學習的正軌,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方法能讓孩子不厭學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上愛學習的魔法。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新學期開學以來,一到孩子上學點,總能聽到隔壁鄰居家的媽媽在對著孩子濤濤說教,讓孩子去上學。

濤濤今年上三年級,前兩年級的時候還是很樂意去上學的。而從這學期開始,就早上總睡懶覺,晚上回來也不寫作業,總是要拖到濤濤媽媽去過問,去追著他寫作業。

濤濤的班主任老師也向濤濤媽媽反映了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總開小差的情況。

濤濤媽媽在聽到老師的反映後,更是焦躁不安,怕孩子跟不上學習,趕緊就給孩子報了興趣補習班,結果也沒有任何的作用,孩子還是繼續不願意上學。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厭學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樣的。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孩子出現厭學現象的原因,再對症下藥。但無論是哪種原因導致了孩子厭學,家長都可以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上愛學習的魔法。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那麼孩子究竟為什麼會厭學呢

厭學心理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一種主動性和熱情的一種表現心理,這類孩子認為學習活動單調、乏味、枯燥,不願意去上課,也不願意完成作業,他們將學習看做一種心理負擔。

厭學心理在孩子身上是普遍存在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曾做過一次關於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大型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初高中學生僅為10.7%和4.3%。那麼孩子的厭學心理是怎樣形成的呢?

孩子厭學心理的形成要經過四個階段:分別是焦慮階段、懷疑階段、恐懼階段和自卑階段。

第一階段:焦慮階段

焦慮階段是指學生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而產生的焦慮心理。這裡的預期目標可以使孩子的考試成績沒有達到理想成績;課堂上自己較好的表現並沒有達到老師的表揚;自己沒有得到同學的尊重等。

如果孩子將這種目標設為自己學習的動力時,他們在不能實現自己相應的目標時,就會產生焦慮,產生不安的情緒。如若焦慮過重,壓力過大,就會催使孩子進入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懷疑階段

孩子會進入懷疑是因為面臨多次失敗而產生的自我懷疑。在第一階段中,孩子可能會為了實現目標而多次嘗試證明自己,但在每次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後,孩子就會陷入自我懷疑階段。但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對學習並未完全喪失信心。

他們在這一階段中表現出來的就是在每次失敗後出現較強的情緒波動,會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有種漸漸步入"隨緣"的狀態。也可能產生對學習的不滿、冷淡和敵對等心理。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如果一直在努力又得不到回報,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進入第三階段。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第三階段:恐懼階段

孩子在經過數次失敗後,開始對學習產生了障礙,將自己判為學習低能兒,真的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有問題,對學習也產生了恐懼的心理。在恐懼階段,孩子也會產生逃學的念頭。當孩子無法逃離學堂,無法避免上課的時候,孩子就會進入第四個階段,自卑階段。

第四階段:自卑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將自己學習不好,全部歸於自己學習能力的低下,以至於失去了學習信心。哀莫過於心死,孩子一旦產生學習上的"心死"的自卑心理,不但無心學習,也會影響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家長在瞭解了孩子厭學現象的形成過程之後,也迫不及待想要解決孩子的厭學情緒,將孩子帶回熱愛學習的正軌,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方法能讓孩子不厭學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上愛學習的魔法。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 何為"潘多拉效應"?

潘多拉效應這個概念源於古希臘的神話,宙斯給潘多拉一個盒子,並且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可潘多拉越想越好奇,終於忍不住打開了盒子。

心理學上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叫做潘多拉效應。它要求我們: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時,必須有相當充分的理由。其實它的實質就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簡單的說,當我們希望別人朝著我們想的方向發現或者讓別人接受我們的觀點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別人的逆反心理採取相應的措施,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 孩子厭學,首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好奇

對於家喻戶曉的北宋文學家蘇軾和蘇轍,他們小時候都很頑皮,不願意讀書。蘇洵夫婦為引導這兩個孩子積極向上,認真讀書,於是每次在孩子嬉戲玩耍的時候,就故意靜悄悄地躲在角落裡看書。而孩子們一來,夫婦兩就立刻把書本藏起來。蘇洵夫妻這種偷偷摸摸,"欲蓋彌彰"的行為讓孩子們好奇不已。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新學期開學以來,一到孩子上學點,總能聽到隔壁鄰居家的媽媽在對著孩子濤濤說教,讓孩子去上學。

濤濤今年上三年級,前兩年級的時候還是很樂意去上學的。而從這學期開始,就早上總睡懶覺,晚上回來也不寫作業,總是要拖到濤濤媽媽去過問,去追著他寫作業。

濤濤的班主任老師也向濤濤媽媽反映了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總開小差的情況。

濤濤媽媽在聽到老師的反映後,更是焦躁不安,怕孩子跟不上學習,趕緊就給孩子報了興趣補習班,結果也沒有任何的作用,孩子還是繼續不願意上學。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厭學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樣的。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孩子出現厭學現象的原因,再對症下藥。但無論是哪種原因導致了孩子厭學,家長都可以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上愛學習的魔法。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那麼孩子究竟為什麼會厭學呢

厭學心理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一種主動性和熱情的一種表現心理,這類孩子認為學習活動單調、乏味、枯燥,不願意去上課,也不願意完成作業,他們將學習看做一種心理負擔。

厭學心理在孩子身上是普遍存在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曾做過一次關於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大型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初高中學生僅為10.7%和4.3%。那麼孩子的厭學心理是怎樣形成的呢?

孩子厭學心理的形成要經過四個階段:分別是焦慮階段、懷疑階段、恐懼階段和自卑階段。

第一階段:焦慮階段

焦慮階段是指學生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而產生的焦慮心理。這裡的預期目標可以使孩子的考試成績沒有達到理想成績;課堂上自己較好的表現並沒有達到老師的表揚;自己沒有得到同學的尊重等。

如果孩子將這種目標設為自己學習的動力時,他們在不能實現自己相應的目標時,就會產生焦慮,產生不安的情緒。如若焦慮過重,壓力過大,就會催使孩子進入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懷疑階段

孩子會進入懷疑是因為面臨多次失敗而產生的自我懷疑。在第一階段中,孩子可能會為了實現目標而多次嘗試證明自己,但在每次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後,孩子就會陷入自我懷疑階段。但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對學習並未完全喪失信心。

他們在這一階段中表現出來的就是在每次失敗後出現較強的情緒波動,會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有種漸漸步入"隨緣"的狀態。也可能產生對學習的不滿、冷淡和敵對等心理。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如果一直在努力又得不到回報,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進入第三階段。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第三階段:恐懼階段

孩子在經過數次失敗後,開始對學習產生了障礙,將自己判為學習低能兒,真的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有問題,對學習也產生了恐懼的心理。在恐懼階段,孩子也會產生逃學的念頭。當孩子無法逃離學堂,無法避免上課的時候,孩子就會進入第四個階段,自卑階段。

第四階段:自卑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將自己學習不好,全部歸於自己學習能力的低下,以至於失去了學習信心。哀莫過於心死,孩子一旦產生學習上的"心死"的自卑心理,不但無心學習,也會影響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家長在瞭解了孩子厭學現象的形成過程之後,也迫不及待想要解決孩子的厭學情緒,將孩子帶回熱愛學習的正軌,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方法能讓孩子不厭學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上愛學習的魔法。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 何為"潘多拉效應"?

潘多拉效應這個概念源於古希臘的神話,宙斯給潘多拉一個盒子,並且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可潘多拉越想越好奇,終於忍不住打開了盒子。

心理學上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叫做潘多拉效應。它要求我們: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時,必須有相當充分的理由。其實它的實質就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簡單的說,當我們希望別人朝著我們想的方向發現或者讓別人接受我們的觀點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別人的逆反心理採取相應的措施,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 孩子厭學,首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好奇

對於家喻戶曉的北宋文學家蘇軾和蘇轍,他們小時候都很頑皮,不願意讀書。蘇洵夫婦為引導這兩個孩子積極向上,認真讀書,於是每次在孩子嬉戲玩耍的時候,就故意靜悄悄地躲在角落裡看書。而孩子們一來,夫婦兩就立刻把書本藏起來。蘇洵夫妻這種偷偷摸摸,"欲蓋彌彰"的行為讓孩子們好奇不已。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孩子們看見父母這種神經兮兮的行為便好奇不已,認為父母在看什麼有趣經常的書。於是他們趁著父母不注意或不在家的時候,就把父母藏起來的書拿出來看。漸漸地,讀書成了他們的樂趣和習慣,這兩位孩子也最終成了著名的文學家。

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厭學的時候,就可以採取這樣的方法,先讓孩子有好奇心,再讓孩子有興趣。

家長可以在孩子拒絕做作業的時候,先放縱孩子不做作業的行為,再拿出作業本或課本"揹著"孩子偷偷交流。可以說,任何孩子都有好奇心,而我們就是要利用孩子的這份好奇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好奇。家長在利用這樣的效應時,最好的就是父母雙方都在場,孩子有時候就是渴望父母的陪伴,如果孩子看到他的爸爸媽媽都在看書,他也會蠢蠢欲動,而不是繼續沉迷於手裡的遊戲或其他事情。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新學期開學以來,一到孩子上學點,總能聽到隔壁鄰居家的媽媽在對著孩子濤濤說教,讓孩子去上學。

濤濤今年上三年級,前兩年級的時候還是很樂意去上學的。而從這學期開始,就早上總睡懶覺,晚上回來也不寫作業,總是要拖到濤濤媽媽去過問,去追著他寫作業。

濤濤的班主任老師也向濤濤媽媽反映了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總開小差的情況。

濤濤媽媽在聽到老師的反映後,更是焦躁不安,怕孩子跟不上學習,趕緊就給孩子報了興趣補習班,結果也沒有任何的作用,孩子還是繼續不願意上學。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厭學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樣的。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孩子出現厭學現象的原因,再對症下藥。但無論是哪種原因導致了孩子厭學,家長都可以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上愛學習的魔法。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那麼孩子究竟為什麼會厭學呢

厭學心理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一種主動性和熱情的一種表現心理,這類孩子認為學習活動單調、乏味、枯燥,不願意去上課,也不願意完成作業,他們將學習看做一種心理負擔。

厭學心理在孩子身上是普遍存在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曾做過一次關於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大型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初高中學生僅為10.7%和4.3%。那麼孩子的厭學心理是怎樣形成的呢?

孩子厭學心理的形成要經過四個階段:分別是焦慮階段、懷疑階段、恐懼階段和自卑階段。

第一階段:焦慮階段

焦慮階段是指學生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而產生的焦慮心理。這裡的預期目標可以使孩子的考試成績沒有達到理想成績;課堂上自己較好的表現並沒有達到老師的表揚;自己沒有得到同學的尊重等。

如果孩子將這種目標設為自己學習的動力時,他們在不能實現自己相應的目標時,就會產生焦慮,產生不安的情緒。如若焦慮過重,壓力過大,就會催使孩子進入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懷疑階段

孩子會進入懷疑是因為面臨多次失敗而產生的自我懷疑。在第一階段中,孩子可能會為了實現目標而多次嘗試證明自己,但在每次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後,孩子就會陷入自我懷疑階段。但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對學習並未完全喪失信心。

他們在這一階段中表現出來的就是在每次失敗後出現較強的情緒波動,會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有種漸漸步入"隨緣"的狀態。也可能產生對學習的不滿、冷淡和敵對等心理。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如果一直在努力又得不到回報,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進入第三階段。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第三階段:恐懼階段

孩子在經過數次失敗後,開始對學習產生了障礙,將自己判為學習低能兒,真的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有問題,對學習也產生了恐懼的心理。在恐懼階段,孩子也會產生逃學的念頭。當孩子無法逃離學堂,無法避免上課的時候,孩子就會進入第四個階段,自卑階段。

第四階段:自卑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將自己學習不好,全部歸於自己學習能力的低下,以至於失去了學習信心。哀莫過於心死,孩子一旦產生學習上的"心死"的自卑心理,不但無心學習,也會影響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家長在瞭解了孩子厭學現象的形成過程之後,也迫不及待想要解決孩子的厭學情緒,將孩子帶回熱愛學習的正軌,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方法能讓孩子不厭學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上愛學習的魔法。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 何為"潘多拉效應"?

潘多拉效應這個概念源於古希臘的神話,宙斯給潘多拉一個盒子,並且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可潘多拉越想越好奇,終於忍不住打開了盒子。

心理學上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叫做潘多拉效應。它要求我們: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時,必須有相當充分的理由。其實它的實質就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簡單的說,當我們希望別人朝著我們想的方向發現或者讓別人接受我們的觀點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別人的逆反心理採取相應的措施,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 孩子厭學,首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好奇

對於家喻戶曉的北宋文學家蘇軾和蘇轍,他們小時候都很頑皮,不願意讀書。蘇洵夫婦為引導這兩個孩子積極向上,認真讀書,於是每次在孩子嬉戲玩耍的時候,就故意靜悄悄地躲在角落裡看書。而孩子們一來,夫婦兩就立刻把書本藏起來。蘇洵夫妻這種偷偷摸摸,"欲蓋彌彰"的行為讓孩子們好奇不已。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孩子們看見父母這種神經兮兮的行為便好奇不已,認為父母在看什麼有趣經常的書。於是他們趁著父母不注意或不在家的時候,就把父母藏起來的書拿出來看。漸漸地,讀書成了他們的樂趣和習慣,這兩位孩子也最終成了著名的文學家。

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厭學的時候,就可以採取這樣的方法,先讓孩子有好奇心,再讓孩子有興趣。

家長可以在孩子拒絕做作業的時候,先放縱孩子不做作業的行為,再拿出作業本或課本"揹著"孩子偷偷交流。可以說,任何孩子都有好奇心,而我們就是要利用孩子的這份好奇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好奇。家長在利用這樣的效應時,最好的就是父母雙方都在場,孩子有時候就是渴望父母的陪伴,如果孩子看到他的爸爸媽媽都在看書,他也會蠢蠢欲動,而不是繼續沉迷於手裡的遊戲或其他事情。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另外,當家長在看孩子的課本或看一些讀物時,若有孩子來問,要有技巧性的拒絕告訴孩子內容。所謂欲蓋彌彰,就是要讓孩子懷疑書裡有什麼內容,並勾起他的強烈慾望去看。

  • 其次,當孩子有了好奇心後,家長就要培養孩子學習的樂趣。

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當孩子在看書學習的時候,家長也儘量的陪孩子看書學習。才女武亦姝的爸爸下班後就推掉所有的事情,專門趕回家陪孩子看書。有了父母的陪伴,又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孩子自然有了對學習的興趣。

孩子厭學是屬於較正常的現象,家長要理性面對,機智處理。"潘多拉效應"作為一種心理學研究,他能幫助孩子樹立好奇心,也能幫助孩子樹立對學習的好奇心,從而增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家長在生活中也應該多注意陪伴孩子,給予孩子關懷,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新學期開學以來,一到孩子上學點,總能聽到隔壁鄰居家的媽媽在對著孩子濤濤說教,讓孩子去上學。

濤濤今年上三年級,前兩年級的時候還是很樂意去上學的。而從這學期開始,就早上總睡懶覺,晚上回來也不寫作業,總是要拖到濤濤媽媽去過問,去追著他寫作業。

濤濤的班主任老師也向濤濤媽媽反映了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總開小差的情況。

濤濤媽媽在聽到老師的反映後,更是焦躁不安,怕孩子跟不上學習,趕緊就給孩子報了興趣補習班,結果也沒有任何的作用,孩子還是繼續不願意上學。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厭學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多樣的。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孩子出現厭學現象的原因,再對症下藥。但無論是哪種原因導致了孩子厭學,家長都可以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上愛學習的魔法。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那麼孩子究竟為什麼會厭學呢

厭學心理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一種主動性和熱情的一種表現心理,這類孩子認為學習活動單調、乏味、枯燥,不願意去上課,也不願意完成作業,他們將學習看做一種心理負擔。

厭學心理在孩子身上是普遍存在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曾做過一次關於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大型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初高中學生僅為10.7%和4.3%。那麼孩子的厭學心理是怎樣形成的呢?

孩子厭學心理的形成要經過四個階段:分別是焦慮階段、懷疑階段、恐懼階段和自卑階段。

第一階段:焦慮階段

焦慮階段是指學生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而產生的焦慮心理。這裡的預期目標可以使孩子的考試成績沒有達到理想成績;課堂上自己較好的表現並沒有達到老師的表揚;自己沒有得到同學的尊重等。

如果孩子將這種目標設為自己學習的動力時,他們在不能實現自己相應的目標時,就會產生焦慮,產生不安的情緒。如若焦慮過重,壓力過大,就會催使孩子進入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懷疑階段

孩子會進入懷疑是因為面臨多次失敗而產生的自我懷疑。在第一階段中,孩子可能會為了實現目標而多次嘗試證明自己,但在每次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後,孩子就會陷入自我懷疑階段。但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對學習並未完全喪失信心。

他們在這一階段中表現出來的就是在每次失敗後出現較強的情緒波動,會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有種漸漸步入"隨緣"的狀態。也可能產生對學習的不滿、冷淡和敵對等心理。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如果一直在努力又得不到回報,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進入第三階段。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第三階段:恐懼階段

孩子在經過數次失敗後,開始對學習產生了障礙,將自己判為學習低能兒,真的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有問題,對學習也產生了恐懼的心理。在恐懼階段,孩子也會產生逃學的念頭。當孩子無法逃離學堂,無法避免上課的時候,孩子就會進入第四個階段,自卑階段。

第四階段:自卑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將自己學習不好,全部歸於自己學習能力的低下,以至於失去了學習信心。哀莫過於心死,孩子一旦產生學習上的"心死"的自卑心理,不但無心學習,也會影響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家長在瞭解了孩子厭學現象的形成過程之後,也迫不及待想要解決孩子的厭學情緒,將孩子帶回熱愛學習的正軌,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方法能讓孩子不厭學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上愛學習的魔法。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 何為"潘多拉效應"?

潘多拉效應這個概念源於古希臘的神話,宙斯給潘多拉一個盒子,並且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可潘多拉越想越好奇,終於忍不住打開了盒子。

心理學上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叫做潘多拉效應。它要求我們: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時,必須有相當充分的理由。其實它的實質就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簡單的說,當我們希望別人朝著我們想的方向發現或者讓別人接受我們的觀點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別人的逆反心理採取相應的措施,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 孩子厭學,首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好奇

對於家喻戶曉的北宋文學家蘇軾和蘇轍,他們小時候都很頑皮,不願意讀書。蘇洵夫婦為引導這兩個孩子積極向上,認真讀書,於是每次在孩子嬉戲玩耍的時候,就故意靜悄悄地躲在角落裡看書。而孩子們一來,夫婦兩就立刻把書本藏起來。蘇洵夫妻這種偷偷摸摸,"欲蓋彌彰"的行為讓孩子們好奇不已。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孩子們看見父母這種神經兮兮的行為便好奇不已,認為父母在看什麼有趣經常的書。於是他們趁著父母不注意或不在家的時候,就把父母藏起來的書拿出來看。漸漸地,讀書成了他們的樂趣和習慣,這兩位孩子也最終成了著名的文學家。

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厭學的時候,就可以採取這樣的方法,先讓孩子有好奇心,再讓孩子有興趣。

家長可以在孩子拒絕做作業的時候,先放縱孩子不做作業的行為,再拿出作業本或課本"揹著"孩子偷偷交流。可以說,任何孩子都有好奇心,而我們就是要利用孩子的這份好奇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好奇。家長在利用這樣的效應時,最好的就是父母雙方都在場,孩子有時候就是渴望父母的陪伴,如果孩子看到他的爸爸媽媽都在看書,他也會蠢蠢欲動,而不是繼續沉迷於手裡的遊戲或其他事情。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另外,當家長在看孩子的課本或看一些讀物時,若有孩子來問,要有技巧性的拒絕告訴孩子內容。所謂欲蓋彌彰,就是要讓孩子懷疑書裡有什麼內容,並勾起他的強烈慾望去看。

  • 其次,當孩子有了好奇心後,家長就要培養孩子學習的樂趣。

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當孩子在看書學習的時候,家長也儘量的陪孩子看書學習。才女武亦姝的爸爸下班後就推掉所有的事情,專門趕回家陪孩子看書。有了父母的陪伴,又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孩子自然有了對學習的興趣。

孩子厭學是屬於較正常的現象,家長要理性面對,機智處理。"潘多拉效應"作為一種心理學研究,他能幫助孩子樹立好奇心,也能幫助孩子樹立對學習的好奇心,從而增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家長在生活中也應該多注意陪伴孩子,給予孩子關懷,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孩子厭學咋辦?利用“潘多拉效應”,給孩子施愛上學習的“魔法”

我是小D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