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文|旮旯裡的神仙洞

小仙會一直堅持原創文章的產出,既有工作中的案例,也有專業領域內自己的領悟和勸誡,更有真情實感的分享!目標:讓不容易的父母群體能覺醒、自知、自救!

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我們說每一個人之所以成為現在的自己,都是因為過往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個瞬間、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努力、每一次成長才成為現在的自己的。假如上天給予孩子們重來一次的機會,孩子們很多都會說:“如果初二時那件事那樣處理就好了,現在想想好後悔呀!”“如果高一那會兒我不幹那個事就好了,現在想來很愚蠢!”等等。從他們的表述中我能感受到裡面透露著最真實的情感:遺憾、後悔,如果換作現在再去解決會比過往好很多。我們是否能夠在孩子的成長中讓他們少一些類似的遺憾後悔,多一些有價值的經歷和領悟呢?

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可以,這就需要父母提前對孩子的各項事情進行預見、規劃、練習。比如今天和大家聊的,如何從大學生的日常現狀中領悟到:其實中學階段孩子們應該學習些什麼準備些什麼就不會導致大學期間讓很多父母都擔心的狀況了,這種提前的知曉和提醒雖然不能全然有效,但可能對一部分人會有所作用吧。作為最深愛孩子的父母們都希望他們未來上大學或進入社會、職場後能避免那些愚蠢的甚至是致命的錯誤,這僅是個美好的祝願,我們缺的還很多!

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我們不否認要讓孩子們有犯錯的機會,從錯誤中反省、領悟、覺知,但這些錯誤一定是可以挽回的,一定不是致命的。其中度的把握非常具有研究和學習的價值。國內好多父母在學習育兒理論、教育理論時總喜歡絕對化和片面理解應用,比如“窮養兒富養女”,“一定不能懲罰孩子”,“孩子一定要多誇獎少批評”等等,內行都知道這類概念性的語言一定是有條件和執行環境才成立的。就像好多父母學習了關於“孩子不去學校上學”的原因剖析和解決方法,但放到自己家孩子身上卻不起作用是一個道理。教育之所以複雜就是因為不能完全地把理論和方法生搬硬套到每個孩子身上。

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孩子們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同,父母的文化水平、認知模式、家庭教養方式不同,孩子們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也不同,突發事件的情境就更不同了,而且每個孩子本身的認知水平、抗挫能力、情感模式也不同,所以一樣的問題不同的孩子身上需要作不同的處理。這都需要前期細微地觀察、專業地分析、以及成長資料的收集,只有把客觀的真實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才能準確地找到問題的根源。只有找到根源後才能根據孩子本身的情況、生活的環境、家庭的氛圍、學校的具體情況進行方法的提供和個體成長目標的設定。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細緻、專業的過程,並不是父母看些書聽些課程就一切搞定了。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夠一直沉下心來持續學習思考應用,切忌驕傲自滿、自以為是、沾沾自喜。

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社會發展地越快,人們物質生活條件就會越好,在物質基礎好的情況下,民眾就會有更多的追求和需要,而前期過程中與此出現的問題、矛盾也會越來越多,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就像二十多年前關於上學的孩子們最多的問題集中於青春期和特殊兒童群體,但現在已經擴散至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不同學齡段的不同群體了,諮詢範圍也不限於心理輔導了,還有教育本身和社會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諮詢服務及教育、心理產品的衍生。再比如二十多年前父母不需要擔心自己的孩子大學期間同居的問題,更不需要擔心女孩子流產墮胎的問題,但現在大學生的父母不止要擔心這些導致的意外還要提心吊膽地擔心艾滋的問題,這是一個大的社會發展趨勢,至於好壞都參半吧。

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在父母身邊被管制了18年的孩子突入大學這種表面看起來一切都很自由的環境中,大部分孩子大一都會表現得很興奮、激動,甚至是瘋狂,這就是壓抑過後的釋放吧,特別是那些在家很聽話的孩子們。他們瘋狂地交友,瘋狂地享受沒人嘮叨的自由,瘋狂地揮霍大把的時間,這些似乎都是精神上的一種暫時地釋放。另外由於大學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都與孩子們的過往經歷不同,一下子也不清楚該怎麼辦了。如何安排時間,如何選擇課程,如何自主完成本學期的學業,如何同時解決一連串的第一次獨立面對的問題,比起中學時每日緊張的課業安排,還有老師和父母一起協助提醒,但升入大學後一切都消失了,這種突然的消失使孩子們像極了被驚嚇的小鹿四處亂撞。大學裡都是自學為主,全靠自己的自我管理,無論是學業上、時間上、活動上還是人際交往上,說白了,這個時候只有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大腦可供差遣,一點外力的輔助都沒有。

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父母們可以想象一下,突然把一直以來有所依賴的孩子扔進一個一切靠自己的陌生環境,此時的孩子該有多無助,多孤獨,多驚慌,多失措呀。如果這個孩子本身的各項能力都不能夠支撐他一個人在外面生活地好、發展地好,就會出現父母老師社會都擔心的問題:上課不學習,逃課,睡覺,整日沉迷遊戲交友,戀愛同居,花錢如流水,作息不規律,考試掛科多,自我放縱頹廢還不自知,甚至是由本科部打回專科部的學歷降級等等。根據我的觀察和大數據的統計大部分大學生都沒有制定學習目標的習慣,對於人生目標更是模糊不清,各種獨立生存、面向未來的能力普遍欠缺。那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們在離家之前做好各項準備來保障孩子18歲後的獨自遠行呢?

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關於學業這個作為學生時代最重要的主體活動,中學階段甚至是從剛開始進入系統性教育的小學階段就要幫助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還需要從小開始讓孩子去不斷思考關於學習的意義、人生的價值這些形而上的概念,因為這些才是能不斷推動孩子們自主向前邁進的源動力,這些父母一定不能忽略或省略。父母可以通過自身的榜樣示範作用對孩子進行看得見的影響,可以通過平日的隨機探討共同討論這些抽象的問題,可以通過周圍的真實事件來去分析總結,可以通過課本上具體的知識和文字傳達出的深邃思想和精神情感來讓孩子感受,甚至是可以通過一部電影、一次外出旅行的經歷和體驗等等的方式。

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總之15年的系統性教育不能只是學習足夠的知識來去應付各種類型的考試,這只是孩子成長學習的最基礎層面,還遠遠不夠。因為我們越來越發現學校內的知識學習在一個人一生中的佔比很小,除此之外我們需要學習的內容既廣又深,最重要的還需要孩子們能有持續學習和成長的意識和能力。過來人都切身體會到每個年齡段都會面臨不同的問題和難題,但由於人類沒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所以只有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才能徹底明白長輩們之前的告誡到底想說明什麼,而往往對於很多事情的領悟都比較遲了。所以父母們只能盡最大的努力讓孩子們提前掌握一些可以傍身的可以遇事有能力和勇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本事與能力,盡人事,聽天命。

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我們同樣會發現誰的人生也不會平順,總有你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而最終幫助我們解決的只有當事人自己的智慧、膽識、勇氣,能力,沒人能夠替代,沒人能夠徹底幫你度過,只有自己,如果一直以來都有不錯的長輩在背後支持和鼓勵那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可惜很多人特別是現在的父母一代大多都並不幸運,再加上世上並無完人的事實,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容易,都需要自己獨立淌過人生的大溝大河。就像《都挺好》裡面的明玉,雖然有錢有能力有勇氣,但想要跨過那個兒時的陰影和創傷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明成雖然有媽的格外寵愛,有愛他願意為他付出的老婆但他自己不爭氣也難幸福地過日子,明哲又有媽的偏心寵愛也有知識學歷,也有好老婆好孩子,但還是怎麼看怎麼都不招人待見,還是需要對自己進行重新審視和調整。他們的不幸福根源都在兒時。想要跨過去,想要重新改變如果不經歷徹底的毀滅重塑以及漫長的時間幾乎是不可能的。

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很多父母說,只要孩子學習好就行了,家務不用幹,可是父母哪知道從小幹家務不僅是訓練大腦內部的神經連接和動手能力,更是懂得責任是個具體的什麼東西的最好方法,而且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哪能安排的了大學的生活,進入社會的生活以及婚後的生活呢?父母還指望未來的兒媳婦是全職保姆呢還是未來的姑爺是絕對的妻管嚴呢?有些父母也會說,我家孩子膽小不喜歡主動溝通交往,有什麼事我們幫他解決就好,可是父母哪知道到了青春期孩子有強大的社交需求,需要在人際交往中尋找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價值,需要獲得成就感和親密關係,成人進入社會更需要良好的主動溝通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幫助自己在社會中立足,到那會父母還有能力管你孩子的每一件事嗎?恐怕大多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吧,更何況那時候的社會環境也早變了呀!以上的種種如果不是從小開始練習孩子又怎麼能做到不學就會呢?

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很多父母都多多少少有這樣的想法:只想現在不想未來,活了一天算一天,只要今天開心了舒服了就可以了。這種目光短淺不負責任的人生態度確實會無形中灌輸給孩子,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們也容易犯一個錯誤,就好比成人在環視四周之後確定沒人便往地上吐了口痰是一個道理,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行為沒有被人看到,沒有被人指責就覺得萬事大吉心安理得了,但那塊痰漬是會造成影響的,可能被走過的路人看到,可能需要環衛工人處理,可能散發的細菌飄到了一個嬰孩的鼻子裡引起感染等等。每個父母每天的言行、思想、情緒、狀態都在有形無形地被你的孩子吸收著,只是在自己不自知的情況下,沒有專業能力作判斷和預測的情況下根本不清楚會造成什麼具體的影響,以及潛伏的年限到底有多長才會爆發罷了。

父母如何提前幫孩子做好準備,以確保18歲後的獨自遠行?

我們通常鼓勵父母在外和閨蜜朋友聚會時可以適當地放鬆些隨意吐槽以釋放壓力,因為成人已經具備了分辨正反話和處理周圍人情緒垃圾的能力,你的行為言語情緒不會對成人造成致命的傷害,但在家裡面對孩子群體時,特別是小孩子時一定不能言行隨意,不假思索,任意妄為,這不是威脅,因為你確實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事情下會給自己和孩子的未來埋下一顆雷。行業研究者們從來不否認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難、最辛苦、最專業的職業,並且特別肯定父母這個職業的價值,只是還有很多父母才剛剛醒悟,並且開始走在了成長的路上,未來很長,孩子又長得特別快,我們只能加快腳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