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01

有一天,凝媽收到老師的一條信息,大致是這樣的:你家孩子最近學習特別不用心,書寫潦草,敷衍了事,錯字連篇。昨天的作業一共30個單詞,有9個都沒寫。不知道最近是咋回事?學習動力不是很足啊!

凝媽一看這信息,瞬間緊張,趕緊跟老師保證:他回家我問問他是怎麼回事,一定嚴格監督他,讓他專心學習。

收到這一消息,心情真的是一落千丈!回想一下,對他一直是持激勵態度。有好的表現,趕緊給買零食,買玩具,按理來說,有激勵才有動力啊!怎麼會適得其反?

"

01

有一天,凝媽收到老師的一條信息,大致是這樣的:你家孩子最近學習特別不用心,書寫潦草,敷衍了事,錯字連篇。昨天的作業一共30個單詞,有9個都沒寫。不知道最近是咋回事?學習動力不是很足啊!

凝媽一看這信息,瞬間緊張,趕緊跟老師保證:他回家我問問他是怎麼回事,一定嚴格監督他,讓他專心學習。

收到這一消息,心情真的是一落千丈!回想一下,對他一直是持激勵態度。有好的表現,趕緊給買零食,買玩具,按理來說,有激勵才有動力啊!怎麼會適得其反?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2

在遇到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時,有的家長會打罵孩子,試圖在自己的高壓之下,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乖乖學習。有的家長則用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試圖討好孩子,以此激勵孩子學習。但是這兩種方法的結果卻大致相同,孩子沒有持久性,很快現原形。

究其原因,實際上我們沒有找到促進孩子學習動力的方法,直到看到《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才知道原來大腦是個“懶傢伙”,如果大腦拒絕工作,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就不會得到徹底解決。

"

01

有一天,凝媽收到老師的一條信息,大致是這樣的:你家孩子最近學習特別不用心,書寫潦草,敷衍了事,錯字連篇。昨天的作業一共30個單詞,有9個都沒寫。不知道最近是咋回事?學習動力不是很足啊!

凝媽一看這信息,瞬間緊張,趕緊跟老師保證:他回家我問問他是怎麼回事,一定嚴格監督他,讓他專心學習。

收到這一消息,心情真的是一落千丈!回想一下,對他一直是持激勵態度。有好的表現,趕緊給買零食,買玩具,按理來說,有激勵才有動力啊!怎麼會適得其反?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2

在遇到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時,有的家長會打罵孩子,試圖在自己的高壓之下,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乖乖學習。有的家長則用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試圖討好孩子,以此激勵孩子學習。但是這兩種方法的結果卻大致相同,孩子沒有持久性,很快現原形。

究其原因,實際上我們沒有找到促進孩子學習動力的方法,直到看到《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才知道原來大腦是個“懶傢伙”,如果大腦拒絕工作,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就不會得到徹底解決。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作者是日本的菅原道仁,菅原道仁是神經外科醫生,有長達20年的診療經驗,他講解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通俗易懂,受到廣泛好評。看完本書,就會了解,原來孩子出現的學習動力不足,主要和大腦的使用有關,而和我們傳統認為的心理問題,並沒有直接聯繫。

03

孩子為什麼動力不足

  • 大腦的特性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

大腦的重量只相當於人體的2%,但是能量消耗卻佔到20%,正因為大腦被“累壞了”,所以才會有自我保護功能,能偷懶就偷懶,能放鬆就放鬆。

大腦有一種“從眾效應”,如果周圍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孩子也會受到影響,隨波追流。所以,古代的孟母三遷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深喑這些道理。

孩子已經玩樂了很長時間,但是看到更好玩的事情,大腦的感覺中樞受到刺激,依然會禁不住誘惑去玩,而不是去學習。

"

01

有一天,凝媽收到老師的一條信息,大致是這樣的:你家孩子最近學習特別不用心,書寫潦草,敷衍了事,錯字連篇。昨天的作業一共30個單詞,有9個都沒寫。不知道最近是咋回事?學習動力不是很足啊!

凝媽一看這信息,瞬間緊張,趕緊跟老師保證:他回家我問問他是怎麼回事,一定嚴格監督他,讓他專心學習。

收到這一消息,心情真的是一落千丈!回想一下,對他一直是持激勵態度。有好的表現,趕緊給買零食,買玩具,按理來說,有激勵才有動力啊!怎麼會適得其反?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2

在遇到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時,有的家長會打罵孩子,試圖在自己的高壓之下,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乖乖學習。有的家長則用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試圖討好孩子,以此激勵孩子學習。但是這兩種方法的結果卻大致相同,孩子沒有持久性,很快現原形。

究其原因,實際上我們沒有找到促進孩子學習動力的方法,直到看到《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才知道原來大腦是個“懶傢伙”,如果大腦拒絕工作,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就不會得到徹底解決。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作者是日本的菅原道仁,菅原道仁是神經外科醫生,有長達20年的診療經驗,他講解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通俗易懂,受到廣泛好評。看完本書,就會了解,原來孩子出現的學習動力不足,主要和大腦的使用有關,而和我們傳統認為的心理問題,並沒有直接聯繫。

03

孩子為什麼動力不足

  • 大腦的特性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

大腦的重量只相當於人體的2%,但是能量消耗卻佔到20%,正因為大腦被“累壞了”,所以才會有自我保護功能,能偷懶就偷懶,能放鬆就放鬆。

大腦有一種“從眾效應”,如果周圍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孩子也會受到影響,隨波追流。所以,古代的孟母三遷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深喑這些道理。

孩子已經玩樂了很長時間,但是看到更好玩的事情,大腦的感覺中樞受到刺激,依然會禁不住誘惑去玩,而不是去學習。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心理壓力大

我們常常會要求孩子考試考第一,不能出現錯誤,如果孩子出現錯誤,就會招致斥責、打罵。我們為了讓孩子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會告訴孩子現在好好學習,以後才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等等。

我們是過來人,有了一些經歷之後才總結出這些經驗,但是孩子卻缺乏情感認同,依然搞不懂現在好好學習,意味著將來會更加輕鬆,遙遠的未來對他來說太抽象。孩子看到的只是他眼前的辛苦,考不好被罵、做不完作業被罰,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狀態被稱為“短視思維”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孩子被消極情緒支配,陷入了極度不安、焦慮的狀態,阻礙了學習的動力。

"

01

有一天,凝媽收到老師的一條信息,大致是這樣的:你家孩子最近學習特別不用心,書寫潦草,敷衍了事,錯字連篇。昨天的作業一共30個單詞,有9個都沒寫。不知道最近是咋回事?學習動力不是很足啊!

凝媽一看這信息,瞬間緊張,趕緊跟老師保證:他回家我問問他是怎麼回事,一定嚴格監督他,讓他專心學習。

收到這一消息,心情真的是一落千丈!回想一下,對他一直是持激勵態度。有好的表現,趕緊給買零食,買玩具,按理來說,有激勵才有動力啊!怎麼會適得其反?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2

在遇到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時,有的家長會打罵孩子,試圖在自己的高壓之下,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乖乖學習。有的家長則用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試圖討好孩子,以此激勵孩子學習。但是這兩種方法的結果卻大致相同,孩子沒有持久性,很快現原形。

究其原因,實際上我們沒有找到促進孩子學習動力的方法,直到看到《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才知道原來大腦是個“懶傢伙”,如果大腦拒絕工作,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就不會得到徹底解決。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作者是日本的菅原道仁,菅原道仁是神經外科醫生,有長達20年的診療經驗,他講解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通俗易懂,受到廣泛好評。看完本書,就會了解,原來孩子出現的學習動力不足,主要和大腦的使用有關,而和我們傳統認為的心理問題,並沒有直接聯繫。

03

孩子為什麼動力不足

  • 大腦的特性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

大腦的重量只相當於人體的2%,但是能量消耗卻佔到20%,正因為大腦被“累壞了”,所以才會有自我保護功能,能偷懶就偷懶,能放鬆就放鬆。

大腦有一種“從眾效應”,如果周圍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孩子也會受到影響,隨波追流。所以,古代的孟母三遷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深喑這些道理。

孩子已經玩樂了很長時間,但是看到更好玩的事情,大腦的感覺中樞受到刺激,依然會禁不住誘惑去玩,而不是去學習。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心理壓力大

我們常常會要求孩子考試考第一,不能出現錯誤,如果孩子出現錯誤,就會招致斥責、打罵。我們為了讓孩子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會告訴孩子現在好好學習,以後才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等等。

我們是過來人,有了一些經歷之後才總結出這些經驗,但是孩子卻缺乏情感認同,依然搞不懂現在好好學習,意味著將來會更加輕鬆,遙遠的未來對他來說太抽象。孩子看到的只是他眼前的辛苦,考不好被罵、做不完作業被罰,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狀態被稱為“短視思維”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孩子被消極情緒支配,陷入了極度不安、焦慮的狀態,阻礙了學習的動力。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外部動機主導、內部動機不足

我們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試圖用獎勵的方法,這就是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外部動機。當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體驗成功即可獲得獎勵”,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這種狀態稱為“破壞效應”。1978年三位美國教授進行了有關破壞效應的經典實驗:

將幼兒園小朋友分為三組,並讓小朋友們畫畫。A組:在畫畫之前事先約定“畫畫可以得到獎勵”,且實際給予獎勵;B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畫完後再給予獎勵;C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不給予獎勵;結果表明:A組畫畫的時間有所減少,這說明過多的獎勵會降低內部動機。

而我們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常常是和孩子事先約定:你考100分我就給你買好吃的,你寫字寫得漂亮我就給你買玩具,你堅持早睡早起就可以玩遊戲。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我當初正是因為犯了這樣的錯誤,才導致孩子學習動力不足。

"

01

有一天,凝媽收到老師的一條信息,大致是這樣的:你家孩子最近學習特別不用心,書寫潦草,敷衍了事,錯字連篇。昨天的作業一共30個單詞,有9個都沒寫。不知道最近是咋回事?學習動力不是很足啊!

凝媽一看這信息,瞬間緊張,趕緊跟老師保證:他回家我問問他是怎麼回事,一定嚴格監督他,讓他專心學習。

收到這一消息,心情真的是一落千丈!回想一下,對他一直是持激勵態度。有好的表現,趕緊給買零食,買玩具,按理來說,有激勵才有動力啊!怎麼會適得其反?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2

在遇到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時,有的家長會打罵孩子,試圖在自己的高壓之下,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乖乖學習。有的家長則用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試圖討好孩子,以此激勵孩子學習。但是這兩種方法的結果卻大致相同,孩子沒有持久性,很快現原形。

究其原因,實際上我們沒有找到促進孩子學習動力的方法,直到看到《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才知道原來大腦是個“懶傢伙”,如果大腦拒絕工作,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就不會得到徹底解決。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作者是日本的菅原道仁,菅原道仁是神經外科醫生,有長達20年的診療經驗,他講解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通俗易懂,受到廣泛好評。看完本書,就會了解,原來孩子出現的學習動力不足,主要和大腦的使用有關,而和我們傳統認為的心理問題,並沒有直接聯繫。

03

孩子為什麼動力不足

  • 大腦的特性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

大腦的重量只相當於人體的2%,但是能量消耗卻佔到20%,正因為大腦被“累壞了”,所以才會有自我保護功能,能偷懶就偷懶,能放鬆就放鬆。

大腦有一種“從眾效應”,如果周圍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孩子也會受到影響,隨波追流。所以,古代的孟母三遷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深喑這些道理。

孩子已經玩樂了很長時間,但是看到更好玩的事情,大腦的感覺中樞受到刺激,依然會禁不住誘惑去玩,而不是去學習。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心理壓力大

我們常常會要求孩子考試考第一,不能出現錯誤,如果孩子出現錯誤,就會招致斥責、打罵。我們為了讓孩子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會告訴孩子現在好好學習,以後才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等等。

我們是過來人,有了一些經歷之後才總結出這些經驗,但是孩子卻缺乏情感認同,依然搞不懂現在好好學習,意味著將來會更加輕鬆,遙遠的未來對他來說太抽象。孩子看到的只是他眼前的辛苦,考不好被罵、做不完作業被罰,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狀態被稱為“短視思維”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孩子被消極情緒支配,陷入了極度不安、焦慮的狀態,阻礙了學習的動力。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外部動機主導、內部動機不足

我們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試圖用獎勵的方法,這就是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外部動機。當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體驗成功即可獲得獎勵”,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這種狀態稱為“破壞效應”。1978年三位美國教授進行了有關破壞效應的經典實驗:

將幼兒園小朋友分為三組,並讓小朋友們畫畫。A組:在畫畫之前事先約定“畫畫可以得到獎勵”,且實際給予獎勵;B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畫完後再給予獎勵;C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不給予獎勵;結果表明:A組畫畫的時間有所減少,這說明過多的獎勵會降低內部動機。

而我們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常常是和孩子事先約定:你考100分我就給你買好吃的,你寫字寫得漂亮我就給你買玩具,你堅持早睡早起就可以玩遊戲。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我當初正是因為犯了這樣的錯誤,才導致孩子學習動力不足。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4

多巴胺控制法激發大腦的主動性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影響大腦行動力的基本物質就是多巴胺: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多巴胺會讓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

如果多巴胺分泌不足,大腦的行動力就很差,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會不足,所以,我們要想辦法促進孩子的多巴胺分泌。

"

01

有一天,凝媽收到老師的一條信息,大致是這樣的:你家孩子最近學習特別不用心,書寫潦草,敷衍了事,錯字連篇。昨天的作業一共30個單詞,有9個都沒寫。不知道最近是咋回事?學習動力不是很足啊!

凝媽一看這信息,瞬間緊張,趕緊跟老師保證:他回家我問問他是怎麼回事,一定嚴格監督他,讓他專心學習。

收到這一消息,心情真的是一落千丈!回想一下,對他一直是持激勵態度。有好的表現,趕緊給買零食,買玩具,按理來說,有激勵才有動力啊!怎麼會適得其反?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2

在遇到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時,有的家長會打罵孩子,試圖在自己的高壓之下,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乖乖學習。有的家長則用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試圖討好孩子,以此激勵孩子學習。但是這兩種方法的結果卻大致相同,孩子沒有持久性,很快現原形。

究其原因,實際上我們沒有找到促進孩子學習動力的方法,直到看到《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才知道原來大腦是個“懶傢伙”,如果大腦拒絕工作,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就不會得到徹底解決。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作者是日本的菅原道仁,菅原道仁是神經外科醫生,有長達20年的診療經驗,他講解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通俗易懂,受到廣泛好評。看完本書,就會了解,原來孩子出現的學習動力不足,主要和大腦的使用有關,而和我們傳統認為的心理問題,並沒有直接聯繫。

03

孩子為什麼動力不足

  • 大腦的特性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

大腦的重量只相當於人體的2%,但是能量消耗卻佔到20%,正因為大腦被“累壞了”,所以才會有自我保護功能,能偷懶就偷懶,能放鬆就放鬆。

大腦有一種“從眾效應”,如果周圍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孩子也會受到影響,隨波追流。所以,古代的孟母三遷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深喑這些道理。

孩子已經玩樂了很長時間,但是看到更好玩的事情,大腦的感覺中樞受到刺激,依然會禁不住誘惑去玩,而不是去學習。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心理壓力大

我們常常會要求孩子考試考第一,不能出現錯誤,如果孩子出現錯誤,就會招致斥責、打罵。我們為了讓孩子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會告訴孩子現在好好學習,以後才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等等。

我們是過來人,有了一些經歷之後才總結出這些經驗,但是孩子卻缺乏情感認同,依然搞不懂現在好好學習,意味著將來會更加輕鬆,遙遠的未來對他來說太抽象。孩子看到的只是他眼前的辛苦,考不好被罵、做不完作業被罰,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狀態被稱為“短視思維”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孩子被消極情緒支配,陷入了極度不安、焦慮的狀態,阻礙了學習的動力。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外部動機主導、內部動機不足

我們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試圖用獎勵的方法,這就是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外部動機。當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體驗成功即可獲得獎勵”,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這種狀態稱為“破壞效應”。1978年三位美國教授進行了有關破壞效應的經典實驗:

將幼兒園小朋友分為三組,並讓小朋友們畫畫。A組:在畫畫之前事先約定“畫畫可以得到獎勵”,且實際給予獎勵;B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畫完後再給予獎勵;C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不給予獎勵;結果表明:A組畫畫的時間有所減少,這說明過多的獎勵會降低內部動機。

而我們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常常是和孩子事先約定:你考100分我就給你買好吃的,你寫字寫得漂亮我就給你買玩具,你堅持早睡早起就可以玩遊戲。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我當初正是因為犯了這樣的錯誤,才導致孩子學習動力不足。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4

多巴胺控制法激發大腦的主動性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影響大腦行動力的基本物質就是多巴胺: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多巴胺會讓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

如果多巴胺分泌不足,大腦的行動力就很差,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會不足,所以,我們要想辦法促進孩子的多巴胺分泌。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啟動內部動機

我們懲罰孩子、獎勵孩子,這些外部動機只能解決暫時的問題,不能持之以恆,只有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讓孩子心甘情願,以“自我意志”為前進動力,孩子才會出現持續的學習動力

假期中,老師有一項作業,每週做兩套試題,如果出現錯誤的要在記錄本上記錄下來,然後發到群裡晒錯題。凝寶開始的三週都有錯題,如果錯題寫得不美觀,媽媽就會讓他重新謄寫。媽媽不會說“你寫得哪個字不好”,而是指著更好的字,告訴他“我希望你寫成這樣!”

通過使用“聽覺”,用耳朵感受語言,可以將語言深深地刻在腦海裡。

當指出孩子那些優勢,而避開那些劣勢後,孩子就會照著那些優勢前進,起到了自我暗示的作用。凝寶第一週重新寫了3次,第二週重新寫了1次,第三週做到了沒有重新寫。

3周之後,凝寶感覺寫錯題是一件麻煩的事情,為了不寫錯題,在做題前認真自學,做題時仔細審題,結果後面幾周全對,這樣直接避免了寫錯題。後來發現群裡的幾個孩子都是這樣的情況,開始錯很多,後面都是全對。

這件事情中,寫錯題就是一個外部動機,孩子因為害怕寫錯題,所以逼著自己好好學習,把題目全部做對。這樣激發了學習動力,學得更加優秀。

所以,製造合適的外部動機,誘導孩子強化內部動機,達到提升學習動力的目的,是一個好方法。

"

01

有一天,凝媽收到老師的一條信息,大致是這樣的:你家孩子最近學習特別不用心,書寫潦草,敷衍了事,錯字連篇。昨天的作業一共30個單詞,有9個都沒寫。不知道最近是咋回事?學習動力不是很足啊!

凝媽一看這信息,瞬間緊張,趕緊跟老師保證:他回家我問問他是怎麼回事,一定嚴格監督他,讓他專心學習。

收到這一消息,心情真的是一落千丈!回想一下,對他一直是持激勵態度。有好的表現,趕緊給買零食,買玩具,按理來說,有激勵才有動力啊!怎麼會適得其反?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2

在遇到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時,有的家長會打罵孩子,試圖在自己的高壓之下,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乖乖學習。有的家長則用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試圖討好孩子,以此激勵孩子學習。但是這兩種方法的結果卻大致相同,孩子沒有持久性,很快現原形。

究其原因,實際上我們沒有找到促進孩子學習動力的方法,直到看到《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才知道原來大腦是個“懶傢伙”,如果大腦拒絕工作,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就不會得到徹底解決。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作者是日本的菅原道仁,菅原道仁是神經外科醫生,有長達20年的診療經驗,他講解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通俗易懂,受到廣泛好評。看完本書,就會了解,原來孩子出現的學習動力不足,主要和大腦的使用有關,而和我們傳統認為的心理問題,並沒有直接聯繫。

03

孩子為什麼動力不足

  • 大腦的特性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

大腦的重量只相當於人體的2%,但是能量消耗卻佔到20%,正因為大腦被“累壞了”,所以才會有自我保護功能,能偷懶就偷懶,能放鬆就放鬆。

大腦有一種“從眾效應”,如果周圍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孩子也會受到影響,隨波追流。所以,古代的孟母三遷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深喑這些道理。

孩子已經玩樂了很長時間,但是看到更好玩的事情,大腦的感覺中樞受到刺激,依然會禁不住誘惑去玩,而不是去學習。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心理壓力大

我們常常會要求孩子考試考第一,不能出現錯誤,如果孩子出現錯誤,就會招致斥責、打罵。我們為了讓孩子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會告訴孩子現在好好學習,以後才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等等。

我們是過來人,有了一些經歷之後才總結出這些經驗,但是孩子卻缺乏情感認同,依然搞不懂現在好好學習,意味著將來會更加輕鬆,遙遠的未來對他來說太抽象。孩子看到的只是他眼前的辛苦,考不好被罵、做不完作業被罰,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狀態被稱為“短視思維”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孩子被消極情緒支配,陷入了極度不安、焦慮的狀態,阻礙了學習的動力。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外部動機主導、內部動機不足

我們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試圖用獎勵的方法,這就是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外部動機。當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體驗成功即可獲得獎勵”,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這種狀態稱為“破壞效應”。1978年三位美國教授進行了有關破壞效應的經典實驗:

將幼兒園小朋友分為三組,並讓小朋友們畫畫。A組:在畫畫之前事先約定“畫畫可以得到獎勵”,且實際給予獎勵;B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畫完後再給予獎勵;C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不給予獎勵;結果表明:A組畫畫的時間有所減少,這說明過多的獎勵會降低內部動機。

而我們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常常是和孩子事先約定:你考100分我就給你買好吃的,你寫字寫得漂亮我就給你買玩具,你堅持早睡早起就可以玩遊戲。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我當初正是因為犯了這樣的錯誤,才導致孩子學習動力不足。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4

多巴胺控制法激發大腦的主動性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影響大腦行動力的基本物質就是多巴胺: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多巴胺會讓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

如果多巴胺分泌不足,大腦的行動力就很差,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會不足,所以,我們要想辦法促進孩子的多巴胺分泌。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啟動內部動機

我們懲罰孩子、獎勵孩子,這些外部動機只能解決暫時的問題,不能持之以恆,只有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讓孩子心甘情願,以“自我意志”為前進動力,孩子才會出現持續的學習動力

假期中,老師有一項作業,每週做兩套試題,如果出現錯誤的要在記錄本上記錄下來,然後發到群裡晒錯題。凝寶開始的三週都有錯題,如果錯題寫得不美觀,媽媽就會讓他重新謄寫。媽媽不會說“你寫得哪個字不好”,而是指著更好的字,告訴他“我希望你寫成這樣!”

通過使用“聽覺”,用耳朵感受語言,可以將語言深深地刻在腦海裡。

當指出孩子那些優勢,而避開那些劣勢後,孩子就會照著那些優勢前進,起到了自我暗示的作用。凝寶第一週重新寫了3次,第二週重新寫了1次,第三週做到了沒有重新寫。

3周之後,凝寶感覺寫錯題是一件麻煩的事情,為了不寫錯題,在做題前認真自學,做題時仔細審題,結果後面幾周全對,這樣直接避免了寫錯題。後來發現群裡的幾個孩子都是這樣的情況,開始錯很多,後面都是全對。

這件事情中,寫錯題就是一個外部動機,孩子因為害怕寫錯題,所以逼著自己好好學習,把題目全部做對。這樣激發了學習動力,學得更加優秀。

所以,製造合適的外部動機,誘導孩子強化內部動機,達到提升學習動力的目的,是一個好方法。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

神經心理學家朱迪·威利斯女士建議設定小目標,可以自由控制多巴胺的分泌。

如果要求孩子7門功課都拿到A,孩子會因為目標太大,而變得“望眼欲穿”,一旦過了這個心理階段,就會變成一種“無所謂的心態。”目標形同虛設,愛咋地咋地吧!

如果將目標進行分解,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只需要做出很少的努力,專注於幾個小目標,就很容易完成任務,完成任務後,由於精神愉悅,從而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會更具有學習動力。

開始要求凝寶考4個A,他很快就達到了這個目標;再要求他考5個A,在第二次就實現了這個目標。凝寶在執行起來也沒有感覺到累,自己動力十足,早上5點多起床背書學習,攻克薄弱學科,達到目標。

菅原道仁認為大腦喜歡處理單項任務,如果任務太多,大腦就會感覺疲勞,從而消耗比平時更多的能量。

多個目標無異於執行多重任務,無法專注於一件事,學習效率將會大大降低,比沒有目標還可怕。德沃拉·扎克先生認為:任務切換會使工作效率降低40%,也會成為腦萎縮的原因之一。

所以,要想讓孩子有學習動力,給孩子制定一個個小目標,個個擊破,最終完整大目標。

"

01

有一天,凝媽收到老師的一條信息,大致是這樣的:你家孩子最近學習特別不用心,書寫潦草,敷衍了事,錯字連篇。昨天的作業一共30個單詞,有9個都沒寫。不知道最近是咋回事?學習動力不是很足啊!

凝媽一看這信息,瞬間緊張,趕緊跟老師保證:他回家我問問他是怎麼回事,一定嚴格監督他,讓他專心學習。

收到這一消息,心情真的是一落千丈!回想一下,對他一直是持激勵態度。有好的表現,趕緊給買零食,買玩具,按理來說,有激勵才有動力啊!怎麼會適得其反?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2

在遇到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時,有的家長會打罵孩子,試圖在自己的高壓之下,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乖乖學習。有的家長則用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試圖討好孩子,以此激勵孩子學習。但是這兩種方法的結果卻大致相同,孩子沒有持久性,很快現原形。

究其原因,實際上我們沒有找到促進孩子學習動力的方法,直到看到《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才知道原來大腦是個“懶傢伙”,如果大腦拒絕工作,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就不會得到徹底解決。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作者是日本的菅原道仁,菅原道仁是神經外科醫生,有長達20年的診療經驗,他講解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通俗易懂,受到廣泛好評。看完本書,就會了解,原來孩子出現的學習動力不足,主要和大腦的使用有關,而和我們傳統認為的心理問題,並沒有直接聯繫。

03

孩子為什麼動力不足

  • 大腦的特性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

大腦的重量只相當於人體的2%,但是能量消耗卻佔到20%,正因為大腦被“累壞了”,所以才會有自我保護功能,能偷懶就偷懶,能放鬆就放鬆。

大腦有一種“從眾效應”,如果周圍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孩子也會受到影響,隨波追流。所以,古代的孟母三遷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深喑這些道理。

孩子已經玩樂了很長時間,但是看到更好玩的事情,大腦的感覺中樞受到刺激,依然會禁不住誘惑去玩,而不是去學習。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心理壓力大

我們常常會要求孩子考試考第一,不能出現錯誤,如果孩子出現錯誤,就會招致斥責、打罵。我們為了讓孩子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會告訴孩子現在好好學習,以後才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等等。

我們是過來人,有了一些經歷之後才總結出這些經驗,但是孩子卻缺乏情感認同,依然搞不懂現在好好學習,意味著將來會更加輕鬆,遙遠的未來對他來說太抽象。孩子看到的只是他眼前的辛苦,考不好被罵、做不完作業被罰,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狀態被稱為“短視思維”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孩子被消極情緒支配,陷入了極度不安、焦慮的狀態,阻礙了學習的動力。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外部動機主導、內部動機不足

我們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試圖用獎勵的方法,這就是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外部動機。當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體驗成功即可獲得獎勵”,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這種狀態稱為“破壞效應”。1978年三位美國教授進行了有關破壞效應的經典實驗:

將幼兒園小朋友分為三組,並讓小朋友們畫畫。A組:在畫畫之前事先約定“畫畫可以得到獎勵”,且實際給予獎勵;B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畫完後再給予獎勵;C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不給予獎勵;結果表明:A組畫畫的時間有所減少,這說明過多的獎勵會降低內部動機。

而我們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常常是和孩子事先約定:你考100分我就給你買好吃的,你寫字寫得漂亮我就給你買玩具,你堅持早睡早起就可以玩遊戲。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我當初正是因為犯了這樣的錯誤,才導致孩子學習動力不足。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4

多巴胺控制法激發大腦的主動性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影響大腦行動力的基本物質就是多巴胺: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多巴胺會讓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

如果多巴胺分泌不足,大腦的行動力就很差,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會不足,所以,我們要想辦法促進孩子的多巴胺分泌。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啟動內部動機

我們懲罰孩子、獎勵孩子,這些外部動機只能解決暫時的問題,不能持之以恆,只有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讓孩子心甘情願,以“自我意志”為前進動力,孩子才會出現持續的學習動力

假期中,老師有一項作業,每週做兩套試題,如果出現錯誤的要在記錄本上記錄下來,然後發到群裡晒錯題。凝寶開始的三週都有錯題,如果錯題寫得不美觀,媽媽就會讓他重新謄寫。媽媽不會說“你寫得哪個字不好”,而是指著更好的字,告訴他“我希望你寫成這樣!”

通過使用“聽覺”,用耳朵感受語言,可以將語言深深地刻在腦海裡。

當指出孩子那些優勢,而避開那些劣勢後,孩子就會照著那些優勢前進,起到了自我暗示的作用。凝寶第一週重新寫了3次,第二週重新寫了1次,第三週做到了沒有重新寫。

3周之後,凝寶感覺寫錯題是一件麻煩的事情,為了不寫錯題,在做題前認真自學,做題時仔細審題,結果後面幾周全對,這樣直接避免了寫錯題。後來發現群裡的幾個孩子都是這樣的情況,開始錯很多,後面都是全對。

這件事情中,寫錯題就是一個外部動機,孩子因為害怕寫錯題,所以逼著自己好好學習,把題目全部做對。這樣激發了學習動力,學得更加優秀。

所以,製造合適的外部動機,誘導孩子強化內部動機,達到提升學習動力的目的,是一個好方法。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

神經心理學家朱迪·威利斯女士建議設定小目標,可以自由控制多巴胺的分泌。

如果要求孩子7門功課都拿到A,孩子會因為目標太大,而變得“望眼欲穿”,一旦過了這個心理階段,就會變成一種“無所謂的心態。”目標形同虛設,愛咋地咋地吧!

如果將目標進行分解,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只需要做出很少的努力,專注於幾個小目標,就很容易完成任務,完成任務後,由於精神愉悅,從而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會更具有學習動力。

開始要求凝寶考4個A,他很快就達到了這個目標;再要求他考5個A,在第二次就實現了這個目標。凝寶在執行起來也沒有感覺到累,自己動力十足,早上5點多起床背書學習,攻克薄弱學科,達到目標。

菅原道仁認為大腦喜歡處理單項任務,如果任務太多,大腦就會感覺疲勞,從而消耗比平時更多的能量。

多個目標無異於執行多重任務,無法專注於一件事,學習效率將會大大降低,比沒有目標還可怕。德沃拉·扎克先生認為:任務切換會使工作效率降低40%,也會成為腦萎縮的原因之一。

所以,要想讓孩子有學習動力,給孩子制定一個個小目標,個個擊破,最終完整大目標。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鼓勵孩子探索新的事物

孩子除了學習之外,還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支持孩子這些愛好,鼓勵孩子探索新的事物,讓孩子挑戰自我,充滿生活的動力。

菅原道仁認為:無論做什麼事,如果抱著不情不願的心態,便難以促進快樂物質多巴胺的分泌。

如果一味關注孩子學習,而讓他放棄自己的愛好,就會讓孩子失去快樂的源泉,而且還會阻礙孩子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如果支持孩子的愛好,孩子的內心就會充滿愉悅,作為對父母的“回報”,他也會變得心甘情願,多巴胺不請自來。

凝寶喜歡電子產品,我們就會鼓勵他研究這些事物,大膽地讓他自己組裝3D打印機、組裝電腦,我們只是提供物質幫助,其他的都靠他自己。正是因為我們對他的支持,他才充滿了快樂,在我們對他有要求時,他也會欣然同意。

這其實也是一種獎勵,但是這種獎勵一定不要和學習掛鉤,不要跟跟孩子說“你學習好,我就給你買!”而是“我們支持你的愛好,才會給你買!”目的性和順序搞清楚,孩子就不會在你沒有滿足他時,失去學習動力。

"

01

有一天,凝媽收到老師的一條信息,大致是這樣的:你家孩子最近學習特別不用心,書寫潦草,敷衍了事,錯字連篇。昨天的作業一共30個單詞,有9個都沒寫。不知道最近是咋回事?學習動力不是很足啊!

凝媽一看這信息,瞬間緊張,趕緊跟老師保證:他回家我問問他是怎麼回事,一定嚴格監督他,讓他專心學習。

收到這一消息,心情真的是一落千丈!回想一下,對他一直是持激勵態度。有好的表現,趕緊給買零食,買玩具,按理來說,有激勵才有動力啊!怎麼會適得其反?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2

在遇到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時,有的家長會打罵孩子,試圖在自己的高壓之下,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乖乖學習。有的家長則用一些物質獎勵的方式,試圖討好孩子,以此激勵孩子學習。但是這兩種方法的結果卻大致相同,孩子沒有持久性,很快現原形。

究其原因,實際上我們沒有找到促進孩子學習動力的方法,直到看到《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才知道原來大腦是個“懶傢伙”,如果大腦拒絕工作,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就不會得到徹底解決。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作者是日本的菅原道仁,菅原道仁是神經外科醫生,有長達20年的診療經驗,他講解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通俗易懂,受到廣泛好評。看完本書,就會了解,原來孩子出現的學習動力不足,主要和大腦的使用有關,而和我們傳統認為的心理問題,並沒有直接聯繫。

03

孩子為什麼動力不足

  • 大腦的特性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

大腦的重量只相當於人體的2%,但是能量消耗卻佔到20%,正因為大腦被“累壞了”,所以才會有自我保護功能,能偷懶就偷懶,能放鬆就放鬆。

大腦有一種“從眾效應”,如果周圍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孩子也會受到影響,隨波追流。所以,古代的孟母三遷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深喑這些道理。

孩子已經玩樂了很長時間,但是看到更好玩的事情,大腦的感覺中樞受到刺激,依然會禁不住誘惑去玩,而不是去學習。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心理壓力大

我們常常會要求孩子考試考第一,不能出現錯誤,如果孩子出現錯誤,就會招致斥責、打罵。我們為了讓孩子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會告訴孩子現在好好學習,以後才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等等。

我們是過來人,有了一些經歷之後才總結出這些經驗,但是孩子卻缺乏情感認同,依然搞不懂現在好好學習,意味著將來會更加輕鬆,遙遠的未來對他來說太抽象。孩子看到的只是他眼前的辛苦,考不好被罵、做不完作業被罰,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狀態被稱為“短視思維”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孩子被消極情緒支配,陷入了極度不安、焦慮的狀態,阻礙了學習的動力。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外部動機主導、內部動機不足

我們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試圖用獎勵的方法,這就是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外部動機。當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體驗成功即可獲得獎勵”,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這種狀態稱為“破壞效應”。1978年三位美國教授進行了有關破壞效應的經典實驗:

將幼兒園小朋友分為三組,並讓小朋友們畫畫。A組:在畫畫之前事先約定“畫畫可以得到獎勵”,且實際給予獎勵;B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畫完後再給予獎勵;C組:不作事先約定,單純讓小朋友們畫畫,不給予獎勵;結果表明:A組畫畫的時間有所減少,這說明過多的獎勵會降低內部動機。

而我們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常常是和孩子事先約定:你考100分我就給你買好吃的,你寫字寫得漂亮我就給你買玩具,你堅持早睡早起就可以玩遊戲。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我當初正是因為犯了這樣的錯誤,才導致孩子學習動力不足。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04

多巴胺控制法激發大腦的主動性

《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說,影響大腦行動力的基本物質就是多巴胺: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多巴胺會讓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

如果多巴胺分泌不足,大腦的行動力就很差,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會不足,所以,我們要想辦法促進孩子的多巴胺分泌。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啟動內部動機

我們懲罰孩子、獎勵孩子,這些外部動機只能解決暫時的問題,不能持之以恆,只有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讓孩子心甘情願,以“自我意志”為前進動力,孩子才會出現持續的學習動力

假期中,老師有一項作業,每週做兩套試題,如果出現錯誤的要在記錄本上記錄下來,然後發到群裡晒錯題。凝寶開始的三週都有錯題,如果錯題寫得不美觀,媽媽就會讓他重新謄寫。媽媽不會說“你寫得哪個字不好”,而是指著更好的字,告訴他“我希望你寫成這樣!”

通過使用“聽覺”,用耳朵感受語言,可以將語言深深地刻在腦海裡。

當指出孩子那些優勢,而避開那些劣勢後,孩子就會照著那些優勢前進,起到了自我暗示的作用。凝寶第一週重新寫了3次,第二週重新寫了1次,第三週做到了沒有重新寫。

3周之後,凝寶感覺寫錯題是一件麻煩的事情,為了不寫錯題,在做題前認真自學,做題時仔細審題,結果後面幾周全對,這樣直接避免了寫錯題。後來發現群裡的幾個孩子都是這樣的情況,開始錯很多,後面都是全對。

這件事情中,寫錯題就是一個外部動機,孩子因為害怕寫錯題,所以逼著自己好好學習,把題目全部做對。這樣激發了學習動力,學得更加優秀。

所以,製造合適的外部動機,誘導孩子強化內部動機,達到提升學習動力的目的,是一個好方法。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

神經心理學家朱迪·威利斯女士建議設定小目標,可以自由控制多巴胺的分泌。

如果要求孩子7門功課都拿到A,孩子會因為目標太大,而變得“望眼欲穿”,一旦過了這個心理階段,就會變成一種“無所謂的心態。”目標形同虛設,愛咋地咋地吧!

如果將目標進行分解,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只需要做出很少的努力,專注於幾個小目標,就很容易完成任務,完成任務後,由於精神愉悅,從而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會更具有學習動力。

開始要求凝寶考4個A,他很快就達到了這個目標;再要求他考5個A,在第二次就實現了這個目標。凝寶在執行起來也沒有感覺到累,自己動力十足,早上5點多起床背書學習,攻克薄弱學科,達到目標。

菅原道仁認為大腦喜歡處理單項任務,如果任務太多,大腦就會感覺疲勞,從而消耗比平時更多的能量。

多個目標無異於執行多重任務,無法專注於一件事,學習效率將會大大降低,比沒有目標還可怕。德沃拉·扎克先生認為:任務切換會使工作效率降低40%,也會成為腦萎縮的原因之一。

所以,要想讓孩子有學習動力,給孩子制定一個個小目標,個個擊破,最終完整大目標。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 鼓勵孩子探索新的事物

孩子除了學習之外,還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支持孩子這些愛好,鼓勵孩子探索新的事物,讓孩子挑戰自我,充滿生活的動力。

菅原道仁認為:無論做什麼事,如果抱著不情不願的心態,便難以促進快樂物質多巴胺的分泌。

如果一味關注孩子學習,而讓他放棄自己的愛好,就會讓孩子失去快樂的源泉,而且還會阻礙孩子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如果支持孩子的愛好,孩子的內心就會充滿愉悅,作為對父母的“回報”,他也會變得心甘情願,多巴胺不請自來。

凝寶喜歡電子產品,我們就會鼓勵他研究這些事物,大膽地讓他自己組裝3D打印機、組裝電腦,我們只是提供物質幫助,其他的都靠他自己。正是因為我們對他的支持,他才充滿了快樂,在我們對他有要求時,他也會欣然同意。

這其實也是一種獎勵,但是這種獎勵一定不要和學習掛鉤,不要跟跟孩子說“你學習好,我就給你買!”而是“我們支持你的愛好,才會給你買!”目的性和順序搞清楚,孩子就不會在你沒有滿足他時,失去學習動力。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不是激勵措施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孩子只有發自內心的學習,學習動力十足,才會有好的未來。我們要做的就是促進孩子的多巴胺分泌,讓孩子的大腦養成好習慣,未來肯定不會差。

如果您覺得有用,麻煩點個贊再走唄!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可以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哦!感謝支持!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