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

一、一個把自己藏在了遊戲世界的孩子,是因為現實中有覺得自己無法面對的困難

14歲男孩小偉今年開學進初三了,明年即將中考,可對手機遊戲卻很是痴迷,經常拿著手機玩到深夜。小偉從小乖巧懂事,可進了初二後,就性情大變了,每天回家就是玩手機遊戲,學習成績也是一落千丈,小偉的父母沒讀過什麼書,面對叛逆兒子,他們也不知道從何教育起。現在,小偉就已經有嚴重的厭學情緒了。前幾天因為早上不去讀書,父親一氣之下摔壞了兒子手機,父子倆扭打在了一起,媽媽去拉扯,自己也受傷了。這幾天小偉一直在鬧情緒。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再跟父母交流。

有這樣一個調查數據顯示:

23%的家長觀察到自家孩子一天平均玩手機3~5小時

90%的家長認為孩子有手機網癮最主要的原因是手機遊戲誘惑多

90%的家長最擔憂的是孩子長時間沉迷手機,對視力和身體造成影響。

"

一、一個把自己藏在了遊戲世界的孩子,是因為現實中有覺得自己無法面對的困難

14歲男孩小偉今年開學進初三了,明年即將中考,可對手機遊戲卻很是痴迷,經常拿著手機玩到深夜。小偉從小乖巧懂事,可進了初二後,就性情大變了,每天回家就是玩手機遊戲,學習成績也是一落千丈,小偉的父母沒讀過什麼書,面對叛逆兒子,他們也不知道從何教育起。現在,小偉就已經有嚴重的厭學情緒了。前幾天因為早上不去讀書,父親一氣之下摔壞了兒子手機,父子倆扭打在了一起,媽媽去拉扯,自己也受傷了。這幾天小偉一直在鬧情緒。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再跟父母交流。

有這樣一個調查數據顯示:

23%的家長觀察到自家孩子一天平均玩手機3~5小時

90%的家長認為孩子有手機網癮最主要的原因是手機遊戲誘惑多

90%的家長最擔憂的是孩子長時間沉迷手機,對視力和身體造成影響。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多數是現實生活中他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他認為無法突破這個困難,而這些困難很多是因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的負面心理暗示,這些心理暗示是家長、老師和同學給予的,以致於孩子將不良觀念內化,這便是我們所說的“比馬龍效應”產生的影響。

“比馬龍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

“比馬龍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二、自我的否定和現實的破碎讓孩子更加沉迷於遊戲世界

01 “比馬龍效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比馬龍效應”告訴我們,我們心中所想和期待與我們取得的成就,是有著正向關係的,那與此同時,如果我們接受的信息對我們是負面的、否定的,而這樣的負面和否定內化,我們也就很難去做成什麼事情了。

在我們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家長經常會產生所謂的選擇性盲視,也就是我們經常會忽略孩子的優點,而去擴大孩子的缺點。

"

一、一個把自己藏在了遊戲世界的孩子,是因為現實中有覺得自己無法面對的困難

14歲男孩小偉今年開學進初三了,明年即將中考,可對手機遊戲卻很是痴迷,經常拿著手機玩到深夜。小偉從小乖巧懂事,可進了初二後,就性情大變了,每天回家就是玩手機遊戲,學習成績也是一落千丈,小偉的父母沒讀過什麼書,面對叛逆兒子,他們也不知道從何教育起。現在,小偉就已經有嚴重的厭學情緒了。前幾天因為早上不去讀書,父親一氣之下摔壞了兒子手機,父子倆扭打在了一起,媽媽去拉扯,自己也受傷了。這幾天小偉一直在鬧情緒。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再跟父母交流。

有這樣一個調查數據顯示:

23%的家長觀察到自家孩子一天平均玩手機3~5小時

90%的家長認為孩子有手機網癮最主要的原因是手機遊戲誘惑多

90%的家長最擔憂的是孩子長時間沉迷手機,對視力和身體造成影響。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多數是現實生活中他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他認為無法突破這個困難,而這些困難很多是因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的負面心理暗示,這些心理暗示是家長、老師和同學給予的,以致於孩子將不良觀念內化,這便是我們所說的“比馬龍效應”產生的影響。

“比馬龍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

“比馬龍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二、自我的否定和現實的破碎讓孩子更加沉迷於遊戲世界

01 “比馬龍效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比馬龍效應”告訴我們,我們心中所想和期待與我們取得的成就,是有著正向關係的,那與此同時,如果我們接受的信息對我們是負面的、否定的,而這樣的負面和否定內化,我們也就很難去做成什麼事情了。

在我們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家長經常會產生所謂的選擇性盲視,也就是我們經常會忽略孩子的優點,而去擴大孩子的缺點。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甚至是同學,往往有一種習慣便是對他人的缺點來進行批評描述。嚴重的家長和老師可能會進行指責。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心理暗示的過程,當孩子長期在這樣的批評指責中,他會將這種批評指責內化。

他們從內在認為自己就是一個這樣表現不夠優秀、不優異、缺點很多的孩子,實際上他的這種認知是錯誤,有偏差的,是家長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來給他實施暗示的結果。其實家長是無意的,有了這樣一種對自我否定的心理認知的孩子,他往往就會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產生恐懼感。

為什麼“比馬龍效應”容易在學習這件事情上產生呢?

因為家長把過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在學習上家長給予的否定,和老師給予的否定往往是較多的,孩子自認為自己就不是能夠學好習的孩子,自己認為自己不擅長學習,長此以往,他的這種認知內化,對學習完全喪失了興趣。

孩子需要去找尋一個安全的空間,讓自己能夠待下來,那學習裡面找不到,哪裡可以找到呢?多數孩子在網絡的遊戲世界裡便找到了這樣一個空間,他在這個空間裡獲得了他想要的成就感,認可度。

02 網絡遊戲的魅力

網絡遊戲的任何一款遊戲的開發,都是一大群智力精英的結果。其中不乏有行為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等各種研究人類心理行為領域的專家,所以他們知道如何才能夠抓住我們的心。

網絡遊戲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四個特徵。

001 遊戲的目標性

遊戲的目標性是最清晰的,任何一個遊戲都會明確的告訴你,你要做成什麼事情,甚至對這個事情的達成提供途徑,而在學習過程中,這種目標的清晰度是缺乏的,很多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

002 規則意識

規則明確,實際上就是挑戰有了難度,因為有了規則意識,大家才能夠在一個規則下來進行玩耍,規則也是為了製造障礙和挑戰的,遊戲中具有了障礙,又有了一起合作的夥伴。

"

一、一個把自己藏在了遊戲世界的孩子,是因為現實中有覺得自己無法面對的困難

14歲男孩小偉今年開學進初三了,明年即將中考,可對手機遊戲卻很是痴迷,經常拿著手機玩到深夜。小偉從小乖巧懂事,可進了初二後,就性情大變了,每天回家就是玩手機遊戲,學習成績也是一落千丈,小偉的父母沒讀過什麼書,面對叛逆兒子,他們也不知道從何教育起。現在,小偉就已經有嚴重的厭學情緒了。前幾天因為早上不去讀書,父親一氣之下摔壞了兒子手機,父子倆扭打在了一起,媽媽去拉扯,自己也受傷了。這幾天小偉一直在鬧情緒。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再跟父母交流。

有這樣一個調查數據顯示:

23%的家長觀察到自家孩子一天平均玩手機3~5小時

90%的家長認為孩子有手機網癮最主要的原因是手機遊戲誘惑多

90%的家長最擔憂的是孩子長時間沉迷手機,對視力和身體造成影響。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多數是現實生活中他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他認為無法突破這個困難,而這些困難很多是因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的負面心理暗示,這些心理暗示是家長、老師和同學給予的,以致於孩子將不良觀念內化,這便是我們所說的“比馬龍效應”產生的影響。

“比馬龍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

“比馬龍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二、自我的否定和現實的破碎讓孩子更加沉迷於遊戲世界

01 “比馬龍效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比馬龍效應”告訴我們,我們心中所想和期待與我們取得的成就,是有著正向關係的,那與此同時,如果我們接受的信息對我們是負面的、否定的,而這樣的負面和否定內化,我們也就很難去做成什麼事情了。

在我們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家長經常會產生所謂的選擇性盲視,也就是我們經常會忽略孩子的優點,而去擴大孩子的缺點。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甚至是同學,往往有一種習慣便是對他人的缺點來進行批評描述。嚴重的家長和老師可能會進行指責。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心理暗示的過程,當孩子長期在這樣的批評指責中,他會將這種批評指責內化。

他們從內在認為自己就是一個這樣表現不夠優秀、不優異、缺點很多的孩子,實際上他的這種認知是錯誤,有偏差的,是家長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來給他實施暗示的結果。其實家長是無意的,有了這樣一種對自我否定的心理認知的孩子,他往往就會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產生恐懼感。

為什麼“比馬龍效應”容易在學習這件事情上產生呢?

因為家長把過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在學習上家長給予的否定,和老師給予的否定往往是較多的,孩子自認為自己就不是能夠學好習的孩子,自己認為自己不擅長學習,長此以往,他的這種認知內化,對學習完全喪失了興趣。

孩子需要去找尋一個安全的空間,讓自己能夠待下來,那學習裡面找不到,哪裡可以找到呢?多數孩子在網絡的遊戲世界裡便找到了這樣一個空間,他在這個空間裡獲得了他想要的成就感,認可度。

02 網絡遊戲的魅力

網絡遊戲的任何一款遊戲的開發,都是一大群智力精英的結果。其中不乏有行為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等各種研究人類心理行為領域的專家,所以他們知道如何才能夠抓住我們的心。

網絡遊戲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四個特徵。

001 遊戲的目標性

遊戲的目標性是最清晰的,任何一個遊戲都會明確的告訴你,你要做成什麼事情,甚至對這個事情的達成提供途徑,而在學習過程中,這種目標的清晰度是缺乏的,很多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

002 規則意識

規則明確,實際上就是挑戰有了難度,因為有了規則意識,大家才能夠在一個規則下來進行玩耍,規則也是為了製造障礙和挑戰的,遊戲中具有了障礙,又有了一起合作的夥伴。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003 反饋機制

遊戲最有魅力的地方便是它的反饋機制,每一個動作行為都會通過點數,血指或進度條來提醒進度到哪裡了,這是一種對於成功路徑的明確化,而在於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想要成功,有這樣明確化的現實路徑指引幾乎沒有。而現實生活中,家長和老師反饋不及時,甚至經常會給一些負面反饋。

004 自願參與

自願參與其實就給了所有人一條退路,如果我做的好,那我便一直玩下去,如果做的不好,那我就退出吧,這樣人的心理的承受程度會下降,可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很多的家長沒有給孩子退路,經常告訴孩子,如果你考不上大學,你以後的人生怎麼辦?給整個學習壓上人生的負重,讓孩子負重前行,他會覺得喘不上來氣。

三、巧用4招幫助孩子重新獲得學習動力

01 使用正向語言,讓“比馬龍效應”發揮積極作用

在生活中我們更多得去發現孩子的優點,錯誤事件中的正確部分,對孩子使用正面的語言,實際上就是正向的利用了“比馬龍效應”,給了孩子一種積極的暗示。

通過積極的暗示,幫助孩子構建一個積極的內在自我,當他遇到問題,就會有挑戰問題的勇氣,當他想要達成目標、某個目的時,就有了達成這樣一個目標的信心。利用正向的語言,幫助孩子全面的認知自己。

"

一、一個把自己藏在了遊戲世界的孩子,是因為現實中有覺得自己無法面對的困難

14歲男孩小偉今年開學進初三了,明年即將中考,可對手機遊戲卻很是痴迷,經常拿著手機玩到深夜。小偉從小乖巧懂事,可進了初二後,就性情大變了,每天回家就是玩手機遊戲,學習成績也是一落千丈,小偉的父母沒讀過什麼書,面對叛逆兒子,他們也不知道從何教育起。現在,小偉就已經有嚴重的厭學情緒了。前幾天因為早上不去讀書,父親一氣之下摔壞了兒子手機,父子倆扭打在了一起,媽媽去拉扯,自己也受傷了。這幾天小偉一直在鬧情緒。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再跟父母交流。

有這樣一個調查數據顯示:

23%的家長觀察到自家孩子一天平均玩手機3~5小時

90%的家長認為孩子有手機網癮最主要的原因是手機遊戲誘惑多

90%的家長最擔憂的是孩子長時間沉迷手機,對視力和身體造成影響。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多數是現實生活中他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他認為無法突破這個困難,而這些困難很多是因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的負面心理暗示,這些心理暗示是家長、老師和同學給予的,以致於孩子將不良觀念內化,這便是我們所說的“比馬龍效應”產生的影響。

“比馬龍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

“比馬龍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二、自我的否定和現實的破碎讓孩子更加沉迷於遊戲世界

01 “比馬龍效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比馬龍效應”告訴我們,我們心中所想和期待與我們取得的成就,是有著正向關係的,那與此同時,如果我們接受的信息對我們是負面的、否定的,而這樣的負面和否定內化,我們也就很難去做成什麼事情了。

在我們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家長經常會產生所謂的選擇性盲視,也就是我們經常會忽略孩子的優點,而去擴大孩子的缺點。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甚至是同學,往往有一種習慣便是對他人的缺點來進行批評描述。嚴重的家長和老師可能會進行指責。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心理暗示的過程,當孩子長期在這樣的批評指責中,他會將這種批評指責內化。

他們從內在認為自己就是一個這樣表現不夠優秀、不優異、缺點很多的孩子,實際上他的這種認知是錯誤,有偏差的,是家長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來給他實施暗示的結果。其實家長是無意的,有了這樣一種對自我否定的心理認知的孩子,他往往就會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產生恐懼感。

為什麼“比馬龍效應”容易在學習這件事情上產生呢?

因為家長把過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在學習上家長給予的否定,和老師給予的否定往往是較多的,孩子自認為自己就不是能夠學好習的孩子,自己認為自己不擅長學習,長此以往,他的這種認知內化,對學習完全喪失了興趣。

孩子需要去找尋一個安全的空間,讓自己能夠待下來,那學習裡面找不到,哪裡可以找到呢?多數孩子在網絡的遊戲世界裡便找到了這樣一個空間,他在這個空間裡獲得了他想要的成就感,認可度。

02 網絡遊戲的魅力

網絡遊戲的任何一款遊戲的開發,都是一大群智力精英的結果。其中不乏有行為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等各種研究人類心理行為領域的專家,所以他們知道如何才能夠抓住我們的心。

網絡遊戲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四個特徵。

001 遊戲的目標性

遊戲的目標性是最清晰的,任何一個遊戲都會明確的告訴你,你要做成什麼事情,甚至對這個事情的達成提供途徑,而在學習過程中,這種目標的清晰度是缺乏的,很多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

002 規則意識

規則明確,實際上就是挑戰有了難度,因為有了規則意識,大家才能夠在一個規則下來進行玩耍,規則也是為了製造障礙和挑戰的,遊戲中具有了障礙,又有了一起合作的夥伴。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003 反饋機制

遊戲最有魅力的地方便是它的反饋機制,每一個動作行為都會通過點數,血指或進度條來提醒進度到哪裡了,這是一種對於成功路徑的明確化,而在於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想要成功,有這樣明確化的現實路徑指引幾乎沒有。而現實生活中,家長和老師反饋不及時,甚至經常會給一些負面反饋。

004 自願參與

自願參與其實就給了所有人一條退路,如果我做的好,那我便一直玩下去,如果做的不好,那我就退出吧,這樣人的心理的承受程度會下降,可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很多的家長沒有給孩子退路,經常告訴孩子,如果你考不上大學,你以後的人生怎麼辦?給整個學習壓上人生的負重,讓孩子負重前行,他會覺得喘不上來氣。

三、巧用4招幫助孩子重新獲得學習動力

01 使用正向語言,讓“比馬龍效應”發揮積極作用

在生活中我們更多得去發現孩子的優點,錯誤事件中的正確部分,對孩子使用正面的語言,實際上就是正向的利用了“比馬龍效應”,給了孩子一種積極的暗示。

通過積極的暗示,幫助孩子構建一個積極的內在自我,當他遇到問題,就會有挑戰問題的勇氣,當他想要達成目標、某個目的時,就有了達成這樣一個目標的信心。利用正向的語言,幫助孩子全面的認知自己。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小豆豆是不到一歲的小孩,正處於探索世界的階段,剛會走路不久,所以他在爬樓梯上還是有一些障礙的。

看到小區的兒童遊樂滑梯,他很想上去玩,於是自己想走上樓梯,正猶豫時,奶奶忙跑過去說:“寶寶別爬別爬,你爬不上去的你還小”。小豆豆便一直在猶豫著要不要爬上第一階樓梯。

這時候媽媽走了過來。對豆豆說:“豆豆你走路都已經走得很穩了,可以嘗試著爬爬樓梯哦。不用擔心媽媽在旁邊保護你”,當豆豆把一隻腳放上去的時候,媽媽繼續說:“嗯,豆豆已經可以爬一階樓梯了,那接著爬一定沒有問題的”。於是小豆豆就這樣一步一步地爬上了5階樓梯,自己興奮壞了。

02 為孩子搭建榮譽牆,獲得現實生活中的認可和激情

孩子是需要被肯定的,也需要找尋自己生命中的里程碑事件,孩子的每一個里程碑事件,其實很小也會成為他生命中一個激發前行的動力。

但在孩子的初期,孩子自己不太會去為自己尋找這樣的里程碑事件,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去幫助孩子來建立里程碑事件記錄。

家長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同時要幫助孩子把這些里程碑事件,可視化的展示在家裡,讓他們不斷的激勵著孩子,告訴孩子,他是一個很優秀的,很棒的,勇於挑戰自己的孩子。

"

一、一個把自己藏在了遊戲世界的孩子,是因為現實中有覺得自己無法面對的困難

14歲男孩小偉今年開學進初三了,明年即將中考,可對手機遊戲卻很是痴迷,經常拿著手機玩到深夜。小偉從小乖巧懂事,可進了初二後,就性情大變了,每天回家就是玩手機遊戲,學習成績也是一落千丈,小偉的父母沒讀過什麼書,面對叛逆兒子,他們也不知道從何教育起。現在,小偉就已經有嚴重的厭學情緒了。前幾天因為早上不去讀書,父親一氣之下摔壞了兒子手機,父子倆扭打在了一起,媽媽去拉扯,自己也受傷了。這幾天小偉一直在鬧情緒。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再跟父母交流。

有這樣一個調查數據顯示:

23%的家長觀察到自家孩子一天平均玩手機3~5小時

90%的家長認為孩子有手機網癮最主要的原因是手機遊戲誘惑多

90%的家長最擔憂的是孩子長時間沉迷手機,對視力和身體造成影響。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多數是現實生活中他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他認為無法突破這個困難,而這些困難很多是因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的負面心理暗示,這些心理暗示是家長、老師和同學給予的,以致於孩子將不良觀念內化,這便是我們所說的“比馬龍效應”產生的影響。

“比馬龍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

“比馬龍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二、自我的否定和現實的破碎讓孩子更加沉迷於遊戲世界

01 “比馬龍效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比馬龍效應”告訴我們,我們心中所想和期待與我們取得的成就,是有著正向關係的,那與此同時,如果我們接受的信息對我們是負面的、否定的,而這樣的負面和否定內化,我們也就很難去做成什麼事情了。

在我們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家長經常會產生所謂的選擇性盲視,也就是我們經常會忽略孩子的優點,而去擴大孩子的缺點。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甚至是同學,往往有一種習慣便是對他人的缺點來進行批評描述。嚴重的家長和老師可能會進行指責。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心理暗示的過程,當孩子長期在這樣的批評指責中,他會將這種批評指責內化。

他們從內在認為自己就是一個這樣表現不夠優秀、不優異、缺點很多的孩子,實際上他的這種認知是錯誤,有偏差的,是家長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來給他實施暗示的結果。其實家長是無意的,有了這樣一種對自我否定的心理認知的孩子,他往往就會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產生恐懼感。

為什麼“比馬龍效應”容易在學習這件事情上產生呢?

因為家長把過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在學習上家長給予的否定,和老師給予的否定往往是較多的,孩子自認為自己就不是能夠學好習的孩子,自己認為自己不擅長學習,長此以往,他的這種認知內化,對學習完全喪失了興趣。

孩子需要去找尋一個安全的空間,讓自己能夠待下來,那學習裡面找不到,哪裡可以找到呢?多數孩子在網絡的遊戲世界裡便找到了這樣一個空間,他在這個空間裡獲得了他想要的成就感,認可度。

02 網絡遊戲的魅力

網絡遊戲的任何一款遊戲的開發,都是一大群智力精英的結果。其中不乏有行為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等各種研究人類心理行為領域的專家,所以他們知道如何才能夠抓住我們的心。

網絡遊戲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四個特徵。

001 遊戲的目標性

遊戲的目標性是最清晰的,任何一個遊戲都會明確的告訴你,你要做成什麼事情,甚至對這個事情的達成提供途徑,而在學習過程中,這種目標的清晰度是缺乏的,很多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

002 規則意識

規則明確,實際上就是挑戰有了難度,因為有了規則意識,大家才能夠在一個規則下來進行玩耍,規則也是為了製造障礙和挑戰的,遊戲中具有了障礙,又有了一起合作的夥伴。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003 反饋機制

遊戲最有魅力的地方便是它的反饋機制,每一個動作行為都會通過點數,血指或進度條來提醒進度到哪裡了,這是一種對於成功路徑的明確化,而在於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想要成功,有這樣明確化的現實路徑指引幾乎沒有。而現實生活中,家長和老師反饋不及時,甚至經常會給一些負面反饋。

004 自願參與

自願參與其實就給了所有人一條退路,如果我做的好,那我便一直玩下去,如果做的不好,那我就退出吧,這樣人的心理的承受程度會下降,可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很多的家長沒有給孩子退路,經常告訴孩子,如果你考不上大學,你以後的人生怎麼辦?給整個學習壓上人生的負重,讓孩子負重前行,他會覺得喘不上來氣。

三、巧用4招幫助孩子重新獲得學習動力

01 使用正向語言,讓“比馬龍效應”發揮積極作用

在生活中我們更多得去發現孩子的優點,錯誤事件中的正確部分,對孩子使用正面的語言,實際上就是正向的利用了“比馬龍效應”,給了孩子一種積極的暗示。

通過積極的暗示,幫助孩子構建一個積極的內在自我,當他遇到問題,就會有挑戰問題的勇氣,當他想要達成目標、某個目的時,就有了達成這樣一個目標的信心。利用正向的語言,幫助孩子全面的認知自己。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小豆豆是不到一歲的小孩,正處於探索世界的階段,剛會走路不久,所以他在爬樓梯上還是有一些障礙的。

看到小區的兒童遊樂滑梯,他很想上去玩,於是自己想走上樓梯,正猶豫時,奶奶忙跑過去說:“寶寶別爬別爬,你爬不上去的你還小”。小豆豆便一直在猶豫著要不要爬上第一階樓梯。

這時候媽媽走了過來。對豆豆說:“豆豆你走路都已經走得很穩了,可以嘗試著爬爬樓梯哦。不用擔心媽媽在旁邊保護你”,當豆豆把一隻腳放上去的時候,媽媽繼續說:“嗯,豆豆已經可以爬一階樓梯了,那接著爬一定沒有問題的”。於是小豆豆就這樣一步一步地爬上了5階樓梯,自己興奮壞了。

02 為孩子搭建榮譽牆,獲得現實生活中的認可和激情

孩子是需要被肯定的,也需要找尋自己生命中的里程碑事件,孩子的每一個里程碑事件,其實很小也會成為他生命中一個激發前行的動力。

但在孩子的初期,孩子自己不太會去為自己尋找這樣的里程碑事件,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去幫助孩子來建立里程碑事件記錄。

家長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同時要幫助孩子把這些里程碑事件,可視化的展示在家裡,讓他們不斷的激勵著孩子,告訴孩子,他是一個很優秀的,很棒的,勇於挑戰自己的孩子。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地得到認可的孩子,他就不太需要再到遊戲世界裡面去尋求認可和關注。

一次青少年訓練營中有這樣一位熱衷於打遊戲的孩子,因為沉迷遊戲,孩子便開始放棄學習,父母著急,便把他送到了這樣的一個訓練營裡面來。

在訓練營中給孩子們建立了各種各樣的挑戰性的活動,而且組成了團隊相互的支持和幫助。訓練結束的時候,每一個孩子的分享中,這一位少年說了這樣一句話:其實人和人的遊戲更有意思。

因為少年在這個訓練營裡面擔任了一個小組長的角色,他不斷被認可,不斷的被激勵本身就有的潛能。他對自我的認知程度也就更加完善了。

03 提升孩子眼界,幫助他認知更廣闊的世界

有些孩子沒有學習動力,實際上是因為他並沒有學習目標,他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如果學習只是為了找工作,他的學習動力是不夠的。

學習是為了獲得更好的人生,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孩子並不能夠從語言中來理解,家長在這方面需要費心的幫孩子去擴大他的眼界。

讓他知道生活的多姿多彩和選擇的多樣性,但要讓生活過成這個樣子,他需要具備一些能力。而學習就是他獲得這種能力的途徑。

"

一、一個把自己藏在了遊戲世界的孩子,是因為現實中有覺得自己無法面對的困難

14歲男孩小偉今年開學進初三了,明年即將中考,可對手機遊戲卻很是痴迷,經常拿著手機玩到深夜。小偉從小乖巧懂事,可進了初二後,就性情大變了,每天回家就是玩手機遊戲,學習成績也是一落千丈,小偉的父母沒讀過什麼書,面對叛逆兒子,他們也不知道從何教育起。現在,小偉就已經有嚴重的厭學情緒了。前幾天因為早上不去讀書,父親一氣之下摔壞了兒子手機,父子倆扭打在了一起,媽媽去拉扯,自己也受傷了。這幾天小偉一直在鬧情緒。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再跟父母交流。

有這樣一個調查數據顯示:

23%的家長觀察到自家孩子一天平均玩手機3~5小時

90%的家長認為孩子有手機網癮最主要的原因是手機遊戲誘惑多

90%的家長最擔憂的是孩子長時間沉迷手機,對視力和身體造成影響。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多數是現實生活中他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他認為無法突破這個困難,而這些困難很多是因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的負面心理暗示,這些心理暗示是家長、老師和同學給予的,以致於孩子將不良觀念內化,這便是我們所說的“比馬龍效應”產生的影響。

“比馬龍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

“比馬龍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二、自我的否定和現實的破碎讓孩子更加沉迷於遊戲世界

01 “比馬龍效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比馬龍效應”告訴我們,我們心中所想和期待與我們取得的成就,是有著正向關係的,那與此同時,如果我們接受的信息對我們是負面的、否定的,而這樣的負面和否定內化,我們也就很難去做成什麼事情了。

在我們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家長經常會產生所謂的選擇性盲視,也就是我們經常會忽略孩子的優點,而去擴大孩子的缺點。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甚至是同學,往往有一種習慣便是對他人的缺點來進行批評描述。嚴重的家長和老師可能會進行指責。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心理暗示的過程,當孩子長期在這樣的批評指責中,他會將這種批評指責內化。

他們從內在認為自己就是一個這樣表現不夠優秀、不優異、缺點很多的孩子,實際上他的這種認知是錯誤,有偏差的,是家長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來給他實施暗示的結果。其實家長是無意的,有了這樣一種對自我否定的心理認知的孩子,他往往就會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產生恐懼感。

為什麼“比馬龍效應”容易在學習這件事情上產生呢?

因為家長把過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在學習上家長給予的否定,和老師給予的否定往往是較多的,孩子自認為自己就不是能夠學好習的孩子,自己認為自己不擅長學習,長此以往,他的這種認知內化,對學習完全喪失了興趣。

孩子需要去找尋一個安全的空間,讓自己能夠待下來,那學習裡面找不到,哪裡可以找到呢?多數孩子在網絡的遊戲世界裡便找到了這樣一個空間,他在這個空間裡獲得了他想要的成就感,認可度。

02 網絡遊戲的魅力

網絡遊戲的任何一款遊戲的開發,都是一大群智力精英的結果。其中不乏有行為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等各種研究人類心理行為領域的專家,所以他們知道如何才能夠抓住我們的心。

網絡遊戲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四個特徵。

001 遊戲的目標性

遊戲的目標性是最清晰的,任何一個遊戲都會明確的告訴你,你要做成什麼事情,甚至對這個事情的達成提供途徑,而在學習過程中,這種目標的清晰度是缺乏的,很多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

002 規則意識

規則明確,實際上就是挑戰有了難度,因為有了規則意識,大家才能夠在一個規則下來進行玩耍,規則也是為了製造障礙和挑戰的,遊戲中具有了障礙,又有了一起合作的夥伴。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003 反饋機制

遊戲最有魅力的地方便是它的反饋機制,每一個動作行為都會通過點數,血指或進度條來提醒進度到哪裡了,這是一種對於成功路徑的明確化,而在於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想要成功,有這樣明確化的現實路徑指引幾乎沒有。而現實生活中,家長和老師反饋不及時,甚至經常會給一些負面反饋。

004 自願參與

自願參與其實就給了所有人一條退路,如果我做的好,那我便一直玩下去,如果做的不好,那我就退出吧,這樣人的心理的承受程度會下降,可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很多的家長沒有給孩子退路,經常告訴孩子,如果你考不上大學,你以後的人生怎麼辦?給整個學習壓上人生的負重,讓孩子負重前行,他會覺得喘不上來氣。

三、巧用4招幫助孩子重新獲得學習動力

01 使用正向語言,讓“比馬龍效應”發揮積極作用

在生活中我們更多得去發現孩子的優點,錯誤事件中的正確部分,對孩子使用正面的語言,實際上就是正向的利用了“比馬龍效應”,給了孩子一種積極的暗示。

通過積極的暗示,幫助孩子構建一個積極的內在自我,當他遇到問題,就會有挑戰問題的勇氣,當他想要達成目標、某個目的時,就有了達成這樣一個目標的信心。利用正向的語言,幫助孩子全面的認知自己。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小豆豆是不到一歲的小孩,正處於探索世界的階段,剛會走路不久,所以他在爬樓梯上還是有一些障礙的。

看到小區的兒童遊樂滑梯,他很想上去玩,於是自己想走上樓梯,正猶豫時,奶奶忙跑過去說:“寶寶別爬別爬,你爬不上去的你還小”。小豆豆便一直在猶豫著要不要爬上第一階樓梯。

這時候媽媽走了過來。對豆豆說:“豆豆你走路都已經走得很穩了,可以嘗試著爬爬樓梯哦。不用擔心媽媽在旁邊保護你”,當豆豆把一隻腳放上去的時候,媽媽繼續說:“嗯,豆豆已經可以爬一階樓梯了,那接著爬一定沒有問題的”。於是小豆豆就這樣一步一步地爬上了5階樓梯,自己興奮壞了。

02 為孩子搭建榮譽牆,獲得現實生活中的認可和激情

孩子是需要被肯定的,也需要找尋自己生命中的里程碑事件,孩子的每一個里程碑事件,其實很小也會成為他生命中一個激發前行的動力。

但在孩子的初期,孩子自己不太會去為自己尋找這樣的里程碑事件,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去幫助孩子來建立里程碑事件記錄。

家長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同時要幫助孩子把這些里程碑事件,可視化的展示在家裡,讓他們不斷的激勵著孩子,告訴孩子,他是一個很優秀的,很棒的,勇於挑戰自己的孩子。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地得到認可的孩子,他就不太需要再到遊戲世界裡面去尋求認可和關注。

一次青少年訓練營中有這樣一位熱衷於打遊戲的孩子,因為沉迷遊戲,孩子便開始放棄學習,父母著急,便把他送到了這樣的一個訓練營裡面來。

在訓練營中給孩子們建立了各種各樣的挑戰性的活動,而且組成了團隊相互的支持和幫助。訓練結束的時候,每一個孩子的分享中,這一位少年說了這樣一句話:其實人和人的遊戲更有意思。

因為少年在這個訓練營裡面擔任了一個小組長的角色,他不斷被認可,不斷的被激勵本身就有的潛能。他對自我的認知程度也就更加完善了。

03 提升孩子眼界,幫助他認知更廣闊的世界

有些孩子沒有學習動力,實際上是因為他並沒有學習目標,他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如果學習只是為了找工作,他的學習動力是不夠的。

學習是為了獲得更好的人生,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孩子並不能夠從語言中來理解,家長在這方面需要費心的幫孩子去擴大他的眼界。

讓他知道生活的多姿多彩和選擇的多樣性,但要讓生活過成這個樣子,他需要具備一些能力。而學習就是他獲得這種能力的途徑。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家長可以領孩子走訪高等的名校,看到有知識文化積澱的校園是什麼樣的,孩子會對它產生嚮往。創造機會讓孩子去體驗,從內在去感知獲得學習動力。

04 利用體育運動來鍛造孩子的心理韌性

體育運動對任何一個孩子都十分的重要,尤其是6歲以前的孩子,體育運動能很好的幫助孩子打造較好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是指面對威脅,挫折,不良環境時,個體的適應和發展都表現良好。

——積極心理學

我們可以把心理韌性比喻成一個彈簧,當受到壓力時,彈簧便具有了反彈回去的一種能力。

"

一、一個把自己藏在了遊戲世界的孩子,是因為現實中有覺得自己無法面對的困難

14歲男孩小偉今年開學進初三了,明年即將中考,可對手機遊戲卻很是痴迷,經常拿著手機玩到深夜。小偉從小乖巧懂事,可進了初二後,就性情大變了,每天回家就是玩手機遊戲,學習成績也是一落千丈,小偉的父母沒讀過什麼書,面對叛逆兒子,他們也不知道從何教育起。現在,小偉就已經有嚴重的厭學情緒了。前幾天因為早上不去讀書,父親一氣之下摔壞了兒子手機,父子倆扭打在了一起,媽媽去拉扯,自己也受傷了。這幾天小偉一直在鬧情緒。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再跟父母交流。

有這樣一個調查數據顯示:

23%的家長觀察到自家孩子一天平均玩手機3~5小時

90%的家長認為孩子有手機網癮最主要的原因是手機遊戲誘惑多

90%的家長最擔憂的是孩子長時間沉迷手機,對視力和身體造成影響。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多數是現實生活中他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他認為無法突破這個困難,而這些困難很多是因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的負面心理暗示,這些心理暗示是家長、老師和同學給予的,以致於孩子將不良觀念內化,這便是我們所說的“比馬龍效應”產生的影響。

“比馬龍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

“比馬龍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二、自我的否定和現實的破碎讓孩子更加沉迷於遊戲世界

01 “比馬龍效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比馬龍效應”告訴我們,我們心中所想和期待與我們取得的成就,是有著正向關係的,那與此同時,如果我們接受的信息對我們是負面的、否定的,而這樣的負面和否定內化,我們也就很難去做成什麼事情了。

在我們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家長經常會產生所謂的選擇性盲視,也就是我們經常會忽略孩子的優點,而去擴大孩子的缺點。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甚至是同學,往往有一種習慣便是對他人的缺點來進行批評描述。嚴重的家長和老師可能會進行指責。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心理暗示的過程,當孩子長期在這樣的批評指責中,他會將這種批評指責內化。

他們從內在認為自己就是一個這樣表現不夠優秀、不優異、缺點很多的孩子,實際上他的這種認知是錯誤,有偏差的,是家長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來給他實施暗示的結果。其實家長是無意的,有了這樣一種對自我否定的心理認知的孩子,他往往就會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產生恐懼感。

為什麼“比馬龍效應”容易在學習這件事情上產生呢?

因為家長把過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在學習上家長給予的否定,和老師給予的否定往往是較多的,孩子自認為自己就不是能夠學好習的孩子,自己認為自己不擅長學習,長此以往,他的這種認知內化,對學習完全喪失了興趣。

孩子需要去找尋一個安全的空間,讓自己能夠待下來,那學習裡面找不到,哪裡可以找到呢?多數孩子在網絡的遊戲世界裡便找到了這樣一個空間,他在這個空間裡獲得了他想要的成就感,認可度。

02 網絡遊戲的魅力

網絡遊戲的任何一款遊戲的開發,都是一大群智力精英的結果。其中不乏有行為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等各種研究人類心理行為領域的專家,所以他們知道如何才能夠抓住我們的心。

網絡遊戲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四個特徵。

001 遊戲的目標性

遊戲的目標性是最清晰的,任何一個遊戲都會明確的告訴你,你要做成什麼事情,甚至對這個事情的達成提供途徑,而在學習過程中,這種目標的清晰度是缺乏的,很多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

002 規則意識

規則明確,實際上就是挑戰有了難度,因為有了規則意識,大家才能夠在一個規則下來進行玩耍,規則也是為了製造障礙和挑戰的,遊戲中具有了障礙,又有了一起合作的夥伴。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003 反饋機制

遊戲最有魅力的地方便是它的反饋機制,每一個動作行為都會通過點數,血指或進度條來提醒進度到哪裡了,這是一種對於成功路徑的明確化,而在於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想要成功,有這樣明確化的現實路徑指引幾乎沒有。而現實生活中,家長和老師反饋不及時,甚至經常會給一些負面反饋。

004 自願參與

自願參與其實就給了所有人一條退路,如果我做的好,那我便一直玩下去,如果做的不好,那我就退出吧,這樣人的心理的承受程度會下降,可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很多的家長沒有給孩子退路,經常告訴孩子,如果你考不上大學,你以後的人生怎麼辦?給整個學習壓上人生的負重,讓孩子負重前行,他會覺得喘不上來氣。

三、巧用4招幫助孩子重新獲得學習動力

01 使用正向語言,讓“比馬龍效應”發揮積極作用

在生活中我們更多得去發現孩子的優點,錯誤事件中的正確部分,對孩子使用正面的語言,實際上就是正向的利用了“比馬龍效應”,給了孩子一種積極的暗示。

通過積極的暗示,幫助孩子構建一個積極的內在自我,當他遇到問題,就會有挑戰問題的勇氣,當他想要達成目標、某個目的時,就有了達成這樣一個目標的信心。利用正向的語言,幫助孩子全面的認知自己。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小豆豆是不到一歲的小孩,正處於探索世界的階段,剛會走路不久,所以他在爬樓梯上還是有一些障礙的。

看到小區的兒童遊樂滑梯,他很想上去玩,於是自己想走上樓梯,正猶豫時,奶奶忙跑過去說:“寶寶別爬別爬,你爬不上去的你還小”。小豆豆便一直在猶豫著要不要爬上第一階樓梯。

這時候媽媽走了過來。對豆豆說:“豆豆你走路都已經走得很穩了,可以嘗試著爬爬樓梯哦。不用擔心媽媽在旁邊保護你”,當豆豆把一隻腳放上去的時候,媽媽繼續說:“嗯,豆豆已經可以爬一階樓梯了,那接著爬一定沒有問題的”。於是小豆豆就這樣一步一步地爬上了5階樓梯,自己興奮壞了。

02 為孩子搭建榮譽牆,獲得現實生活中的認可和激情

孩子是需要被肯定的,也需要找尋自己生命中的里程碑事件,孩子的每一個里程碑事件,其實很小也會成為他生命中一個激發前行的動力。

但在孩子的初期,孩子自己不太會去為自己尋找這樣的里程碑事件,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去幫助孩子來建立里程碑事件記錄。

家長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同時要幫助孩子把這些里程碑事件,可視化的展示在家裡,讓他們不斷的激勵著孩子,告訴孩子,他是一個很優秀的,很棒的,勇於挑戰自己的孩子。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地得到認可的孩子,他就不太需要再到遊戲世界裡面去尋求認可和關注。

一次青少年訓練營中有這樣一位熱衷於打遊戲的孩子,因為沉迷遊戲,孩子便開始放棄學習,父母著急,便把他送到了這樣的一個訓練營裡面來。

在訓練營中給孩子們建立了各種各樣的挑戰性的活動,而且組成了團隊相互的支持和幫助。訓練結束的時候,每一個孩子的分享中,這一位少年說了這樣一句話:其實人和人的遊戲更有意思。

因為少年在這個訓練營裡面擔任了一個小組長的角色,他不斷被認可,不斷的被激勵本身就有的潛能。他對自我的認知程度也就更加完善了。

03 提升孩子眼界,幫助他認知更廣闊的世界

有些孩子沒有學習動力,實際上是因為他並沒有學習目標,他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如果學習只是為了找工作,他的學習動力是不夠的。

學習是為了獲得更好的人生,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孩子並不能夠從語言中來理解,家長在這方面需要費心的幫孩子去擴大他的眼界。

讓他知道生活的多姿多彩和選擇的多樣性,但要讓生活過成這個樣子,他需要具備一些能力。而學習就是他獲得這種能力的途徑。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家長可以領孩子走訪高等的名校,看到有知識文化積澱的校園是什麼樣的,孩子會對它產生嚮往。創造機會讓孩子去體驗,從內在去感知獲得學習動力。

04 利用體育運動來鍛造孩子的心理韌性

體育運動對任何一個孩子都十分的重要,尤其是6歲以前的孩子,體育運動能很好的幫助孩子打造較好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是指面對威脅,挫折,不良環境時,個體的適應和發展都表現良好。

——積極心理學

我們可以把心理韌性比喻成一個彈簧,當受到壓力時,彈簧便具有了反彈回去的一種能力。

別讓“比馬龍效應”將孩子推向遊戲世界,4妙招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同事的孩子是一個上初二高大帥氣的小夥子,成績一般,籃球打得很好,是校籃球隊的主力選手,在學習上投入的精力就很少,因為馬上要到初三中考,媽媽希望孩子能夠把精力過多的投入到學習中來。

媽媽和孩子進行了一次深聊,對孩子說:“你的籃球打的那麼的優異,不管賽場上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你都能和隊友們咬牙的拼過去,學習成績上的這些難題,我想你也是能夠面對的,馬上就初三要中考了,越優秀的高中,籃球隊也就越優秀,這你在賽場上已經看到過。你要想進入這樣的籃球隊,便要拿出打籃球毅力, 來攻克你的學習“。

後來,媽媽也沒有在花費太多的時間在管他學習上,孩子自己拿出了咬牙拼搏的勁頭,就如同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投籃成功一樣,他對自己的學習也是有信心的,認為只要努力,自己就能做到。最終他以很優異的成績,考到市重點高中。

家長對孩子的引導至關重要,想讓孩子往積極的方面去思考,便要用積極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喜歡玩網絡遊戲,其實只是一個表面的現象,內在的問題是孩子自身學習動力不夠,或者孩子對自身的否定。所以幫助孩子建立學習動力,讓孩子更多內在肯定自己,才能真正的幫孩子實現不再沉迷於網絡的目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