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骯髒的舊神祗

“迦百農”直譯是為“混亂,無規則”的意思,是聖經中的地名,處於黎巴嫩一帶,是耶穌傳道時遷居落地的地方。

可偏偏是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卻成了難民營,貧民窟。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骯髒的舊神祗

“迦百農”直譯是為“混亂,無規則”的意思,是聖經中的地名,處於黎巴嫩一帶,是耶穌傳道時遷居落地的地方。

可偏偏是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卻成了難民營,貧民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裡的人們,絕望而清醒地過著也許毫無意義的生活,生育孩子,將孩子作為索取生活物資的工具,彷彿成了他們最大的底氣。

可若是沒有具象化難民的影像,我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無辜的孩子,彷彿天生帶著神的詛咒而來,而且這樣的孩子正一日日地增加。

於是,拉巴基實地調查3年,選用真實的故事背景為劇本題材,採用真正的難民人物共同演繹,歷時6個月的拍攝,最終用兩年的時間,將一個難民孩子的生活,不帶一絲藝術美化的類同於記錄片的形式進行製作。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直接囊括了國際上12項電影大獎和提名。

豆瓣評分9.1分,不會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題材的特別,更多的還是這真實人物所詮釋出來的那種絕望和對貧窮生活的控訴,透過屏幕傳達給了每一個人。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骯髒的舊神祗

“迦百農”直譯是為“混亂,無規則”的意思,是聖經中的地名,處於黎巴嫩一帶,是耶穌傳道時遷居落地的地方。

可偏偏是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卻成了難民營,貧民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裡的人們,絕望而清醒地過著也許毫無意義的生活,生育孩子,將孩子作為索取生活物資的工具,彷彿成了他們最大的底氣。

可若是沒有具象化難民的影像,我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無辜的孩子,彷彿天生帶著神的詛咒而來,而且這樣的孩子正一日日地增加。

於是,拉巴基實地調查3年,選用真實的故事背景為劇本題材,採用真正的難民人物共同演繹,歷時6個月的拍攝,最終用兩年的時間,將一個難民孩子的生活,不帶一絲藝術美化的類同於記錄片的形式進行製作。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直接囊括了國際上12項電影大獎和提名。

豆瓣評分9.1分,不會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題材的特別,更多的還是這真實人物所詮釋出來的那種絕望和對貧窮生活的控訴,透過屏幕傳達給了每一個人。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本該神聖的神祗,最後卻滿是悲塵。

而被具象化的這個難民孩子,就是《迦百農》裡面的清醒而世故的少年,贊恩。

清醒而世故的孩子

電影從贊恩和法官在法庭上的對話開始,一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讓人震撼,究竟一個孩子,要多狠心,才能說出起訴父母的話?要多絕望,才能說出如此厭世絕望的話?

可從一開始滿目瘡痍的難民集中營中玩耍的孩子裡,似乎有了些許答案可以追尋。

贊恩,只是這一眾孩子中的一個。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骯髒的舊神祗

“迦百農”直譯是為“混亂,無規則”的意思,是聖經中的地名,處於黎巴嫩一帶,是耶穌傳道時遷居落地的地方。

可偏偏是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卻成了難民營,貧民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裡的人們,絕望而清醒地過著也許毫無意義的生活,生育孩子,將孩子作為索取生活物資的工具,彷彿成了他們最大的底氣。

可若是沒有具象化難民的影像,我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無辜的孩子,彷彿天生帶著神的詛咒而來,而且這樣的孩子正一日日地增加。

於是,拉巴基實地調查3年,選用真實的故事背景為劇本題材,採用真正的難民人物共同演繹,歷時6個月的拍攝,最終用兩年的時間,將一個難民孩子的生活,不帶一絲藝術美化的類同於記錄片的形式進行製作。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直接囊括了國際上12項電影大獎和提名。

豆瓣評分9.1分,不會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題材的特別,更多的還是這真實人物所詮釋出來的那種絕望和對貧窮生活的控訴,透過屏幕傳達給了每一個人。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本該神聖的神祗,最後卻滿是悲塵。

而被具象化的這個難民孩子,就是《迦百農》裡面的清醒而世故的少年,贊恩。

清醒而世故的孩子

電影從贊恩和法官在法庭上的對話開始,一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讓人震撼,究竟一個孩子,要多狠心,才能說出起訴父母的話?要多絕望,才能說出如此厭世絕望的話?

可從一開始滿目瘡痍的難民集中營中玩耍的孩子裡,似乎有了些許答案可以追尋。

贊恩,只是這一眾孩子中的一個。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陰暗的,像豬圈一樣的可怕屋子裡,住著的,正是贊恩一家。

回來忙著打掃的贊恩媽媽,甚至對被鐵鏈綁在地上聲嘶力竭哭鬧著的孩子熟視無睹,大概,這也是小時候的贊恩走過的歷程吧。

晚風輕揚,屋子裡橫七豎八地躺著贊恩的七八個兄弟姐妹,贊恩睜著眼沒睡,那成熟世故的厭世臉上,有著別人不懂的清醒。

早上起來,被子上的血點,牽扯著他繃緊了的心,他晚上失眠,是不是也是因為他明白,妹妹薩哈的年紀漸長,看不清的未來裡,就有薩哈不確定的人生?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骯髒的舊神祗

“迦百農”直譯是為“混亂,無規則”的意思,是聖經中的地名,處於黎巴嫩一帶,是耶穌傳道時遷居落地的地方。

可偏偏是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卻成了難民營,貧民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裡的人們,絕望而清醒地過著也許毫無意義的生活,生育孩子,將孩子作為索取生活物資的工具,彷彿成了他們最大的底氣。

可若是沒有具象化難民的影像,我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無辜的孩子,彷彿天生帶著神的詛咒而來,而且這樣的孩子正一日日地增加。

於是,拉巴基實地調查3年,選用真實的故事背景為劇本題材,採用真正的難民人物共同演繹,歷時6個月的拍攝,最終用兩年的時間,將一個難民孩子的生活,不帶一絲藝術美化的類同於記錄片的形式進行製作。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直接囊括了國際上12項電影大獎和提名。

豆瓣評分9.1分,不會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題材的特別,更多的還是這真實人物所詮釋出來的那種絕望和對貧窮生活的控訴,透過屏幕傳達給了每一個人。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本該神聖的神祗,最後卻滿是悲塵。

而被具象化的這個難民孩子,就是《迦百農》裡面的清醒而世故的少年,贊恩。

清醒而世故的孩子

電影從贊恩和法官在法庭上的對話開始,一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讓人震撼,究竟一個孩子,要多狠心,才能說出起訴父母的話?要多絕望,才能說出如此厭世絕望的話?

可從一開始滿目瘡痍的難民集中營中玩耍的孩子裡,似乎有了些許答案可以追尋。

贊恩,只是這一眾孩子中的一個。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陰暗的,像豬圈一樣的可怕屋子裡,住著的,正是贊恩一家。

回來忙著打掃的贊恩媽媽,甚至對被鐵鏈綁在地上聲嘶力竭哭鬧著的孩子熟視無睹,大概,這也是小時候的贊恩走過的歷程吧。

晚風輕揚,屋子裡橫七豎八地躺著贊恩的七八個兄弟姐妹,贊恩睜著眼沒睡,那成熟世故的厭世臉上,有著別人不懂的清醒。

早上起來,被子上的血點,牽扯著他繃緊了的心,他晚上失眠,是不是也是因為他明白,妹妹薩哈的年紀漸長,看不清的未來裡,就有薩哈不確定的人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帶著一群弟妹在街頭做好了“手工果汁”,他也注意到了薩哈的褲子上,那顯而易見的“初潮”模樣。

把妹妹帶去公共廁所換洗,親手給妹妹洗染了血的內褲,告誡妹妹別讓任何人知道,將自己的背心疊好給妹妹換上。

看起來沒有比薩哈大多少的年紀,卻對人有清晰的認知,他明白妹妹的“初潮”,意味著她會被強迫成為壞蛋“阿薩德”的新娘,他也明白,阿薩德對薩哈的虎視眈眈,他更明白,父母對已經“成年”的薩哈會毫不留情。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骯髒的舊神祗

“迦百農”直譯是為“混亂,無規則”的意思,是聖經中的地名,處於黎巴嫩一帶,是耶穌傳道時遷居落地的地方。

可偏偏是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卻成了難民營,貧民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裡的人們,絕望而清醒地過著也許毫無意義的生活,生育孩子,將孩子作為索取生活物資的工具,彷彿成了他們最大的底氣。

可若是沒有具象化難民的影像,我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無辜的孩子,彷彿天生帶著神的詛咒而來,而且這樣的孩子正一日日地增加。

於是,拉巴基實地調查3年,選用真實的故事背景為劇本題材,採用真正的難民人物共同演繹,歷時6個月的拍攝,最終用兩年的時間,將一個難民孩子的生活,不帶一絲藝術美化的類同於記錄片的形式進行製作。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直接囊括了國際上12項電影大獎和提名。

豆瓣評分9.1分,不會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題材的特別,更多的還是這真實人物所詮釋出來的那種絕望和對貧窮生活的控訴,透過屏幕傳達給了每一個人。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本該神聖的神祗,最後卻滿是悲塵。

而被具象化的這個難民孩子,就是《迦百農》裡面的清醒而世故的少年,贊恩。

清醒而世故的孩子

電影從贊恩和法官在法庭上的對話開始,一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讓人震撼,究竟一個孩子,要多狠心,才能說出起訴父母的話?要多絕望,才能說出如此厭世絕望的話?

可從一開始滿目瘡痍的難民集中營中玩耍的孩子裡,似乎有了些許答案可以追尋。

贊恩,只是這一眾孩子中的一個。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陰暗的,像豬圈一樣的可怕屋子裡,住著的,正是贊恩一家。

回來忙著打掃的贊恩媽媽,甚至對被鐵鏈綁在地上聲嘶力竭哭鬧著的孩子熟視無睹,大概,這也是小時候的贊恩走過的歷程吧。

晚風輕揚,屋子裡橫七豎八地躺著贊恩的七八個兄弟姐妹,贊恩睜著眼沒睡,那成熟世故的厭世臉上,有著別人不懂的清醒。

早上起來,被子上的血點,牽扯著他繃緊了的心,他晚上失眠,是不是也是因為他明白,妹妹薩哈的年紀漸長,看不清的未來裡,就有薩哈不確定的人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帶著一群弟妹在街頭做好了“手工果汁”,他也注意到了薩哈的褲子上,那顯而易見的“初潮”模樣。

把妹妹帶去公共廁所換洗,親手給妹妹洗染了血的內褲,告誡妹妹別讓任何人知道,將自己的背心疊好給妹妹換上。

看起來沒有比薩哈大多少的年紀,卻對人有清晰的認知,他明白妹妹的“初潮”,意味著她會被強迫成為壞蛋“阿薩德”的新娘,他也明白,阿薩德對薩哈的虎視眈眈,他更明白,父母對已經“成年”的薩哈會毫不留情。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在他們的環境下,男孩是賺錢工具,是帶娃工具,而女孩,是他們交易的籌碼,是可抵房租的商品。

兄妹兩坐在屋頂上,無心看紛飛的小鳥,薩哈斜靠在哥哥的肩膀上,那一瞬間,贊恩彷彿就是薩哈的全部。

可不管贊恩和薩哈如何隱瞞,終究是瞞不住的,忙碌了一天精疲力盡的贊恩回到家裡,卻只看到妹妹被打扮的花枝招展,拘謹地坐在幾個大人中間,像一件商品似的被打量著。

贊恩謀劃著帶走妹妹,以為只要將妹妹帶到奶奶那裡去就好了。

可一個小小的孩子,又怎麼能“鬥得過”兩個大人?

薩哈終究被父母強行送走了。

他憤怒,他暴走,被母親扭打,諷刺“你想扮演大人物是吧”

他不是大人物,也不是隻有大人物才會護著自己的妹妹。

人不能因為自己渺小,就不顧他人的死活,甚至將養了十多年的女兒就這麼當做一件商品賣了。

我們甚至都看不到薩哈父母親的一絲絲悔悟,而是推脫。

將所有的錯誤,都推在社會體制上,“我是這樣出生的,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有什麼錯?”

當然,社會體制有問題,可身為男人,身為丈夫,身為父親,難道不應該為“逼死女兒”買單嗎?

還能夠心安理得地繼續下一胎,是置這些早早就沒了的孩子於何地?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骯髒的舊神祗

“迦百農”直譯是為“混亂,無規則”的意思,是聖經中的地名,處於黎巴嫩一帶,是耶穌傳道時遷居落地的地方。

可偏偏是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卻成了難民營,貧民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裡的人們,絕望而清醒地過著也許毫無意義的生活,生育孩子,將孩子作為索取生活物資的工具,彷彿成了他們最大的底氣。

可若是沒有具象化難民的影像,我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無辜的孩子,彷彿天生帶著神的詛咒而來,而且這樣的孩子正一日日地增加。

於是,拉巴基實地調查3年,選用真實的故事背景為劇本題材,採用真正的難民人物共同演繹,歷時6個月的拍攝,最終用兩年的時間,將一個難民孩子的生活,不帶一絲藝術美化的類同於記錄片的形式進行製作。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直接囊括了國際上12項電影大獎和提名。

豆瓣評分9.1分,不會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題材的特別,更多的還是這真實人物所詮釋出來的那種絕望和對貧窮生活的控訴,透過屏幕傳達給了每一個人。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本該神聖的神祗,最後卻滿是悲塵。

而被具象化的這個難民孩子,就是《迦百農》裡面的清醒而世故的少年,贊恩。

清醒而世故的孩子

電影從贊恩和法官在法庭上的對話開始,一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讓人震撼,究竟一個孩子,要多狠心,才能說出起訴父母的話?要多絕望,才能說出如此厭世絕望的話?

可從一開始滿目瘡痍的難民集中營中玩耍的孩子裡,似乎有了些許答案可以追尋。

贊恩,只是這一眾孩子中的一個。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陰暗的,像豬圈一樣的可怕屋子裡,住著的,正是贊恩一家。

回來忙著打掃的贊恩媽媽,甚至對被鐵鏈綁在地上聲嘶力竭哭鬧著的孩子熟視無睹,大概,這也是小時候的贊恩走過的歷程吧。

晚風輕揚,屋子裡橫七豎八地躺著贊恩的七八個兄弟姐妹,贊恩睜著眼沒睡,那成熟世故的厭世臉上,有著別人不懂的清醒。

早上起來,被子上的血點,牽扯著他繃緊了的心,他晚上失眠,是不是也是因為他明白,妹妹薩哈的年紀漸長,看不清的未來裡,就有薩哈不確定的人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帶著一群弟妹在街頭做好了“手工果汁”,他也注意到了薩哈的褲子上,那顯而易見的“初潮”模樣。

把妹妹帶去公共廁所換洗,親手給妹妹洗染了血的內褲,告誡妹妹別讓任何人知道,將自己的背心疊好給妹妹換上。

看起來沒有比薩哈大多少的年紀,卻對人有清晰的認知,他明白妹妹的“初潮”,意味著她會被強迫成為壞蛋“阿薩德”的新娘,他也明白,阿薩德對薩哈的虎視眈眈,他更明白,父母對已經“成年”的薩哈會毫不留情。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在他們的環境下,男孩是賺錢工具,是帶娃工具,而女孩,是他們交易的籌碼,是可抵房租的商品。

兄妹兩坐在屋頂上,無心看紛飛的小鳥,薩哈斜靠在哥哥的肩膀上,那一瞬間,贊恩彷彿就是薩哈的全部。

可不管贊恩和薩哈如何隱瞞,終究是瞞不住的,忙碌了一天精疲力盡的贊恩回到家裡,卻只看到妹妹被打扮的花枝招展,拘謹地坐在幾個大人中間,像一件商品似的被打量著。

贊恩謀劃著帶走妹妹,以為只要將妹妹帶到奶奶那裡去就好了。

可一個小小的孩子,又怎麼能“鬥得過”兩個大人?

薩哈終究被父母強行送走了。

他憤怒,他暴走,被母親扭打,諷刺“你想扮演大人物是吧”

他不是大人物,也不是隻有大人物才會護著自己的妹妹。

人不能因為自己渺小,就不顧他人的死活,甚至將養了十多年的女兒就這麼當做一件商品賣了。

我們甚至都看不到薩哈父母親的一絲絲悔悟,而是推脫。

將所有的錯誤,都推在社會體制上,“我是這樣出生的,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有什麼錯?”

當然,社會體制有問題,可身為男人,身為丈夫,身為父親,難道不應該為“逼死女兒”買單嗎?

還能夠心安理得地繼續下一胎,是置這些早早就沒了的孩子於何地?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一夜成年

看不到希望的家,回不去了,贊恩離家出走,卻跟著蟑螂俠下了車。

正如蟑螂俠所說:我不需要蜘蛛俠,我是蟑螂俠。

贊恩也是一樣,他不是大人物,大英雄,他只是這社會體制下艱難求生的小螻蟻。

他在遊樂場裡兜兜轉轉,摩天輪,旋轉木馬裡坐著看天漸漸的黑,全然看不到一絲孩子到遊樂場玩耍的快樂,更看不到一個人在外漂泊的恐懼。

遊樂場裡,那位母親的大型玩偶木然地張著自己的一雙大手,贊恩上前去,將玩偶的衣服扒開,走到稍遠的地方靜靜地看著,那個時候的他,眼裡到底看到了什麼?是對母親的依賴還是對母愛的渴望?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骯髒的舊神祗

“迦百農”直譯是為“混亂,無規則”的意思,是聖經中的地名,處於黎巴嫩一帶,是耶穌傳道時遷居落地的地方。

可偏偏是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卻成了難民營,貧民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裡的人們,絕望而清醒地過著也許毫無意義的生活,生育孩子,將孩子作為索取生活物資的工具,彷彿成了他們最大的底氣。

可若是沒有具象化難民的影像,我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無辜的孩子,彷彿天生帶著神的詛咒而來,而且這樣的孩子正一日日地增加。

於是,拉巴基實地調查3年,選用真實的故事背景為劇本題材,採用真正的難民人物共同演繹,歷時6個月的拍攝,最終用兩年的時間,將一個難民孩子的生活,不帶一絲藝術美化的類同於記錄片的形式進行製作。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直接囊括了國際上12項電影大獎和提名。

豆瓣評分9.1分,不會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題材的特別,更多的還是這真實人物所詮釋出來的那種絕望和對貧窮生活的控訴,透過屏幕傳達給了每一個人。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本該神聖的神祗,最後卻滿是悲塵。

而被具象化的這個難民孩子,就是《迦百農》裡面的清醒而世故的少年,贊恩。

清醒而世故的孩子

電影從贊恩和法官在法庭上的對話開始,一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讓人震撼,究竟一個孩子,要多狠心,才能說出起訴父母的話?要多絕望,才能說出如此厭世絕望的話?

可從一開始滿目瘡痍的難民集中營中玩耍的孩子裡,似乎有了些許答案可以追尋。

贊恩,只是這一眾孩子中的一個。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陰暗的,像豬圈一樣的可怕屋子裡,住著的,正是贊恩一家。

回來忙著打掃的贊恩媽媽,甚至對被鐵鏈綁在地上聲嘶力竭哭鬧著的孩子熟視無睹,大概,這也是小時候的贊恩走過的歷程吧。

晚風輕揚,屋子裡橫七豎八地躺著贊恩的七八個兄弟姐妹,贊恩睜著眼沒睡,那成熟世故的厭世臉上,有著別人不懂的清醒。

早上起來,被子上的血點,牽扯著他繃緊了的心,他晚上失眠,是不是也是因為他明白,妹妹薩哈的年紀漸長,看不清的未來裡,就有薩哈不確定的人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帶著一群弟妹在街頭做好了“手工果汁”,他也注意到了薩哈的褲子上,那顯而易見的“初潮”模樣。

把妹妹帶去公共廁所換洗,親手給妹妹洗染了血的內褲,告誡妹妹別讓任何人知道,將自己的背心疊好給妹妹換上。

看起來沒有比薩哈大多少的年紀,卻對人有清晰的認知,他明白妹妹的“初潮”,意味著她會被強迫成為壞蛋“阿薩德”的新娘,他也明白,阿薩德對薩哈的虎視眈眈,他更明白,父母對已經“成年”的薩哈會毫不留情。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在他們的環境下,男孩是賺錢工具,是帶娃工具,而女孩,是他們交易的籌碼,是可抵房租的商品。

兄妹兩坐在屋頂上,無心看紛飛的小鳥,薩哈斜靠在哥哥的肩膀上,那一瞬間,贊恩彷彿就是薩哈的全部。

可不管贊恩和薩哈如何隱瞞,終究是瞞不住的,忙碌了一天精疲力盡的贊恩回到家裡,卻只看到妹妹被打扮的花枝招展,拘謹地坐在幾個大人中間,像一件商品似的被打量著。

贊恩謀劃著帶走妹妹,以為只要將妹妹帶到奶奶那裡去就好了。

可一個小小的孩子,又怎麼能“鬥得過”兩個大人?

薩哈終究被父母強行送走了。

他憤怒,他暴走,被母親扭打,諷刺“你想扮演大人物是吧”

他不是大人物,也不是隻有大人物才會護著自己的妹妹。

人不能因為自己渺小,就不顧他人的死活,甚至將養了十多年的女兒就這麼當做一件商品賣了。

我們甚至都看不到薩哈父母親的一絲絲悔悟,而是推脫。

將所有的錯誤,都推在社會體制上,“我是這樣出生的,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有什麼錯?”

當然,社會體制有問題,可身為男人,身為丈夫,身為父親,難道不應該為“逼死女兒”買單嗎?

還能夠心安理得地繼續下一胎,是置這些早早就沒了的孩子於何地?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一夜成年

看不到希望的家,回不去了,贊恩離家出走,卻跟著蟑螂俠下了車。

正如蟑螂俠所說:我不需要蜘蛛俠,我是蟑螂俠。

贊恩也是一樣,他不是大人物,大英雄,他只是這社會體制下艱難求生的小螻蟻。

他在遊樂場裡兜兜轉轉,摩天輪,旋轉木馬裡坐著看天漸漸的黑,全然看不到一絲孩子到遊樂場玩耍的快樂,更看不到一個人在外漂泊的恐懼。

遊樂場裡,那位母親的大型玩偶木然地張著自己的一雙大手,贊恩上前去,將玩偶的衣服扒開,走到稍遠的地方靜靜地看著,那個時候的他,眼裡到底看到了什麼?是對母親的依賴還是對母愛的渴望?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新手媽媽泰格斯,大概身上也散發著母愛的光吧,所以贊恩對泰格斯毫不設防,甚至在找不到工作之後,直接跟著泰格斯回家。

泰格斯的友好接納了他成為新的家人,他給泰格斯當起了小保姆,讓泰格斯沒有後顧之憂的上班,作為黎巴嫩的黑戶,泰格斯帶著兒子的顛沛流離,一方面是警察的驅逐,一方面是做假證的人對尤納斯的虎視眈眈。

造假證的阿斯普洛一句:“你兒子還沒出生就死了,他不存在,即使是番茄醬也有名字,有生產日期,也有到期日期”,一句話,說的不僅僅是泰格斯的孩子,還有許多同樣的難民孩子。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骯髒的舊神祗

“迦百農”直譯是為“混亂,無規則”的意思,是聖經中的地名,處於黎巴嫩一帶,是耶穌傳道時遷居落地的地方。

可偏偏是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卻成了難民營,貧民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裡的人們,絕望而清醒地過著也許毫無意義的生活,生育孩子,將孩子作為索取生活物資的工具,彷彿成了他們最大的底氣。

可若是沒有具象化難民的影像,我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無辜的孩子,彷彿天生帶著神的詛咒而來,而且這樣的孩子正一日日地增加。

於是,拉巴基實地調查3年,選用真實的故事背景為劇本題材,採用真正的難民人物共同演繹,歷時6個月的拍攝,最終用兩年的時間,將一個難民孩子的生活,不帶一絲藝術美化的類同於記錄片的形式進行製作。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直接囊括了國際上12項電影大獎和提名。

豆瓣評分9.1分,不會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題材的特別,更多的還是這真實人物所詮釋出來的那種絕望和對貧窮生活的控訴,透過屏幕傳達給了每一個人。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本該神聖的神祗,最後卻滿是悲塵。

而被具象化的這個難民孩子,就是《迦百農》裡面的清醒而世故的少年,贊恩。

清醒而世故的孩子

電影從贊恩和法官在法庭上的對話開始,一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讓人震撼,究竟一個孩子,要多狠心,才能說出起訴父母的話?要多絕望,才能說出如此厭世絕望的話?

可從一開始滿目瘡痍的難民集中營中玩耍的孩子裡,似乎有了些許答案可以追尋。

贊恩,只是這一眾孩子中的一個。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陰暗的,像豬圈一樣的可怕屋子裡,住著的,正是贊恩一家。

回來忙著打掃的贊恩媽媽,甚至對被鐵鏈綁在地上聲嘶力竭哭鬧著的孩子熟視無睹,大概,這也是小時候的贊恩走過的歷程吧。

晚風輕揚,屋子裡橫七豎八地躺著贊恩的七八個兄弟姐妹,贊恩睜著眼沒睡,那成熟世故的厭世臉上,有著別人不懂的清醒。

早上起來,被子上的血點,牽扯著他繃緊了的心,他晚上失眠,是不是也是因為他明白,妹妹薩哈的年紀漸長,看不清的未來裡,就有薩哈不確定的人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帶著一群弟妹在街頭做好了“手工果汁”,他也注意到了薩哈的褲子上,那顯而易見的“初潮”模樣。

把妹妹帶去公共廁所換洗,親手給妹妹洗染了血的內褲,告誡妹妹別讓任何人知道,將自己的背心疊好給妹妹換上。

看起來沒有比薩哈大多少的年紀,卻對人有清晰的認知,他明白妹妹的“初潮”,意味著她會被強迫成為壞蛋“阿薩德”的新娘,他也明白,阿薩德對薩哈的虎視眈眈,他更明白,父母對已經“成年”的薩哈會毫不留情。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在他們的環境下,男孩是賺錢工具,是帶娃工具,而女孩,是他們交易的籌碼,是可抵房租的商品。

兄妹兩坐在屋頂上,無心看紛飛的小鳥,薩哈斜靠在哥哥的肩膀上,那一瞬間,贊恩彷彿就是薩哈的全部。

可不管贊恩和薩哈如何隱瞞,終究是瞞不住的,忙碌了一天精疲力盡的贊恩回到家裡,卻只看到妹妹被打扮的花枝招展,拘謹地坐在幾個大人中間,像一件商品似的被打量著。

贊恩謀劃著帶走妹妹,以為只要將妹妹帶到奶奶那裡去就好了。

可一個小小的孩子,又怎麼能“鬥得過”兩個大人?

薩哈終究被父母強行送走了。

他憤怒,他暴走,被母親扭打,諷刺“你想扮演大人物是吧”

他不是大人物,也不是隻有大人物才會護著自己的妹妹。

人不能因為自己渺小,就不顧他人的死活,甚至將養了十多年的女兒就這麼當做一件商品賣了。

我們甚至都看不到薩哈父母親的一絲絲悔悟,而是推脫。

將所有的錯誤,都推在社會體制上,“我是這樣出生的,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有什麼錯?”

當然,社會體制有問題,可身為男人,身為丈夫,身為父親,難道不應該為“逼死女兒”買單嗎?

還能夠心安理得地繼續下一胎,是置這些早早就沒了的孩子於何地?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一夜成年

看不到希望的家,回不去了,贊恩離家出走,卻跟著蟑螂俠下了車。

正如蟑螂俠所說:我不需要蜘蛛俠,我是蟑螂俠。

贊恩也是一樣,他不是大人物,大英雄,他只是這社會體制下艱難求生的小螻蟻。

他在遊樂場裡兜兜轉轉,摩天輪,旋轉木馬裡坐著看天漸漸的黑,全然看不到一絲孩子到遊樂場玩耍的快樂,更看不到一個人在外漂泊的恐懼。

遊樂場裡,那位母親的大型玩偶木然地張著自己的一雙大手,贊恩上前去,將玩偶的衣服扒開,走到稍遠的地方靜靜地看著,那個時候的他,眼裡到底看到了什麼?是對母親的依賴還是對母愛的渴望?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新手媽媽泰格斯,大概身上也散發著母愛的光吧,所以贊恩對泰格斯毫不設防,甚至在找不到工作之後,直接跟著泰格斯回家。

泰格斯的友好接納了他成為新的家人,他給泰格斯當起了小保姆,讓泰格斯沒有後顧之憂的上班,作為黎巴嫩的黑戶,泰格斯帶著兒子的顛沛流離,一方面是警察的驅逐,一方面是做假證的人對尤納斯的虎視眈眈。

造假證的阿斯普洛一句:“你兒子還沒出生就死了,他不存在,即使是番茄醬也有名字,有生產日期,也有到期日期”,一句話,說的不僅僅是泰格斯的孩子,還有許多同樣的難民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可生活的艱難,沒有泯滅泰格斯的善良,這一點跟贊恩的父母形成了極大的對比,同樣是奴隸出身,有人把孩子當工具,有人把他們當工具的孩子當寶貝。

但這樣的美好和短暫快樂,終究不屬於贊恩,當泰格斯失蹤,他不得不背起僅有一歲多還沒戒奶的尤納斯四處尋找媽媽,最後無功而返的時候。

一夜之間,他就不再是孩子了。

明明還只是個孩子,可他卻像個父親一樣照料著比自己更小的孩子,去露天市場找上阿普斯洛,謹慎地抱著尤納斯怕被搶走,帶著他坐在過道里睡覺,給他買不對味的奶粉,甚至是兌了奶粉的冰塊,兩個人就這麼吃著冰水熬著。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骯髒的舊神祗

“迦百農”直譯是為“混亂,無規則”的意思,是聖經中的地名,處於黎巴嫩一帶,是耶穌傳道時遷居落地的地方。

可偏偏是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卻成了難民營,貧民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裡的人們,絕望而清醒地過著也許毫無意義的生活,生育孩子,將孩子作為索取生活物資的工具,彷彿成了他們最大的底氣。

可若是沒有具象化難民的影像,我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無辜的孩子,彷彿天生帶著神的詛咒而來,而且這樣的孩子正一日日地增加。

於是,拉巴基實地調查3年,選用真實的故事背景為劇本題材,採用真正的難民人物共同演繹,歷時6個月的拍攝,最終用兩年的時間,將一個難民孩子的生活,不帶一絲藝術美化的類同於記錄片的形式進行製作。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直接囊括了國際上12項電影大獎和提名。

豆瓣評分9.1分,不會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題材的特別,更多的還是這真實人物所詮釋出來的那種絕望和對貧窮生活的控訴,透過屏幕傳達給了每一個人。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本該神聖的神祗,最後卻滿是悲塵。

而被具象化的這個難民孩子,就是《迦百農》裡面的清醒而世故的少年,贊恩。

清醒而世故的孩子

電影從贊恩和法官在法庭上的對話開始,一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讓人震撼,究竟一個孩子,要多狠心,才能說出起訴父母的話?要多絕望,才能說出如此厭世絕望的話?

可從一開始滿目瘡痍的難民集中營中玩耍的孩子裡,似乎有了些許答案可以追尋。

贊恩,只是這一眾孩子中的一個。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陰暗的,像豬圈一樣的可怕屋子裡,住著的,正是贊恩一家。

回來忙著打掃的贊恩媽媽,甚至對被鐵鏈綁在地上聲嘶力竭哭鬧著的孩子熟視無睹,大概,這也是小時候的贊恩走過的歷程吧。

晚風輕揚,屋子裡橫七豎八地躺著贊恩的七八個兄弟姐妹,贊恩睜著眼沒睡,那成熟世故的厭世臉上,有著別人不懂的清醒。

早上起來,被子上的血點,牽扯著他繃緊了的心,他晚上失眠,是不是也是因為他明白,妹妹薩哈的年紀漸長,看不清的未來裡,就有薩哈不確定的人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帶著一群弟妹在街頭做好了“手工果汁”,他也注意到了薩哈的褲子上,那顯而易見的“初潮”模樣。

把妹妹帶去公共廁所換洗,親手給妹妹洗染了血的內褲,告誡妹妹別讓任何人知道,將自己的背心疊好給妹妹換上。

看起來沒有比薩哈大多少的年紀,卻對人有清晰的認知,他明白妹妹的“初潮”,意味著她會被強迫成為壞蛋“阿薩德”的新娘,他也明白,阿薩德對薩哈的虎視眈眈,他更明白,父母對已經“成年”的薩哈會毫不留情。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在他們的環境下,男孩是賺錢工具,是帶娃工具,而女孩,是他們交易的籌碼,是可抵房租的商品。

兄妹兩坐在屋頂上,無心看紛飛的小鳥,薩哈斜靠在哥哥的肩膀上,那一瞬間,贊恩彷彿就是薩哈的全部。

可不管贊恩和薩哈如何隱瞞,終究是瞞不住的,忙碌了一天精疲力盡的贊恩回到家裡,卻只看到妹妹被打扮的花枝招展,拘謹地坐在幾個大人中間,像一件商品似的被打量著。

贊恩謀劃著帶走妹妹,以為只要將妹妹帶到奶奶那裡去就好了。

可一個小小的孩子,又怎麼能“鬥得過”兩個大人?

薩哈終究被父母強行送走了。

他憤怒,他暴走,被母親扭打,諷刺“你想扮演大人物是吧”

他不是大人物,也不是隻有大人物才會護著自己的妹妹。

人不能因為自己渺小,就不顧他人的死活,甚至將養了十多年的女兒就這麼當做一件商品賣了。

我們甚至都看不到薩哈父母親的一絲絲悔悟,而是推脫。

將所有的錯誤,都推在社會體制上,“我是這樣出生的,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有什麼錯?”

當然,社會體制有問題,可身為男人,身為丈夫,身為父親,難道不應該為“逼死女兒”買單嗎?

還能夠心安理得地繼續下一胎,是置這些早早就沒了的孩子於何地?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一夜成年

看不到希望的家,回不去了,贊恩離家出走,卻跟著蟑螂俠下了車。

正如蟑螂俠所說:我不需要蜘蛛俠,我是蟑螂俠。

贊恩也是一樣,他不是大人物,大英雄,他只是這社會體制下艱難求生的小螻蟻。

他在遊樂場裡兜兜轉轉,摩天輪,旋轉木馬裡坐著看天漸漸的黑,全然看不到一絲孩子到遊樂場玩耍的快樂,更看不到一個人在外漂泊的恐懼。

遊樂場裡,那位母親的大型玩偶木然地張著自己的一雙大手,贊恩上前去,將玩偶的衣服扒開,走到稍遠的地方靜靜地看著,那個時候的他,眼裡到底看到了什麼?是對母親的依賴還是對母愛的渴望?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新手媽媽泰格斯,大概身上也散發著母愛的光吧,所以贊恩對泰格斯毫不設防,甚至在找不到工作之後,直接跟著泰格斯回家。

泰格斯的友好接納了他成為新的家人,他給泰格斯當起了小保姆,讓泰格斯沒有後顧之憂的上班,作為黎巴嫩的黑戶,泰格斯帶著兒子的顛沛流離,一方面是警察的驅逐,一方面是做假證的人對尤納斯的虎視眈眈。

造假證的阿斯普洛一句:“你兒子還沒出生就死了,他不存在,即使是番茄醬也有名字,有生產日期,也有到期日期”,一句話,說的不僅僅是泰格斯的孩子,還有許多同樣的難民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可生活的艱難,沒有泯滅泰格斯的善良,這一點跟贊恩的父母形成了極大的對比,同樣是奴隸出身,有人把孩子當工具,有人把他們當工具的孩子當寶貝。

但這樣的美好和短暫快樂,終究不屬於贊恩,當泰格斯失蹤,他不得不背起僅有一歲多還沒戒奶的尤納斯四處尋找媽媽,最後無功而返的時候。

一夜之間,他就不再是孩子了。

明明還只是個孩子,可他卻像個父親一樣照料著比自己更小的孩子,去露天市場找上阿普斯洛,謹慎地抱著尤納斯怕被搶走,帶著他坐在過道里睡覺,給他買不對味的奶粉,甚至是兌了奶粉的冰塊,兩個人就這麼吃著冰水熬著。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他苦練口音,去領救濟糧,給尤納斯吃沒有水泡開的奶粉,製作毒品販賣,所有的所有,都只是為了活下去,帶著弟弟活下去。

可房東的一把鎖,切斷了他所有的希望。

他想狠下心丟掉尤納斯,可又害怕擔心,走開,卻又回頭,遠遠坐著,卻又回頭將他綁好,再次走開,看著尤納斯淒厲的哭喊,他抹開了自己的眼淚,帶著尤納斯去找那個唯一還能救他們兩的人。

最終,他也走上了和父母一樣的路,賣掉了相依為命的“弟弟”,他的心痛著也沒有用,在髮廊裡,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他是不是也是十分厭棄?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骯髒的舊神祗

“迦百農”直譯是為“混亂,無規則”的意思,是聖經中的地名,處於黎巴嫩一帶,是耶穌傳道時遷居落地的地方。

可偏偏是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卻成了難民營,貧民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裡的人們,絕望而清醒地過著也許毫無意義的生活,生育孩子,將孩子作為索取生活物資的工具,彷彿成了他們最大的底氣。

可若是沒有具象化難民的影像,我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無辜的孩子,彷彿天生帶著神的詛咒而來,而且這樣的孩子正一日日地增加。

於是,拉巴基實地調查3年,選用真實的故事背景為劇本題材,採用真正的難民人物共同演繹,歷時6個月的拍攝,最終用兩年的時間,將一個難民孩子的生活,不帶一絲藝術美化的類同於記錄片的形式進行製作。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直接囊括了國際上12項電影大獎和提名。

豆瓣評分9.1分,不會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題材的特別,更多的還是這真實人物所詮釋出來的那種絕望和對貧窮生活的控訴,透過屏幕傳達給了每一個人。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本該神聖的神祗,最後卻滿是悲塵。

而被具象化的這個難民孩子,就是《迦百農》裡面的清醒而世故的少年,贊恩。

清醒而世故的孩子

電影從贊恩和法官在法庭上的對話開始,一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讓人震撼,究竟一個孩子,要多狠心,才能說出起訴父母的話?要多絕望,才能說出如此厭世絕望的話?

可從一開始滿目瘡痍的難民集中營中玩耍的孩子裡,似乎有了些許答案可以追尋。

贊恩,只是這一眾孩子中的一個。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陰暗的,像豬圈一樣的可怕屋子裡,住著的,正是贊恩一家。

回來忙著打掃的贊恩媽媽,甚至對被鐵鏈綁在地上聲嘶力竭哭鬧著的孩子熟視無睹,大概,這也是小時候的贊恩走過的歷程吧。

晚風輕揚,屋子裡橫七豎八地躺著贊恩的七八個兄弟姐妹,贊恩睜著眼沒睡,那成熟世故的厭世臉上,有著別人不懂的清醒。

早上起來,被子上的血點,牽扯著他繃緊了的心,他晚上失眠,是不是也是因為他明白,妹妹薩哈的年紀漸長,看不清的未來裡,就有薩哈不確定的人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帶著一群弟妹在街頭做好了“手工果汁”,他也注意到了薩哈的褲子上,那顯而易見的“初潮”模樣。

把妹妹帶去公共廁所換洗,親手給妹妹洗染了血的內褲,告誡妹妹別讓任何人知道,將自己的背心疊好給妹妹換上。

看起來沒有比薩哈大多少的年紀,卻對人有清晰的認知,他明白妹妹的“初潮”,意味著她會被強迫成為壞蛋“阿薩德”的新娘,他也明白,阿薩德對薩哈的虎視眈眈,他更明白,父母對已經“成年”的薩哈會毫不留情。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在他們的環境下,男孩是賺錢工具,是帶娃工具,而女孩,是他們交易的籌碼,是可抵房租的商品。

兄妹兩坐在屋頂上,無心看紛飛的小鳥,薩哈斜靠在哥哥的肩膀上,那一瞬間,贊恩彷彿就是薩哈的全部。

可不管贊恩和薩哈如何隱瞞,終究是瞞不住的,忙碌了一天精疲力盡的贊恩回到家裡,卻只看到妹妹被打扮的花枝招展,拘謹地坐在幾個大人中間,像一件商品似的被打量著。

贊恩謀劃著帶走妹妹,以為只要將妹妹帶到奶奶那裡去就好了。

可一個小小的孩子,又怎麼能“鬥得過”兩個大人?

薩哈終究被父母強行送走了。

他憤怒,他暴走,被母親扭打,諷刺“你想扮演大人物是吧”

他不是大人物,也不是隻有大人物才會護著自己的妹妹。

人不能因為自己渺小,就不顧他人的死活,甚至將養了十多年的女兒就這麼當做一件商品賣了。

我們甚至都看不到薩哈父母親的一絲絲悔悟,而是推脫。

將所有的錯誤,都推在社會體制上,“我是這樣出生的,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有什麼錯?”

當然,社會體制有問題,可身為男人,身為丈夫,身為父親,難道不應該為“逼死女兒”買單嗎?

還能夠心安理得地繼續下一胎,是置這些早早就沒了的孩子於何地?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一夜成年

看不到希望的家,回不去了,贊恩離家出走,卻跟著蟑螂俠下了車。

正如蟑螂俠所說:我不需要蜘蛛俠,我是蟑螂俠。

贊恩也是一樣,他不是大人物,大英雄,他只是這社會體制下艱難求生的小螻蟻。

他在遊樂場裡兜兜轉轉,摩天輪,旋轉木馬裡坐著看天漸漸的黑,全然看不到一絲孩子到遊樂場玩耍的快樂,更看不到一個人在外漂泊的恐懼。

遊樂場裡,那位母親的大型玩偶木然地張著自己的一雙大手,贊恩上前去,將玩偶的衣服扒開,走到稍遠的地方靜靜地看著,那個時候的他,眼裡到底看到了什麼?是對母親的依賴還是對母愛的渴望?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新手媽媽泰格斯,大概身上也散發著母愛的光吧,所以贊恩對泰格斯毫不設防,甚至在找不到工作之後,直接跟著泰格斯回家。

泰格斯的友好接納了他成為新的家人,他給泰格斯當起了小保姆,讓泰格斯沒有後顧之憂的上班,作為黎巴嫩的黑戶,泰格斯帶著兒子的顛沛流離,一方面是警察的驅逐,一方面是做假證的人對尤納斯的虎視眈眈。

造假證的阿斯普洛一句:“你兒子還沒出生就死了,他不存在,即使是番茄醬也有名字,有生產日期,也有到期日期”,一句話,說的不僅僅是泰格斯的孩子,還有許多同樣的難民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可生活的艱難,沒有泯滅泰格斯的善良,這一點跟贊恩的父母形成了極大的對比,同樣是奴隸出身,有人把孩子當工具,有人把他們當工具的孩子當寶貝。

但這樣的美好和短暫快樂,終究不屬於贊恩,當泰格斯失蹤,他不得不背起僅有一歲多還沒戒奶的尤納斯四處尋找媽媽,最後無功而返的時候。

一夜之間,他就不再是孩子了。

明明還只是個孩子,可他卻像個父親一樣照料著比自己更小的孩子,去露天市場找上阿普斯洛,謹慎地抱著尤納斯怕被搶走,帶著他坐在過道里睡覺,給他買不對味的奶粉,甚至是兌了奶粉的冰塊,兩個人就這麼吃著冰水熬著。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他苦練口音,去領救濟糧,給尤納斯吃沒有水泡開的奶粉,製作毒品販賣,所有的所有,都只是為了活下去,帶著弟弟活下去。

可房東的一把鎖,切斷了他所有的希望。

他想狠下心丟掉尤納斯,可又害怕擔心,走開,卻又回頭,遠遠坐著,卻又回頭將他綁好,再次走開,看著尤納斯淒厲的哭喊,他抹開了自己的眼淚,帶著尤納斯去找那個唯一還能救他們兩的人。

最終,他也走上了和父母一樣的路,賣掉了相依為命的“弟弟”,他的心痛著也沒有用,在髮廊裡,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他是不是也是十分厭棄?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起訴父母,對簿公堂

直落的鏡頭裡,贊恩回到了自己的家,想拿著身份證逃離這絕望的國度。

可當他在屋子裡遍尋不著自己的身份證明的時候,父親這才諷刺地告訴他“別跟我提什麼證件。”

同時爆出來的,還有那份“心碎的醫院賬單”

薩哈出事了,儘管他有預感,可他仍舊是一遍遍地確認,詢問“她不見了嗎?你會知道什麼是不見了”。

也許,大人們,弟妹們都對“不見了”淡然冷漠,但是剛經歷過這一切的他,絕對明白“不見了”意味著“徹底失去”。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骯髒的舊神祗

“迦百農”直譯是為“混亂,無規則”的意思,是聖經中的地名,處於黎巴嫩一帶,是耶穌傳道時遷居落地的地方。

可偏偏是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卻成了難民營,貧民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裡的人們,絕望而清醒地過著也許毫無意義的生活,生育孩子,將孩子作為索取生活物資的工具,彷彿成了他們最大的底氣。

可若是沒有具象化難民的影像,我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無辜的孩子,彷彿天生帶著神的詛咒而來,而且這樣的孩子正一日日地增加。

於是,拉巴基實地調查3年,選用真實的故事背景為劇本題材,採用真正的難民人物共同演繹,歷時6個月的拍攝,最終用兩年的時間,將一個難民孩子的生活,不帶一絲藝術美化的類同於記錄片的形式進行製作。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直接囊括了國際上12項電影大獎和提名。

豆瓣評分9.1分,不會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題材的特別,更多的還是這真實人物所詮釋出來的那種絕望和對貧窮生活的控訴,透過屏幕傳達給了每一個人。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本該神聖的神祗,最後卻滿是悲塵。

而被具象化的這個難民孩子,就是《迦百農》裡面的清醒而世故的少年,贊恩。

清醒而世故的孩子

電影從贊恩和法官在法庭上的對話開始,一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讓人震撼,究竟一個孩子,要多狠心,才能說出起訴父母的話?要多絕望,才能說出如此厭世絕望的話?

可從一開始滿目瘡痍的難民集中營中玩耍的孩子裡,似乎有了些許答案可以追尋。

贊恩,只是這一眾孩子中的一個。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陰暗的,像豬圈一樣的可怕屋子裡,住著的,正是贊恩一家。

回來忙著打掃的贊恩媽媽,甚至對被鐵鏈綁在地上聲嘶力竭哭鬧著的孩子熟視無睹,大概,這也是小時候的贊恩走過的歷程吧。

晚風輕揚,屋子裡橫七豎八地躺著贊恩的七八個兄弟姐妹,贊恩睜著眼沒睡,那成熟世故的厭世臉上,有著別人不懂的清醒。

早上起來,被子上的血點,牽扯著他繃緊了的心,他晚上失眠,是不是也是因為他明白,妹妹薩哈的年紀漸長,看不清的未來裡,就有薩哈不確定的人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帶著一群弟妹在街頭做好了“手工果汁”,他也注意到了薩哈的褲子上,那顯而易見的“初潮”模樣。

把妹妹帶去公共廁所換洗,親手給妹妹洗染了血的內褲,告誡妹妹別讓任何人知道,將自己的背心疊好給妹妹換上。

看起來沒有比薩哈大多少的年紀,卻對人有清晰的認知,他明白妹妹的“初潮”,意味著她會被強迫成為壞蛋“阿薩德”的新娘,他也明白,阿薩德對薩哈的虎視眈眈,他更明白,父母對已經“成年”的薩哈會毫不留情。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在他們的環境下,男孩是賺錢工具,是帶娃工具,而女孩,是他們交易的籌碼,是可抵房租的商品。

兄妹兩坐在屋頂上,無心看紛飛的小鳥,薩哈斜靠在哥哥的肩膀上,那一瞬間,贊恩彷彿就是薩哈的全部。

可不管贊恩和薩哈如何隱瞞,終究是瞞不住的,忙碌了一天精疲力盡的贊恩回到家裡,卻只看到妹妹被打扮的花枝招展,拘謹地坐在幾個大人中間,像一件商品似的被打量著。

贊恩謀劃著帶走妹妹,以為只要將妹妹帶到奶奶那裡去就好了。

可一個小小的孩子,又怎麼能“鬥得過”兩個大人?

薩哈終究被父母強行送走了。

他憤怒,他暴走,被母親扭打,諷刺“你想扮演大人物是吧”

他不是大人物,也不是隻有大人物才會護著自己的妹妹。

人不能因為自己渺小,就不顧他人的死活,甚至將養了十多年的女兒就這麼當做一件商品賣了。

我們甚至都看不到薩哈父母親的一絲絲悔悟,而是推脫。

將所有的錯誤,都推在社會體制上,“我是這樣出生的,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有什麼錯?”

當然,社會體制有問題,可身為男人,身為丈夫,身為父親,難道不應該為“逼死女兒”買單嗎?

還能夠心安理得地繼續下一胎,是置這些早早就沒了的孩子於何地?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一夜成年

看不到希望的家,回不去了,贊恩離家出走,卻跟著蟑螂俠下了車。

正如蟑螂俠所說:我不需要蜘蛛俠,我是蟑螂俠。

贊恩也是一樣,他不是大人物,大英雄,他只是這社會體制下艱難求生的小螻蟻。

他在遊樂場裡兜兜轉轉,摩天輪,旋轉木馬裡坐著看天漸漸的黑,全然看不到一絲孩子到遊樂場玩耍的快樂,更看不到一個人在外漂泊的恐懼。

遊樂場裡,那位母親的大型玩偶木然地張著自己的一雙大手,贊恩上前去,將玩偶的衣服扒開,走到稍遠的地方靜靜地看著,那個時候的他,眼裡到底看到了什麼?是對母親的依賴還是對母愛的渴望?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新手媽媽泰格斯,大概身上也散發著母愛的光吧,所以贊恩對泰格斯毫不設防,甚至在找不到工作之後,直接跟著泰格斯回家。

泰格斯的友好接納了他成為新的家人,他給泰格斯當起了小保姆,讓泰格斯沒有後顧之憂的上班,作為黎巴嫩的黑戶,泰格斯帶著兒子的顛沛流離,一方面是警察的驅逐,一方面是做假證的人對尤納斯的虎視眈眈。

造假證的阿斯普洛一句:“你兒子還沒出生就死了,他不存在,即使是番茄醬也有名字,有生產日期,也有到期日期”,一句話,說的不僅僅是泰格斯的孩子,還有許多同樣的難民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可生活的艱難,沒有泯滅泰格斯的善良,這一點跟贊恩的父母形成了極大的對比,同樣是奴隸出身,有人把孩子當工具,有人把他們當工具的孩子當寶貝。

但這樣的美好和短暫快樂,終究不屬於贊恩,當泰格斯失蹤,他不得不背起僅有一歲多還沒戒奶的尤納斯四處尋找媽媽,最後無功而返的時候。

一夜之間,他就不再是孩子了。

明明還只是個孩子,可他卻像個父親一樣照料著比自己更小的孩子,去露天市場找上阿普斯洛,謹慎地抱著尤納斯怕被搶走,帶著他坐在過道里睡覺,給他買不對味的奶粉,甚至是兌了奶粉的冰塊,兩個人就這麼吃著冰水熬著。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他苦練口音,去領救濟糧,給尤納斯吃沒有水泡開的奶粉,製作毒品販賣,所有的所有,都只是為了活下去,帶著弟弟活下去。

可房東的一把鎖,切斷了他所有的希望。

他想狠下心丟掉尤納斯,可又害怕擔心,走開,卻又回頭,遠遠坐著,卻又回頭將他綁好,再次走開,看著尤納斯淒厲的哭喊,他抹開了自己的眼淚,帶著尤納斯去找那個唯一還能救他們兩的人。

最終,他也走上了和父母一樣的路,賣掉了相依為命的“弟弟”,他的心痛著也沒有用,在髮廊裡,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他是不是也是十分厭棄?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起訴父母,對簿公堂

直落的鏡頭裡,贊恩回到了自己的家,想拿著身份證逃離這絕望的國度。

可當他在屋子裡遍尋不著自己的身份證明的時候,父親這才諷刺地告訴他“別跟我提什麼證件。”

同時爆出來的,還有那份“心碎的醫院賬單”

薩哈出事了,儘管他有預感,可他仍舊是一遍遍地確認,詢問“她不見了嗎?你會知道什麼是不見了”。

也許,大人們,弟妹們都對“不見了”淡然冷漠,但是剛經歷過這一切的他,絕對明白“不見了”意味著“徹底失去”。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泰格斯不見了。

尤納斯不見了。

還有薩哈,也不見了。

他拿起刀就往阿薩德那裡跑,不管不顧的想要報仇,最終換來的牢獄之災,他一點也不後悔,更不為自己辯解什麼。

當贊恩的母親帶著些許糖果到監獄裡去看贊恩的時候,她還一臉無知地問“你為什麼這麼恨我?我也無能為力,什麼都做不了”。

無能為力這個詞,被所有人用了個遍,但卻沒有一個人嘗試著從自身找原因,從源頭上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贊恩就靜靜地看著母親在對面為自己辯解,開脫,麻木地聽著母親“我懷孕了,你將會有一個弟弟或妹妹……我希望是個女孩,我們叫她薩哈”,眼淚盈滿了他的眼眶。

他用力地扔掉那袋糖果,彷彿已經能預見母親肚子裡的那個男孩或女孩,和自己,和薩哈一樣的悲劇。

一個解決社會問題的電視節目,給了他一線生機。

“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

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被詛咒的,不是“迦百農”,而是生活在這裡的那些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骯髒的舊神祗

“迦百農”直譯是為“混亂,無規則”的意思,是聖經中的地名,處於黎巴嫩一帶,是耶穌傳道時遷居落地的地方。

可偏偏是這麼一個神聖的地方,卻成了難民營,貧民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裡的人們,絕望而清醒地過著也許毫無意義的生活,生育孩子,將孩子作為索取生活物資的工具,彷彿成了他們最大的底氣。

可若是沒有具象化難民的影像,我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無辜的孩子,彷彿天生帶著神的詛咒而來,而且這樣的孩子正一日日地增加。

於是,拉巴基實地調查3年,選用真實的故事背景為劇本題材,採用真正的難民人物共同演繹,歷時6個月的拍攝,最終用兩年的時間,將一個難民孩子的生活,不帶一絲藝術美化的類同於記錄片的形式進行製作。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直接囊括了國際上12項電影大獎和提名。

豆瓣評分9.1分,不會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題材的特別,更多的還是這真實人物所詮釋出來的那種絕望和對貧窮生活的控訴,透過屏幕傳達給了每一個人。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本該神聖的神祗,最後卻滿是悲塵。

而被具象化的這個難民孩子,就是《迦百農》裡面的清醒而世故的少年,贊恩。

清醒而世故的孩子

電影從贊恩和法官在法庭上的對話開始,一句“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讓人震撼,究竟一個孩子,要多狠心,才能說出起訴父母的話?要多絕望,才能說出如此厭世絕望的話?

可從一開始滿目瘡痍的難民集中營中玩耍的孩子裡,似乎有了些許答案可以追尋。

贊恩,只是這一眾孩子中的一個。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陰暗的,像豬圈一樣的可怕屋子裡,住著的,正是贊恩一家。

回來忙著打掃的贊恩媽媽,甚至對被鐵鏈綁在地上聲嘶力竭哭鬧著的孩子熟視無睹,大概,這也是小時候的贊恩走過的歷程吧。

晚風輕揚,屋子裡橫七豎八地躺著贊恩的七八個兄弟姐妹,贊恩睜著眼沒睡,那成熟世故的厭世臉上,有著別人不懂的清醒。

早上起來,被子上的血點,牽扯著他繃緊了的心,他晚上失眠,是不是也是因為他明白,妹妹薩哈的年紀漸長,看不清的未來裡,就有薩哈不確定的人生?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帶著一群弟妹在街頭做好了“手工果汁”,他也注意到了薩哈的褲子上,那顯而易見的“初潮”模樣。

把妹妹帶去公共廁所換洗,親手給妹妹洗染了血的內褲,告誡妹妹別讓任何人知道,將自己的背心疊好給妹妹換上。

看起來沒有比薩哈大多少的年紀,卻對人有清晰的認知,他明白妹妹的“初潮”,意味著她會被強迫成為壞蛋“阿薩德”的新娘,他也明白,阿薩德對薩哈的虎視眈眈,他更明白,父母對已經“成年”的薩哈會毫不留情。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在他們的環境下,男孩是賺錢工具,是帶娃工具,而女孩,是他們交易的籌碼,是可抵房租的商品。

兄妹兩坐在屋頂上,無心看紛飛的小鳥,薩哈斜靠在哥哥的肩膀上,那一瞬間,贊恩彷彿就是薩哈的全部。

可不管贊恩和薩哈如何隱瞞,終究是瞞不住的,忙碌了一天精疲力盡的贊恩回到家裡,卻只看到妹妹被打扮的花枝招展,拘謹地坐在幾個大人中間,像一件商品似的被打量著。

贊恩謀劃著帶走妹妹,以為只要將妹妹帶到奶奶那裡去就好了。

可一個小小的孩子,又怎麼能“鬥得過”兩個大人?

薩哈終究被父母強行送走了。

他憤怒,他暴走,被母親扭打,諷刺“你想扮演大人物是吧”

他不是大人物,也不是隻有大人物才會護著自己的妹妹。

人不能因為自己渺小,就不顧他人的死活,甚至將養了十多年的女兒就這麼當做一件商品賣了。

我們甚至都看不到薩哈父母親的一絲絲悔悟,而是推脫。

將所有的錯誤,都推在社會體制上,“我是這樣出生的,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我有什麼錯?”

當然,社會體制有問題,可身為男人,身為丈夫,身為父親,難道不應該為“逼死女兒”買單嗎?

還能夠心安理得地繼續下一胎,是置這些早早就沒了的孩子於何地?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一夜成年

看不到希望的家,回不去了,贊恩離家出走,卻跟著蟑螂俠下了車。

正如蟑螂俠所說:我不需要蜘蛛俠,我是蟑螂俠。

贊恩也是一樣,他不是大人物,大英雄,他只是這社會體制下艱難求生的小螻蟻。

他在遊樂場裡兜兜轉轉,摩天輪,旋轉木馬裡坐著看天漸漸的黑,全然看不到一絲孩子到遊樂場玩耍的快樂,更看不到一個人在外漂泊的恐懼。

遊樂場裡,那位母親的大型玩偶木然地張著自己的一雙大手,贊恩上前去,將玩偶的衣服扒開,走到稍遠的地方靜靜地看著,那個時候的他,眼裡到底看到了什麼?是對母親的依賴還是對母愛的渴望?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新手媽媽泰格斯,大概身上也散發著母愛的光吧,所以贊恩對泰格斯毫不設防,甚至在找不到工作之後,直接跟著泰格斯回家。

泰格斯的友好接納了他成為新的家人,他給泰格斯當起了小保姆,讓泰格斯沒有後顧之憂的上班,作為黎巴嫩的黑戶,泰格斯帶著兒子的顛沛流離,一方面是警察的驅逐,一方面是做假證的人對尤納斯的虎視眈眈。

造假證的阿斯普洛一句:“你兒子還沒出生就死了,他不存在,即使是番茄醬也有名字,有生產日期,也有到期日期”,一句話,說的不僅僅是泰格斯的孩子,還有許多同樣的難民孩子。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可生活的艱難,沒有泯滅泰格斯的善良,這一點跟贊恩的父母形成了極大的對比,同樣是奴隸出身,有人把孩子當工具,有人把他們當工具的孩子當寶貝。

但這樣的美好和短暫快樂,終究不屬於贊恩,當泰格斯失蹤,他不得不背起僅有一歲多還沒戒奶的尤納斯四處尋找媽媽,最後無功而返的時候。

一夜之間,他就不再是孩子了。

明明還只是個孩子,可他卻像個父親一樣照料著比自己更小的孩子,去露天市場找上阿普斯洛,謹慎地抱著尤納斯怕被搶走,帶著他坐在過道里睡覺,給他買不對味的奶粉,甚至是兌了奶粉的冰塊,兩個人就這麼吃著冰水熬著。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他苦練口音,去領救濟糧,給尤納斯吃沒有水泡開的奶粉,製作毒品販賣,所有的所有,都只是為了活下去,帶著弟弟活下去。

可房東的一把鎖,切斷了他所有的希望。

他想狠下心丟掉尤納斯,可又害怕擔心,走開,卻又回頭,遠遠坐著,卻又回頭將他綁好,再次走開,看著尤納斯淒厲的哭喊,他抹開了自己的眼淚,帶著尤納斯去找那個唯一還能救他們兩的人。

最終,他也走上了和父母一樣的路,賣掉了相依為命的“弟弟”,他的心痛著也沒有用,在髮廊裡,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他是不是也是十分厭棄?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起訴父母,對簿公堂

直落的鏡頭裡,贊恩回到了自己的家,想拿著身份證逃離這絕望的國度。

可當他在屋子裡遍尋不著自己的身份證明的時候,父親這才諷刺地告訴他“別跟我提什麼證件。”

同時爆出來的,還有那份“心碎的醫院賬單”

薩哈出事了,儘管他有預感,可他仍舊是一遍遍地確認,詢問“她不見了嗎?你會知道什麼是不見了”。

也許,大人們,弟妹們都對“不見了”淡然冷漠,但是剛經歷過這一切的他,絕對明白“不見了”意味著“徹底失去”。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泰格斯不見了。

尤納斯不見了。

還有薩哈,也不見了。

他拿起刀就往阿薩德那裡跑,不管不顧的想要報仇,最終換來的牢獄之災,他一點也不後悔,更不為自己辯解什麼。

當贊恩的母親帶著些許糖果到監獄裡去看贊恩的時候,她還一臉無知地問“你為什麼這麼恨我?我也無能為力,什麼都做不了”。

無能為力這個詞,被所有人用了個遍,但卻沒有一個人嘗試著從自身找原因,從源頭上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贊恩就靜靜地看著母親在對面為自己辯解,開脫,麻木地聽著母親“我懷孕了,你將會有一個弟弟或妹妹……我希望是個女孩,我們叫她薩哈”,眼淚盈滿了他的眼眶。

他用力地扔掉那袋糖果,彷彿已經能預見母親肚子裡的那個男孩或女孩,和自己,和薩哈一樣的悲劇。

一個解決社會問題的電視節目,給了他一線生機。

“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這句話,說的不僅僅是他的父母親,還有無數的難民集中營裡的人。

當贊恩的母親還在法庭裡辯解“沒有人有權利批評我,我是我自己的法官”的時候,他們的兒子已經看到了更深層次的本質。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這彷彿就是一個無限死循環的路,可太多的人在生育上面迷了路,拼命生下的孩子,卻又硬生生的扼殺了孩子的人生,甚至生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