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小學生質疑教材用詞不當:擁有這項能力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前段時間,福州二年級男生小馮對語文課本中《羿射九日》一文提出質疑。

他指出,課文前一段寫“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下一段寫“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是前後矛盾,又質疑道:“既然水蒸乾了,那后羿是怎麼蹚的河?是不是課文出錯了?”

6月14日,人教社官微正式迴應稱:““蹚”字的確用得不恰當,教材編寫組正在認真研究,會對教材適當修改。

網友們紛紛為孩子過人的判斷力和思考力點贊,更誇孩子有學霸潛質。

愛因斯坦曾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遠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

在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孩子在學校習得的知識可能畢業後就會過時,獨立思考力,更成了孩子決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8歲小學生質疑教材用詞不當:擁有這項能力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獨立思考的孩子,更有主見

最近,在媽媽群裡看到一個男孩侃侃而談的視頻:

因為腳上的鞋不夠時尚,男孩遭到了小夥伴們嘲笑,但他自信地回懟:

“我不是一個盲從物質的人,我穿這雙鞋純粹因為喜歡它的顏色。或許這個牌子已經不潮了,但我就是喜歡啊。

重點不是我腳上穿什麼鞋,而是我有沒有自己的想法;重點不在於我穿的鞋子或衣服是哪個牌子,而是我知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我有沒有自己的想法。”

懟完小夥伴,男孩又給小夥伴們的父母補了堂思想課“別讓小孩變成只重視物質享受的那種人。

否則,當他們腳上穿的不是喬丹鞋,或身上的衣服不是潮牌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男孩小年紀就有思想有主見,令群裡一眾老母親歎服不已。

畢竟,很多成年人也無法像男孩這樣自信地應對冷嘲熱諷,堅定地選自己所愛,愛自己所選。

李開復說: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獨立思考的孩子比乖孩子更耐挫,因為,獨立思考的孩子,都很有主見,他們不會人云亦云、不會隨波逐流,更不會因為別人的冷嘲熱諷而陷入自卑失落的負面情緒。

會獨立思考、有主見的孩子,不受外界干擾,不被他人意志綁架,能心無旁騖地實現自己的目標,人生已經成功了一半。


8歲小學生質疑教材用詞不當:擁有這項能力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獨立思考的孩子,更有創造力

曾看過一篇報道,阜陽市初一學生丁晨在匹茲堡國際發明展上,憑藉自己創意十足的“爬樓神器”,一舉奪得金獎。

丁晨的“爬樓神器”是一種助力裝置,安裝在樓梯扶手的軌道上,可以幫助使用者輕鬆爬樓。

早在小學時,因為看到爺爺奶奶上樓吃力,丁晨就想發明了一種助力器,讓上樓的人輕鬆爬樓梯,甚至自由加快、減慢速度。

剛升入初中,他就將自己的設想告訴了科技課老師。

在老師指導下,他從原理設計、選材,到3D建模、打印創作,不斷調試改進,終於把幼時設想變成了實用的發明。

丁媽媽稱,丁晨從小就很有自己的想法。

別的孩子拿到玩具,都愛不釋手地抱在懷裡,丁晨卻最愛把家裡玩具拆開,一個人靜靜觀察、研究。

雖然父母都不懂電腦,但丁晨3歲就自己摸索著申請了QQ。

父母笑稱自己經常無法理解兒子小時候的行為,但仍儘量給他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自由。

正是父母放手讓孩子獨立思考,才成就了丁晨今天驚人的創造力。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斯尼克說,具有終身創造力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人工智能時代,競爭前所未有的激烈,創造力是保證孩子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能力。

而獨立思考,正是孩子不竭創造力的源泉。


8歲小學生質疑教材用詞不當:擁有這項能力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獨立思考的孩子,更有競爭力

去年,香港13歲少女葉礽僖推出全球首款兒童語言社區APP,一躍成為全球最年輕CEO。

她受邀赴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硅谷奇點大學等多個機構發表演講,被國外媒體爭相採訪,甚至聯合國也想聘她為實習生。

採訪中被問到為什麼小小年紀如此優秀,葉礽僖鄭重地感謝父母從小鼓勵自己大膽思考。

葉媽媽也表示,“父母要多鼓勵,放手讓孩子去思考,去嘗試。”

葉礽僖小學時就閱讀政治、科技、創業一類的書,並對每本書都深入思考。

因為與熱衷追星、化妝的同學沒有共同語言,葉礽僖在學校遭到了同學們排擠。

但是,父母一直支持女兒堅持閱讀和思考。通過大量閱讀和深度思考,葉礽僖的獨立思考力遠遠超過同齡人。

普通小學生還為作業焦頭爛額時,葉礽僖的人生卻一路開掛。

她10歲獲得創業大賽冠軍,11歲開發出全球首款兒童語言社區APP,12歲成立軟件公司並親任CEO。

作家石述思說:“所謂成長,就是實現獨立生存、完成獨立思考能力的自我奮鬥。”

人才若都千篇一律,便沒有人能脫穎而出。

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當下,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拼知識儲備,更是拼獨創性。

而獨立思考,正是孕育獨創性的搖籃。


8歲小學生質疑教材用詞不當:擁有這項能力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拿破崙·希爾說:“獨立的思考可以拯救一個人的命運。”

獨立思考可以幫孩子認清自己,找準自己在世界的位置,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父母,比起給孩子灌輸知識,我們更需要引導他從小獨立思考。

1、廣泛閱讀

葉礽僖自幼熱愛閱讀,13歲時已每週讀20本書,從哲學、經管到小說,涉獵非常廣泛。

因為在書中讀到南非總統曼德拉談論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小姑娘決心開發一款語言APP,幫助全球小朋友互動學習,打破種族藩籬。

閱讀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靈感,促使孩子主動思考,而善於主動思考的孩子,才能夠保持獨立的思考,最大化實現自己的價值。

2、提高辨別能力

親子專家詹姆斯·多布森博士指出,如今社會上的流行訊息正通過電視和網絡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

面對層出不窮的信息,判斷力弱的孩子很容易盲目跟風,失去自我。

父母只有教會孩子從小用分析和批判的態度獲取信息,孩子才能在成長路上不被雜音所擾,保持獨立的思考,專心做好自己。

3、允許孩子“不聽話”

鄭淵潔讀小學時,因為把老師佈置的作文題《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改成《早起的蟲子被鳥吃》,被老師懲罰當著全班同學面說一百遍“鄭淵潔是班上最沒出息的人”,他不服地引爆了拉炮,結果慘被學校開除。

領鄭淵潔回家的路上,爸爸對他說,“孩子,沒關係,我在家教你。”

爸爸的包容,激發了鄭淵潔的獨立思考力和創造力,促使他投身於文學創作。如今,他的童話影響了中國三代人,更連續多年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

不聽話,是孩子的自主意識在萌芽;不聽話的孩子,形成了自己的判斷力,往往更擅長獨立思考。

允許孩子不聽話,不要求孩子事事順從父母,孩子才能有獨立思考的空間。

叔本華說:“只有獨立思考才是一個人真正的靈魂。”

獨立思考的孩子,擁有豐富的靈魂,更善於實現自我,也更有機會在社會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獨立思考的孩子,擁有瑰麗的夢想,人生有著無限潛能。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耐心些,給孩子需要的時間和空間,讓他自己思考,自己判斷。

如此,孩子方能淡定從容地應對生活的考驗,活出自己的精彩。

願每位父母,都尊重孩子的獨特性,給他獨立思考的自由;

也願每個孩子,都自信地獨立思考,擁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