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

一個孩子剛上一年級的媽媽在群裡說,她很焦慮。

開學不到2周,她已經考慮要不要給孩子換班了。

而焦慮的導火索,是她兒子從小一起的好朋友,成了他們班的班長。

這個孩子,幼兒園一直是老師的寵兒,平時在一片讚揚聲中長大。

結果到了小學,出來這樣的事情,這個好勝心本來就很強的孩子,心理落差很大,顯得很失落。

孩子媽媽怕這樣下去,孩子越來越沒信心,所以著急在群裡求助,問大家她該怎麼辦。

有家長說:孩子這一生還長著呢,不能這樣“輸不起”啊,你該做“失敗教育”了。

"

一個孩子剛上一年級的媽媽在群裡說,她很焦慮。

開學不到2周,她已經考慮要不要給孩子換班了。

而焦慮的導火索,是她兒子從小一起的好朋友,成了他們班的班長。

這個孩子,幼兒園一直是老師的寵兒,平時在一片讚揚聲中長大。

結果到了小學,出來這樣的事情,這個好勝心本來就很強的孩子,心理落差很大,顯得很失落。

孩子媽媽怕這樣下去,孩子越來越沒信心,所以著急在群裡求助,問大家她該怎麼辦。

有家長說:孩子這一生還長著呢,不能這樣“輸不起”啊,你該做“失敗教育”了。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什麼是“失敗教育”?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教孩子“贏”——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但如果孩子從小隻感受到了“贏”的優越感,卻從來嘗試過失敗的滋味,那麼他在未來一旦遭到挫折,帶來的挫折感會更加明顯。

事實上,不管是誰,也不可能一直贏。

所以,我們還要培養孩子”認輸“的能力——不是自暴自棄地對輸贏不在乎,而是平和地“承認自己輸了”,以及“認可別人贏了”的能力。

“贏”要認真地“贏”,“輸”也可以認真地“輸”。

“失敗教育”源自芬蘭,主要思想是用一個極端去擊碎另一個極端——當這個世界越來越迷戀成功學,適時地讓孩子主動嚐點小失敗,才能鼓勵他們走出舒適區,積極試錯,收穫更多可能性。

"

一個孩子剛上一年級的媽媽在群裡說,她很焦慮。

開學不到2周,她已經考慮要不要給孩子換班了。

而焦慮的導火索,是她兒子從小一起的好朋友,成了他們班的班長。

這個孩子,幼兒園一直是老師的寵兒,平時在一片讚揚聲中長大。

結果到了小學,出來這樣的事情,這個好勝心本來就很強的孩子,心理落差很大,顯得很失落。

孩子媽媽怕這樣下去,孩子越來越沒信心,所以著急在群裡求助,問大家她該怎麼辦。

有家長說:孩子這一生還長著呢,不能這樣“輸不起”啊,你該做“失敗教育”了。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什麼是“失敗教育”?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教孩子“贏”——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但如果孩子從小隻感受到了“贏”的優越感,卻從來嘗試過失敗的滋味,那麼他在未來一旦遭到挫折,帶來的挫折感會更加明顯。

事實上,不管是誰,也不可能一直贏。

所以,我們還要培養孩子”認輸“的能力——不是自暴自棄地對輸贏不在乎,而是平和地“承認自己輸了”,以及“認可別人贏了”的能力。

“贏”要認真地“贏”,“輸”也可以認真地“輸”。

“失敗教育”源自芬蘭,主要思想是用一個極端去擊碎另一個極端——當這個世界越來越迷戀成功學,適時地讓孩子主動嚐點小失敗,才能鼓勵他們走出舒適區,積極試錯,收穫更多可能性。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舉個例子,芬蘭的孩子從4、5歲起學習滑雪,而他們的第一堂滑雪課,就是練習跌倒。

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掌握了跌倒之後如何爬起來的正確姿勢,更學到了對整個人生而言都非常寶貴的一課——人生就像滑雪,充滿意外和挫折,跌倒很正常,只要勇敢地爬起來,就好了。

通過滑雪的練習,讓孩子明白:跌倒是最正常的事情。

Aalto大學創業社團主席Elina Uutela:“最有意思的事情往往並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在成功路途上的艱辛成長與蛻變。”

父母怎麼給孩子做”失敗教育“?

1.輸贏的態度比結果重要

要想讓孩子“輸得起”,父母就要先從自己做起,平衡心態,正確地看待孩子的輸贏得失。當孩子遭遇失敗、挫折時,教育孩子要克服沮喪和悲觀的情緒,分析失敗的原因,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

"

一個孩子剛上一年級的媽媽在群裡說,她很焦慮。

開學不到2周,她已經考慮要不要給孩子換班了。

而焦慮的導火索,是她兒子從小一起的好朋友,成了他們班的班長。

這個孩子,幼兒園一直是老師的寵兒,平時在一片讚揚聲中長大。

結果到了小學,出來這樣的事情,這個好勝心本來就很強的孩子,心理落差很大,顯得很失落。

孩子媽媽怕這樣下去,孩子越來越沒信心,所以著急在群裡求助,問大家她該怎麼辦。

有家長說:孩子這一生還長著呢,不能這樣“輸不起”啊,你該做“失敗教育”了。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什麼是“失敗教育”?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教孩子“贏”——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但如果孩子從小隻感受到了“贏”的優越感,卻從來嘗試過失敗的滋味,那麼他在未來一旦遭到挫折,帶來的挫折感會更加明顯。

事實上,不管是誰,也不可能一直贏。

所以,我們還要培養孩子”認輸“的能力——不是自暴自棄地對輸贏不在乎,而是平和地“承認自己輸了”,以及“認可別人贏了”的能力。

“贏”要認真地“贏”,“輸”也可以認真地“輸”。

“失敗教育”源自芬蘭,主要思想是用一個極端去擊碎另一個極端——當這個世界越來越迷戀成功學,適時地讓孩子主動嚐點小失敗,才能鼓勵他們走出舒適區,積極試錯,收穫更多可能性。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舉個例子,芬蘭的孩子從4、5歲起學習滑雪,而他們的第一堂滑雪課,就是練習跌倒。

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掌握了跌倒之後如何爬起來的正確姿勢,更學到了對整個人生而言都非常寶貴的一課——人生就像滑雪,充滿意外和挫折,跌倒很正常,只要勇敢地爬起來,就好了。

通過滑雪的練習,讓孩子明白:跌倒是最正常的事情。

Aalto大學創業社團主席Elina Uutela:“最有意思的事情往往並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在成功路途上的艱辛成長與蛻變。”

父母怎麼給孩子做”失敗教育“?

1.輸贏的態度比結果重要

要想讓孩子“輸得起”,父母就要先從自己做起,平衡心態,正確地看待孩子的輸贏得失。當孩子遭遇失敗、挫折時,教育孩子要克服沮喪和悲觀的情緒,分析失敗的原因,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爸爸去哪兒》的其中一期,凍齡男神林志穎和兒子一起參加比賽,沒拿到第一,兒子Kimi便大哭不止。

事後接受採訪,林爸爸自責的說:主要是因為平時的家庭教學,過於重視贏,沒教孩子如何面對輸,更沒教孩子享受學習、競爭和進步的過程。

孩子是受父母影響的。

有些家庭,特別是老人,喜歡在家說別人家的孩子哪裡哪裡好,想刺激自己家孩子的上進心。但在外面,可能為了好強,要面子,誇大自己的孩子的優點。

這樣孩子的壓力就很大,骨子裡看別人,都是“競爭”,而不是“共進”。

2.不要過度保護,讓他直面失敗

在《媽媽是超人3》中,節目組安排鄧莎的兒子大麟子,和小夥伴進行拳王爭霸賽。在第二回合時,大麟子體力不支,被小夥伴打倒。在媽媽的鼓勵下,大麟子很快站了起來,但是在第三回合,又好幾次被打倒在地,最後徹底輸掉了比賽。

"

一個孩子剛上一年級的媽媽在群裡說,她很焦慮。

開學不到2周,她已經考慮要不要給孩子換班了。

而焦慮的導火索,是她兒子從小一起的好朋友,成了他們班的班長。

這個孩子,幼兒園一直是老師的寵兒,平時在一片讚揚聲中長大。

結果到了小學,出來這樣的事情,這個好勝心本來就很強的孩子,心理落差很大,顯得很失落。

孩子媽媽怕這樣下去,孩子越來越沒信心,所以著急在群裡求助,問大家她該怎麼辦。

有家長說:孩子這一生還長著呢,不能這樣“輸不起”啊,你該做“失敗教育”了。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什麼是“失敗教育”?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教孩子“贏”——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但如果孩子從小隻感受到了“贏”的優越感,卻從來嘗試過失敗的滋味,那麼他在未來一旦遭到挫折,帶來的挫折感會更加明顯。

事實上,不管是誰,也不可能一直贏。

所以,我們還要培養孩子”認輸“的能力——不是自暴自棄地對輸贏不在乎,而是平和地“承認自己輸了”,以及“認可別人贏了”的能力。

“贏”要認真地“贏”,“輸”也可以認真地“輸”。

“失敗教育”源自芬蘭,主要思想是用一個極端去擊碎另一個極端——當這個世界越來越迷戀成功學,適時地讓孩子主動嚐點小失敗,才能鼓勵他們走出舒適區,積極試錯,收穫更多可能性。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舉個例子,芬蘭的孩子從4、5歲起學習滑雪,而他們的第一堂滑雪課,就是練習跌倒。

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掌握了跌倒之後如何爬起來的正確姿勢,更學到了對整個人生而言都非常寶貴的一課——人生就像滑雪,充滿意外和挫折,跌倒很正常,只要勇敢地爬起來,就好了。

通過滑雪的練習,讓孩子明白:跌倒是最正常的事情。

Aalto大學創業社團主席Elina Uutela:“最有意思的事情往往並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在成功路途上的艱辛成長與蛻變。”

父母怎麼給孩子做”失敗教育“?

1.輸贏的態度比結果重要

要想讓孩子“輸得起”,父母就要先從自己做起,平衡心態,正確地看待孩子的輸贏得失。當孩子遭遇失敗、挫折時,教育孩子要克服沮喪和悲觀的情緒,分析失敗的原因,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爸爸去哪兒》的其中一期,凍齡男神林志穎和兒子一起參加比賽,沒拿到第一,兒子Kimi便大哭不止。

事後接受採訪,林爸爸自責的說:主要是因為平時的家庭教學,過於重視贏,沒教孩子如何面對輸,更沒教孩子享受學習、競爭和進步的過程。

孩子是受父母影響的。

有些家庭,特別是老人,喜歡在家說別人家的孩子哪裡哪裡好,想刺激自己家孩子的上進心。但在外面,可能為了好強,要面子,誇大自己的孩子的優點。

這樣孩子的壓力就很大,骨子裡看別人,都是“競爭”,而不是“共進”。

2.不要過度保護,讓他直面失敗

在《媽媽是超人3》中,節目組安排鄧莎的兒子大麟子,和小夥伴進行拳王爭霸賽。在第二回合時,大麟子體力不支,被小夥伴打倒。在媽媽的鼓勵下,大麟子很快站了起來,但是在第三回合,又好幾次被打倒在地,最後徹底輸掉了比賽。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後來鄧莎在接受採訪時說:“其實我一開始就知道大麟子贏不了,因為和他PK的小夥伴體能比他強太多,還受過相關訓練。但我還是很想讓大麟子去嘗試。”

只有自己真正面對過失敗,孩子才會懂得失敗並不可怕。

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失敗時,接納他的情緒,鼓勵他,分析原因,下一次可以做到更好。

3.“馬蠅效應”:朋友不是競爭對手

馬蠅效應是源於美國前總統林肯,意思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精神抖擻,飛快奔跑。

所以,身邊有一個優秀的朋友,可以激發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就算暫時不如他,我們就總結學習後,自己也能越來越優秀。

優秀的朋友是共生的關係,不僅能夠體會競爭的樂趣,也是彼此成長的催化劑。

"

一個孩子剛上一年級的媽媽在群裡說,她很焦慮。

開學不到2周,她已經考慮要不要給孩子換班了。

而焦慮的導火索,是她兒子從小一起的好朋友,成了他們班的班長。

這個孩子,幼兒園一直是老師的寵兒,平時在一片讚揚聲中長大。

結果到了小學,出來這樣的事情,這個好勝心本來就很強的孩子,心理落差很大,顯得很失落。

孩子媽媽怕這樣下去,孩子越來越沒信心,所以著急在群裡求助,問大家她該怎麼辦。

有家長說:孩子這一生還長著呢,不能這樣“輸不起”啊,你該做“失敗教育”了。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什麼是“失敗教育”?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教孩子“贏”——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但如果孩子從小隻感受到了“贏”的優越感,卻從來嘗試過失敗的滋味,那麼他在未來一旦遭到挫折,帶來的挫折感會更加明顯。

事實上,不管是誰,也不可能一直贏。

所以,我們還要培養孩子”認輸“的能力——不是自暴自棄地對輸贏不在乎,而是平和地“承認自己輸了”,以及“認可別人贏了”的能力。

“贏”要認真地“贏”,“輸”也可以認真地“輸”。

“失敗教育”源自芬蘭,主要思想是用一個極端去擊碎另一個極端——當這個世界越來越迷戀成功學,適時地讓孩子主動嚐點小失敗,才能鼓勵他們走出舒適區,積極試錯,收穫更多可能性。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舉個例子,芬蘭的孩子從4、5歲起學習滑雪,而他們的第一堂滑雪課,就是練習跌倒。

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掌握了跌倒之後如何爬起來的正確姿勢,更學到了對整個人生而言都非常寶貴的一課——人生就像滑雪,充滿意外和挫折,跌倒很正常,只要勇敢地爬起來,就好了。

通過滑雪的練習,讓孩子明白:跌倒是最正常的事情。

Aalto大學創業社團主席Elina Uutela:“最有意思的事情往往並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在成功路途上的艱辛成長與蛻變。”

父母怎麼給孩子做”失敗教育“?

1.輸贏的態度比結果重要

要想讓孩子“輸得起”,父母就要先從自己做起,平衡心態,正確地看待孩子的輸贏得失。當孩子遭遇失敗、挫折時,教育孩子要克服沮喪和悲觀的情緒,分析失敗的原因,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爸爸去哪兒》的其中一期,凍齡男神林志穎和兒子一起參加比賽,沒拿到第一,兒子Kimi便大哭不止。

事後接受採訪,林爸爸自責的說:主要是因為平時的家庭教學,過於重視贏,沒教孩子如何面對輸,更沒教孩子享受學習、競爭和進步的過程。

孩子是受父母影響的。

有些家庭,特別是老人,喜歡在家說別人家的孩子哪裡哪裡好,想刺激自己家孩子的上進心。但在外面,可能為了好強,要面子,誇大自己的孩子的優點。

這樣孩子的壓力就很大,骨子裡看別人,都是“競爭”,而不是“共進”。

2.不要過度保護,讓他直面失敗

在《媽媽是超人3》中,節目組安排鄧莎的兒子大麟子,和小夥伴進行拳王爭霸賽。在第二回合時,大麟子體力不支,被小夥伴打倒。在媽媽的鼓勵下,大麟子很快站了起來,但是在第三回合,又好幾次被打倒在地,最後徹底輸掉了比賽。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後來鄧莎在接受採訪時說:“其實我一開始就知道大麟子贏不了,因為和他PK的小夥伴體能比他強太多,還受過相關訓練。但我還是很想讓大麟子去嘗試。”

只有自己真正面對過失敗,孩子才會懂得失敗並不可怕。

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失敗時,接納他的情緒,鼓勵他,分析原因,下一次可以做到更好。

3.“馬蠅效應”:朋友不是競爭對手

馬蠅效應是源於美國前總統林肯,意思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精神抖擻,飛快奔跑。

所以,身邊有一個優秀的朋友,可以激發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就算暫時不如他,我們就總結學習後,自己也能越來越優秀。

優秀的朋友是共生的關係,不僅能夠體會競爭的樂趣,也是彼此成長的催化劑。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朋友可以超越,但不要嫉妒。超越可以提升友情的質量,嫉妒只能起傷害的作用。

這個世界很廣闊,我們要與之競爭的,是整個世界,而不是身邊的朋友。

4.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每次孩子表現不好,或者在他認為他失敗或者做錯的時候,我們都積極鼓勵他: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事。

所以這些事情發生以後,不忙著安慰他,也不忙著批評他,而是讓他自己分析,每一個事件中,他從中學到了什麼?

雖然沒有絕對地完美的人和事,但有不斷變完美的人和事。

"

一個孩子剛上一年級的媽媽在群裡說,她很焦慮。

開學不到2周,她已經考慮要不要給孩子換班了。

而焦慮的導火索,是她兒子從小一起的好朋友,成了他們班的班長。

這個孩子,幼兒園一直是老師的寵兒,平時在一片讚揚聲中長大。

結果到了小學,出來這樣的事情,這個好勝心本來就很強的孩子,心理落差很大,顯得很失落。

孩子媽媽怕這樣下去,孩子越來越沒信心,所以著急在群裡求助,問大家她該怎麼辦。

有家長說:孩子這一生還長著呢,不能這樣“輸不起”啊,你該做“失敗教育”了。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什麼是“失敗教育”?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教孩子“贏”——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但如果孩子從小隻感受到了“贏”的優越感,卻從來嘗試過失敗的滋味,那麼他在未來一旦遭到挫折,帶來的挫折感會更加明顯。

事實上,不管是誰,也不可能一直贏。

所以,我們還要培養孩子”認輸“的能力——不是自暴自棄地對輸贏不在乎,而是平和地“承認自己輸了”,以及“認可別人贏了”的能力。

“贏”要認真地“贏”,“輸”也可以認真地“輸”。

“失敗教育”源自芬蘭,主要思想是用一個極端去擊碎另一個極端——當這個世界越來越迷戀成功學,適時地讓孩子主動嚐點小失敗,才能鼓勵他們走出舒適區,積極試錯,收穫更多可能性。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舉個例子,芬蘭的孩子從4、5歲起學習滑雪,而他們的第一堂滑雪課,就是練習跌倒。

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掌握了跌倒之後如何爬起來的正確姿勢,更學到了對整個人生而言都非常寶貴的一課——人生就像滑雪,充滿意外和挫折,跌倒很正常,只要勇敢地爬起來,就好了。

通過滑雪的練習,讓孩子明白:跌倒是最正常的事情。

Aalto大學創業社團主席Elina Uutela:“最有意思的事情往往並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在成功路途上的艱辛成長與蛻變。”

父母怎麼給孩子做”失敗教育“?

1.輸贏的態度比結果重要

要想讓孩子“輸得起”,父母就要先從自己做起,平衡心態,正確地看待孩子的輸贏得失。當孩子遭遇失敗、挫折時,教育孩子要克服沮喪和悲觀的情緒,分析失敗的原因,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爸爸去哪兒》的其中一期,凍齡男神林志穎和兒子一起參加比賽,沒拿到第一,兒子Kimi便大哭不止。

事後接受採訪,林爸爸自責的說:主要是因為平時的家庭教學,過於重視贏,沒教孩子如何面對輸,更沒教孩子享受學習、競爭和進步的過程。

孩子是受父母影響的。

有些家庭,特別是老人,喜歡在家說別人家的孩子哪裡哪裡好,想刺激自己家孩子的上進心。但在外面,可能為了好強,要面子,誇大自己的孩子的優點。

這樣孩子的壓力就很大,骨子裡看別人,都是“競爭”,而不是“共進”。

2.不要過度保護,讓他直面失敗

在《媽媽是超人3》中,節目組安排鄧莎的兒子大麟子,和小夥伴進行拳王爭霸賽。在第二回合時,大麟子體力不支,被小夥伴打倒。在媽媽的鼓勵下,大麟子很快站了起來,但是在第三回合,又好幾次被打倒在地,最後徹底輸掉了比賽。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後來鄧莎在接受採訪時說:“其實我一開始就知道大麟子贏不了,因為和他PK的小夥伴體能比他強太多,還受過相關訓練。但我還是很想讓大麟子去嘗試。”

只有自己真正面對過失敗,孩子才會懂得失敗並不可怕。

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失敗時,接納他的情緒,鼓勵他,分析原因,下一次可以做到更好。

3.“馬蠅效應”:朋友不是競爭對手

馬蠅效應是源於美國前總統林肯,意思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精神抖擻,飛快奔跑。

所以,身邊有一個優秀的朋友,可以激發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就算暫時不如他,我們就總結學習後,自己也能越來越優秀。

優秀的朋友是共生的關係,不僅能夠體會競爭的樂趣,也是彼此成長的催化劑。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朋友可以超越,但不要嫉妒。超越可以提升友情的質量,嫉妒只能起傷害的作用。

這個世界很廣闊,我們要與之競爭的,是整個世界,而不是身邊的朋友。

4.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每次孩子表現不好,或者在他認為他失敗或者做錯的時候,我們都積極鼓勵他: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事。

所以這些事情發生以後,不忙著安慰他,也不忙著批評他,而是讓他自己分析,每一個事件中,他從中學到了什麼?

雖然沒有絕對地完美的人和事,但有不斷變完美的人和事。

“好朋友當班長我很失落”:“輸不起”的孩子,要“失敗教育”

比如,開頭的那個案例中,媽媽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好朋友是因為主動幫老師照顧其他同學了,還是責任心很強,還是因為很樂意給同學幫忙......

找到原因後,我們可以為下一次競選班長而努力。

最後

孩子為什麼會怕輸?

心理學家蓋伊·溫奇博士說:失敗會讓人覺得自己渺小。對孩子來說,他們潛意識中的“輸”等同於“不聰明”。

不過,只有輸得起的孩子才更有贏的潛力。

正如傅園慧所說:“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失敗,永遠不要放棄就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