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家長們在討論教育經驗的時候,我們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孩子越來越難管了!很多家庭中都會出現家長越是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越是不聽話、不肯做。

而家長越是不讓孩子們做什麼,孩子就非要去做什麼。孩子和家長唱反調成了很多家庭的苦惱所在,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和孩子總是陷入死循環。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家長們在討論教育經驗的時候,我們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孩子越來越難管了!很多家庭中都會出現家長越是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越是不聽話、不肯做。

而家長越是不讓孩子們做什麼,孩子就非要去做什麼。孩子和家長唱反調成了很多家庭的苦惱所在,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和孩子總是陷入死循環。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我說東,孩子就往西,孩子總習慣跟我唱反調

寶媽阿花就非常苦惱這件事情。阿花家的孩子年紀不大,體重倒是不輕,在孩子堆裡是個實實在在的小胖墩。孩子在家裡總是喜歡偷偷吃薯片,但孩子的體重已經成為了阿花的心頭病,這樣下去不僅不健康,孩子也會提高生病的風險。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家長們在討論教育經驗的時候,我們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孩子越來越難管了!很多家庭中都會出現家長越是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越是不聽話、不肯做。

而家長越是不讓孩子們做什麼,孩子就非要去做什麼。孩子和家長唱反調成了很多家庭的苦惱所在,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和孩子總是陷入死循環。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我說東,孩子就往西,孩子總習慣跟我唱反調

寶媽阿花就非常苦惱這件事情。阿花家的孩子年紀不大,體重倒是不輕,在孩子堆裡是個實實在在的小胖墩。孩子在家裡總是喜歡偷偷吃薯片,但孩子的體重已經成為了阿花的心頭病,這樣下去不僅不健康,孩子也會提高生病的風險。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每次孩子拿起零食薯片,阿花一定會出言嚴厲的斥責,不讓孩子吃零食。但這反倒讓孩子更加變本加厲的偷偷吃薯片,被發現了也要往嘴裡多塞幾片才肯放下。這種唱反調的行為,不光體現在吃零食上,寫作業的時候也是一樣的。

阿花每次擔心孩子睡眠不夠,想讓孩子快點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反而降低了寫作業的效率,變得更加磨磨蹭蹭,這兒摸一下,那兒看一會兒的。這讓阿花總是逢人就抱怨:小崽子總是和我唱反調,這可怎麼辦呀?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家長們在討論教育經驗的時候,我們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孩子越來越難管了!很多家庭中都會出現家長越是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越是不聽話、不肯做。

而家長越是不讓孩子們做什麼,孩子就非要去做什麼。孩子和家長唱反調成了很多家庭的苦惱所在,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和孩子總是陷入死循環。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我說東,孩子就往西,孩子總習慣跟我唱反調

寶媽阿花就非常苦惱這件事情。阿花家的孩子年紀不大,體重倒是不輕,在孩子堆裡是個實實在在的小胖墩。孩子在家裡總是喜歡偷偷吃薯片,但孩子的體重已經成為了阿花的心頭病,這樣下去不僅不健康,孩子也會提高生病的風險。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每次孩子拿起零食薯片,阿花一定會出言嚴厲的斥責,不讓孩子吃零食。但這反倒讓孩子更加變本加厲的偷偷吃薯片,被發現了也要往嘴裡多塞幾片才肯放下。這種唱反調的行為,不光體現在吃零食上,寫作業的時候也是一樣的。

阿花每次擔心孩子睡眠不夠,想讓孩子快點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反而降低了寫作業的效率,變得更加磨磨蹭蹭,這兒摸一下,那兒看一會兒的。這讓阿花總是逢人就抱怨:小崽子總是和我唱反調,這可怎麼辦呀?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那麼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和家長對著幹呢?那是因為:

1. 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意識

孩子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和對社會的認知過程中,漸漸地擁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意識,逐漸創立了“自我”這個詞。建立了情緒的、感覺的、心理的、認知的、精神的內在環境的孩子們,自然就不會家長說什麼做什麼了。

這個時候孩子們的心裡有了“你我他”的概念: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的事是我的事,別人不能管。最開始,這種自我的概念,往往表現為孩子不允許別人碰自己的東西。

小美的婆婆有一天帶孫女回家便和小美抱怨過:“這孩子,別人碰一下她的小車就動手打人,現在的孩子真是太難教了!”

2. 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孩子對這個多彩的世界總是充滿好奇的。這種好奇不僅僅表現為對外部客觀世界的好奇:例如經典的十萬個為什麼:這是什麼東西?為什麼白天沒有星星?為什麼月亮有圓有缺?為什麼動物園裡沒有恐龍?

孩子們的好奇當然還表現在人際交往和行為中:我是不是可以這樣做?這樣說話可以嗎?其實這都是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孩子們的叛逆冒險精神,當家長們對一些事情表示明令禁止的時候,孩子們反而會覺得這件事更有趣。當然這種發自本能的好奇心可能會給家長們帶來一些煩惱。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家長們在討論教育經驗的時候,我們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孩子越來越難管了!很多家庭中都會出現家長越是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越是不聽話、不肯做。

而家長越是不讓孩子們做什麼,孩子就非要去做什麼。孩子和家長唱反調成了很多家庭的苦惱所在,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和孩子總是陷入死循環。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我說東,孩子就往西,孩子總習慣跟我唱反調

寶媽阿花就非常苦惱這件事情。阿花家的孩子年紀不大,體重倒是不輕,在孩子堆裡是個實實在在的小胖墩。孩子在家裡總是喜歡偷偷吃薯片,但孩子的體重已經成為了阿花的心頭病,這樣下去不僅不健康,孩子也會提高生病的風險。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每次孩子拿起零食薯片,阿花一定會出言嚴厲的斥責,不讓孩子吃零食。但這反倒讓孩子更加變本加厲的偷偷吃薯片,被發現了也要往嘴裡多塞幾片才肯放下。這種唱反調的行為,不光體現在吃零食上,寫作業的時候也是一樣的。

阿花每次擔心孩子睡眠不夠,想讓孩子快點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反而降低了寫作業的效率,變得更加磨磨蹭蹭,這兒摸一下,那兒看一會兒的。這讓阿花總是逢人就抱怨:小崽子總是和我唱反調,這可怎麼辦呀?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那麼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和家長對著幹呢?那是因為:

1. 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意識

孩子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和對社會的認知過程中,漸漸地擁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意識,逐漸創立了“自我”這個詞。建立了情緒的、感覺的、心理的、認知的、精神的內在環境的孩子們,自然就不會家長說什麼做什麼了。

這個時候孩子們的心裡有了“你我他”的概念: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的事是我的事,別人不能管。最開始,這種自我的概念,往往表現為孩子不允許別人碰自己的東西。

小美的婆婆有一天帶孫女回家便和小美抱怨過:“這孩子,別人碰一下她的小車就動手打人,現在的孩子真是太難教了!”

2. 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孩子對這個多彩的世界總是充滿好奇的。這種好奇不僅僅表現為對外部客觀世界的好奇:例如經典的十萬個為什麼:這是什麼東西?為什麼白天沒有星星?為什麼月亮有圓有缺?為什麼動物園裡沒有恐龍?

孩子們的好奇當然還表現在人際交往和行為中:我是不是可以這樣做?這樣說話可以嗎?其實這都是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孩子們的叛逆冒險精神,當家長們對一些事情表示明令禁止的時候,孩子們反而會覺得這件事更有趣。當然這種發自本能的好奇心可能會給家長們帶來一些煩惱。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3. 獲得家長更多的關注

有的時候,孩子和家長對著幹也是為了獲得家長更多的關注。對於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有的時候家長也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的關注度不夠?是不是一回家就拿起的手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不是孩子在同你說話的時候你總是心不在焉,沒有正視孩子們說的話?等等......

家長的這些表現都會讓孩子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重視,長久下來孩子們就會做“出格”的事情來引起家長們的注意。

4. 試探家長的底線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孩子們在試探家長的底線。孩子們教育好了是一群“小天使”,教育不好的話,就是一群活生生的“小惡魔”。孩子們產生了自我意識後,會出現挑戰家長權威的表現而獲取更多的自由。

從小的時候不肯吃青菜,到後來想要各種各樣的新玩具,再到長大後不肯寫作業......大人們想要自由,想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孩子們也想要屬於他們的自由:吃自己喜歡的菜,想看動畫片就看動畫片,等等。

孩子們不會從一開始就出現對著幹的情況,而是在一次次試探中,把自己的地位定的越來越高,後來發展成了:說什麼都不聽。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家長們在討論教育經驗的時候,我們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孩子越來越難管了!很多家庭中都會出現家長越是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越是不聽話、不肯做。

而家長越是不讓孩子們做什麼,孩子就非要去做什麼。孩子和家長唱反調成了很多家庭的苦惱所在,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和孩子總是陷入死循環。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我說東,孩子就往西,孩子總習慣跟我唱反調

寶媽阿花就非常苦惱這件事情。阿花家的孩子年紀不大,體重倒是不輕,在孩子堆裡是個實實在在的小胖墩。孩子在家裡總是喜歡偷偷吃薯片,但孩子的體重已經成為了阿花的心頭病,這樣下去不僅不健康,孩子也會提高生病的風險。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每次孩子拿起零食薯片,阿花一定會出言嚴厲的斥責,不讓孩子吃零食。但這反倒讓孩子更加變本加厲的偷偷吃薯片,被發現了也要往嘴裡多塞幾片才肯放下。這種唱反調的行為,不光體現在吃零食上,寫作業的時候也是一樣的。

阿花每次擔心孩子睡眠不夠,想讓孩子快點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反而降低了寫作業的效率,變得更加磨磨蹭蹭,這兒摸一下,那兒看一會兒的。這讓阿花總是逢人就抱怨:小崽子總是和我唱反調,這可怎麼辦呀?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那麼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和家長對著幹呢?那是因為:

1. 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意識

孩子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和對社會的認知過程中,漸漸地擁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意識,逐漸創立了“自我”這個詞。建立了情緒的、感覺的、心理的、認知的、精神的內在環境的孩子們,自然就不會家長說什麼做什麼了。

這個時候孩子們的心裡有了“你我他”的概念: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的事是我的事,別人不能管。最開始,這種自我的概念,往往表現為孩子不允許別人碰自己的東西。

小美的婆婆有一天帶孫女回家便和小美抱怨過:“這孩子,別人碰一下她的小車就動手打人,現在的孩子真是太難教了!”

2. 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孩子對這個多彩的世界總是充滿好奇的。這種好奇不僅僅表現為對外部客觀世界的好奇:例如經典的十萬個為什麼:這是什麼東西?為什麼白天沒有星星?為什麼月亮有圓有缺?為什麼動物園裡沒有恐龍?

孩子們的好奇當然還表現在人際交往和行為中:我是不是可以這樣做?這樣說話可以嗎?其實這都是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孩子們的叛逆冒險精神,當家長們對一些事情表示明令禁止的時候,孩子們反而會覺得這件事更有趣。當然這種發自本能的好奇心可能會給家長們帶來一些煩惱。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3. 獲得家長更多的關注

有的時候,孩子和家長對著幹也是為了獲得家長更多的關注。對於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有的時候家長也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的關注度不夠?是不是一回家就拿起的手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不是孩子在同你說話的時候你總是心不在焉,沒有正視孩子們說的話?等等......

家長的這些表現都會讓孩子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重視,長久下來孩子們就會做“出格”的事情來引起家長們的注意。

4. 試探家長的底線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孩子們在試探家長的底線。孩子們教育好了是一群“小天使”,教育不好的話,就是一群活生生的“小惡魔”。孩子們產生了自我意識後,會出現挑戰家長權威的表現而獲取更多的自由。

從小的時候不肯吃青菜,到後來想要各種各樣的新玩具,再到長大後不肯寫作業......大人們想要自由,想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孩子們也想要屬於他們的自由:吃自己喜歡的菜,想看動畫片就看動畫片,等等。

孩子們不會從一開始就出現對著幹的情況,而是在一次次試探中,把自己的地位定的越來越高,後來發展成了:說什麼都不聽。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面對孩子的叛逆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面對孩子出現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候的不在意或者疏於管教,往往導致孩子們在後來青春期更大的問題。

1. 拒絕硬碰硬

孩子們不是貓狗,靠硬碰硬的方式就可以管教。今天不吃青菜,打一頓;明天不寫作業,責罵一頓,這種方式不僅僅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極壞的影響,也並不會讓孩子聽話。其實有的時候,孩子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幹的,以此來標榜他的獨立自主權。

其實只要不是原則上的問題,沒有違背社會倫理,家長可以適當的向孩子示弱,這時候孩子反而會停下來思自己的行為。在這個時間段,只要家長做好正確的引導,孩子會慢慢變好的。

孩子的逆反行為有時看似針對父母的,但實際上也許不是那麼回事。也不要一看到孩子有反抗的跡象就極力壓制。父母的反應越激烈,越過火,孩子的反抗情緒就會越強,就越會堅持己見,甚至和父母產生一場大沖突,其結果是兩代人之間感情變得冷淡,孩子學會說慌、逃學、蠻橫無理等。

2. 不要總對孩子說“不”

有的時候越說“不要”,就越容易暗示孩子去對著幹,越是不讓孩子做的事,越代表了這件事“很有意思”。所以家長還是要少說,儘量不說。那問題來了,不禁止怎麼能行?

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有的時候換一種說法就可以產生奇妙的效果。把一些負面的,消極的,換成正面的,積極的。比如,把“不要走神”換成“要看著我”;把“不許吃零食”換成“吃過晚飯,再吃”。這樣小小的語言轉變,有的時候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家長們在討論教育經驗的時候,我們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孩子越來越難管了!很多家庭中都會出現家長越是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越是不聽話、不肯做。

而家長越是不讓孩子們做什麼,孩子就非要去做什麼。孩子和家長唱反調成了很多家庭的苦惱所在,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和孩子總是陷入死循環。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我說東,孩子就往西,孩子總習慣跟我唱反調

寶媽阿花就非常苦惱這件事情。阿花家的孩子年紀不大,體重倒是不輕,在孩子堆裡是個實實在在的小胖墩。孩子在家裡總是喜歡偷偷吃薯片,但孩子的體重已經成為了阿花的心頭病,這樣下去不僅不健康,孩子也會提高生病的風險。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每次孩子拿起零食薯片,阿花一定會出言嚴厲的斥責,不讓孩子吃零食。但這反倒讓孩子更加變本加厲的偷偷吃薯片,被發現了也要往嘴裡多塞幾片才肯放下。這種唱反調的行為,不光體現在吃零食上,寫作業的時候也是一樣的。

阿花每次擔心孩子睡眠不夠,想讓孩子快點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反而降低了寫作業的效率,變得更加磨磨蹭蹭,這兒摸一下,那兒看一會兒的。這讓阿花總是逢人就抱怨:小崽子總是和我唱反調,這可怎麼辦呀?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那麼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和家長對著幹呢?那是因為:

1. 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意識

孩子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和對社會的認知過程中,漸漸地擁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意識,逐漸創立了“自我”這個詞。建立了情緒的、感覺的、心理的、認知的、精神的內在環境的孩子們,自然就不會家長說什麼做什麼了。

這個時候孩子們的心裡有了“你我他”的概念: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的事是我的事,別人不能管。最開始,這種自我的概念,往往表現為孩子不允許別人碰自己的東西。

小美的婆婆有一天帶孫女回家便和小美抱怨過:“這孩子,別人碰一下她的小車就動手打人,現在的孩子真是太難教了!”

2. 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孩子對這個多彩的世界總是充滿好奇的。這種好奇不僅僅表現為對外部客觀世界的好奇:例如經典的十萬個為什麼:這是什麼東西?為什麼白天沒有星星?為什麼月亮有圓有缺?為什麼動物園裡沒有恐龍?

孩子們的好奇當然還表現在人際交往和行為中:我是不是可以這樣做?這樣說話可以嗎?其實這都是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孩子們的叛逆冒險精神,當家長們對一些事情表示明令禁止的時候,孩子們反而會覺得這件事更有趣。當然這種發自本能的好奇心可能會給家長們帶來一些煩惱。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3. 獲得家長更多的關注

有的時候,孩子和家長對著幹也是為了獲得家長更多的關注。對於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有的時候家長也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的關注度不夠?是不是一回家就拿起的手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不是孩子在同你說話的時候你總是心不在焉,沒有正視孩子們說的話?等等......

家長的這些表現都會讓孩子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重視,長久下來孩子們就會做“出格”的事情來引起家長們的注意。

4. 試探家長的底線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孩子們在試探家長的底線。孩子們教育好了是一群“小天使”,教育不好的話,就是一群活生生的“小惡魔”。孩子們產生了自我意識後,會出現挑戰家長權威的表現而獲取更多的自由。

從小的時候不肯吃青菜,到後來想要各種各樣的新玩具,再到長大後不肯寫作業......大人們想要自由,想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孩子們也想要屬於他們的自由:吃自己喜歡的菜,想看動畫片就看動畫片,等等。

孩子們不會從一開始就出現對著幹的情況,而是在一次次試探中,把自己的地位定的越來越高,後來發展成了:說什麼都不聽。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面對孩子的叛逆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面對孩子出現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候的不在意或者疏於管教,往往導致孩子們在後來青春期更大的問題。

1. 拒絕硬碰硬

孩子們不是貓狗,靠硬碰硬的方式就可以管教。今天不吃青菜,打一頓;明天不寫作業,責罵一頓,這種方式不僅僅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極壞的影響,也並不會讓孩子聽話。其實有的時候,孩子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幹的,以此來標榜他的獨立自主權。

其實只要不是原則上的問題,沒有違背社會倫理,家長可以適當的向孩子示弱,這時候孩子反而會停下來思自己的行為。在這個時間段,只要家長做好正確的引導,孩子會慢慢變好的。

孩子的逆反行為有時看似針對父母的,但實際上也許不是那麼回事。也不要一看到孩子有反抗的跡象就極力壓制。父母的反應越激烈,越過火,孩子的反抗情緒就會越強,就越會堅持己見,甚至和父母產生一場大沖突,其結果是兩代人之間感情變得冷淡,孩子學會說慌、逃學、蠻橫無理等。

2. 不要總對孩子說“不”

有的時候越說“不要”,就越容易暗示孩子去對著幹,越是不讓孩子做的事,越代表了這件事“很有意思”。所以家長還是要少說,儘量不說。那問題來了,不禁止怎麼能行?

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有的時候換一種說法就可以產生奇妙的效果。把一些負面的,消極的,換成正面的,積極的。比如,把“不要走神”換成“要看著我”;把“不許吃零食”換成“吃過晚飯,再吃”。這樣小小的語言轉變,有的時候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越是禁止越要碰?家長說東孩子往西,第一個叛逆期教你如何應對

3. 給孩子提供“多選”

孩子們作為獨立的個體成長的時候,會希望有更多的選擇權。家長要適當的把選擇權歸還給孩子們。當然了,關於這一點也是技巧,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讓孩子選擇。比如說不讓孩子直接選擇衣服的類型,而是選擇顏色,給孩子一個臺階下,他們能夠感受到自主權,當然也不會跟父母過不去。

再比如,小云家的寶寶總是不喜歡吃蔬菜,為了讓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多吃蔬菜,小云一開始採用了強硬的態度,但孩子對蔬菜越來越抗拒。後來小云在諮詢了專家後,採用了“多選法”,給孩子更多關於蔬菜的選擇,孩子也慢慢的開始接受了吃菜這件事情。

4. 允許孩子犯錯

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沒有人不會犯錯。孩子們也是一樣的。錢學森說: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作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座。失敗乃是成功之母,只有經歷過一次次地錯誤,並努力去解決改正,才配享受到最後的榮耀!

當孩子們做錯事情,家長先不要一味的指責,我們要允許孩子們犯錯,當然也不是一味地縱容。在孩子犯錯後,我們要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問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瞭解孩子現在的感受,這樣既能撫平孩子的情緒也能讓孩子直視自己的錯誤。

瞭解事情的真相後加以正確的引導才能事半功倍。循循善誘、耐心指導,再問題解決後鼓勵孩子,這才是處理孩子犯錯的好方法。不要害怕孩子犯錯,路這麼長,讓他們勇敢去闖,哪怕摔得鼻青臉腫,這也是一種成長!

5. 在孩子面前做良好的示範

孩子們認識世界是就還從各位家長開始的。孩子們從牙牙學語開始,說的第一句話一定是“爸爸”或者“媽媽”,家長就是孩子身邊的榜樣。

當孩子們出現吃零食,怎麼說都不聽的時候,家長們也要反思是否經常吃零食;當孩子們總是吵鬧著要玩電子產品的時候,家長們也要反思,自己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家長們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的作用,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要。

孩子視家長為最親近的人,在孩子小小的世界中,家長就是最權威的人。“孟母三遷”的故事相比大家都知道,有樣學樣是每個小朋友成長的時候都會做的事。

當孩子跟家長唱反調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下意識就對孩子進行責罵,要好好想一想孩子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找到正確的解決方式,其次也要注意在家裡給孩子做一個好的示範。


我是Ainee媽咪,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兒母嬰的經驗和知識,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