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分享意識,躲開這5個坑'

不完美媽媽 玩具 餅乾 家庭教育 大鵬兒童教育 2019-09-17
"
"
培養孩子分享意識,躲開這5個坑

在我們的文化認知中,分享是一種傳統美德,同時也會一種交際的方式,如同上面案例裡那位媽媽所說的,不會分享的孩子會被孤立,只有善於分享的孩子才能受歡迎。

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去教自己孩子分享。但在分享的過程中,很多家長以為是在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和愛分享的好行為,結果卻因錯誤的方式,成為培養孩子分享精神的阻礙。

1、貼標籤戴高帽——孩子不分享就是自私。

關於貼標籤這個專利,好像是家長們的天賦一樣,而且是貼負面標籤的天賦。並且父母這種貼標籤的評價模式也是隨機性,視場景,看心情,隨時貼。

把你的餅乾分一點給小朋友! 不分?你怎麼這麼自私!

把你的玩具給小明玩一會吧? 不讓玩? 你怎麼這麼自私!

只要孩子不分享,家長就不淡定了,一個自私的帽子就扣在孩子頭上,甚至還想的更遠。

現在就不分享,未來會不會更自私?自私的人怎麼交朋友,交不到朋友在社會上豈不是孤單無依……越想越恐怖!

家長如臨大敵,父母的壞情緒,瞬間就傳導到孩子心裡,我是一個自私的人,媽媽不喜歡我。

"
培養孩子分享意識,躲開這5個坑

在我們的文化認知中,分享是一種傳統美德,同時也會一種交際的方式,如同上面案例裡那位媽媽所說的,不會分享的孩子會被孤立,只有善於分享的孩子才能受歡迎。

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去教自己孩子分享。但在分享的過程中,很多家長以為是在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和愛分享的好行為,結果卻因錯誤的方式,成為培養孩子分享精神的阻礙。

1、貼標籤戴高帽——孩子不分享就是自私。

關於貼標籤這個專利,好像是家長們的天賦一樣,而且是貼負面標籤的天賦。並且父母這種貼標籤的評價模式也是隨機性,視場景,看心情,隨時貼。

把你的餅乾分一點給小朋友! 不分?你怎麼這麼自私!

把你的玩具給小明玩一會吧? 不讓玩? 你怎麼這麼自私!

只要孩子不分享,家長就不淡定了,一個自私的帽子就扣在孩子頭上,甚至還想的更遠。

現在就不分享,未來會不會更自私?自私的人怎麼交朋友,交不到朋友在社會上豈不是孤單無依……越想越恐怖!

家長如臨大敵,父母的壞情緒,瞬間就傳導到孩子心裡,我是一個自私的人,媽媽不喜歡我。

培養孩子分享意識,躲開這5個坑

2、分享教育的狼來了——試探式分享。

很多老人很喜歡這種模式。

寶寶給奶奶咬一口,然後故意張大嘴巴,湊過去,然後嗷嗚一聲,一口咬空,並且還能有模有樣的嚼上幾口。一個個活脫脫的老戲骨,然後誇孩子,寶寶真乖,寶寶真棒,真是個不摳門的好孩子!

孩子在這種情況下,被逗的開心大笑不止。

於是,這個“分享”遊戲就不斷的在上演。

我家大寶小時候也被奶奶這麼教育過,結果,有一天,當寶寶把食物遞到媽媽面前,媽媽毫不猶豫的咬下一口時,寶寶瞬間就茫然了。“難道不是該只張嘴,不咬的麼?”

看著被咬掉一塊的餅乾,寶寶瞬間就哭了起來。

很顯然,原來在孩子心裡,分享只是一個遊戲,而不是真的分享。一旦媽媽咬下來時,孩子的世界瞬間就被顛覆了。

可是像這種“狼來了”一樣的遊戲,玩多了,孩子們就搞不清大人哪句是真話哪句是假話了,是給出去被誇好寶寶,還是做做樣子才是好寶寶?

到底什麼才是真分享?

3、家長粗暴代辦——強迫式分享。

小樹,你看弟弟想玩你的小汽車,你給弟弟玩會兒吧!

我不!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給弟弟玩玩也不會壞,快,你看弟弟都等半天了。

我不,我不讓他玩。(大人一臉尷尬)

你是大哥哥怎麼能這麼自私呢?(邊說邊從孩子手中搶過玩具,給小孩子)

沒事,你們拿去玩吧。(然後,對著哭的孩子一陣吧啦吧啦)

"
培養孩子分享意識,躲開這5個坑

在我們的文化認知中,分享是一種傳統美德,同時也會一種交際的方式,如同上面案例裡那位媽媽所說的,不會分享的孩子會被孤立,只有善於分享的孩子才能受歡迎。

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去教自己孩子分享。但在分享的過程中,很多家長以為是在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和愛分享的好行為,結果卻因錯誤的方式,成為培養孩子分享精神的阻礙。

1、貼標籤戴高帽——孩子不分享就是自私。

關於貼標籤這個專利,好像是家長們的天賦一樣,而且是貼負面標籤的天賦。並且父母這種貼標籤的評價模式也是隨機性,視場景,看心情,隨時貼。

把你的餅乾分一點給小朋友! 不分?你怎麼這麼自私!

把你的玩具給小明玩一會吧? 不讓玩? 你怎麼這麼自私!

只要孩子不分享,家長就不淡定了,一個自私的帽子就扣在孩子頭上,甚至還想的更遠。

現在就不分享,未來會不會更自私?自私的人怎麼交朋友,交不到朋友在社會上豈不是孤單無依……越想越恐怖!

家長如臨大敵,父母的壞情緒,瞬間就傳導到孩子心裡,我是一個自私的人,媽媽不喜歡我。

培養孩子分享意識,躲開這5個坑

2、分享教育的狼來了——試探式分享。

很多老人很喜歡這種模式。

寶寶給奶奶咬一口,然後故意張大嘴巴,湊過去,然後嗷嗚一聲,一口咬空,並且還能有模有樣的嚼上幾口。一個個活脫脫的老戲骨,然後誇孩子,寶寶真乖,寶寶真棒,真是個不摳門的好孩子!

孩子在這種情況下,被逗的開心大笑不止。

於是,這個“分享”遊戲就不斷的在上演。

我家大寶小時候也被奶奶這麼教育過,結果,有一天,當寶寶把食物遞到媽媽面前,媽媽毫不猶豫的咬下一口時,寶寶瞬間就茫然了。“難道不是該只張嘴,不咬的麼?”

看著被咬掉一塊的餅乾,寶寶瞬間就哭了起來。

很顯然,原來在孩子心裡,分享只是一個遊戲,而不是真的分享。一旦媽媽咬下來時,孩子的世界瞬間就被顛覆了。

可是像這種“狼來了”一樣的遊戲,玩多了,孩子們就搞不清大人哪句是真話哪句是假話了,是給出去被誇好寶寶,還是做做樣子才是好寶寶?

到底什麼才是真分享?

3、家長粗暴代辦——強迫式分享。

小樹,你看弟弟想玩你的小汽車,你給弟弟玩會兒吧!

我不!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給弟弟玩玩也不會壞,快,你看弟弟都等半天了。

我不,我不讓他玩。(大人一臉尷尬)

你是大哥哥怎麼能這麼自私呢?(邊說邊從孩子手中搶過玩具,給小孩子)

沒事,你們拿去玩吧。(然後,對著哭的孩子一陣吧啦吧啦)

培養孩子分享意識,躲開這5個坑

很多家長喜歡採取這種模式,總以為,幫孩子分享了,就是孩子做到了分享,並且家長還會很想當然的以為,孩子能感受到別的小朋友在開心的玩,然後,孩子內心也會充滿了分享的喜樂。

然而事實是怎樣的呢?

家長覺得晴空萬里,孩子內心一片陰雨。

你幫孩子分享掉的不是玩具,而是自尊。

4、談條件做交換——利誘式分享

寶貝,你把東西分享給小朋友玩了,爸爸就給你買一個你最喜歡的小飛機。

仔仔,你把這個小蛋糕分享給妹妹一點,媽媽給你買一個漂亮的大蛋糕,怎麼樣?

玉米,如果你肯和別人分享你的玩具,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園坐碰碰車!

此時的分享還是分享麼?分享已經變成交換的籌碼。

在孩子心中也逐漸形成這樣的認知,分享是可以拿來交換的。

當談條件,講利益成為一種慣性,什麼都可以談交換了。

曾經有一個家長朋友打電話來,無比心寒的說,當自己生病了,讓孩子給自己倒杯水時,孩子竟然說,我幫你倒杯水,你得給我買一個芭比娃娃文具袋。

氣的媽媽嘴脣直顫,心中一陣寒涼。

然而,這又能怪得了誰?

當利誘式的分享多了,一切都可以拿來講條件,當籌碼。

"
培養孩子分享意識,躲開這5個坑

在我們的文化認知中,分享是一種傳統美德,同時也會一種交際的方式,如同上面案例裡那位媽媽所說的,不會分享的孩子會被孤立,只有善於分享的孩子才能受歡迎。

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去教自己孩子分享。但在分享的過程中,很多家長以為是在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和愛分享的好行為,結果卻因錯誤的方式,成為培養孩子分享精神的阻礙。

1、貼標籤戴高帽——孩子不分享就是自私。

關於貼標籤這個專利,好像是家長們的天賦一樣,而且是貼負面標籤的天賦。並且父母這種貼標籤的評價模式也是隨機性,視場景,看心情,隨時貼。

把你的餅乾分一點給小朋友! 不分?你怎麼這麼自私!

把你的玩具給小明玩一會吧? 不讓玩? 你怎麼這麼自私!

只要孩子不分享,家長就不淡定了,一個自私的帽子就扣在孩子頭上,甚至還想的更遠。

現在就不分享,未來會不會更自私?自私的人怎麼交朋友,交不到朋友在社會上豈不是孤單無依……越想越恐怖!

家長如臨大敵,父母的壞情緒,瞬間就傳導到孩子心裡,我是一個自私的人,媽媽不喜歡我。

培養孩子分享意識,躲開這5個坑

2、分享教育的狼來了——試探式分享。

很多老人很喜歡這種模式。

寶寶給奶奶咬一口,然後故意張大嘴巴,湊過去,然後嗷嗚一聲,一口咬空,並且還能有模有樣的嚼上幾口。一個個活脫脫的老戲骨,然後誇孩子,寶寶真乖,寶寶真棒,真是個不摳門的好孩子!

孩子在這種情況下,被逗的開心大笑不止。

於是,這個“分享”遊戲就不斷的在上演。

我家大寶小時候也被奶奶這麼教育過,結果,有一天,當寶寶把食物遞到媽媽面前,媽媽毫不猶豫的咬下一口時,寶寶瞬間就茫然了。“難道不是該只張嘴,不咬的麼?”

看著被咬掉一塊的餅乾,寶寶瞬間就哭了起來。

很顯然,原來在孩子心裡,分享只是一個遊戲,而不是真的分享。一旦媽媽咬下來時,孩子的世界瞬間就被顛覆了。

可是像這種“狼來了”一樣的遊戲,玩多了,孩子們就搞不清大人哪句是真話哪句是假話了,是給出去被誇好寶寶,還是做做樣子才是好寶寶?

到底什麼才是真分享?

3、家長粗暴代辦——強迫式分享。

小樹,你看弟弟想玩你的小汽車,你給弟弟玩會兒吧!

我不!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給弟弟玩玩也不會壞,快,你看弟弟都等半天了。

我不,我不讓他玩。(大人一臉尷尬)

你是大哥哥怎麼能這麼自私呢?(邊說邊從孩子手中搶過玩具,給小孩子)

沒事,你們拿去玩吧。(然後,對著哭的孩子一陣吧啦吧啦)

培養孩子分享意識,躲開這5個坑

很多家長喜歡採取這種模式,總以為,幫孩子分享了,就是孩子做到了分享,並且家長還會很想當然的以為,孩子能感受到別的小朋友在開心的玩,然後,孩子內心也會充滿了分享的喜樂。

然而事實是怎樣的呢?

家長覺得晴空萬里,孩子內心一片陰雨。

你幫孩子分享掉的不是玩具,而是自尊。

4、談條件做交換——利誘式分享

寶貝,你把東西分享給小朋友玩了,爸爸就給你買一個你最喜歡的小飛機。

仔仔,你把這個小蛋糕分享給妹妹一點,媽媽給你買一個漂亮的大蛋糕,怎麼樣?

玉米,如果你肯和別人分享你的玩具,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園坐碰碰車!

此時的分享還是分享麼?分享已經變成交換的籌碼。

在孩子心中也逐漸形成這樣的認知,分享是可以拿來交換的。

當談條件,講利益成為一種慣性,什麼都可以談交換了。

曾經有一個家長朋友打電話來,無比心寒的說,當自己生病了,讓孩子給自己倒杯水時,孩子竟然說,我幫你倒杯水,你得給我買一個芭比娃娃文具袋。

氣的媽媽嘴脣直顫,心中一陣寒涼。

然而,這又能怪得了誰?

當利誘式的分享多了,一切都可以拿來講條件,當籌碼。

培養孩子分享意識,躲開這5個坑

5、人少人多不一樣——表演式分享。

孩子是缺少判斷力的,往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一致性會給孩子帶來一種無力感。

媽媽說一個樣,爸爸說一個樣,到底該聽誰的?

分享也是如此,有時,只有家人時,父母就會不自覺的放鬆對孩子的要求和培養。

你希望孩子分享點美食給你,孩子不樂意,家長不再說什麼!

但,一旦周圍人多的時候,特別是有朋友或熟悉的人在場時,家長們就變了。

此時孩子的分不分享直接和父母的臉面有關,很多父母出於不能被人看的那麼小氣、自私,顯得自己家教不好時,這種強迫式分享就會頻發。。

於是,孩子此時往往會被利誘式分享,強迫式分享。家長的目的達到了,孩子的世界卻凌亂了。

因此,家長朋友一定要引起重視,在生活我們是否有一些無意識的語言,行為,一邊在給孩子分享製造障礙,一面又要求孩子有分享精神呢?

鹽鹼地裡種不出好莊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