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可能並不願遵循這樣的“規矩”'

不完美媽媽 服裝 體育 讀書 古詩 光明網 2019-08-21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對於每個家長來說都不陌生,我們是從誦讀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樣的詩句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這詩句背後“先苦後甜”的人生哲學可謂深深地刻在每個人的心裡,“先苦後甜”指的是隻有先經歷苦難然後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用於鼓勵人們克服困難,艱苦奮鬥。不少家長將其視為教育孩子的寶典,用在孩子身上。

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當下,這個理念如果放在創業的過程中似乎還適用,但是如果像很多家長一樣用這樣的思想來要求孩子,結果可能是得不償失的。

例如,家長跟孩子講“孩子,你要懂得先苦後甜,現在先好好努力讀書,以後才會有好日子過。”背後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思想?孩子會在潛意識裡認為讀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人如果提前對一件事情帶有偏見的話,就很難真正去深入瞭解一件事情,導致孩子喪失對讀書的興趣,或是具有“畏難”心理。

且雖然人常道:“人一生痛苦和幸福的總量是固定的,如果一個人前半生吃了很多苦,後半生一定會很幸福的。”家長們歷經世事,也知這句話是騙小孩子用的,既然痛苦的總量是不固定的,那如何保證先苦之後不會繼續苦下去呢?為什麼人總是要將苦與甜成段地分割開來,難道人們就不能左手是甜右手是苦,瀟瀟灑灑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意採拮呢?

生活總是苦樂交織的,酸酸甜甜才能更開心,孩子可能並不願意遵循家長所謂的“先苦後甜”的法則。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對於每個家長來說都不陌生,我們是從誦讀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樣的詩句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這詩句背後“先苦後甜”的人生哲學可謂深深地刻在每個人的心裡,“先苦後甜”指的是隻有先經歷苦難然後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用於鼓勵人們克服困難,艱苦奮鬥。不少家長將其視為教育孩子的寶典,用在孩子身上。

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當下,這個理念如果放在創業的過程中似乎還適用,但是如果像很多家長一樣用這樣的思想來要求孩子,結果可能是得不償失的。

例如,家長跟孩子講“孩子,你要懂得先苦後甜,現在先好好努力讀書,以後才會有好日子過。”背後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思想?孩子會在潛意識裡認為讀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人如果提前對一件事情帶有偏見的話,就很難真正去深入瞭解一件事情,導致孩子喪失對讀書的興趣,或是具有“畏難”心理。

且雖然人常道:“人一生痛苦和幸福的總量是固定的,如果一個人前半生吃了很多苦,後半生一定會很幸福的。”家長們歷經世事,也知這句話是騙小孩子用的,既然痛苦的總量是不固定的,那如何保證先苦之後不會繼續苦下去呢?為什麼人總是要將苦與甜成段地分割開來,難道人們就不能左手是甜右手是苦,瀟瀟灑灑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意採拮呢?

生活總是苦樂交織的,酸酸甜甜才能更開心,孩子可能並不願意遵循家長所謂的“先苦後甜”的法則。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可能並不願遵循這樣的“規矩”

家長讓孩子吃過哪些苦

1.分離之苦

不少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讓他去承受和習慣“分離之苦”,通過讓孩子住校,讓孩子去親戚家住幾天等形式,讓孩子感受離開親人的滋味,培養孩子正確面對分離之苦,學會獨立,但這樣真的沒有弊端嗎?

佛經裡說,人生最苦是,求不得和愛別離。與自己所愛至親分離,不管是生離還是死別,都將令人感到痛苦。孩子小小年紀,正是需要父母陪伴和教養的時候,父母過早讓孩子獨立,可能會導致孩子安全感和教養的缺失,孩子會願意長時間離開父母嗎?況且,人生苦短,何不好好珍惜能夠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呢?

2.學習之苦

“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就一定不能改變命運。”家長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學習之苦是每位家長必讓孩子承受的一種苦。孩子們常抱怨學習好累、好苦!家長們各有各的說法。

“先把幾篇古詩詞背了再去睡覺,現在還早著呢!” “可是我還想看一集熊出沒,我好幾天沒看了,媽媽你就讓我看看嘛。” “不行,現在這點小苦你就受不了,那以後進入社會了該怎麼辦?先苦後甜知道嗎,你現在多吃點苦,以後就可以過上好日子啦。” “我就今天看看,不影響的。” “不行,古詩一天都不能落下。”

學習之苦,有時是堵在孩子心頭的一塊石頭,像一把刀,慢慢斬除了孩子心中對學習僅剩的那點熱愛與興趣。

3.貧困之苦

窮養兒”“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是家長奉為圭臬的話,無可否認,這些話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一定適合全盤照抄。

窮人的孩子所承受的“貧困之苦”是他們避無可避的,他們所必須承受的,像是一股巨大的推力,催促著他們前行。而自家的孩子則不然,在人們看到貧窮有可能使孩子變得堅強、獨立的同時,也應看到貧窮,可能使一個孩子變得吝嗇小氣,不利社交。

4.身體之苦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孟子所言,經歷磨難、承受身體之苦,也許能造就人才,所表現的,也是一種對無法掌握的坎坷經歷抱有的樂觀看法。

家長也讓孩子承受了不少身體之苦,比如讓孩子練習舞蹈、學習雜技表演、進行體育鍛煉等,這些活動確實能夠鍛鍊孩子的意志,但是不一定要到讓孩子覺得“苦”的程度,相信孩子更願意把它們當成興趣而非是一種“磨難”,畢竟這是人為可控的。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對於每個家長來說都不陌生,我們是從誦讀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樣的詩句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這詩句背後“先苦後甜”的人生哲學可謂深深地刻在每個人的心裡,“先苦後甜”指的是隻有先經歷苦難然後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用於鼓勵人們克服困難,艱苦奮鬥。不少家長將其視為教育孩子的寶典,用在孩子身上。

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當下,這個理念如果放在創業的過程中似乎還適用,但是如果像很多家長一樣用這樣的思想來要求孩子,結果可能是得不償失的。

例如,家長跟孩子講“孩子,你要懂得先苦後甜,現在先好好努力讀書,以後才會有好日子過。”背後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思想?孩子會在潛意識裡認為讀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人如果提前對一件事情帶有偏見的話,就很難真正去深入瞭解一件事情,導致孩子喪失對讀書的興趣,或是具有“畏難”心理。

且雖然人常道:“人一生痛苦和幸福的總量是固定的,如果一個人前半生吃了很多苦,後半生一定會很幸福的。”家長們歷經世事,也知這句話是騙小孩子用的,既然痛苦的總量是不固定的,那如何保證先苦之後不會繼續苦下去呢?為什麼人總是要將苦與甜成段地分割開來,難道人們就不能左手是甜右手是苦,瀟瀟灑灑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意採拮呢?

生活總是苦樂交織的,酸酸甜甜才能更開心,孩子可能並不願意遵循家長所謂的“先苦後甜”的法則。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可能並不願遵循這樣的“規矩”

家長讓孩子吃過哪些苦

1.分離之苦

不少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讓他去承受和習慣“分離之苦”,通過讓孩子住校,讓孩子去親戚家住幾天等形式,讓孩子感受離開親人的滋味,培養孩子正確面對分離之苦,學會獨立,但這樣真的沒有弊端嗎?

佛經裡說,人生最苦是,求不得和愛別離。與自己所愛至親分離,不管是生離還是死別,都將令人感到痛苦。孩子小小年紀,正是需要父母陪伴和教養的時候,父母過早讓孩子獨立,可能會導致孩子安全感和教養的缺失,孩子會願意長時間離開父母嗎?況且,人生苦短,何不好好珍惜能夠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呢?

2.學習之苦

“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就一定不能改變命運。”家長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學習之苦是每位家長必讓孩子承受的一種苦。孩子們常抱怨學習好累、好苦!家長們各有各的說法。

“先把幾篇古詩詞背了再去睡覺,現在還早著呢!” “可是我還想看一集熊出沒,我好幾天沒看了,媽媽你就讓我看看嘛。” “不行,現在這點小苦你就受不了,那以後進入社會了該怎麼辦?先苦後甜知道嗎,你現在多吃點苦,以後就可以過上好日子啦。” “我就今天看看,不影響的。” “不行,古詩一天都不能落下。”

學習之苦,有時是堵在孩子心頭的一塊石頭,像一把刀,慢慢斬除了孩子心中對學習僅剩的那點熱愛與興趣。

3.貧困之苦

窮養兒”“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是家長奉為圭臬的話,無可否認,這些話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一定適合全盤照抄。

窮人的孩子所承受的“貧困之苦”是他們避無可避的,他們所必須承受的,像是一股巨大的推力,催促著他們前行。而自家的孩子則不然,在人們看到貧窮有可能使孩子變得堅強、獨立的同時,也應看到貧窮,可能使一個孩子變得吝嗇小氣,不利社交。

4.身體之苦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孟子所言,經歷磨難、承受身體之苦,也許能造就人才,所表現的,也是一種對無法掌握的坎坷經歷抱有的樂觀看法。

家長也讓孩子承受了不少身體之苦,比如讓孩子練習舞蹈、學習雜技表演、進行體育鍛煉等,這些活動確實能夠鍛鍊孩子的意志,但是不一定要到讓孩子覺得“苦”的程度,相信孩子更願意把它們當成興趣而非是一種“磨難”,畢竟這是人為可控的。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可能並不願遵循這樣的“規矩”

孩子吃苦換來的是家長的成就感

“我現在捨得讓孩子多吃點苦,讓孩子多學點東西,這種教育方式是對的,以後孩子一定會感激我的。”不知道家長們是否有過這種想法,在孩子的“吃苦”教育中體會到成就感和滿足感,並以此為動力,更加堅定讓孩子吃苦的教育方式。

確實,孩子也許會取得一些成績,但是他們真的開心嗎,本該可以是快樂的收穫的過程,卻被家長強行植入“苦”的因素。也許家長可以反思一下,雖然孩子得到了一些成績但是真正開心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對於每個家長來說都不陌生,我們是從誦讀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樣的詩句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這詩句背後“先苦後甜”的人生哲學可謂深深地刻在每個人的心裡,“先苦後甜”指的是隻有先經歷苦難然後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用於鼓勵人們克服困難,艱苦奮鬥。不少家長將其視為教育孩子的寶典,用在孩子身上。

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當下,這個理念如果放在創業的過程中似乎還適用,但是如果像很多家長一樣用這樣的思想來要求孩子,結果可能是得不償失的。

例如,家長跟孩子講“孩子,你要懂得先苦後甜,現在先好好努力讀書,以後才會有好日子過。”背後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思想?孩子會在潛意識裡認為讀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人如果提前對一件事情帶有偏見的話,就很難真正去深入瞭解一件事情,導致孩子喪失對讀書的興趣,或是具有“畏難”心理。

且雖然人常道:“人一生痛苦和幸福的總量是固定的,如果一個人前半生吃了很多苦,後半生一定會很幸福的。”家長們歷經世事,也知這句話是騙小孩子用的,既然痛苦的總量是不固定的,那如何保證先苦之後不會繼續苦下去呢?為什麼人總是要將苦與甜成段地分割開來,難道人們就不能左手是甜右手是苦,瀟瀟灑灑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意採拮呢?

生活總是苦樂交織的,酸酸甜甜才能更開心,孩子可能並不願意遵循家長所謂的“先苦後甜”的法則。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可能並不願遵循這樣的“規矩”

家長讓孩子吃過哪些苦

1.分離之苦

不少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讓他去承受和習慣“分離之苦”,通過讓孩子住校,讓孩子去親戚家住幾天等形式,讓孩子感受離開親人的滋味,培養孩子正確面對分離之苦,學會獨立,但這樣真的沒有弊端嗎?

佛經裡說,人生最苦是,求不得和愛別離。與自己所愛至親分離,不管是生離還是死別,都將令人感到痛苦。孩子小小年紀,正是需要父母陪伴和教養的時候,父母過早讓孩子獨立,可能會導致孩子安全感和教養的缺失,孩子會願意長時間離開父母嗎?況且,人生苦短,何不好好珍惜能夠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呢?

2.學習之苦

“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就一定不能改變命運。”家長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學習之苦是每位家長必讓孩子承受的一種苦。孩子們常抱怨學習好累、好苦!家長們各有各的說法。

“先把幾篇古詩詞背了再去睡覺,現在還早著呢!” “可是我還想看一集熊出沒,我好幾天沒看了,媽媽你就讓我看看嘛。” “不行,現在這點小苦你就受不了,那以後進入社會了該怎麼辦?先苦後甜知道嗎,你現在多吃點苦,以後就可以過上好日子啦。” “我就今天看看,不影響的。” “不行,古詩一天都不能落下。”

學習之苦,有時是堵在孩子心頭的一塊石頭,像一把刀,慢慢斬除了孩子心中對學習僅剩的那點熱愛與興趣。

3.貧困之苦

窮養兒”“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是家長奉為圭臬的話,無可否認,這些話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一定適合全盤照抄。

窮人的孩子所承受的“貧困之苦”是他們避無可避的,他們所必須承受的,像是一股巨大的推力,催促著他們前行。而自家的孩子則不然,在人們看到貧窮有可能使孩子變得堅強、獨立的同時,也應看到貧窮,可能使一個孩子變得吝嗇小氣,不利社交。

4.身體之苦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孟子所言,經歷磨難、承受身體之苦,也許能造就人才,所表現的,也是一種對無法掌握的坎坷經歷抱有的樂觀看法。

家長也讓孩子承受了不少身體之苦,比如讓孩子練習舞蹈、學習雜技表演、進行體育鍛煉等,這些活動確實能夠鍛鍊孩子的意志,但是不一定要到讓孩子覺得“苦”的程度,相信孩子更願意把它們當成興趣而非是一種“磨難”,畢竟這是人為可控的。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可能並不願遵循這樣的“規矩”

孩子吃苦換來的是家長的成就感

“我現在捨得讓孩子多吃點苦,讓孩子多學點東西,這種教育方式是對的,以後孩子一定會感激我的。”不知道家長們是否有過這種想法,在孩子的“吃苦”教育中體會到成就感和滿足感,並以此為動力,更加堅定讓孩子吃苦的教育方式。

確實,孩子也許會取得一些成績,但是他們真的開心嗎,本該可以是快樂的收穫的過程,卻被家長強行植入“苦”的因素。也許家長可以反思一下,雖然孩子得到了一些成績但是真正開心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可能並不願遵循這樣的“規矩”

家長不要過於執著先苦後甜

孩子的幸福快樂是第一位的,應該是一種常態,是人的最基本需求,決不能隨意剝奪,幸福快樂如果一定要用長期的痛苦去換,這就是有問題的。

家長不要過於執著於先苦後甜,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給孩子吃好吃的東西,穿好看的衣服,讓孩子享受各種可能的優厚待遇,這些都無傷大雅。

條條大路通羅馬,家長何必執著於用“吃苦”的方法來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能力呢?說不定,還有更好的辦法等待發現和挖掘,真正的好的教育,不僅是家長覺得沒問題了,還要讓孩子覺得好。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對於每個家長來說都不陌生,我們是從誦讀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樣的詩句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這詩句背後“先苦後甜”的人生哲學可謂深深地刻在每個人的心裡,“先苦後甜”指的是隻有先經歷苦難然後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用於鼓勵人們克服困難,艱苦奮鬥。不少家長將其視為教育孩子的寶典,用在孩子身上。

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當下,這個理念如果放在創業的過程中似乎還適用,但是如果像很多家長一樣用這樣的思想來要求孩子,結果可能是得不償失的。

例如,家長跟孩子講“孩子,你要懂得先苦後甜,現在先好好努力讀書,以後才會有好日子過。”背後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思想?孩子會在潛意識裡認為讀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人如果提前對一件事情帶有偏見的話,就很難真正去深入瞭解一件事情,導致孩子喪失對讀書的興趣,或是具有“畏難”心理。

且雖然人常道:“人一生痛苦和幸福的總量是固定的,如果一個人前半生吃了很多苦,後半生一定會很幸福的。”家長們歷經世事,也知這句話是騙小孩子用的,既然痛苦的總量是不固定的,那如何保證先苦之後不會繼續苦下去呢?為什麼人總是要將苦與甜成段地分割開來,難道人們就不能左手是甜右手是苦,瀟瀟灑灑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意採拮呢?

生活總是苦樂交織的,酸酸甜甜才能更開心,孩子可能並不願意遵循家長所謂的“先苦後甜”的法則。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可能並不願遵循這樣的“規矩”

家長讓孩子吃過哪些苦

1.分離之苦

不少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讓他去承受和習慣“分離之苦”,通過讓孩子住校,讓孩子去親戚家住幾天等形式,讓孩子感受離開親人的滋味,培養孩子正確面對分離之苦,學會獨立,但這樣真的沒有弊端嗎?

佛經裡說,人生最苦是,求不得和愛別離。與自己所愛至親分離,不管是生離還是死別,都將令人感到痛苦。孩子小小年紀,正是需要父母陪伴和教養的時候,父母過早讓孩子獨立,可能會導致孩子安全感和教養的缺失,孩子會願意長時間離開父母嗎?況且,人生苦短,何不好好珍惜能夠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呢?

2.學習之苦

“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就一定不能改變命運。”家長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學習之苦是每位家長必讓孩子承受的一種苦。孩子們常抱怨學習好累、好苦!家長們各有各的說法。

“先把幾篇古詩詞背了再去睡覺,現在還早著呢!” “可是我還想看一集熊出沒,我好幾天沒看了,媽媽你就讓我看看嘛。” “不行,現在這點小苦你就受不了,那以後進入社會了該怎麼辦?先苦後甜知道嗎,你現在多吃點苦,以後就可以過上好日子啦。” “我就今天看看,不影響的。” “不行,古詩一天都不能落下。”

學習之苦,有時是堵在孩子心頭的一塊石頭,像一把刀,慢慢斬除了孩子心中對學習僅剩的那點熱愛與興趣。

3.貧困之苦

窮養兒”“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是家長奉為圭臬的話,無可否認,這些話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一定適合全盤照抄。

窮人的孩子所承受的“貧困之苦”是他們避無可避的,他們所必須承受的,像是一股巨大的推力,催促著他們前行。而自家的孩子則不然,在人們看到貧窮有可能使孩子變得堅強、獨立的同時,也應看到貧窮,可能使一個孩子變得吝嗇小氣,不利社交。

4.身體之苦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孟子所言,經歷磨難、承受身體之苦,也許能造就人才,所表現的,也是一種對無法掌握的坎坷經歷抱有的樂觀看法。

家長也讓孩子承受了不少身體之苦,比如讓孩子練習舞蹈、學習雜技表演、進行體育鍛煉等,這些活動確實能夠鍛鍊孩子的意志,但是不一定要到讓孩子覺得“苦”的程度,相信孩子更願意把它們當成興趣而非是一種“磨難”,畢竟這是人為可控的。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可能並不願遵循這樣的“規矩”

孩子吃苦換來的是家長的成就感

“我現在捨得讓孩子多吃點苦,讓孩子多學點東西,這種教育方式是對的,以後孩子一定會感激我的。”不知道家長們是否有過這種想法,在孩子的“吃苦”教育中體會到成就感和滿足感,並以此為動力,更加堅定讓孩子吃苦的教育方式。

確實,孩子也許會取得一些成績,但是他們真的開心嗎,本該可以是快樂的收穫的過程,卻被家長強行植入“苦”的因素。也許家長可以反思一下,雖然孩子得到了一些成績但是真正開心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可能並不願遵循這樣的“規矩”

家長不要過於執著先苦後甜

孩子的幸福快樂是第一位的,應該是一種常態,是人的最基本需求,決不能隨意剝奪,幸福快樂如果一定要用長期的痛苦去換,這就是有問題的。

家長不要過於執著於先苦後甜,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給孩子吃好吃的東西,穿好看的衣服,讓孩子享受各種可能的優厚待遇,這些都無傷大雅。

條條大路通羅馬,家長何必執著於用“吃苦”的方法來培養孩子的個性和能力呢?說不定,還有更好的辦法等待發現和挖掘,真正的好的教育,不僅是家長覺得沒問題了,還要讓孩子覺得好。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可能並不願遵循這樣的“規矩”

最後,想告訴家長們的是,養孩子不管是用什麼樣的方法,注重的都是對孩子能力的培養,不是注重對孩子享受時間和程度的過多關注,如果想要孩子成材,就需要知道孩子以後在社會上能不能很好的生存,才是王道。至於方法有千千萬萬個,何必執著於“先苦後甜”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